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

合集下载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整体把握文,正字正音,熟练朗读,明确文内容。

二、前预习练习.罗素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

在19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遏制()飓风()濒临()震颤()俯瞰()神秘()呼号()折磨()3.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4.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6.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堂探究学案、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2、找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3、请你谈谈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正反面人物都行。

需列举三例。

后练习与提高一、阅读回答问题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________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

其次,爱情可以__________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___________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

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

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正是我________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依次填入空格中的词,正确的一项是()A.体验脱离观察经过B.体会脱离体察经过.体验摆脱体察透过D.体验摆脱观察透过2.下面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是因果倒装句,强调的是“原因”B.“如此有力”说的是为了获得爱情宁可牺牲一切。

.“孤寂”指的是对生命消亡的感受。

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我为什么而活着(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主题的背景以及其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 通过个人写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生词和短语辨析2. 如何写出一篇有思想、有情感、有深度的文章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三、教学方案:Step 1. 导入1.通过录像或PPT展示明星们在某次采访中被问到“你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并展示主流媒体对此的反应;2.引入课题:“我为什么而活着”。

Step 2. 语法学习解释不同动词的用法be alive to sth. 意识到某事come alive 充满生机feel alive 活得有感觉stay alive 存活keep alive 让某物持久set alive 把某物唤醒keep sb. alive 使某人安全come out alive 幸存keep sb. alive to sth. 告诉某人某事Step 3. 阅读1. 让学生阅读一篇生活类杂志上的文章《我为什么而活着》,并了解背后的故事;2. 学生自己回答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

Step 4. 语言表达1.该部分课程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并准备向整个班级展示他们的观点;2.使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出向其他同学传达自己观点的有效方法;3. 策划一个短文比赛,让学生在2000个单词以内,表达个人观点。

Step 5. 课堂交流1. 学生选出最好的文章,与其他学生分享;2. 基于学生的作品,展开一场关于“我为什么而活着”的全班讨论。

Step 6. 总结1. 向学生总结本课程的目标和难点;2. 基于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提出具体的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估课程的教学效果:1. 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2.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3. 编写文章的技能和技巧的提高;4. 批判性思维训练。

第16课《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思考过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伯特兰·罗素在课文中阐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发现和体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探讨生命意义的。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创造、发现、体验”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句子分析,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课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生命意义的探讨是一个抽象且深奥的话题,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体会到课文中所传达的思想,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你为什么而活着?”,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课堂讨论中。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仍然存在理解困难,如何让他们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是我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习,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一主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观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和实践。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而活着,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形成自己的人生追求。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阅读感受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讨论和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生活,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而活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看看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罗素 1950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等。

(三)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四)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和评价。

4、教师总结:作者罗素为了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而活着。

(五)精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渴望爱情?(1)学生自主思考,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我为什么而活着》导学案1

《我为什么而活着》导学案1
追求知识,有三方面的原因:
3、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依据原文回答)
四品读赏析思考人生
自学指导三
1、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2、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五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俯瞰( )深渊( )嘲讽( )
(二)互读课文
要求: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一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
三细读课文把握内涵
自学指导二
1、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
2、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德州市陵城第六中学导学案
班级:姓名:导学案编号:八语上4-15
课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型
阅读
主备
许娃莉
审核
王晓雪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导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一)检查预习
遏制( )飓风( )濒临( )

15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

15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

15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预习设计】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遏.制( ) 飓.风( ) 濒.临( )俯瞰.( ) 呼号.(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遏制:飓风:濒临:俯瞰:深不可测:【文本解读】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答:二、浏览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答:【知识拓展】罗素(1872—1970)20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

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代表作品有《幸福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婚姻与道德》等。

【阅读理解】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速读课文2、3、4段,探讨以下问题。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答: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2.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答:3.作者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答: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年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逝世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过关检测】1.下列各项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3分)A .《背影》——朱自清——中国著名作家B.《昆明的雨》——汪曾祺——中国作家C.《永久的生命》——严文井——中国作家D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法国哲学家2.爱情,知识,同情心这三种追求,哪一种追求是令他最执著最痛苦的?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答:3.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能否交换顺序?答。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朗读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发现他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奥妙。

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

二、重点讲析1,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后来成长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代表作有《幸福之路》、《自由之路》《婚姻与道德》等。

他被称为:1,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2,未来时代的先知3,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4,百科全书式文学家三、设疑讨论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2,具体分析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先让学生起来回答,然后老师进行总结)3,作者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由此你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一个人?(罗素为了这三个原因而活着,那么这三个原因是不是彼此孤立的呢?其实他们是彼此联系的,那么是通过什么联系的呢?又能从中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学生讨论,慢慢引导出来,比如“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4,问题: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比较好的句子从文中找出来,说明理由。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15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整体把握课文,正字正音,熟练朗读,明确课文内容。

二、课前预习练习1.罗素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

2.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遏制〔〕飓风〔〕濒临〔〕震颤〔〕俯瞰〔〕神秘〔〕呼号〔〕折磨〔〕3.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4.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5.作者寻求知识表达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6.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课堂探究学案1、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2、找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3、请你谈谈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正反面人物都行。

需列举三例。

课后练习与提高一、阅读答复以下问题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________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

其次,爱情可以__________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___________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

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

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正是我________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1.依次填入空格中的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体验脱离观察经过B.体会脱离体察经过C.体验摆脱体察透过D.体验摆脱观察透过2.下面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一句是因果倒装句,强调的是“原因〞B.“如此有力〞说的是为了获得爱情宁可牺牲一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姓名
学习目标:班级
1.通过文章的学习,提升理解文本、筛选信息和品读语言的能力。

2.感受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体味作品中折射出的理性和人性之光。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严厉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

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

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资料补充: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

最早悟出了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提出了万物皆数的理念。

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

宣称数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他认为研究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使用,而在于探索世界的奥秘。

【自学自研】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遏()制飓()风肆()意濒()临震颤()呼号()俯瞰()谒()见飙()车肄()业频()繁颤()栗号()角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罗素为什么而活着?作者为什么追求这些而活着?(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合作探究】
②三种追求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展示提升】
①第一段中罗素说“这三种激情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他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第四段中罗素说“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也深受其害”,但为什么最后一段作者又说"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愿意再活一次"?
②哪一种激情最能引起你的共鸣呢?为什么?
【课后巩固】
1.下列各项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汲取(jí)苍穹(qióng)慰藉(jí)瘟疫(wēn)
B炫耀(xuàn)骄横(hâng)粳米(jīng)市侩(huì)
C狙击(zǔ)阴霾(mái)联袂(mâi)荣膺(yīng)
D讥诮(qiào)罹难(lí)绸缪(móu)缉私(jī)
2.下列各项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颂歌树阴自慰空漠无际 B岩浆恶运斡旋旗开得胜
C磨钝蔑视眩耀芸芸众生 D荒谬精萃映衬浑浑噩噩
3.下列加点的固定短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经北京宣武医院精心治疗,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在昏迷三个月后竟然起死回生,苏醒过来并能开口说话了。

B再过几个月就要高中毕业了,三年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好像漫长得很,可现在回头一想,却如白驹过隙一般。

C他为人不错,只是过于固执,喜欢钻牛角尖,丁是丁,卯是卯,一点也不晓得变通。

D报纸和读者之间难以直接交流,电视则不然,当面锣对面鼓,可以与观众进行直接对话。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证明,可是他毕竟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结果总是得罪人。

他的诗名,但他的五尺之躯,,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却容不了当权派⑥却见容不了当权派⑦无论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⑧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A②③⑤⑧ B①③⑥⑦ C①④⑥⑧ D②④⑤⑦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独处与思考(石庆华)
独处,是人的一种生存能力。

缺乏独处能力的人,归根到底是缺乏思考的内在需求。

一个人如果不能在独处中静心思考,则是残缺的人生。

有位西方哲人极而言之:“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

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

但独处并不意味着孤独。

相反,乐于独处的人把独处看成是难得的享受。

独处,最有利于想像力的发挥。

独对自然,心灵会像宇宙一样深邃;独观书籍,思想会像电波一样通达古今;独赏音乐,情绪会像雪莲一样玉洁冰清;独坐静思,自我会像大山一样坚实稳固。

一个人独处,拥有一片静谧的空间,真正地享受一下独处的时光,彻底地忘掉一切烦恼和久积心头的忧郁,清心寡欲,逍遥自在,感受自我,静思内省,清除灵魂中的污垢,让灵魂彻底净化。

这样的独处又有什么不好呢?生活中有诗情画意,有如音乐般优美的旋律,但同时也有丑恶与狰狞。

正因如此,才有人选择独处。

独处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意愿。

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领悟;没有领悟,哪来思想火花。

人人都有思考的潜能,但思考并非像心潮那样说来就来。

思考需要宁静的处所和精心的孕育。

没有思考的愿望,没有灵魂的渴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思考是生命的高级形式。

卢梭说:“沉思的人,乃是一种变了质的动物。

”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思考。

爱默生说:“世人最艰巨的使命是什么?思考。

”只有乐于独处的人,在独处中观察、分析、思考,才能有独到的见解,对生活有独特的领悟,从而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1.“对无知的人来说,闲暇是人的一种死亡,是活着的坟墓。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没有独处,就没有思考”?
3.“有人说:孤独是蚌病成珠。

忍耐痛苦的结果是得到那颗美丽绝伦的珍珠。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