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的构成部分及其性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原子的发现历程2.原子的基本结构3.原子的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4.原子的性质:原子量、原子半径、原子序数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及其构成部分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原子的结构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探究规律3.讨论法:开展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物质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物质会有不同的性质。

2.学习原子的基本结构(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原子的发现历程和基本概念。

(2)组织学生观察原子模型,并讨论不同的原子模型对物质性质的解释。

3.学习原子的构成部分(25分钟)(1)介绍原子的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并分析它们的性质和作用。

(2)安排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的构成部分。

4.深入探讨原子的性质(20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原子量、原子半径、原子序数等。

(2)组织讨论,让学生探究原子的性质对物质性质和反应的影响。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延伸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资源准备1.实验器材:原子模型、显微镜等2.PPT课件:包含原子基本结构、构成部分和性质等内容3.实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指导书籍七、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问题解答:通过课堂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3. 能够画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基本组成?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二、原子结构(15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

2. 解释电子的作用和位置: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

3. 展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0分钟)1. 介绍电子层的概念:电子按照能量的高低分布在不同的层上。

2. 解释电子层排布的规律:电子先填满低能层,再填满高能层。

3. 让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并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

四、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10分钟)1. 解释最外层电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反应性质。

2. 举例说明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例如,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容易获得电子。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绘制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分析它们的元素性质。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通过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组成和元素性质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子结构,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以及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以及不同模型对理解原子结构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模型、实验器材。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设计课堂互动问题。

3. 安排实验:在课前进行实验,确保实验安全并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4. 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对原子结构有初步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原子、分子、物质的基本概念,以及常见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结构。

2. 讲授新课:(1)原子结构:介绍原子的组成,包括原子核、电子等基本粒子。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2)原子核: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作用,强调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可以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元素和相对质量。

(3)电子:介绍电子的发现和分类,讲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和规律,以及电子云的概念。

可以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电子的运动规律。

(4)能层能级:讲解原子中电子的能层和能级,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在不同能层和能级上的运动状态和能量差异。

可以通过图表和动画来展示能层和能级的分布和关系。

(5)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讲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如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方式。

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2. 掌握原子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相互关系;
3. 探索原子的能级和电子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
2. 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和电子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 原子的转化和电子的能级和轨道;
2. 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示波器、X射线仪;
2. 实验材料:钨丝、钠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实验,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内容。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原子的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
2. 质子、中子的作用和数量;
3. 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结构。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使用X射线仪等实验仪器,观察原子内部结构的特点,了解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性质。

四、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内部结构的规律和特点,探讨电子的分布规律和轨道结构。

五、解析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澄清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前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区分质子、中子、电子在原子中的作用和数量关系。

但在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结构理解上,部分学生仍有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实验操作。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

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云和质子、中子的性质;2. 理解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3. 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包括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4. 理解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核和电子云;2. 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3. 原子的基本参数: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4.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5. 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2.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梳理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 实验:进行一些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如原子核实验和电子排布实验;3.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引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2. 讲解: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介绍原子的基本参数和电子排布规律;3. 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原子结构的实验现象;4.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原子的稳定性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探讨原子结构的深层次问题;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巩固对原子结构的概念;2. 完成相关习题,提升对原子结构的运用能力;3. 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七、教学反馈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2.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3.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为高中物理原子结构教案范本,仅供参考。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掌握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理解和应用原子核化学反应原理;4.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2.原子的组成和性质;3.原子核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师生互动:老师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由原子组成的?”引导学生思考,并提供提示,如空气、水、铅笔等。

2.温故知新:复习一些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等。

并师生互动,让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节:探究原子结构1.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是否是最小的粒子?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做出回答。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物质间的反应,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存在。

例如:用锌粉和盐酸反应,制备氢气,解释原子之间的互相转化;用铁丝在火焰中加热,观察其变化,引导学生思考铁原子通过热能转化为离子。

3.引出结论:向学生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引出结论:原子是最基本的粒子,构成了一切物质。

第三节:原子的组成和性质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卢瑟福的金箔实验,引出原子核的概念。

通过展示引出放射性元素的概念,并师生互动,让学生观察并讨论。

2.原子核的组成:通过PPT和图示讲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3.原子的性质:讲解原子的质量、电量、稳定性等性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原子的性质对于元素的特性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第四节:原子核化学反应1.引出核化学反应:通过讲解阿尔法衰变、贝塔衰变等核反应,引出核反应的概念。

2.放射性元素的应用:通过展示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如医学诊断、食品杀菌等,让学生理解核反应的实际应用。

3.引导思考:第五节:拓展应用1.探讨原子核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讨论,选择一个原子核实验进行分析。

例如: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子速度分布定律实验。

2.知识回顾:通过练习题、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3.从生活中选择一个化学现象,运用所学原子结构知识解释该现象的原因。要求语言简洁、逻辑清晰。
4.阅读教材中关于原子结构的拓展阅读部分,了解原子结构在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5.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切勿抄袭他人作品。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绘制以下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氢(H)、碳(C)、氧(O)、铁(Fe)。要求示意图清晰、准确,标注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2.计算以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氮(N)、硫(S)、铝(Al)、氯(Cl)。请简要说明计算过程。
4.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展示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子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相对原子质量等知识点。
2.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提醒学生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到原子结构的重要性,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原子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利用,倡导绿色化学;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探究,勇于创新;
5.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共同进步。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化学原子结构之前,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他们了解了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但对原子的微观结构认识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概念理解存在困难,对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把握不够准确。此外,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

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

(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50mL酒精倒进100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mL?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atomic structure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
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
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
〖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
〖提问〗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会不同呢?
〖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过渡〗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
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新物质?举例
说明.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如h2与f2在
冷暗处就能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迅速反应生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火炼;再如稀有气体等等……]〖提问〗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
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往来”呢?
要知其究竟,必须揭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认识原子的结构.〖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提问〗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悉.请大家说出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怎样构成原子的?
〖思考〗
〖结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
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做
高速运动.
〖板书〗一、原子结构
〖思考〗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结合下表,来认识一下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投影展示表5-1〗-----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①
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
1.007
1.008
注①是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较所得的数值.
(学生总结)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探究〗我这儿有一把铁锁,(举起铁锁)接触它是否会有触电的感觉?
〖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
〖思考〗原子内部微粒电性
〖结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过渡〗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于核内质子数
〖思考〗如果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可以得到什么关系?
〖结论〗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过渡〗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
〖提问〗谁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
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
乙回答:如果假设原子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
〖过渡〗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
〖投影展示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装满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当于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需要3000辆载重4 t的卡车来运载.〖过渡〗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
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
〖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 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比如 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思考〗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练习〗
粒子符号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用 x表示为
①o
8
18
②al
14
27
③ar
18
22
④cl
cl
⑤h
h
(学生总结)
通过思考练习可总结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三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可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投影练习〗1.某粒子用 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
d.所带电荷数=n
2.某元素mn+核外有a个电子,该元素的某种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a.a-a+
n
b.a-a-n
c.a+a-
n
d.a+a+n
〖问题探究〗“ o”与“o”所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思考〗
〖结论〗 o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而o除表示一个氧原子外,还可表示氧元素.
〖过渡〗由以上计算我们可得出,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板书〗原子 x
〖问题探究〗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思考〗
〖结论〗不是,如上述练习中 h原子,核内无中子,仅有一个质子.
〖问题探究〗假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它还会显电中性吗?
〖思考〗
〖结论〗不会,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成为带电的原子——离子,不显电中性;形成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问题探究〗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考〗
〖结论〗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相等,失去几个电子,阳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得到几个电子,阴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
〖讲解并板书〗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口答〗1.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________离子,带_______电荷.
2.当质子数(核电荷数)________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_______电荷.
[投影练习]填写表中空白.
粒子符号
质子数
电子数
①s2-
②xn+
x
③ym-
y
④nh
⑤oh-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正错误]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讲了原子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它是几代科学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才得出来的结论.
[作业]
1.用 x符号的形式表示出10种原子.
2.课本,二、1、2.
〖教学板书内容〗
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一、原子结构
1.原子 x
2.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