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 教学设计

《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 教学设计

《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质子和中子的性质。

(3)掌握原子序数、质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模型构建和类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科学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不断发展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布。

(2)原子核的组成,以及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排布规律。

(2)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和建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原子与原子核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如铁、水、氧气等,提问学生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

2、新课讲授(1)原子的结构①介绍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指出其局限性。

②讲解汤姆生发现电子的实验,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

③介绍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电子在核外绕核运动。

(2)原子核的组成①讲解质子的发现过程和性质。

②介绍中子的发现以及其特点。

③明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给出质量数的概念,即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3)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推导并理解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的关系。

(4)核外电子的排布①简单介绍玻尔的原子模型。

②讲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如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等。

《7.1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7.1 原子结构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

《7.1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组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七单元第1节。

【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的组成;了解天然放射现象,知道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其特性,知道放射性物质对生物体的作用,以及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和防护。

2.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原子核结构的过程,了解理论探究与实验事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原子、原子核研究中的应用。

3.通过了解原子、原子核结构学说应用对科技、生活、社会即人类思想的推进作用,体会物理成果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原子核结构的过程,体会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与认识是无止境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

【教学难点】对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剖析。

【教具准备】介绍汤姆生、卢瑟福、贝克勒尔、居里夫妇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出课题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有关物质结构的学说。

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2.教师讲述(1)长期以来,人类对原子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哲学思辨的阶段。

1808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化学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论”,说明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同时他又断定:原子就像一个实心球,是不能再分割的。

(2)在中国古代,就有关于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在物理学的研究进程中,什么事实启发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结构的?什么事实又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是由结构的?本节课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我们将认识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了解人类认识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的艰难过程。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一、原子的核式结构1.阴极射线引发的研究(1)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现象时,人们发现了“阴极射线”,引发了对阴极射线是什么的研究。

当时有两派学者持不同的意见,以英国的克鲁克斯为代表的一派认为,阴极射线是带电的粒子流;以德国的赫兹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阴极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2)通过实验研究,在探明阴极射线本质的过程中,引发了19世纪末物理学上的三大发现: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线;1897年J.J.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4.3.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

4.3.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

4.3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第二课时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材分析】教材在介绍了电子的发现过程之后,引出原子结构的模型,并进一步以“西瓜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为主线,重点引导分析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过程、现象与结论,最后介绍了利用原子核与其它粒子的相互作用可以确定原子核的电荷与尺度,并强调原子内部十分“空旷”。

【学情分析】通过初中以及化学的学习,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原子用肉眼无法观察,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探究它的结构呢?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学中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设置具有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些研究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用之前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去理解。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过程中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科学思维:1.知道不同原子模型之间的区别,知道原子模型的建立是在实验基础上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程,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促进学生模型建构、质疑创新能力的提升;2.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科学探究:1.能够查阅资料,收集与原子结构的相关信息,提出与原子结构相关的物理问题;2.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过程(及“盲盒”实验)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科学态度与责任:1.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过程,体会科学家们在研究原子结构中所展现的严谨、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与精神;2.根据人们对原子结构的猜测、推理与分析,体会自然规律简洁、对称之美;3.随着人们对物质世界本质认识的加深,体会科技与科学研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1.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西瓜模型”,建构核式结构模型并知道其建构历程与逻辑2.模型方法、利用原子核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确定原子微观结构方法等科学探究方法的认识与理解【教学策略与学法】教学策略:回顾历史+复验实验+问题链指引教法与学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问题与任务驱动法(教法);自主学习与思考、交流讨论法、探究学习法(学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图片引入(新西兰面值 100 元纸币)这是一张新西兰币的 100 元,头像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卢瑟福。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名师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完整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包括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培养其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核式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概念及其分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 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相关知识。

3. 结合化学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核式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准备相关的化学实验器材,如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等。

3. 教材:准备《高中化学》等相关教材。

4. 参考资料:收集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研究历史和相关论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原子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

2. 探究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提出背景和发展历程。

3. 讲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包括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

4. 结合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核式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5. 开展小组讨论,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了解程度,包括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

2. 评价学生运用核式结构模型解释化学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探究和科学思维的运用。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 探讨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对化学教育和发展的影响。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原子结构教案》word版

《原子结构教案》word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分布。

3.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概念的引入2. 原子核和电子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4. 电子云和原子轨道5.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式结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分布,原子轨道的能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

2. 采用模型演示法,展示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4.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原子结构的相关图片和模型。

2. 原子结构模型教具。

3. 相关案例资料。

4. 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讲解原子核式结构:介绍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解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原理。

3. 电子云和原子轨道:讲解电子云的概念,介绍原子轨道的分布和能级。

4.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分析原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举例说明。

5. 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画出氢原子的电子分布图。

2. 分析氧原子的化学性质,并与钠原子进行比较。

八、课后作业:1. 总结原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子的发现和发展历程。

九、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

通过模型演示和案例分析,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知得到了加深。

但在讲解电子云和原子轨道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困惑。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构成的。

2. 让学生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情况。

3. 让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4.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排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和性质。

2. 利用模型演示,直观展示原子结构的组成。

3.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原子结构的相关图片和模型。

2. 教具:模型原子核、电子。

3. 实例:分子和化合物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分子和化合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构成的。

3. 知识讲解: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展示模型原子核和电子,让学生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情况。

4. 实例分析: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原子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研究历史,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探索原子结构的。

2. 介绍原子的内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理。

3. 探讨原子结构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原子弹、核反应堆等。

七、课堂小结2. 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课后作业1. 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标注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情况。

2. 结合实例,分析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关系,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 查阅资料,了解原子结构的研究历史和原子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_18.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18.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引入。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提出物质是由不可分的微粒组成的。

一百多年前,人们从化学实验中知道,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

而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使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不能再分的。

(二)电子的发现和汤姆孙原子模型1、第一个打开原子大门的是汤姆孙,他根据实验提出了原子是可分的。

演示实验:阴极射线在电场与磁场中发生偏转。

根据阴极射线偏转的方向,可以判断出这种射线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流。

汤姆孙利用这种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程度,通过精确的实验测定了这种阴极射线粒子的电量和质量,发现不同物质发出的阴极射线的电荷与电量的比都有相同的值。

表明这种带电粒子是一切不同元素的原子的共同组成部分。

人们称它为电子。

电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普适成分,它的发现说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因而对原子的组成的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是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开创了探索原子内部构造和物质微观结构的新时代。

汤姆孙也由于发现了电子,不仅荣获了1906年诺贝尔物理奖,而且被后人誉为“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

2、既然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而原子又是中性的,说明原子内必定还存在着带正电的组成成分;由电子的质量与原子相比很小又可推测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内带正电的部分。

学生活动:根据这些推测来设计一种原子模型。

根据这些推测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种原子模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03年汤姆孙提出“葡萄干蛋糕模型”。

图片展示: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汤姆孙认为原子是中性的,由质量很小的电子(如葡萄干)镶嵌在集中了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的正电荷(如蛋糕)中构成,电子是不动的。

(三)卢瑟福 粒子散射实验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不仅能解释原子为什么是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是怎样分布的,还能解释阴极射线等现象。

根据这个模型还能估算出原子的大小约10-8厘米,正由于汤姆逊模型能解释当时很多的实验事实,所以很容易被许多物理学家所接受。

《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设计安陆一中柳晓伟一、教材分析“原子的核式结构”是高中原子物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设计虽然也能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内容,但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仍为“师传生受”,学生还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即使学会了,也不能算会学,无法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本人结合平时的实践,对本节内容采用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用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能否解释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一步一步得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教学中虽然不能进行真实的实验,但同样处处渗透着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探究思想,从而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有利用培养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科学精神,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②知道ɑ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以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ɑ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②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③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①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ɑ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②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三个物理学方法:模型方法,黑箱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原子的核式结构”是高中原子物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设计虽然也能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内容,但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仍为“师传生受”,学生还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即使学会了,也不能算会学,无法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本人结合平时的实践,对本节内容采用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用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能否解释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一步一步得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教学中虽然不能进行真实的实验,但同样处处渗透着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探究思想,从而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有利用培养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科学精神,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旨在追寻前人的足迹,通过对 粒子散射实验分析,从而否定汤姆孙的原子模型,建立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让学生了解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假说。

科学的研究这样螺旋上升和不断深入发展的。

内容分析
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重点。

其中 粒子散射实验是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信息的方法,在原子结构的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后的质子和中子的发现都与 粒子散射实验有关。

本节对于原子核式结构的建立, 粒子散射实验更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重点在于对 粒子散射实验观察、现象的分析以及从现象中猜测合理的结构。

“原子的核式结构”是高中原子物理的重要内容,除了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内容,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也很重要。

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用汤姆生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ɑ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一步一步得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教学中虽然不能进行真实的实验,但同样处处渗透着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探究思想,从而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原子的结构其实学生早已经知道,初中的物理、化学中都已经清楚。

所以原子结构如何不是本节课要教授的目的,如何从 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中得出合理的原子结构模型才是本节要关注的重点。

前面光的波动性、光的粒子性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从现象找本质,建模型或假说的过程已不再陌生,所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提问即可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前一节学习了电子的发现过程,学生已经知道原子是有结构的,那么结构如何分布呢?
学生在化学中已经学习了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但一般都尚未清楚原子大小与原子核大小的比例关系,而这一比例必将对学生认识微观世界产生巨大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