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解吸实验报告 北京化工大学

合集下载

氧解析-化工原理-吸收-实验报告

氧解析-化工原理-吸收-实验报告

氧解析-化工原理-吸收-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学习氧解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2. 了解化学吸收法的原理及其在氧解析中的应用。

3. 掌握氧解析实验中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1.氧解析原理氧解析的原理是利用红色五价铁离子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的原理,通过测定铁离子还原的电位差来确定氧气的含量。

具体反应式如下:Fe2+ + 1/4O2 + 2H+ → Fe3+ + 1/2H2O由于1mol电子交换可产生1.23V电势,通过测定铁离子还原电位和标准电极电位的差值,即可得到氧气的含量。

2.化学吸收原理化学吸收法是通过某种吸收剂与被测气体的化学反应来去除被测气体中的某种成分的方法。

吸收剂可选择性地吸收被测气体中的某种成分,然后通过吸收前后吸收剂的质量差来确定该成分的含量。

在氧解析中,选择NaOH作为吸收剂,用于吸收氧气。

三、实验步骤1. 洗涤仪器:将氧解析仪、吸收瓶、饱和盐水瓶和试管用酒精清洗干净。

2. 理顺连接线:将氧解析仪与吸收瓶通过橡胶软管连接,吸收瓶与饱和盐水瓶通过橡胶软管连接,饱和盐水瓶与试管通过橡胶软管连接。

3. 加入吸收剂:将20mL的0.1mol/L NaOH溶液倒入吸收瓶中。

4. 预处理:将氧解析仪的样品室和参比室用稀硝酸洗涤干净,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5. 校准:用样品室中的氧气校准氧解析仪,通过调节样品室中的Hg电极电势,使得氧解析仪显示的氧气浓度与标准气体浓度一致。

6. 吸氧:将被测气体(氮气与氧气混合气体)通过饱和盐水瓶并以一定流速进入吸收瓶,其中氧气被NaOH吸收,剩余的氮气流经氧解析仪,接着通过排气口排出实验室。

7. 计算:通过测定吸收剂的重量差和转化率计算氧气的含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中测得的吸收剂重量差为0.23g,转化率为95%,因此氧气的含量为100%-95%=5%。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氧解析法和化学吸收法,成功测定了氧气的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的测量结果较为准确,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有效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氧解析实验报告

氧解析实验报告

一、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氧解析的方法,验证氧气的存在,并探究其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我们观察了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从而加深对氧气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 验证氧气的存在。

2. 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3. 了解氧气的制备方法。

三、实验原理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化学性质活泼。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来验证其存在和探究其性质。

四、实验材料1. 实验装置:集气瓶、玻璃管、橡胶塞、酒精灯、火柴、镊子等。

2. 实验试剂:氯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紫色石蕊试液等。

五、实验步骤1. 制备氧气a. 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按一定比例混合,放入集气瓶中。

b. 用酒精灯加热,使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

c. 收集氧气。

2. 验证氧气存在a. 将一根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b. 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3. 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a. 将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另一个集气瓶中。

b. 加入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c. 观察氧气产生,并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 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4. 氧气与紫色石蕊试液的反应a. 将紫色石蕊试液加入另一个集气瓶中。

b. 将氧气通入石蕊试液中。

c. 观察石蕊试液的颜色变化。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制备氧气:通过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观察到集气瓶中有氧气产生,木条复燃,证明氧气的存在。

2. 验证氧气存在: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木条复燃,进一步证明氧气的存在。

3. 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观察到氧气产生,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氧化性。

4. 氧气与紫色石蕊试液的反应:将氧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到石蕊试液颜色由紫色变为蓝色,说明氧气具有氧化性。

七、实验结论1. 通过氧解析实验,我们验证了氧气的存在。

2. 氧气具有氧化性,可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 氧气在实验中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火灾和爆炸。

氧吸收解吸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氧吸收解吸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氧吸收/解吸系数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2、测定氧解吸塔内空塔气速与液体流量对传质系数的影响;3、掌握气液吸收过程液膜传质系数的实验测定方法;4、关联圆盘塔液膜传质系数与液流速率之间的关系; 4、掌握VOC 吸收过程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1) 吸收速率吸收是气、液相际传质过程,所以吸收速率可用气相内、液相内或两相间传质速率表示。

在连续吸收操作中,这三种传质速率表达式计算结果相同。

对于低浓度气体混合物单组分物理吸收过程,计算公式如下。

气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i y A y y F k N -=液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x x F k N i x A -=气、液相相际传质的吸收速率:)()(**x x F K y y F K N x y A -=-=式中:y ,y i ——气相主体和气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数;x ,x i ——液相主体和液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数; x *,y *——与x 和y 呈平衡的液相和气相摩尔分数;k x ,K x ——以液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液相分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k y ,K y ——以气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气相分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F ——传质面积,m 2。

对于难溶气体的吸收过程,称为液膜控制,常用液相摩尔分数差和液相传质系数表达吸收速率式。

对于易溶气体的吸收过程,称为气膜控制,常用气相摩尔分数差和气相传质系数表达吸收速率式。

本实验为一解吸过程,将空气和富氧水接触,因富氧水中氧浓度高于同空气处于平衡的水中氧浓度,富氧水中的氧向空气中扩散。

解吸是吸收的逆过程,传质方向与吸收相反,其原理和计算方法与吸收类似。

但是传质速率方程中的气相推动力要从吸收时的(y -y *)改为解吸时的(y *-y ),液相推动力要从吸收时的(x *-x )改为解吸时的(x -x *)。

2) 吸收系数和传质单元高度吸收系数和传质单元高度是反映吸收过程传质动力学特性的参数,是吸收塔设计计算的必需数据。

化工原理氧解吸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氧解吸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氧解吸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氧解吸实验,研究化工原理中氧解吸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探究氧解吸速率与温度、压力、液体性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氧解吸是指气体从液体中解吸出来的过程,是化工反应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氧解吸速率与温度、压力、液体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根据亨利定律,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力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

因此,温度和压力是影响氧解吸速率的重要因素。

此外,液体的性质也会影响氧解吸速率,如液体的粘度、表面张力等。

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氧解吸实验装置、温度计、压力计、计时器等。

2. 试剂:氧气、水、酒精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氧解吸实验装置连接好,确保密封性良好。

2. 调节温度和压力:根据实验要求,调节实验装置中的温度和压力,记录下初始值。

3. 添加试剂:向实验装置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和酒精,保证液体的混合均匀。

4. 开始实验:打开氧气进气阀,使氧气进入实验装置,开始氧解吸过程。

5. 记录数据:使用计时器记录氧解吸的时间,并记录下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情况。

6. 完成实验:当氧解吸过程基本结束后,关闭氧气进气阀,停止实验。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温度对氧解吸速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氧解吸速率增加;而温度的降低则导致氧解吸速率减小。

2. 压力对氧解吸速率有显著影响:压力的增加会促使氧解吸速率增加;而压力的降低则导致氧解吸速率减小。

3. 液体性质对氧解吸速率有影响:液体的粘度和表面张力等性质会影响氧解吸速率,具体影响程度需要进一步研究。

结论:通过本次氧解吸实验,我们得出了温度、压力和液体性质对氧解吸速率的影响规律。

这些结果对于化工原理中的氧解吸过程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究其他因素对氧解吸速率的影响,并进行更加详细的实验分析。

氧气的吸收与解吸实验报告

氧气的吸收与解吸实验报告

氧气的吸收与解吸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探究氧气在水中的溶解与解吸过程,了解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和溶液中其他物质浓度有关。

当温度升高或压强降低时,氧气的溶解度会减小;而当温度降低或压强增加时,氧气的溶解度会增大。

此外,当水中其他物质浓度增加时,也会影响氧气的溶解度。

三、实验器材1. 水槽2. 水银汞柱3. 热水器4. 水银汞球四、实验步骤1. 将水槽内注满水,并放入一个水银汞柱。

2. 将热水器接通电源,将其放入水槽内加热。

3. 在热水器加热过程中,用手持式吸管将一只装有少量水银汞球的试管倒置于水槽内。

4. 观察试管内汞球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时间和温度。

5. 等热水器加热至一定温度后,关闭电源,等待水温下降。

6. 当水温下降至一定程度时,观察试管内汞球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时间和温度。

7. 将实验数据整理并进行分析。

五、实验结果在加热过程中,试管内的汞球逐渐变小;而在停止加热后,试管内的汞球逐渐变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汞球的大小逐渐趋于稳定。

六、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当水温升高时,氧气的溶解度减小;而当水温降低时,氧气的溶解度增大。

此外,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溶液中其他物质浓度增加也会导致氧气的溶解度减小。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2. 水槽内应注满水,并保持水平。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热水器加热时间和温度。

4. 实验结束后要将器材清洗干净。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氧气在水中的溶解与解吸过程,并探究了氧气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和溶液中其他物质浓度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进行实验并分析数据。

这些知识对我们深入理解化学原理和应用化学具有重要意义。

化工原理氧解吸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氧解吸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氧解吸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观察氧解吸的现象;
2.探究氧解吸速率与氧化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关系;
3.熟悉实验操作和实验仪器的使用。

实验原理:
氧解吸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将溶解在液体中的氧气以气泡的形式分离出来的现象。

氧解吸反应的速率与氧化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密切相关。

实验步骤:
1.将实验装置依次连接好,并将水槽中的水加热至80℃;
2.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含氧化剂的溶液,并加入催化剂;
3.将试管放入水槽中,注意控制试管的深度,以使试管中溶液面高于水槽水面;
4.打开气源,调节气流量,观察氧解吸的现象,并记录时间和气泡产生的数量;
5.改变实验条件(如氧化剂浓度、温度、催化剂种类或浓度等),重复步骤4,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氧解吸速率与不同因素的关系曲线。

实验讨论:
1.氧化剂浓度对氧解吸速率的影响:当氧化剂浓度增加时,氧解吸速
率也会增加;
2.温度对氧解吸速率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氧解吸速率也会增加;
3.催化剂对氧解吸速率的影响:催化剂可以提高氧解吸速率,不同催
化剂的效果可能不同;
4.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试管放入水槽时,应使试管内的溶液高于水
槽水面,以防水被吸入试管;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了氧解吸的现象,并探究了氧解吸速率与氧化
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氧解吸速率随着氧
化剂浓度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催化剂可以提高氧解吸速率。

这些结果对
于理解氧解吸反应的机制,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氧解吸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氧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氧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氧吸收解吸实验报告氧吸收解吸实验报告引言:氧气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人类和其他生物通过呼吸将氧气吸入体内,然后将其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起利用,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为了更好地理解氧气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解吸过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一:氧气吸收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我们首先研究了氧气吸收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为此,我们准备了三个试管,分别装有20°C、30°C和40°C的水。

在每个试管中,我们加入了相同量的酵母和蔗糖溶液。

然后,我们立即将一个试管放入恒温箱中,将另一个试管放在常温下,将第三个试管放入冰水中。

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氧气吸收速率明显增加。

在40°C的试管中,氧气吸收速率最高,而在冰水中的试管中,氧气吸收速率最低。

这表明温度对氧气吸收过程有显著影响,高温有利于氧气的吸收。

实验二:氧气解吸速率与压力的关系为了研究氧气解吸速率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我们使用了一个封闭的容器,并在其中放入了一定量的氧气和水。

然后,我们逐渐增加容器内的压力,观察氧气解吸的速率。

结果显示,随着压力的增加,氧气解吸速率也随之增加。

当压力达到一定值时,氧气解吸速率开始饱和,不再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这说明压力对氧气解吸过程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线性关系。

实验三:氧气吸收速率与浓度的关系为了探究氧气吸收速率与浓度的关系,我们分别准备了不同浓度的氧气溶液。

然后,我们将相同量的酵母和蔗糖溶液加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溶液中,并观察氧气吸收的速率。

结果显示,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氧气吸收速率也随之增加。

当氧气浓度达到一定值后,氧气吸收速率开始饱和,不再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表明氧气浓度对氧气吸收过程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线性关系。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温度对氧气吸收速率有显著影响,高温有利于氧气的吸收。

2. 压力对氧气解吸速率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线性关系。

氧解吸实验报告

氧解吸实验报告

氧解吸实验报告1氧解吸实验报告一、实验简介氧解吸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材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吸氧性能的实验。

该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的吸氧量、吸氧速率等参数,评估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和使用寿命。

本报告所提供的实验数据仅为本实验室的实验结果,不代表其他实验室或实际使用环境下的结果。

二、实验原理氧解吸实验主要基于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材料表面的氧化膜逐渐形成。

当材料表面存在还原性气体(如氢气)时,氧化膜与还原性气体发生还原反应,产生金属和氧化物。

通过测量不同条件下的还原速率、还原量等参数,可以评估材料的抗氧化性能和使用寿命。

三、实验步骤1.样品准备选取待测试材料,制成标准样品。

将样品表面进行抛光处理,确保表面平整、光滑,无划痕、气孔等缺陷。

2.实验装置准备使用高压炉作为实验装置,确保炉内气氛可控,且能够保持高温、高压环境。

同时,需要配备气流量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温度传感器等辅助设备。

3.实验过程将样品放入高压炉中,通入一定量的氧气,使样品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

然后,通入一定量的还原性气体(如氢气),观察样品表面的氧化膜变化情况。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记录样品的重量变化(即还原量),同时测量炉内气氛中的氧气和还原性气体的浓度变化。

四、实验数据分析1.还原速率分析通过测量不同时间间隔内的还原量,可以计算出还原速率。

还原速率越快,说明材料的抗氧化性能越差。

可以通过控制不同的实验条件(如温度、压力、气体浓度等),观察这些条件对还原速率的影响。

2.氧化膜厚度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测量氧化膜的厚度变化,评估氧化膜的生长情况。

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氧化膜厚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材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氧化动力学行为。

3.形貌分析通过观察实验前后的样品表面形貌,可以了解材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氧化行为和还原反应过程。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设备对样品表面进行形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氧化膜的形貌特征和结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氧解吸实验班级:化工姓名:学号:序号:同组人:设备型号:第套实验日期:2014-4-01一、实验摘要本实验测定不同气速下干塔和湿塔的压降,得到了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曲线,确定塔的处理能力及找到最佳操作点。

然后用吸收柱使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送入解析塔再用空气进行解吸,进而可计算出不同气液流量比下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K x a ,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H OL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N OL 。

关键词:氧气 解吸 液相体积总传质系数 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 液相总传质单元数二、实验目的1、测量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2、测量填料塔的吸收-解吸传质性能;3、比较不同填料的差异。

三、实验原理1、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为保证填料塔的正常运行,通常需要控制操作气速处于液泛气速的0.5~0.8倍之间。

如图1,在双对数坐标系下,气体自下而上通过干填料层时,塔压降ΔP 与空塔气速u 复合关系式ΔP=u 1.8~2.0。

当有液体喷下,低气速操作时,ΔP ∝u 1.8~2.0,此时的ΔP 比无液体喷淋时要高。

气速增加到d 点,气液两相的流动开始相互影响,ΔP ∝u 0.2以上,此时的操作点成为载液2点。

气速再增加到e 点时,气液两相的交互影响恶性发展,导致塔内大量积液且严重返混,ΔP ∝u 10以上,此时的操作点称为液泛点,对应的气速就是液泛气速。

本实验直接测量填料塔性能参数,确定其液泛气速,还可用公式法、关联图法等确定。

全塔压降直接读仪表,空塔气速u 由孔板流量计测定:s P A V u /m 1.07854.025.110002(018.07854.061.025.02⨯÷⨯∆⨯⨯⨯⨯==)孔板。

2、填料塔传质性能——考察氧解吸过程的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 x a 。

以氧气为溶质,解吸塔内空气、水的摩尔流率不变,水温恒定。

根据低含量气体吸收解吸全塔传质速率方程可知:⎰-⋅=⨯=21;x x ex OL O x x dx a K L N H H 。

氧气在水中的平衡含量x e 与在空气中的分压p o2服从亨利定律:e o x E P ⋅=2,或Ep x o e 2=。

E —亨利系数,kPa ;t —水温度,℃;P O2—吸收时取103kPa ,解吸时取20.9kPa 。

解吸过程的平衡线和操作线都是直线,传质单元数可用对数平均推动力法计算:e e e e m x x eOL w w w w x x x x x xx x x dx N ,11,22,11,2212ln ln 21--≈--≈∆-=-=⎰;21.07854.00555.0⨯⋅=水V L ;图1、塔压降—气速关系H—填料高度,0.75m;L—水摩尔流率,kmol.m-2.h-1;V水—水流量,L/h;K x a—液相体积传质系数,kmol.m-3.h-1;w2—富氧水质量浓度,mg/L;w1—贫氧水质量浓度,mg/L;w2,e、w1,e—富氧水、贫氧水平衡含氧量,查表或实验测定,mg/L。

根据以上各式,测量出水温度t、水流量V水、氧浓度w1、w2,即可算出填料塔传质系数K x a。

四、实验流程和设备1、氧气钢瓶2、氧减压阀3、氧压力表4、氧缓冲罐5、氧压力表 6、安全阀 7、氧气流量调节阀 8、氧转子流量计9、吸收塔 10、水流量调节阀 11、水转子流量计 12、富氧水取样阀 13、风机 14、空气缓冲罐 15、温度计 16、空气流量调节阀 17、空气转子流量计 18、解吸塔 19、液位平衡罐 20、贫氧水取样阀 21、温度计 22、压差计 23、流量计前表压计 24、防水倒灌阀吸收塔:塔径32mm,填料高度0.5m,调料类型是φ6不锈钢θ环;解吸塔:塔径0.1m填料高度0.75m,4种填料分别是陶瓷拉西环、不锈钢θ环、塑料星型环、不锈钢波纹丝网规整填料;溶氧仪:0~50.00mg/L(质量浓度),还能测量样品温度,℃;填料参数表:五、实验操作1、关闭阀门启动风机,从小到大改变气量,记录数据完成干填料实验;2、启动水泵,增大水流量至液泛,即刻关空气阀门;3、固定水流量,从小到大改变气量,每个点稳定后记录数据;4、塔开始液泛时,记录最后一组数据,粗略确定泛点,完成湿填料实验;5、调节气量到当前值的一半,稳定2min,塔釜取样测量we;6、检查氧气罐压力约为0.05MPa,打开防水倒灌阀和流量调节阀通氧气;7、载点附近完成解吸操作,每个点稳定3min,顶、釜同时取样(2次)测量氧浓度;8、实验结束后,关闭防水倒灌阀门、总水阀、溶氧仪等。

注意事项:1、每次取样品约400ml,转速一样,溶氧仪稳定后读数;2、探头竖直放置,每次的位置最好一样,不能碰到转子;3、排队测量富氧水浓度时,最好盖住上口,数值大于20mg/L;4、测量后的废水倒入循环水罐。

六、实验数据表格及计算举例表1.干填料实验数据表干填料数据:水流量L=0L/h 填料高度h=0.75m 塔径d=0.1m序号孔板压降ΔP/kPa全塔压降ΔP/kPa空气流量V/m3.h-1空塔气速u/m.s-1单位填料高压降kPa.m-11 0.76 0.03 3.0 0.69 0.0402 1.27 0.18 13.1 0.89 0.2403 1.82 0.48 23.8 1.07 0.6404 2.42 0.85 32.0 1.23 1.1335 3.14 1.24 37.9 1.40 1.6536 3.33 1.33 41.0 1.44 1.773计算举例:(以第一组数据为例) 空塔气速:25.021.07854.025.110002(018.07854.061.0⨯÷⨯∆⨯⨯⨯⨯==)孔板P A Vu25.021.007854)25.1100076.02(018.07854.061.0⨯÷⨯⨯⨯⨯⨯=169.0-⋅=s m单位填料高压降1-m a k 040.075.003.0⋅==∆=P HP 全塔表2.湿填料实验数据表计算举例:(以第一组数据为例)空塔气速:25.021.07854.025.110002(018.07854.061.0⨯÷⨯∆⨯⨯⨯⨯==)孔板P A V u25.021.007854)25.1100020.02(018.07854.061.0⨯÷⨯⨯⨯⨯⨯=135.0-⋅=s m单位填料高压降1-m a k 040.075.003.0⋅==∆=P HP 全塔表3.解吸传质实验数据计算举例:(以第一组数据为例) 平均富氧水浓度:L mg w w w /655.25271.2560.2522,11,11=+=+= 平均贫氧水浓度:L mg w w w /190.11223.1115.1122,21,22=+=+=传质单元数:489.5)13.11190.1113.11655.25ln()ln(21=--=--=ee OL w w w w N传质单元高度:m N H H OL OL 137.0489.575.0=== 体积传质系数:)/(0.5172137.01.07854.01000555.01.07854.00555.0322h m kmol H V H L a K OL OL x ⋅=⨯⨯⨯=⨯⨯⨯==水七、实验结果作图及分析结果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次试验做的并不成功,干填料曲线与湿填料曲线几乎重合。

造成本次试验误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读数带来的误差以及试验装置本身的误差。

八、思考题1、吸收填料塔的传质单元高度H OL 、H OG 和精馏填料塔的等板高度HETP 有什么区别?答:吸收填料塔:塔高度=传质单元高度×传质单元数 精馏填料塔:塔高度=等板高度×塔板数两者相类似,但对于吸收塔而言,传质单元高度和传质单元数是没有什么实际的物理意义,只能通过公式进行计算,但对于精馏塔而言,等板高度HETP (即分离效果相当于一块理论版的填料高度)是真实存在的,但不能用什么理论公式来进行计算,一般它的确定都是工程经验,对于不同型号的塔板,它都有自己约定俗称的等板高度。

2、根据埃克特泛点关联图,估计实验中的液泛气速和压降是多少? 答:液泛气速为1.27 ,压降为1.5733、用w 代替x 计算所得的NOL 误差为多少?(分别用摩尔分率和质量分率算,看差多少)答:(以第一组数据计算为例)1832103-2水水ρ⨯=≈w n n x O 富氧水:53-210443.11810003210655.25-⨯=⨯=x 贫氧水:63-110294.61810003210190.11-⨯=⨯=x平衡:63-10261.6181000321013.11-⨯=⨯=e x用w 计算:49.513.11190.1113.11655.25lnln 12=--=--≈eeOL w w w w N用x 计算:51.510261.610294.610261.610443.1lnln6665,11,22=⨯-⨯⨯-⨯=--≈----ee OL x x x x N两个OL N 近似相等。

4、本实验的最小液气比(G/L )min 和最小空气用量Gmin 是多少?实际(G/L )是多少? 答:(表3以第一组数据为例)=⨯+⨯+⨯⨯-==-325.10110)56.207714.0105694.8(625t t P E m 34641325.10110)56.25.1207714.05.12105694.8(625=⨯+⨯+⨯⨯-- 33-3223221101000101010⨯⨯⨯+⨯⨯=--水水M V M m M m x O O O O 533-3310443.1101810001011032655.251032655.25---⨯=⨯⨯⨯+⨯⨯=33-3223222101000101010⨯⨯⨯+⨯⨯=--水水M V M m M m x O O O O 633-3310294.6101810001011032190.111032190.11---⨯=⨯⨯⨯+⨯⨯=66256251051.310)56.25.120771.05.12105694.8(10)56.207714.0105694.8(⨯=⨯+⨯+⨯⨯-=⨯+⨯+⨯⨯-=--t t E500.010443.1325.1011051.35611=⨯⨯⨯=⋅=-x P E y e 662210954.51051.39.20-⨯=⨯==E P x O e 206.010954.534641622=⨯⨯==-e mx y最小液气比:56521212121min 1077.2206.0500.010294.610443.1)(---⨯=-⨯-⨯=--=--=y y x x y y x x LG e eh kmol V L /56.51810001000100181000=⨯⨯=⨯=水最小空气用量:h kmol L LG G /1054.156.51077.2)(45min min --⨯=⨯⨯=⨯=h kmol G /667.02929.10.15=⨯=实际液气比:120.056.5667.0==L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