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物污染及其防治的方法
(完整版)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结课论文题目:简述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姓名:程旭院系:生命科学学院农学系年级专业:2015级园艺专业学号:0151122842 指导教师:王玉芬2016年12月31日摘要本文在综述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修复方法。
指出了当前中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严峻,危及粮食生产、食物质量、生态安全、人体健康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
认为以预防为主,预防、控制和修复相结合是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的土壤环境保护策略。
关键词:土壤污染,预防,控制,修复引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土壤资源承受的因人口增长、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消失、土壤退化、气候变化和污染种种等的压力逐渐增大。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
但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有的地方农药、化肥过度使用。
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也会进入土壤,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污染问题之一。
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防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
1土壤污染的含义和特点1.1 土壤污染的含义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厚度一般在2 m 左右。
土壤不但为植物生长提供机械支撑能力,并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肥力要素。
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汽车排放的废气,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
农业化学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导致土壤遭受非点源污染的机会越来越多,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在水土流失和风蚀作用等的影响下,污染面积不断扩大。
因此,凡是妨碍土壤正常功能,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都叫做土壤污染物。
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危害及防治对策

简述土壤污染的特点危害及防治对策特点危害:土壤污染会使来就紧张的耕地资源更加短缺;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给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造成其他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染物具有迁移性和滞留性,有可能继续造成新的土地污染;严重危及后代子孙的利益,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特点:1、累积性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
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从而超标
2、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
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停留很长时间。
3、不可逆转性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
防治措施:1、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
土壤污染物质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或植物吸收而被净化。
2、污染土壤治理的化学方法
对于重金属轻度污染的土壤,使用化学改良剂可使重金属转为难溶性物质。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可提高土壤pH值,从而降低氢氧化物沉淀在土壤中的浓度,减少对植物的危害等。
3、增施有机肥料
增施有机肥料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既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特别是土壤胶体性质,又能增大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4、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重金属变价元素在土壤中的行为,能使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态沉淀物,控制其迁移和转化,从而降低污染物危害程度。
5、改变轮作制度
改变耕作制度会引起土壤条件的变化,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毒害。
土壤污染治理

土壤污染治理近些年来,土壤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给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治理方法和技术。
本文将重点介绍土壤污染治理的一些有效手段以及它们的应用。
一、土壤污染的治理方法1. 生物修复法生物修复法是利用生物体来降解、转化或吸附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一种方法。
例如,可以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
此外,一些植物也具有吸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能力,可以通过植物修复来改善受污染的土壤。
2. 土壤热解法土壤热解法是利用高温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物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并改善土壤质量。
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能源和设备,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 土壤固化/稳定化土壤固化/稳定化是通过添加类似水泥的材料来固化或稳定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使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迁移和释放,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比如固化材料的选择和添加剂的控制等。
4. 土壤水浸法土壤水浸法是通过将污染土壤置于水中,利用水的溶解作用将有害物质从土壤中迁移至水中,从而减少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对于一些易溶于水的有害物质有较好的效果。
但是,也需要注意处理后的废水处理问题,防止废水进一步污染环境。
二、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1. 城市土壤修复城市土壤污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源自工业废物排放、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积累。
在城市土壤修复中,生物修复法经常被应用于处理有机污染物,比如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降解工业废物中的有机化合物。
此外,土壤固化/稳定化技术也被广泛用于处理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城市土壤。
2. 农田土壤治理农田土壤是农作物的重要基础,然而长期的农药、化肥使用以及农业生活废弃物的堆放往往导致农田土壤污染。
为了治理农田土壤污染,可采用植物修复、土壤热解等方法。
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方法

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方法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针对土壤污染,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防治与修复措施,保护土壤资源、维护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一、防治土壤污染的方法1. 加强环境监测与管理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监测网络,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的监管。
通过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土壤污染问题,防止污染的扩散和恶化。
2. 提倡绿色生产和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绿色生产方式,减少或替代有害物质的使用。
推动循环经济模式,通过资源的再利用和回收,减少土壤污染源的产生。
3.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农业是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对于防治土壤污染至关重要。
推广有机农业和生物农药的使用,减少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风险。
4. 加强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利用加强对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和处理工作,避免废弃物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推动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降低土壤资源的消耗。
二、土壤污染修复的方法1. 生物修复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土壤污染修复。
通过合适的植物选择和微生物的作用,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
2. 物理修复物理修复方法包括抽滤、挖土、覆土等操作。
这些方法通过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排除有害物质,达到修复土壤污染的效果。
3. 化学修复利用化学物质改变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形态,使其变得不易迁移或转化为无害物质。
化学修复方法需要进行精确的化学计量和控制,以确保修复效果和避免次生污染。
4. 热修复热修复是利用高温处理土壤,使有害物质分解和挥发的方法。
通过加热土壤,可有效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实现土壤的修复。
三、土壤污染治理的综合措施1. 联合应用不同修复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可以结合多种修复方法进行治理,发挥各种修复方法的优势。
通过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修复效果,缩短修复周期。
2. 修复前后的监测和评估对于土壤污染修复过程中,应及时进行监测和评估。
浅谈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

03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水平。
03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
土壤淋洗
利用清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或表面活性剂对土壤 中的污染物进行溶解,然后通过 收集系统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
出来。
土壤置换
将污染土壤挖出,用未污染的土 壤进行置换,以降低土壤中污染
物的浓度。
热解吸
利用高温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从 土壤中解吸出来,再通过冷凝等
培养良好习惯
合理分类垃圾,减少一次性塑 料制品使用,保护土地资源。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失败原因分析
失败的案例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不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所致。这些因素导致 土壤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甚至出现恶化的趋势。
05
未来展望与建议
未来土壤污染防治的趋势
01
02
03
04
持续监测与评估
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监测网络 ,定期评估土壤质量,为防治
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科技创新引领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发, 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污染治理效
率和效果。
政策法规完善
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 规,严格落实责任,加大违法
惩处力度。
多元共治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土壤污染防 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
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对政府和企业的建议
政府
加强监管力度,严格审批建设项目, 确保企业合法合规排放;加大投入, 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科研和治理工作;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企业
自觉履行环保责任,严格控制污染物 排放;加大科技投入,采用清洁生产 技术和工艺;积极参与土壤污染治理 和修复工作。
土壤污染如何防范和治理

土壤污染如何防范和治理土壤,是我们生存的根基,它为植物提供养分,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然而,如今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那么,我们该如何防范和治理土壤污染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土壤污染的来源。
工业活动是土壤污染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
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物和化学污染物等,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或不规范处理,就会进入土壤,造成污染。
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和农膜的过度使用也是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
化肥和农药中的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积累,不仅会破坏土壤结构,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降低土壤的肥力和自净能力。
农膜残留则会阻碍土壤水分和空气的流通,影响作物生长。
另外,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置,如垃圾填埋和焚烧,也可能导致土壤污染。
还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和废渣,如果随意堆放,也会对周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
既然知道了土壤污染的来源,那么防范土壤污染就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对于工业企业,要加强环境监管,严格要求其按照环保标准进行生产,确保废水、废气和废渣经过有效处理达标后排放。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在农业生产方面,推广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来防治病虫害。
推广有机肥的使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对于农膜,要加强回收和处理,减少残留。
在城市垃圾处理上,要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填埋和焚烧带来的污染。
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冶炼企业,要加强尾矿和废渣的管理,做好堆场的防护和治理工作,防止污染物泄漏。
除了防范,对于已经被污染的土壤,我们也要积极进行治理。
物理修复方法是常见的一种手段。
比如,通过换土、客土等方式,将受污染的土壤挖出,换上干净的土壤。
或者采用深耕翻土的方法,将表层受污染的土壤翻到下层,降低污染物在表层土壤中的浓度。
化学修复方法则是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化学药剂,使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无害物质或者降低其毒性。
土壤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防治技术

土壤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防治技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利用和工业发展也在不断地加强,这使得土地的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与空气和水一样,土壤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
土壤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防治技术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土壤污染物指的是某些有害化合物,如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和有毒物质等,它们通过人类的活动或自然因素,如火山、地震、林火、风沙和沙尘等被转移到土壤中,对场地和周围环境造成了危害。
土壤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行为经济行为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浓度增加的现象。
它也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行为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人类活动。
而农业活动因为施肥、种植和农药的使用等,往往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2. 市区化行为市区化行为是指人类行为导致粉尘和有害气体在土壤中的沉着和累积。
城市化的过程中,车辆尾气、工业废气等都会被排放到大气中,这样会导致粉尘和有害气体在降雨和降尘的过程中落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
3. 地理条件地理条件指的是土壤本身的特性,包括土壤质量、土壤结构和地下水条件等。
当地下水条件较好时,土壤中的有害化合物可能会被迅速转移到周围的河流和湖泊中,这就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土壤污染物的防治技术为了解决土壤污染的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治技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植物和生物材料等去除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技术。
这些生物可以在土壤中建立生态系统,减少土壤中有害化合物的浓度。
而这样的修复过程可以在不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情况下进行。
2. 营养修复技术营养修复技术是指通过给土壤添加营养成分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从而促进土壤自身的修复过程。
如果土壤中缺少营养物质,则微生物可能无法正常生长,生态系统就无法维持平衡。
3. 土壤溶液技术土壤溶液技术是指通过给土壤添加一些化学溶液去除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技术。
土地污染及治理方法

土地污染及治理方法
土地污染是指由各种化学物质、重金属、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土壤质量下降,导致土壤环境失去原有生态功能且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现象。
常见的土地污染包括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污染等。
治理土地污染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生物修复: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的代谢活动,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降解、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例如,通过植物的吸收和新陈代谢作用,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净化。
2. 物理修复:利用物理手段清除土壤中的有害物质。
常见的物理修复方法包括热解吸附、超声波清洗、电化学处理等。
3. 化学修复:利用化学物质与污染物发生反应,改变其化学性质或形成较稳定的化合物,以达到治理土壤污染的目的。
例如,通过添加化学还原剂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还原。
4. 隔离与封闭:对严重污染的土地进行隔离与封闭,防止其对周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污染。
常见的隔离措施包括设置隔离层和防渗层。
5. 土地重建:对严重受污染的土地进行清理和修复,恢复其原有功能和生态系
统。
除了上述的治理方法,预防污染是至关重要的,以避免土地污染的发生。
预防污染的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管,限制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推广可持续耕作方法,提倡循环经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生物污染及其防治的方法土壤生物污染及其防治的方法关键词:土壤生物污染大肠菌群病原菌寄生蠕虫生物防治一、土壤生物污染的现状土壤在自然界中处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过渡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土壤作为重要的发生器、储存器、转换器、缓冲器和调控器,其环境质量好坏最终会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嘚可持续发展。
然而,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等对土壤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
土壤生物污染是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并大量繁殖,引起土壤质量下降,不仅破坏原来的生态平衡,还会对动植物和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土壤生物污染分布最广的是由肠道致病性原虫和蠕虫类所造成的污染,全世界有一半以上人口受到一种或几种寄生蠕虫的感染,尤其是热带地区最严重,欧洲和北美较温暖地区的寄生虫发病率也很高。
据调查,上海市郊蔬菜的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3.7%,最高可达12800个/克,寄生虫卵检出率为11.9%,近三成蔬菜受到不同程度的生物污染。
用作肥料的人畜粪便更是惊人,细菌含量竟高达108~109个/克,八十年代末,江都县土壤的蠕虫卵总阳性率高达72%,在有些土样中还检测出了致病菌,虽含量不高,但其危害却是不容忽视。
相对于土壤污染的生物指标来说,土壤生物污染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土壤生物污染的来源正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肥料需求量巨大,人们的传统观念就认为生活污水含有不可多得的养分,而人畜粪便更是含有丰富的有机营养,再说大家都觉得农作物还可以净化污水。
因此,污水灌溉和粪便施肥一直是我国农业的一大特点。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细菌,工业和医院废水更是富含各种病原体。
另外有资料显示,污泥、垃圾和粪肥都可能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
许多农民都习惯把病死的禽畜埋起来,这些病毒尸体也是土壤中致病菌的一大来源,容易引起土壤生物污染并扩大疾病的传播。
还有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大气圈和水圈中的微生物也可以进入土壤引起生物污染。
三、土壤生物污染的危害机理也许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丰富而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时,没有人会想到它们的生长环境。
然而不幸的是,世界上有不少人就是因为吃了不清洁的水果和蔬菜而生病,正是土壤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通过多种途径危害了人体健康。
病人一般带有病原体,要是他们的粪便、咳痰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进入水体和土壤的话,就很容易引发传染病,尤其是医院废水含有大量致病菌,就更需要妥善处理。
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副伤寒、痢疾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就像1942年武尔坎地区伤寒的流行就是由于居民点附近的土壤被含有致病菌的粪便污染所造成的,只有去除了这些粪便,伤寒的流行才停止下来。
这种经人体排出然后通过土壤传播给人体的病原菌对我们的健康无疑是一大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个人卫生,保护土壤环境。
有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或与动物有关的疾病也可通过土壤传播给人。
比如说,患钩端螺旋体病的猪、牛和羊等动物就可以通过粪尿中的病原体污染土壤。
钩端螺旋体在中性或弱碱性的土壤中能存活几个星期,还可以通过粘膜、伤口和被浸软的皮肤侵入人体,使人致病。
炭疽杆菌能形成芽孢以抵抗恶劣环境,可在土壤中生活几年甚至几十年。
而破伤风杆菌和气性坏疽杆菌等致病菌则多来自动物粪便,尤其是马粪。
当人们受伤时,受污染土壤的破伤风杆菌通过接触而使人患破伤风,伤口越深越有利于破伤风杆菌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土壤生物污染不仅可以由动物经土壤再传播给人体,而且还可以直接从土壤危害人体健康。
可以说土壤是培养微生物的温床,不管是霉菌还是真菌,都可以从土壤直接侵入人体,而放线菌则可以引起人体皮肤的足分枝菌病,这里不再多说,下面详细探讨寄生蠕虫的致病机理。
蠕虫主要包括吸虫纲、绦虫纲、线虫纲和棘头虫纲的寄生蠕虫,其中一部分线虫如蛔虫和圆形线虫等是直接发育的,一生只需一个宿主。
而吸虫、绦虫和棘头虫以及一部分线虫如丝虫等则是间接发育的,在其生活史中至少要经过两个宿主,其中供蠕虫有性生殖阶段的两个中间宿主就按顺序称为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间宿主。
但线虫中的旋毛线虫则例外,它从感染期幼虫进入宿主肠内后发育为成虫,其产出的后代幼虫则移行到肌肉中寄生,直到生长成感染期幼虫为止都是在同一个宿主体内,而且不再继续发育,必须更换新的宿主才能继续发育完成下一世代生活史。
大多数寄生蠕虫卵或幼虫需要经过在自然环境或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才能使终末宿主感染并在其体内发育成为成虫。
例如猪蛔虫卵经终末宿主排出到外界后要等待发育到卵壳内含有第二期幼虫时才能成为感染期虫卵。
圆形线虫卵则需要先从卵壳内孵出幼虫,然后再经过两次蜕皮变为第三期幼虫时才成为感染期幼虫。
日本血吸虫卵在外界发育成生蚴之后,还需要在钉螺等中间宿主体内发育成为尾蚴,最后才有感染力。
这些寄生蠕虫卵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后代,从而致病。
比如说猪蛔虫每天就能产卵10~20万个,而猪肉绦虫每月可产卵600~1000万个,某些吸虫如肝片吸虫的一个毛蚴在中间宿主螺体内通过无性生殖可以产出150个尾蚴。
寄生蠕虫可分为生物源蠕虫和土源性蠕虫,顾名思义,生物源蠕虫卵随动物或人体粪便进入土壤,要是条件不好就容易死亡,但是它们往往会被各种动物连同垃圾一块吃掉,然后把动物作为中间宿主而发育到成熟状态,最终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健康。
而土源性蠕虫则是在土壤中发育成熟,大多通过水果和蔬菜进入人体,进而引起各种疾病。
无论生物源蠕虫还是土源性蠕虫,大多都经口感染,然后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寄生。
有些蠕虫可直接经接触而穿透皮肤侵入人体,如十二指肠钩虫、美洲钩虫和粪类圆线虫等虫卵在温暖潮湿的土壤中经过几天孵育出感染性幼虫,然后再通过皮肤接触穿入人体,特别是伤口,甚至就是由寄生虫所造成的损伤往往可成为致病菌的进口,从而导致继发性疾病。
寄生蠕虫会夺取宿主体内的营养以供自身发育和繁殖的'需要,从而导致宿主营养不良、消瘦和衰弱。
蛔虫幼虫移行时可造成某些器官的毛细血管出血,成虫大量寄生时会引起肠管等器官阻塞,这些机械性损伤往往是致命的,我们不容忽视。
寄生蠕虫还会产生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和虫体自身分解产物,进而对宿主造成毒性损害。
如肝片吸虫的毒素可使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日本血吸虫在其寄生部位虫卵周围组织发生的肉芽肿则是一种迟发型过敏反应。
但是宿主也不会无动于衷,任虫宰割,我们平常所说的发炎有些就是机体组织对寄生蠕虫的包围,把它们溶解、机化和钙化掉,以遏制和消灭它们,从而收到免疫效果。
土壤生物污染不仅会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引起植物病害,造成农作物减产。
一些植物致病菌污染土壤后能引起茄子、马铃薯和烟草等百余种植物的青枯病,能造成果树细菌性溃疡和根癌。
某些真菌会引起大白菜、油菜和萝卜等一百多种蔬菜烂根,还可导致玉米、小麦和谷子等粮食作物的黑穗病。
还有一些线虫可经土壤侵入植物根部并引起线虫病,甚至在土壤中传播植物病毒。
另外,由于人类滥用化肥和农药,使一些通常无侵袭能力的镰刀菌和青霉菌等变成有侵袭能力,从而导致植物根坏死。
表5生物污染的危害致病菌来源传播途径危害曲霉、青霉、毛霉、酵母土壤、腐败植物及飘浮在空中的孢子直接或者通过容器、工具和动物携带的尘土而污染粮谷、豆类食品引起霉烂,曲霉和青霉能产生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会引起动物肝脏病变和致癌镰刀菌植物、土壤及飘浮在空中的孢子直接污染粮谷类,有些病原菌存在于病变粮食中赤霉病脉中毒、霉玉米中毒、食物中毒性白血球缺乏交链孢霉、葡萄孢霉、欧文氏杆菌植物、土壤直接或通过容器、工具和动物携带的尘土而污染果蔬使蔬菜和水果腐软假单胞菌、芽孢杆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土壤、水、动物和人的粪便以及鼻烟和皮肤的排泄物直接或通过洗涤用水、苍蝇、容器、工具以及带菌动物和人而污染动物食品使动物食品腐软,有些病菌能产生毒素,入侵人会引起食物中毒传染性肝炎病毒、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志贺氏菌、霍乱弧菌、痢疾变形虫、鞭虫卵病人粪便直接或通过水和苍蝇而污染鱼、肉、乳以及生的新鲜蔬菜使人感染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口蹄疫病毒、炭疽杆菌、绦虫的囊尾虫、肺吸虫囊蚴病畜和鱼体原始存在于病畜肉、内脏、乳以及鱼肉内使人和牲畜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引自路光仲.食品生物污染,1990四、土壤生物污染的防治方法表7致病菌在土壤中生存的时间(天)粪链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钩端螺旋体炭疽杆菌溶组织内阿米巴肠道病毒26-7715-28030-90>1808-6015-4315-606-88-170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病原体进入土壤后,一般会被土壤吸附截留,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壤类型、酸碱性、阳离子交换量和孔隙饱和度等。
一般土壤表面积越大、pH越低、阳离子交换量越高,吸附病原体的数量就越多。
另外渗滤液流速、土壤水分含量、病原体大小和土壤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物数量等因子都会影响病原体在土壤中的保留及转移速度。
如果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子来降低土壤病原体的吸附量,降低其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就能减轻土壤生物污染。
另外一些土壤微生物也可以通过竞争和拮抗作用来消灭病原菌,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往污染土壤中加入一些无害的微生物,改善土壤质地、结构、温度、湿度、pH、有机质含量和植被等因子,以利于其生长,通过竞争碳源和氮源或者分泌一些对病原微生物有害的产物,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即饿死或毒死土壤中的病原菌,收到以生物治生物的效果,以消除土壤生物污染。
如链霉菌能产生较多几丁质酶,对真菌有抑制作用。
1.生物防治其实土壤中本来就有很多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有益微生物,不仅可以对病原菌进行有效的拮抗抑制,而且还有促进植物生长和增产的作用。
江木兰等从油菜植株体内分离出的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Y-2可以使油菜核盘菌菌丝细胞浓缩变短,细胞壁破裂,原生质外溢,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发育和菌核萌发,其抑制率高达60%~70%。
Boer等研究表明,假单胞菌菌株PseudomonasWCS358可以强烈分泌嗜铁素,与病原菌竞争Fe3+,从而抑制萝卜枯萎病。
赵国其等用绿色木霉处理西瓜幼苗,能有效增强瓜苗长势,使其根系发达,以抑制西瓜枯萎病菌生长。
另外毛壳菌可以有效降解纤维素和有机物,对土壤病原菌有拮抗作用。
微生物之间的竞争非常剧烈,主要包括营养物质的争夺、氧气的竞争和生态位点的抢占。
铁元素是生物细胞酶系统的必需成分,生命体需要从外界获取Fe3+作为酶的辅基和电子传递受体,以维持其新陈代谢。
只要我们切断了病原微生物获取铁的途径,就可以有效防治土壤生物污染。
而事实上有很多微生物如荧光假单胞菌CS121能分泌强力结合Fe3+的嗜铁素螯合物,其强大吸收铁的竞争力促使土壤病原菌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铁而不能正常生长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