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复习资料知识讲解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一、毒理学基础概述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以及毒物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毒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如口服、吸入、注射等,对生物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了解毒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二、毒物的分类根据毒物的性质和来源,毒物可以分为化学毒物、生物毒素和放射性物质等不同种类。
化学毒物又可分为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不同种类的毒物具有不同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
三、毒物的作用机制毒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毒性效应。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细胞膜的破坏、对DNA的损害、对细胞色素系统的影响等。
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
四、毒物的代谢和排泄毒物在生物体内会经历代谢和排泄过程,其中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排泄则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完成。
毒物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可以影响毒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影响毒性效应的发生和程度。
五、毒物的检测和分析毒物的检测和分析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免疫学方法等。
通过对毒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了解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规律,为毒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六、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昏迷等。
针对不同种类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毒素治疗、洗胃、血透等,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避免不良后果。
七、毒物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问题,毒物污染会影响空气、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导致生态系统受损,危害人类健康。
了解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风险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八、毒物的法律和政策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维护社会的秩序,各国都出台了相关的毒物管理法律和政策。
这些法律和政策规定了毒物的管理和使用标准,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 作者:
———————————————————————————————— 日期: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危险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物而产生健康损害的与其频率,(统计概念),可用绝对危险度或相对危险度表示。
危险度评定包括: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剂量反应关系评定(dose-response assessment)、暴露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危险度表征(riskcharacterization)。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
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
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
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产生有害效应,3个阶段: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毒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理学概念毒理学: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现代毒理学定义: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毒性鉴定(毒性试验),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
同时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2、机制毒理学: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分子机制。
研究资料的用途:1)、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有机磷);2)、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糖精);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反应停);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3、管理毒理学: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时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还需根据危险度评定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研究提供的科学信息,制定相关的卫生标准.4、毒理学其它特殊领域包括: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第二节、毒理学简史1、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SS (poison)—是指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2、启蒙时代毒理学:Paracelsus的格言: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现代毒理学第三节毒理学展望毒理学是借助多个学科成长并繁荣起来的科学。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的快速扩增和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的超常发展,毒理学的研究领域、评价过程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毒理复习资料

名解:1.蓄积作用:指毒物逐次进入生物体,而在靶器官内积和/或毒物对生物体所致效应的累加现象。
当较长时间连续、反复给药,或者说给药的时间间隔和剂量超过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时,出现药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排除的速度(或总量)的现象,这时药物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起来,也就是说出现了蓄积作用。
蓄积作用可以分为药物积蓄和功能性积蓄。
2.近似致死量:近似致死量(Approximatal Lethal Dose,ALD)是介于最小致死量(Minimum Lethal Dose, MLD)与最大非致死量(Maximum Non-Lethal Dose, MNLD)之间的剂量。
MLD是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可表示为LD10或LD5;MNLD实际上是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毒效应时的一种最大耐受量,指药物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可表示为LD0。
3.染色体畸变:药物或化合物对遗传物质的影响涉及到整个染色体,表现为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变化称为染色体畸变。
4.S9:肝脏微粒体酶。
指1经酶诱导剂处理后制备的肝匀浆,2再经离心分离所得上清液,3再加上适当的缓冲液和辅助因子。
/ 它主要含有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是国内常规应用于体外致突变实验的代谢活化系统。
其缺点是S9随实验动物种属或器官不同而有差异;S9含有的大量亲核物质有可能影响实验的敏感性。
选用200g左右的雄性大鼠,ip多氯联苯,500mg/kg。
杀死12小时前开始禁食。
诱导处理后d5断头法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肝脏,用冷KCL溶液洗涤后称重。
剪碎肝脏,制备肝匀浆。
肝匀浆以9000xg速度离心,取上清液分装小试管。
置液氮罐内速冻,-80或-20度保存备用,此即S9上清液,简称S9。
5.微核:染色体发生畸变导致断裂,断裂的碎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细胞中形成的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小块物质,又与他比普细胞核小,故称微核。
毒理学各章知识点

度理学基础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毒物2.biomarker3.medianlethaldose4.hypersensibility5.hormesis6 6.Zch7.靶器官8.毒性9.阈剂量10.最大无作用剂量11.剂量-效应关系12.剂量-反应关系13.危险度14.危害性15.安全性【问答题】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2.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阈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阈值?3.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4.绘制一条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
标出阈值和饱和度。
标出二者轴线。
5.一个剂量-反应曲线能告诉毒理学者怎样的信息?6.NOEL, NOAEL, LOEL和LOAEL之间的区别是什么?7.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论述题】1.试述描述毒物毒性常有指标及意义2.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及意义如何?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2.代谢活化3.物质蓄积4.功能蓄积5.生物转化【问答题】1.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有几种、是什么途径?2.外源化学物分布的特征和研究分布过程和特征的意义是什么?3.外源化学物经肾脏排泄的主要过程。
4.何谓肠肝循环?5.何谓肝外代谢?何谓生物转化的双重性?6.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
7.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8.简述细胞色素P-450酶系被诱导和抑制特性的毒理学意义。
9.简述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的类型。
10.为什么说呼吸道是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11.列举出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12.列举六种II 相反应。
毒理学整理资料(绝对给力)

第一章绪论1.环境毒理学: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动物一般为哺乳动物。
(一)体内试验:亦称整体试验,是利用整体动物进行的试验。
按染毒的持续时间不同而分为急性(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亚急性(1-3个月)和慢性毒性实验(一般6个月以上到终生染毒)。
(二)体外试验:根据选用生物试验对象分为:1.微生物试验;2.哺乳动物体外试验(器官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3.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人)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1.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被称之为污染物的迁移(位置)和转化(形态),也可称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或环境转归。
2.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结果导致局部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综合毒性的强度发生变化,引起污染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污染物浓度的降低或增高,污染物所处的局部条件重新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
3.迁移方式三种类型:机械性迁移、物理-化学性迁移和生物性迁移。
4.生物性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5.三种类型:(一)生物浓缩:又称生物富集,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
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浓缩程度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BCF=环境中该污染物的浓度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二)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是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的程度可用生物积累系数表示:BAF=染物的浓度较前阶段体内蓄积该污同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物的浓度较后阶段体内蓄积污染某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mg/kg )(三)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毒理学基础人卫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现代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
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通过毒理学研究和毒性实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系统、科学地表征外源有害物质暴露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损害作用,并对产生这种损害作用的证据的强度或充分性进行评定,对于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4个步骤:危害识别;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系统毒理学systems toxicology】是以毒理基因组学为基础,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转化毒理学translational toxicology】研究如何将毒理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转化为能应用于环境与人群监测、环境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和危险性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和防控措施的一门新兴的毒理学分支学科,是“组学”、计算生物学、遗传-表观遗传学等创新的产物。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效应谱】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随剂量的增加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称为毒效应谱。
随剂量可表现为: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不引起生理变化);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毒效应谱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
毒理学知识点

毒理学知识点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危害及其机制的学科,它是毒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毒物的种类、毒素的性质、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研究等。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毒物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日益增加,因此了解毒理学知识点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毒理学的若干知识点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毒物的分类根据毒物的来源和性质,毒物可以分为化学毒物、生物毒物和物理性毒物。
化学毒物是指那些由化学物质引起中毒的物质,如重金属、农药、有机溶剂等;生物毒物是指那些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毒性的物质,如蛇毒、植物毒素等;而物理性毒物则是指那些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中毒,如辐射、高温等。
不同种类的毒物对生物体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毒理学研究中需要对毒物的种类进行分类和研究。
二、毒素的性质毒素是导致生物体受损害的物质,其性质和作用机制是毒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毒素的性质包括毒性的强弱、毒性的类型、毒素的生物活性等。
根据毒素的作用机制和生物活性,毒素可以分为致命毒素、致畸毒素、致癌毒素等不同类型。
了解毒素的性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事件,也为对毒物进行合理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作用是毒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毒物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如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然后在体内发挥作用,导致生物体的中毒反应。
毒物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直接作用于生物分子、改变生物体内环境、破坏细胞结构等。
通过研究毒物的毒性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程度,为制定毒物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四、毒物代谢和解毒机制毒物在体内往往需要经过代谢过程才能被排出体外,而毒物的代谢过程往往与其毒性有密切关系。
毒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它通过酶促反应将毒物转化为更容易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从而减轻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
此外,生物体还有各种解毒机制来清除体内的毒物,如肝脏解毒酶、抗氧化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试验中未观察到可检测出的化学物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出现的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最高剂量。
9.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毒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靶器官中的浓度。
10.生物标志(biomarker):外源性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分类:接触(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1)接触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反映机体生物材料中外源性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或与某些靶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的产物含量。
毒理学意义:排泄速度减慢、延长生物半减期延长、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23.肝脏的首过消除(first-pass elimination):是指经胃肠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首先进人肝脏,并可在肝脏中进行代谢转化作用,使经体循环到达靶器官组织的化学物的数量减少,进而影响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现象。
其他吸收途径也存在首过消除。
主要与遗传有关,也可由环境诱发。
11.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害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 MEL)。
12.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LOAEL):通过试验观察到的,化学物在染毒组与对照组之间出现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有害效应的最低剂量。
化学物学吸收部位引起的损伤与首过消除有关。
24.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某种化学物在脂相和水相中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25.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是指气体在血液中的分压和在肺泡中的分压达到饱和时,气体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中的浓度之比值。
15.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强度增加。
16.剂量-反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
17.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是指外源化学物主要依据物理学规律,本身不发生化学结构改变,从接触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再转运至组织与脏器,最终通过排泄器官离开机体过程。
3.毒理学主要研究内容:(1)环境中外源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以及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接触相。
(2)外源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过程。——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动力学相。
(3)进入机体的外源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性损害及其机制。——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效相。
7.毒效应(toxic effect):化学物对机体健康所致的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又称毒(性)作用、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8.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 effect):是指在接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化学物对不同物种,同一物种间不同个体,或在同一个体中不同器官产生的毒效应不一致的现象。
18.ADME过程: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吸收、分布与排泄——生物转运
代谢————————生物转化
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排泄—————消除
19.贮存库(storage depot):指进入血液的化学毒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如果化学毒物对这些器官组织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称为贮存库。
20.贮存库的种类:体内的主要储存库:
(1)血浆蛋白储存库;
(2)脂肪组织贮存库;
(3)肝、肾贮存库;
(4)骨骼组织贮存库。
21.化学毒物在体内的贮存的意义:(1)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在靶器官中的化学毒物的量;(2)可能成为一种游离型化学毒物的来源,具有潜在的危害。
22.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指部分外源化学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水溶性较强的代谢产物,并经胆汁排入肠道;由于肠内存在的肠道菌群以及酶的催化,可增强部分代谢物的脂溶性,使外源化学物又重新被吸收的过程。
毒理学复习资料
毒理学的概念及其主要研究领域
1.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2.卫生毒理学(health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特别是损害作用,亦即毒性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4.外源性化学物(xenobiotic):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
5.毒物(poison,toxicant):在较低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6.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取决于化学物的化学结构。
(2)效应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以测出的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
可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3)易感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反映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敏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异常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