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 第40课时 均值不等式教案
均值不等式说课稿1(五篇模版)

均值不等式说课稿1(五篇模版)第一篇:均值不等式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均值不等式又叫做基本不等式,选自人教B版(必修5)的3章的2节的内容,是在上节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同时也是为了以后学习中的几种重要不等式,以及不等式的证明作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具有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条件约束性等特点,所以本节课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均值不等式”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求最值是高考的热点。
它在科学研究、经济管理、工程设计上都有广泛的作用。
2、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学会推导并掌握均值不等式,理解这个均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取等号的条件.B.能力目标:通过对均值不等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透类比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C.情感目标:(1)通过探索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培养探索、研究精神。
(2)通过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分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并形成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解析,我认为结果固然重要,但数学学习过程更重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所以均值不等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很多同学对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的认识不深刻,在应用时候常常出错误,所以,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本节课的难点二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归纳,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均值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
2、教学手段为了使抽象变为具体,我使用了多媒体。
为了突出重点我使用了彩色粉笔。
3,学法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出发,探求均值不等式,发现均值不等式的实质,利用均值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从代数证明和几何证明两方面理解并掌握基本不等式。
(教案)均值不等式

均值不等式及其应用【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知初探1.算术平均值与几何平均值对于正数a ,b ,常把a +b2叫做a ,b 的算术平均值,把ab 叫做a ,b 的几何平均值. 2.均值不等式(1)当a >0,b >0a =b 时,等号成立; (2)均值不等式的常见变形 ①当a >0,b >0,则a +b ≥2ab ;②若a >0,b >0,则ab ≤⎝⎛⎭⎪⎫a +b 22. 二、初试身手1.不等式a 2+1≥2a 中等号成立的条件是( ) A .a =±1 B .a =1 C .a =-1 D .a =0答案:B解析:当a 2+1=2a ,即(a -1)2=0,即a =1时“=”成立. 2.已知a ,b ∈(0,1),且a ≠b ,下列各式中最大的是( ) A .a 2+b 2 B .2ab C .2ab D .a +b 答案:D解析:∵a ,b ∈(0,1),∴a 2<a ,b 2<b , ∴a 2+b 2<a +b ,又a 2+b 2>2ab (a ≠b ), ∴2ab <a 2+b 2<a +b .又∵a +b >2ab (a ≠b ),∴a +b 最大.3.已知ab =1,a >0,b >0,则a +b 的最小值为( ) A .1 B .2 C .4 D .8 答案:B解析:∵a >0,b >0,∴a +b ≥2ab =2,当且仅当a =b =1时取等号,故a +b 的最小值为2.4.当a ,b ∈R 时,下列不等关系成立的是________. ①a +b2≥ab ;②a -b ≥2ab ;③a 2+b 2≥2ab ;④a 2-b 2≥2ab . 答案:③解析:根据a 2+b 22≥ab ,a +b2≥ab 成立的条件判断,知①②④错,只有③正确. 三、合作探究类型1:对均值不等式的理解例1:给出下面三个推导过程:①∵a ,b 为正实数,∴b a +a b ≥2b a ·ab =2;②∵a ∈R ,a ≠0,∴4a +a ≥24a ·a =4;③∵x ,y ∈R ,xy <0,∴x y +y x =--x y +-yx ≤-2⎝ ⎛⎭⎪⎫-x y ⎝ ⎛⎭⎪⎫-y x =-2. 其中正确的推导为(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答案:B解析:①∵a ,b 为正实数,∴b a ,ab 为正实数,符合均值不等式的条件,故①的推导正确. ②∵a ∈R ,a ≠0,不符合均值不等式的条件, ∴4a +a ≥24a ·a =4是错误的.③由xy <0,得x y ,y x 均为负数,但在推导过程中将整体x y +y x 提出负号后,⎝ ⎛⎭⎪⎫-x y ,⎝ ⎛⎭⎪⎫-y x 均变为正数,符合均值不等式的条件,故③正确.规律方法1.均值不等式ab ≤a +b2 (a >0,b >0)反映了两个正数的和与积之间的关系. 2.对均值不等式的准确掌握要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1)定理成立的条件是a ,b 都是正数.(2)“当且仅当”的含义:当a =b 时,ab ≤a +b 2的等号成立,即a =b ⇒a +b2=ab ;仅当a =b 时,a +b 2≥ab 的等号成立,即a +b2=ab ⇒a =b .跟踪训练1.下列不等式的推导过程正确的是________.①若x >1,则x +1x ≥2x ·1x =2;②若x <0,则x +4x =-⎣⎢⎡⎦⎥⎤-x +⎝ ⎛⎭⎪⎫-4x ≤-2-x ·⎝ ⎛⎭⎪⎫-4x =-4;③若a ,b ∈R ,则b a +a b ≥2b a ·ab =2. 答案:②解析:①中忽视了均值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当x =1x 时,即x =1时,x +1x ≥2等号成立,因为x >1,所以x +1x >2,③中忽视了利用均值不等式时每一项必须为正数这一条件.类型2:利用均值不等式比较大小例2:(1)已知a ,b ∈(0,+∞),则下列各式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 .a +b ≥2abB .b a +ab ≥2C .a 2+b 2ab≥2ab D .2ab a +b ≥ab(2)已知a ,b ,c 是两两不等的实数,则p =a 2+b 2+c 2与q =ab +bc +ca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答案:(1)D(2)a 2+b 2+c 2>ab +bc +ac解析:(1)由a +b2≥ab 得a +b =2ab , ∴A 成立;∵b a +a b ≥2b a ·ab =2,∴B 成立;∵a 2+b 2ab ≥2ab ab =2ab ,∴C 成立;∵2ab a +b ≤2ab 2ab =ab ,∴D 不一定成立. (2)∵a ,b ,c 互不相等,∴a 2+b 2>2ab ,b 2+c 2>2bc ,a 2+c 2>2ac . ∴2(a 2+b 2+c 2)>2(ab +bc +ac ). 即a 2+b 2+c 2>ab +bc +ac . 规律方法1.在理解均值不等式时,要从形式到内含中理解,特别要关注条件.2.运用均值不等式比较大小时应注意成立的条件,即a +b ≥2ab 成立的条件是a >0,b >0,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 =b ;a 2+b 2≥2ab 成立的条件是a ,b ∈R ,等号成立的条件是a =b .跟踪训练2.如果0<a <b <1,P =a +b 2,Q =ab ,M =a +b ,那么P ,Q ,M 的大小顺序是( ) A .P >Q >M B .M >P >Q C .Q >M >P D .M >Q >P答案:B解析:显然a +b 2>ab ,又因为a +b 2<a +b ⎝⎛⎭⎪⎫由a +b >a +b 24也就是a +b 4<1可得,所a +b >a +b2>ab .故M >P >Q .类型3:利用均值不等式证明不等式例3:已知a ,b ,c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且a +b +c =1,求证:1a +1b +1c >9.思路点拨:看到1a +1b +1c >9,想到将“1”换成“a +b +c ”,裂项构造均值不等式的形式,用均值不等式证明.证明:∵a ,b ,c ∈R +,且a +b +c =1, ∴1a +1b +1c =a +b +c a +a +b +c b +a +b +c c=3+b a +c a +a b +c b +a c +b c=3+⎝ ⎛⎭⎪⎫b a +a b +⎝ ⎛⎭⎪⎫c a +a c +⎝ ⎛⎭⎪⎫c b +b c≥3+2b a ·a b +2c a ·a c +2c b ·bc=3+2+2+2 =9.当且仅当a =b =c 时取等号, ∴1a +1b +1c >9. 母题探究本例条件不变,求证:⎝ ⎛⎭⎪⎫1a -1⎝ ⎛⎭⎪⎫1b -1⎝ ⎛⎭⎪⎫1c -1>8.证明:∵a ,b ,c ∈R +,且a +b +c =1,∴1a -1=b +c a >0,1b -1=a +c b >0,1c -1=a +b c >0, ∴⎝ ⎛⎭⎪⎫1a -1⎝ ⎛⎭⎪⎫1b -1⎝ ⎛⎭⎪⎫1c -1 =b +c a ·a +c b ·a +b c ≥2bc ·2ac ·2ab abc =8,当且仅当a =b =c 时取等号, ∴⎝ ⎛⎭⎪⎫1a -1⎝ ⎛⎭⎪⎫1b -1⎝ ⎛⎭⎪⎫1c -1>8. 规律方法1.条件不等式的证明,要将待证不等式与已知条件结合起来考虑,比如本题通过“1”的代换,将不等式的左边化成齐次式,一方面为使用均值不等式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实现约分与不等式的右边建立联系.2.先局部运用均值不等式,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注意限制条件),通过相加(乘)合成为待证的不等式,既是运用均值不等式时的一种重要技能,也是证明不等式时的一种常用方法.跟踪训练3.已知a ,b ,c ∈R ,求证:a 4+b 4+c 4≥a 2b 2+b 2c 2+c 2a 2. 证明:由均值不等式可得 a 4+b 4=(a 2)2+(b 2)2≥2a 2b 2, 同理,b 4+c 4≥2b 2c 2, c 4+a 4≥2a 2c 2,∴(a 4+b 4)+(b 4+c 4)+(c 4+a 4)≥2a 2b 2+2b 2c 2+2a 2c 2, 从而a 4+b 4+c 4≥a 2b 2+b 2c 2+c 2a 2.4.已知a >1,b >0,1a +3b =1,求证:a +2b ≥26+7.证明:由1a +3b =1,得b =3aa -1(a >1),则a +2b =a +6aa -1=a +6a -1+6a -1=a +6a -1+6=(a -1)+6a -1+7≥26+7, 当且仅当a -1=6a -1时,即a =1+6时,取等号. 四、课堂小结1.应用均值不等式时要时刻注意其成立的条件,只有当a >0,b >0时,才会有ab ≤a +b 2.对于“当且仅当……时,‘=’成立…”这句话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当a =b 时,a +b2ab ;另一方面:当a +b2=ab 时,也有a =b .2.应用均值不等式证明不等式的关键在于进行“拼”“凑”“拆”“合”“放缩”等变形,构造出符合均值不等式的条件结构. 五、当堂达标1.思考辨析(1)对任意a ,b ∈R ,a 2+b 2≥2ab ,a +b ≥2ab 均成立.( )(2)若a ≠0,则a +1a ≥2a ·1a =2.( )(3)若a >0,b >0,则ab ≤⎝ ⎛⎭⎪⎫a +b 22.( ) 提示:(1)任意a ,b ∈R ,有a 2+b 2≥2ab 成立,当a ,b 都为正数时,不等式a +b ≥2ab 成立.(2)只有当a >0时,根据均值不等式,才有不等式a +1a ≥2a ·1a =2成立.(3)因为ab ≤a +b 2,所以ab ≤⎝⎛⎭⎪⎫a +b 22. 答案:(1)×(2)×(3)√2.设a >b >0,则下列不等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A .a -b <0B .0<ab <1C .ab <a +b2 D .ab >a +b 答案:C解析:∵a >b >0,由均值不等式知ab <a +b2一定成立.3.不等式9x -2+(x -2)≥6(其中x >2)中等号成立的条件是( )A .x =3B .x =-3C .x =5D .x =-5答案:C解析:由均值不等式知等号成立的条件为9x -2=x -2,即x =5(x =-1舍去). 4.设a >0,b >0,证明:b 2a +a 2b ≥a +b . 证明:∵a >0,b >0, ∴b 2a +a ≥2b ,a 2b +b ≥2a , ∴b 2a +a 2b ≥a +b .【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知初探已知x ,y 都是正数.(1)若x +y =S (和为定值),则当x =y 时,积xy 取得最大值S 24. (2)若xy =p (积为定值),则当x =y 时,和x +y 取得最小值2p . 上述命题可归纳为口诀: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 二、初试身手1.已知a >0,b >0,a +b =2,则y =1a +4b 的最小值是( )A .72B .4C .92D .5 答案:C解析:∵a +b =2,∴a +b2=1. ∴1a +4b =⎝ ⎛⎭⎪⎫1a +4b ⎝⎛⎭⎪⎫a +b 2 =52+⎝ ⎛⎭⎪⎫2a b +b 2a ≥52+22a b ·b 2a =92 ⎝ ⎛⎭⎪⎫当且仅当2a b =b 2a ,即b =2a 时,等号成立. 故y =1a +4b 的最小值为92.2.若x >0,则x +2x 的最小值是________. 答案:22解析:x +2x ≥2x ·2x =22,当且仅当x =2时,等号成立.3.设x ,y ∈N *满足x +y =20,则xy 的最大值为________. 答案:100解析:∵x ,y ∈N *, ∴20=x +y ≥2xy , ∴xy ≤100. 三、合作探究类型1: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例1:(1)已知x <54,求y =4x -2+14x -5的最大值;(2)已知0<x <12,求y =12x (1-2x )的最大值.思路点拨:(1)看到求y =4x -2+14x -5的最值,想到如何才能出现乘积定值;(2)要求y =12x (1-2x )的最值,需要出现和为定值.解:(1)∵x <54,∴5-4x >0,∴y =4x -2+14x -5=-⎝ ⎛⎭⎪⎫5-4x +15-4x +3≤-2+3=1, 当且仅当5-4x =15-4x,即x =1时,上式等号成立,故当x =1时,y max =1.(2)∵0<x <12,∴1-2x >0,∴y =14×2x (1-2x )≤14×⎝⎛⎭⎪⎫2x +1-2x 22=14×14=116. ∴当且仅当2x =1-2x ⎝ ⎛⎭⎪⎫0<x <12,即x =14时,y max =116. 规律方法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关键是获得满足均值不等式成立条件,即“一正、二定、三相等”.解题时应对照已知和欲求的式子运用适当的“拆项、添项、配凑、变形”等方法创设应用均值不等式的条件.具体可归纳为三句话:若不正,用其相反数,改变不等号方向;若不定,应凑出定和或定积;若不等,一般用后面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的知识解决.跟踪训练1.(1)已知x >0,求函数y =x 2+5x +4x的最小值;(2)已知0<x <13,求函数y =x (1-3x )的最大值.解:(1)∵y =x 2+5x +4x =x +4x +5≥24+5=9,当且仅当x =4x ,即x =2时等号成立.故y =x 2+5x +4x(x >0)的最小值为9.(2)法一:∵0<x <13,∴1-3x >0.∴y =x (1-3x )=13·3x (1-3x )≤13⎣⎢⎡⎦⎥⎤3x +1-3x 22=112. 当且仅当3x =1-3x ,即x =16时,等号成立.∴当x =16时,函数取得最大值112.法二:∵0<x <13,∴13-x >0.∴y =x (1-3x )=3·x ⎝ ⎛⎭⎪⎫13-x ≤3·⎝⎛⎭⎪⎪⎫x +13-x 22 =112,当且仅当x =13-x ,即x =16时,等号成立.∴当x =16时,函数取得最大值112. 类型2: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条件最值例2:已知x >0,y >0,且满足8x +1y =1.求x +2y 的最小值. 解:∵x >0,y >0,8x +1y =1,∴x +2y =⎝ ⎛⎭⎪⎫8x +1y (x +2y )=10+x y +16y x≥10+2x y ·16yx =18,当且仅当⎩⎪⎨⎪⎧8x +1y =1,x y =16y x,即⎩⎨⎧x =12,y =3时,等号成立,故当x =12,y =3时,(x +2y )min =18.母题探究 若把“8x +1y =1”改为“x +2y =1”,其他条件不变,求8x +1y 的最小值. 解:∵x ,y ∈R +, ∴8x +1y =(x +2y )⎝ ⎛⎭⎪⎫8x +1y=8+16y x +x y +2=10+16y x +xy ≥10+216=18.当且仅当16y x =xy 时取等号,结合x +2y =1,得x =23,y =16,∴当x =23,y =16时,8x +1y 取到最小值18. 规律方法1.本题给出的方法,用到了均值不等式,并且对式子进行了变形,配凑出满足均值不等式的条件,这是经常使用的方法,要学会观察、学会变形.2.常见的变形技巧有:(1)配凑系数;(2)变符号;(3)拆补项.常见形式有y =ax +bx 型和y =ax (b -ax )型.跟踪训练2.已知a >0,b >0,a +2b =1,求1a +1b 的最小值. 解:法一:1a +1b =⎝ ⎛⎭⎪⎫1a +1b ·1=⎝ ⎛⎭⎪⎫1a +1b ·(a +2b ) =1+2b a +a b +2=3+2b a +ab ≥3+22b a ·a b=3+22,当且仅当⎩⎪⎨⎪⎧2b a =a b,a +2b =1,即⎩⎨⎧ a =2-1,b =1-22时等号成立. ∴1a +1b 的最小值为3+22. 法二:1a +1b =a +2b a +a +2b b =1+2b a +a b +2=3+2b a +a b ≥3+22,当且仅当⎩⎪⎨⎪⎧ 2b a =a b,a +2b =1,即⎩⎨⎧ a =2-1,b =1-22时等号成立, ∴1a +1b 的最小值为3+22.类型3:利用均值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例3:如图,动物园要围成相同面积的长方形虎笼四间,一面可利用原有的墙,其他各面用钢筋网围成.现有36m 长的钢筋网材料,每间虎笼的长、宽分别设计为多少时,可使每间虎笼面积最大?解:设每间虎笼长x m ,宽y m ,则由条件知,4x +6y =36,即2x +3y =18.设每间虎笼面积为S ,则S =xy .法一:由于2x +3y ≥22x ·3y =26xy , 所以26xy ≤18,得xy ≤272,即S max =272,当且仅当2x =3y 时,等号成立.由⎩⎨⎧ 2x +3y =18,2x =3y ,解得⎩⎨⎧x =4.5,y =3. 故每间虎笼长为4.5m ,宽为3m 时,可使每间虎笼面积最大.法二:由2x +3y =18,得x =9-32y .∵x >0,∴0<y <6,S =xy =y ⎝ ⎛⎭⎪⎫9-32y =32y (6-y ). ∵0<y <6,∴6-y >0.∴S ≤32⎣⎢⎡⎦⎥⎤6-y +y 22=272. 当且仅当6-y =y ,即y =3时,等号成立,此时x =4.5.故每间虎笼长为4.5m ,宽为3m 时,可使每间虎笼面积最大.规律方法在应用均值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注意如下思路和方法:(1)先理解题意,设出变量,一般把要求最值的量定为函数;(2)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把实际问题抽象成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3)在定义域内,求出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4)正确写出答案.跟踪训练3.某单位用2160万元购得一块空地,计划在该地块上建造一栋至少10层,每层2000平方米的楼房.经测算,如果将楼房建为x (x ≥10)层,则每平方米的平均建筑费用为560+48x (单位:元).为了使楼房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该楼房应建为多少层?注:平均综合费用=平均建筑费用+平均购地费用,平均购地费用=购地总费用建筑总面积解:设将楼房建为x 层,则每平方米的平均购地费用为2 160×1042 000x =10 800x .∴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y =560+48x +10 800x =560+48⎝ ⎛⎭⎪⎫x +225x . 当x +225x 取最小值时,y 有最小值.∵x >0,∴x +225x ≥2x ·225x =30.当且仅当x =225x ,即x =15时,上式等号成立.∴当x =15时,y 有最小值2000元.因此该楼房建为15层时,每平方米的平均综合费用最少.四、课堂小结1.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要注意使用的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解题时,有时为了达到使用均值不等式的三个条件,需要通过配凑、裂项、转化、分离常数等变形手段,创设一个适合应用均值不等式的情境.2.不等式的应用题大都与函数相关联,在求最值时,均值不等式是经常使用的工具,但若对自变量有限制,一定要注意等号能否取到.五、当堂达标1.思考辨析(1)两个正数的积为定值,一定存在两数相等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 )(2)若a >0,b >0且a +b =4,则ab ≤4.( )(3)当x >1时,函数y =x +1x -1≥2x x -1,所以函数y 的最小值是2x x -1.( ) 提示:(1)由a +b ≥2ab 可知正确.(2)由ab ≤⎝ ⎛⎭⎪⎫a +b 22=4可知正确.(3)xx -1不是常数,故错误.答案:(1)√(2)√(3)×2.若实数a ,b 满足a +b =2,则ab 的最大值为() A .1B .22C .2D .4答案:A解析:由均值不等式得,ab ≤⎝ ⎛⎭⎪⎫a +b 22=1. 3.已知0<x <1,则x (3-3x )取最大值时x 的值为() A .12 B .34C .23D .25答案:A解析:∵0<x <1,∴1-x >0,则x (3-3x )=3[x (1-x )]≤3×⎝ ⎛⎭⎪⎫x +1-x 22=34,当且仅当x =1-x ,即x =12时取等号. 4.已知x >0,求y =2xx 2+1的最大值.解:y =2x x 2+1=2x +1x.∵x >0,∴x +1x ≥2x ·1x =2,∴y ≤22=1,当且仅当x =1x ,即x =1时等号成立.。
高中数学均值不等式讲解

高中数学均值不等式讲解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是以“高中数学均值不等式”为主题,对高中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与训练。
均值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数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广泛价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均值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转变,他们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均值不等式的定义,包括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2)掌握均值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3)学会运用均值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求最大(小)值、证明不等式等;(4)通过均值不等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均值不等式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采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均值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和应用,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3)设置典型例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均值不等式的应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2)通过均值不等式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3)教育学生尊重事实,遵循逻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严谨、踏实的学术作风;(4)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具备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5)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均值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一、录制内容同学们,大家好!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教材必修五第三章不等式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基本不等式”,我将以“什么是基本不等式→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如何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为探究线索进行讲解。
首先一起来了解两个概念,如果,a b 为正数,则称2a b +为,a b 的算术平均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
在有了这样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能会比较好奇这两个数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下面我们分别从代数角度和几何角度来进行证明。
从代数角度比较大小常用的方法就是作差,所以我们不妨先用作差法来探究之间的大小关系,有一定的应用性,所以我们称其为基本不等式。
那么如何来证明不等式呢?其实刚才作差探究两者大小关系的过程就给出了基本不等式的一种代数证法。
那么基本不等式又有怎样的几何意义呢?一起来看一个图形。
这是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此会标取材于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之所以用这个作为会标,一方面是因为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象征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另一方面,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揭示了很多的数学奥秘,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图形反映出来的面积大小关系对基本不等式加以解释。
设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为a ,另一条直角边长为b ,则容易得到大正方形边长为b a +,小正方形边长为a b -。
需要说明的是,当b a =时,原图中的小正方形消失,四个直角三角形刚好拼成一个完整的大正方形。
根据边长可以进一步求得每一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为2ab ,大正方形面积为b a +,从图形上可以看出大正方形的面积要大于或者等于四个直角三角形面积的和,所以有b a +≥ab 2也就是2b a +≥ab ,当且仅当a b =时,四个直角三角形面积的和2a b +=。
好,这样我们就借助于图形用几何方法对基本不等式做出了证明。
通过以上的学习可以知道基本不等式是解决最大(小)值问题的有力工具,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小)值时,我们有这样两个原理: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例2:们可以归纳出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的一般流程:反思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发现,对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可以用代数法和几何法,这两种证法刚好将数和形高度的统一到了一起,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
《均值不等式》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均值不等式》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课题:《均值不等式》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解析《均值不等式》是必修5人教版第三章《不等式》的第2节的内容.本节的《新课标》要求是:探索并了解均值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均值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问题.从历年的高考来看,均值不等式是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它的应用范围几乎涉及高中数学的所有章节,且常考常新,大多是大小判断、求最值、求取值范围等.几乎所有地区的高考题都能看到它的踪影.2.学生学情分析(1)由于这是一节复习课,学生以前对不等式有一定的基础,在探索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会解决简单的关于不等式问题。
(2)现在所教的班级是一个普通班,学生们的逻辑思维一般。
部分学生对学习还有愿望,希望自己有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差,因此,在学习的过程应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必须注意这一点。
【学法指导】在探究活动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基本不等式为主线,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本上,学生亲历均值定理解决简单的最大(小)问题的发展及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的意识,体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结合的思想直观地解决数学问题。
Ⅲ.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探究,使学生学会熟练运用均值不等式,会用均值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均值不等式的应用的研究,创设应用均值不等式的条件,合理的“拆、拼、凑”“巧用1”是解题的常用技巧,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使用性,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均值不等式,会用均值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问题.【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均值不等式。
均值不等式教学设计

均值不等式教材说明人教B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课题 3.2 均值不等式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学情分析(一)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对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探究学习和应用实习的过程中,会解决最简单的关于不等式的问题. (二)从学生素质层面看:所任班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他们希望能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更需要充满活力与创造发现的课堂.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均值不等式》是《数学必修五(人教B版)》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通过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实验猜想,构造数学模型,得到均值不等式;并通过在学习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义基础上,理解均值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与此同时在推导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公式的推广并学会应用.均值不等式是这一章的核心,对于不等式的证明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应用问题都起到了工具性作用。
有利于学生对后面不等式的证明及前面函数的一些最值、值域进一步拓展与研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位:(一)知识与技能:通过“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实验中分析问题,设计中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论证后延拓问题”五个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均值不等式,明确均值不等式的使用条件,能用均值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设计,模型转化,类比猜想实现定理的发现,体验知识与规律的形成过程;通过模型对比,多个角度、多种方法求解,拓宽学生的思路,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创新与创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的设置与解决使学生理解生活问题数学化,并注重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数学生活化、大众化;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领略获取新知的喜悦.教学重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内容的特点,确定均值不等式的推导与证明,均值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一般,因此应用均值定理求最值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式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问题引出课题,通过启发引导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论证问题、延拓问题等环节让学生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大胆探索,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资源与手段学案、教科书.以学案提纲代替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学过程设计求函数求函数:求函数的最大值的最小值,。
均值不等式教学课件ppt

均值不等式的形式与性质
基于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均值不等式的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均值不等式的证明
均值不等式的应用
03
1
均值不等式在数学中的应用
2
3
利用均值不等式可以简洁明了地证明一些不等式成立。
证明不等式
通过运用均值不等式,可以求出函数的最值,使函数取得最优解。
解决最值问题
在求解一些方程时,运用均值不等式能够简化计算,提高解题效率。
均值不等式的现代形式
对于任意正数$a$和$b$,总有$(a+b)/2 \geq \sqrt{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均值不等式的推广形式
均值不等式的定义
形式
均值不等式有许多形式,如$A \geq B \geq C \geq D$,其中A、B、C、D是实数或变量。
性质
均值不等式具有对称性、传递性和可加性等性质。
求解方程
03
生产计划
通过均值不等式,可以帮助生产厂家制定生产计划,实现产能和成本的最优配置。
均值不等式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01
投资组合选择
在确定投资组合时,利用均值不等式可以找到最优投资组合的比例,以实现最大收益。
02
资本预算
在资本预算中,运用均值不等式可以确定最优资本结构,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
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虽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小组讨论不够充分、讨论方向偏离主题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讨论中,并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讨论。
小组讨论的组织需要更加严谨
均值不等式教、学案doc

第四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班级:数计(1)班课程名称:均值不等式参赛组别:高中理科组参赛组员:刘恺孟天碧张明雪李红简浩淼贵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制2013年5月18 日目录1.教案………………………………………………….1~5页2.学案………………………………………………….6~8页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9页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地位与作用《均值不等式》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教学大纲安排本节内容授课时间为两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公式的简单应用。
本节课《均值不等式》是《数学必修五(人B教版)》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均值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不等式的补充,是我们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基础和根据。
就应用价值来看均值不等式在求最值问题中起到了工具性作用,是研究数量大小关系的必备知识。
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均值不等式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是学生以后学习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1.认知方面:学生已掌握不等式的定义及运用,在此基础上学习均值不等式,学生就容易掌握均值等不等式。
2认知水平与能力:高二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解决问题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和合作地解决一些问题,但在对知识的思维严密性和整合能力还需要加强。
3.情感方面: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探索,激发学的求知欲,带来自信和成就感,建立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并感受公式的简洁美和严谨美。
通过均值不等式的情景引入增加了学生的学科综合的能力。
<<均值不等式>>教案(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四节)教 学 目 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推导并掌握均值不等式,理解它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使用的限制和等号取到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
教学目标:1.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的定理,并会简单运用;
2.利用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注意到“一正”
“二定”“三相等”. 教学重点:均值不等式的灵活应用。
(一) 主要知识:
1.两个数的均值不等式:若,a b R +∈,则
2
a b +(等号仅当a b =时成立)
三个数的均值不等式:若,,a b c R +∈,则a b c ++≥a b c ==时成立)
2.几个重要的不等式: ① ab ≤22a b +⎛⎫ ⎪⎝⎭≤222a b + ②abc ≤33a b c ++⎛⎫ ⎪⎝⎭;
③如果,a b R ∈≥2a b +≥211a b
+ 3.最值定理:当两个正数的和一定时,其乘积有最大值;当两个正数的乘积一定时,其和 有最小值。
(二)主要方法:
1.常见构造条件的变换:加项变换,系数变换,平方变换,拆项变换,常量代换,三角代换等.
2.当使用均值定理时等号不能成立时,应考虑函数的单调性(例如“对号”函数,导数法).
(三)典例分析:
问题1.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113y x x =
+-()3x <;()2121y x x =+-()1x >;()3241y x x
=+()0x >;
()323
y x x
=+()0x >;()4 ()21y x x =-()01x <<;()5 ()21y x x =-()01x <<
()6y =()7 已知,,,a b x y R +∈(,a b 为常数),1a b x y
+=,求x y +的最小值
问题2.已知0x >,0y >,且1x y +=,求.
问题3.求最小值()1231()1x x f x x -+=+()1x >-;()2 223sin sin y x x
=+
问题4.()1设0x >,0y >,且()1xy x y -+=,则
.A 2x y +≤.B 2x y +≥ .C )21x y +≤
.D )2
1x y +≥
()2已知x ≥0,y ≥0,且22
12y x +=,求证:≤4
()3若0a b >>, 求216()
a b a b +
-的最小值
(四)课后作业: 1.已知1>a 那么1
1-+a a 的最小值是 .A 12-a a .B 15+ .C 3 .D 2
2.已知:0a b >>,求证:()
13a a b b +
≥- 3.若103
x <<,则()213x x -的最大值是 此时,x =
4.已知30x -<<,则y =的最小值为 .A 92- .B 92.C 32-.D 12
5.已知实数y x ,满足+2x ,12=y 则()()xy xy -+11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
.A 21,1 .B 43,1 .C 21,4
3 .D 1,无最大值
6.求2212sin cos y αα=+0,2πα⎛⎫⎡⎤∈ ⎪⎢⎥⎣⎦⎝
⎭的最小值
7.当2n >时,求证:log (1)log (1)1n n n n -+<.
8.已知正数a 、b 满足13=++b a ab ,则ab 的最大值是
9.下列函数中,y 的最小值为4的是
.A 4y x
x =+.B 2y = .C 4x x y e e -=+ .D 4sin (0)sin y x x x π=+<<
10.若0,0a b >>,且21a b +=,则224s a b =-的最大值是
.A 212- .B 12- .C 2
12+ .D 12+
11.(08内江二中)已知2lg 8lg 2lg ,0,0=+>>y x y x ,则
y x 311+的最小值是 .A 2 .B 22 .C 4 .D 32
12.若a 是正实数,222310a b +=,则的最大值是
13.≤对所有正数,x y 都成立,试问k 的最小值是
14.(07届高三西安市第一次质检)02π
θ<<,由不等式1tan tan θθ
+≥2,222tan tan θθ+22tan tan 222tan θθθ=++≥3,3
33tan tan θθ
+ 3
3tan tan tan 3333tan θθθθ
=+++≥4,…,启发我们得到推广结论: tan tan n a θθ
+≥1n +()*n N ∈,则a = 15.已知:x 、y R +∈,280x y xy +-=,求x y +的最小值
(五)走向高考:
16.(04湖南)设,0,0>>b a 则以下不等式中不恒成立....
的是 .A 4)11)((≥++b
a b a .B 2332ab b a ≥+.C b a b a 22222+≥++.D b a b a -≥-||
17.(05重庆)
若,x y 是正数,则22)21()21(x y y x +++的最小值是 .A 3 .B 27.C 4.D 2
9
18.(05福建文)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当0x >且1x ≠时,则1
lg 2
lg x x +≥ .B 当0x >2≥ .C 当x ≥2时,1x x +的最小值为2 .D 当02x <≤时,1x x
-无最大值
19.(06陕西)已知不等式()1a x y x y ⎛⎫++ ⎪⎝⎭
≥9对任意正实数,x y 恒成立,则正实数a 的
最小值为 .A 2 .B 4 .C 6 .D 8
20.(06重庆文)若,,0a b c >且222412a ab ac bc +++=,则a b c ++的最小值是
.A .B 3 .C 2 .D
21.(06重庆)若,,0a b c >且()4a a b c bc +++=-则2a b c ++的最小值为
.A 1 .B 1 .C 2 .D 2
22.(07山东)函数log (3)1a y x =+-(0a >,1a ≠)的图象恒过定点A ,若点A 在直
线10mx ny ++=上,其中0mn >,则12m n
+的最小值为
23.(07山东文)当(12)x ∈,
时,不等式240x mx ++<恒成立,则m 的取值范围是
24.(07上海)若x y ∈+R ,,且14=+y x ,则x y •的最大值是
25.(06上海)若关于x 的不等式x k )1(2+≤4k 4+的解集是M ,则对任意实常数k ,总有 .A 2M ∈,0M ∈ .B 2M ∉,0M ∉.C 2M ∈,0M ∉ .D 2M ∉,0M ∈
26.(06上海)已知函数y =a x x +
有如下性质:如果常数a >0,那么该函数在(
上
是减函数,在)+∞上是增函数. ()1如果函数y =2b x x
+(0x >)的值域为[)6,+∞,求b 的值;
()2研究函数y =22
c x x +(常数0c >)在定义域内的单调性,并说明理由; ()3对函数y =a x x +和y =22a x x
+(常数0a >)作出推广,使它们都是你所推广的函数的特例.研究推广后的函数的单调性(只须写出结论,不必证明),并求函数)(x F =
n x x )1(2++n x x )1(2+(n 是正整数)在区间1,22⎡⎤⎢⎥⎣⎦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可利用你的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