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合集下载

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摘要: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当今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当中,创新教育自然也就成为了教学过程当中的重中之重,这对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

在新课改的实施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也应该融入新的教学元素,这就是创新教育,下面我就通过这一问题展开我个人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研究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我们大家都持有相同的观点,那就是要以扎实的基本理论为教学主题,让学生的理论知识逐渐能够融入实际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此基础之上,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们的学习劲头不足的现象由此产生,这就给我们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想要推翻这一障碍我们就必须认清这些问题,将创新教育问题融入课堂进行解决,下面我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相关论述。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所谓创新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将传统的教育问题进行更新换代,将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演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学习将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教育理念就被我们称之为创新教育。

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学生们的各方面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这使当今中学政治教学发生了质的改变,让教学变得更加的人性化、合理化,学生培养变得更加的全面化、细致化,教学效果自然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现创新的方法(一)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永远都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的课堂气氛往往都是比较低沉的,这是传统观念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束缚,我们必须要打破这一常规,只有这样,学生们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才会将课堂所学为他们今后所用。

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对于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还应该做到民主,应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才可以将自己的心理包袱放下,学习气氛才不会变得紧张,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将教师所讲到的内容进行全面吸收,教学效果才会变得更加的出色。

高中政治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高中政治教学中创新教育论文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为适应新课改,政治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上的几点看法,提出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体现人文与科学相交融的课程观、发展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关键词:高中政治创新教育一、重视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一)准确把握教材特别是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课改的稳步推进不仅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更要稳定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容量与课时的矛盾,首先取决于我们对教材知识的把握和处理。

这就要求重视教学设计,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内,教学设计中最简单的就是一课一课地进行设计,而优秀的教师总是要对内容进行重组而进行大单元的、相对完整的设计,实现内容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系。

新课程的模块内容不是线性的单一线索,而是立体网状的综合体。

因此,在模块课程背景下,一课一课地进行教学设计,是不可取的。

(二)重视对课本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

教材是教学的范本,更是实施新课标的工具和载体。

这个新的标准就是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知识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课程定位。

教师要充分调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注重根据课标内容目标和要求,按照以大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合理重组教学内容,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注重更新教学案例和素材,体现时代性,将重要概念、原理、观点等理论教学内容与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紧密联系和有效融合起来,以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模块。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一)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求知的最大动力。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动力,是发展智力的前提,是“打开思维的金钥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动因。

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学生认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兴趣人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创新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体现

创新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体现
荣获诺 贝尔物理奖 的华 裔科学 家朱棣文认为 , 中国学校过多 论 证和 解 决现 实生活 中存 在 的热点 问题 。中考 改革 的深 入 强调 学生掌握书本知 识 , 重书面应试 能力 , 注 而激 励学生 的 和 当前 形 势 的发 展 , 求培 养 出来 的学 生不 再是 过去 “ 要 书 创新 精神方面则 明显不足。 一个很重 要的原因就是我们错把 痴 ”“ 书虫”型 的人 才。 思想 政 治课 教学也不 可能 再囿于 过 学 习手段 当成 学 习目的, 于强调 知识 的学习和掌握 , 过 而忽 去 传统 僵 化 的教 学模 式 , 须 注 重理 论与 实际 的结 合, 必 使 略了创新精 神和动手 能力的培养 。 以我们 要告诉 学生怎样 所 学内容有血有 肉, 以致用 。 所 学 政治 教师只有 善于联 系社会
确 目标 ,懂得 在教 学 中怎样 培养 学 生的创 新 能力 。 交流, 吸收对 方创 新思想 的火花 , 产生灵感 , 克服 自己的惯性
其 次 ,正确 处 理 手段 与 目的 的 关系 学习是手段而 思维, 因为惯性思维是创新的大敌。 不是 目的 , 育的 目的是要培 养全 面发 展的高素 质人 才。 教 曾 4 注 重 锻 炼 学 生理论 联 系实 际 的 能力 , ) 引导 学 生去
迪 生发 明蓄 电池 曾失 败 了一 万 次 ,但 他 不说 自己失败 , 在目 前条 件 还没有达 到可 以在 初 中实 行小班 教学 的情 而 说 自己 发 现 了一 万 种 不 行 的方 法 ,发 现 一 种 方 法 不 况下, 置的练 习题也 不应 该是 全班 一个层 次的, 设 而应该对
织教 学 ,才能 不 断取得 突破 性 的进展 。 重物落 得快、 轻物落 得慢的错误 , 并用实验加 以证实, 从而提 首先 ,真 正理 解创 新 的含 义 人们 日常 所理 解 的创 出了自由落体定律 ……要培养 起创新质疑 观 , 要鼓励 学生 就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摘要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是目前教育界最具感召力的字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教育是中国教育在新世纪的必然选择。

本文从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入手,通过创设情景、师生互动、开发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要求政治教师把创新意识真正带进课堂。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研究性课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

中学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

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

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

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新课程改革如一缕春风,给传统的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从转变教育观念、改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观念环境方法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使其在中学教育乃至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都是传统式的照本宣科,属于应试教育的模式。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如何改进政治课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认真学习和研究创新教育理论。

高中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应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

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把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性。

2.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政治教师不仅应具有高尚的政治素质,更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

研究性课程是近年来中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的一种较为新颖的课程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具有研究素质的教师,即研究型教师。

二、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

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是教学的结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吸引力1.重视导入,引人入胜。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浅见(1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浅见(1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浅见(1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之浅见 1【关键词】创新思维质疑主体性地位多媒体教学思想政治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对教学内容作出了质的规定,指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还对教学内容作出了大量的规定,明确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它对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均按能力要求,分解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不同的层次。

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按“基本要求”的规定,并引进人才学生知识水平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觉悟的提高,准确地把握教学尺度。

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成功的思想政治教学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一、新的教学观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迫切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这就要求每位政治教师:第一,要树立终身学__,自己实施“充电”工程,不仅要学习不断发展的专业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握现代政治教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对于创新教育来说,首先,创造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

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

他们在与周围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

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就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

比如,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作基础,就可以在讲课的时候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可以旁征博引,在讲课中融入各种知识,并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立体地、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为学生的创造提供帮助。

其次,创造需要积极的思维,教师要教会学生创造,自己就需要掌握一些创造的基本理论和技巧。

作为政治教师,在培养创造能力方面,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谈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谈中学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的 目标 。
l 民主教学开 拓思路 。 培养创新 能力 4 注重教学 与实践的结合 。 培养创新 能力
思 维是能力 的核 心 , 启发思维是政 治教学 中培 养能 力 , 发 心理学研 究发 现 ,一个具 有创造性 的人 ,一般具有 独立 展智力, 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 , 在政治课教学 性、 自信 心 、 自制力和恒心 , 在 行为习惯上 与众 不 同 , 具有 强烈 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
2 更 新教育理念 。 培 养创 新意识
将从仅仅依靠课堂 、课本和教师中获得知识和理论的束缚中 解 脱出来 , 使 分析 能力 , 解决 能力 得到不 断提 高 , 这就是 新课
科学 的教 育理 念是培 养学生 探究意识和 创新精 神的前 提 改 的教 育 目标 。 和基础 , 在 中学政治教 学实践 中, 教师要充分 发挥 引导 和促进 5 构建有效 的合作探 究教 学模式 , 培养创新精神 作用 , 重点从 以下几个方 面更新教 育理 念 。 在培养 学生探究式与 创新 精神 的过程 中 ,虽然学生 自主 首先 , 要树立 以学生为本 的理念 , 不断培 养学生 的探究意 探究与创新值 得鼓励和 引导 ,但是 同时合作探 究对于学 生探 识。在政 治课堂教学实 践 中, 教 师要成 为课 堂教学 的参与者 、 究意识与创新精 神的培养也 非常重要 。在政治 内容 的学 习过 创 造者和评价 者 ,要转 变应试教育模 式下传统 的教师权 威观 程中 , 对于学生一 时难以达到统 一意见的 问题 , 教师 就可 以引 念, 充分 重视学生 意见表达 , 立足 于学生的现实 生活经验 和对 导 学生与学生之 间或者分成 的小组之间进 行互动合 作 ,进行 课堂教 学 内容 的理 解 , 尊重学生 的情感需求 , 满足学 生 自由表 多 角度 、 多 层次 的讨论探 究 , 创设 一个 交流讨 论的过程 , 使 学 生在交 流 中得到互 补 , 在 争辩 中得到提 高 , 在 相互启发 的过程 其次 , 要树 立开拓创新 的理念 , 不断寻求适 合学 生的探 究 中消疑解 难 。 例如 , 以《 公 民依法 享有选举权和被 选举权》 的教 方 式 。很 多教师认 为在 课堂教学 中组织探 究式教学 比较浪费 学 内容为 例 , 一 位政治教师通 过多媒体展示 g个人 , 让学生 判 时间 , 会影响正常 的教学进度 和学生成绩 。但是 事实 上 , 探究 断他 们是否 享有选 举权 : ① 遵纪 守法 、 成绩 优秀的 初一学生 。 式教 学并不 需要 每堂课 都来组织 ,只需要有选 择性地 组织实 ②只有小 学文 化程度 的 5 0多 岁的农民。 ③深爱 中国的德 国大 施, 而通 过偶尔的探 究式教学实 施 , 更重要的意义 是在课堂 学 学 生 。 ④因犯罪被 判处有期徒刑 1 O年并剥夺政 治权利 3年 的 习和平 时的 自主 学习过程 中逐 渐培养 学生 探究 意识和创新 精 中国公民 。该教师 将学生分组 , 让 学生 自主讨论后 得出结 论 , 神, 说 自了是 “ 授 之 以渔 ” , 而不是 “ 授之 以鱼” 。所 以从根本 上 让学 生在合作讨论 和 自主探究 的过 程 中掌握知识 点。 说是要促使学生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与模式 ,摒弃传统教学 总之 , 实践 能力的培 养应 与思维方 法的训练相结 合 , 尤其 理 念 中的因循守 旧和 墨守成规的成分 ,以一种创新 和探究 的 要 重视 与创 新 能力密 切相 关的 , 如 突破 定 势思考 法 、 发 散求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 关键词】 高中 政治教学 创新 【 中图分类号] G 6 3 3 . 2 【 文献标识码 】 A
在我 国实行素质教 育的当下 。高中思想政 治课教 学作为学 校德 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 , 负有培 育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的 重任 。 由于社会 经济 的发 展 和 时代 的进 步 , 以及 家庭环 境 、 复 杂 的社 会 环 境 、 学校 教 育 环 境 的影 响 。 当代 高 中生 的社 会 交 际和 人 际交往发生 了很大变化 , 拥有 了很大的特殊性。 因此 . 必须对高中 思 想政 治教 育课进 行 改 革 。 下 面笔 者将 从 高 中政 治课 中存 在 的 问 题及如何创新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改革搞 的轰轰烈烈 .但高 中思想政 治教学很 多 时候都陷入 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怪圈中。 老师对学生采取的灌输式 教 学, 使 学生只 学到 了一些过 于死板和教 条的无用的理论 , 而并 没有从 自身 出发认真思考从 而得到精神上的教 育与道德上的升 华, 这使得思想政治教 育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意义和功能 。究其 原 因。 我认 为主 要是 以 下几 方面 :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3 ) 0 9 一 O 0 7 3 一 o 1
育。使 思 想政 治教 育课 无 关 紧要成 为 一种 定 式思 维 二、 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建议 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指在教 育的过程 中注重培养和训练 学 生的创 造 性 思 维 、 开发 创 造 性 智 力 . 这 是 现 代教 育 区别 于传 统教 育的显 著 特征 。教 育部颁 布 的新 的课 程标 准指 出: “ 本课 程 要 改 变 过 分 注重 知识 性和 单 一的 纸笔测验 的评 价 方 式 . 立 足 思想 政 治素 质的提 高, 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 学 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 . 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 积极 变化的过程 , 采 用多种方式, 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 治素质的 发展现状。 ” 因此 。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根据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以及 国 家的发展 方 向 不断 创新 ( 一) 转 变教 育 观念 , 创 新教 育 方法 。 教师的教 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影响 教 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的重要 因素。黑格 尔认为 : “ 一切改革 . 归根 ( 一) 教 学 理念 与教 育方 法滞后 结底 是观 念 的 更新 。” 要找到、 探 索新 的教 学方 式 . 就 要 正确 认 识 由于受到传统教 育观念的影响 , 目前的思想政 治教 学中。 只 到 思想政 治课 程 的 重要 性 。 就要 完成 角 色观 念 由传授 者 到促 进 者 注重 知识 结果 , 忽视 能 力 生成 ; 重理 论 、 轻 实践 ; 重模 式 统一 , 轻 个 的正确转换 , 增强教学的民主性。教师应该从发展 的观念和创新 性发展等 ,使 思想政治课教 学完全成为一种 灌输式的程式化教 的角度改革思想政治教 育课堂 , 采用启发式、 研 究性等方式进行 学。而一些教师依 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 。 习惯 于根据 自己的思 教 学, 激发 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 , 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教 学课程, 并 路进行教 学。并且他们 满足于 目前的教学现状 , 以自己的教 学方 从 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推动思想政 治教学由重结果向重过程方 式 为傲 , 固步 自封 , 不去主动更新观念 , 接 受 现 代 教 育 理 论 的成 向转 变。就要 完成教师改变思想政 治课教 学的被动局 面 果。即使是在 最为热烈的课堂讨论时, 无论学生的思路是多么精 ( 二) 社会 各界 加 强对 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重视 彩纷呈, 到 最后老师也总是用 自己的“ 标准答案” 导之 。因此学生 在应试教 育的今天 。 思想政治考试的地位应 当被摆正 倘若 更没有 了自己思考的空问。 没有围绕学生经历、熟悉或者关切 考试异化为教育的 目的、 考试的任务 。 思想政 治课也就成为 阻碍 的社会生活问题组 织教 学 ; 过于注重预设 。 淡化过程 , 忽视生成。 教 育发展 的障碍。 但是为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以评估学生掌握知 过 于迂腐落后的教 学方式耽误 了学生的前程和未来。 识 的程度 , 考 试 又是 必要 的 。理论 和 实 际相脱 节是 中学 生对 思 想 ( 二)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 育的认识有限 政 治课 产 生厌 烦心理 的 一 个重要 因素。 老 师只顾 高谈 阔论 . 而把 由于 高考 的 形 式和 社会 教 学评 价观 的影 响 下 .学 生将 思想 学 生的诸 多疑 问抛 之 脑 后 。如 果 社 会 各界 不 对 这 些 问题加 以 重 政 治课 3作 - 一 门要 应付 的课 程 来 看待 。并未 给 予必要 的重视 , 在 视 。 就会造成 学生在思想上 的读书无用论 . 降低学生学习思想政 平时的学习中, 学生采用死记硬 背以应付 考试 的基本方法 . 只求 治课的积极性 。只有学生端正学习思想政 治课的态度 . 社会各界 将此课程应付 完毕 , 因而就 出了学生夜 以继 日的苦背教条以应付 共 同努力, 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 考 试 的现 象 , 思 想政 治课 的 问题 就 出现 在 这 些条 条 中 。学 生 的 学 感 , 思 想政 治教 学 问题 就会 迎 刃 而解 。 习兴趣 遭 受 了很 大 打 击 , 缺 乏积 极 性 , 思想 政 治 也 成 为 了一 门无 结论 : 关 紧要的末等学科。 学生在 学习思想政 治教 育课上的创新精神被 高 中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教 条 化 与 应试 性 使 思 想道 德 教 育 失去 抹煞. 丧 失学 习 的主 动性 。 了它应 有 的意 义 ,思 想道德 教 育 的重要 性 也被 社会 各 界 所 忽视 。 ( 三) 社 会 忽视 了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价 值 在 中国开展素质教育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们必须重新 高 中思 想政 治课 的理 论 性 和 时代 性 较 强 .但 是 与 此 同时 它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 加 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 并在 也是 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 如今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的现 象出 社会各界 中引起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现的原 因是 学校、 学生、 家长 。 甚至是部分教师的长期不重视和错 参 考 文献 : 误理解造成的。 这种现 象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突出的德育的 【 1 】 林 区教 学 ; T e a c h i n g o f F o r e s t r y Re g i o n . 2 0 1 2年 0 2 期 要 求, 更阻碍 了学校教 学质量的整体提 高。社会上不少人认为思 [ 2 】 《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 0 0 9 年总 目次田 .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想政治课程的存在的价值 。 高考科 目调整更是降低 了思想政治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是目前教育界最具感召力的字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教育是中国教育在新世纪的必然选择。

本文从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入手,通过创设情景、师生互动、开发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要求政治教师把创新意识真正带进课堂。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研究性课程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

中学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

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
作用。

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
己的想法,就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

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

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也担心被同学看成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

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尽可能地化解、消除学生之间存在的对立、抵触、以及不信任等不良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共同学习上,促使学生积极质疑,大胆创新。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创新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加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可能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
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是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胜的事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
思想政治课较为抽象、趣味性差,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往往不能取得内在的一致和契合,学生往往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有所创新。

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以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二)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全班集中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是给予巧妙的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熔为一体,教
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

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所谓研究性课程是指以学生学科领域或垮学科领域选择确定研
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外显特征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

它以作调查、搞实验、搞设计、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特定载体,并特别强调校内外、课内外学科间的交互作用,注意引导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去观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最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为目标的教学活动,这种研究型课程可以真正构建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社会活动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开展研究性课程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多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