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相似三角形性质经典的练习题
初三相似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初三相似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相似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几何形状比较相似的情况下,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推导出一些性质和结果。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下面给出一些练习题及其详细答案,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如图,已知△ABC与△ADE相似,其中∠B=∠D=90°,AB=10cm,BC=15cm,DE=6cm,求AD和AC的长度。
解析:由于∠B=∠D=90°,所以△ABC与△ADE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我们知道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相等,那么它们就是相似三角形。
因此,△ABC与△ADE相似。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知道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例相等。
所以我们可以列出比例方程:AB/AD = BC/DE代入已知的数值,得到:10/AD = 15/6进一步计算,可以得到:AD = (10 * 6) / 15 = 4cm同理,我们可以使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比例相等的性质,求解出AC的长度。
列出比例方程:AB/AC = BC/AE10/AC = 15/AD代入AD = 4cm,可以得到:10/AC = 15/4进一步计算,得到:AC = (10 * 4) / 15 = 8/3 cm所以,AD的长度为4cm,AC的长度为8/3 cm。
2. 如图,已知△PQR与△XYZ相似,PR = 12cm,YZ = 6cm,PQ = 9cm,求XZ的长度。
解析: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列出比例方程:PQ/PX = QR/XZ代入已知数值,得到:9/PX = 12/XZ进一步计算,得到:PX * XZ = 9 * 12PX * XZ = 108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的一对边已知,它们分别是PR和YZ,由于两个三角形相似,我们可以列出另一个比例方程:PR/YZ = PQ/XZ12/6 = 9/XZ进一步计算,得到:2 = 9/XZ解方程,可以得到:XZ = 9/2 = 4.5cm所以,XZ的长度为4.5cm。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经典题(含答案)

相似三角形经典习题例1 从下面这些三角形中,选出相似的三角形.例2 已知:如图,ABCD 中,2:1:=EB AE ,求AEF ∆与CDF ∆的周长的比,若是2cm 6=∆AEF S ,求CDF S ∆.例3 如图,已知ABD ∆∽ACE ∆,求证:ABC ∆∽ADE ∆.例4 以下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1)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相似.(3)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4)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例5 如图,D 点是ABC ∆的边AC 上的一点,过D 点画线段DE ,使点E 在ABC ∆的边上,而且点D 、点E 和ABC ∆的一个极点组成的小三角形与ABC ∆相似.尽可能多地画出知足条件的图形,并说明线段DE 的画法.例6 如图,一人拿着一支刻有厘米分画的小尺,站在距电线杆约30米的地址,把手臂向前伸直,小尺竖直,看到尺上约12个分画恰好遮住电线杆,已知手臂长约60厘米,求电线杆的高.例7 如图,小明为了测量一高楼MN 的高,在离N 点20m 的A 处放了一个平面镜,小明沿NA 后退到C 点,正好从镜中看到楼顶M 点,假设5.1=AC m ,小明的眼睛离地面的高度为,请你帮忙小明计算一下楼房的高度(精准到).例8 格点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不是是相似三角形,说明理由.例9 依照以下各组条件,判定ABC ∆和C B A '''∆是不是相似,并说明理由:(1),cm 4,cm 5.2,cm 5.3===CA BC AB cm 28,cm 5.17,cm 5.24=''=''=''A C C B B A .(2)︒='∠︒='∠︒=∠︒=∠35,44,104,35A C B A .(3)︒='∠=''=''︒=∠==48,3.1,5.1,48,6.2,3B C B B A B BC AB .例10 如图,以下每一个图形中,存不存在相似的三角形,若是存在,把它们用字母表示出来,并简要说明识别的依照.例11 已知:如图,在ABC ∆中,BD A AC AB ,36,︒=∠=是角平分线,试利用三角形相似的关系说明AC DC AD ⋅=2.例12 已知ABC ∆的三边长别离为五、1二、13,与其相似的C B A '''∆的最大边长为26,求C B A '''∆的面积S .例13 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教师让同窗们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然后回来交流各自的测量方式.小芳的测量方式是:拿一根高米的竹竿直立在离旗杆27米的C 处(如图),然后沿BC 方向走到D 处,这时目测旗杆顶部A 与竹竿顶部E 恰好在同一直线上,又测得C 、D 两点的距离为3米,小芳的目高为米,如此即可明白旗杆的高.你以为这种测量方式是不是可行?请说明理由.例14.如图,为了估算河的宽度,咱们能够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作为点A ,再在河的这一边选点B 和C ,使BC AB ⊥,然后再选点E ,使BC EC ⊥,确信BC 与AE 的交点为D ,测得120=BD 米,60=DC 米,50=EC 米,你能求出两岸之间AB 的大致距离吗?例15.如图,为了求出海岛上的山峰AB 的高度,在D 和F 处树立标杆DC 和FE ,标杆的高都是3丈,相隔1000步(1步等于5尺),而且AB 、CD 和EF 在同一平面内,从标杆DC 退后123步的G 处,可看到山峰A 和标杆顶端C 在一直线上,从标杆FE 退后127步的H 处,可看到山峰A 和标杆顶端E 在一直线上.求山峰的高度AB 及它和标杆CD 的水平距离BD 各是多少?(古代问题)例16 如图,已知△ABC 的边AB =32,AC =2,BC 边上的高AD =3.(1)求BC 的长;(2)若是有一个正方形的边在AB 上,另外两个极点别离在AC ,BC 上,求那个正方形的面积.。
相似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相似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在初中数学中,相似三角形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相似三角形具有相同的形状,但是尺寸不同。
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于解决几何问题和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非常有帮助。
下面是一些相似三角形的练习题,帮助你巩固对该概念的理解,并附有答案供参考。
练习题一:已知△ABC和△DEF相似,且AB = 6cm,AC = 8cm,BC = 12cm。
若DE = 9cm,求DF和EF的长度。
练习题二:△ABC和△PQR中,∠B = ∠Q,AB = 5cm,BC = 8cm,PQ = 6cm,若AC = 10cm,求PR的长度。
练习题三:已知△ABC和△DEF相似,DE = 4.5cm,EF = 6cm,BC = 12cm,若AC = 8cm,求△ABC和△DEF的周长比。
练习题四:在△ABC中,∠B = 90°,AB = 9cm,BC = 12cm。
点D是BC的中点,于BC上作DE ⊥ BC,DE = 3cm。
求△ADE和△ABC的周长比。
练习题五:已知△ABC和△DEF相似,AB = 10cm,BC = 12cm,AC = 15cm,EF = 6cm,若△DEF的面积为18平方厘米,求△ABC的面积。
答案及解析如下:练习题一: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知,相似三角形的边长之比相等。
设DF = x,EF = y。
根据题意可写出比例:AB/DE = AC/EF = BC/DF代入已知值,得到:6/9 = 8/y = 12/x解得:x = 16cm,y = 12cm因此,DF = 16cm,EF = 12cm。
练习题二: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知,相似三角形的边长之比相等。
设PR = x。
根据题意可写出比例:AB/PQ = AC/PR = BC/QR代入已知值,得到:5/6 = 10/x = 8/(6 + x)解得:x = 15cm因此,PR = 15cm。
练习题三: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知,相似三角形的边长之比相等。
相似三角形典型例题30道

相似三角形典型例题30道1: 在△ABC中,DE是平行于BC的线段,且AD/DB = 2/3。
求DE/BC的比值。
2: 已知△PQR与△XYZ相似,PQ = 6,XY = 9,求QR 与YZ的比值。
3: 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DE平行于BC,已知AD = 3,DB = 6,求AE与EC的比值。
4: 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为4:9,求它们对应边的比。
5: 在△XYZ中,MN是平行于XY的线段,且XM = 4,MY = 6,求MN/XY的比值。
6: 在△ABC中,AD是BC的中线,且AE是AB的延长线,若AE与BC相交于点F,求AF与FB的比值。
7: 在△DEF中,GH平行于EF,已知DE = 8,DF = 10,求GH/EF的比值。
8: 在一个相似三角形中,若大三角形的周长是36,小三角形的周长是24,求它们的面积比。
9: 在△JKL中,MN平行于JK,若JM = 3,MK = 5,求MN/JK的比值。
10: 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长分别为5和15,求它们的面积比。
11: 在△ABC中,AD是BC的中线,且DE平行于BC,已知AD = 4,BC = 8,求DE的长度。
12: 已知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长比为1:4,求它们的周长比。
13: 在△PQR中,S是PQ的中点,若ST平行于QR,求PS与PQ的比值。
14: 在相似三角形中,若小三角形的每条边长为5,大三角形的对应边长为15,求它们的面积比。
15: 在一个三角形中,若一条边的延长线与另一边的平行线相交,则形成的两小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求相似比。
16: 在△XYZ中,若XY = 10,XZ = 15,YZ = 12,求△XYZ的周长。
17: 已知△ABC与△DEF相似,若AB = 4,DE = 8,求AC与DF的比值。
18: 在△GHI中,JK平行于GH,若GJ = 5,GH = 20,求JK的长度。
19: 在相似三角形中,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36,另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44,求其对应边的比。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3.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练习题-带参考答案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3.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练习题-带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已知△ABC∽△A′B′C′且ABA′B′=12,则S△ABC∶S△A′B′C′为( )A.1∶2B.2∶1C.1∶4D.4∶12.如图,△ABC与△DE F相似,相似比为1∶2,BC的对应边是EF,若BC=1,则EF的长是( )A.1B.2C.3D.43.已知△ABC∽△DEF,且AB∶DE=1∶2,则△ABC的面积与△DEF的面积之比为( )A.1∶2B.1∶4C.2∶1D.4∶1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CD上一点,连接AE、BE、BD,且AE、BD交于点F,S△DEF :S△ABF=4:25,则DE:EC=()A.2:3 B.2:5 C.3:5 D.3:25.如图,在△ABC中,∠ACB=90°,CD⊥AB于点D,则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 )A.1对B.2对C.3对D.4对6.如图,P是Rt△ABC的斜边BC上异于B、C的一点,过P点作直线截△ABC,使截得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共有( )A.1条B.2条C.3条D.4条7.如图,点P是△ABC的边AB上的一点,过点P作直线(不与直线AB重合)截△ABC,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最多有( )A.2条B.3条C.4条D.5条8.如图,在方格纸中,△ABC和△EPD的顶点均在格点上,要使△ABC∽△EPD,则点P所在格点为( )A.P1 B.P2C.P3D.P49.要做甲、乙两个形状相同(相似)的三角形框架,已知三角形框架甲的三边分别为50cm,60cm,80cm,三角形框架乙的一边长为20cm,那么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框架乙共有( )A.1种B.2种C.3种D.4种10.如图,在△ABC中,CD⊥AB,且CD2=AD•DB,AE平分∠CAB交CD于F,∠EAB=∠B,CN=BE.①CF=BN;②∠ACB=90°;③FN∥AB;④AD2=DF•DC.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二、填空题11.若△ABC∽△DEF,且△ABC与△DEF的相似比为1:2,则△ABC与△DEF的面积比值为.12.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为2:3,则它们的面积比是.13.若△ABC∽△A′B′C′,且AB:A′B′=3:4,△ABC的周长为12 cm,则△A′B′C′的周长为____________.14.下图中的每个点(包括△ABC的各个顶点)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在P、Q、G、H中找一个点,使它与点D、E构成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这个点可以是.(写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的点)15.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BC边延长线上一点,AE交CD于F,则图中相似三角形有对.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中,直线l经过原点,且与y轴正半轴所夹的锐角为60°,过点A(0,1)作y轴的垂线l于点B,过点B1作直线l的垂线交y轴于点A1,以A1B.BA为邻边作▱ABA1C1;过点A1作y轴的垂线交直线l于点B1,过点B1作直线l的垂线交y轴于点A2,以A2B1.B1A1为邻边作▱A1B1A2C2;…;按此作法继续下去,则Cn的坐标是.三、解答题17.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在BC,AB上,且∠ADE=60°. 求证:△ADC∽△DEB.18.如图,A、B、C、P四点均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网格格点上.(1)判断△PBA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2)求∠BAC的度数.19.如图所示,已知AB∥CD,AD,BC相交于点E,F为BC上一点,且∠EAF=∠C.求证:(1) ∠EAF=∠B;(2) AF2=FE·FB.20.如图,在△ABC中,AD和BG是△ABC的高,连接GD.(1)求证△ADC∽△BGC;(2)求证CG·AB=CB·DG.21.如图,已知P是正方形ABCD边BC上一点,BP=3PC,Q是CD的中点(1)求证:△ADQ∽△QCP;(2)若AB=10,连接BD交AP于点M,交AQ于点N,求BM,QN的长.22.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D是AB延长线上一点,E是AC上一点,DE交BC于点F.(1)如图①,若BD=CE,求证:DF=EF.(2)如图②,若BD=1nCE,试写出DF和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③,在(2)的条件下,若点E在CA的延长线上,那么(2)中结论还成立吗?试证明.答案1.C2.B3.B4.A5.C.6.C7.C.8.B9.C.10.C.11.答案为:1:4.12.答案为:4:9.13.答案为:16cm.14.答案为:Q.15.答案为:4.16.答案为(﹣3×4n﹣1,4n).17.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B=∠C=60°∴∠ADB=∠CAD+∠C=∠CAD+60°∵∠ADE=60°∴∠ADB=∠BDE+60°∴∠CAD=∠BDE∴△ADC∽△DEB.18.解:(1)△PBA与△ABC相似,理由如下:∵AB=5,BC=5,BP=1∴∵∠PBA=∠ABC∴△PBA∽△ABC;(2)∵△PBA∽△ABC∴∠BAC=∠BPA∵∠BPA=90°+45°=135°∴∠BAC=135°.19.证明:(1)∵AB∥CD∴∠B=∠C又∠C=∠EAF∴∠EAF=∠B(2)∵∠EAF=∠B,∠AFE=∠BFA ∴△AFE∽△BFA则AFBF=FEFA∴AF2=FE·FB20.解:(1) ∵在△ABC中,AD和BG是△ABC的高∴∠BGC=∠ADC=90°.又∠C=∠C∴△ADC∽△BGC.(2)∵△ADC∽△BGC∴CGDC=BCAC.∴CGBC=DCAC.又∠C=∠C∴△GDC∽△BAC.∴CGBC=DGAB.∴CG·AB=CB·DG.21.证明:(1)∵正方形ABCD中,BP=3PC,Q是CD的中点∴PC=14﹣BC,CQ=DQ=12CD,且BC=CD=AD∴PC :DQ =CQ :AD =1:2 ∵∠PCQ =∠ADQ =90° ∴△PCQ ∽△ADQ (2)∵△BMP ∽△AMD ∴BM :DM =BP :AD =3:4 ∵AB =10 ∴BD =10 2 ∴BM =同理QN =53 5.22.证明:(1)在题图①中作EG ∥AB 交BC 于点G 则∠ABC =∠EGC ,∠D =∠FEG. ∵AB =AC ,∴∠ABC =∠C. ∴∠EGC =∠C.∴EG =EC. ∵BD =CE ,∴BD =EG. ∵∠D =∠FEG ,∠BFD =∠GFE ∴△BFD ≌△GFE. ∴DF =EF. (2)解:DF =1nEF.证明:在题图②中作EG ∥AB 交BC 于点G ,则∠D =∠FEG.由(1)得EG =EC. ∵∠D =∠FEG ,∠BFD =∠EFG ∴△BFD ∽△GFE.∴BD EG =DF EF. ∵BD =1n CE =1n EG∴DF =1n EF.(3)解:成立.证明:在题图③中作EG ∥AB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G则仍有EG=EC,△BFD∽△GFE.∴BDEG=DFEF.∵BD=1nCE=1nEG,∴DF=1nEF.。
相似三角形性质与判定专项练习30题(有答案)

相似三角形性质与判定专项练习30题(有答案)1.在三角形ABC中,点D在边BC上,且∠BAC=∠DAG,∠XXX∠BAD。
证明:=。
当GC⊥BC时,证明:∠BAC=90°。
2.在三角形ABC中,∠ACB=90°,点D在边BC上,CE⊥AB,CF⊥AD,E、F分别是垂足。
证明:AC^2=AF•AD。
联结EF,证明:AE•DB=AD•EF。
3.在三角形ABC中,PC平分∠ACB,PB=PC。
证明:△APC∽△ACB。
若AP=2,PC=6,求AC的长。
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B作BE⊥CD,垂足为点E,连接AE,F为AE上一点,且∠XXX∠C。
证明:△ABF∽△EAD。
若AB=4,∠BAE=30°,求AE的长。
5.在三角形ABC中,∠ABC=2∠C,BD平分∠ABC。
证明:AB•BC=AC•CD。
6.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C,点E、F在AB上,∠ECF=45°,设△ABC的面积为S。
说明AF•BE=2S的理由。
7.在等边三角形ABC中,边长为6,在AC,BC边上各取一点E,F,连接AF,BE相交于点P。
若AE=CF,证明:AF=BE,并求∠APB的度数。
若AE=2,试求AP•AF的值。
若AF=BE,当点E从点A运动到点C时,试求点P经过的路径长。
8.在钝角三角形ABC中,AD,BE是边BC上的高。
证明。
9.在三角形ABC中,AB=AC,DE∥BC,点F在边AC 上,DF与BE相交于点G,且∠XXX∠ABE。
证明:(1)△DEF∽△BDE;(2)DG•DF=DB•EF。
10.在等边三角形ABC、△DEF中,点D为AB的中点,E在BC上运动,DF和EF分别交AC于G、H两点,BC=2.问E在何处时CH的长度最大?11.在AB和CD交于点O的图形中,当∠A=∠C时,证明:OA•OB=OC•OD。
12.在等边三角形△AEC中,以AC为对角线做正方形ABCD(点B在△AEC内,点D在△AEC外)。
数学九年级上册相似试卷【含答案】

数学九年级上册相似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若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则它们是相似的,这句话是否正确?A. 正确B. 错误2. 在ΔABC和ΔDEF中,若AB/DE = BC/EF = AC/DF,则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A. 相似B. 不相似3. 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是9:1,它们的边长比是:A. 3:1B. 1:3C. 9:1D. 1:94. 若ΔABC ∽ ΔA'B'C',则以下哪个比例是错误的?A. AB/A'B' = BC/B'C'B. AB/A'B' = AC/A'C'C. AB/A'B' = (BCAC)/(B'C'A'C')D. AB/A'B' = (BC+AC)/(B'C'+A'C')5. 在ΔABC中,AB = 6cm, BC = 8cm, ∠B = 90°,若ΔDEF ∽ ΔABC,且EF = 4cm,则DE的长度是:A. 3cmB. 4cmC. 5cmD. 6cm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6.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长之比相等。
()7. 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边长比的平方。
()8. 若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
()9. 在ΔABC中,若AB = AC,则ΔABC是等腰三角形。
()10.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比一定是1:1。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1. 在ΔABC和ΔDEF中,若AB/DE = BC/EF = AC/DF = 2/3,则ΔABC与ΔDEF______。
12. 若ΔABC ∽ ΔA'B'C',且AB = 6cm, A'B' = 9cm,则BC与B'C'的长度之比是______。
九年级数学第二十七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步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数学第二十七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如果△ABC ∽△DEF ,A 、B 分别对应D 、E ,且AB :DE =1:2,那么下列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A .BC :DE =1:2B .△ABC 的面积:△DEF 的面积=1:2 C .∠A 的度数:∠D 的度数=1:2D .△ABC 的周长:△DEF 的周长=1:2 【答案】D2.如图,AB 、CD 、EF 都与BD 垂直,且AB =1,CD =3,那么EF 的长是A .13B .23 C .34D .45【答案】C【解析】∵AB 、CD 、EF 都与BD 垂直,∴AB ∥CD ∥EF , ∴△DEF ∽△DAB ,△BEF ∽△BCD ,∴EF DF AB DB =,EF BF CD BD =,∴EF EF DF BFAB CD DB BD+=+=1. ∵AB =1,CD =3,∴13EF EF +=1,∴EF =34.故选C .3.已知:如图,在ABCD中,AE:EB=1:2,则FE:FC=A.1:2 B.2:3 C.3:4 D.3:2 【答案】B【解析】在ABCD中,AB=CD,AB∥CD,∵BE=2AE,∴BE=23AB=23CD,∵AB∥CD,∴EFFC=BEDC=23,故选B.4.已知:如图,E是ABCD的边AD上的一点,且32AEDE=,CE交BD于点F,BF=15cm,则DF的长为A.10cm B.5cmC.6cm D.9cm【答案】C【解析】∵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点E在边AD上,∴DE∥BC,且AD=BC,∴∠DEF=∠BCF;∠EDF=∠CBF,∴△EDF∽△CBF,∴BC BF ED DF=,∵32AEDE=,∴设AE=3k,DE=2k,则AD=BC=5k,52BC BFED DF==,∵BF=15cm,∴DF=25BF═6cm.故选C.5.已知△ABC∽△DEF,△ABC的周长为3,△DEF的周长为1,则△DEF与△ABC的面积之比为A.9:1 B.1:9C.3:1 D.1:3【答案】B【解析】∵△ABC∽△DEF,△ABC的周长为3,△DEF的周长为1,∴△ABC与△DEF的相似比为3,∴△DEF与△ABC的相似比为1:3,∴△DEF与△ABC的面积之比为1:9,故选B.6.如图,△ABC∽△AB'C',∠A=35°,∠B=72°,则∠AC'B'的度数为A.63°B.72°C.73°D.83°【答案】C【解析】∵∠A+∠B+∠C=180°,∠A=35°,∠B=72°,∴∠C=180°–35°–72°=73°,∵△ABC∽△AB'C',∴∠AC′B′=∠C=73°,故选C.7.如图,△ABC中,E为AB中点,AB=6,AC=4.5,∠ADE=∠B,则CD=A.32B.1C.12D.23【答案】C【解析】∵E为AB中点,∴AE=12AB,∵∠ADE=∠B,∠A=∠A,∴△ADE∽△ABC,∴AE ADAC AB,∴12AB2=AD•AC,∴AD=4,∴CD=AC–AD=0.5,故选C.二、填空题:请将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8.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比是12,如果小三角形的面积是9,那么大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答案】36【解析】∵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比是12,∴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比是14,∵小三角形的面积是9,∴大三角形的面积是36,故答案为:36.9.矩形ABCD中,AB=6,BC=8.点P在矩形ABCD的内部,点E在边BC上,满足△PBE∽△DBC,若△APD是等腰三角形,则PE的长为__________.【答案】65或310.如图,在△ABC纸板中,AC=4,BC=2,AB=5,P是AC上一点,过点P沿直线剪下一个与△ABC相似的小三角形纸板,如果有4种不同的剪法,那么AP长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答案】3≤AP<4【解析】如图所示,过P作PD∥AB交BC于D或PE∥BC交AB于E,则△PCD∽△ACB或△APE∽△ACB,此时0<AP<4;如图所示,过P作∠APF=∠B交AB于F,则△APF∽△ABC,此时0<AP≤4;如图所示,过P作∠CPG=∠CBA交BC于G,则△CPG∽△CBA,此时,△CPG∽△CBA,当点G与点B重合时,CB2=CP×CA,即22=CP×4,∴CP=1,AP=3,∴此时,3≤AP<4;综上所述,AP长的取值范围是3≤AP<4.故答案为:3≤AP<4.11.如图,点A、B、C、D的坐标分别是(1,7)、(1,1)、(4,1)、(6,1),且△CDE与△ABC相似,则点E的坐标是__________.【答案】(6,0),(6,5),(6,2),(4,2)、(4,5)、(4,0).【解析】在△ABC中,∠ABC=90°,AB=6,BC=3,AB:BC=2.①当点E的坐标为(6,0)时,∠CDE=90°,CD=2,DE=1,则AB:BC=CD:DE,△CDE∽△ABC;②当点E的坐标为(6,5)时,∠CDE=90°,CD=2,DE=4,则AB:BC=DE:CD,△EDC∽△ABC;③当点E的坐标为(6,2)时,∠ECD=90°,CD=2,DE=1,则AB:BC=CD:DE,△CDE∽△ABC;同理,当点E的坐标为(4,2)、(4,5)、(4,0),故答案为:(6,0),(6,5),(6,2),(4,2)、(4,5)、(4,0).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2.求证: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请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证明)【解析】已知:如图,已知△ABC ∽△A 1B 1C 1,顶点A 、B 、C 分别与A 1、B 1、C 1对应,△ABC 和△A 1B 1C 1的相似比为k .求证:111ABC A B C S S △△=k 2;证明:作AD ⊥BC 于D ,A 1D 1⊥B 1C 1于D 1,∵△ABC ∽△A 1B 1C 1,顶点A 、B 、C 分别与A 1、B 1、C 1对应, ∴∠B =∠B 1,∵AD 、A 1D 1分别是△ABC ,△A 1B 1C 1的高线, ∴∠BDA =∠B 1D 1A 1,∴△ABD ∽△A 1B 1D 1,∴11AD A D =11ABA B =k , ∴111ABC A B C S S △△=11111212BC AD B C A D ⋅⋅⋅⋅=k 2.13.如图所示,Rt △ABC ∽Rt △DFE ,CM 、EN 分别是斜边AB 、DF 上的中线,已知AC =9cm ,CB =12cm ,DE =3cm .(1)求CM 和EN 的长; (2)你发现CMEN的值与相似比有什么关系?得到什么结论?【解析】(1)在Rt △ABC 中,AB =22AC CB +=22912+=15,∵CM 是斜边AB 的中线, ∴CM =12AB=7.5, ∵Rt △ABC ∽Rt △DFE , ∴DE DF AC AB =,即319315DF==, ∴DF =5,∵EN 为斜边DF 上的中线,∴EN =12DF =2.5; (2)∵7.532.51CM EN ==,相似比为9331AC DE ==,∴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14.如图,点C 、D 在线段AB 上,△PCD 是等边三角形,且△ACP ∽△PDB .(1)求∠APB 的大小.(2)说明线段AC 、CD 、BD 之间的数量关系.15.从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一个顶点引出一条射线与对边相交,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小三角形,如果分得的两个小三角形中一个为等腰三角形,另一个与原三角形相似,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完美分割线.(1)如图1,在△ABC 中,∠A =48°,CD 是△ABC 的完美分割线,且AD =CD ,则∠ACB =__________°. (2)如图2,在△ABC 中,AC =2,BC 2,CD 是△ABC 的完美分割线,且△ACD 是以CD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求完美分割线CD的长.【解析】(1)当AD=CD时,如图,∠ACD=∠A=48°,∵△BDC∽△BCA,∴∠BCD=∠A=48°,∴∠ACB=∠ACD+∠BCD=96°.(2)由已知得AC=AD=2,∵△BCD∽△BAC,∴BCBA=BDBC,设BD=x2)2=x(x+2),∵x>0,∴x3–1,∵△BCD∽△BAC,∴CD BDAC BC=32,∴CD 312-×62.故答案为: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