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赏析:评析《上课能否晚一点儿》
创新晚点形式内容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新教育资料

创新晚点形式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现在,许多学校的晚点都走了样,变了味,内容随意,形式单调,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
其实,晚点是班主任强化班级管理、加强学生思想品德、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的“袖珍”课。
上好这堂课,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张扬其个性,提升其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更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晚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现拟举如下:新闻发布会。
班主任可以利用晚点让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了解的身边事情、国家大事以新闻的形式告诉给同班同学。
新闻的内容不限,可以是校内校外,也可以是国内国外的;介绍的形式也不限,可以模拟记者的口气报道,也可媒体链接,更可用小组抢答、资料交流等不同形式。
总之,通过让学生课前看新闻、写新闻,课中说新闻、展新闻,课后议新闻、悟新闻让学生从小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实话实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对生活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留意自己周围的生活,关注同学之间发生的琐事,选取典型的事例让学生展开讨论,也可以设置“实话实说”等栏目,由学生当主持人,提出“你是怎样看待上网现象”等一些热点焦点问题,要求学生大胆发言,并进行实话实说,也可直截了当问学生“自己是否上过网,当时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做的”等问题,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说出自己的心理话。
在交流和争论中,让学生澄清认识、明辨是非,达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故事大观园。
中学生喜欢听故事,也爱讲故事。
班主任可利用晚点,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围绕教育的重点搜集有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或讲名人成长的轨迹、轶闻趣事、生活风貌,或讲名人的丰功伟绩、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名人成才也是不容易的,激发同学们向名人学习的兴趣,也可让学生把平时课外阅读已掌握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讲给同学们听,更可以进行古诗词阅读赏析,特别是让学生讲述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扣人心弦的成语故事,让学生在精彩的故事中感受到英雄的伟大,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新闻作品赏析:评析《上课能否晚一点儿》

《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评析 10107043 林娜琼2002年12月23日,《北京青年报》发表了一篇《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使年轻父母对孩子7点半上学越来越不适应------上课能否晚一点儿》的报道。
课文首先从孩子早上上学的辛苦、家长送孩子的不便、教师对上学时间早的抱怨等感性体验出发,提炼主题,发现问题。
然后上升到国际研究组织、大学专家对孩子上学时间早造成的问题的理性认识,最后向教育管理部门咨询,则是对问题的解决所做的尝试。
作者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
无论是事实也好,研究结果和专家建议也好,都指出了中小学生上课时间早造成的问题,倾向性是明显的,作者选择这些“事实”“说话”,其态度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咨询教育管理部门,更表现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性。
作为综合消息,这篇消息的取材是很广泛的。
首先是基础调查,包括记者自己对学生早上上学情况的观察,采访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听取学校老师的意见。
其次是取材的扩展,包括查阅国际研究组织对此问题的研究报告,询问大学专家的看法,咨询教育管理部门的意见等,涉及范围广,调查程度深。
材料的组织方面,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符合人的认识过程。
这篇报道在当时引起了剧烈的反响。
据有关资料介绍,这篇消息见报的当天上午,编辑部就接到30多名读者打来的电话,表达了他们对此问题的共鸣。
为促使问题的解决,北京青年报又先后派出7名记者,围绕这一问题作了连续的追踪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议论。
北京市教委最终于2001年3月专门下发通知,对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作了硬性规定。
这则消息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除了所抓的问题是一个牵涉千家万户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外,在采写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通篇注重情感的描述:“学生这么早上学,不仅孩子困,家长也困。
另外天黑路远,不送也不行”、“孩子7点多进校了,可是我9点才上班。
现在,回家吧,太远,上班吧,太早。
大冷的天,这一个多小时只好在大街上溜达”、“家长总是埋怨与孩子没有交流的机会”、“由于学生上学过早,部分学生来不及吃早餐”、“青少年的‘内部时钟’令他们较晚才休息,需要在早上多睡一会儿”、“冬天晚点儿……避免学生上学的时候天色比较暗,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等等情感交融的描述,深深地震撼着家长、学生的心灵。
综合消息

标题 导语 (1)
主标题:概括主要事实 上学时间与工作生活时间“冲突”
(2)记者 看到的早 晨学生上 学情形。 (3-4) 家长及 教师的 反映。 (5) 科研 部门 建议
主体(2-6)
(6) 专家 建议
结尾(7)
教育行政部门意见
2
阅读《上课能否晚一点儿》 小组讨论:本则消息是如何引出话题的?运用了哪些材料, 是按什么顺序组织的,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态度?
是从众多家长早上送孩子时间的不便以及学生和教师对上学时 间早的感受中,提炼出“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这一主题的。
基础调查
大学专家的看法, 教育管理部门意见
采访学生 和家长
理性思考
谢谢观看
把一个地区、一个系统内发生的 有共性的多个新闻事实综合起来 ,反映全局性的总体趋向。新闻 事实之间是并列关系。结构形式 是总分式,即总摄性导语后,并 列若干具体的新闻事实,有的还 有总括性结尾。在写法上,可以 按地区并列。
纵横结合综 合消息
就是前二类综 合消息的结合
1
结构顺序
引题:交代背景,说明原因
2
综合消息特点?
容量上:报道面宽
叙述上:点面结合
着眼点:总揽全局 认识上: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3
综合消息分类?
综合消息按其不同的综合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 横向综合消息 纵向综合消息
这类消息反映事物发展变 化的阶段性。所综合的各 个新闻事实既是构成新闻 总体的几个侧面,又内含 递进关系,每增加一重事 实,就反映着事物发展的 几个阶段,对于主题的揭 示也就深一个层次。
综合消息
《上课能否晚一点》
1
了解综合消 息的定义、 特点及其种 类。
了解综合消 息是怎样组 织材料的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推进“延时课堂”,破解“三点半难题”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推进“延时课堂”,破解“三点半难题”正文:新乡推行“延时课堂” 学校带娃“解放”爸妈时间:2019-10-15 07:43 来源:河南日报10月11日下午4点多,新乡市新区小学一年级的放学铃声响起。
一年级一班的嘉悦和班里其他30多名同学并没有急着离校,而是兴高采烈地等待即将开始的“延时课堂”。
嘉悦的父母是双职工,下班的时间是5点半。
过去孩子下午4点多就放学了,谁去接孩子,每天都困扰着嘉悦的父母。
这样的家庭在城市不在少数,不少家长无奈之下选择学校附近的午托班帮助接孩子,也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
为破解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中小学生无人看管的社会性难题,新乡市顺应广大群众强烈意愿,把开展好放学后延时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本着学校统筹谋划、保障服务,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在先期15所中小学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从今年9月开始在全市城乡所有中小学全面推广课后延时服务。
即在每天下午放学后,对有需求且自愿报名的学生延时放学1小时左右,安排辅导学生作业、自主阅读或开展体育、艺术、科普等社团兴趣活动。
“延时课堂”终结了家长的“接娃焦虑”。
拓展素质教育是课后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师资力量不够怎么办?除了学校现有的内部社团活动外,一些学校还根据孩子喜好、师资力量等具体情况,在校外遴选了文艺、科技、体育等方面的师资资源,大大丰富了社团种类。
“像古琴、击剑、无人机、机器人等这些引进来的社团资源比较热门。
”新区小学校长李克兴表示,下一步还想从众多的家长资源中继续挖潜,不断探索拓展孩子们的课后延时服务内容,确保课后服务不会变相成为增加学生负担的集体教学或“补课”。
推进实施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热烈欢迎。
截至目前,新乡市已有370所中小学全部开展了课后服务。
在该市发放的17.3万张调查问卷中,家长满意率达到98%。
(记者李虎成代娟)从课堂到课后延时服务郑州用“教育Plus”完成一次完美跳跃2019年10月11日14:29 新闻中心(本网讯记者王磊王向丽)秋日的郑州在接近傍晚时分愈发魅力,宽阔道路两旁的栾树顶枝一片绯红,在蓝天这大片的幕布下更显灿烂。
论怎样寻找新闻线索

家族自治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听取和审议 省政府2010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的报告,听取省 政府“十二五”规划制订情况的报告等。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清泉主持会 议。 根据通过的会议议程,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 记、常务副主任周坚卫传达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三 次会议精神。
提交会议审议的《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草案)》
记者自己从生活中发现:
北京青年报2000年12月30日刊发的新闻《上课能否晚 一点儿》, 就是根据一位家长对“ 现在的孩子上学太早” 的抱怨—“ 孩子早起嚷嚷着要喝咖啡, 说是可以提神” , 采写而成的。 凌晨5点半钟, 记者就在清冷的大街上看到三三两两 的学生骑着自行车, 赶往学校, 或是在家长的陪同下坐 车到校, 到了七点钟, 公共汽车上已很少见到上学的孩 子, 而此时, 送完孩子的大人却面临往哪里去的难题, 回家休息是来不及的, 赶到单位离上班还有一段时间。 这篇根据群众声音采写的新闻, 获得当年中国新闻 奖二等奖, 引发了北京市关于推迟学生上学时间的政策 规定。
1982年元旦,《羊城晚报》开办新闻热线, 同时也是第一个正式开通24小时新闻热线。 北京电台《新闻热线》,1993年开办,在
2009年时将发展新闻观察员作为一项重要的 工作。 作为党和政府耳目喉舌的中央媒体,新华社 也在2003年6月1日开始向全社会有偿征集新 闻线索。 此前在2003年3月,新华社通过在伊拉克当地 线人提供的线索,得以在全世界第一个发出 伊拉克战爆发的消息,成就了新闻史上中国.过滤
(1)是否符合法律和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
新闻报料人首先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向媒体提供新
闻线索,任何通过违法手段获取线索的行为都是不允 许的。 许多报料人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是为了获取报酬,但 也必须出于善意,不得宣传损人利己、封建迷信等内 容。
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ppt(打包17份) 人教课标版6

走近文本
文本导读
1.什么是综合消息?它与动态消息有什么不同? 提示综合消息是报道发生在一段较长时间或较大地区内的某一 事件、成就、趋势或问题的新闻。它不像动态消息一事一报,新闻 涉及的范围多是一个局部、一个单位、一个点;更不像特写式消息, 仅仅截取新闻事件的一两个片段。它报道面宽,声势大,给人以总 体性印象。综合消息不像动态消息那样,记者的观点、报道的主题 常常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中,它虽然也是用事实说话,但必须在叙述 事实的基础上,从众多新闻事实中,概括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或 点化于标题、导语,或见之于主体文字。
走近文本
文本导读
1.《上课能否晚一点儿》从众多家长早上送孩子时间的不便,以 及学生和教师对上学时间早的感受中,很敏锐地感到上课时间早点 儿晚点儿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于是抓住这样的主题,综合材料进行 报道。这篇消息,可以说是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上课时间早 晚对他们的学习有一定影响,他们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从 新闻价值上讲,这篇消息对学生具有接近性;从新闻传授心理讲,这 篇消息具有求同性(即人们对于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的事物感兴 趣的心理)。
问题探究
迁移应用
拟写新闻标题 1.根据下面一则消息的信息要点,为它拟个标题,不超过12字。 法新社华盛顿12月8日电 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天公布一项新计 划,以刺激就业增长,与高失业率这一“人间悲剧”做斗争。 奥巴马提出了包括减税、基础设施投资等在内的一揽子计划以 化解当前的就业危机。这场危机造成了几百万美国人失业,失业率 高达10%。 奥巴马宣布,他将逐步取消不得人心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数十 亿美元援助资金中的一部分将转而用于创造就业机会,尤其是解冻 阻碍小企业扩大规模和雇人的信贷冻结。 一些财政问题强硬派人士提议使用“不良资产救助计划”所有尚 未花掉或已收回的资金削减赤字,但奥巴马认为就业问题更严峻。
19-20版:第2课 综合消息两篇(创新设计)

12
温馨晨读
知识积累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答案 送女儿上学的家长王炼的话——孩子上学太早,孩子困,家长也困;家长孙均 枫的抱怨——孩子上学时间太早,与自己上班时间不能吻合;教师井妍的话——孩子 上学时间太早,家长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位一年级老师的话——孩子起床太早, 所以就要早睡,不在最佳睡眠时间睡觉,效果也不好;国际研究报告指出:青少年的 “内部时钟”令他们较晚才休息,需要在早上多睡一点儿;有关研究发现:推迟高中 的上课时间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成绩,改善学生纪律性差的现状。
jiān
7
温馨晨读
知识积累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2.辨形组词
ydáànn(( xián(
)伸 )生 )水
xxuuāānn(( xuàn(
)言 )闹 )染
峭玉bbìì(( 胳bei(
) )
q现ì(金收qì)(今为止)
) 山峰yì( )立
答案 延/诞/涎 宣/喧/渲 壁/璧/臂 迄/讫/屹
@《创新设计》
8
温馨晨读
3
温馨晨读
知识积累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1.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学生存在着负担过重的问题,起床早,睡觉晚,书包重, 作业多。出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北京青年报》在2002年12月刊发了记者邓兴军、 张颖、张桂函采编的消息《上课能否晚一点儿》。
据有关资料介绍,这篇消息见报的当天上午,编辑部就接到30多名读者打来的电 话,表达了他们对此问题的共鸣。为促使问题的解决,该报又先后派出7名记者,围 绕这一问题作连续的追踪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议论。北京市教委最终下发通知, 对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作了硬性规定。
高考语文100篇阅读理解详尽解析(一)

⾼考语⽂100篇阅读理解详尽解析(⼀)100 篇阅读详尽解析(⼀)《敲雪》《母亲的⾦⼿表》《⽩蝴蝶之恋》《黄蜂筑巢》《从教第⼀课》《轻轻掩门的⼀声清响》《藏起母亲的秘密》《⽗爱昼夜⽆眠》《美丽的谎⾔》《妹妹扮演的⾓⾊》敲雪(1)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
也许,外⾯下雪了。
我想。
我蜷着⾝⼦,强迫⾃⼰再睡。
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
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2)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碌爬起来,⼩跑着跨出门。
屋檐下,我极⽬远眺,整个世界全是⼀⽚⽩,⽩得晃眼。
慢慢收回⽬光,我就看见了⽗亲。
(3)⽗亲站在屋对⾯的⼩路上。
他眼下,是⼀丛⼀丛的雪枝。
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的树枝。
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堆⼀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花的海洋。
花⼀天⼀天地谢了,青涩的果⼦藏在绿叶间,⼀天⼀天地长⼤了,泛红了。
⽗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
开始,⽗亲轻轻掰下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偶尔发现⽶粒⼤的⼀颗,也要⼩跑回家雀跃着向全家⼈报喜;后来,⽗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下,也舍不得动⼀指甲,⽣怕惊跑了它们。
果⼦渐渐成熟了,⽗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本”。
我们兄弟多,家⾥⼜没有其它收⼊,读书全靠它。
到了上市季节,⽗亲就在树下铺⼏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
卖果⼦的钱,⽗亲⼀分⼀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年书。
所以,只要我们⽬不转睛盯着⽗亲担⼦⾥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我们⼀起点头:“想读!”“还想吃吗?”“不想!”我们⼀起咽⼝⽔,狠狠摇头。
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4)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很是不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评析 10107043 林娜琼
2002年12月23日,《北京青年报》发表了一篇《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使年轻父母对孩子7点半上学越来越不适应------上课能否晚一点儿》的报道。
课文首先从孩子早上上学的辛苦、家长送孩子的不便、教师对上学时间早的抱怨等感性体验出发,提炼主题,发现问题。
然后上升到国际研究组织、大学专家对孩子上学时间早造成的问题的理性认识,最后向教育管理部门咨询,则是对问题的解决所做的尝试。
作者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
无论是事实也好,研究结果和专家建议也好,都指出了中小学生上课时间早造成的问题,倾向性是明显的,作者选择这些“事实”“说话”,其态度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咨询教育管理部门,更表现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性。
作为综合消息,这篇消息的取材是很广泛的。
首先是基础调查,包括记者自己对学生早上上学情况的观察,采访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听取学校老师的意见。
其次是取材的扩展,包括查阅国际研究组织对此问题的研究报告,询问大学专家的看法,咨询教育管理部门的意见等,涉及范围广,调查程度深。
材料的组织方面,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符合人的认识过程。
这篇报道在当时引起了剧烈的反响。
据有关资料介绍,这篇消息见报的当天上午,编辑部就接到30多名读者打来的电话,表达了他们对此问题的共鸣。
为促使问题的解决,北京青年报又先后派出7名记者,围绕这一问题作了连续的追踪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议论。
北京市教委最终于2001年3月专门下发通知,对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作了硬性规定。
这则消息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除了所抓的问题是一个牵涉千家万户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外,在采写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通篇注重情感的描述:“学
生这么早上学,不仅孩子困,家长也困。
另外天黑路远,不送也不行”、“孩子7点多进校了,可是我9点才上班。
现在,回家吧,太远,上班吧,太早。
大冷的天,这一个多小时只好在大街上溜达”、“家长总是埋怨与孩子没有交流的机会”、“由于学生上学过早,部分学生来不及吃早餐”、“青少年的‘内部时钟’令他们较晚才休息,需要在早上多睡一会儿”、“冬天晚点儿……避免学生上学的时候天色比较暗,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等等情感交融的描述,深深地震撼着家长、学生的心灵。
消息的主标题“上课能否晚一点儿”带着商量的口吻,更易引人思考,便于教育主管部门和校方接受。
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个性冲动与社会心理的统一,是每个人感知一切事物从而产生某种社会举动的决定因素。
在新闻传播(采访、写作与报道)过程中,人的情感是无论如何不可忽视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因素。
记者有了这种自觉的意识,就会在采写每一篇新闻作品时都力求做到,不仅告诉广大受众知道并理解它说的是什么,并且还应当用情感方式去感受它。
实践证明,这种感受不但能够促进理解,并且能够产生震动受众心灵,转变人的思想、情感与态度,支配人的言论与行动,进而影响社会的巨大力量。
《上课能否晚一点儿》,就是运用真实描述适合受众需要的、与事实相吻合的情感氛围和情感信息,把新闻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传达给广大读者,使新闻报道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感情冲击力,引起了较为强烈的轰动效应。
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该系列报道被选进北京大学MPA(公共管理硕士)案例库。
据悉,这是北大MPA案例库的第二十七个案例,是惟一因为新闻媒体真正起了舆论监督作用,政府真正把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并做出相应决策的一个案例。
《上课能否晚一点儿》为什么能入选北大MPA案例库呢?“因为该案例具有丰富的内涵。
”北京大学主管MPA案例采集、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主任王浦劬教授解释说,“首先,新闻媒体在社会公共服务当中,通过提供信息,帮助政府进
行社会所需要的科学决策,这显示了媒体的作用。
其次,在现代社会当中,政府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政策、制度、法律等无形的公共产品,怎样使政府的决策更加适合大众的利益要求,这也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第三,如何提高义务教育这个公共教育的品质,适应被教育者的特点,通过这件事也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
”
王教授一再强调《上课能否晚一点儿》丰富的内涵是它入选北大MPA案例库的关键。
另外他还认为通过这个案例可以透视出“我们的新闻每天越来越多地成为政府机构完整的信息提供者,为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公共服务提供重要的影响因素”。
这篇消息,可以说是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上课时间早晚对他们的学习有一定影响,他们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从新闻价值上讲,这篇消息对学生具有接近性;从新闻传受心理讲,这篇消息具有求同性(即人们对于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的事物感兴趣的心理)。
可见,有时候新闻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