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新技术
当前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特点及应用

当前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特点及应用通信工程是现代社会极其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负责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不仅能够促进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也能提升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和战略地位。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通信工程在技术和应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以下是当前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特点和应用:1. 光纤传输技术光纤传输技术是目前通信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
其特点是信号传输速度快,带宽大,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易受到外界干扰。
在通信领域中,光纤传输技术主要应用于长距离的数据传输和宽带接入网络。
2. 5G通信技术5G通信技术是目前通信工程中最新的一种技术。
它的特点是数据传输速度更快,延迟更低,支持更多的设备连接,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除了移动通信领域,5G通信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
3.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是一种全球性的通信技术。
其特点是支持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信号覆盖范围广,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快速地搭建起紧急通信网络,为灾区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救援。
4.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是目前通信工程中最具变革性的一种技术。
它的特点是能够实现海量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同时也支持大规模的分布式计算和数据共享。
在通信领域中,云计算技术主要应用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方面。
5.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是目前通信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之一。
它的特点是可以实现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互通互联,并能监测和管理物品的位置、状态、运行等信息。
在未来,随着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总之,当前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是多样化的,每种技术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未来通信工程的发展还将继续依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新型电力传输技术的研究进展

新型电力传输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传输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新型电力传输技术能够提高传输效率和可靠性,同时也能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本文将介绍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以及目前新型电力传输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传输原理电力传输是将电能从发电站传输到用户的过程。
电能的传输是利用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导线或导体传递电能。
在传输中,由于导体的阻抗和线路的长度,会产生电阻、电感和电容等电学特性,从而导致电能的损失。
因此,传输效率的提高和传输的可靠性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二、新型电力传输技术当前,新型电力传输技术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1.无线电力传输技术无线电力传输技术是指通过无线电波传输电能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无线电能的传输,解决了在传统电力传输中存在的线路故障和传输距离的限制。
无线电力传输当前主要采用磁共振耦合和电磁辐射两种方式。
其中,磁共振耦合是通过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磁场实现电能的传输,而电磁辐射是通过电磁波实现电能的传输。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研究还面临着效率低、安全性差等问题。
2.超导电力传输技术超导电力传输技术是指利用超导体传输电能的技术。
超导体是指在低温下可以表现出零电阻和零磁阻的导体。
超导电力传输技术具有高效、节能、无污染等优点,传输效率可以达到97%以上。
但是,超导体需要在极低温下才能保持超导状态,且制造成本较高。
3.直流输电技术直流输电技术是指利用直流电进行电能传输的技术。
相对于交流输电,直流输电具有输电距离远、传输效率高等优点。
直流输电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海底电缆和大功率长距离输电等方面。
4.智能电力传输技术智能电力传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电力传输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智能电力传输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监视、保护和控制,提高电力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研究进展目前,新型电力传输技术正在不断得到探索和研究。
在无线电力传输技术方面,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无线电力传输设备,通过改善传输效率和安全性来提高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可用性。
传输专业基础知识介绍1.

传输基础知识介绍
一、传输网络概述 二、传输现网介绍 三、光纤知识 四、波分复用技术 五、SDH原理介绍 六、传输新技术介绍
一、传输网络概述
传输网络:处于 OSI七层模型 中的物理层和 数据链路层, 为各种业务网 络提供空间上 的信号传送。
传输媒介 信号类型 覆盖范围
有线
无线 模拟
电缆
光纤 微波 卫星
散射损耗
由于光纤的材料、形状、折射率分布等的 缺陷或不均匀,使光纤中传导的光发生散 射,由此产生的损耗。
散射
指光通过密度或折射率等不均匀的物质时, 除了在光的传播方向以外,在其他方向也 可以看到光,这种现象叫光的散射。
25
损耗 3-附加损耗
附加损耗
由于光纤经过集束制成光缆,在各种环境下 进行光缆敷设、光纤接续以及作为系统的耦 合与连接等引起的光纤附加损耗
二纤MSPRing
迁安
乐亭
滦县
天元
天元 裕华道
信息港 裕华道
裕华道
信息港 STM-16
古冶
丰南 STM-16 二纤MSPRing 滦南
二纤MSPRing
五职高
缸窑
丰润
裕华道
唐海
胜利路
接入层
基站
基站
基站 基站 基站
基站
市区及各县
基站
基站
基站
基站
基站 基站
基站
基站
基站
基站
华为网络
三、光纤知识
1. 光纤结构 2. 光纤分类 3. 光功率单位 4. 衰耗 5. 色散 6. 非线性
34
光纤非线性效应 1- 自相位调制( SPM)
传输网络新技术的应用

●从 网络 结构 来看 , 容量 强保 护 的DD 骨干 网采用 的将 是8 / 6 波系 大 WM 010 统: 在骨 干层 与传统 的本 地 网层面 之间, 了实 现N N 3 等 新业 务的有 效开 为 G和 G 展, 采用 的将 是 以 OD A M为主 的 D D W M环 网 : 在本 地网层 面, 使用 DD 将 WM和支 持 RR P 的大容 量M T 设备 : 城域 网核 心层, SP 在 连接 骨干 节点 实现 I 数据 高效 安全 P 传 送 的将是 以O D 为主 的城 域D D 环 网 : AM WM 在汇 聚层 面, 需要 新型 的支 持R R P 的 M T 设 备 : 接入层 , SP 在 宽带 接入设 备将 通过 M T 连 接汇 聚层路 由器 , SP 单节 点覆
一
IT P V分为 组播类 业 务和 单播 类业 务, 每套节 目需求 带宽 是 2 。 M 现 在 IT P V实验 网一般 开通 i  ̄2 套 组播 节 目, 0 0 商用 网络 开通 4 套 以上 0 的组 播节 目。而 网通 要求 网络支 持组 播业 务的 能力是 2 6 节 目。 目前 使用 5套 的数据 城域 网设 备对 组播 的支持 并不 是很有 力 。而 M T 传 输 网络的 内嵌 R R SP P 技术 则可 以很好 的满足 IT P V的 组播需 求 。 在 全 网采 用 RR技术 组建 组播 专网, P 在接 入层 使用 高数据 带 宽的 M T 设 sP 备和 宽带接 入设 备配 合 实现用 户接 入 。 4 G 动通 信 、3 移
多协议 标记 交换 M L 具有 如 下优点 : 向连 接, PS 面 提供 端到 端的 Q S o 保证 : 完善 的业 务安全 隔离机 制 : 快速 的业 务保护 机制 : 具有 按照 服务 等级调 度业 务 的 能力 : 具有 流量工 程 能力, 以合理 利用 网络 的带宽 资源 。非 常适 合于 大客 可
5G网络中的无线传输技术

5G网络中的无线传输技术5G网络是目前移动通信技术的最新版本,它不仅在速度和可靠性上比4G网络有了巨大的改进,同时还提供了更广泛的功能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与此同时,5G网络的无线传输技术也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探讨5G网络中的无线传输技术。
一、技术原理5G的无线传输技术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毫米波技术,二是大规模MIMO技术。
毫米波技术是指使用频率在30 GHz到300 GHz之间的电磁波进行通信。
与4G网络使用的频段相比,这些频段的带宽更宽,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但是,毫米波信号的传播距离较短,而且很容易受到障碍物和天气等因素的干扰。
因此,在5G网络中,毫米波技术主要用于城市中心区域,提供高速和低时延的服务。
大规模MIMO技术则采用了多个天线同时发送和接收信号,以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好的网络覆盖范围。
MIMO主要在3G和4G网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5G网络中,大规模MIMO技术的规模更大,每个基站可以安装数百个天线,从而极大地提高网络的容量和效率。
二、发展状况5G网络的无线传输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发和部署。
目前,各国已经开始建设5G网络,并逐步投入使用。
例如,在中国,自2019年以来,已经在数百个城市部署了5G网络,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供更多的应用和服务。
在美国,5G网络的建设也在加速进行中。
截至2020年底,美国已经有超过1500个5G基站,可以覆盖超过400个城市。
此外,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的许多国家也在积极推动5G网络的发展。
三、应用前景5G网络的无线传输技术将为智能家居、自动驾驶和虚拟/增强现实等新型应用提供巨大的支持。
例如,5G网络可以大大提高智能家居设备的连接速度和稳定性,使得用户可以更快速地控制和监控家中的设备。
同时,5G网络还可以在自动驾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拥有更大的带宽和更低的时延,5G网络可以实现车辆之间的实时通信,从而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和效率。
互联网音视频传输的新技术趋势

互联网音视频传输的新技术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音视频传输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新技术的出现不仅提高了音视频传输的质量和效率,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
本文将介绍互联网音视频传输的新技术趋势。
一、5G技术的应用5G技术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
在音视频传输领域,5G技术将为用户提供更流畅、更清晰的音视频体验。
通过5G网络,用户可以实时观看高清视频,无需等待缓冲时间。
同时,5G技术还支持更多用户同时观看高清视频,大大提高了网络的承载能力。
二、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音视频传输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用户可以通过VR设备感受到电影中的场景和情节。
增强现实技术则可以将虚拟元素与现实世界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观影体验。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音视频传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平面观影,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获得更加沉浸式的体验。
三、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音视频传输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传统的音视频传输需要依靠本地设备进行处理和存储,而云计算技术可以将音视频数据存储在云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访问和观看。
云计算技术还可以提供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对音视频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提高音视频传输的质量和效率。
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音视频传输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音视频传输可以实现自动化处理和优化。
例如,人工智能可以自动识别和标记音视频中的关键信息,提供更精准的搜索和推荐功能。
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观影习惯和喜好,为用户推荐更符合其口味的音视频内容。
五、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区块链技术在音视频传输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版权保护和内容分发方面。
通过区块链技术,音视频内容的版权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防止盗版和侵权行为。
同时,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实现去中心化的内容分发,提高音视频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无线能量传输新技术综述

无线能量传输新技术综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正逐渐成为能源传输领域的研究热点。
传统的能量传输方式通常需要直接接触或使用导线连接,但这种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线缆限制、能源损耗以及电磁波辐射等。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可以实现不受距离限制的能量传输,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基于远程感应和无线电波的通过,可以实现对电能的传输和转换。
其中,最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是电磁感应耦合和电磁辐射耦合两种方式。
电磁感应耦合是基于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通过两个相互靠近的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耦合实现能量传输。
例如,近距离无线充电器通过传送线圈中的电流产生的磁场,感应出接受线圈中的电流,从而实现了能量传输。
电磁感应耦合能够实现高效率的能量传输,但传输距离较短,需要设备之间的相对靠近。
电磁辐射耦合则是通过电磁波进行能量传输。
与电磁感应耦合不同,电磁辐射耦合可以实现远距离的能量传输,但传输效率相对较低。
常见的应用是无线充电技术,将能量转化为电磁波,然后由接收器捕获并转化成电能。
借助这种技术,电动汽车可以在特定的无线充电设施下无需使用传统的充电插头实现充电,方便且能提高用户体验。
目前,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很广泛。
除了无线充电技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物联网设备、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等领域。
例如,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实现充电,消除了充电器和充电线的繁琐,提高了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便利性;智能家居中的各类传感器和控制器可以通过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实现电力供应,简化了布线过程,提高了设备的灵活性。
然而,无线能量传输技术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能量传输的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由于能量在传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损耗,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传输效率相对有限。
其次,对于传输距离,无线能量传输技术通常需要设备之间相对靠近。
此外,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可能引发电磁辐射的问题,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和应用中,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解决这些问题。
无线能量传输:电力自由流动的新时代

无线能量传输:电力自由流动的新时代
在科技的不断进步中,无线能量传输正逐渐成为现实,这标志着电力自由流动的新时代的来临。
传统上,电力需要通过电线和电缆传输,但这些方法存在能量损失和布线限制的问题。
而随着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或许将迎刃而解。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基于电磁波的原理,通过将电能转化为电磁波,然后再从发射器传输到接收器,从而实现能量传输。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智能手机、电动车充电以及各种便携设备的电力供应。
它不仅提高了电力传输的效率,减少了能量损失,还能简化设备的设计和布局,提升用户体验。
在医疗设备领域,无线能量传输可以实现对植入式医疗设备如心脏起搏器的远程充电,避免了常规手术更换电池的风险和不便。
在工业应用中,这项技术可以用于自动化系统和传感器网络,使得设备不再受限于有线电源,大大提升了设备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然而,尽管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有着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例如,传输距离的限制和设备间对准的要求,都需要工程师们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精确的设计和调整。
此外,安全性和电磁干扰问题也是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难题。
总体而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能源效率需求的不断增加,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无疑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推动智能化和便携设备的发展,还有望为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电力自由流动的新时代正在逐步展开,我们有理由期待其带来的全新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业务传输网”带来的收益
投资和工程量降低;本地网统一规划,一次性投资和 建设,投资成本和工程量大量降低。
降低维护难度;单一传输网络,统一管理和维护,利 于专业队伍的建设和专业网络的形成,网络和人力资源 更加合理化,
传输网新技术及其应用
一、MSTP原理及应用 二、 3G对传输网络的需求和分析 三、 RPR原理及应用 四、CWDM原理及应用 五、 ASON原理及应用
一、MSTP原理及应用
G网配套传输:TDM 2M业务,由于基站要求广覆盖,单站 业务上下少(1~几个2M),所以传输网络结构复杂,环(链) 上节点多,速率以155M居多。
SDH优点;
提供ATM统计复用和IP统计
复用技术,提高带宽利用率;
适合网络初期低成本快速业
务竞争。
3、MSTP的发展阶段
Multi-Service Transport Platform
阶段一: Original 透明传输(POS)
阶段二: Flexible ADM + 以太网二层交换 + ATM交换
阶段三: Dynamic ADM + Ethernet(RPR) + ATM(VP Ring)
阶段四: Intelligent 智能特性(网络拓扑自动发现、 带宽动态申请和释放、 网络灵活高效的保护等)
内嵌MPLS功能的MSTP
为了更有效的在传输设备上直接支持VPN ,有人提出 了在MSTP 上引入MPLS功能
总体功能构架
内嵌MPLS 功能MSTP 标准化
目前ITU 也正在考虑将MPLS功能引入SDH设备 关于该标准基本分两步走:
-第一步互连互通:帧结构、静态VPN配置等 - 第二步互连互通:LDP/CR-LDP、RSVP-TE 等动态信令
Martini草案,它定义了一种在MPLS网络中点到点 传 送 二 层 帧 的 方 法 , 这 里 的 2 层 帧 包 括 Frame Relay, ATM AAL5, Ethernet等。
(2)简化网络结构,多协议处理支持。新构建的 MSTP系统要实现数据业务的高效传输,必须尽可 能地减少IP与Optical间的网络层次,而不是在 SDH系统上另一层协议的叠加,通过增加可扩展
的更细粒度业务交换控制模块,保证多种协议高
效地复用传输,有效地利用光纤带宽。同时在 MSTP系统中,接口与协议相分离,通过可编程 ASIC芯片技术,可以实现对新业务的灵活支持,
针对一定区域业务进行汇聚的汇聚传输层,以2.5G 为主,BSC-MSC 以上
中心节点间的传输,包括移动交换局、移动关口局、 移动长途局、移动数据中心节点组成,业务包括话音 业务在大量E1电路以及部分数据城域网的数据业务, 传输速率以2.5G/ 10G为主
接入传输网络
WCDMA传输网络
骨干传输网络
业务互通
MSTP 通过引入该功能加强对VPN和信号QoS 的支 持。
目前研发的重点集中在静态的网管指配LSP 实现上。
将来要研发具有动态信令建立连接的设备,可能要 涉及到路由功能,互通是关键。
如何定义简单的、可操作性强3层功能来完成动态信 令完成业务连接建立,同时实现不同厂商MSTP设备 间的VPN互通。
SDH/PDH映射
SDH 交叉连接
SDH光接口 线路接口 SDH光接口 线路接口
参考时 钟
时钟
主控
辅助
单元
单元
接口
MN Unit OAM&P
•以SDH ADM为基础,保留原有SDH的交叉调度和各种接口。增加以太网专线、 ATM、IP等处理单元,实现多种业务基础平台承载
SDH
VP Ring RPR
业务承载决定的传输技术
C网配套传输:TDM 2M业务,由于与G网是两个平面的关 系,所以大部分共站,对原有G网传输网络提供更大传输容量。
城域传输网:城域网是一种主要面向企事业用户的(大用 户)、最大可覆盖城市及其郊区范围的、可提供丰富业务和支 持多种通信协议的公用网。提供城域网POP节点之间的业务通 道,涉及TDM、ATM、IP业务类型。
3、与客户层设备互操作,UNI向客户推进,用户按需、 动态带宽申请。
二、 3G对传输网络的需求和分析
目前2G系统的传输网络
以目前在网络上大量应用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GSM为例,承载的业务以话音为主,传输带宽相 对比较低,传输业务主要以E1为主,可分为三个 层面:
基站到中心节点的传输。每个基站要求1至2个E1。 以155/622M为主
Why NOT SDH ? SDH的固定带宽分配,
不适应数据业务面向 统计复用的动态连接。
MSTP
Why NOT ATM ? 支持电路型及IP业务
成本高。
主要竞争ATM专线。
Why NOT IP ?
QoS能力弱。
不能很好支持TDM
和ATM业务
主要竞争IP专线。
Why MSTP ? 以SDH技术为基础,继承
业务类型
STM/16/4/1 GE/POS/10M/100M
STM-16/C STM-4/C
2M/34/45M FIBER CHANNAL
ESCON FICON
核心骨干节点 汇接层
业务类型 行业集团 大企业集团
2M/10M/100M
POS STM-4/C
STM-1 10M/100M 2M/34/45M
采用MPLS承载以太网业务时:
– VLAN扩展
– 端到端QoS
– 提供新型以太Etht Over MPLS 将以太网业务QoS/VPN/VLAN需求 映射到MPLS隧道中进行传输,然后映射到SDH通道 中传送。
也可以将以太网业务到MPLS层,然后映射到RPR层, 然后再映射到SDH通道中传送
2M/10M/100M
行业集团
大企业集团
业务汇聚层
TDM
ATM IP
MSTP
多业务平台
边缘接入层
Ethernet
智能小区
HDSL
光Modem
G网、C网传输网
2、MSTP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型
我国的SDH基本复用映射结构
×N
×1
STM-N
AUG
AU-4
指针处理
映射 定位较准 复用
VC-4
×3
TUG-3
RNC
Iub
Node B
Iur
MSC/VLR
Iu-CS
GMSC
HLR/AuC
SS7
SCP
Iub
Node B
RNC
SGSN
Iu-PS
GPRS IP骨干网
GGSN
CGF
PSTN
从组网结构上看,3G传输网主要分为接入传输网络(可 能分为接入层和汇聚层)和骨干传输网络; 由于RNC和MSC的数量较少并常常位于同一机房,在传 输组网时可将RNC和MSC统一规划到骨干层;骨干层承 担RNC、MSC、GMSC、SGSN、GGSN间的传输; 接入传输网络主要完成基站(BTS或NodeB)与基站控 制器(BSC或RNC)之间的业务的接入和传送功能。由 于Node B通常很分散,由Node B到RNC间的传输常常 需要经过接入和汇聚两层网络。
(1)可以利用传统的网络体系,支持多种物理接口。 由于靠近接入网的边缘,MSTP系统必须尽可能多地 提供各种物理接口来满足不同终端接入用户的设备要 求。在保证兼容基于传统SDH网业务的同时,能够提 供多业务灵活接入可以大大减少现有SDH设备重新升 级的成本,这对于运营商的设备升级低成本是很重要 的。典型的接口有:电路交换接口(2M)、光口 (155M/622M)、ATM 、太网接口(10/100Base -T)、DSL和GE、FR、E1/T1等。
避免运营商对新业务的新设备投资。典型的多业 务主要有:IP、ATM、SONET/SDH、Ethernet /FastEthernet/GigabitEthernet、TDM、FDDI、 ESCON、FibreChannel。而且,随着新一代宽带 接入设备的应用还将会出现许多新业务。
(3)光传输的容量保证低成本的容量提升。接 入技术的发展刺激了用户更高的带宽需求,传 统的SDH系统在高带宽提供方面存在重置设备 的高成本,而DWDM系统也存在接入端成本偏 高的问题。这样本着带宽有效利用的原则, MSTP系统提供带宽容量从2M/155M到622M /2.5G、波长复用窗口从1310nm到1550nm的 DWDM的平滑扩容,实现运营商的低成本扩容。
×1
TU-3
×7
TUG-2
×3
TU-12
C-4 139264kbit/s
VC-3
C-3 34268kbit/s
VC-12
C-12 2048kbit/s
系统的基本功能模型
注:二层交换可选
支路接口 以太网接口
支路接口 支路接口
ATM接口 GE接口
以太网交换 /ML-PPP
ATM信元交换
IP交换
支路接口 SDH/PDH接口
降低业务网困难;专业传输网络,大大降低G网、C网、 数据网、PSTN网等业务网络的建设难度,并为业务网的 扩容和新建提供有力的保证。
发挥基础网络优势,带宽运营;从基础网络平台的角 度出发,将传输网走向运营,香港和记电信和美国 AT&T都是很好的传输网经营例子。
铺设一个全业务传输网,面向未来
MSTP特点
维护困难:为适应多个重叠的传输平台,需要多个分类的传 输维护小组,维护相对困难。
扩容困难:主要的传输网不断得修修补补,导致网络结构复 杂,扩容成本非常高。
综合业务传输网
GSM
CDMA
ATM/IP
IP长途
城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