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次课(绪论、第一章第一节)
01第一章 绪论 《流体力学(第4版)》罗惕乾(电子课件)

E dp dv v
其中E为体积弹性模量,v为流体体积,负号是因为当受压时dp>0体 积减小dv<0,考虑到一定质量的流体 m=ρv = 常数, 其密度与体积成 反比:
dv vd 0, 即 dv d v
体积弹性模量可写为: E ddp(N /mddp2)
dt
d
dt
其中比例系数μ是反映粘性大小的物性参数,称为流体的粘性系数或粘度。
考虑如上图的流体元变形,因为Δ=(u+du)dt-udt=dudt,
又Δ= dytgdθ=dydθ,所以单位时间内的角变形 d等于速度梯度
dt
dd。uy
从而得到著名的牛顿粘性公式:
du
dy
其中τ的单位是帕:N/m2,流体粘性系数μ的单位是:N.s/m2
(3)表面张力σ(N/m) 液体表面由于分子引力大于斥力而在表层沿表面方向
产生的拉力, 单位长度上的这种拉力称为表面拉力。
2、毛细现象
(1)内聚力,附着力
液体分子间相互制约,形成一体的吸引力。
(2)毛细压强
由表面张力引起的附加压强称为毛细压强
3.毛细管中液体的上升或下降高度
d cos( ) 1 d 2hg
慢的趋势,而快层对慢层有向前的牵扯使其有变快的趋势
Δ
u+du τ
dy
d
u
t
t+dt
流体相邻层间存在着抵抗层间相互错动的趋势,这一特性称为流
体的粘性,层间的这一抵抗力即摩擦力或剪切力,单位面积上的剪
切力称为剪切应力τ
牛顿提出,流体内部的剪切力τ与流体的角变形率 成d正比(注
意对于固体而言,τ 与θ 成正比)
护理学基础授课教案

技术学校护理学基础教案医疗卫生教学部马晓荣2010.2课时授课计划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教案)第二节、护理学的任务、范畴和工作方法一、护理学的任务:(一)、促进健康( 二)、预防疾病(三)恢复健康(四)、减轻痛苦二、护理学的范畴(一)理论范畴1、护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目标主要研究目标是人类的健康,服务对象不仅是病人,也包括健康人。
2、护理学的理论体系3、护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护理学分支学科级交叉学科(二)护理学的实践范畴1、临床护理:对象为病人,包括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2、社区护理:如妇幼保健、家庭护理、预防接种、健康教育、卫生宣传等3、护理教育:分为基础护理学教育、毕业后护理学教育、继续护理学教育。
基础护理学教育:中专、大专、本科毕业后护理教育:岗位培训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护理学教育:在职教育4、护理管理: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人员管理、指导与控制。
5、护理科研三、护理工作方式1、个案护理:特点:由专人负责实施整体护理,一名护士护理一位病人。
优点:护士责任明确、能掌握病人的全面情况,进行整体护理。
缺点:耗费人力2、功能制护理:⏹特点:采取的是流水作业方法。
依据生物学医学模式将护理工作内容进行分工,如生活护理护士、治疗护士、办公室护士等,是以完成各项临床和常规的基础护理为主要工作内容。
⏹优点:护士分工明确,易于组织管理、节省人力。
⏹缺点:对病人的各种护理是相互分离的、间断的,没有考虑到病人是一个整体的人,没有人关心其心理、社会方面的需要是否被满足。
3、小组制护理:⏹特点:将病人分成20人左右一组,护士分成5~8名一组,由小组长制定护理计划措施,安排小组成员去完成任务及实现确定目标。
⏹优点:病人数量减少,护士相对固定,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提高。
⏹缺点:有功能制护理缩小化痕迹4、责任制护理:⏹特点:是以病人为中心,每个病人有一名责任护士负责,提供从入院到出院有计划、有目标的身心整体护理。
《绪论(课件)》课件

02
绪论的主要内容
绪论的背景和历史
绪论的起源
介绍绪论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其 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绪论的演变
分析绪论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变 化和转折点,以及推动这些变化的因素。
绪论的现状
介绍绪论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 ,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技术进步与应用
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绪 论领域的应用,展望其在 未来可能带来的变革和影 响。
跨学科融合
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 融合对于绪论发展的重要 性,探讨多学科视角下的 研究新趋势。
对学习绪论的建议和期望
培养问题意识
鼓励学习者积极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1
02
03
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 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 学习目标,有助于提高学 习效率和效果。
注重理解
学习绪论时,应注重理解 基本概念用到实际情 境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绪论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一
实践结果和讨论
结果
学生需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经验,加深对绪论课程理论知识 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5
绪论的总结和展望
绪论的总结
绪论的定义与作用
绪论是学术著作的开头部分,用 于阐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方法等,对于整篇论文起到引导
绪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解决方法
新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1节绪论高中第一节物理课(16张ppt)

高中第一节物理课(绪论)
一、认识物理老师
1、基本资料 姓 名: 毕业院校:XX师范大学
2、联系方式 电话: QQ: E-mail: 办公室:X楼X室
时期 地域 代表 人物
主要 成就
主要 特点
古
代
经
典
现
代
从远古到16世纪中叶
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19世纪末到现在
中国,古希腊,阿拉伯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1/3/182021/3/182021/3/183/18/2021 1:55:47 P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1/3/182021/3/182021/3/18Mar-2118-Mar-21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1/3/182021/3/182021/3/18Thursday, March 18, 2021 •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21/3/182021/3/182021/3/182021/3/183/18/2021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船舶的真运动与相对

• 定义 ⅰ、以地球为定坐标系,船舶相对于地球
的运动称为真运动。
ⅱ、动点(他船)对于定坐标(地球)的 运动称为真运动。
(理论力学课程中介绍)
ⅲ、动坐标(本船)对于定坐标(地球) 的运动称为牵连运动。
• 举例
在空中看见他船的航向和航速。 二、相对运动 • 定义 ⅰ、在运动的船上,看见他船或目标的运
作图方法
VA
V。
Vr
②上等式两边同时乘以相同的时间可得 Sr + S。 = SA
其中: Sr :相对航程 S。:本船航程 SA :他船航程
作图方法
S。 SA
Sr
③求取他船的航向和航速 (在相对运动模式的雷达标绘中)
已知:Sr 和 S。
求 :SA *口决:自始反航向终连
•A1
Sr
S。
A2
SA
动称为他船或目标对本船的相对运动。
ⅱ、动点(他船)对于动坐标(本船)的 运动称为相对运动。 (理论力学课程中介绍)
• 举例
①静止目标 ⅰ、运动方向
与本船航向相反。 ⅱ、速度
与本船船速相同。 ②对驶的船舶 ⅰ、运动方向
与本船航向相反。 ⅱ、速度
两船船速之和。
③相对运动轨迹平行于本船航向
ⅰ、相对运动轨迹的方向与本船航向同向 (一种情况)
TC
A2
A1
两船同向;比本船船 速快
•O
ⅱ、相对运动轨迹的方向与本船航向反向Biblioteka (三种情况)TCA1
B1
C1
A2
B2
两船同向; 比本船慢
静止 目标
C2
他船与本船反向
•O
• 相对运动模式,求取他船的航向和航速 ①根据力学中的相对运动原理可有公式
第一章 第一节 绪论

(5)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原因是土地具有一定的 生产能力,例如可以生产人类所需的植物产品和动 物产品,或供其它方面使用。土地的生产力可分为 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两种;前者是自然形成的, 后者则是人工施加影响形成的。因此,土地生产能 力的高低既取决于土地本身的性质,又取决于人类 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后者主要体现在对土地利 用限制性的克服和改造能力以及土地利用的集约程 度。从土地的农业利用角度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何 有效地利用光热条件,调节和控制水分和养分元素, 以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土地还具有可更新性、可塑性、不可逆性、 相对稳定性、脆弱性、面积有限性等特征。
三、土地的功能 1、养育(生产)功能 。2、承载功能。 3、仓储(资源)功能。 4、景观功能。
四、土地的特性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与整体性。2、土地数 量(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位置的固定 性与土地性能(质量)的地域性。4、土地 利用的可持续性。5、土地属性的双重性。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 散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报 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评价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它通 过对地理学与农学、林学、城市建设、交通运 输等应用性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对作为自然 综合体的土地的内在性质及其生产或其它方面 的利用性能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因此,土地评 价研究不仅有利于地理学与上述应用性学科研 究的深化,而且也十分有利于它们之间的交流 与渗透。 还应指出,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研究具有鲜 明的生产实践意义。因为农林牧业布局、城市 建设、工矿、交通、军事活动等必须因地制宜 地利用土地,即根据不同的土地性质对土地作 出不同的利用,而土地类型和土地评价的研究 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生理学第一章课件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1543年出版《人体构造》, 年出版《人体构造》, 年出版 系统完善的记述了人体各器官系 统的形态结构, 统的形态结构,为医学的新发展 开辟了道路。 开辟了道路。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十七世纪之前, 十七世纪之前,许多生理学的理 论知识散在记述在其它医学的典籍中 而未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未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十六世纪末叶, 十六世纪末叶,英国哲学家培 根(Francis Bacon,1516~1626) , ~ ) 倡导只有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才是真正的科学 倡导只有观察和实验才是真正的科学 方法。 方法。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受到刺激后机体功能活动的变化 ②反应(reaction):受到刺激后机体功能活动的变化。 反应( ):受到刺激后机体功能活动的变化。 反应的形式: 反应的形式: 兴奋:某种功能活动出现或加强; 兴奋:某种功能活动出现或加强; 抑制:某种功能活动减弱或停止。 抑制:某种功能活动减弱或停止。 2.兴奋性: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性: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性 可兴奋组织:神经、 ①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 衡量组织细胞兴奋性的指标: ②衡量组织细胞兴奋性的指标:阈值 兴奋性∝ 阈值 兴奋性∝ 1/阈值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公元前五世纪,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约公元前 ,约公元前459-377) ) 认为: 认为:人的健康是由人体内四种物质的 平衡来决定的。这四种物质叫体液。 平衡来决定的。这四种物质叫体液。即 血液、粘液、 液和黑( 血液、粘液、黄(胆)液和黑(胆)液。 人体内某种体液过多会改变人的性格甚 至引起疾病。如多血质的人乐观、自信。 至引起疾病。如多血质的人乐观、自信。 而体内黑胆液过多则使人伤心、忧郁。 而体内黑胆液过多则使人伤心、忧郁。
第一章 第一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与指导--第一章-绪论

一、科学的含义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 认识和知识体系;是人们探究世界, 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种世界观,一 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一)科学即知识体系 1978年《现代汉语词典》 1979年《辞海》 1982年《简明社会科学词典》
概念 原则 理论
一、科学的含义 (二)科学即认识体系 科学作为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 要素 探索:对人类生存的宇宙的探索。
解释:这是对探索过程中各种事物 所作的解释。 这是对于所作“解释”的考验。
一、科学的含义 (三)科学即具有多重性
科学既是知识也是过程。
二、科学教育的含义 科学教育是人类用科学(指自然科 学)知识来武装自己,培养和造就科 学技术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 增强社会的科学能力的社会活动。也 是科学知识 的再生产和人类科学化的 过程。
是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感知周围 物质世界、观察、操作、发现问题、 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 是幼儿获取广泛科学经验,初步掌 握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态度 的学习过程。 是发展幼儿好奇心,培养学习科学 的兴趣,以及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的教育过程。
第二节 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一、幼儿科学教育 与社会的发展
二、幼儿科学教育 与个体的发展 (一)促进幼儿认 知的发展 (二)促进幼儿情 感的发展 (三)促进幼儿社 会性的发展 (四)促进幼儿自 信心、创造力等品 质的发展 (五)促进幼儿身 心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 学习本课程的意义与方法
一、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是幼儿教育的一门专业 课程,是一门主干课程。 与自然科学、幼儿心理 学、幼儿教育学的关系十 分密切。
课题: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 指导
理幼儿科学教育的含义
几个问题? 1.你知道什么是科学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绪 论
一、河流动力学的研究范畴
河流动力学是研究河道水流、 河流动力学是研究河道水流、泥沙运动和 河床演变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河床演变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河流动力学是研究冲积河流在自然状态 以及受人工建筑物影响以后所发生的变 化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
3
㈠、河流对人类的重要性 ㈡、天然河流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 河流的变化和发展是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的 结果。 结果。 ㈢、泥沙运动在河流发展变化中的作用 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它们之间的泥 沙交换来实现的, 沙交换来实现的,泥沙运动是水流与河床相 互作用的媒介。 互作用的媒介。
长轴 a 中轴 b
短轴 c
泥沙颗粒形状
13
11
一、泥沙的粒径
泥沙颗粒的大小,通常以颗粒直径来表示, 泥沙颗粒的大小,通常以颗粒直径来表示, 颗粒直径来表示 简称粒径 其符号为D 粒径, ),单位mm。 单位mm 简称粒径,其符号为D(或d),单位mm。 泥沙粒径测量和计算方法: 泥沙粒径测量和计算方法: (称重法,适用于卵石以上的较大颗粒) 尺量法 称重法,适用于卵石以上的较大颗粒) 等容粒径 筛析法 (适用于砾石、沙粒) 适用于砾石、沙粒) 筛分粒径 水析法 (沉降法,适用于粉沙、粘土) 沉降法,适用于粉沙、粘土) 沉降粒径
14
12
㈠、等容粒径
⒈ 定义 等容粒径是指体积与泥沙颗粒相等的球体直径。 等容粒径是指体积与泥沙颗粒相等的球体直径。 ⒉ 计算测量方法 ① 测定泥沙颗粒的重量(或体积) 测定泥沙颗粒的重量(或体积)
6V 6W D= = π πγs
1 3
1 3
(1-1) (1-
沙粒的中轴长度是比较接近等容粒径的, 沙粒的中轴长度是比较接近等容粒径的,因此 筛析法所测的粒径可近似地看成等容粒径。 筛析法所测的粒径可近似地看成等容粒径。
D1
D
2
筛 析 法 示 意 图
两筛之间泥沙颗粒的粒径可以用两筛网孔径 的算术平均值或几何平均值计算。 的算术平均值或几何平均值计算。
17
15
沉降粒径(沉径) ㈢、沉降粒径(沉径)
D50=0.0073mm
24
22
②平均粒径
Dm 算术平均粒径) (算术平均粒径)
Dm =
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D ∆p
i =1 n i
n
i
∑∆p
i =1
(1-5) )
i
式中,Di 为第 组泥沙的代表粒径。n为沙样按 组泥沙的代表粒径。 为沙样按 式中, 为第i组泥沙的代表粒径 粒径大小的分组数。 粒径大小的分组数。 含义: 含义:上式实质上是以各组泥沙的重量百分 数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值。 数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值。
9
8
四、研究方法和学习特点
⒈ 现场观测 ⒉ 室内试验 ㈠、研究方法 ⒊ 理论分析 ⒋ 数值计算
10
9
四、研究方法和学习特点
㈡、学习特点 ①在研究中就不得不对问题做出某些假定,进 在研究中就不得不对问题做出某些假定, 行一些简化,广泛使用半经验的或经验的方法。 行一些简化,广泛使用半经验的或经验的方法。 ②同一问题得到的公式各不相同。 同一问题得到的公式各不相同。 ③弄清物理概念,分析影响因素,注意建立条 弄清物理概念,分析影响因素, 件和适用范围。 件和适用范围。 选定公式后进行计算时, ④选定公式后进行计算时,要留意有关变量的 量纲及其相互关系,不可随心所欲地取用单位。 量纲及其相互关系,不可随心所欲地取用单位。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 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和 掌握第一手资料。 掌握第一手资料。 11
㈠、粒配曲线(级配曲线、颗分曲线, ㈠、粒配曲线(级配曲线、颗分曲线,或累积频 粒配曲线 率曲线) 率曲线)
22
20
㈡、粒配曲线的意义 表征泥沙颗粒的粗细和沙样的均匀程度。 ⒈ 表征泥沙颗粒的粗细和沙样的均匀程度。 ⒉ 可直接查出小于某粒径的泥沙在总沙样中所 占的重量百分数; 占的重量百分数;也可查出总沙样中某重量 百分数泥沙的上限粒径。 百分数泥沙的上限粒径。
粉沙和粘粒,难以用筛析法确定其粒径, 粉沙和粘粒,难以用筛析法确定其粒径, 而必须通过测量颗粒在静水中的沉速, 而必须通过测量颗粒在静水中的沉速,然后 按照粒径与沉速的关系,反求出与泥沙粒径。 按照粒径与沉速的关系,反求出与泥沙粒径。
这样所求出的粒径实质上是与泥沙颗粒密度 相同、沉速相等的球体直径。 相同、沉速相等的球体直径。
1、防洪及河道淤积问题 2、水库淤积及下游河床冲刷问题
水面
水库上游 上游淤积区
下游河道
下游冲刷坑
3、低水头枢纽及取水口泥沙问题 4、航道港湾与河口泥沙问题
7
6
三、学科发展简况
1938年 罗斯(Rouse,H.) 1、1938年,罗斯(Rouse,H.)发表泥沙紊动 扩散方程河流动力学脱离母体, 扩散方程河流动力学脱离母体,成为一门独立 的科学。 的科学。 上世纪50 50年代以前 2、上世纪50年代以前 1936年 希尔兹(Shields,A.)对泥沙起 1936年,希尔兹(Shields,A.)对泥沙起 动的研究 1948年 梅叶-彼德(Meyer-Peter, 1948年,梅叶-彼德(Meyer-Peter,E) 对推移质输沙率的研究 1950年 爱因斯坦( Einstein,H.A),利 1950年,爱因斯坦( Einstein,H.A),利 用随机理论对推移质和悬移质输运的研究
越大,说明沙样越不均匀, σ越大,说明沙样越不均匀,粒径变化范围越 大。 分选系数(非均匀系数、拣选系数) ② 分选系数(非均匀系数、拣选系数)S0
D75 S0 = D25
(1-7) )
S0 = 1 ,为均匀沙; 为均匀沙;
S 0 越大于 ,沙样越不均匀。 越大于1,沙样越不均匀。
27
25
例题1:某沙样筛分结果如下表,绘制粒配曲线, 例题1 某沙样筛分结果如下表,绘制粒配曲线, 求 D50 、Dm、S0 。
5
4
㈣、河流动力学研究内容
⒈ 水流结构 研究水流内部运动特征 及运动要素的空间分布。 研究泥沙冲刷、搬运和 堆积的机理。 研究河流的河床形态、演 变规律以及人为干扰引起 的再造床过程。 研究预测水流、泥沙运动 及河床冲淤演变的方法。
5
⒉ 泥沙运动 3.河床演变 3.河床演变 ⒋ 河床变形预测
6
二 、生产实践中的河流动力学问题
2
-2
2
-3
…
2
-n
…
Φ值 … -n … -3 -2 -1 0
1
2
3
…
n
2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8
3、水利工程界分类
表1-2
泥沙分类 粘粒
泥沙颗粒分级标准
粉沙 0.05~0.005 沙粒 2~0.05 砾石 20~2 卵石 200~20 漂石 >200
粒径大小 (mm) <0.005
21
19
二、沙样组成与粒配曲线
D50=0.0073mm
23
21
㈢、泥沙组成的特征值及其计算方法 ①中值粒径 D50 含义: 含义:它表示大于和小于该粒径的泥沙在总沙样中 各占50 50%。 各占50%。 确定方法:在粒配曲线的纵坐标上,沙重百分数为 确定方法:在粒配曲线的纵坐标上, 50%的横线与粒配曲线交点所对应的粒径,即 %的横线与粒配曲线交点所对应的粒径, 为 D50 。
( 1-4)
19
17
运用该方法, 运用该方法,可以把变化相当大的粒径 范围用变化不大的整数φ来表示 来表示, 值越 范围用变化不大的整数 来表示,φ值越 大表示粒径越细。 大表示粒径越细。
… 2 … 2 粒径 …… … 8 4 2 1 0.5 0.25 0.125 … … …
n 3
2
2
2
1
2
0
2
-1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1
18
16
㈣ 泥沙按粒径大小分类
1、分类原则
表示出不同粒径级泥沙性质上的显著差异和性质变 化的规律性; 化的规律性; 各级分界粒径尺度成一定的比例。 各级分界粒径尺度成一定的比例。
2、φ值分级尺度
把以mm为单位的粒径取以2 把以mm为单位的粒径取以2为底的对数并乘以 mm为单位的粒径取以 “-1”,从而使得都是整数φ值。 ,从而使得都是整数φ 每一分级粒径D 每一分级粒径D可表示为 D=2-φ 或 φ = −log2 D ( φ为整数,D的单位为mm) 为整数, 的单位为mm) mm
9
第一章
泥沙的基本特性包括 1、几何特性 、 2、重力特性 、 3、水力特性 、
泥沙特性
形状、 形状、粒径大小及群体泥沙的 组合特性 泥沙的容重与淤积泥沙的干容重 泥沙颗粒的沉降速度
4、细颗粒泥沙的物理化学特性 、 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机理
12
10
第一节
泥沙的几何特性
泥沙的几何特征指泥沙的形状和粒径。 泥沙的几何特征指泥沙的形状和粒径。 泥沙的形状总的来说,颗粒越大,形状越圆滑; 泥沙的形状总的来说,颗粒越大,形状越圆滑; 颗粒越小,形状越复杂。常见的砾石、 颗粒越小,形状越复杂。常见的砾石、卵石外 形一般呈椭球体。 形一般呈椭球体。
25
23
平均粒径、 ③ 平均粒径、中值粒径的关系
Dm = D50e 2
σ2
(1-6)
σ为泥沙粒径组成的均方差。 为泥沙粒径组成的均方差。 均匀沙: 均匀沙: σ=0 , Dm = D50 非均匀沙: 非均匀沙: σ>0 , Dm > D50
26
24
⒉ 反映粒配不均匀性的参数 ① 均方差σ
D84.1 σ= D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