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单元质量检测三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与龙的文化缘庞进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
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
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
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
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
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
”《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马有三分龙性。
”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20世纪70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
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新闻阅读与实践》阶段检测卷3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新闻阅读与实践》阶段检测卷3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8b6daf89eb172dec63b70f.png)
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人教版)阶段检测卷(三)(测试时间:150分钟评价分值:150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履.行(lǚ)框.架(kuàng)束.缚(sù)亟.待(jí)) 俯瞰.(kàn) 证券.(quàn) 籼.稻(xiān) B.面颊.(jiáC.砧.石(zhān) 玉醅.(pēi) 栖.迟(qī) 谂.知(shěn)D.觊.觎(jì)谬.误(liù)断垣.(yuán) 玉玦.(jué)解析:A.“束”应读shù;C.“砧”应读zhēn;D.“谬”应读miù。
答案:B2.下列语段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前几年听过这样一个民谣:“教育把父母逼疯,房子把口袋掏空,医疗把你提前送终。
”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民谣告诉我们:教育住房医疗已成为压在人民头上的新“三座大山”。
到了今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这无疑是令人拍手称快的一件喜事。
它标志着我国城乡已普遍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政策真正做到了实至名归。
A.啼笑皆非B.三座大山C.拍手称快D.实至名归解析:A.“啼笑皆非”形容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 B.“三座大山”比喻我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大敌人。
此处引申为“压力”;C.“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此处不合语境;D.“实至名归”指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
答案:C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防止考生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B.针对某些国家在南海肆意侵犯我国领土主权,严重损害我国利益,我们没有理由继续忍让,必要的时候必须亮剑!C.新能源、光电子等名词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口头禅,但也有人提出质疑: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只是后危机时代的美丽光环?D.记者从国防科工局获悉,我国探月工程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正式由初样研制转入正样研制阶段,嫦娥三号探测器计划2013年发射,将进行月球软着陆探测与月面巡视勘探。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新闻阅读与实践同步习题单元质量检测一及解析

单元质量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络文学的价值网络文学以全民书写的方式,模糊了文学原有的边界,这种境况的出现,冲破了传统文学的樊篱,有助于形成一种大文学观,不仅使各个社会层面的精神思绪和文化含量得到全方位的表现,而且拓开了文学自身内部的容量和限度,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学书写,还往往以自足自我为基础,将触角伸延到影视、话剧、漫画、音乐、游戏等艺术门类,在彼此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链和消费点。
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写作在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的同时,也立意追求经济利益,在渴求得到网友读者的认可和点击阅读的基础上,提供文化消费并愉悦大众。
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作者与新型读者之间是相互契合的,你带动我,我带动你地旋转着向前,彼此啮咬着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精神存在。
网络媒介改变了人们观看和阅读世界的方式,在这里,传统文学文本中纯粹精神性所寄寓的精英化倾向被消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愉悦与精神消费并没有被摧毁,而只是以新的形态出现。
这也昭示出网络文学在自身展开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新元素。
一方面,网络文学往往以新潮的语言方式、丰富的想象力或可读性极强的故事情节取胜,能够根据当代人的精神理想和现实追求,调整创作实践和发展方向,使自身符合平民化的审美要求,在传播途径和吸引大众方面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新型读者更多追求的是通过借助于电子屏幕的“看”这样一种便捷直观的方式,涵纳尽可能丰富的信息,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达到自我认知与精神享受的目的。
由此带来的是网络文学时代大众化与娱乐性的崛起,但对于网络写作中所蕴含的“娱乐”意味,我们不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狭隘、庸俗甚至是媚俗的定义来理解,相反,这实际上是依托于网络进行阅读的民众为愉悦身心、寻求心灵慰藉而关注自身的精神期待和审美体验的一种积极尝试。
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还有一个新的特质,那就是批评的即时性、多样性和交流反馈的互动性的加强。
高中语文 阶段性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优化方案】2012年高中语文阶段性综合检测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各组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侥.幸/角.色车辙./折.戟沉沙瞠.目/交口称.赞B.盘踞./拮据.癖.好/否.极泰来摒.弃/敛声屏.息C.怆.然/创.伤蛊.惑/余勇可贾.诘.问/开花结.果D.蹩.脚/别.扭干涸./曲高和.寡徜.徉/逢场.作戏解析:选D。
A项,jiǎo/jué,zhé,chēnɡ;B项,jù/jū,pǐ,bìnɡ/bǐnɡ;C项,chuànɡ/chuān ɡ,ɡǔ,jié/jiē;D项,bié/biè,hé/hè,chánɡ/chǎnɡ。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目前,出口疲软,消费低迷,种种手段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却可以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因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B.邀请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梳理和把脉,有助于纠正大学生的一些偏面认识,弥补他们经验匮乏的缺陷,对其日后成功创业大有裨益。
C.横滨世乒赛落下帷幕,中国队囊括了单项金银牌,国人振奋之余心生感慨:我们的表现固然可以赢得世界敬佩,却易导致球赛精彩不再。
D.这个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想象空间很大,如果有人感兴趣,足可以把它改编为一部悬念丛生、高潮叠起的电视连续剧。
解析:选C。
A项,“杆”应为“竿”;B项,“偏”应为“片”;D项,“叠”应为“迭”。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海事局3000吨级巡视船海巡11从山东青岛启航,远赴俄罗斯参加北太平洋海上警备执法机构多边演练活动。
B.“舟曲是个小地方,我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到这里来,帮助我们。
”这是一位世代生活在舟曲的六旬老人的感慨。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阶段质量检测(一)B卷 Word版含解析 (1)

阶段质量检测(一)(B卷能力素养提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新闻阅读(50分)(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4题。
(25分)材料一: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吴植、魏梦佳)当来自汉江的一库清水从渠首倾泻而出,蜿蜒北上,泽被北方时,有一个需要我们铭记的群体——移民。
为成就中国半个世纪的调水梦想,湖北、河南34万多库区移民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水土,放弃了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计,服从了迁徙再迁徙、改变再改变的命运。
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库移民“大迁徙”,其强度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几无前例。
没有这群人巨大的付出与牺牲,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不可能成功。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旨在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其中线工程于12月正式通水,主要向京津冀豫地区送水。
为实现中线工程调水目标,湖北省十堰市5个县市区18万多人口,以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16万多人口必须搬迁。
鄂东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200个外迁移民安置点之一。
4年前,鄂西北郧县安阳镇有874户3 721人跨越千里,把新家安在这里。
可当初,没有人乐意迁往他乡。
按照移民政策,时任安阳镇余嘴村党支书的赵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为了用实际行动说服和带领大家,他主动选择外迁,舍下80多岁的父母。
赵久富的父亲心中不舍,嘴上却说,你是干部,要是你不带头走,南水北调就办不成了。
刚到黄冈,移民们都不适应,许多人情绪波动大。
为了能让乡亲们稳住并发展起来,作为新任移民新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的赵久富做了大量工作。
如今,移民们都找到了比过去在偏远山区更多元的致富出路。
但今年59岁的老赵心里一直觉得愧对父母。
去年,他的父亲在老家去世了,母亲的腿脚也越来越不便。
今年中秋,老赵赶回老家与母亲团聚。
临走时,他来到汉江边,装了点家乡的水和土。
他说:“把老家的水土带到新家去,要世世代代水土相连。
”材料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项目,届时“长江水”将补给京津地区。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第三章第5课彭德怀印象含解析

第三章通讯:讲述新闻故事第5课彭德怀印象作为八路军副总司令,他领导军民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作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他不但收复了延安而且解放了大西北;作为志愿军总司令,在九死一生的危难之中他临危受命,臵之死地而后生,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扬威于四海;作为国防部长,他为我军从单一兵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军协同并适应现代化战争要求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国务院副总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多次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对不切合实际的错误倾向和做法提出意见,坚持真理而不惧权势。
他就是开国元勋彭德怀。
毛主席曾作诗称赞他:“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篇通讯通过叙写彭德怀的言行和生活故事,体现了彭德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吃苦耐劳的顽强精神、与人为善、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以及非凡的军事才能。
[适用角度]“积极乐观”“吃苦耐劳”“与人为善”“光明磊落”1.彭德怀也曾“整”过人,甚至也曾“整”错过人。
他知道这是很伤感情的,曾不无感叹地说:“我是阎王老子开店,鬼都不上门。
我以后要注意这点。
”他坦诚地检讨自己,希望得到别人谅解,愿意接受批评。
他说:“我头上长着角,常常碰着人,使别人不高兴。
我脾气不好,有缺点,有错误,希望和我一道工作的同志不顾情面地给我指出来。
咱们赤诚相见,我愿意接受和改正。
”其言灼灼,光明磊落。
2.作为部队领导,他十分关爱自己的下属。
在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断粮时他牺牲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充当军队的粮食,也不让红军战士们挨饿。
观看抗战演出时,将自己的棉衣披在小号手身上。
他的这种与人为善、关心他人的精神,感动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学会像彭元帅这样无私地帮助别人,你帮我,我帮你,我们携手前进,我们同舟共济,我们的世界将永远春光灿烂。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有错的一项是()A.白砂糖水来土掩鸭绿.(lù)江南无..(nā mō) B.床笫之私老羞成怒择.(zhái)菜叶.(xié)韵C.华陀经济治裁踏莎.(shā)行刀削.(xuē)面D.诨名穷得当当响抻.(chēn)脖子曲.(qū)尽其妙解析:A项,“无”应读mó;C项,陀-佗,治-制,“莎”应读suō,“削”应读xiāo 。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课时跟踪检测(三)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三)(时间:30分钟满分:22分)一、新闻阅读(12分)阅读下面这篇新闻,完成后面的题目。
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美]丹·卢泽德现在是星期日的子夜时分,发这份急电的时候,街道一片沉寂.但是在城市中心,人们的心碎了.家园沉入水里。
汽车也被淹没,房子里黑漆漆的空无一人,而家具漂在水上。
缓缓上涨的水在防护墙上发出阴险的响声。
但是人已撤离的地区静悄悄的。
一切都很平静.这是耳闻目睹到的场景。
但是,当城市里运沙袋的英雄们躺下来休息时,1982年的这场洪水造成的难民们还处在混乱中.他们今夜睡在坑坑洼洼的陌生的小屋里,房间里的地板上铺着亚麻油毡。
在教堂中心,当焦虑不安终于为疲倦所压倒,人们开始沉入睡眠,怀着感谢和平静。
还有上百张或者更多的床铺放在搭得形形色色的房子里,以防备还有大雨的预言实现。
此时此刻,据说有3 000人已被迫从他们的家里撤出来.大多数人是附近的老住户,位于这座城市的三条河的两岸。
主要是在城市的这个地区,吸纳洪水而救出难民.疲倦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消防队员和志愿者们赶来照顾难民,帮助麻烦的、不情愿离开的人到小救生筏子上,一次又一次把这些人运到高地上,其他的交通工具在那儿等着。
现在是午夜,城市中心人已撤离的部分沉入一片黑暗。
断电、停气,正常的一切都不再存在。
那些及时站出来的人—-用沙袋和临时垒起来的土堤同洪水搏斗——仅仅是在等着河水涨到顶点。
他们的家得以幸免.现在,他们的自信又恢复了.他们今晚睡在自己的床上.但是他们也担心,城市还能承受多少水?雨在夜空中潜伏着.在河西边,令人心碎的程度最深,损失最为严重。
在莫米和圣乔,水逼近防洪堤顶部.居民们爬到防水墙上察看水的最高线,他们在寻找希望的迹象。
看到防洪堤还牢固的地方,他们就觉得有了希望;哪里防洪堤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
难民们今天晚上讲了上千件事,都是他们看到和听到的。
有个人想起万布林大街上的一幢房子,那儿阳光春天般地暖暖地照在明亮的黄砖围墙上.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在他们的小黄房子的前院里等待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单元质量测试卷五含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测试卷单元质量检测五(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
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皆因人类有一种优越的力量,能改变外界,创造东西。
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
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
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就必须调理他。
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
对外界我们尚需调理,对自己则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
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
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
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
而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
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二是乱。
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也没有。
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而来。
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且心理。
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
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会成样儿。
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
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
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的变化,改造环境。
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马与龙的文化缘庞进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
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
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
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
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
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
”《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马有三分龙性。
”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20世纪70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
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
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发现的年代最早先民养马的痕迹,推断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
鉴于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的情况,有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马鹿。
马鹿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
《尔雅翼·释兽》:“……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
”马鹿还像马一样体格强健,性情机警,奔跑迅速。
马与龙的文化缘,也表现在成语“龙马精神”上。
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马”。
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
“龙马”还可有一解,就是龙和马。
“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身体好、体质强、魂魄健——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龙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
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与马精神的结合,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
(选自2014年2月7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马是龙的“模特儿”依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龙字的头部窄长,和马头的形状相似,说明在最初创造“龙”字时就参考了马的形象特征。
B.《论衡·龙虚》《尔雅翼·释龙》《录异记·王宗郎》三则材料中的文字都说明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C.《周礼》《吴承恩诗文集》《龙马图赞》中关于龙和马的描述,都表明“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
D.由于龙也和马一样具有头颅高扬、身姿飘逸、刚毅坚强、友好善良等特征,所以说创造龙这一神物时模仿了马。
解析:A项,只是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某些”二字不能漏掉。
B项,引《录异记》的文字是用来证明“龙形似马形”这一说法的。
C项,这三则引文只是“古人心目中”的看法和想法,不能以此断定“马有龙性”“龙马可以相互变化”。
答案:D2.关于赛沁塔拉玉龙取材对象的争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赛沁塔拉玉龙取材于猪,因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而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B.玉龙的造型,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C.“马龙”说遭到质疑,原因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痕迹,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即距今4 200年左右。
D.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应是主要取材于马鹿,因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
解析:强加因果,后一句是质疑“马龙说”的原因。
答案:A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融合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创造出的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B.在对红山文化“玉龙”研究的三种观点中,显然,前两者都是据外形而得出的结论,而后者更重考古发现和史料。
C.辞典上对“龙马精神”有另一解释就是,“龙马”就是龙和马,“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D.“龙马精神”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
解析:A项,文中说龙已成为中华民族“广义图腾”,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的图腾”不确切。
C项,这并不是辞典上的解释,文中说“‘龙马’还可有一解”,这是作者的推论。
D项,“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是“龙的精神”。
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邵道人传[明]李梦阳邵道人者,蜀人也。
至庆阳,年七十余矣。
道人不欲言,凡所颐指色授,故莫究所自来,然见之者率知其异人也。
道人馆于钟楼街周家,筑土,被衲,无昼夜露坐。
郡中诸子弟少年争来事道人。
道人凡所颐指色授之,诸子弟少年无不当.道人意者。
道人喜看病,病者家请往,乃令病者张目,又令其嘘。
即可活,道人则目诸弟子,而诸弟子则置饭病者前,道人出其袖中铁尺横饭上,诵大悲咒,已,起尺摩病者曰:“瘥矣!”脱不活,道人则趋而出。
病者家以死日请,道人则出其指示,日数如其指数。
然道人不取钱,每岁自正月始,活一人,取其布尺里衲,里完,弗取也。
病者家脱有见饭饭道人,以.碗列诸案。
无问多少,道人食之,若加饭,更以碗列之,不食也。
若见饭是草恶食,道人即喜食之。
曰:“更为.造美食?”道人则不食。
其见饭或杂荤物,道人曰:“第择去荤物。
”终不欲人更造也。
道人善饮水,乡野人闻之,争来请,愿观道人饮水,道人微笑颔.然之。
弟子前置水,道人目弟子,令乡野人自置水,亦以碗列诸案,无问多少,道人饮之。
若冬月水冰,则闻道人齿间瀺瀺声,顷之,肩踊面红,汗簌簌下若雨也。
道人与予世父同时,世父患胫疡久不愈。
以问道人,道人曰:“此祟也,若往聘于.某氏乎?谓其女陋也,将更聘之,女惭而缢死。
此其祟也。
”世父大惊,伏地顿首曰:“奈何?”道人曰:“今遇我,三日解矣。
”三日疡果瘥。
居十余年,忽谓诸弟子曰:“吾将归欤。
”诸弟子曰:“先生福庆之人。
庆之人无敢慢先生者,何遽言归耶?”道人不应。
一日,道人令设几三层,而坐其上。
诸弟子始.悟其归谓死也,环守之。
夜有登几而.伺其息者,道人犹挥肱坠焉。
夜半,霹雳隐隐起屋脊,若戈士甲马战斗之声。
诸弟子震慑伏地,天明起视,则道人死矣。
赞曰:子不语怪。
若道人者,何如人哉?二氏①惑世乱政,而道人口悛悛不欲道辞。
急人所难,弊.而后已。
呜呼,是所谓逃于墨者,非耶?(选自明代李梦阳《空同集》) 【注】①二氏:此指佛教、道教两家。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弟少年无不当.道人意者当:适合B.道人微笑颔.然之颔:点头C.诸弟子始.悟其归谓死也始:起初D.急人所难,弊.而后已弊:通“毙”,死亡解析:C项,“始”:才,方才。
答案:C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邵道人“诚谨忠厚”的一组是(3分)( )①乃令病者张目,又令其嘘②道人出其袖中铁尺横饭上③脱不活,道人则趋而出④若见饭是草恶食,道人即喜食之⑤取其布尺里衲,里完,弗取也⑥道人令设几三层,而坐其上A.①②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③⑥解析:①②是他给人看病的方法,⑥是他临死之前的镇静表现。
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邵道人无论白天昼夜都坐在露天处,他平常不愿说话,郡中的少年争相来侍奉他,他就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想法。
B.邵道人喜欢替人看病,而且从不收钱,只需病家每年从正月开始,每月拿出一尺布做衣服里子,布够了,便不再拿取。
C.邵道人擅长喝水,乡里人争相来观看。
道人让乡里人用碗盛好水摆放在桌案上,无论有多少碗水,他都会一饮而尽。
D.邵道人临死前的那天晚上,屋脊上发出了金戈铁马般的声响,弟子们都很害怕,第二天天亮,才发现邵道人已经死去。
解析:B项分析不正确,原文说“每岁自正月始,活一人,取其布尺里衲”。
答案:B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故莫究所自来,然见之者率知其异人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病者家以死日请,道人则出其指示,日数如其指数。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见饭或杂荤物,道人曰:“第择去荤物。
”终不欲人更造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有:究、自、异、以、指、示、或、荤、第、更。
答案:(1)所以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然而见过他的人大都知道他是个奇异的人。
(2)患者家属请问患者死亡的日子,道人便伸出手指示意,忌日与他指出的相同。
(3)如果看见饭中有时混杂荤菜,道人就说:“只需将荤菜挑出去就行了。
”终归是不想让人为他重新做饭。
参考译文:邵道人是蜀地人。
到庆阳时已经70多岁了。
道人(平常)不愿说话,大凡想要表达的都用面部表情示意,所以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然而见过他的人大都知道他是个奇异的人。
邵道人授馆在钟楼街周家,用土筑屋,身披僧衣,无论白昼黑夜都坐在露天处。
郡中的那些子弟少年争相前来侍奉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