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绪论

合集下载

01第一章 绪论 《流体力学(第4版)》罗惕乾(电子课件)

01第一章 绪论 《流体力学(第4版)》罗惕乾(电子课件)
体积弹性模量定义为产生单位相对体积变化所需的压强增高:
E dp dv v
其中E为体积弹性模量,v为流体体积,负号是因为当受压时dp>0体 积减小dv<0,考虑到一定质量的流体 m=ρv = 常数, 其密度与体积成 反比:
dv vd 0, 即 dv d v
体积弹性模量可写为: E ddp(N /mddp2)
dt
d
dt
其中比例系数μ是反映粘性大小的物性参数,称为流体的粘性系数或粘度。
考虑如上图的流体元变形,因为Δ=(u+du)dt-udt=dudt,
又Δ= dytgdθ=dydθ,所以单位时间内的角变形 d等于速度梯度
dt
dd。uy
从而得到著名的牛顿粘性公式:
du
dy
其中τ的单位是帕:N/m2,流体粘性系数μ的单位是:N.s/m2
(3)表面张力σ(N/m) 液体表面由于分子引力大于斥力而在表层沿表面方向
产生的拉力, 单位长度上的这种拉力称为表面拉力。
2、毛细现象
(1)内聚力,附着力
液体分子间相互制约,形成一体的吸引力。
(2)毛细压强
由表面张力引起的附加压强称为毛细压强
3.毛细管中液体的上升或下降高度
d cos( ) 1 d 2hg
慢的趋势,而快层对慢层有向前的牵扯使其有变快的趋势
Δ
u+du τ
dy
d
u
t
t+dt
流体相邻层间存在着抵抗层间相互错动的趋势,这一特性称为流
体的粘性,层间的这一抵抗力即摩擦力或剪切力,单位面积上的剪
切力称为剪切应力τ
牛顿提出,流体内部的剪切力τ与流体的角变形率 成d正比(注
意对于固体而言,τ 与θ 成正比)

无机及分析化学01.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无机及分析化学01.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 个人误差:又称主观误差,是由于分析人员的主观原因。(如个人对 颜色的敏感程度不同,在辨别滴定终点的颜色或偏深或偏浅)
Chapter One
32
(2) 随机误差:由测量过程中一系列有关因 素的微小的随机波动而引起的误差,具有统 计规律性,可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处理。多次 测量时正负误差可能相互抵消。无法严格控 制,仅可尽量减少。
A. 精度高且准确度也好 B. 精度不高但其平均值
的准确度仍较好 C. 精度很高但明显存在
负的系统误差 D. 精度很差,且准确度
也很差,不可取
Chapter One
30
2. 定量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1)系统误差 由某种固定因素引起的误差,是在测量过
程中重复出现、正负及大小可测,并具有单向 性的误差。可通过其他方法验证而加以校正。
Chapter One
11
传统化学按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不同,分为无机 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分支。
现代化学已经渗透到很多领域,形成了许多应用 化学的新分支和边缘学科,如农业化学、生物化 学、医药化学、环境化学、材料化学、核化学、 等;另一方面,原有的“四大分支”中的某些内 容,已经发展成为一些新的独立分支,如热化学、 配位化学、化学生物学、稀有元素化学等。
Chapter One
31
系统误差的分类
➢ 方法误差:由所选择的方法本身(分析系统的化学或物理化学性质) 决定的,无法避免。
➢ 操作误差:操作者本人所引起的,可通过提高 操作者技能来消除或 减少(所选试样缺乏代表性、溶样不完全、观察终点有误、观察先 入为主等)
➢ 仪器及试剂误差:由仪器性能及所用试剂的性质(仪器准确度不够、 器皿间不配套、试剂不纯等)所决定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01第一章+绪论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01第一章+绪论
➢ 因此在学习神经系统疾病时,必须有整体观念,不论检 查、诊断和治疗,都要结合全身情况综合分析
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反射、 自主神经以及高级神经活动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按其发 病机制可分为4组: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以 及休克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缺损症状:神经组织受损时,正常神经功能减弱或 消失。内囊病变导致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与神经科学区别
神经科学包含着神经病学。但也包含其他科学,神 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组织学、神经胚胎学、 神经解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免疫学、神经药理学、 神经遗传学、神经流行病学、神经外科学、神经内分泌 学、神经影像学、神经心理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 学、神经生物学、实验神经病学及神经分子生物学等
神经病学第一章
绪论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桂永浩 Nhomakorabea 神经病学
第一章 绪论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吴江 金涛
主要内容
➢ 神经病学研究对象 ➢ 神经系统疾病种类 ➢ 神经系统症状分类
神经病学
神经病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疾病的 临床医学
➢ 病因&发病机制 ➢ 病理 ➢ 临床表现 ➢ 诊断&鉴别诊断 ➢ 治疗 ➢ 康复&预防
➢ 感染 ➢ 肿瘤 ➢ 血管病变 ➢ 外伤 ➢ 中毒 ➢ 免疫障碍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
➢ 变性 ➢ 遗传 ➢ 先天发育异常 ➢ 营养缺陷 ➢ 代谢障碍
与其他学科关联性
➢ 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液病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 险因素。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和代谢障碍也会引起神经 系统的损害,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肾性脑病、糖尿 病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高渗昏迷等。神经系统病变也可 导致其他系统和器官的功能障碍,如重症脑损伤引起的 下丘脑及垂体功能紊乱可导致消化道出现应激性溃疡, 引起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营养障碍

社会医学 01第一章 绪论(卢祖洵)

社会医学 01第一章  绪论(卢祖洵)
和健康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并且
深入到公共卫生及临床医学等领域。各国社会
医学的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
三、 我国社会医学的发展
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就注意到了环境及精 神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现存最早的医书《黄 帝内经》中就有气候改变、饮食起居及精神 因素等与疾病有关的论点。西周初期我国就 建立了社会医事组织。汉朝设立了为贫民看 病的机构。南宋元嘉20年(公元443年)设 “医学”,臵太医博士及助教,是我国最早 设臵的医学学校。
• 81年同济在全国率先开课 • 84、85、86年连续三期全国社会医学高师班 • 85年《医学百科全书》设“社会医学与卫生 管理学”分 册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社会医学与卫生事 业管理”学科(学位) • 95年上海医科大学设第一个博士点 • 近10年来,社会医学是高等医药院校及中等 卫生学校各专业各层次学生及卫生管理干 部培训的选修课或必修课
第二节 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社会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逐渐形成 了自己特定的研究内容、基本理论和研究方 法。然而,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是学科发展 的重要特点,社会医学作为一门交叉科学, 必然与许多学科之间互相关联,诸如与基础 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以及社会学、 卫生管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医 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均有密切关系。
近代西洋医学从19世纪传入中国。 1910年东北鼠疫流行,伍连德医师在山 海关设立检疫所实行卫生检疫,这是我国自 己举办的卫生防疫机构。1905年清政府在警 政部警保司下设卫生科,次年改属内政部, 第三年改称卫生司,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中央 卫生行政机构。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上 海公共租界工商部卫生处是我国最早成立的 地方卫生行政机构。
运作、实施 解决问题 卫生管理学 两者是姊妹学科或一个学科: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 系(学位点) 国外:health policy an学(community medicine)

急诊与灾难医学-01 第一章 绪论

急诊与灾难医学-01 第一章 绪论
1.能在繁乱复杂的急诊环境中,敏锐地把握威胁生命、瞬息变化的病情;关注到来自医院环境之外 社会、心理的问题和需求。
2.要培养快速采集伤病员病史信息的能力,如简要询问发病、受伤的情况,既往病史,针对相关的 伤病部位进行查体。根据伤病情决定应做哪些必要的辅助检查,对获得的所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并将分析的结果用于病情判断和急诊救治上的能力。
2.灾难救援“先抢后救”的原则
在灾难环境中,强调先使伤员脱离危险环境,再进行必要的急救。灾难至少要与急救紧密 衔接,使之更有效发挥EMSS的作用。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二、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
1. 危重复杂性 急症和创伤通常是突然发生的,病情危重程度及进展难以预料,伤病机体急性期应激 反应强,以致快速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病情进展迅速,危重复杂性应视为急危重病症及伤情 急诊救治的重点。 2. 时限急迫性 由于伤病危重、病情发展变化快,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威胁病人生命,必须 尽可能早地阻止伤病情的恶化。急诊强调救治“时间窗”的概念,在时间窗内实现早期目标治疗,可获 得更好的救治效果 3. 病机可逆性 急症及伤害导致的急性器官功能障碍,如早期有效纠正功能紊乱和失调状态,在病理 变化的可逆阶段,尽可能使器官功能障碍得到控制,最终能使其逐步恢复正常。
第二节
急诊与灾难医学的发展阶段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一、急诊医学的发展阶段
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成立急诊科,主要以急诊分诊和专科支援方式来解决临床急诊的医疗问题。 2. 第二阶段 急诊学科逐渐形成,主要围绕急诊发展的需求形成自主型发展模式,着手解决
大多数的急诊内、外科问题;能对急危重症、创伤做好初期评估和处理,能进行危重症监 护和生命、器官功能支持。急诊专业人员队伍稳定、不断壮大,开展急诊教学、科研,但 人员多未经过急诊专业学习和培训。 3. 第三阶段 急诊医学专业逐步形成,急诊医学教育列入医学院校本科教学课程,建立急诊 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并纳入考核及准入制度,急诊专业能够解决临床涉及的急诊问题,成 为跨专科、综合性强的临床医学专业。

专插本《市场营销学》第七版 01第一章 绪论

专插本《市场营销学》第七版 01第一章  绪论
• 其基本任务和目的,是为企业开展市场营销工作提供基本的理论、思路和方法,提 高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及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企业营销活动的有效性和竞争力,促 进企业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综合社会经济效益。
《市场营销学》第一章
7
市场营销学的学科特点(选择、简答)
• 全程性
• 已突破传统的商品流通领域,上延至生产领域的产前活动,下伸到消费 领域的售后服务;既要研究、加强内部营销管理,又要分析、适应外部 市场环境。
• 20年代已有若干市场营销学教科书问世,初步建立了本学科理论体系。
• 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西方国家市场明显呈现供过于求。企业界广泛关心的首要问题 已经不是扩大生产和降低成本,而是把产品销售出去。
• 为了争夺市场,解决商品价值实现问题,企业开始重视市场调查,提出“创造需求”, 致力于扩大销路,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 微观与宏观的区别不仅在于前者与小规模的个别企业、生产者和经营 者有关,后者与一个国家、地区的总体有关,关键还在于营销活动的福利 焦点不同。
• 一般说来,微观营销活动面向的是企业福利,宏观营销活动面向的是 社会福利。(单选)
• 宏观市场营销学与以企业为营销者的或微观析市场营销。
• 即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在营销研究的基础上,为满足消费者和用户现实和潜 在的需要,所实施的以产品(product)、分销(place)、定价(price)、促 销(promotion)等为主要内容的营销活动过程及其客观规律。
• 本课程学习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 属于微观市场营销学。
• 综合性
• “营销学的父亲是经济学,其母亲是行为科学;数学乃营销学的祖父, 哲学乃营销学的祖母。”(菲利普·科特勒)

第01章 绪论 (《程序设计基础(第3版)(C语言)》(王红梅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01章 绪论  (《程序设计基础(第3版)(C语言)》(王红梅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3
1.1 程序、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语言
什么是程序?什么是程序设计?
程序: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指令序列的集合,这些指令序列描述了计算
机求解某一问题的工作步骤。



程序设计:给出解决特定问题的程序的过程,是软件构造活动中的重要
计 基

组成部分。程序设计往往以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给出这种语言下的程
( 第

二进制编码 01010011 00110110 10001100 …
编译
程 序 设 计 基 础 ( 第 版 ) 清 华 大 学 出 版 社
Page 14
3
1.1 程序、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语言
3
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
助记符 MOV ADD SHL

推动力:抽象的更高要求,程序设计思想的更好支持







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对于标识符的构成遵循不同的规则,C语言中标识
计 基 础

பைடு நூலகம்
符的构成规则如下:


(1)以字母(大写或小写)或下划线“_”开始;


(2)由字母(大/小写)、下划线“_”或数字(0~9)组成;
华 大 学

(3)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代表不同的标识符。
版 社
A,P_o,P-o,from,_123,temp,int,6day,program, ok?
Page 10
3
1.1 程序、程序设计与程序设计语言
为什么要写程序?程序有什么用呢?
有问题需要解决的人
问题是丰富多彩的 人具有思维
可以解决问题的计算机

01生理学-绪论

01生理学-绪论



Harvey 在不同动物解剖中发现了同样的结果 。他终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血液由心脏“ 泵”出,经由动脉血管流向身体各处,再从静 脉血管流回心脏,从而完成血液循环。他把这 一发现写成了《心与血的运动》一书,正式提 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为了使读者信服他 的理论,他在书中写道:推理和实验都表明血 液是由于心室的跳动而穿过肺脏和心脏的,由 心脏送出而分布于全身,在流到动脉和肌肉的 细孔后通过静脉由外围各方流向中心,由较小 的静脉流向较大的静脉,最后流入右心室。
三、生殖
生物体发育成熟后,能生产出与自己相似个体的过程。
意义:繁衍后代、延续种系
第二节 内环境及其稳态
一、内环境
概念:机体细胞所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
一、体液的组成及分布
脑脊液、房水、关节液和消化液等,都属于无 功能性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占40%
主要成分:类似海水
水、电解质
渗透压: 细胞内、外液相等
(二)正反馈
概念: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反过来加强控制部分 活动的调节方式。 eg. 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病理情况下的 恶性循环
意义:使某种生理功能逐步加强并迅速完成。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 特点:控制部分活动不断加强,直到完成 包括:排尿反射、分娩、血液凝固等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 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包括:普遍存在
国人将“探路者”号送上了火星,它 发现上面只有石头和沙子。金星上有 生命吗?金星的表层是一层浓浓的硫 酸汽,生命当然不能存在。 幸运二:成为人 幸运概率:1/30000000地球的年龄:46
亿年,人在地球上出现:200万年,有文 字的人类历史:五千年。 幸运三:成为你 幸运概率:1/600亿 母亲从15岁到50岁总共产生约450个卵 子,去掉结婚前10年,约产生300个卵 子,每个卵子都有2亿个精子与它竞争 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人体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
A.人体物理变化的规律
B.人体化学变化的规律
C.人体细胞的功能
D.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规律
E.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可兴奋细胞包括
A.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
B.神经细胞、腺细胞、骨细胞
C.神经细胞、肌细胞、软骨细胞
D.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E.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
3.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指标是
A.静息电位
B.局部电位
C.阈电位
D.阈强度
E.动作电位
4.组织兴奋性降低时,组织的
A.静息电位减小
B.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C.阈强度减小
D.阈强度增大
E.反应性增大
5.组织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
A.零
B.低于正常
C.高于正常
D.等于正常
E.无法测出
6.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血液
B.细胞内液
C.组织液
D.血浆
E.细胞外液
7.生物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细胞外液理化因素保持不变
B.细胞内液理化因素不变
C.细胞外液理化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D.细胞内液理化因素保持相对恒定
E.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理化因素保持相对恒定
8.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兴奋
D.正反馈
E.负反馈
9.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A.感受器
B.效应器
C.神经中枢
D.反射弧
E.突触
10.关于反射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B.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D.反射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E.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
11.下列生理活动不属于反射的是
A.风沙入眼引起眼泪
B.闻到食物香味引起唾液分泌
C.天气炎热引起出汗
D.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引起心跳加快
E.膀胱贮尿过多引起排尿
12.下列生理过程中,不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A.食物入口引起唾液分泌
B.伤害性刺激引起肢体屈曲
C.疼痛引起心跳加快
D.看到酸梅引起唾液分泌
E.膀胱贮尿过多,引起排尿
1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
A.强光照射引起瞳孔缩小
B.叩击股四头肌引起小腿伸直
C.情绪紧张引起心跳加快
D.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降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稳定E.垂体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
14.维持人体体温相对稳定有赖于
A.条件反射
B.反射
C.自身调节
D.负反馈调节
E.正反馈调节
15.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
A.自身调节
B.正反馈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E.神经调节
16.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引起肌肉收缩的现象属于A.反射
B.反应
C.兴奋性
D.反馈
E.条件反射
17.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的共有特征是产生
A.神经冲动
B.收缩反应
C.分泌
D.动作电位
E.反射活动
18.分娩过程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负反馈调节
E.正反馈调节
19.关于刺激的定义,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外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的变化
C.能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环境的变化
D.环境的一切变化
E.能引起机体产生反射活动的环境变化
20.下列生理活动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排便反射
C.血液凝固
D.减压反射
E.分娩
2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幅度小
B.反应速度慢
C.调节的敏感性差
D.作用迅速、短暂而精确
E.作用广泛而持久
22.下列体液不属于机体内环境的是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液
D.脑脊液
E.细胞内液
23.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处于的状态时
A.固定不变
B.相对恒定
C.随机多变
D.绝对平衡
E.大幅度波动
24.关于负反馈的错误叙述是
A.属于自动控制系统
B.使某项生理活动不断加强、加快,直到迅速完成为止
C.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相反
D.起减弱或纠正的作用
E.是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25.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进行比较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发生迅速
B.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
C.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D.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E.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6.内环境稳态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A.为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B.使营养物质不致过度消耗
C.保证足够的能量储备
D.与外环境保持一致
E.将内部功能活动固定在一个水平
27.心迷走神经在减压反射中属于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反射中枢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28.胰岛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负反馈调节
E.正反馈调节
29.全身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属于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负反馈调节
E.正反馈调节
30.食物进入口腔引起唾液分泌,这一过程主要属于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负反馈调节
E.正反馈调节
31.窦神经在减压反射中属于
A.感受器
B.传人神经
C.中枢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32.不属于反射弧结构的是
A.感受器
B.传人神经
C.中枢
D.传出神经
E.受体
33.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后活动状态加强称为
A.兴奋
B.兴奋性
C.阈强度
D.反应
E.阈电位
34.引起机体发生一定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称为A.兴奋
B.兴奋性
C.阈强度
D.反应
E.刺激
35.皮肤中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
A.感受器
B.传人神经
C.中枢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36.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后活动状态减弱称为
A.兴奋
B.兴奋性
C.阈强度
D.抑制
E.阈电位
37.下列哪一活动属于条件反射
A.食物进入口腔后,引起唾液分泌
B.大量饮水后尿液增加
C.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
D.炎热环境出汗
E.看到酸梅时引起唾液分泌
38.用控制论原理分析,人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是
A.开环系统
B.半开环系统
C.闭环系统
D.半闭环系统
E.半开半闭系统
39.组织、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称为
A.兴奋
B.兴奋性
C.阈强度
D.抑制
E.阈电位
40.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称为A.反应
B.兴奋性
C.反射
D.反射弧
E.动作电位
(二)X型题
41.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作用精确
B.作用范围广泛
C.作用迅速
D.作用持续时间短
E.在机体调节中占有次要地位
42.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作用缓慢
B.作用范围广泛
C.作用较精确
D.作用持续时间短
E.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43.下列生理活动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B.排便反射
C.血液凝固
D.减压反射
E.分娩
44.自身调节的特点有
A.调节幅度小
B.调节范围局限
C.调节不够灵敏
D.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
E.在机体功能调节中占次要地位
45.负反馈调控的特点有
A.反应可逆
B.能反复再生
C.有滞后现象
D.无预见性
E.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46.正反馈调控的特点有
A.反应可逆
B.能反复再生
C.反应不断增强
D.参与维持稳态
E.使反应迅速完成
47.下列关于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机体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功能活动变化
B.困倦是一种抑制反应
C.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是一种兴奋反应
D.机体兴奋时有反应,而抑制时无反应
E.兴奋和抑制是反应的两种表现形式
48.关于人体功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A.没有完整的反射弧,神经调节也可以实现
B.神经调节具有主导地位
C.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广泛、持续时间长
D.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毫无关系
E.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存在自动控制
49.关于负反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自动控制系统
B.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无关
C.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相反
D.起减弱或纠正的作用
E.是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0.下列生理活动中存在负反馈调节的是
A.体温调节
B.排尿反射
C.血液凝固
D.减压反射
E.血糖浓度的调节
参考答案
1-5: D D D D A; 6-10: E C A D E; 11-15:D D D D C; 16-20:B D E C D 21-25:D E B B C; 26-30:A D B C A; 31-35:B E A E A; 36-40:D E C B B 41:ACD; 42:ADE; 43:ABCE; 44:ABCE; 45:ACDE;
46:BCE; 47:ABCE; 48:BCE; 49:ACDE; 50:A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