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鉴赏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鉴赏

⾼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鉴赏 ⼈教版必修4中的《苏轼词两⾸》,分别选⼊了苏轼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

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预习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苏轼词两⾸》鉴赏 《念奴娇》⽤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这⾸词的豪壮情调⾸先表现在对⾚壁景物的描写上。

⼀开篇就显⽰了词⼈的⼴阔视野:“⼤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凡⽓象,⽽且将⾃古以来这⾥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于是词⼈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周郎,是词⼈⼼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只是先埋伏⼀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词⼈写到这⾥,⼼潮起伏,禁不住慨叹“江⼭如画,⼀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不住内⼼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逼⼈”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将“周郎”和“⾚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表明了词⼈对他的景仰;到下⽚再着⼒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以美⼥衬英雄,⼜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任的英霸之器。

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转⼊正题:“⽻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场以弱抗强的战争,⽽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从容闲雅,⼀⾝儒装,说说笑笑,⼀把⽕就把敌⽅的战船烧成灰烬。

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敬啊!词⼈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样为⾃⼰的国家建⽴丰功伟业。

《定风波》以⼩见⼤,托物⾔志,是本篇最突出的特征。

《定风波》以道中遇⾬这寻常⼩事,隐喻仕途风⾬,并进⽽借⾬后“也⽆风⾬也⽆晴”的景象,寄托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就是托物⾔志、以⼩见⼤。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四第2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四第2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

咏慕瑜:
雄姿英发 风流潇洒 才华横溢 年轻有为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描绘周瑜什么形象?
指挥若定 足智多谋
刘操
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 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 一细节?
1.以美人衬托英雄。
2.着力表现周瑜年轻 有为、风流倜傥的儒将 风采。
自信乐观
羽 扇 纶 巾
神勇无敌
大江 咏赤壁:壮宏阔 大 浪涛
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 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
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 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 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 (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 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 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 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 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 (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 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故垒 映衬
慕周瑜:
英雄 风流人物 人物 多少豪杰
雄姿英发 风流潇洒 才华横溢 年轻有为
抒发情感(由人及我):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抒怀: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概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 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激情向往。这种向 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 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 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 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 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 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必修4 《苏轼词两首》

必修4 《苏轼词两首》

【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必修4 《苏轼词两首》二、学习目标再说苏轼鉴赏词作三、课文知识分析1. 作者简介苏轼,又名苏东坡,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

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是苏洵的第五子,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的好的方面),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今属江苏)。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今属安徽),知扬州(今属江苏)、定州(今属河北)。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作为杰出的词人,其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

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

2. 内容解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苏轼词两首》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是两首不同类型的作品,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③风流人物④。

(广无际涯的江流,裹沙带泥,浩浩荡荡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大浪淘沙, __长河吞吐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①大江:长江。

②淘:冲洗。

③千古:遥远的古代。

④风流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起头二句,即景抒情,词人登高眺远,抒发他面对长江的感受。

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流芳百世的历史豪杰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作者采取江山与人物合写的方法,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 __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椽。

]故垒①西边,人道是,三国②周郎③赤壁④。

(西边那座古时的营垒,人们指点说: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①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的遗迹。

②三国:从公元220年到265年存在过的魏、蜀、吴。

③周郎:即周瑜,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

二十四岁时出任孙策的中郎将,军中皆呼之为“周郎”。

④赤壁: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即今湖北黄冈县城外之赤鼻矶,而周瑜败曹操的地点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县东北。

)[这几句破题,由大江引出赤壁,点明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由千古风流人物引出周郎,借怀古以抒慨。

“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表示不过传闻而已。

“赤壁”而冠以“三国周郎”,为的是突出其历史意义,并为下面写周瑜先伏一笔。

]乱石①穿空,惊涛②拍岸,卷起千堆雪③。

(陡峭尖锐的石壁直插云霄,惊天骇地的巨浪搏击着江岸,滚滚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汹涌澎湃的雪浪。

①石:石壁。

②惊涛:怒涛、巨浪。

③千堆雪:无数的浪花。

)[这三句正面描摹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

“乱石”句形容山之奇峭高峻;“惊涛”两句形容水之汹涌澎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9:第5课 苏轼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课件19:第5课 苏轼词两首

思路提示二:如果《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到“人生 如梦”即戛然而止,则流露的是感叹和哀伤,但是加 了“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则多少可以看出作者旷达 的一面:人生如梦般既美丽又短暂,我不能改变这现 实了,别想那么多了,斟杯酒敬明月,让它代我向周公 表达敬意。或者这样理解:我是不能像周瑜那样年 少得志了,可是我知道人生像梦一般短暂,何必为自 己的不得志而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呢?斟杯酒,邀月共
课内阅读
(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1.作者正面描写赤壁景色有什么作用?
解析:写景是为了抒情或写人,根据词的内容,可以想 到写景对人物或事件的衬托作用。 答案:写赤壁雄奇之景,在于衬托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 烈,而这又是为了衬托英雄人物。
2.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练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 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 好?好在哪里?
3.语意双关,风趣幽默 这首词风趣幽默的笔调,主要表现在语意双关。如“竹 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并非仅指行走之轻快,也指 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处”指刚才遇 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从表面 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指的是人生的沉浮变 幻、喜乐哀愁。这些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 把作者那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 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Thank you
饮吧。邀月共饮其实就是寄情山水,排解苦闷。寄情 山水,借月消愁是作者摆脱现实困扰、获得心灵安慰 的重要途径。
写作借鉴
《念奴娇·赤壁怀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词的上片,写长江和赤壁的雄伟景色,并抒发了对古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之《定风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之《定风波》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
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处处是家

❖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 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 处是吾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心安是家
词的主旨
❖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 中的小事,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 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特 殊的审美风格。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 遂晴”一句,这是眼前 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 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 测。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 一切都归于平静。 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 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 小序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词的由来。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 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
读出情感
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读出情感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啸xiào
芒máng鞋
料峭qiào
一蓑suō 烟雨
萧瑟sè
理解小序
❖ 在某个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 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 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个个埋怨连连, 怪天公不作美,这时游玩的兴趣全 无,可是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不 一会儿天放晴了,所以写下了这首 词。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⑴宋·苏轼大江东去⑵,浪淘尽⑶,千古风流人物⑷。

故垒西边⑸,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⑺。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⑻,小乔初嫁了⑼,雄姿英发⑽。

羽扇纶巾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⑿。

故国神游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⒁。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5)。

注释:⑴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⑿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

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6] 。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课件:苏轼词两首(共63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课件:苏轼词两首(共63张PPT)

定风波
苏轼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 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 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 心境。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 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登建康赏心亭》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基础积累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大江东去: 羽扇纶巾: 灰飞烟灭: 4、文言句式: 多情应笑我:
基础积累
1、通假字:一尊还酹江月 2、古今异义:大江东去 3、词类活用: 大江东去:古义:长江 今义:流量较大的河流 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拿着羽扇,戴着纶巾人。 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那样,像烟那样。 4、文言句式: 多情应笑我: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
雄伟的画面;
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 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 明情感
者的豪迈奋发。
全文赏析
提问: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 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险怪

夸张
穿
高峭

惊 拍
汹涌 水石相击


比拟



狂澜奔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目:苏轼词两首时间:月日教学目标:
1.背诵苏轼的这两首词。

2.体会诗词的意境。

3.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基础检验
二、能力提升
1.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 羽扇伦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D.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解析:A项“浪涛尽”应为“浪淘尽”,B
项“羽扇伦巾”应为“羽扇纶巾”,D项“无
情”应为“无晴”。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一尊还酹江月
B.被甲上马
C.早生华发
D.竹杖芒鞋轻胜马
解析:A项中“尊”通“樽”;B项中“被”
通“披”,穿上; C“华”通“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垒西边/故.国神游
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道.芷阳间行
三、课外拓展
苏轼的海南(节选)
海南的真正幸运始于苏轼以一代宗师开南荒文化教育之风。

苏轼作为一个高贵的文化大师,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

海南当时是未化的,中原文化被一道琼州海峡割断,不遗余力地在边鄙荒郊敷扬文教应该是苏轼对海南这块落后土地最突出贡献。

当时的苏轼,是“一生凡九迁”的悲痛,是远谪荒岛的悲凉。

他没有忽视一生的灾难,却在灾难中形成更自由更独特的姿态。

苏轼当然也是幸运的。

这种幸运从他被一群文化小人围攻陷入黄州开始。

灾难于人往往有两种:一种人被灾难击伤,他们整日地怨天尤人,憔悴于痛苦之中;另一种人灾难于他只是涅盘的一道程序。

我真不敢想象,没有这群文化小人的围攻,是否会有我们今天的豪迈、豁达、高贵的苏轼。

如果真的没有那一系列的灾难,苏轼会幸福地生活在都城,与许多文人一样众星伴月地围着宋朝的皇帝吟诗作对或同朝廷众臣们互赠书,他的灵气会在歌和诗中磨光吗
我于是在那些痛苦的灾难中看到文化的光芒。

苏轼的幸运还表现在他诗词风格的成熟。

苏轼最伟大的作品大多数在被贬到黄州之后写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迈、开阔的诗词在我们读来心胸豁然开朗,我们仿佛站在长江江边,听到那千古不断的声音。

但是这种壮丽的声音并没有持续多久,灾难一个接着一个,日益苍老日益憔悴的苏轼显得更加痛苦,那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寂寞的痛苦。

从大声到寂静,心灵回归当然是从黄州开始,但在儋州,平淡、自然、超脱的思想与诗风达到极臻。

苏轼谪海南,生与死的思想始终折磨着他,沉重的灾难使他对死生有更透彻
的认识与体会,可以说,他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验更激烈的爱。

有时夜读苏轼一些谪琼诗,我总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感觉。

当时海南是非常落后的,苏轼来到海南,军使张中对苏氏父子热情接待,但不久,湖南提举常平官董必察访广西,派员过海,谕令苏轼不准住官屋。

黎民为他在桄榔树建屋,于是有了闻名的桄榔园。

生活更是艰苦,又没有医药。

但困境能够埋没的往往只是庸才,天才是能超越困境的。

海南给予苏轼最后一个敞开心灵地方,使他精神达到了顶峰。

他的精神渐渐达到空灵与纯清,达到淡泊与静定。

这便是超越。

可以说,海南,真正为苏轼提供超越的机会。

贬来海南,灾难让他目光更加透明,思想进一步纯正,跨越一个个灾难,他得于再生。

同样,苏轼为海南提供一次脱胎的机会,苏轼播种的文化光芒在日后渐渐长出绿意。

可以说,历史上几个小人开的玩笑给一个地方与一个伟人之间达成了一个共同的幸运。

这是历史。

历史常带有玩笑的性质,但历史是公正的。

正如苏轼的生命里有着海南的精血,海南的土地上有着苏轼高贵的足迹。

足迹是一条河流,海南是只古老的船。

船在启航。

教学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