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各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鉴赏(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江苏省2019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江苏省2019届高三最新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盐城中学期初检测试卷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11分)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宋·苏轼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梅花魂②。

【注】①本诗于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在黄州贬所作,作此诗时苏轼贬来黄州已第四个年头。

②化用唐代诗人韩偓的“玉为通体依稀见,香号返魂容易回”,意谓第二次开放好比魂的返回。

9.简要分析诗歌首联的作用。

(5分)【答案】①交代了诗人此时的居住环境,点明环境的偏远,烘托凄凉的氛围;(3分)②为下文叙事、抒情作铺垫。

(2分)10.《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读五、六二句,觉《旄丘》(《诗·邶风》篇名,旧说诗为黎臣怨卫伯不救而作)之‘何多日也’,‘何其久也’,殊少含蓄矣。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答案】①“新扫旧巢痕”流露出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内心的忧愤。

“渐成终老计”表现出诗人贬谪数年回朝无望,只得终老于此的无奈。

②诗人与沙鸥相熟,来的次数多了,自己钓鱼所坐之石也觉得温暖了,流露出诗人想退隐江湖之意。

③借梅花二度开放,表达自己被贬斥后企望被朝廷重新任用的愿望。

(一点2分)扬州中学开学质量检测三、古诗词鉴赏(12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小题。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韦应物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①芳。

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②。

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

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注】①踯躅: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

②芸香:书香。

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有了这种味道。

9.请简析首联的作用。

(6分)1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三、古诗词鉴赏(12分)9. ①交代送别黎六郎的原因。

②点明黎六郎赴任时的季节。

③以漫山遍野开放杜鹃花这一乐景衬托黎六郎赴任时的喜悦之情。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19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山东卷〕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以下问题。

〔8 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 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 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完整word)江苏省各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附加题专题,推荐文档

(完整word)江苏省各地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附加题专题,推荐文档

附加题专题常州期末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

(10分)苏陆古体诗行墨间尚多排偶一则以肆其辨博一则以侈其藻绘固才人之能事也。

遗山则专以单行,绝无偶句;构思昏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虽苏陆亦不及也。

七言律则更沉挚悲凉,自成声调。

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

感时触事,声泪俱下,千载后犹使读者低徊不能置。

(选自赵翼《瓯北诗话》卷八)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 (4 分)22.文中遗山、少陵的本名分别是▲、▲。

(2 分)2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遗山古体诗的特点。

(4 分)二、名著阅读题(15 分)24.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选择两项且全答对得5分,选择两项只答对一项得2分,其余情况得0分)A.”《三国演义》中关羽在樊城水淹曹操七军,但他认为吕蒙年少,不加防备,大意失荆州,最后败走麦城,投奔西川,路上被马忠所获。

B. 《阿Q正传》中革命来临时,赵秀才、假洋鬼子将辫子盘在顶上,跑去砸碎静修庵里的龙牌,并给老尼姑不少棍子和栗凿,来表明他们已投身革命。

C.《茶馆》中的秦仲义胸怀大志,想靠实业救国,奋斗多年却落得资产被充公,落魄潦倒,最后和常四爷、王利发一起互诉不幸,用撒纸钱来抒发怨愤。

D.老葛朗台在临终前让女儿把密室里的金子拿来摆在桌面上,他一直用眼睛盯着:他对欧也妮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幸福只有在天上,你将来会知道”。

E.对圣地亚哥来说,捕鱼不只是谋生,而且是他毕生经验和技艺的依托,他决定孑然一身去远海捕一条“他为之而生的”的大鱼,来恢复自己昔日的名声。

25.简答题(10分)(1) 《红楼梦》中薛宝钗是一个非常立体的艺术形象,素承贵族的教养,又不失女儿可爱。

和林黛玉的交往,体现她宽厚能容,有体恤仁仁之心。

请列举其中两处重要情节。

(6分)(2)《边城》中天宝大佬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选择外出创滩? (4 分)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江苏省各地2019届高三语文4月模拟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江苏省各地2019届高三语文4月模拟试卷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泰州中学、宜兴中学、梁丰中学4 月联考三、古诗词鉴赏(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 题。

淡黄柳姜夔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

9、结合诗句,赏析上阙前三句的表达效果。

(5 分)上阙前三句,从视、听、触觉的角度1',写出晚春(点明季节)1'合肥城里荒凉寂静的情景1';点出人物,通过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的所见所闻,写出衣衫单薄的诗人内心的凄恻岑寂1'。

为下文抒写由鹅黄嫩绿的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等作铺垫。

1'10.这首词序言中说“因度此阕,以纾客怀”,作者的“客怀”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 分)(1)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由空城的凄恻到夹道的柳色,加之异乡逢节日,抒发思乡的“岑寂”。

(2)感时伤世的家国之思,以春柳的生机勃发反衬“巷阳妻凉” “空城晓角”之悲凉。

(3)怕春易逝的惜春之情,怕梨花落尽,春天归去,“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每点2 分,共6 分,大意对即可得分。

)启东中学基地学校四月大联考三、古诗词鉴赏(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 ~10 题。

题友人壁王安石茆檐前後久松萝,百里乘闲向此过。

涧水绕田山影转,野林留日鸟声和。

萧条鸡犬逢人少,想象乾坤发兴多。

世事不如闲静处,知君出处【注】意如何。

9.根据前三联,概括友人处所的环境特点,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5 分)特点:幽静、空寂、山水优美。

表达效果:渲染环境,为后文抒情作铺垫。

评分建议:特点3 分,表达效果2 分。

特点“空寂”如答“萧条”或“人迹稀少”亦可。

10.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 分)对友人隐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对友人隐退的无奈之感;对自己忙于世事的慨叹之意。

专题08古诗词鉴赏 2019届高三语文好题分项解析汇编(江苏版)Word版含解析

专题08古诗词鉴赏 2019届高三语文好题分项解析汇编(江苏版)Word版含解析

一、【2019届江苏徐州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昨日访子上不遇,徘徊庭砌,观木犀①而归,再以七言乞数枝杨万里昨携儿辈叩云关,绕遍岩花恣意看。

苔砌落深金布地,水沉蒸透②粟堆盘。

寄诗北院赊秋色,供我西窗当晚餐。

小朵出丛须折却,莫教坼破碧团栾。

【注】①木犀,桂花。

②水沉蒸透,香气浓郁。

10.中间两联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1.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涵义。

【答案】10.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木犀的色泽形态;借代,(以秋色代指木犀花)引人联想,增添了语言韵味。

11.以“小朵出丛须折却”为借口,巧妙提出“乞数枝”的要求;表达了诗人对木犀花的喜爱(或体现了诗人和子上的关系亲密)。

【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题干中给出要求分析修辞手法,“苔砌落深金布地,水沉蒸透粟堆盘”运用比喻的手法,“金布地”“粟堆盘”形象地表现了木犀的色泽形态;“秋色”代指木犀花,运用借代的手法,增添了语言韵味。

【11题详解】【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二、【2019届江苏师大附属实验校高三19月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博山①道中即事宋·辛弃疾柳边飞鞚②,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①博山:位于今江西永丰县,作者闲居上饶时,曾多次游览此山。

②鞚(kòng):马勒。

10.“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写得饶有趣味,请简要分析。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模块汇编及精品解析之古代诗歌阅读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模块汇编及精品解析之古代诗歌阅读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模块汇编及精品解析之古代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课标全国I卷、II卷、III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第五部分古代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14. C(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江苏省常州市2019届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江苏省常州市2019届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业水平检测高三语文期末卷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D(3分)2.B(3分)3.C(3分)4.C(3分)二、文言文阅读(20分)5.B(3分)6.D(3分)7.(1)我选取那些能反映他品行道义的事情(做这篇传),让后世想要了解方汤夫的人知道他不是仅凭一种技艺传名的。

(5分)(2)每次来看望我,总是把所作的诗放在袖中带来给我看,并且一字一句地请求我批评指正。

(5分)8.病隙独自揣摩棋艺;与善奔者磨练;精研国手棋谱;屡胜当时高手。

(4分)三、古诗鉴赏(11分)9.首联点明早春时节;(1分)颔联写自己“病后”的状态;(1分)颈联写友人相邀,自己欣然应约,同去寻春;(2分)尾联写寻春的结果,用城内“曲栏幽榭”的“寒窘”反衬城外春光的蓬勃浩荡。

(2分) 10.对时光流逝、年老多病的感叹;对友人相邀寻春的高兴喜悦;对郊原浩荡春色的喜爱;病后,在郊原春色的感动之下,内心的开朗和豁达。

(每点1分。

答出四点给5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1)乘彼垝垣(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纷吾既有此内美兮(4)百步九折萦岩峦(5)暮去朝来颜色故(6)小学而大遗(7)杳不知其所之也(8)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12.D(3分)13.生活困顿:长期用硝镪水写作眼睛瞎了,维持生计的工作不能再继续,女儿只能送进孤儿院:精神苦闷:无法再从事他喜爱的写作,连报纸都不能读,妻子不理解他:低声下气求生存,未来灰暗:为开一个公卖烟店四处奔走却遥不可及。

(每点2分)14.结尾呼应标题,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造成令人惊诧莫名又唏嘘感慨的艺术效果。

通过信的称呼和落款、药方和头发这些细节浓缩了一个父亲所有的牵挂和伤痛,也是他困窘无望时割舍不掉的亲情,以简驭繁。

女儿的信、药方和头发透露出人物丰富的经历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丰满了人物形象。

(每点2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15.哭有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压力的焦虑,这其中有经济世道不景的现实诱发,也反映出中国人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常州期末三、古代诗歌鉴赏(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9~10 题。

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苏轼屋上ft禽苦唤人,槛前冰沼忽生鳞。

老来厌逐红裙醉,病起空惊白发新。

卧听使君鸣鼓角,试呼稚子整冠巾。

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

注: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9. 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构思脉络。

(6 分)10.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涵。

(5 分)9.首联点明早春时节: (1 分)颔联写自己“病后”的状态: (1 分)颈联写友人相邀,自己欣然应约,同去寻春: (2 分)尾联写寻春的结果,用城内“曲栏幽榭”的“寒窘”反衬城外春光的蓬勃浩荡。

(2 分)10.对时光流逝、年老多病的感叹:对友人相邀寻春的高兴喜悦;对郊原浩荡春色的喜爱:病后,在郊原春色的感动之下,内心的开朗和豁达。

(每点 1 分。

答出四点给 5 分)镇江期末(一模)三、古诗词鉴赏(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绝句杜甫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 年),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9.《绝句》中写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5 分)10.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9.忧国忧民,忧春去(感到时光飞逝);无所适从,徘徊立于芳洲上。

(每点 2 分,答对两点给 5 分)10.①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② 以拟人手法,以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③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随波逐流,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之情。

(1 点3 分,任意两点 6 分)无锡期末三、古诗词鉴赏(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九日蓝耕会饮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润落,玉ft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9.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特色。

(5 分)10.整首诗是如何写“悲"的?请简要概括。

(6 分)9.(5 分) (1)登高望远,突出蓝水辽远,玉ft高耸,意境开阔:千润“落”,两峰“寒",点明深秋萧瑟,暗含诗人凄慧悲凉之情。

以壮景写袁情。

(前2 点各2 分,第3 点1 分共5 分) 10.(6 分)借会饮欢笑反衬悲:借壮阔萧瑟秋景渲染悲:借人事难料直抒悲。

(每点2 分,共6 分)11.(8 分)苏州期末三、古诗词鉴赏(10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月杜甫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9.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4 分)10.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6 分)9.(4 分)先从“江月”起笔,交代望月地点,点明触发愁情的起因。

接着写愁的原因,久客他乡,至老未还。

然后写月景,为笔墨转向另一空间的思妇作准备。

最后设想思妇月夜所为,收束全篇,表达望月怀远之情。

10.(6 分)①想象月亮之下,有思妇与自己同一怀抱,表达思乡念远之情。

②“谁家”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使感情更加蕴藉深沉。

③借用苏蕙织锦的故事,暗示思妇和离人之间的情感。

④“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扣合诗旨,感情深挚又含而不露。

(每点 2 分,答满 6 分为止)徐州期末(一检)三、古诗词鉴赏(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①看弟马戴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①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9.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5 分)10.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

(6 分)9.(5 分)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1 分);②视听结合:“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2分);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2 分)。

④想像(虚写):别后情景;⑤俯仰结合:去、雁为仰,蒹葭、寒流为俯。

评分建议:每点 1 分。

只答手法不结合诗句简析者得 0 分。

10.(6 分)①弟弟遭贬;②路途遥远;③行路艰难;④惜别友人。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宿迁期末三、古诗词鉴赏(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杜甫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①,歘见②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注】①骅骝:赤色的好马。

②歘(xū)见:忽见。

9.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韦偃作画造诣高深的?(5 分)10.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这首诗的评价是“结联,见公本色”。

请作具体分析。

(6分)9.(5 分)答:作者先对韦偃做总体评价“画无敌”;(2 分)其次通过写画家作画的过程轻松、洒脱、迅捷来表现其作画的精湛;(1 分)再次通过画家做画工具“秃笔”,侧面表现其技艺的高超;(1 分)再后通过画的两匹马生动形象来表现作画水平的高超。

(1 分)10.(6 分)答:尾联作者由画中的两匹马,联想到当时国家时局危急,难以找到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一起同生共死。

(2 分)表现作者渴望人才被选拔,能够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思想。

(2 分)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爱国主义本色相符。

(2 分)诗歌解说在诗中诗人首先用“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两句,开门见ft地指出韦偃要离开成都到别的地方去,所以他特别到草堂来向诗人辞行;而画家也十分清楚地知道,杜甫喜欢他所作的画,这是因为他的绘画技艺,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当时还没有人能与他相匹敌。

这就非常概括地对韦偃高超的画技做出了恰当的评价,说明这位画家的艺术技巧极其精湛,不是一个寻常之辈。

接着,诗人记叙了韦偃作画的经过。

“戏拈秃笔扫骅骝,数见骐麟出东壁。

”这两句诗是说,画家提起秃笔好像在闹着玩似的,不费吹灰之力,竟一挥而就地画出了千里马,它们形象生动可爱,宛若珍兽骐麟一样,蓦然间就出现在草堂的东壁之上。

“扫骅骝”,就是随意涂抹即成了千里马。

“出东壁”,指神骏的良马出现于东壁。

这里的“扫” 字和“出”字,用的十分贴切、形象,把画家挥毫作画、下笔有神的情态,都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这也不难看韦偃画马所具的深厚基础和过硬本领。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一匹马正在低头吃草,另一匹马却昂首长嘶,它们健壮的外形,进取的渴望,都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像这样四蹄可以践踏霜雪的良马,毫无疑问是可以日行千里,并能承担重任的。

这同杜甫在《秦州杂诗》中所描写的战马形象:“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非常相似。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就是说,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时,能到哪里去寻找像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同生共死、匡济时危呢?!这里说明了良马是多么难得,而发现良马的确远非易事阿!它同诗人在《高都护骢马行》中所说的“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的意思完全一致。

杜甫在写作此诗时,正值内乱外患,战争不息的多事之秋,显然这两句诗不是无因而发,它正寓以渴望人才,选拔贤能,颇有“忧时思将帅”的深刻含意。

这也充分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感世伤时的崇高思想感情。

扬州期末三、古诗词鉴赏(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九日北楼宴集权德舆萧飒秋声楼上闻,霜风漠漠起阴云。

不见携觞王太守,空思落帽孟参军①。

风吟蟋蟀寒偏急,酒泛茱萸晚易醺。

心忆旧ft②何日见,并将愁泪共纷纷。

【注】①落帽孟参军:东晋名士孟嘉在聚饮中帽子被风吹落而不知,同饮者作文戏之。

孟嘉虽醉而神志不乱,读文后即作文酬答。

满座之人读其文,皆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

② 旧ft:故乡,故居。

9.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 分)10.请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艺术。

(5 分)9.(1)秋景萧瑟而伤怀;(2)仰慕名士而不遇;(3)思乡怀人而难归。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0.选取典型景物“蟋蟀”“茱萸”。

(1 分)从听觉、视觉和心理感受等角度(2 分,写出听觉和视角才可以得 1 分,心理感受 1 分),描绘了蟋蟀悲吟、寒气侵人、酒泛茱萸、主客已醺的宴集景致(1 分,意思相近即可),间接抒发了主人公的愁怀(1 分)。

泰州期末三、古诗词鉴赏(11 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 9-10 题。

过蛮洞① 宋之问越岭千重合,蛮溪十里斜。

竹迷樵子径,萍匝钓人家。

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

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

江行②司空图地阔分吴塞,枫高映楚天。

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

行纪添新梦,羈愁甚往年。

何时京洛路,马上见人烟。

注:①本诗作于宋之问贬任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参军时。

②司空图左迁为光禄寺主薄,分司东都洛阳,本诗作于其由宣州赴洛阳任职途中。

9.两首诗首联所绘之景都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6 分)10.《过蛮洞》一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 分)9.(6 分)壮阔奇丽(2 分)。

前诗描写ft岭重叠缭绕、溪水绵延横斜的壮丽景色,为下文进一步写过蛮洞所见的瑰丽景象做铺垫(2 分);后诗描写吴楚间辽阔的地域、高远的天空与火红的枫树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反衬下文冒雨江舟夜行所流露出来的凄惶无助之情(2 分)。

10.(5 分)被贬无人怜的怨苦悲叹;偏处荒外的孤寂失落;独赏异景的自我慰藉。

(一点1 分,两点 3 分,三点 5 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