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三讲__表现主义文学

第三讲__表现主义文学

奥尼尔近50部剧本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奥尼尔近50部剧本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50部剧本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914-1920), ),主要是写航海题材的独 1、早期(1914-1920),主要是写航海题材的独 幕剧,包括《东航加迪夫》 漫长的返航》 幕剧,包括《东航加迪夫》、《漫长的返航》、 《加勒比斯之月》(1918)等6部作品。 加勒比斯之月》 1918) 部作品。 其一,独幕剧的形式在奥尼尔笔下臻于完美, 其一,独幕剧的形式在奥尼尔笔下臻于完美,给 当时的“小剧场”运动带来了新的生气。 当时的“小剧场”运动带来了新的生气。 其二, 其二,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已显出实验性的表现主 义成分。 义成分。 其三,这些剧作所写的内容从生活出发, 其三,这些剧作所写的内容从生活出发,亲切感 表现了奥尼尔对水手—— ——资本主义社会最受 人,表现了奥尼尔对水手——资本主义社会最受 剥削的底层人物的真切喜爱。 剥削的底层人物的真切喜爱。
第二节 表现—1953)
一、生平与创作
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剧作 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剧作 ), 家,美国现代悲剧的奠基人。1936年,他 美国现代悲剧的奠基人。1936年 “由于他那体现了传统悲剧概念的剧作所具 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 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而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 尔文学奖。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剧 作家。 作家。 奥尼尔出生在纽约一个演员家庭, 奥尼尔出生在纽约一个演员家庭,其父以主 基督山伯爵》而著名。 演《基督山伯爵》而著名。奥尼尔幼年和母 哥哥随父亲的剧团走南闯北, 亲、哥哥随父亲的剧团走南闯北,过着颠沛 不定的生活,从小便熟悉舞台和剧场。 不定的生活,从小便熟悉舞台和剧场。
第二节 表现主义戏剧

《表现主义绘画+》PPT课件

《表现主义绘画+》PPT课件

--精品--
--精品--
--精品--
--精品--
--精品--
--精品--
基希纳油画 《哈雷的红塔》
--精品--
马克思·贝克曼作品
--精品--
马克思·贝克曼作品
--精品--
康定斯基作品
--精品--
康定斯基作品
--精品--
康定斯基作品 《时髦女低画特点
造型夸张、变形乃至怪诞 强调画家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 强调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 在造形及色彩上追求强烈的对比、扭曲和
--精品--
--精品--
《恋人》
--精品--
《生命之舞》
--精品--
《病中的女孩》
--精品--
《弗雷德里奇·尼采》
--精品--
《有酒瓶的自画像》
表现主义形成的历史来源
表现主义美术的风格是从后印象主义发展 演变而来,是对印象主义忠实地描绘现实 的叛逆。
同时,它和德国历史上的民族传统有内在 的联系,它继承了中古以来德国艺术中重 个性、重感情色彩、重主观表现的特点。
--精品--
“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 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 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 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 且相爱。”
时)
------蒙克(26岁
《病孩子》
《抽烟的男人》
--精品--
《--精病品孩-- 子》
《忧虑》
《--精病品孩-- 子》
《达格尼·尤尔》
--精品--
《死去的母亲和孩子》
--精品--
--精品--
--精品--
太阳 - The Sun
1894 日出
--精品--
--精品--
他的创作经历了“两个时期”。为了抓 住‘第一印象’,把痛苦的、个人化的 经验以绘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蒙克 在这些画的构思上经历了巨大的思想震 荡。一系列的打击引发的伤痛,深深地 印在了蒙克的内心里,决定了蒙克的性 格和他前半生创作的基调,即“第一时 期”。从他的《病孩》、《母亲之死》 和《在灵床旁》等作品中我们能很清楚 地看到这一点。

表现主义ppt课件

表现主义ppt课件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理论家及其观点 总结分析
是什么
概述: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西 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 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 为流传。它起于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 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
含义:表现主义是以各种艺术的语言形式探索和思 考着人的困境问题和人生存意义的普遍尝试。它将 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以特有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美学特征:
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 的口号。
表现主义大量通过主观幻觉、梦境和错觉,以及扭曲变形 等手法来表现生活。
表现主义文学在语言风格上,常常表现出一种冷漠旁观和 平淡冷静的客观态度,用电报式的简洁、冷漠的语言进行 叙述描写,很少抒情议论。
为什么
时代因素:表现主义艺术家大多经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 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深刻危机,到处弥漫的社会异化和堕落,使 得他们时时感到精神的压抑和内心的恐慌,犹如生活在梦魇之中, 充满了忧郁和孤独。他们常常沉迷于无聊的幻想,在幻觉和梦境 中寻找对人生和生活的安慰。
欣赏和批评要“再造”出作者所创造的东西。
关于诗的新解 他所否定的
形式主义诗和教诲诗 雪莱和席勒的诗学主张
《流浪者》
《工作与时日》
望着远方的云的一株丝杉
王爷们!请你们注意这个惩罚。
望着云的一株丝杉
一丝杉 丝杉
永生神灵就在人类中间……
在 地
宙斯的眼睛能看见一切,明了一切,
平 线
如果他愿意,他不会看不出
席勒:强调诗和艺术的救世功能;强调审美自由。
克罗齐 评:诗和艺术的功用实际上并不宥于政治的一
端,而且也不足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把诗抬得太高 了,对诗的本质、诗所应当发挥的作用反而有所误导。

第二章表现主义

第二章表现主义

2.2 科林伍德的表现理论
2.2.1 作为巫术和娱乐的艺术
《艺术原理》中科林伍德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艺 术即直觉即表现的命题,因而强调艺术的表现特征, 反对视艺术为对世界的模仿。在这一前提下,他将再 现艺术两分:一为巫术艺术,一为娱乐艺术。这两种 艺术,基本上也概括了表现主义文论对既往文学传统 的一个大致评价。
2.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一般指20世纪初叶发端于德国的一场文 学和造型艺术的创作活动和思潮。但是在文学理论和 批评史上,表现主义一词还另有所指,那就是意大利 美学家克罗齐和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为代表的以艺术 为表现的理论。
克罗齐、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理论,一方面是对 康德以来的艺术自主理论、柯勒律治的浪漫主义诗学 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对19世纪后期诞生的崇 尚主观感情表现和艺术形式探索的现代派艺术实践的 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艺术作为想象性的创造,科林伍德着重谈了它与真实 世界的区别。为此科林伍德还提出了“总体想象性经验”
的概 念,它既包括感官经验,又超越感官经验。
小结
克罗齐、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文论在20世纪前期发生 过重大影响。它强调了艺术的独立性和特性,反对艺术的 说教主义和道德主义,体现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的重视;同 时也强调了艺术与人类精神活动的联系,看到了直觉受心 灵其他活动的制约,这是比较辩证的。
Hale Waihona Puke 巫术艺术之名系科林伍德从研究原始文化的人类 学中借用而来,其特点是追求一种实用目的。
巫术艺术的类型:其一是流行乡村的民间艺术; 其二是为上层社会不屑一顾的“低俗艺术”;其三为
与上 类似的宗教艺术;其四为爱国主义艺术;最后体育活 动、社交仪典等等。
娱乐艺术的特点并非单纯是非功利性和享乐性, 相反科林伍德强调,通常所谓提供娱乐的艺术品,同 样是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只是这功利性引向某种外部 的目的,不是引向艺术本身。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课件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课件

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 之一,通过描写主人 公格雷戈尔·萨姆萨的 奇特变形,暗示了现 代人在社会中的困境 与迷失。
《城堡》
这部小说揭示了社会 机构对个人的控制力 量,以及人们在体制 中感到的无望和困惑。
无望的人生观
卡夫卡作品中常出现 对绝望和无望的探讨, 以揭示现代人面临的 精神困境。
细节描写的精 细和深刻
3 表现主义对卡夫卡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表现主义思潮为卡夫卡的作品提供了创作灵感和表达方式,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重要性
了解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现 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通过学习卡夫卡的作品及表现主义思潮,我们可以 拓宽对文学的理解,拓展思维与审美的边界。
表现主义的特点
突破传统文艺审美
表现主义挑战传统审美观念,追求表达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与直接。
表现内心情感
表现主义强调通过艺术作品抒发内心情感,传达作者的情绪与体验。
夸张的形式和肆意的色彩
表现主义作品常常采用夸张的形式和鲜艳的色彩,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示作品的主题与情 感。
卡夫卡的作品及特点
《变形记》
卡夫卡的作品以细致 入微的描写和富有内 涵的隐喻,打动了众 多读者的心灵。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关系
1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
卡夫卡的作品充满了表现主义的特征,他被视为表现主义运动在文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2 卡夫卡的作品体现了表现主义的特征
他的作品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压抑和困惑。
《表现主义与卡夫卡》 PPT课件
本PPT课件将介绍表现主义与卡夫卡的关系,包括表现主义的概述、特点,以 及卡夫卡的作品及其在表现主义中的地位。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
0年7月15日鲁迅收到诗荃寄来的5种珂勒惠支的画集, 画家高度的思想力量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引起鲁迅的重视, 遂产生了搜集珂勒惠支原拓版画的念头。后来,鲁迅就托 史沫特莱写信去求购,先后购得组画《织工的反抗》、 《农民战争》及别的版画,都是署有珂勒惠支亲笔签名的 精拓品。此后,鲁迅将这些画陆续发表在刊物上。 1932年11月,鲁迅在《文学月报》第1卷第4期上,发表 《"连环图画"辩护》,同时选发珂勒惠支黑白木刻组画 《无产阶级》中的两幅。1933年2月7、8日,鲁迅写了 《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在同年4月1日《现代》第2卷 第6期上发表的同时,选登了柔石烈士的照片和手迹,并 再次刊出《牺牲》。1935年10月,鲁迅还在《译文》上, 介绍过黑白木刻《纪念李卜克内西》。这是珂勒惠支所作 的第一幅黑白木刻,也是她唯一的一幅表现工人运动领袖 人物的作品。鲁迅写于1936年4月7日的《写于深夜里》的 文章,在英文刊物《Thevoiceof China》(《中国的呼声》) 上发表时,他又选发了《农民战争》组画之五《反抗》, 这是被评论家称为珂勒惠支把自己画进反抗行列的著名的 一幅。 1931年8月17日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请内山完造 的弟弟内山嘉吉来讲解版画创作技法,自己当翻译。这是 我国第一个创作木刻技法讲习会。20日,鲁迅将珂勒惠支 亲笔签名的一套组画《织工的反抗》送给内山嘉吉。 当时参加讲习会的江丰回忆道,鲁迅先生曾对学员们说, 由于《农民战争》这套组画特别感动他,因此写信请珂勒 惠支创作表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版画,但未成。1932年, 江丰被捕入狱,鲁迅通过关系送给江丰国外版的珂勒惠支 版画集一册,鼓励他继续从事木刻。 鲁迅自1931年收到珂勒惠支的版画后,在与木刻青年会晤 或通信时,经常谈起珂勒惠支先进的艺术思想、严格的创 作态度和精湛的版画技法,一再要求木刻青年学习珂勒惠 支。 《凯绥· 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凯绥· 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是1936 年5月由鲁迅自费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的。这是中德人民

第八章表现主义.

第八章表现主义.

三、《布登勃洛克一家》
1、情节内容及主题
第一代:老约翰· 布登 勃洛克 第二代:小约翰 第三代:托马斯、克 利斯蒂安、安东妮 第四代:汉诺
2、艺术
①典型人物形象
②叙述结构
③悲剧意识
托 马 斯 曼
·
一、生平 托马斯· 曼 (1875-1955)是20 世纪前期德国著名 小说家,德国批判 现实主义代表作家 之一。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
1894年,托马斯· 曼创作了第 一篇中篇小说《堕落》。这 篇小说发表于一本名为《社 会》的杂志并受到好评。 1901年,托马斯· 曼的第一部 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家 族——一个家族的衰落》出 版。
《特里斯坦》(1903)、《托尼 奥· 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 之死》(1912)等三部中篇小说,被 称为是早期杰出的关于艺术与艺术家 的小说。 1924年长篇小说《魔山》的发表,使 作家誉满全球。 1930年,托马斯· 曼发表了中篇佳作 《马里奥与魔术师》,对法西斯在意 大利制造的恐怖气氛做了生动的描述。

外国文学经典教程——表现主义文学ppt课件

外国文学经典教程——表现主义文学ppt课件

电影领域
表现主义电影的特点: 1. 影像:表现主义的导演注重具有象征意味的造型,认为 电影的影像应该成为平面艺术。
2. 表演:比较夸张,表演方式是展示迅速的变动、舞蹈般
的动作、变形或扭曲的表情。 3. 题材和类型:恐怖、灾难、犯罪题材是最常见的,从中 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 。
卡加里博士
凶手M
泥人哥连
绘画领域
《带彩虹的蓝马》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 家马尔克,作品寻 求人与自然在精神 上的和谐。画面中 的蓝马低着头,闭 着眼,安祥而温和 地吸引着观众的视 线。
《波浪》
由挪威表现主义 画家爱德华创作 。作品使用对客 观形态的夸张、 变形乃至怪诞处 理的 手法。

《琼斯皇帝》写的是黑人琼斯当上了黑人部落的皇帝,
他用从白人那里学来的伎俩残酷统治着他的百姓。琼斯背 叛了自己的种族,也就背弃了他的自我,因此,他注定要 逃亡,注定要毁灭。然而,他在森林中逃了一夜,竟又回 到了开始的地方,这就表明,要逃避死神、逃避异化是不 可能的。剧本以琼斯紧张心理的内心独白,表现出他的精 神恍惚和种种幻觉,具有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其他作家还有斯特林堡、魏德金德、斯特恩海姆、 托勒尔、恰佩克、凯泽等。表现主义戏剧在德国也 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魏德金德、斯特恩海姆、凯泽 和托勒尔等是都德国人。


创作成果
《毛猿》
奥尼尔是表现主义戏剧大师、 美国戏剧之父。 作品:
《天边外》、《安娜· 克利斯 蒂》和《榆树下的欲望》三 部现实主义作品以及《琼斯 皇》、《毛猿》等两部表现 主义的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

《美国》,描述的是16岁的 德国少年卡尔· 罗斯曼,因受 家中女仆的引诱,致使女仆 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放 逐到美国的经历遭遇。作品 所侧重的是人物在美国的忧 郁、孤独的内心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川端康成(1899~1972)
日本新感覺派作家。 1968年憑藉《雪國》、《千羽鶴》及《古都》
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獲得該獎項的 首位日本作家。
.
6
川端康成對新感覺派的聲明
「表現主義堪稱我等之父,達達主義是我等之 母,俄國文藝新傾向是兄長,穆杭則是一位大 姐。另外,表現主義派將歌德、斯特林堡稱之 為父,我等亦可將這兩位作家稱之為父。如果 說,我等的父親只有穆杭一人,則是一種污 衊。」
.
11
穆時英(1912~1940)
中國新感覺聖手
作品帶批判色彩
擅長將內在主觀、流動的意識與外在客觀的對應物加以融合,透 過自由聯想、內心獨白、意識流等的手法,對人物內心作一種感 官式刺激的描繪。
一連串意象堆疊,打破情節、結構及傳統小說的敘述模式,將現 代人心靈深處的落寞抒發出來
受到電影工藝的啟發,運用點影時空交叉、畫面重疊的蒙太奇手 法,將幾個並行不悖的畫面,同時以跳躍、變化的節奏,急速的 堆到讀者面前,造成眼花撩亂的感覺,讓讀者感受到都會生活的 輕浮飄忽、及時行樂和支離破碎。他的這種表現方式更是在劉吶 鷗的基礎上,進一步凸顯日本新感覺派主觀知性的色彩,並將穆 杭電影閃光般的話術,轉換成可以感知的電影畫面,既共時又跳 躍,表現出被快節奏的現代都會生活所壓扁的各種人物。. Nhomakorabea7
中國新感覺派作家
劉吶鷗(1905~1939) 施蟄存(1905~2003) 穆時英(1912 ~1940)
.
8
中國新感覺派小說
主題:描寫三O年代上海都會的半殖民環境 中,生活的快節奏、男女情慾的流動與由 聲、光、色、味、觸等各種感官刺激所組 合成的「混種」都會風貌
筆法:擅使聽、觸、視、觸、味等各種感
.
12
劉吶鷗、穆時英
劉吶鷗《都市風景線》(1930),穆 時英《公墓》(1933)、《白金的女 體塑像》(1934)中的大多數篇章, 以描寫上海都會區,充滿聲、光、色 與男女情欲追逐為主,筆法具有新感 覺色彩
.
13
施蟄存
《將軍的頭》、《梅雨之夕》與《善 女人行品》三部小說集一般將之視為 新感覺派的作品,但其題材或寫歷史 人物中種族與愛的衝突,或寫現代人 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過程,或以女人 心理及行為為描寫重點,全都偏向於 意識流與心理分析與研究
以新感覺的技巧,不帶主觀價值評價地表現現代社會中浪蕩子與摩登女 郎間情慾爭逐的風貌受到電影工藝的啟發,運用點影時空交叉、畫面重 疊的蒙太奇手法,將幾個並行不悖的畫面,同時以跳躍、變化的節奏, 急速的堆到讀者面前,造成眼花撩亂的感覺,讓讀者感受到都會生活的 輕浮飄忽、及時行樂和支離破碎。他的這種表現方式更是在劉吶鷗的基 礎上,進一步凸顯日本新感覺派主觀知性的色彩,並將穆杭電影閃光般 的話術,轉換成可以感知的電影畫面,既共時又跳躍,表現出被快節奏 的現代都會生活所壓扁的各種人物,顯現國際性大都會的現代風貌速描。
.
2
保羅.穆杭 (Paul Murand,1888~1976)
法國外交官、小說家、劇作家和詩人 ,是早 期現代主義中表現主義作家 。
代表著作:《開幕之夜》( Ouvert la nuit , 1922 )、《閉幕之夜》﹙Fermé la nuit ,
1923﹚
.
3
日本對穆杭小說的討論
保羅.穆杭作品被介紹到日本,引發日本文 壇對新感覺派小説的模仿之見,包含有:
.
14
中國新感覺派
不可否認有穆杭與日本新感覺派的影 子,但卻也是在其等的基礎上添加枝 葉,並進一步融合、轉型,故也已不 同於穆杭或日本新感覺派的原貌。但 如純就「浪蕩子美學」的觀點言,上 海新感覺派對穆杭的接受,顯然要高 出日本新感覺派許多。
.
15
臺灣新感覺
.
16
「幻影之人」翁鬧(1908~1939?﹚
1.短篇小說的文學形式 2.內容以都會男女情慾為主 3.強烈聲光色與感覺強調的表現手法
.
4
新感覺派小說的表現手法
「感覺的發現」
借鑑德國的表現主義,將自我主觀的視角所體 認的外在世界表現出來,使主客如一,無復分 別。
由達達主義所標舉的「心象碎片的羅列」與 「同時性」的內涵加以深入闡明,找出某種暗 示,導引出主觀、直觀、感覺的新的表現方式, 努力用語言和文字,把視覺與意識內容變化的 寬度和廣度反映出來。
.
10
劉吶鷗作品特色
將背景與主題集中在勾勒上海這國際性大都會中的男女情慾追逐遊戲上, 以混語書寫、詩性修辭法等背離傳統的敘述方式,凸顯現代社會如夢幻 般的色彩。
擺脫以往小說的典型,抽離故事背景、時間、人物性格、情節等等的外 在敘述,而代以各種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感官的直覺投射在景物 之上,以便將小說場景傳達呈現在讀者腦海裏;人物沒有姓名,只有性 別或英文符碼,其個性則以場景、對話或有象徵性的物品暗示呈現;事 件沒有明顯情節與高低潮,只有一幕幕場景的跳動與變換。
法國沙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 年﹚存在主義
.
1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二十世紀初歐洲(主要在德國)的文藝思潮和 運動。
作品主題多為厭惡都市的喧囂,或暴露大城市 的混亂、墮落和罪惡,充滿隱逸的傷感情緒 或是對普遍人性的宣揚。
特點:不重視外部細節描寫,追求強而有力地 表現主觀精神和內心激情。
現代/新感覺
現代主義(Modernization)包含了象徵主義、 意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等許多20世紀的藝術 流派,基本上都受到三方面影響:
德國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年) 精神分析學
法國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 ﹚直觀生命哲學
覺器官似乎都具有某種特異功能,可以直
接輸導到被感覺的物體上,賦予它們生命
感,從而使來去匆匆的印象組成感覺流的
手法
.
9
劉吶鷗 ﹙1905~1940﹚
臺南柳營人 1920~1923年於日本青山學院就讀英文科 1924年進入上海震旦大學法文專班,與戴望舒、
施蟄存、杜衡同學,引領中國新感覺派寫作風 潮 1924~1940年間發行《無軌電車》、《新文 藝》、《現代電影》等雜誌,開設第一線書店、 水沫書店出版新潮文藝創作,並拍攝電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