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建构主义学习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构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一

种解释学习的理论,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第3章P78~80)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将人类学习的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

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五种类型。(第2章P40~42)

3.强化:任何有助于机体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凡施加某种影响并有助于反应

概率增加的事件叫正强化;凡移去某种不利的影响并有助于反应概率增加的事件叫负强化。(第8章P249)

4.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

识时所进行的学习。(第4章P110)

5.问题表征:问题解决的步骤之一,指形成问题空间,包括明确问题的给定条

件、目标和允许的操作。(第6章P167)

6.教学目标: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第13章P411)

7.教学策略:指适合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一整套教学步骤、方法和媒体等。(第

14章P455)

8.教学过程:指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事件的顺序组合。(第13章

P422)

9.应激:指各种物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力量和压力导致的生理或心理的紧张

状态。(第2章P375)

10.迁移的产生式理论:安德森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认为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

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第9章P283)

1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行为规范的总和。(第8章P228)

12.分配练习:指用较长的休息时段将练习时段分隔开。(第7章P221)

13.功能固着:指个人在解决问题时所表现的思考僵化现象。(第6章P164)

14.命题:指语词表达的意义的最小单位。一个命题由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

(arguments)构成的。关系一般由动词、副词和形容词表达,有时也用其他关联词如介词表达;论题一般指概念,一般由名词和代词表达。(第4章P97)

15.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描述的一种条件作用形式,指原先的中性刺激通过

与无条件刺激重复匹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第3章P63)

16.学习的认知建构理论: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解释认知学

习的理论,认为学习的结果是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或改组;学习分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两大类;学习总的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同化过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条件是原有知识结构的性质。(第3章P73)

17.程序性知识:指个人不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但可以通过其作业表现间接推

测出来的知识,是用来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第4章P91)

18.概念同化: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一类事

物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第4章P108)

19.问题表面理解:指解题者逐字逐句读懂描述问题的每一个句子。读懂的标志

是他能用自己的话重复问题的条件。(第6章P167)

20.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所发生的学习。(第8章

P244)

21.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第9章P262)

22.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结果的性质,学习的分类、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

的各种学说。(第3章P55)

23.神经元: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细胞,由细胞体、树突(dendrite)

和轴突(axon)三部分组成。(第2章P33)

24.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第2章P42)

25.精加工策略:一种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指对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

举出例子、作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第4章P115)

26.场独立性:一种认知方式,指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

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第10章P310)27.智力: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第

10章P315)

28.问题深层理解:指在问题表层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问题的每一陈述综合

成条件、目标统一的心理表征,通常包括两个方面:识别问题类型及区分问题中的有关信息与无关信息。(第6章P167~168)

29.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侧重于研究

教育情境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第1章P22)

30.突触:两个相邻神经元之间小的空隙被称为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冲

动的重要结构。(第2章P33)

31.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条件—行动(condition-action)的

规则。(第14章P455)

32.领导方式:教育者了解情况使用法规的方式。(第12章P364)

33.哲学取向教学论:指依据哲学思思辨和经验总结所形成的教学论。(第13

章P403)

34.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

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第1章P8)

35.科学取向教学论:指依据科学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心理学并通过实证研究建

立起来的教学论。(第13章P407)

36.脚本:一种知识表征的形式,指表征反复出现的事件的图式。(第4章P103)

37.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第1章P23)

38.结构性知识:乔纳森划分的学习类型之一,指习得概念或命题的多样性而又

相互关联的网络。(第2章P46)

39.课堂气氛:又称班风,通常指伴随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而形成的某些占优势

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第12章P367)

40.问题: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第6章

P160)

41.规则:加涅区分的智慧技能的一个亚类,指运用表示若干个概念间的关系对

外办事的技能。(第5章P137)

42.认识地图:托尔曼根据白鼠学习迷宫的实验提出,动物学习不是在一连串刺

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而是在脑内形成了迷宫的格局,托尔曼称之为认知地图。(第3章P69)

43.心理练习:仅在头脑内思考或想象身体运动而不进行实际的肌肉运动的一种

练习形式,与身体练习相对。(第7章P210)

44.替代强化:观察到榜样人物的行为受到奖励或赞扬而使观察者间接受到的强

化。(第8章P250)

45.认知失调:指个体的观点或信念出现的不一致或不协调。认知失调是态度发

生变化的先决条件。(第8章P238)

46.终结性评价:教学设计的环节之一,是在对教学进行修正与补救之后,对教

学效果进行的最终评价。(第14章P444)

47.教学设计:在实施教学之前,依据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系统计划教学的各种

环节,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最优环境的准备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设计一般是由专业设计人员进行的,包括目标设置、教材开发、测量评价、工具开发和教学策略的开发等。狭义的教学设计指教师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第14章P440)

48.差别能力:与出色解决特定问题有关的能力,如言语流利、数字推理、视觉

形象的记忆、空间定位等。(第12章P378)

49.需要层次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按其满足的

先后,可由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需要层次: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

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满足这七种需要是推动人的各种行为的动力的基本源泉。(第11章P345)

50.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

力。(2章P41)

51.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用来回答

“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第4章P91)

52.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

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第2章P42)

53.反应时:从刺激的呈现到外部反应开始的时间。(第7章P220)

54.学习风格: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

倾向的总和。(第10章P34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