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
阴山,古代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但并非所有中原王朝都能占据阴山

阴山,古代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但并非所有中原王朝都能占据阴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出塞》,大约是与阴山有关的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了,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阴山,中原之北锤,在古代与长城一样,是中原王朝北方的边界。
过了阴山,便是游牧民族的地界,农耕民族即使打过去,即使封狼居胥、燕然勒功,也不会占领,因为那里不适合农耕民族生存。
那么,阴山在哪呢?阴山的位置阴山,东西走向,东起河北省西北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中部巴彦淖尔市的狼山,全长一千多公里。
阴山南北纵深50—100公里,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
阴山犹如一道巨大的屏风,挡住了北方的寒流,也阻住了南方的水汽,从而使得阴山南北形成了迥异的气候环境和文明形态,而历史上的阴山也是古代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见证。
阴山,包括其南部的河套地区,即所谓“河南地”,是中原与漠北的通衢要冲,自古是农耕与游牧必争之地,而秦长城,便与阴山重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随即命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设三十四县。
之后蒙恬将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为一体,这便是秦长城。
秦长城阴山,确实是农牧分界线,但并非所有的中原王朝都能占据阴山,我们来看一下。
1、汉朝汉初,刘邦败于匈奴之手,阴山之南的河南地重新成为被匈奴所据。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命当时的车骑将军卫青发动河南之战,击败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收复河南地。
此战后汉朝版图推进至黄河阴山一线,汉匈攻守之势已变。
阴山与河套地区从此,汉匈北部边境稳定在阴山一线。
2、三国两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朝廷对边疆的掌控也越来越弱,河套地区逐渐被羌族、鲜卑、匈奴占领,史称“羌胡”,从此无论曹魏还是西晋,均未能收复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被羌胡占领也就是说,三国两晋时期的中原政权并不能将北部边疆推进至阴山一带。
论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生计的几点认识

论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游牧生计的几点认识对于游牧文化、游牧生计方式,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对“异文化”的“误读”,这与我们的学问体系和认知模式是亲密相关的。
我们古代的主要文明国家大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基于农业文明的学问体系、价值观念、认知模式等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占据着话语权,因此在各种历史文献、笔记小说的记载描述中,对游牧民族的记载描述几乎有着固定的、简洁化、格式化的词语。
在“我们的常识”中,在我们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对游牧生活的熟悉存在着一种“他者”的想象,存在着基于不同文化学问背景的文化“误读”。
当然,这种“误读”或“曲解”是跨文化沟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一、对游牧方式的熟悉游牧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古代各民族的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
历史上我国北方草原地区不同时期有着很多民族,如匈奴、乌桓、鲜卑、丁零、柔然、突厥、回鹊、契丹、女真、蒙古等,他们族属各不相同,语言、文化也有差异,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制约,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却基本相同,是一种“逐水草而居”、“转徙无常”、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方式。
〔一〕游牧生活的移动性一一逐水草迁徙我国古代的各类历史文献中对于北方草原地区各民族的游牧生活方式留下了清晰的记载,如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史记·匈奴列传》〕;匈奴“逐水草迁徙,无城郭常居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汉书·匈奴传》〕;乌桓“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后汉书·乌桓传》〕;鲜卑“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魏书·序纪一》〕;突厥“弯庐毡帐,随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事,食肉饮酪,身衣裘褐”〔《J匕史·突厥传》〕;回给“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旧唐书·回给传》〕;契丹“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北史·契丹传》〕;蒙古“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元史·兵志三》〕等等。
这些记载虽然简略,却都明确表述了北方草原各民族生活的基本特点一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比较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比较从人类文化源头上看,不外乎三种类型。
一是游牧文化,二是农耕文化,三是商业文化。
游牧文化发源于高寒的草原地带,农耕文化发源于河流灌溉的平原,商业文化发源于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三种自然环境,决定了三种生活方式,三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三种文化类型。
然而在古代,由于受到“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中华商业文化受到严重的排挤和打击,使得拥有绵长海岸线的中国失去了发展商业文化的机会。
因此,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才是影响中华文明的最主要因素。
中国历史上所形成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布格局是十分鲜明的,就其形成原因而言,最常见的说法就是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
游牧文化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地处内陆半干旱的地带,疏松沙层广泛分布,使这里形成了干旱荒漠的景观,加之雨量奇缺,气候温差大,只能适宜多年生、旱生低温的草木植物生长,千百年来,生聚在这一地域的人们,因地理条件所限,不宜从事农耕,只能依赖游牧、狩猎等生产方式生存繁衍,并逐步形成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素质,融合为一个共同体——游牧民族。
人们以游牧生活为主,而游牧生活是一种粗犷而富于冒险的生活,恶劣的自然条件培养了他们极强的与自然搏斗的能力。
他们衣皮被旃裘,食肉饮乳,居毡帐,乘坐骑,衣、食、住、行、用与牲畜须臾不可分离。
正像农民依恋土地一样,牧民则离不开牲畜、草原。
辽阔的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养育过匈奴、乌桓、鲜卑、突厥诸族,同样,它为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隔绝的历史地理环境。
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草原文化系统,作为草原骄子的游牧民族深受环境的陶冶和启迪,经过长期的开拓和实践,创造出灿烂的富有草原色彩的语言、饮食、服饰、建筑、礼仪、祭祀、宗教等等游牧文明。
农耕文化主要分布在气候温和、地势平坦、雨量充沛的长江黄河流域。
湿润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宜于农作物大面积种植。
这里生息着以农耕为生的农耕民族,他们生活在固定的土地上,培养了大量宜于种植的农作物,同时发展了养殖业、酿造业、手工业等等。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及其历史作用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及其历史作用陈辉(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游牧者与定居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定居者将游生活方式或文明模式——农耕与游牧。
在近代工业文明牧者视为野蛮人。
而游牧者认为定居者软弱、怯懦,是很以前。
整个世界的历史便是由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两者好的掠夺对象。
吴于廑先生认为,从古代一直到13、14世之阎相互交往的过程所组成的.其交往过程主要为游牧世纪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
这对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生与发浪潮。
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一、印欧语系游牧者的入侵关键词:农耕世界游牧世界交往历史作用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游牧者最初生活在里海和黑海周围,于公元前20世纪初叶开始向欧亚大陆南部的人类刚刚出现时,以猎取动物为生,他们跟随动物游农耕地区入侵。
在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欧动。
仅有的财产便是随身携带的东西。
到了后来,人类开亚大陆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开始向东、西、南三个方向进始有意识地种植粮食和储存食物,开始驯养所猎得的野行大规模的迁徙行动。
兽。
他们放牧被半驯化的牲畜,希望在播过种的地方收获在西面,色雷斯人、希腊人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斯拉食物。
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在一些雨水充沛、气候适宜的夫人和波罗的海人到了欧洲东部和波罗的海南岸。
日耳大河流域,如两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人曼人和凯尔特人则分别进入了多瑙河、莱茵河流域和高们已经不再游动.而是建造自己的房屋,开始了定居生卢、西班牙腹地。
在南面,米地人和波斯人人侵西亚和美活。
农业文明也随之出现。
农耕世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米地王国和波斯帝国;而另一支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以农印欧语系的游牧者则冲入印度河流域,与当地的土著人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之长期混杂。
中华文化概论 第二章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 文化的包容性
(一)诸子并存,百家争鸣 (二)多姿多彩的区域文化 (三)吸取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吸收外域传播进来的优秀文化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 的凝重性
(二)唐安史之乱之后,北方为藩镇 所控制,赋税不入中央,江淮地区逐渐成 为重要的经济区。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 区域迅速成为京都及边防粮食、布帛的主 要供应地,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 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有 谚语为证:“苏湖熟,天下足”,“湖广 熟,天下足”,都证明了唐宋以后经济重 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东南财赋”与“西 北兵甲”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 稳定的基本格局。
忆昔开元金盛日, 小邑又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五、中国古代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在农业方面,古代劳动人民为 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二)在手工业方面,中国古代的瓷 器、漆器、青铜器长期风靡于世界市场, 造船业和冶炼业曾在历史上取得世人注 目的成就。 (三)在货币经济方面,中国也曾达 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萎缩
(一)大一统的政治环境,多样的自然 条件是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汉武帝的垄断政策与商品经济的萎 缩。 (三)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情况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
四、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特点
(一)商品经济始终伴随着农耕经济的发 展而发展。 (二)商品经济补充了农耕经济的不足。 (三)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 (四)商品经济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征。
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流与融合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两个重要的民族群体。
他们分别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结构下,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古代社会中,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之间有频繁的接触和交流。
草原游牧民族以养殖为生,他们掌握着丰富的驯养技术和生产经验。
而中原农耕文明则擅长农业生产和农田开垦。
两者之间的交流使得草原游牧民族能够借鉴中原农耕文明的种植技术和农业发展模式,有助于提高草原游牧民族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其次,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也在经济和贸易领域得到充分体现。
两者之间有着强烈的互补性。
草原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他们生产的肉类、奶制品和皮毛等产品在中原地区具有很高的市场需求。
中原农耕文明则能够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手工制作品。
这种互利互惠的贸易关系促进了两个群体的融合和发展。
另外,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还体现在文化和艺术领域。
草原游牧民族以奇特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生活方式闻名于世。
他们的民间音乐、舞蹈和民间艺术等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而中原农耕文明则以优美的文学和艺术作品著称。
在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的文化艺术相互融合,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
此外,草原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还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草原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以家族和部落为单位,注重个人英勇和集体荣誉。
中原农耕文明则以国家为中心,注重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
这两种社会结构在交流融合中互相借鉴,对社会和政治的演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两者之间的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还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民族多元交流和融合的生动体现。
“多元一体”视野下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基于对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的思考

境 ,造就了游牧民族特殊的文化形态,众多游牧部落生活在这片地区,共同塑造了早期草原特色文
化— “游牧文化”。 ( 二 )新 “边 缘 ”视 角 下 的 “游 牧 文 化 ”
“游牧”,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是人类利用农业资源匮乏环境的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利用食草动物
之 食 性 与 它 们 卓 越 的 移 动 力 ,将 广 大 地 区 人 类 无 法 直 接 消 化 、利 用 的 植 物 资 源 ,转 换 为 人 类 的 肉 类 、乳类
越 好 ,信息越新越好。1121唯有如此,才能突破空间的限制,适应多变的生活情境。
e
乌恩在《欧亚大陆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提到“以先进的黄河流域农业文明为依托,是 g
游牧业得以形成并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13]。由地理环境衍生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农耕与 g
游 牧 ,在社会政治形态、生产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物质资料和生产技术上存在着 2
在 漫 长 的 人 类 历 史 发 展 史 上 ,游 牧 民 族 缘 何 而 起 ,在 世 界 历 史 进 程 中 扮 演 何 种 角 色 ,游 牧 文 化 和 农 @耕 文 明 碰 撞 与 融 合 机 制 是 笔 者 思 考 的 主 要 问 题 ,希望能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下多民族国家有更深层 W 次的认识和理解。《草原帝国》是一部研究中亚的通史著作,以草原民族在欧亚大陆的整个历史脉络为
$ 应区域地理环境的产物,研究草原游牧文化必须从孕育文化的地理情境着手。
欧亚草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东部,由于地形的原因,约 在 北 玮 40°〜50°之 间 东西连贯起来,从中 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
作 者 简 介 :徐 敏 (1988 - ) , 女 ,蒙 古 族 ,宁 夏 银 川 人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中 国 西 部 边 躇 研 究 院 在 读 博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中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第四节 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 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使中国文化具有极大 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短期的战乱 与分裂,更增进了中国文化的坚韧性和向 心力,如魏晋南北朝、辽夏金元时期、清 朝,文化的传承一如既往,体现了中华民 族无法抗拒的认同感和文化的向心化合力。
西周时期分封制也属于土地国有制,诸侯 只有土地使用权,以集体劳动为主,西周 后期有了公田(井田制)、私田之分,工 具是铜石并用,土地国有制遂告瓦解。
二、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 的演进。
东周以后牛耕和铁制工具使用,土地国有 形态走向瓦解,出现私有化。土地买卖出 现加剧了私有化进程。这种进程,形成了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前为集体 生产),个体家庭经济(男耕女织,国家 向家庭征收赋税)成长起来,再以后,个 体家庭经济分化为地主和农民两个不同的 形态,形成了对立的两个阶级,私有化程 度在以后的封建朝代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到封建社会结束基本无大变)。
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 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1.早在四五千年前,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是黄河中 游地域。处于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河南)和龙 山文化(山东)遗址,表明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 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 2.从长江中游和下游的屈家岭文化(湖北)而后 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遗址上,人 们发现我们的先人的农业生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说明了中国的农耕区曾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 和江南地区的转移 。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
一、引言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
这两种不同的
生活方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
讨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差异、相互关系及其对社会、经济
和文化的影响。
二、游牧民族的特点
1. 迁徙与生活方式
游牧民族以牧畜为生,根据季节迁徙寻找适宜的草场和水源。
他们
通常生活在帐篷或者移动式的结构中,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游
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具有独立、敏捷和适应力强的特点。
2. 骑兵与战争
由于长期以来对马的驯养和运用,游牧民族发展出了出色的骑兵战术。
他们的战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中国古代农耕民族的安全。
同时,游牧民族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争夺资源和领土。
三、农耕民族的特点
1. 农业与定居
农耕民族以耕种作物为生,选择适宜的土地定居,建立村落和城市。
农耕民族通常拥有稳定的居住和生产基地,可以发展农业技术和经济
活动。
他们对土地有更深厚的感情,并传承了丰富的耕作经验。
2. 社会发展与稳定
由于稳定的居住环境,农耕民族更容易建立起组织良好的社会结构。
他们进行粮食的种植、储存和交换,形成了初步的贸易体系。
农耕民
族在经济和社会上的稳定为其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四、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相互关系
1. 交流与融合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并非完全隔绝,他们在经济、文化和社会
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进行
物品交换、技术传授和文化交流,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与经验。
2. 冲突与磨合
然而,考虑到两者生活方式和利益冲突的不可避免性,游牧民族与
农耕民族之间也爆发过许多战争与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促进了双方文
化与社会制度的变革,也带来了一些并不友好的后果。
五、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1. 社会制度与政治
游牧民族的兴起和农耕民族的发展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
社会制度的演变。
游牧民族的入侵促使农耕民族加强国家统一和军事
防御,同时促进了农业技术和国家治理的改进。
2. 农业与经济
农耕民族的发展使得农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支柱,农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城市的兴起。
与此同时,游牧民族的存在和威胁也激发了农耕民族保护农业生产和加强城市防御的需求。
3. 文化与艺术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化与艺术的繁荣。
游牧民族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艺术风格,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农耕民族也将自己的文化与艺术传播和融合到更广泛的地区。
六、结论
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两个重要社会群体。
游牧民族的特点塑造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战争特长,而农耕民族则通过稳定的居住环境发展了农业、经济和社会制度。
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流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