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游牧与农耕的转变
蒙古族生产民俗

一、狩猎民俗(一)、独具特色的狩猎方式蒙古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狩猎方式,其主要狩猎方式可归纳为两种,即个人狩猎和集体围猎。
个人狩猎一般不分季节,少量的猎取黄羊、兔子等草原上常见的野生动物,作为生活补给。
集体围猎则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狩猎活动,组织严谨,分工明确。
在狩猎过程中,须听从组织者的指挥,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
集体围猎时,将全部人马分成头领、外围包抄人(即轰赶狩猎对象的人)、围底(即围猎的指挥机构)、围扇(即围猎时包围圈靠近指挥机构的两翼)、围翼(即包围圈的延伸部分)等几个小分队,各司其职,协同合作。
(二)、充满智慧的狩猎方法蒙古族狩猎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即∶使用猎具狩猎、使用动物狩猎、使用烟熏狩猎等。
狩猎工具主要包括弓箭、布鲁、铁夹子、签子、猎刀、猎枪、陷网、套马杆、马鞭子等。
使用动物狩猎是指使用经过驯服的猎鹰、猎雕、猎犬、坐骑等进行狩猎。
二、游牧民俗(一)、源于牲灵的五畜命名蒙古人把马、牛、骆驼、绵羊、山羊五种牲畜统称为五畜。
根据五畜的体形大小分为大畜和小畜。
马、牛、骆驼为大畜,绵羊、山羊为小畜。
根据牲畜蹄掌的形状区分为偶蹄类牲畜和奇蹄类牲畜。
牛、骆驼、绵羊、山羊为偶蹄类,马为奇蹄类。
根据反刍(倒嚼)和不反刍的生理特征,把牛、骆驼、绵羊、山羊分为反刍牲畜,马为不反刍牲畜。
根据放牧远近的情况,称马、牛、骆驼为长腿牲畜群或远牧牲畜群,绵羊、山羊为短腿牲畜群或近牧牲畜群。
从繁殖的角度区分为种公畜、母畜、幼畜。
如儿马(种马)、忙牛(公牛)、种公驼、种绵羊、种山羊为种公畜;骡马、乳牛(母奶牛)、母驼、母绵羊、母山羊为母畜;而马驹、牛犊、驼羔、绵羊羔、山羊羔、为幼畜。
牧民特别重视对幼畜的保护与喂养,以提高存活率,保证畜群规模的稳定。
(二)、科学合理的四季游牧蒙古族长期以来保持着独特的选择四季营盘方式。
依春、夏、秋、冬时节,实施四季游牧。
这是遵循畜牧业生产规律牧养牲畜的科学举措春季营盘∶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渡过寒冬的瘦弱畜群须抓水膘,以利于兴旺繁殖。
蒙古人的习俗与文化元朝的多元民族

蒙古人的习俗与文化元朝的多元民族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多元的王朝,蒙古人作为元朝的创立者和支配者,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蒙古人的习俗与文化是元朝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探讨蒙古人的习俗与文化对元朝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首先,蒙古人的习俗包括游牧生活、牧民传统和勇武精神等方面。
蒙古人以游牧生活为主要特征,他们以养马养牛为生,居无固定居所,随季节而迁徙。
这种游牧生活方式使得蒙古人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元朝时期,这种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了各种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同时,蒙古人具有牧民传统,他们尊重草木和自然,注重牧民礼仪和技艺的传承。
这种传统使得蒙古人在元朝时期能够有效管理草原地区,维护社会秩序。
另外,蒙古人还以其勇猛的战斗精神而闻名于世,他们崇尚勇武和军事技艺,并广泛应用于元朝的军事体系,使元朝在征战中屡战屡胜。
其次,蒙古人的文化包括语言、服饰与建筑等方面。
蒙古人的语言是蒙古语,元朝时期蒙古语成为元朝的官方语言,同时也促进了蒙古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
蒙古人的服饰以皮毛为主要材料,具有民族特色和实用性。
在元朝时期,蒙古服饰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影响了当时的时尚潮流。
此外,蒙古人的建筑风格也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
蒙古人以帐篷为居住形式,帐篷结构简单,易于搭建与迁移,适应了他们的游牧生活方式。
蒙古人的习俗与文化对元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蒙古人的勇武精神和军事技艺为元朝征战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
蒙古人的游牧生活训练了他们的马术和射箭技巧,使他们成为出色的骑兵。
在元朝的征战中,蒙古骑兵凭借出色的战斗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促进了元朝的疆域扩张。
其次,蒙古人的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元朝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蒙古人的语言、服饰和建筑风格逐渐融入中原地区,形成了元朝独特的多元民族文化,为元朝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纵观历史,元朝虽然在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由于政治制度的弊端和统治方式的不当,元朝在史书中也留下了许多负面形象。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及其历史作用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及其历史作用陈辉(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游牧者与定居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定居者将游生活方式或文明模式——农耕与游牧。
在近代工业文明牧者视为野蛮人。
而游牧者认为定居者软弱、怯懦,是很以前。
整个世界的历史便是由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两者好的掠夺对象。
吴于廑先生认为,从古代一直到13、14世之阎相互交往的过程所组成的.其交往过程主要为游牧世纪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
这对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生与发浪潮。
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一、印欧语系游牧者的入侵关键词:农耕世界游牧世界交往历史作用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游牧者最初生活在里海和黑海周围,于公元前20世纪初叶开始向欧亚大陆南部的人类刚刚出现时,以猎取动物为生,他们跟随动物游农耕地区入侵。
在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欧动。
仅有的财产便是随身携带的东西。
到了后来,人类开亚大陆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开始向东、西、南三个方向进始有意识地种植粮食和储存食物,开始驯养所猎得的野行大规模的迁徙行动。
兽。
他们放牧被半驯化的牲畜,希望在播过种的地方收获在西面,色雷斯人、希腊人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斯拉食物。
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在一些雨水充沛、气候适宜的夫人和波罗的海人到了欧洲东部和波罗的海南岸。
日耳大河流域,如两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人曼人和凯尔特人则分别进入了多瑙河、莱茵河流域和高们已经不再游动.而是建造自己的房屋,开始了定居生卢、西班牙腹地。
在南面,米地人和波斯人人侵西亚和美活。
农业文明也随之出现。
农耕世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米地王国和波斯帝国;而另一支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以农印欧语系的游牧者则冲入印度河流域,与当地的土著人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之长期混杂。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自古以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恩怨情仇就从未断绝,不仅东方存在着胡汉之争,西方的文明也有农牧之间的纠葛。
毕竟没有哪一个文明能够独立存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不断交流、冲突这样循环往复的关系转变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影响着,给我们留下了今天所看到的这样一部历史。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而游牧文明,是指以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生产生活的文明。
钱穆先生云:“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
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游牧与农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很长时期内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战争、掠夺、和亲、互市等所有的历史现象似乎在说明一个主题:生存与财富是游牧国家兴起的原因。
从先秦时期的匈奴到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从隋唐时期的突厥到两宋时期的辽夏金,从入主中原的蒙元政权到女真人的后裔满族人执掌江山,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来都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一齐谱写的协奏曲。
著名作家高建群曾写道:站在长城线外向中原瞭望,你会发觉史家们所津津乐道二十四史观点在这里轰然倒地,从这个角度看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以另外一个形态存在着的,这就是每当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走到十字街口难以为继时,游牧民族的嗒嗒马蹄便越过长城线呼啸而来,从而给停滞的文明以新的胡羯之血。
春秋至战国前期,华夏传统服装是长袍宽袖,不便于骑马射箭。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
浅析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汉化现象

浅析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汉化现象民俗的变迁,民族心理上的变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的属于民族自身发展中的自我扬弃,有的是因主体强势文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变迁、弘扬与遗失等诸多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
在中国,由于蒙古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历史发展的情况不同,所以各地的蒙古族风俗习惯不尽相同。
在生活环境上,森林蒙古族和牧区蒙古族及农业蒙古族在今天已经呈现出极大的民族民俗差异,在地缘划分方面,内蒙古蒙古族、外蒙古蒙古族、新疆蒙古族、青海蒙古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也呈现出了不同的差异。
就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同属于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生活环境相近的蒙古人习俗,随着时间的变迁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中原传统农业历史性外扩,深刻的影响着蒙古地区。
明清以来伴随汉地农业及农民的逐渐涌入,传统蒙古畜牧业受到较大冲击。
蒙古族在其民族发展的早期便已经有从事农业的蒙古人。
史料证明:农业是蒙古人世代相传下来的事业。
[1]早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前一些蒙古部落中已经有了农业,但直至清之前,蒙古地区的农业仍然是产量较少的副业,人们生产生活主要依靠畜牧业。
人口的增加,争夺牧场草地的压力加大,使得越来越多的蒙古地区向半农半牧甚至完全农业生产转变。
农耕这一生产方式的到来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多的粮食和安定的居所,更带来了农耕民族的文化。
清至建国以前,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口涌至蒙古地区,越来越多的蒙古民族人口在从事农业,并且已经完成了由早期蒙古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向灌溉农业发展。
据考证,1743年土默特地区共有土地55048公顷,其中牧地仅有14268公顷,已不足五分之一。
[2]而今天土默特地区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农耕地区,由于经营方式的改变,导致了生活习惯的改变,定居的蒙古族因与汉族农民杂居,其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逐渐汉化,在清末已经呈“近边诸旗,渐染汉俗,――凡没捃县之区,类皆重与牧,操作亦如汉人”[3]。
在清嘉庆年间大批的蒙古人的汉化引起了清廷的关注,颁布了不许蒙古人“起用汉名”“建屋而居,演听戏曲”不准“延请内地书吏教读”等限制令。
从游牧到“游草”,从马背上下来的蒙古民族像大海没有了盐分

从游牧到“游草”,从马背上下来的蒙古民族像大海没有了盐分蒙古族,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驰骋于北方辽阔的蒙古大草原上,一个似乎只应该骑着骏马,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的生存环境连在一起的民族,他们从额尔古纳河畔出发,统一蒙古高原,接着横扫了几乎整个欧亚大陆,搅动起长达一个世纪的文明漩涡,以至于13世纪被中外史学界称为“蒙古人的时代”。
如今往事已矣,随着蒙古族从游牧转向定居,曾经辉煌的游牧文化也逐渐走向没落。
一代天骄缔造了强盛一时的草原帝国,令蒙古人的疆域与影响达到历史的巅峰。
图为矗立在蒙古境内的成吉思汗像跨国而居的蒙古民族由于历史因素,当前全球蒙古民族总人口大约有1000万,其中中国有650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人,可以说蒙古民族的主体就在中国。
中国的蒙古族集中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新疆、青海和河南等8个省区,此外在北京、贵州、四川、云南也有一定分布,共建有一个自治区、三个自治州、八个自治县和若干民族乡。
当前全球蒙古民族总人口大约有1000万,其中中国有650万人,可以说蒙古民族的主体就在中国。
除中国之外,蒙古族分布最集中的便是蒙古国,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总人口228万(引用2013年蒙古国家统计委数据),其中82%是喀尔喀蒙古族,分布在蒙古国中部和南部,其他有杜尔伯特、巴岳特、布里亚特、达里岗嘎、扎哈沁、乌梁海、达尔哈特、土尔扈特、厄鲁特、明阿特、巴尔虎、乌珠穆沁、察哈尔、霍屯等部落。
除蒙古族以外,蒙古国只有哈萨克、查腾两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5%左右,主要分布在巴彦乌列盖省、库苏古尔省等地。
俄罗斯大约有90万蒙古人,分布在卡尔梅克共和国和布里亚特共和国。
另外在俄罗斯大约有90万蒙古人(2009年数据),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居住在贝加尔湖畔,也就是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的布亚特蒙古人,约有40万人;另外一部分是居住在伏尔加河畔,也就是今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卫拉特人(含卡尔梅克人和杜尔伯特人)。
“多元一体”视野下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基于对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的思考

境 ,造就了游牧民族特殊的文化形态,众多游牧部落生活在这片地区,共同塑造了早期草原特色文
化— “游牧文化”。 ( 二 )新 “边 缘 ”视 角 下 的 “游 牧 文 化 ”
“游牧”,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是人类利用农业资源匮乏环境的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利用食草动物
之 食 性 与 它 们 卓 越 的 移 动 力 ,将 广 大 地 区 人 类 无 法 直 接 消 化 、利 用 的 植 物 资 源 ,转 换 为 人 类 的 肉 类 、乳类
越 好 ,信息越新越好。1121唯有如此,才能突破空间的限制,适应多变的生活情境。
e
乌恩在《欧亚大陆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提到“以先进的黄河流域农业文明为依托,是 g
游牧业得以形成并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13]。由地理环境衍生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农耕与 g
游 牧 ,在社会政治形态、生产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物质资料和生产技术上存在着 2
在 漫 长 的 人 类 历 史 发 展 史 上 ,游 牧 民 族 缘 何 而 起 ,在 世 界 历 史 进 程 中 扮 演 何 种 角 色 ,游 牧 文 化 和 农 @耕 文 明 碰 撞 与 融 合 机 制 是 笔 者 思 考 的 主 要 问 题 ,希望能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下多民族国家有更深层 W 次的认识和理解。《草原帝国》是一部研究中亚的通史著作,以草原民族在欧亚大陆的整个历史脉络为
$ 应区域地理环境的产物,研究草原游牧文化必须从孕育文化的地理情境着手。
欧亚草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东部,由于地形的原因,约 在 北 玮 40°〜50°之 间 东西连贯起来,从中 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
作 者 简 介 :徐 敏 (1988 - ) , 女 ,蒙 古 族 ,宁 夏 银 川 人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中 国 西 部 边 躇 研 究 院 在 读 博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从 事 中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游动性特征

蒙古族游牧文化的游动性特征蒙古族是一支游牧民族,其游牧文化充满了迁徙和流动的特征。
游动性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一个核心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周期性迁徙蒙古族游牧民族居住在广袤的草原上,其养殖产业和生产生活需要,决定了他们需要周期性地迁徙,以寻找新的草场和水源资源。
根据蒙古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每年春季和秋季是两个重要的迁徙季节。
在春季,蒙古族牧民会离开冬季的定居点,前往草原上的牧场,让牛、羊等牲畜享受春日的阳光,并为之收获更加丰厚的产出。
在秋季,蒙古族牧民会带着他们的牲畜从草地上撤离,返回冬季的营地,度过漫长的严寒天气。
二、灵活的移动方式在迁徙过程中,蒙古族游牧民族展现出了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
他们的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徒步和马匹。
徒步可以让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停下来,进行对周边情况的调查,寻找食物和水源。
而马匹则是蒙古族牧民的最佳交通工具,可以让他们在草原上快速移动,并携带更多的财物。
三、临时营地蒙古族牧民在游牧过程中并没有固定不变的营地,而是根据提供食物、水源等资源的情况设立临时的营地。
他们会在草原上选择平整带水草的地方,凿成水井,立起包皮帐篷,制造临时的家具家居等设备。
四、社群性和族群性蒙古族游牧民族的社会和文化特点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群体,强调彼此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合作。
传统上,全家人都要一起移动到新的营地地点,形成一个支持群体,联结在一起共同生活和工作。
与此同时,蒙古族牧民还在其游牧生活中维持着自己的民族特征,如马鞍、长袍、弓箭等,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文化。
总的来说,蒙古族游牧文化的游动性特征是他们能够适应不同环境下自然和社会变化的能力体现。
这种灵活性让蒙古族牧民在广袤的草原上持续不断地生存下来,创造出其丰富而独特的游牧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人的生活方式游牧与农耕的转变蒙古人是一个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他们长期以来依靠牧
场经济和游牧文化维持生计。
然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蒙古人也
曾经经历了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代表了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本文将详细探讨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从
游牧到农耕的转变及其影响。
一、蒙古游牧社会的特点
蒙古游牧社会是一个以牧畜为经济支柱的社会形态。
蒙古人依靠广
袤的草场和饲养牲畜来维持生活。
他们以家族为单位,居住在蒙古包中,遵循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蒙古人善于骑马,他们通过驯养马
匹来进行牧畜、狩猎和战斗,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
二、游牧与农耕的转变原因
1. 气候和环境变化:蒙古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多变,时常面临干
旱和草原退化等问题。
这导致了游牧民族的牲畜数量减少,游牧生活
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蒙古人开始思考寻找新
的生活方式。
2. 社会经济发展:贸易与交流的发展为蒙古人提供了更多了解其他
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机会。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为他们提供了改变生活
方式的可能。
三、农耕文化的引入与接受
1. 与邻国的接触:蒙古人通过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接触,逐渐认识到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他们借鉴并吸收了邻国的农业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环境的农耕技术。
2. 政策引导:为了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政策来鼓励蒙古人从事农业生产。
政府提供了种子、耕牛等资源支持,为蒙古人的农耕转变提供了保障。
四、转变对蒙古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1. 经济变化:农耕的引入为蒙古人带来了增加收入的机会,缓解了过度依赖牧场经济所带来的不稳定性。
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经济来源,提升了生活质量。
2. 社会结构调整:农耕社会注重土地的利用和分配,这促使蒙古人开始形成以村落为单位的居住组织,加强了社会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3. 文化互动:农耕文化的引入促使蒙古人与其他文明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发展。
蒙古人逐渐接受并融入了农耕文化中的一些传统习俗,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是一个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这种转变不仅仅改变了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还带来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
农耕的引入为蒙古人提供了新的生活选择和机会,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同时,这一转变也展示了蒙古人民智慧和勇气,在适应环境变化中不断探索和进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