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_赵林

合集下载

不打不相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中的冲突与民族融合

不打不相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中的冲突与民族融合

不打不相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中的冲突与民族融合产生在黄土地上的农耕文明与产生在草原上的游牧文明基本属于同时期的文明。

自夏、周开始到清末工业文明的到来,期间三千年,两种文明为什么冲突不断?为什么不能互相取代?为什么相对落后的游牧文明长期处于进攻态势,而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却处于防御态势?冲突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解疑的冲动为探究提供了动力。

一、自然环境的差异造就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以汉族为主体的古华夏人最早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皇帝故里就在河南的新政;后来又占据了长江中下游。

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他们生活的地方是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因而华夏人较早进入城廓农耕社会,诞生了农耕文明。

以定居、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经济特征是自足,经济上的自足可以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精神特征是静定和保守,“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其文化以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质朴厚重、沉着稳健、崇尚和平为特征。

积累深厚,兼容性强,是一种内容广泛的文化集成。

而东部的大海,让人望而生畏;北部草原上的苦寒、西部的漫漫黄沙、西南的高原和南部崇山峻岭,都不利于庄稼的生长,也不利于人类的繁衍。

尽管如此,与农耕文明同步,还是在中国“天苍苍、野茫茫”的北部草原上,出现了游牧文明。

逐草而居、流动是游牧文明的特征游牧民族的经济特征一是单调,需要贸易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二是不稳定,遇到天灾马上面临生存危机。

经济上的不足不能稳定解决生存问题,更不能解决发展问题。

动和进攻成为其精神特征。

其文化以流动进取、崇尚竞争、内部团结、富有战斗性、侵略性和财富观念为其特征。

文化的广度和厚度,都与农耕文明不可同日而语。

(一)地称中国,人称华夏。

汉族人说,我们这地方很好,我们很满意、很自信、很自傲。

周朝时华夏人把自己生活的地方叫中国,天地之中,把中国之外轻蔑地统称为化外之地;自称华夏,是因为衣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而把四周那些放马的、打猎打鱼的部落傲慢地称为'四夷'——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同步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同步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1.印欧人是生活在今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原始民族,是今天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祖先。

关于印欧人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他们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数字符号B.他们创作的《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C.他们培植了玉米、南瓜、西红柿等作物D.他们驯养了马匹并制造了马拉战车解析:A、B、C 三项分别是古印度人、日本人、印第安人所取得的文明成就,因此均可排除。

印欧人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并制造了马拉战车,故选D项。

答案:D2.公元前2千纪中期,从中亚进入印度河流域的游牧部落被称为 ( )A.雅利安人B.日耳曼人C.凯尔特人D.法兰克人解析: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印欧人开始迁徙,一部分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印欧人被称为“雅利安人”,后来推进到恒河流域,成为印度主要居民,因此A项正确。

答案:A3.公元前6世纪,某一种族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

该种族是( )A.赫梯人B.希腊人C.波斯人D.雅利安人解析: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经过一系列征服战争,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因此题干中的“某一种族”是波斯人,C项正确。

答案:C4.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

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

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 )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匈奴人西迁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B项正确。

这一迁徙浪潮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这一迁徙浪潮促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排除C项;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便已掌握马拉战车技术,排除D项。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_赵林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_赵林

第55卷 第6期2002年11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y Sciences ) Vol .55.No .6Nov .2002.700706 ○世界历史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赵 林(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武汉湖北430072)[作者简介]赵 林(1954-),男,北京人,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史和文化史研究。

[摘 要]从公元前2000纪初到公元后15世纪这漫长的3000多年时间里,游徙于欧亚大陆北部的游牧民族对南部定居的农耕世界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入侵活动。

农、牧世界之间的这三次大规模的冲突和融合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导致了文明形态的变更,构成了历史自身发展运动的重要动力,而且导致了文明域界的扩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化外之地”被裹挟到文明的历程中,从而为人类历史从区域史、国别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奠定了必要前提。

[关键词]农耕世界;游牧世界;冲突;融合[中图分类号]K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74(2002)06-0700-07一、两大世界的对垒与文明扩展的“酵母”作用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文化模式———农耕与游牧。

从新石器时期末叶一直到公元15、16世纪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这种生活方式的分野导致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旷日持久的文化对峙和冲突,我们今天的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个世界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特性和社会制度。

相对而言,游牧民族骁勇强悍、性情凶野,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地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据《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中国文化之辽夏金元:游牧文化

中国文化之辽夏金元:游牧文化
第八节
辽夏金元: 辽夏金元:Biblioteka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 (一)忧患意识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 (二)游牧民族从农耕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游牧民族从农耕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
• 1.辽:《史记》《汉书》被译成契丹文字,广泛流传。 孔子受到朝野上下的尊崇,唐宋诗词受到辽人的喜爱。 • 2.西夏:党项族人把《孝经》、《论语》、《孟子》等 译成本族文字。至宋仁宗时,西夏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 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中国即中原之国,汉 族)。 • 3.金国:与汉族人民长期杂居,学说汉话,与汉人通婚, 改姓汉姓。学习汉文化经典,科举考试仿汉唐之制,儒学 被奉为正宗道统。 • 4.元朝:改变蒙古族的旧俗,在风俗饮食礼仪各个方面 逐渐汉化。程朱理学被元统治者升格为官学,成为居主导 地位的观念文化。
青花瓷
唐青花( 唐青花(618—907) ) 宋青花( 宋青花(960—1279) ) • 元青花(1271—1368) 元青花( )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 • 元代的景德镇。 • 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 • 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 • 的时期。
元青花
故宫藏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
牡丹纹梅瓶 (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收藏 )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
• 2.外族不断迁入内地,使异邦的先进技术,如阿 拉伯天文学、数学流入中国科技界。
(二)中外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
• 3.中国文化通过不同途径向全世界传播。与此同 时,中国文化迅速向外国传播,火药传入阿拉伯, 后传入欧洲,印刷术传入波斯、埃及,后传入欧 洲。中国历法、数学、算盘、瓷器、丝绸、茶等 等,在亚欧广泛传播。

历史教案(新教材)第四部分古代世界第十二单元训练30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教案(新教材)第四部分古代世界第十二单元训练30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一、选择题Ⅰ(每小题2分,共20分)1.(2023·嘉兴高三模考)某学者认为,考古学上判断古代文明产生的标志有——城市与城镇的形成、文字的使用和王宫神庙等宏伟建筑的出现。

根据目前的考古成果,人类的文字最早出现在()A.西亚地区B.东北非地区C.爱琴海地区D.尤卡坦半岛2.(2023·杭州一模)从苏美尔文明起,西亚地区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编纂法典,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

该法典的结语部分()A.宣扬君权神授B.明示贵族财产利益不可侵犯C.炫耀国王功德D.要求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典3.(2023·浙江省A9协作体高三联考)某学者评价某部著作,“反映着古代两河流域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广大人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

”该著作是()A.《吉尔伽美什》B.《罗摩衍那》C.《摩诃婆罗多》D.《荷马史诗》4.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认为智者的使命:为保障公共利益而对公民进行有关政治美德方面的教育和训练,把正义和美好的东西介绍给正直的人民,进而建立良好的城邦秩序。

他强调良好的城邦秩序的关键是()A.严谨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B.具有政治美德的公民群体C.良好的道德风尚D.发达的城邦政治5.(2023·浙江省A9协作体高三联考)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

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①创造世界上古老文字②普遍使用人首飞牛石雕③掌握一定数学知识④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A.①③B.①②C.②④D.①④6.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

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

这主要反映了()A.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B.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C.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D.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7.据学者研究,在希腊的经济结构中以葡萄、橄榄的种植、加工和海外贸易为代表的商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人口的大多数从事的都是与工商业有关的生产;农业在狭隘的公民集团内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农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及其历史作用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及其历史作用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交往及其历史作用陈辉(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游牧者与定居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定居者将游生活方式或文明模式——农耕与游牧。

在近代工业文明牧者视为野蛮人。

而游牧者认为定居者软弱、怯懦,是很以前。

整个世界的历史便是由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两者好的掠夺对象。

吴于廑先生认为,从古代一直到13、14世之阎相互交往的过程所组成的.其交往过程主要为游牧世纪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

这对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生与发浪潮。

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一、印欧语系游牧者的入侵关键词:农耕世界游牧世界交往历史作用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游牧者最初生活在里海和黑海周围,于公元前20世纪初叶开始向欧亚大陆南部的人类刚刚出现时,以猎取动物为生,他们跟随动物游农耕地区入侵。

在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左右.欧动。

仅有的财产便是随身携带的东西。

到了后来,人类开亚大陆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开始向东、西、南三个方向进始有意识地种植粮食和储存食物,开始驯养所猎得的野行大规模的迁徙行动。

兽。

他们放牧被半驯化的牲畜,希望在播过种的地方收获在西面,色雷斯人、希腊人进入了巴尔干半岛,斯拉食物。

新石器时代的末期,在一些雨水充沛、气候适宜的夫人和波罗的海人到了欧洲东部和波罗的海南岸。

日耳大河流域,如两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人曼人和凯尔特人则分别进入了多瑙河、莱茵河流域和高们已经不再游动.而是建造自己的房屋,开始了定居生卢、西班牙腹地。

在南面,米地人和波斯人人侵西亚和美活。

农业文明也随之出现。

农耕世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了米地王国和波斯帝国;而另一支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以农印欧语系的游牧者则冲入印度河流域,与当地的土著人为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之长期混杂。

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 赵琳

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  赵琳

赵林,1954年11月8日生,北京市人。

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等职。

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西方宗教思想、西方文化史、世界文明史。

主要科研、教学成果:已发表个人学术专著7部,即《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文明形态论》(台湾汉忠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西方宗教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进》(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8月)、《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并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2000年因科研、教学效果突出而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其他情况:1999年8月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会七位评委之一;2000年8月作为主教练率领武汉大学辩论队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大专辩论会上夺取冠军;2001年8月率武汉大学辩论队代表中国大陆高校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并获亚军。

内容简介早在1993夏季,美国哈佛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就在《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指出,冷战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对垒结束之后,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形式将不再是政治冲突和经济冲突,而是以传统宗教为基本依托的文明的冲突,并且预示这种冲突在21世纪将主要表现为伊斯兰教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冲突。

时至今日,尽管不同民族、国家和宗教之间的和平共处一直是人类向往的美好理想,尽管人们乐观地认为21世纪人类的主题将是和平与发展,但也促使人们对未来世界的基本局势进行更加深刻和冷静的思考……一、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全球化是当今实业界和学术界的一个共同的时髦活题。

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时代潮流,最初仅仅只是经济界和金融界中的一种现象,但是在今天,它的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经济生活的范围之外,在人类生活的各种领域中都引起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自古以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恩怨情仇就从未断绝,不仅东方存在着胡汉之争,西方的文明也有农牧之间的纠葛。

毕竟没有哪一个文明能够独立存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不断交流、冲突这样循环往复的关系转变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影响着,给我们留下了今天所看到的这样一部历史。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而游牧文明,是指以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生产生活的文明。

钱穆先生云:“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

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游牧与农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很长时期内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战争、掠夺、和亲、互市等所有的历史现象似乎在说明一个主题:生存与财富是游牧国家兴起的原因。

从先秦时期的匈奴到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从隋唐时期的突厥到两宋时期的辽夏金,从入主中原的蒙元政权到女真人的后裔满族人执掌江山,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来都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一齐谱写的协奏曲。

著名作家高建群曾写道:站在长城线外向中原瞭望,你会发觉史家们所津津乐道二十四史观点在这里轰然倒地,从这个角度看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以另外一个形态存在着的,这就是每当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走到十字街口难以为继时,游牧民族的嗒嗒马蹄便越过长城线呼啸而来,从而给停滞的文明以新的胡羯之血。

春秋至战国前期,华夏传统服装是长袍宽袖,不便于骑马射箭。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5卷 第6期2002年11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y Sciences ) Vol .55.No .6Nov .2002.700706 ○世界历史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赵 林(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武汉湖北430072)[作者简介]赵 林(1954-),男,北京人,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史和文化史研究。

[摘 要]从公元前2000纪初到公元后15世纪这漫长的3000多年时间里,游徙于欧亚大陆北部的游牧民族对南部定居的农耕世界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入侵活动。

农、牧世界之间的这三次大规模的冲突和融合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导致了文明形态的变更,构成了历史自身发展运动的重要动力,而且导致了文明域界的扩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化外之地”被裹挟到文明的历程中,从而为人类历史从区域史、国别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奠定了必要前提。

[关键词]农耕世界;游牧世界;冲突;融合[中图分类号]K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74(2002)06-0700-07一、两大世界的对垒与文明扩展的“酵母”作用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文化模式———农耕与游牧。

从新石器时期末叶一直到公元15、16世纪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这种生活方式的分野导致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旷日持久的文化对峙和冲突,我们今天的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个世界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特性和社会制度。

相对而言,游牧民族骁勇强悍、性情凶野,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地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据《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以食。

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罗马杰出的历史学家塔西陀在描述日耳曼游牧者的生活习性时说道:“要想劝他们像向敌人挑战和赢得创伤那样地去耕种土地和等待一年的收成,那是很困难的。

而且他们还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

”[1](第62-63页)游徙不定的生活方式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发生,许多游牧民族的文明化历程基本上是以一种“入赘”的方式而实现的,即剽悍的游牧民族在入侵农耕世界的过程中反过来被后者的文明生活方式所征服和同化。

相形之下,农耕民族则要显得文静柔弱得多,其生活方式也较为稳定和有规律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世纪·击壤之歌》)。

农耕民族长期维持着一种以农为本、自给自足的 收稿日期:2002-09-17自然经济,安土重迁,彼此隔绝,具有极其狭隘的地方性特点。

然而另一方面,定居的农耕生产方式却比迁徙的游牧生产方式创造出更为丰盛的生活资料,从而使一部分社会成员有可能从基本的生存劳作中解脱出来,去从事冶炼、建筑、水利灌溉、商业贸易、社会管理、宗教祭祀以及其他各种文化活动。

人类最初的几个文明(即汤因比所说的“亲代文明”)都是从定居的农耕世界的文化土壤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至于后来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子代文明,则都是在这些亲代文明的基础上通过与游牧入侵者的文化“杂交”而衍生出来的。

在15、16世纪以前,农耕世界在游牧世界面前基本上处于守势,时常受到强悍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和冲击。

但是,从长远历史的角度来看,农耕世界却具有一种强大而潜在的文化势能,每当遭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入侵时,被征服了的农耕文明往往能够发挥出以柔克刚的文化势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销蚀掉野蛮入侵者身上的暴戾之气,使征服者反过来成为先进文化的被征服者。

在公元前2000纪中叶以前,人类的几个亲代文明(爱琴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黄河流域文明)均分布在北回归线到北纬35度左右的狭长地带上。

这个狭长地带由于雨水充沛、气候适宜,因此成为孕育农耕文明的温床。

这5个古老的农耕文明所占的地域非常有限,它们由西向东一线摆开,集中地分布在大约十几个纬度的范围内。

在这条狭长地带的南面,多为荒芜的沙漠和宽阔的海洋;而在其北面的欧亚大草原上,则生活着许多追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

“在亚欧大陆,宜于农耕的地带基本偏南,……宜于游牧的地带基本偏北,几乎和农耕地带平行,东起自西伯利亚,经我国的东北、蒙古、中亚、咸海里海之北、高加索、南俄罗斯,直到欧洲东境,也是自东而西,横亘于亚欧大陆的居中地带”[2](第187页),从而形成了南农北牧、南富北穷的两大世界之间的长期对垒。

从地域范围上来看,农耕世界如同文明的“酵母”,被包围在游牧世界的巨大“面团”之中。

随着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的接触、冲突和融合,这些文明的“酵母”开始“发酵”。

这个“发酵”过程是借助野蛮剽悍的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实现的———游牧民族以暴力方式征服农耕世界,然后在漫长的和平时期里反过来被农耕世界的先进文化所征服,从而逐渐实现其自身的文明化过程。

文明的这种“发酵”过程呈现为时空坐标上的运动轨迹:一方面是文明在地域上的扩大,另一方面则是文明在形态上的更迭。

文明范围在空间坐标上的蔓延扩散过程的同时,也就是文明形态在时间坐标上的更迭嬗变过程。

通过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之间的双向征服活动(即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暴力征服和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的文化征服),一方面打破了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和孤立的封闭状态,使人类生存活动的各个区域逐渐联结为一个彼此相关的整体,进而使得民族史和国别史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转化为统一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则导致了亲—子代文明之间的更替嬗变,引发了许多文化新品种和新性状的产生,最终促成了历史自身的发展运动。

二、印欧语系游牧者的入侵狂飙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后15世纪这漫长的3000年时间里,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大规模的武力冲击共有三次。

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2000纪初叶,入侵者主要是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诸游牧民族。

这些操原始印欧语言的游牧民族最初生活在黑海和里海周围,从公元前2000纪初叶(甚至更早)开始向欧亚大陆南部的农耕地区扩张。

最先是赫梯人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小亚细亚,建立了帝国,从而在闪米特语系的巴比伦帝国和含米特语系的埃及帝国之间插入了第一块“雅利安楔子”。

不久以后,喀西特人和胡里特人分别从扎格罗斯山区和亚美尼亚高地侵入美索不达米亚,前者攻占了巴比伦的都城,建立了巴比伦第三王朝(约公元前1518—前1155年);后者则在巴比伦与赫梯之间建立了米坦尼王国。

到了公元前2000纪后期和公元前1000纪,欧亚大陆上的印欧语系各游牧民族开始向西、南、东三个方向进行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在西方,色雷斯人、伊利里亚人、希腊人(包括爱奥尼亚人、阿卡亚人和多利亚人等)进入巴尔干半岛,意大利人进入亚平宁半岛,斯拉夫人和波罗的海人来到东部欧洲和波罗的海南岸,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则分别深入到多瑙河、莱茵河流域和高卢、西班牙腹地。

在南面,米底人和波·701· 第6期赵 林: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斯人进入伊朗高原,并先后侵入西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建立起米底王国和庞大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

另一支印欧语系的游牧者则取道伊朗高原而冲入印度河流域,这些身材高大、白肤碧眼的侵略者与印度河流域身材矮小、皮肤暗黑的土著达罗毗荼人经过长期的混杂,成为今天印度人的祖先。

向东冲得最远的一支印欧人甚至越过了天山屏障,到达中国西部的帕米尔高原,这支印欧人所建立的国家后来被中国人称为吐火罗或大夏(即巴克特里亚)。

“公元前2000纪,欧亚大陆正处于一个骚动时期,即游牧民入侵、古老的帝国被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瓦解的时期。

骚动是猛烈的,整个欧亚大陆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因此,公元前2000纪是古代文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由古典文明取而代之的过渡时期。

”[3](第149页)这种大骚动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发起第一次大冲击的结果,这次大冲击断断续续地从公元前18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前6世纪,并形成了两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发生于公元前18世纪以后的200年间,在此期间,赫梯人、喀西特人、胡里特人等印欧语系游牧民族入主小亚细亚,爱奥尼亚人和阿卡亚人则冲入爱琴海地区,并在稍晚些时候毁灭了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

另一些印欧语游牧者正源源不断地涌入伊朗高原,向印度和东方的迁徙活动也于此时开始。

第二个高潮大约发生在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950年间,它的前奏曲是卢卡人、阿卡亚人等“海上民族”对埃及和地中海东岸诸国(赫梯、腓尼基等)的劫掠和入侵,而“海上民族”对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侵掠说到底又是一支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多利亚人南下浪潮挤压的结果。

在这次冲击高潮中,粗犷野蛮而精力旺盛的多利亚人摧毁了由他们的游牧先驱者阿卡亚人建立的迈锡尼文明,致使希腊社会经济萧条、人口流失,各种文化制度瓦解,倒退到一种黑暗的蒙昧状态中。

这种蒙昧状态一直延续到公元前800年左右希腊诸城邦崛起时才结束。

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由于赫梯帝国的衰落而留下来的真空地带,很快就由闪米特语系的游牧民族———阿拉米人和希伯来人填补上了;而另一支闪米特游牧者迦勒底人则极力向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进行渗透。

稍晚些时候,欧亚草原上新崛起的印欧语系游牧者米底人和波斯人也先后趁着这次冲击高潮的余波冲入伊朗高原,虎视眈眈地觊觎着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富饶的沃土,并最终在西亚和中亚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庞大的波斯帝国。

在印度河流域,前此已侵入哈拉巴文明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了与达罗毗荼人的土著文化的融合过程和文明化改造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不像几个世纪以前雅利安人的暴力征服活动那样充满了血腥味,但它对于后来的印度文明的深刻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

四大《吠陀》书和婆罗门教就是这种影响的有力见证,它们后来以否定的方式导致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产生,又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导致了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的复兴。

与此同时,在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的另一边,来自西部高原的、在不久前刚刚完成了从游牧生活方式向农耕生活方式转化的周民族,实现了对商王朝的政权更迭。

而周王朝自建立以后,其西北边界始终受到诸戎狄部落的骚扰,这种持续不断的骚扰最终又导致了西周的覆灭,并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混乱之后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秦汉帝国的产生。

在这些不断威胁中国西北边境的戎狄部落中,有一支就是后来成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进行第二次大入侵的主力军的匈奴人。

从公元前2000纪初至公元前1000纪中叶的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大冲击,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长久、成分最复杂、过程最扑朔迷离的民族大冲突和大融合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