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影响

合集下载

外族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与传承

外族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与传承

外族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传承不仅充满了神话传说和哲学思辨,也积淀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和科技成果。

然而,在这些悠久历史的背后,却深藏着许多来自外族的影响和传承,这些影响既体现在了中国的文化艺术中,也在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系中留下了痕迹。

一、胡族文化对古代中国的影响胡族是汉族以外面积和人口最多的一支民族,其在古代时一直活跃于中国北方。

自唐朝后,胡族渐渐融入汉族社会,他们的文化也对汉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蒙古族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最为显著。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此时的蒙古帝国曾经统治过整个亚洲,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的发展进程。

在这个时期,蒙古族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蒙古征服后,人们在佛教中得到了众多藏经宝典,并通过翻译将蒙古文转换为汉文。

同时,蒙古人也将自己的传统信仰和土著信仰带入了中国,形成了一种新的信仰体系。

2) 蒙古文子曰名著《元字典》,其集北京、南京、大理、苏州、杭州及海内外书缙中之长,对中国古音、方言、俗语、习俗等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收集,并广泛地解释了大量的字词,对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蒙古后期至元代时期的文艺,如《元曲》、《元杂剧》等,对中国文学和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清族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清朝是由女真族人建立的一个多民族政权,其渐渐融入了汉族文化。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人们对清的认识远多于其历史文化的了解。

1) 清代的建筑艺术,如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等,是中外兼具的经典之作。

由于清朝的国家政治制度、经济活动、社会地位和思想、艺术、文学等领域,都受到了满族的影响,这些古代建筑被认为是满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体现。

2) 清代的艺术和文学,如《红楼梦》、《镜花缘》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清代由于受到了西方的影响,这些文艺作品不仅在中国广受好评,而且也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影响

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影响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游牧民族的介绍 (2)二、游牧民族的起源 (2)三、游牧民族的发展 (3)四、游牧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融 (4)五、游牧文化对中华影响 (5)参考文献 (6)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影响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

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设备相当简陋,经营非常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落后状态。

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广义上的游牧民族指的是居无定所的流浪民族,包括草原民族和海洋民族。

起源关于游牧民族的起源,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争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人口压力说、游牧出于游猎说、驯化地理说、游牧与农耕并立说、游牧与农业分离说、气候变迁说等。

有关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问题,与世界游牧业的起源问题研究是密切相关的,笔者主张游牧与农业分离说。

游牧经济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非自足性的经济类型,对农耕社会存在着依赖性,它不能完全脱离种植业,需以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相当发展并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为前提。

这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有相当的进步,从而决定了游牧民族只有在较晚的时候才能形成。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牧结合的混合经济是人类赖以进入文明时代的最主要的经济类型。

中国北方游牧业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

马被认为是草原游牧的象征,马的驯化和传播是欧亚草原游牧兴起的关键。

钱穆先生云:“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

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丝绸之路上的游牧文化

丝绸之路上的游牧文化

丝绸之路上的游牧文化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这条古老的商路上,游牧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丝绸之路上的游牧文化为主题,探讨游牧文化的特点、影响和意义。

一、丝绸之路上的游牧民族在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等。

这些游牧民族以牧业为主要生计,居住在蒙古高原、草原和沙漠等适宜放牧的地区。

他们以骑马为主要交通方式,拥有出色的骑射技术和游牧生活方式。

二、游牧文化的特点1. 骑射文化:游牧民族以骑射为重要的生活技能和战斗方式。

他们擅长驯养马匹,在草原上驰骋自如,成为优秀的骑兵。

游牧民族的战争绝大部分是以骑兵为主的战斗。

2. 高度流动性: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以流动性为主。

他们常常迁徙自己的牧场,跟随草原的季节变化,以寻找更为适宜的放牧地。

这种流动性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3. 牧民经济:游牧民族以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依靠放牧和畜牧生产来维持生计。

游牧民族通过放牧牲畜获取的产品,如马匹、绒毛以及其他动物产品,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商品。

三、游牧文化的影响1.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上的游牧民族与中原文明进行了长期的接触和交流。

游牧文化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融合。

例如,蒙古帝国的建立,将游牧文化与汉文明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2. 贸易繁荣:游牧民族的活动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他们通过贸易将蒙古高原的特产与中原文明交换,推动了丝绸之路上的商品流通。

游牧民族的马匹和动物产品,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品。

3. 文化多元性:由于游牧民族生活流动性强,他们常常与不同地区的文化进行交流。

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丰富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景观。

游牧民族的艺术、音乐和传统习俗,与中原文明形成了鲜明对比。

四、游牧文化的意义丝绸之路上的游牧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1. 历史意义:游牧民族在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北方游牧民族与古代中华文明的碰撞

北方游牧民族与古代中华文明的碰撞

北方游牧民族与古代中华文明的碰撞在古代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北方游牧民族的出现无疑是一道重要的景观。

北方广袤辽阔,草原腾达,生活在那里的游牧民族保持着与土地的密切联系。

而古代中华文明,则以农耕为基础,相对城市化的生活形式让文化、手工艺和知识的传承更加容易。

当北方游牧民族与古代中华文明发生碰撞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格局相互融合、冲突,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千年文化遗产。

一、对等、冲突和融合北方游牧民族和古代中华文明之间的碰撞既有对等的竞争,也有冲突的血腥。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较为发达,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则以水草之间的流动取食为生。

两者之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都有显著的差异。

因此,彼此之间的接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和对抗。

历史上,著名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等多次入侵中原地区,对中华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他们的骑兵文化、战争技巧以及对军事组织的重视,让北方游牧民族的力量不容小觑。

在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中,游牧民族曾频繁控制中原政权,构建自己的王朝。

然而,碰撞并不仅仅意味着冲突,也可以带来文化的融合。

在征服中原之后,许多游牧民族逐渐被中原文明所吸收。

他们接受了中原文明的农耕生活、制度和礼仪,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带入了中原地区。

这种融合可以或多或少地在中原文明的艺术、音乐、建筑等方面找到痕迹。

例如,北方游牧民族的民族乐器如胡琴和马头琴被逐渐融入中原音乐,成为其独特的元素。

二、文化交流和创新在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中,文化的交流和创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双方的文明面临交流的机会和挑战,从而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发展。

首先,农耕文明为游牧民族带来了许多新的物质和技术。

例如,农田、农耕工具和农作物的引进,使得北方游牧民族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他们逐渐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并开始采用农业的方式来补充他们的牲畜经济。

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力,还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另一方面,北方游牧民族也对中原文明进行了有益的刺激。

现代化游牧民族的文化继承与发展

现代化游牧民族的文化继承与发展

现代化游牧民族的文化继承与发展一、背景介绍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生的民族群体,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东北、内蒙古、中亚和蒙古等地区。

现代化游牧民族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现代化文化,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文化继承1.语言文化游牧民族的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包括蒙古语、藏语、哈萨克语等多种语言。

现代化游牧民族在继承传统语言文化的同时,不断积极借鉴现代化语言文化,特别是汉语的影响,促进了游牧民族语言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民俗文化游牧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包括马术、歌舞、口头文学等。

现代化游牧民族在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将传统的牧民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实现了文化的价值化。

3.宗教文化游牧民族有着多种宗教信仰,主要包括蒙古族的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等。

现代化游牧民族在继承传统宗教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弘扬推广宗教文化的正能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文化发展1.艺术文化现代化游牧民族的艺术文化发展如火如荼,包括绘画、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

在继承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现代化游牧民族通过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创新出了许多具有现代特色的作品,展现了游牧民族的文化风韵。

2.教育文化现代化游牧民族的教育文化也在快速发展,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为游牧民族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现代化游牧民族还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推广,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科技文化现代化游牧民族的科技文化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游牧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新型农牧业的发展中,现代化科技文化也给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四、文化保护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游牧民族的文化,现代化游牧民族也积极开展文化保护的工作,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编目、保护、弘扬与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也是从古到今逐渐凝聚成的一个精神大系统。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大系中,在中华文化琳琅满目的鲜活内容中,少数民族文化所占的比例远远超出他们的人口比例。

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和繁荣过程中,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贡献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群众将汉族文化或外国文化与本族文化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更富浓厚意蕴的民族文化。

比如藏传佛教的“天圆地方”、“内圆外方”等思想,就是印度、尼泊尔的佛教与藏族的苯教、北方游牧民族的萨满教结合的产物。

从中国西南到东北绵延数千里的藏彝文化长廊也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典型。

再如,“万物有灵”的萨满文化是古往今来北方游牧文化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文化至今仍然完整保存在东北的鄂伦春等民族的文化生活中。

俄罗斯族作为在中国新疆和黑龙江北部定居的少数民族,他们带来了东正教、复活节、圣诞节等西方文化,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

少数民族在思想文化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充实还表现在他们丰富的史诗文化和歌声文化上。

如被搬上银幕成为经典的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被称为少数民族三大史诗的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以及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蒙古族的《蒙古秘史》等等,都在歌颂本民族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的同时,还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民族历史经验和思想智慧。

少数民族由于经典文献不多,因而表达人间真情、男女爱情等内容的民歌从古到今比比皆是,如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广西的壮歌、西北各民族的“花儿”等等。

都是这些民族用来结交朋友,交流思想,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形式。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贡献自唐代吸收西域龟兹乐师改造的西凉乐创作出大唐音乐后,汉族的正统音乐才开始补充进鲜活、新颖的民族音乐营养,并使中华民族音乐有了雅俗共赏、汉民结合的持久活力。

论草原文化对我国民族性的塑造

论草原文化对我国民族性的塑造
各 个 方 面 1 . 崇 尚英 雄 3
草 原 文 化 的 生 态 伦 理 观 注 重 调 整
人 与 人 、 与 社会 特 别是 人 与 自然 之 问 人
协 调 和 平 衡 的关 系 。其 特 点 是 : 一 , 第 人
和 积累 的宝贵 财 富 草原 文 化在 与 黄河 文 化 、 长江 文 化 等 的不 同地 域 文化 的碰 撞 、 流与 融合 交 中共 同造 就 了博大 精 深 的 中华文 明 . 一 直 向世 人 昭示 着其 特 有 的灿 烂 和卓 越 . 也 为 我 国 民族 特 性 的塑 造 注 入 了新 鲜
草原 民族 是 英雄 辈 出的 民族 . 原 草 文化 是孕 育 英雄 的文 化 . 是 象征 英 雄 也 的文化 草 原 民族 有别 于 中原 文 化 的一 个 重 要制 度 就是 荐 举 自己 民族 的统 领 . 在 草 原文 化 中 .他们 崇 尚勇猛 智 慧 、 从 容 自如 、 逸 潇 洒 、 啸 长 空 的草 原 勇 飘 傲 在 历史 的进程 中已经 成为 传统 。
起 的地 方 草原 文化 和 中原 文化 体 现着 两 种完 全 不 同风 格 的美 . 草原 文 化 以其 刚健豪迈 的气 质 和 品格 . 用 于儒 雅稳 作
健 的 中 原 文 化 .使 中 华 文 化 不 断 受 到
士 。他 们 臣服 于英雄 . 崇 尚英 雄 , 并 而这 22 草 原 文 化 塑 造 的 进 取 观 . 季严 寒 而漫 长 . 候 条 件要 比生 活在 长 气 江流 域 、 河 流域 的农 耕汉 民族艰 苦 得 黄
多 在 这 种 自然 环 境 中 生 息 繁 衍 的 草 原 民 族 , 自然 之 中 就 形 成 了 刻 苦 耐 劳 、 坚
2 草 原 文 化 对 我 国 民 族 性 的

中华文化视野下的草原文化

中华文化视野下的草原文化
维普资讯 来自20 0 6年 第 2期
陕西社 会 主义 学院学报
巾华文化顽野下昀草原文化
口钱 灵 犀
“ 草原文化”通常确指 由北亚各民族 ,特别是 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各游牧民族 ,共 同在 自 然生存和 发展境态下创造 、形成的一种文化 。内蒙古地处祖 国北部边疆 , 东西横跨 “ 三北” 西北、 ( 华北 、 东北 ) , 位于中原 、中亚与欧洲的中介地带 ,自古以来 曾经 繁衍生息过东胡 、 匈奴 、 柔然 、 突厥 、 回纥 、 鲜卑 、 契丹 、党项 、女真 、蒙古等二十多个草原民族 ,在 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 中,创造 出了灿烂 、辉煌 、 特 色鲜明的草原文化。这里是草原文化和游牧文明的 世界性发源地和集成地 ,也是 “ 一体多元”中华文 化 组成重要 源 流地之 一 。 中华 文化 的三 大板 块 中 , 在 最具有世界性 品格 的,应该是北方草原民族文化 。 草原 文 化特 征 的探 寻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地域 文化的角度讲 ,中华文化大致上是 由三大地域文化 组成的 ,即黄河流域文化 、长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 区文化 。草原文化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 ,西至阿尔 泰山,涵盖整个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区域分 布之广 , 是其它两大地域文化不可比拟的。从文化 类型上讲 ,中华文化 由三大类型文化组成 ,即北部 的游牧文化 t 中部的农耕文化和南部的游耕文化。 草原文化 是 中华文化发 展的一个重要 动力源 泉。草原文化以其游牧 民族特有 的豪迈刚健的气质 和品格 ,作用于稳健儒雅的中原文化 ,使中华文化 不断获得生机与活力。一部中华文化发展史 ,实质 上就是北方草原游牧文 明与 中原农耕文 明交互作 用、融会贯通 、共同繁荣的历史。 有的学者提出 ,从特点上看 ,草原文化的基本 特质可以概括为:—是 崇尚 自然 ;草原文化是以游 牧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化形态 ,而游牧生产是迄今 为止唯一以不破坏生态为前提的生产方式。而将 自 然当作敬奉的对象 ,“ 以敬 畏和爱慕的心情崇 尚自 然” ,将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当作行 为准则和价值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游牧民族的介绍 (2)二、游牧民族的起源 (2)三、游牧民族的发展 (3)四、游牧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融 (4)五、游牧文化对中华影响 (5)参考文献 (6)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影响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

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设备相当简陋,经营非常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落后状态。

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广义上的游牧民族指的是居无定所的流浪民族,包括草原民族和海洋民族。

起源关于游牧民族的起源,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争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人口压力说、游牧出于游猎说、驯化地理说、游牧与农耕并立说、游牧与农业分离说、气候变迁说等。

有关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问题,与世界游牧业的起源问题研究是密切相关的,笔者主张游牧与农业分离说。

游牧经济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非自足性的经济类型,对农耕社会存在着依赖性,它不能完全脱离种植业,需以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相当发展并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为前提。

这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有相当的进步,从而决定了游牧民族只有在较晚的时候才能形成。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牧结合的混合经济是人类赖以进入文明时代的最主要的经济类型。

中国北方游牧业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

马被认为是草原游牧的象征,马的驯化和传播是欧亚草原游牧兴起的关键。

钱穆先生云:“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

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游牧与农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很长时期内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战争、掠夺、和亲、互市等所有的历史现象似乎在说明一个主题:生存与财富是游牧国家兴起的原因。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这是解开游牧起源这一历史悬案的锁钥。

如何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这一经典论述,学界为此长期争鸣不休。

有的学者认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与农业部落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攫取经济——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渡。

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有些部落向农业经济发展,有些部落向游牧经济发展。

恩格斯所说的正是后一种情形。

直接从攫取经济向农业生产过渡也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形式之一,而且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都是沿着这一道路发展的。

因此,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则指出,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起一直以农业为主,没有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也就没有农业和游牧业的社会大分工。

有的学者认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于新石器时代末到铜石并用时代,游牧部落的形成标志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实现。

也有人基于考古发现指出,我国整个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锄耕农业结合在一起,到了青铜时代,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形成了灌溉农业,而适宜放牧的地区在锄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成游牧业,从而实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关于游牧起源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深入,如有学者认为,畜牧民的出现才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而畜牧民是从既种植谷物、又驯养家畜的人群中发展来的。

因此,最早出现的不是游牧部落,而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畜牧民;随后由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进一步扩大分工创造了条件,才出现专以畜牧为业、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

然而,恩格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理论的指导意义即在于此。

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踪迹中游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从事游牧业的人群由部族、部落发展到民族、国家。

游牧从起源到游牧国家的形成、演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影响。

游牧文明的发展游牧文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境历史的主题之一。

但是一直以来中国的史学界都不重视对游牧文明的研究,认为游牧文明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与影响都不大。

这种思想也存在与一般人的心中,认为游牧文明是野蛮落后的,只有农耕文明或工业文明才是发展的方向。

于是,我们便看见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在牧区推广定居点,并且非常自得地认为这是在造福牧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游牧文明在北方大草原上纵横驰骋了几千年,为什么没有跨掉,反而延续至今,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恰恰是因为游牧文明与北方草原的生态环境是相适应的。

中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共同谱写了一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历史上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一度在中原建立了政权,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和涤荡,他们一部分西迁、一部份在历史中消亡,一部份融合入汉族,一部份仍保持了本民族的特征和习俗,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当中。

游牧文明是在人类早期原始狩猎文明和原始采集文明之后,与农耕文明差不多同时产生的,就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而言,比农耕文明更接近原始的采集狩猎文明。

最早的原始初民,按一般的考古学观点起源于非洲大陆,在漫长的地质史时期,由于气候的改变引起生存环境的变更以及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口压力的逐渐增加而逐步迁移到其他的大陆,并且由于地理隔绝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种族和亚人种。

这些原始初民所属的就是原始采集狩猎文明,在生存压力并不大的情况下,他们往往随着季节的变更而进行或长或短的迁移,以获得更丰厚的食物,这从对非洲一些原始部族的人类学研究中可以得到比较推论。

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虽然缓慢但仍然不断增长的人口,生存压力变大,许多物产并不那么丰富地区的部族不得不采取强度更大的劳动,而对于草原地区来说,采集的基础原本非常薄弱,部族的主要食物来源依靠捕猎,不得不跟随着兽群的迁徙而迁徙,以便获得足够的肉食。

在这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蓄养动物比起单纯地追猎野生动物来说更有保障,养畜业便慢慢发展起来。

对野生动物的驯化,也许发生在更早的时候,但在生存压力不那么大的时期,花费那么多的精力去发展畜业并不怎么合算,于是畜业的产生只有在凭采集狩猎无法获得足够丰厚的回报之后了。

马的驯化则更为游牧文明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持,对于放牧的畜群能够更加便捷、省力地控制。

游牧民族使用的牧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为套马竿,又称“套竿”。

蒙古语称“兀兀儿合”。

据《元朝秘史》载,早在13世纪初蒙古汗国建立前,就已出现了这种工具,一直沿用至今。

套马竿木质坚韧,总长约300厘米,顶端拴有套形皮绳。

它既可用于套马,也可用于狩猎时套其他动物。

每逢捕捉马匹时,牧民持竿跨马,冲入马群,看准马匹,抖开绳套,将马颈套住勒紧,随马奔驰,直至马匹力竭驯服为止。

阿拉善旗等少数地区的牧民不用套马竿,而用套马索,蒙古语称“察拉木”。

这些套马者多系技术娴熟、身强力壮的牧民,因而当地牧民以套马为光荣。

游牧文化与中华汉文化交融的轨迹从文化角度审视,北方民族文化属红山文化系统,它与中原仰韶文化本是两条脉络。

它们在南北文化的交汇中相互吸收、交融发展着。

胡文化是纯粹的游牧文化,汉文化是渔猎农耕文化,是征服与被征服的社会实践促使其相互碰撞、交汇与融合的。

古代赵国地处北方,与北方游牧部落接壤因而常受其侵扰。

赵长城的修筑就是为了防范胡人的。

可是长城最终不能阻隔胡人南扰。

赵武灵王认为,游牧骑射是这个马背民族的威慑力所在,于是舍弃汉人的宽袍大袖,提出“胡服骑射”的练兵方法。

这种吸纳是主动的自觉的民族文化融合。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和民族的文化艺术是纯而又纯的。

一个不会吸收或拒绝吸取兄弟民族文化艺术的民族,注定是原始的、落后的。

在北方中国历史上,鲜卑民族可以算作一个勇于吸纳的民族。

鲜卑民族,本是呼伦贝尔湖畔一个弱小的部落,在部落征战中逐渐强大,继而南下占领了漠南漠北的匈奴故地,形成强大的部落联盟。

在什翼犍时代实行强迫同化政策,吞并了不少弱小民族。

可是等到他的孙子拓跋王圭执政后,因仰慕汉族封建帝国的中央集权制,便主动吸取汉族典章制度。

他首先打散部落联盟,实行定居式的户籍编制。

然后大量迁民,分田务农,并在今大同建立平城政权。

定都平城之后,即筑城而居。

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强制游牧经济向农耕养畜转移,使得燕国民众、漠北胡人、甘肃羌民等都被移居雁北地区从事农耕。

这可以看做是鲜卑统治阶级向汉族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靠拢,同时也使各族文化艺术在都城地域形成交汇融合的局面。

据魏书卷二《太祖纪》天兴元年条载:天兴元年……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徙河北、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余万口,以充京师。

从中窥见移民气势之大。

光民间工匠艺人就有十余万。

可见当时鲜卑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规模之宏大了。

这样的大迁徙共有九次[1]。

因为拓跋王圭志在入主中原,不接受汉文化,不借鉴汉族封建帝国的典章制度和先进文化是不可能统治中原的。

鲜卑民族的汉化是主动的积极的。

当北朝迁都洛阳之后甚至连姓氏都汉化了。

当然吸收都是相互的。

洛阳城中的汉族官僚地主和士大夫阶层也有模仿鲜卑文化的狂热之风。

鲜卑民族对汉文化的崇尚和汲取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论战争与和平、征服与被征服。

一个个显赫的政权消亡了,然而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却交融积淀,被后人继承下来。

可以这样说: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华大一统文化的形成,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汇与融合。

北方民族的骑马,到了汉族贵族那里变成了游骑之风。

成为一种身份的煊耀。

北魏迁都洛阳后为了适应游骑,汉族士大夫也接受胡服,改原来华夏传统的“上衣下裳”为“上衣下裤”。

胡靴、胡帽、胡食、胡羹、酥油、奶酪都在洛职城中流行。

就连牧民的奶酒也为汉人接受。

出行骑马不再为了战争,而转化为仕宦人家和士大夫阶层的文明时尚。

游骑之风逐渐增加了高尚和风雅成分,以至唐代长安城中也颇流行。

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始终伴随着政治制度和经济的发展而存在。

愈闭塞就愈落后贫穷,愈开放则愈进步。

中国儒家思想宣扬男尊女卑,可北方民族中由于刚由母系氏族转型,故妇女与男子同样劳作,在生活中有同样的决策权利。

唐王朝的开放和容纳,使北方民族的坦胸开襟式服饰流行于宫廷。

袒胸露臂的西域风在敦煌壁画的伎乐飞天不难找到、大同云岗石窟造像中也比比皆是。

他们与袒露的佛像一同传入中国而被汉民族所接受。

经济的繁荣必将引出文化艺术的繁荣,西北民族的斡旋舞,西凉乐后来都变成汉族朝廷上流社会享乐和市井生活的时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