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的利弊

传统文化的利弊

思维缺陷
中国哲学长于辨证思维,却不善于分析思维。不注 重科学的论证,不会西方实验科学的分析方法,轻 视科学技术、生产创新等,甚至说技艺是“小人” 的事业,为君子所不齿,视之为“奇技淫巧”、 “雕虫小技”。《礼记· 王制》说:“凡执技以事上 者”,“不与士齿”;“作淫声、异服、奇技、奇 器以疑众,杀。”因而科学的发展缓慢。 中国哲学是一种主观先验的思维方式:对“道”的 实践和贯彻,只讲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即 过分依赖于人们的个人能力和智谋,不重视将其变 成社会的普遍精神、方法、规则、程序、法制等。
以和为贵
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
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孔子亦说:“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国语》: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老子亦讲“和”,《老子》说:“万物负阴 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知和曰常,知常 曰命。” 但是老子冲淡了“和”与“同”的 区别,既重视“和”,也肯定“同”。“塞 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 同其尘,是谓玄同。”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即两方面
相互依存的关系。《左传》记载子产之言说: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宋代张载《西 铭》:“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 吾与也。”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 地所生,人与万物都是气构成的,气的本性 也就是人与万物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兄弟, 万物都是我的同类 。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

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有两个方面(黄土文明) 。一个方 面是形成了内向性的民族性格。中国地处东南大陆,偏安一 隅,四周封闭,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业经济自给自足,形 成了一种爱好和平的内向性格。对周边民族讲求相安无事、 互帮互助、关系和谐、双方和平,这既是农耕经济下农民自 身的要求,也是统治阶级的需要。这一点与西方民族追求军 事征服、利益争斗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一个方面,农耕经济形成了重农轻商的政治传统。这 一点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不 发达的重要原因。重农轻商,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农业始 终被放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首位。“耕读继世,诗书传 家”,认为做人一是读书,二是种地。

传统文化的好坏(传统文化的好与坏)

传统文化的好坏(传统文化的好与坏)

传统文化的好坏(传统文化的好与坏)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的好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的好与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各是什么?2、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3、判断传统文化优劣的标准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各是什么?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个两面性如果用最直接明了的方法讲的话,就是:利和弊。

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及的面那么广,还真没办法用一句话简单直接准确的概括。

《周易》讲,……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同样的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对他的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望庐山瀑布》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这个道理,同一个人看同一事物,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所得到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世界上最优秀卓绝的文化,她不但让中国人懂得礼义廉耻,懂得仁义理知信,还让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人有纸写字作画,有火药作枪炮御敌,有精美丝绸暖身,有指南针作向导在大海或沙漠中行走时不再迷失……近代,随着一大批野心勃勃海归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学夷人之长以制夷”思想土崩瓦解,中国传统文化也遭遇了灭顶之灾,几千年的文明古迹,精美建筑多数被拆除,或者以“保护性修缮”之名修得面目全非,处处是西式高楼林立,中国人说话时也以中间夹杂着ABCD而自豪,很多小学生中学生,连一篇像样的中文文章也写不出来,却整天为学英文而发奋图强。

总观前后上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利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有仁义道德,上通天文俯察地理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弊是教导人们做一个有仁义道德,有通天文俯察地理的人。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也是她致命的要害呢,就因为她的仁义道德,让她在一个不讲仁义道德的年代被一些不讲仁义道德的人钻了空子,使自己在自己的地盘都无法立足,就因为她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高深理论,让一些肤浅的蠢驴们人云亦云,说她是封建迷信,以颠覆她为荣。

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是相对于西方近现代的工业文明而言的。

传统文化问题(中国传统文化问题)

传统文化问题(中国传统文化问题)

传统文化问题(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问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传统文化存在哪些问题2、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3、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4、传统文化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传统文化存在哪些问题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

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因为他是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同时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在影响现代的同时,也在新时代的氛围中蜕变。

因此,传统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黑格尔说:“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的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的保持着并传给后代。

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规律,没有进步。

”所以,传统文化就传承而言,强调的是文化本源及沿着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增长的人文精神总和,它不等于古代文化,不等于复古,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升华。

2、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作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的思想,维系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而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

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批判扬弃,创造发展,传统文化的智慧对人类社会的价值提升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但同时也因为这些固有的观念与传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在行为方式上形成一种难以移易的习惯,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文化日益凸显保守性,这种守旧的性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明的脚步,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时代性、普遍性等多种特性交错并存的统一体,他的利弊只体现在它的某个层面,并非绝对。

辩论辩题的传统文化影响

辩论辩题的传统文化影响

辩论辩题的传统文化影响正方辩手:辩题,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

首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它包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支持和指导。

比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孝道和礼仪,这些传统价值观对于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秩序都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它能够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认同感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传统文化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它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和历史传承,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创作灵感。

比如,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戏曲等艺术形式,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于当代艺术创作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它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和文化认同,还可以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文化创造提供重要支持。

反方辩手:辩题,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

首先,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过时的观念和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悖。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歧视,对于当代社会的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都是一个障碍。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陋习和迷信现象也可能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于社会的现代化和科学精神都是一个障碍。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传统习俗和文化形式也可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比如,中国的传统戏曲和民间艺术形式,受到了现代大众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面临着生存困境和转型危机。

因此,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它可能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甚至成为社会问题的根源。

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批判和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它的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由于历代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

今天,要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要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一一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从整个世界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处。

这些优势和强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凝聚功能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却不是起源最早的。

但在世界所有古老的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是从未间断过的文化类型,它历经数千年内忧外患,一直保存、延续、发扬光大到今天。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许多优秀的文化形态因为异族的入侵而中断。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

惟有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从外部原因上说,这是由于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大陆性地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格局、宗法社会组织结构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

但主要的原因则是源于内部,即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多样性的生机力、统一性的同化力、包容性的融合力、伦理性的亲和力、变易性的创造力和民族历史意识的延续力等,构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之源。

中华文化在这强大生命力的延续中,又表现出极强的同化力和凝聚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类型的文化,伦理性是其基本特征。

这种伦理性固然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但深深地积淀在国人意识中的一些伦理观念,如尊师孝亲、修身自律、务实奋进、勤劳节俭等,无疑在铸造国人灵魂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发生着久远的影响。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精选5篇)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精选5篇)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精选5篇)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特别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义的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我们应该怎么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篇1众所周知,文化兴,民族兴;文化衰,民族衰。

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遵循这么一个定律,一个民族的兴盛,必定是从文化的繁荣开始的;一个民族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而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有许多东西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着。

这便是文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的灵魂作用。

随着传统的民俗活动等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京剧等优秀剧种在流行音乐一浪高过一浪的发展势头中濒临危机,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因后继无人逐渐衰落,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它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射了传统民族精神的逐渐缺失。

因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那么,谁来承担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呢?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不能因为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

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也有着自己应尽的责任。

当本民族的艺术精品被外来的泡沫文化所淹没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想不仅仅是记于心中那么简单。

我们要守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血脉,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一直发光发亮的遗产。

譬如,国粹京剧,诗词歌赋,我们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传统美德,各类传统节日等等。

这是在我们华夏子女血脉里流淌的使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忽略它放弃它呢?也许,我们无法杜绝外来快餐文化的侵略,但是民族使命要求我们记得在情人节送玫瑰的同时,也必须记得七夕时牛郎织女的相会,我们知道在感恩节吃火鸡的同时,也必须不忘元宵时的汤圆,我们必须记得每个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意义,这代表了中国,代表了中国文化,代表了我们没有忘记,我们在走着自己的文化之旅,我们欣赏国外的很多风景,但我们绝不摒弃我们的文化大餐,我们在学习,我们在传承,我们在进步。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形势与政策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二○一二年四月十日前言: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

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什么是软实力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而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

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

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

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

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

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

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其中,文化软实力,指一国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中国目前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孔子文化号召力,当然也包括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符号影响力。

目前,中国的软实力不是最强的,最强的时候在宋代。

综上所述,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所指的就是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力、文化力、外交力等软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2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2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双重性,进而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看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最后就如何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即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文化,指一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积年累月,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所取得的各种成果和成就,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

今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

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荣旗帜。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有着双重影响,正确引导民众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公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和消除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1、“羞耻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鲜明价值观念。

传统价值观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人的道德。

古代社会历来重视羞耻心的强调和培养,把它视为人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些都是弘大刚毅,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操。

有耻与否,成了判断人和禽兽的道德标准。

如《礼记》中记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2、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这中间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是我们十分宝贵的财富。

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病,毕竟以前的文化有些历史的局限性。

中国文化的本质,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西方世界有上帝作为人们心中的归宿。

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仅靠家,孝的存在是维持家庭和睦和幸福的源泉,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讲仁义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但是传统文化以前是为统治者服务,自然也就存在一些不好的东西。

比如妇女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还有一些忠君思想很明显被淘汰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1.公义胜私欲”是道德的根本要求,“公”是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

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爱人要从爱旁边的人做起,从爱亲人做起,即孝悌是人之本(孝道),并把这样的爱推广到他人,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道),能将心比心(恕道)。

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主张“合而不同”,“和为贵”,讲求和睦相处,强调社会和谐,“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

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凡人炎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

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荀子·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里讲的“神明”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圣心”是指一种道德境界。

所谓“成德至善”,是说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由一种较低的境界到另一种较高的境界,不断前进而逐渐趋于“至善”的过程。

——“存之又存,相乃不舍”,逐渐地但无止境地趋于“至善”。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是就是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

此外还有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

刚健有为和刚柔相济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刚健,圣人们也以言必行,行必果的实际行动来阐释了这一观点。

在如战国时期慌乱的年代里,孔孟始终坚守“仁爱”的政治主张,并都为此付出了毕生心血。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儒家以外,还存在其他很多派别。

虽然各个派别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同样地我们也能找出很多共同点。

比如佛家和道家都提倡自强不息地生存下去,甚至活得更自由或更美好一些,他们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也是很强烈的。

和谐: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大精华所在,便是和谐的思想。

“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及而不过,强调一种中和之美,协调之美。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的品性与天地合一,四肢对四季,五脏对五行,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种合谐的境界,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不仅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哲学的况味,它所能涵盖的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范畴,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范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弥补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

它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道德根基。

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

以群体、集体、整体为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价值取向。

“大公无私”、“天地至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充分体现了“尚群为公”的整体主义精神。

而且在义利关系上,传统文化重义轻利,义先于利,但并不完全排斥利。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可见孔子并不排斥对利益的追求,只是要求“以其道得之”,“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只重个人利益,漠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自我心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部分人道德观淡漠,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大学生中开展“为公”、“义利观”教育,就是要指导大学生摆正个人、国家、民族的关系,加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发展、民族前途联系起来,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人。

中华文化的弊病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弊端是缺乏平等性。

“平等”具有双重涵义。

一是人际关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会关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权利义务)上的平等。

“平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现代世界三大价值观——民主、人权和法治——的基础。

没有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平等性,就没有个人的独立性;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就没有个人权利可言。

在我国古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首先应承担义务,而不是享受权利。

个人受到礼教和宗法、国家和家族机器的强力压制,几乎无丝毫自由可言。

皇帝随意杀死臣民,父母可打骂甚至杀死孩子。

至于父母棒打鸳鸯、干涉婚姻,在古人眼中那是正常现象!儒家的伦理道德严重摧残了人性。

古代等级森严,百姓见了官员要磕头,官员见了皇帝要自称奴才。

虽然也有人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但是更普遍的是“刑不上大夫”。

孟子讲“浩然之气”,限于人格独立;庄子推崇“逍遥游”,限于精神自由。

西方世界比较重视个性和民主。

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体系远不如中国神话的等级森严。

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表现出对权威的不盲从。

在古罗马,元老院具有重要地位,是后来议会制度的雏形。

我国古代皇权至上,不可能有类似的约束机制。

我国古代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美国《独立宣言》却提出“人人生而平等”。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是法律上的平等。

另外,我们每个人,无论职业、年龄、职务有多大区别,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拜官主义”和“拜金主义”严重,人们很难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成熟的民主国家可以通过“理智辩论”进行沟通,做到“宽容异见”。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发生“莱温斯基事件”后的一次内阁会议上,受到多名部长的严厉指责,场面非常难堪。

我对此印象深刻。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个弊端是缺乏科学精神。

首先,我国古代关心的是人伦和社会而不是自然界。

“四书五经”不谈科学,科举考试也不考科学知识。

被李约瑟称为“最具科学精神”的道家,产生的一些科学成果不过是追求长生术的副产品。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古代不可能出现系统的科学理论。

四大发明只是技术成果。

第二个弊端是不重视工业的发展。

我国古代不重视工商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经商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在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处于萌芽状态,极不发达。

而近代科学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工业革命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近代科学的产生又推动了工业革命。

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具有相互推动的关系。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现在公务员热还没有减轻,应该鼓励人们凭着自己的兴趣去选择。

所以,我国古代缺乏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是数学的基础,而数学是科学之母。

在诸子百家中,名家讲形式逻辑。

可惜名家只破不立,其本质是诡辩论,对我国形式逻辑的建立没有任何好处。

《易经》和《道德经》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但是,辩证逻辑必须建立在形式逻辑之上,是形式逻辑的补充和发展,它本身不能取代形式逻辑。

在没有建立形式逻辑的我国古代,《易经》和《道德经》恰恰破坏了科学的推理和实验精神,起了反科学的作用。

形式逻辑不仅对科学影响重大,还对政治和法律辩论有重要影响。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这三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三个弊端是缺乏法治观念。

在诸子百家中,法家讲法治,儒家讲德治。

法家一度取得优势,但是因为过于刻薄寡恩,法家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失势。

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施行的是“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

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调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从概念和性质上分析,道德是一般行为规范,而法律是高级行为规范。

因此,法律是最大的道德。

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水准,最重要的是国家机关首先要严格守法、执法。

法律和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不能相互替代。

而我国古代以儒家的“礼”作为事实上的“法”,抹杀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区别。

法律规范具有严格的逻辑结构,即使是圣人制订的“礼”,也不具备法律的严密性。

因此,“以德治国”本质上还是“以人治国”。

“出礼入刑”混淆了民法和刑法的区别,“原心定罪”败坏了刑罚的原则。

中国是一个盛产“潜规则”的国家。

所谓潜规则,就是不能摆上台面的规则,即法律、规章制度和明文规定之外的规则。

潜规则盛行是整个社会缺乏法治观念的体现,严重败坏了公共秩序和社会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三大弊端:缺乏平等性、科学精神和法治观念。

国家试图一一进行纠正。

平等性写进了宪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正在进行现代化法制国家建设。

但是这些糟粕文化的残余依然存在,真正克服它们还需长期的努力。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努力,这样会早日进入高素质社会行列。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所面临的处境越来越严峻了,特别是在这个物质社会里,更容易迷失自己。

所以我们应该有周恩来一样的抱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切不可一概论之,这样就可能走上极端,也即是共产党曾经犯的左倾或者后倾错误。

为了祖国更好的明天,我们一起努力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