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论易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论易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论易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一、引言:人类文化的形成及误解

茫茫的宇宙由混沌状态变得“清晰”起来,进而在其内孕育了万千物种,这本就是个讲不清的奇迹。(偶然中的必然)而人类的出现则与是否讲清无关,即使讲清了也是奇迹中的奇迹!(必然中的偶然)人科动物(Hominidate)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700万年前,那时袖珍的原始人乍得赫人曾经“异常辉煌”。后来人科动物中又出现了新的物种,就目前可以肯定存在过的就不下9种之多。智人(Homosapiens,现代人的学名)的出现大大推进了人类的发展进程。自从距今19.5万年前的智人在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诞生”以来,他们就迅速的在世界各地繁衍拓疆。到了距今约1万年前,整个地球只剩下南极大陆未被他们“使用”了。

文化的出现并非与人类的出现同步,它至少是滞后的。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它并非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人类出现以后相当漫长的时期内,整个世界是无文化可言的!为什么这样说?的确,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主体永远是人,其他的“环境”(人以外的自然界)居于客体的位置。人类主体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及一部分非社会性的个体的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来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的同时也逐步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文化应运而生了。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说文化是人类的“私属品”!但是否可以这样说;凡是人类参与其间的一切与自然界的“互动活动”就都可以称之为文化吗?并非如此。有些学者认为:人类从“茹毛饮血,

茫然于人道”(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的“植立之兽”(《思问录·外篇》)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从而出现了文化。我认为“人道”的出现只是人类出现文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只有人类超越了本能的、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活动及其结果才能称之为文化,否则完全可以说其他物种也有自己的文化!(通常人们这样来解释文化:“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指排除的人类社会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它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等。”如此的解释无疑把文化的出现视为与人类出现是同步的,把人类早期本能的、无意识的“创造活动”也纳入了文化中,这是极不确切的!)正如世间一切事物皆受环境影响一样,文化也不例外!(文化的地域性)以此我们可以将人类文化划分为黄河流域文化、玛亚文化、尼罗河流域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等。(当然也可笼统划分为中国文化、法国文化、美国文化、德国文化等,按照其他划分标准则会有其他的文化名称。)就综合而言,在上述的诸多“文化”中,中国文化在对于推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上的贡献是巨大的。这样的认为并非我对中国文化“夜郎自大”式的“自恋”。我们如果对某一事物的贡献大小做出评判,可以从此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正面影响中(并非包括负面影响在内的一切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来分析讨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推动能公式中做了如此的简洁表达:E=MC^2 ,而贡献可

以作为对人类有益的E(能量)来看,广度和深度的综合作用可以约略按等价于MC^2来理解。因此,谈论中国文化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就势必要就中国文化对人类文化正面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上展开。而《易经》堪称中国文化的源头与主体,(《易经》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这样说: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因此泛泛而论莫如择要而记:论易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二、“易经”实质与内涵

1、《易经》并非确指某部不朽著作

中国的《易经》确切讲并非是某位贤哲所写的著作,称其为“易学”更为恰当。根据现存的史料来看,它在最初并非以书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集体智慧(易经思想)被中国人所共享的,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逐步得以完善。在这一点来看,称“易经”为书是不妥的。但以《易经》相称也无妨,它作为无形之书早已充盈天地、影响万物。现在的人们多将《易经》(事实上的易经思想)等同于《周易》,于是原本并非出自一人的智慧便被周文王所独享了!(传说中连山易祖、九天玄女等人作《连山古易》、《归象易》、《归藏易》,伏羲则创八卦等这些都应归入“虚拟存在”的《易经》一书中;圣人修易,经过圣贤们的“接力传递”到了周文王时才出现了《周易》。而目前所知,《连山古易》、《归象易》、《归藏易》等只有名称记载却无明确的内容所传。《三字经》:“有

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所以即使有真实的《易经》存在,现在我们所说的《周易》也只是组成《易经》的“三易”之一。)《易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很大完善,孔子等贤达对易经思想的丰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后,汉代的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的“玄学”、宋明的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功利学派)使得《易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今天仍有不少的人对《易经》做着探索与阐释。《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它已从初始阶段以摇卦占筮为主发展成为博大精深、涉及了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变化的永恒经典。(与《易经》有关》的著作不下千种,较为重要的有京房的《京氏易传》、朱熹的《易学启蒙》、《周易本义》、来知德的《周易集注》、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张载的《横渠易说》、程颐的《伊川易传》、司马光的《温公易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王夫之的《周易外传》、王以雍的《易经解析与致用》等。)

2、《易经》中研究方法及内涵核心

易者,变化;经者,永恒。《易经》作为研究变化、永恒之学,实际上便是研究世间事物的“过程”(宏观与微观兼顾)之学。《易经》在中国文化史上评价甚高,被称为文化之根,群经之首。(群经者,《易》、《诗》、《书》、《礼》、《乐》、《春秋》。(此处六经的《易》实指《周易》,而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则意指《易经》)为什么?因为《易经》从两方面来研究变化:一是从道理、法则上来研究,简称“易(义)理”,思维的着眼点在于抽象、理性、逻辑。二是从形象、性质上来研究,思维的着

眼点在于形象、感性、直觉。同时,它又辅以象数(比如《易经》中的河图洛书、卦象等)把大致的、模糊的转化为具体的、明确的。也就是说,易经思想中既有对事物本质内在的研究,也有对事物表象外在的参考。整体来说,《易经》思想以“智者察同”为主旨、以对事物宏观性、共同性、普遍性的研究为主;以“愚者观异”为补充,以对事物微观性、个别性、独特性的研究为辅。

阴阳观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宇宙间万物不出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事实上,阴阳互用,道方产生;阴阳互孤,则无道可言。)阴阳运行于宇宙,道弥纶于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包括宇宙自身)的根本规律,即:阴阳和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佳;把握阴阳则统御整体。在这里必须要指出,阴阳并非确指我们习惯认为上的一个或无数个肉体生命消失后所处的空间(阴)及一个或无数个肉体生命存在时所处的空间(阳);也并非专指物质结构(阴)和功能属性。阴阳本身具有广义、相对、动态的涵义,对于具体事物而言其含义会随之具体变化。如此来述并非说“阴阳”可以替代万物、任意变化,而万物则的确是由阴阳相互生发而成。因此,我认为阴阳是指存在于宇宙间万物的任何对立而统一的两个因素或者是对多个因素的大致归纳后的泛指。它具有广义、相对、动态的涵义,因所分析事物的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具体涵义。比如,优劣、美丑、大小等。道者,核心(首)之路(道的左偏旁),隐于事物之中而非显于皮相。

三、易经对人类文化的“指导”与影响

(一)、易经与儒、释、道三家

儒、释、道是中华文化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通常我们有这样的认为:儒、道二家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释家则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们所分享;释、道二家可以冠以宗教相称,而儒则不能。我谈一点我自己坚持许久的看法:儒、道二家并非为我中国人的“私物”,“儒家”也可以称之为宗教。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还没有表白前,那个无分別的状态是天地的本源;(大意:宇宙初始本无分别,诞生万物后则有了分别。无分别也罢,有分别也罢,它们是不同而同的。)这与《易经》中的以“智者察同”为主旨、以“愚者观异”为补充是一致的。宇宙从何而来?万物的初始阶段有名字称谓吗?世间一切都是“无中生有”的结果!虽然我们对“无”进行穷究时一定会陷入茫然、无措的未知“瓶颈”而不能出。事物的初始命名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尤其是对于某些“有形”事物的命名更是如此,比如太阳月亮;它们一旦被命名后便具有相当的不易更改性。而对事物中的一部分客观存在的、“无形”事物的命名在必然性所占的成分更多一些,比如文化宗教。它们被命名后要经历若干的“验证”,常常在此类事物出现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才能被认可。此类事物的命名更加强调内在,符合哪些要素,具备哪些特征才能被称之为儒、释、道等。也就是说儒、释、道等比直观的太阳月亮等更难定义、更难明确化,它们更加看重名称背后所包含的一切。换句话说,即使名称不同只要本质相同的事物都应该被归入同类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儒、道二家可能也存在于其他国家的文化中,但因它们有

而我们不知或者它们有而它们不显,于是儒、道二家被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我们中国人的“私物”了。

为什么“儒家”也可以称之为宗教?关于宗教我想略谈一下。宗教究竟是什么?唯物主义者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信仰,宗教组织,祭礼,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人根据中国汉字、字母文字的意思作出了如下解释:有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追随者,有一定的仪式为“教”;西方的宗教religion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表示是“再”和“聚集”。即人们为了某个目的聚集在一起,发展到有同一信仰,为了这一信仰而活着。宗教如同其他“无形”事物一样是不可能被明确定义的,但有一点被大家所共认:无论无神教还是有神教都是依赖人们内心深处的“信仰”来维系其在根本上被称之为宗教的。儒家文化有深信者的“信仰”寄托其中吗?我认为无疑是有的。只要信仰存在,宗教便不会消失。只要人类存在,宗教便不会消失。(伟大的马克思者认为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时宗教将会消失,这是“理想化”、“道理化”的结果。只要人类自身存在思维、对宇宙的认识仍然存在未知,宗教会永远伴随人类直至人类在宇宙中消失的那一天。)

易经与儒、释、道三家有什么联系?对儒、释、道三家有什么影响呢?当然宇宙间存在不谋而合的现象,也是由人类智慧互为相通的结果。换言,尤其是在“无形”的认识范畴内常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在亚洲的A有了C这样的认识,在欧洲的B在的确对A的一切毫无所知的情

况下、在多少年后也有了C这样的认识。当然,我们更不否认下述这种现象的发生:一般说来较早出现的事物(尤其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无形”的认识)会或多或少的对较晚出现的事物存在影响。如果把前一种现象看作永恒中的变化,后一种则可归入变化中的永恒。(规律中有特例也是规律,在这里不是我们的谈论重点,但的确需要指出。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明显易经比儒、释、道三家存在于宇宙的时间要长些。)儒家文化以智慧入世,释家以智慧出世、至大乘阶段则发生变化、出世入世合一,道家则依“情势”(实际情况)而定出世入世。出世涉无为法,入世涉有为法。无为法极致是无分别智,心物一体;有为法的佳境是和谐有序,趋利避害。儒、释、道三家对出世、入世侧重不同,但其终极都是采取无为法,也就是易经所阐述的把握阴阳统御整体。儒家言:“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释家言:“圣智无知,万品俱照。法身无象,殊形并应。”“定是慧体,慧是定用。”道家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儒佛道,名称而已。它们即使被冠以了ABC也无不可,但人类拥有的“儒佛道”的三类“处世方式”,只要人类存在,它们就会永远存在下去。即:为解决所需要而争的“儒”,为惑之不解而托为“佛”,为心灵自由而追的“道”。作为人类行为、思想的主要“类型”将永远存在下去。

人要活命,生存是人类第一所需。自然,“儒”会成为社会的主体(文化)。(可能别的国家会用其他的名称来代替“儒”,但在实质内容上是

相同的。)人只要竭尽全力,吃饱饭多会不成问题。“不事劳作”吃不饱的人,“经营有方”吃过饱的人便有了“空闲”来思索人生,琢磨世界。吃不饱的人和吃过饱的人便会觅“佛”寻“道”。因为他们的“需”大多解决了,或者他们的需得以解决的太少。换言:居众生高低两端的人多会想往与“佛”“道”为伍,但真正能融入其中的却实属凤毛麟角。居于众生“中间”的你我因“需”的缘故而多会不得已而与“儒”站在一起,即使想与“儒”脱离也不可能做到。在数量上或比例上来说,从属、靠近“佛道”两家的众生想超过“儒”家的可能性变得渺茫!要之,儒佛道的形成与发展与易经(宇宙间的“阴阳”及人类自身的“阴阳”)是密切相关的。三家文化的终极落脚点是“各方平衡”,而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具体性。

(二)、易经与生命、医学、思维

万物生命,究其本质是宇宙间物质和能量相互运动的结果、阴阳交合的结果,它来源于宇宙。因此,生命受制于时空。具体生命开始的瞬间,阴(形体、物质结构)的部分初步形成且完好无损而阳(能量、功能属性)尚未出现。此时的生命状态称之为“纯真之体”,因只有“进”没有“出”(消耗)。?随时空变化生命而变化,即具体的个体生命随宇宙阴阳的变化而变化。在生命的中期会出现唯一的一次阴阳平衡(中国当代易学大家王以雍先生称之为“时间中道”),随后阴降阳升直至生命结束。(生命结束时,阴耗尽全部转化为阳、构成生命的物质转化成能量重新回归宇宙。)

生命的变化标志有二:时间与空间。两者相比,时间对于生命尤其重要。因此控制生命需控制时间。而对于整个宇宙来讲,自然时间是不可控的。它在无声无息的前进,它在无声无息的流淌。这样以来如何控制时间?对于生命,时间同时包括了自然时间与生理时间(也可以理解为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人间一日,天上十年。”说明了自然时间与生理时间相互间的奥妙关系:当生命个体内部的生理时间放慢速度时,自然时间对生命的影响是不大的。换言,当一个人能够做到“个人小世界”的极度平衡与和谐时,其“阳”的消耗是微乎其微的。此时“宇宙大世界”对“个人小世界”的影响也降至最低,可以说“个人小世界”已经几乎处于“完全独立”状态可以自行运转了。如此的境界(自然时间远小于生理时间)是对“神仙”而言,对于我们常人则不然,其自然时间与生理时间是相等的。当然也不排除另外的少数:自然时间远大于生理时间的现象发生,比如历史传说中伍子胥过关一晚白发。这就是典型的“个人小世界”极度不平衡、不和谐造成的。(人心情舒畅与心情焦躁时“阳”的消耗是不同的,生理时钟的运转也是不同的。)综述,延长生命的有效途径便是延长生理时间,控制个体内部“阳”的消耗。此外,延寿亦需要生命个体与空间(环境)的“和平共处”,我们平时所讲的适应环境就是这个道理。(此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阴成形,阳化气。”“阴为体,阳为用。”“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这是中医学普遍的共识。对于西医而言,其相对更偏重局部的精确性,更注重对症下药。无论中医的宏观调节还是西医的微观把控,它们在实施治疗时都把“阴阳平衡”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易经》的核心是“阴

阳”,宇宙的核心也是“阴阳”。但《易经》永远不可替代宇宙,因为《易经》的产生,是宇宙中的“特殊物”人对宇宙“仰观俯察,近取远索”(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索诸物。)的结果,主观岂能穷尽客观?人类认识无尽和相对性是永恒的,《易经》作为人类的智慧也有其未及!

“阴阳平衡,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断。”我想略谈一下医学中的难题:癌症。人的体内环境由“酸碱环境”共同营造而成,健康人体内呈碱性或弱酸性,而癌症患者体内则呈酸性或强酸性。对于一般的细胞来讲,在酸性环境中是难以生存的,而癌细胞则不同;它如同极少数一部分生命力顽强的物种,要想活下来怎么办?适应环境。如此以来一部分本该在酸性环境中死亡的细胞因发生了变异(适应环境的结果),从而成为了癌细胞。癌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隐蔽性强,这对医学来讲是极大的障碍:不能精确且易误杀其他细胞。通常的化疗等手段可以一时生效,但长久贻误!癌症之所以被称之为“绝症”就在于我们在力求平衡时却破坏了平衡。因此,解决癌症的根本途径便是使得精神的“阴阳”(认识心态)与物质的“阴阳”(体内酸碱环境)重新恢复平衡状态。

思维的存在是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在这里我们要感谢神秘的“阴阳”。“阴阳”的存在使得你我在刚降生人间时便或多或少有了思维。至于阴阳在宇宙存在了多少?阴阳从何而来?阴阳为何制约万物?这与宇宙的诞生、无中生有的无由什么所生同样棘手!大致的思考便是:世间万物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只要“跳”出了A(比如阴),那么势必就会衍生出一系列的B、C、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由觉性与理性构

成。觉性主要包括直觉、具象、体验,最后形成形象思维。理性主要包括意象、推理、实验,最后形成抽象思维。《易经》认为觉性属阴,理性属阳。觉性与理性的交合构成了思维的全部。(交合的最大值即灵感)如若按照另外的标准则可将人类思维(的内容)分为知识与智慧。有人认为知识是人类对以往认识的积累,智慧则是人类对未来认识的开启。我认为不尽皆然,我们可以大略这样想:知识主要是术,智慧主要是法,术法有重合之处。法生术,故术无穷。然法有几何?其未能明论!也可以这样说人类智慧没有穷尽,而知识在某一阶段会有穷尽、一定的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知识在不断增加,而智慧的“量”与“质”却不是成正比的。进一步说,人类智慧的增加在人类发展的某一阶段会极其缓慢甚至出现“断层”,换言智慧的增加比知识的增加要缓慢的多。可以这样讲,我们人类发展至今的智慧比人类发展的中期增加了没有多少!

惠能讲:“法无顿渐,人有迟疾。”又说:“无念、无象、无住。”(“无念”是主观意念不出,“无象”是客观形象不入、“无住”是不留恋任何对象。三无的核心是无念。)前者好理解,后者“三无”怎么可能呢?如此来言就是有念、有象、有住,当打惠能哲人三大板!人差异性的存在及纯粹性的不存在使得你我思维不同,思维的不同导致了你我一系列的不同。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了你我各自履行着自己的人生轨迹。“特殊”的你我失去了自己的轨迹,成了他人的影子,与没有来过世间无异。这一切都是主客变化(阴阳交合)的结果。神秘玄妙的阴阳它存在于宇宙,使得宇宙万物得以生成衰荣,你我却无法确指它是什么?

(三)、易经与进化论、量子论、相对论

在人类史的发展演变得益于许多理论起了推动,若平心而论进化论、量子论、相对论的出现实在是起到了令我们“醍醐灌顶”的极大作用。尤其是在人类高速前行的近200年间,这三种理论起到的贡献更是居功至伟,它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先来看进化论。从15世纪后半叶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是世界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在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不变论,当时的I.牛顿和C.v林奈认为地球由所谓第一推动力而运转起来后就永远不变地运动下去,到了18世纪下半叶I.康德的天体论中提出了转变论的自然观。在现在看来,我们会觉得事物始终处于变化中是相当自然的事情,而在18世纪的西方认识到并自觉承认“演变”的人并不多。真正让““演变”这种观念渗透进人们大脑、引起人们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当属”1858年7月1日C.R.达尔文与A.R.华莱士在伦敦林奈学会上宣读了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后,更确切点说是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在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即优胜劣汰)如果自然条件的变化是有方向的,则在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后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书中C.R.达尔文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根据,因此“进化论”自诞生以来就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化

论”就整体来说它有许多合理的成分,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它基于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之上过分强调了生物进化的缓慢推移性(渐变性),忽略了生物进化的偶然性(特例的存在没有考虑进理论内)。

量子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它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为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它提供了精确一致地解决关于原子、激光、X射线、超导性以及其他无数事情的能力,几乎完全使古老的经典物理理论失去了光彩。量子论由普朗克(Max Karl Ernst Ludwig 、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海森伯(Werner Karl Heisenberg)、玻恩(Max Born)、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人共同完成,它也是人类智慧的“群体产物”。自然“量子论”涉及了物质世界的许多高深本质的问题,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想做到彻底的理解非常困难。有人形象的称“量子论”是世纪发现之微观世界中的轮盘赌,这道出了此理论中谈到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事物的不确定性。举个通俗的例子,日常中我们对事物判断认为“非A即B”的思维惯式被打破了。(当然“量子论”主要是对物质内部的原子等进行的研究,但在道理上与其他是可以相通的。)也就是说,“量子论”通过一系列的科学论证得出了事物所具备的模糊性;宏观世界的定律具有可验证性,而微观世界的定律具有随机性。不难想象世界上没有精确的恒常存在,的确世间万物在理论上都有着自己的固定“位置”,事实上呢?它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挪移”的可能!但具体哪一事物、事物内部的哪一“组成”会“挪移”,你我谁也说不好、说不

准。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被称作人类史上的智慧集大成者,这不是对他的什么虚妄、吹捧之辞。他的高明伟大之处在于其将宇宙间的特(狭义相对论)与一般(广义相对论)都纳入了他的理论体系并且切实解决了人们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狭义相对论最著名的推论是质能公式(E=Mc^2 ),目前它对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是计算核反应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并导致了原子弹的诞生;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引力透镜和黑洞也相继被天文观测所证实。它的出现解决了关于时空和引力的诸多困惑人类良久的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相对论的出现使得人类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更趋于客观、更趋于本质。它在精确的前提下(有具体的公式)同时兼顾了模糊,使得模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精确、精确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模糊。在这种意义上来讲它与我们中国《易经》中“象数与义理并重”(微观与宏观并重)是最接近、最吻合的。尽管“相对论”的比中国《易经》出现晚了数千年,但它在科学上的现实意义是易经所不及的。

综合而言,进化论、量子论、相对论在实际的“思维方式”无不自然不自然的受到了中国易经的影响。当然人类的智慧是允许存在“跨时代相通”的,即暗与古人合现象。我在前面提到:易者,变化;经者,永恒。《易经》作为研究变化、永恒之学,实际上便是研究世间事物的“过程”(宏观与微观兼顾)之学。《易经》从两方面来研究变化:一是从道理、法则上来研究,简称“易(义)理”,思维的着眼点在于抽象、理性、逻辑。二是从形象、性质上来研究,思维的着眼点在于形象、感性、直

觉。同时,它又辅以象数(比如《易经》中的河图洛书、卦象等)把大致的、模糊的转化为具体的、明确的。也就是说,易经思想中既有对事物本质内在的研究,也有对事物表象外在的参考。整体来说,《易经》思想以“智者察同”为主旨、以对事物宏观性、共同性、普遍性的研究为主;以“愚者观异”为补充,以对事物微观性、个别性、独特性的研究为辅。就此看,完全可以说《易经》最大限度地将人类的主观与宇宙的客观自然结合起来了。而进化论、量子论、相对论所包含的内容无不是研究了“变化与永恒”、“宏观与微观”,当然这三种影响人类的理论在具体运用上比《易经》更具针对性;我想,这同时也验证了《易经》中所阐述的思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无止境的,即使在它阶段性“灭绝”后其仍会在“另一时期”出现规则或不规则的循环。我们人类的认识更是如此!

四、全文总结

如果我们深入、仔细的研究,你我会发现《易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实在是“大象无形”、“大不可方”。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艺术离不了《易经》,你我品读一下谢赫的《画品》:“六法”是不是在谈“静动相宜”?你我品读一下孙过庭的《书谱》:“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是不是在谈“阴阳和谐”?文学、音乐、其他,什么能离得了易经呢?论易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区区言之不尽。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易经》及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班级:11级电子信息工程(专升本)班级代号:119441 姓名:赵林旺 学号:1109634006

泰卦 在《易经》的卦序中“泰”列第十一卦,是由“坤”卦演化而来。在“坤”宫第四卦为“泰”卦所在的位置,“泰”卦达到了阴爻与阳爻的平衡。泰卦上坤下乾,天下地上,乃天地交通、阴阳和畅之象,故名泰卦。泰大通也。内乾“健”而外坤“顺”,这其中以阳刚主导于内,则阴柔听命于外,这样的一种格局就很吉祥,而六爻上下交流自然感应所以亨通。泰卦以上下大通为象,阴居上而求乎下,阳居下而应乎上,上下相应相通。泰者,君子之道大行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故亨通无碍也。然泰久必否,此为天理之必然也,故处泰之道,当居安思危,常守正固,修人事以胜之,则可保其泰也。世之小人不可胜尽,必欲迫而逐之,使之穷而无归,其势必至于争,争则胜负之势未有决焉,故独安夫“泰”,使君子居中,常制其命;而小人在外,不为无措,后君子之患无由而起,此“泰”之所以为最安也。 卦意:第11卦地天泰(泰卦)应时而变象曰:学文满腹入场闱,三元及第得意回,从今解去愁和闷,喜庆平地一声雷。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坤)相叠,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感,上下互通,天地相交,万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变者泰(通)。事业:坚持由小而大,循序渐进的原则,事业已达到顺利的境地,更应小心从事,居安思危,积极寻求、开拓新的事业,方可继续前进,若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必遭失败。 经商:顺利。务必注意市场动向,开拓新的领域,展开新的竞争。为此,密切与他人的合作,争取各方面的帮助,但需谦虚谨慎,警惕巧言令色的小人。 求名:具有成功的条件,但一定得更加努力,刻苦追求,最忌聪明反被聪明误。外出:一帆风顺。 婚恋:美满姻缘。谈恋爱却不可不认真对待。 决策:吉祥如意。适应能力强,各项事业能成功。能谋善断,长于人际关系,能团结他人共创业绩,灵活机动,很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向新的领域迈进。但在人生途中必须兢兢业业,尤其不可麻痹大意,在择朋选友方面更应慎重,切防小人倒运。 “泰”的解释为互通,天地相交,万 物纷纭。反之则凶。万事万物,皆对立, 转化,盛极必衰,衰而转盛,故应时而 变者泰(通)。“泰”,通畅、平安的意 思,这是泰卦总体形势的特征。 《序卦传》说:“履而泰,然后安,故 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泰卦紧接着履 卦发展而来。履卦的卦象上天下泽,乾阳 在上,兑阴在下,象征辨别上下之分的等 级秩序,所以说“履者礼也”,履卦的总 体形势就是遵守这种等级秩序的规定,循礼而行。泰卦的卦象与履卦恰恰相反,乾阳在下,坤阴在上,看来是颠倒了上下之分的等级秩序,违背了循礼而行的原则,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表面形式上的颠倒违背,才使得总体形势通畅平安,形成“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和谐。所谓“履而泰,然后安”,“而”是连词,一方面表示由履而泰是一种前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窦坤1,2,新科1 (1.师大学教育学院,710062;2.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在西周初期有三种含义:天子所属之城, 即京师,与四方诸侯相对举;商周封域,与远方相对举;专指以为中心的地区,即夏区,用于周所封诸侯,称为诸夏,与四夷相对举。在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文化”一词源于《易经》。《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正天下。”其意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到了汉代,文化成为相连的常用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与未经教化的“野蛮”、“质朴”相对举。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 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 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论《周易》的作用与影响

论《周易》的作用与影响 【摘要】《周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在科学技术未被人掌握的古代,人们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它可以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本文从《周易》的起源,《周易》的作用以及《周易》的现代影响介绍了《周易》。【关键词】人更三圣、六十四卦、占筮、古代预测、政治决策、自强不息《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至到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周易》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后人。 一、《周易》的来源 (一)《周易》的作者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指六十四卦的卦形和卦爻辞;“传”,指阐释《周易》经文的十篇专论,亦称“十翼”。有关《周易》的作者,班固撰《汉书.艺文志》,承司马迁之说,将《周易》经传的作者及创作时代扼要地概括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即谓“上古”的伏羲氏画八卦,“中古”的周文王演绎为六十四卦并撰写卦爻辞,“近古”的孔子作《易传》十篇。 (二)《周易》名字的含义 关于《周易》名字的由来及其含义现在也是众说纷纭,现在大都认为:“周”字之义:一曰“周”指周代;二曰“周”字义取“周普”。尚有兼取两说,而实主“周普”之义者。“易”字之义,古今说者尤为多,择其要者约有七种:其一“易”为“蜥蜴”;其二、“易”一名而含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其三、以“日月”为“易”;其四、“易”兼有“变易”、“交易”、“反易”、“对易”、“移易”五义其五、“易”为占卜之名又用以名占卜的官;其六、更简易;其七、“甲骨文“易”字的写法,取”日出“之形,变易。 (三)《周易》的的卦象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介绍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起源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

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现在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流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道教前期分为丹鼎与符两大派。符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主要宗教活动内容,组织上多系民间道教,如汉末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南北朝时又分为南北天师道。丹鼎派侧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别。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李耳联宗,推崇道教。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开始组织编撰《道藏》。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为主。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融儒释。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此后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身衰减。然而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生命为中心的。 一、“有形皆含道性”的生命平等观 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 然而,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根本途径在于得道成仙。道教所要得的“道”,即是“自然”;而“道”的自然性,最根本的就在于其生命,在于化生万物;因此,“道”就是生命本体。老子《道德经》把“道”称为“天地母”,赋予“道”以生命,又明确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道”生天地以及人和万物。《老子想尔注》明确地说:“生,道之别体也。”所以,道教追求生命并不是通常那种单纯地追求长生不死,而是要在追求“道”的生命本体的过程中,实现人的长生不死。在道教看来,自然 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而且都含有“道”的生命本体,因而都是一种生命;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就生命本体而言,是一致的;各种形式的生命都是“道”的生命本体的体现。因此,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平等的,而且人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道教不仅在宇宙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同根性,而且,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从本体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皆有道性。梁陈时的宋文明对道性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明确提出“一切含识皆有道性”,认为人以及有心识的动物均有道性。唐代著名道士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则更为明确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认为天地间

易经与中国文化

易经 幽幽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产生了无数璀璨的明珠。在中国的文学宝库中中,大浪淘沙,四书五经一直备受青睐,其中,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洗礼,四书五经与中华民族已经深深地联系在一起了,是我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蕴藏了无数的中华传统。 四书五经共同承载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但是每本书的地位却不一样,并不是等同的。在中华文明的所有经书之中,《易经》堪称群经之首。《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易经》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问题,是真正的一分为二观点,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即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体运动变化、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意义,独树一帜。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躯。《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其二元世界统一论思想,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象,暗示了二元世界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 易经八卦图是易经的基础,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悦也。”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特征来表示。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八卦的“卦”,是一个会意字,从圭从卜,圭,指土圭。开始以泥作成土柱测日影。卜,测度之意.。立八圭测日影,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易经所推行的八卦阵,体现了一种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的规律,透露出一种自强不息的状态。《周易》中流传很广的话中有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的意思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其实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着人类从大自然所学到的自我调节的各 参考文献: 曾仕强:《易经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答题答案汇总

—————————————————————————————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一) 1 (B)创制了八卦。 A、盘古 B、伏羲 C、蚩尤 D、黄帝 2 “《易》之于人,正则获吉,邪则获凶”是(D)对《易》的评价。 A、孔子 B、庄子 C、许慎 D、孔颖达 3 《周易》一直被神秘面纱笼罩,其原因不包括(B)。 A、奇特玄妙的卦形符号 B、梅花易数的难解 C、简古奇奥的卦爻辞文字 D、古远的传承 4 “易,变易也,卦殊其义,爻异其旨”出自(C)。

A、周文王 B、孔子 C、赵汝楳 D、孟子 5 《周易》真正的精髓在于其(C)。 A、朴素唯物论 B、占卜易数 C、哲理思想 D、文学成就 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二)1 “三羊开泰”这一成语与《周易》中的(C)有关。 A、九辟挂 B、十辟挂 C、十二辟挂 D、十六辟挂 2 “甲乙丙丁”属于(A)。 A、十天干 B、十二天干 C、十地支

D、十二地支 3 夏历是以(C)为正月。 A、建子月 B、建丑月 C、建寅月 D、建卯月 4 坤卦象征(B)。 A、天 B、地 C、君 D、亲 5 “一阳来复”与节气(D)有关。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见仁见智百姓日用——初议周易文化之影响(三)1 古代的图示,一般(B)在上方。

A、东 B、南 C、西 D、北 2 “后天八卦方位”也称(B)。 A、伏羲八卦方位 B、文王八卦方位 C、仲尼八卦方位 D、炎帝八卦方位 3 从方位而言,“坤”是(C)之卦。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 4 用五行的观点看,从春到夏是(A)。 A、木生火 B、火克金 C、金生水 D、水生木

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杨振宁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方才对我的介绍有一点点需要更正的地方:我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已经退休了,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 我的题目是《《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下几十分钟要讨论许多观念:精简、比类、天人合一,联想,取象,汉语汉字之形成,归纳等。这么多观念很短时间不能讲得清楚,主要讨论的集中于三点。(附图一)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所以对于《易经》发生了兴趣。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我是研究物理学的,没有研究过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语音学、美学、哲学等等。可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成因,我近年来发生了兴趣,所以大胆的今天在这个场合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易经》大家知道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一个文献,据说是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叫连山,商朝有了比较晚一点的归藏,都失传了。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易经》是西周时候的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前后至少经过一千多年,这个结论我想是大家可以同意的。 《易经》里面64卦开始是乾卦和坤卦。如果问《易经》是怎么形成的,以下这个说法大家似乎可以接受:最早中国发展了占卜,因为要对占卜作系统性了解就发展了卦符,所有64卦都有卦符。乾就是六个连线,坤是六个断线。有了符以后还得有名与字。卦名有音,有音还不够,就有一个字。这前后发展的次序我不是研究考古学的,不过我想这个次序很可能多少是对的。 可是我们知道孕育《易经》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是中华文化孕生的年代。这些卦是“象”,这是周易里面自己讲的,是浓缩了的观念,以卦符卦名将天、地、人的变迁分类为“象”。 上面这几句话可以说是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到底《易经》的精神是什么: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是《易经》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我认为贯穿到了几千年以来中国文化里面每一个角落。 譬如分类精简,例子极多。今天大家知道中医的理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疾病与医药各分成阴阳、寒暖、表里,等类,用这个分类的观念做大前提发展中医理论。这是从《易经》的传统所遗留下来的。像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很多。 一、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了。归纳起来大概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从《周易》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简介】 在这个文化中西交融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少。我们只要略微管窥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辩证精辟,而我认为周易就是中国传统的源头。文中最主要论述了我从周易中读出的几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 周易阴阳天人合一变化和谐 【正文】 《易》肇始于伏羲,丰富于文王,完备于孔子。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从夏之《连山》,到殷之《归藏》,再到周之《周易》;从伏羲作“八卦” , 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到孔子作“十翼”,《易》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进程,才变成人们今天看到的《周易》。《周易》由《易经》、《易传》两部分构成,“经”即文王所演六十四卦,“传”即孔子所作“十翼”。其包括了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 一、阴阳和谐观 《周易》的和谐思想首先体现在其宇宙观上。《易》系辞传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对于太极,有的释为太一,有的释为元气。两仪则多认为是阴阳之谓,四象则为老少阴阳,亦以象四方或四时。概言之,太极乃阴阳之未分,太极剖而阴阳分。太极产生了阴阳二气,一阴一阳之谓道。通过阴阳消息、一动一趋而生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四象进而生八卦。八卦是产生世界的八种物质或规律,通过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化生万物。这种宇宙观后来被陈抟、周敦颐等发挥成太极图式, 代表了中国古代宇宙观。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周易》的太极就是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有其思想来源, 她的产生及发展不是偶然的, 而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她是上古先民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结果。“易”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含义指变易、变化、交换。从文字学上看, 有人认为“易”为上“日”下 “月”构成, 日为阳, 月为阴, 象征日月阴阳变化。《说文解字》云: 日月为易, 象阴阳也。阴阳思想的产生在传说中比较早。相传伏羲仰观天文,俯察 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他所创造 的八卦符号,最基本的“—”与“--”可能表示男 女两性区别, 反映了人们原始的生殖崇拜,但阴与 阳作为哲学范畴来使用是比较晚的事情了。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一经形成并被系统化、理论化为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 它便作为一种客观 性精神力量, 又反过来日渐渗入人的心灵世界的底层, 泛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对中华民族的精 神文化生活发生巨大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以此 种思维方式考察自然和社会要善于揭示其中两元对 立的要素、性能和势力,发现其互动和互补的层面,在两极中寻找中道,并引导其走协调共济的道路。 这正是《周易》的阴阳和谐宇宙观启迪了后世哲人 的思想,创生了中华传统的和谐思维。 二、天人合一观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想象世界,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尽管无论是《易经》还是《易传》,都没有出现过天人合一一词,但人 们仍习惯于把天人合一的思想归之于周易思想。研 读《周易》,就会发现作易者对天、人关系极为重视。《周易》强调察天之道以证成人之道, 认为: 有天道焉,人道焉,地道焉。在这所谓的三才之道中, 人居其一。即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体认来使阴阳、刚柔的关系神秘化,天尊地卑神圣化,进而证 成贵贱位矣的等级秩序乃天经地义、自然天成,从 而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种察天之道以证 成人之道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是很普遍的,如有山崩、地裂等怪诞异常事件发生,统治者要注意修德,明 庶政。这种延续几千年的政治惯例,其根源也在于 对天人关系的体认。天人合一是有中国特色的思维 方式,由此构成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和主色调。 其中涵盖着三层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 人的关系、人自身(心与身) 的关系。三者相互联系、

道家与中国文化-国学练习

道家与中国文化 一、单选题 1、“道家”这个名称出现于()? A、先秦 B、汉代 C、宋代 D、殷商 正确答案:B 2、老子所讲的“道德”指的是? A、仁义 B、孝慈 C、事物本然的状态 D、对人本性的改造 正确答案:C 3、东汉王充的思想倾向于强调()?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因果报应 D、顺命论 正确答案:B 4、“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的思想是谁提出的? A、庄子 B、老子 C、郭象 D、王弼 正确答案:D 5、玄学家对道家思想发展的最大贡献是()? A、探索了人性和名教的关系 B、破除像数之学 C、探讨了《周易》 D、确立了儒家在制度上的正统地位 正确答案:A 6、“道法自然”思想中的“自然”是指()? A、自然而然 B、自然界 C、天然 D、本性 正确答案:A 7、“天得一以清,地得以一宁”的观点出自以下哪个学派? A、佛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正确答案:C 8、“道常无为”思想中的“无为”是指()? A、什么都不要做 B、消极等待 C、尊重万物自然而不敢为之 D、随万物之本性而因势利导 正确答案:D 9、对儒家“赞天地之化育”的思想的正确理解是()? A、人去能动地改变天地万物 B、以主观意愿去改变自然 C、参与到天地中去,辅助天地 D、逆自然而行 正确答案:C 10、以下哪个法家思想和道家道法自然一脉相承? A、一断于法 B、依法治国 C、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正确答案:A 11、道家对人们生活态度方面的影响是()? A、“入世” B、“出世” C、“遁世” D、“消极” 正确答案:C 二、多选题 12、以下哪些运用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多选) A、“以正治国” B、“治国要正” C、“以奇用兵” D、“出奇制胜” 正确答案:ABCD 13、中国的中医学说形成与?(多选) A、道家自然养生 B、儒家人的道德修养 C、佛教治心 D、道家清心寡欲 正确答案:ABCD 14、“反者道之动”,道的变化是什么呢?(多选) A、往相反的方向转换 B、物极必反 C、否极泰来 D、顺势发展 正确答案:ABC 15、道家思想最核心的东西是?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延承的灵魂,是国人乃至世人思想的基因。从他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知不觉简,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就像一个风向标,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所在。 易经之所以能位于五经之首,就在于他的博大精深。关于易经的由来,经历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农氏、下古轩辕黄帝三代,总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太阳月亮,山水,男根女阴相对的万物空间。到了夏商周时代,经周文王姬昌不断总结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至此,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才有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重大飞越,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根基。 易经的思想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阴阳两爻为基本符号,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为基本图形,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法则,也就是天理和人道。易经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应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的法则,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在反复中保持和谐统一。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原则。人若能以宇宙的自然法则来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就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而知变,应变,适便,自强不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更是现实人生的指南,趋吉避凶的宝典。但是现代社会易经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里面有很多原因,但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因为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错综复杂等,大多人们不了解所表达的是什么含意。二是因为一些江湖术士的故弄玄虚,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翻来倒去,顺推逆数,歪曲了易经本意。 所谓易占,六爻八卦推算未来,是易学中充满魅力的领域,很多人习易动机就在于此,其实甲骨文当中的“学”字,就是小孩子双手玩六爻之象,说明了启蒙要从易经开始。其实六爻占卜,是学习易经最基本的一个游戏,不停的玩摆出不同的卦象,加深对卦象的印象。真正根据卦象推断未来,要根据卦象的变化和变化的象辞爻辞以及前因后果等等客观因素来判断,解卦者的学行修为相当重要。所以起卦容易,其实就是一个提高学易兴趣的游戏,但是断卦难,事实上,易经所有的预测,只是教人看清形势,看准未来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提供建言,至于能否做到,还在个人的修为。卦爻中充满了但书,必须把眼前做到了,才会有以后的结果,如果不愿或不敢面对现实,怎会有善终?三分看天意,七分靠打拼,事在人为,易经绝对不是宿命论。不过,既然还有三分天意,就表示人生奋斗必须要重视客观形势的存在及影响,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不得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道德经说,大道无亲,常与善人。说得就很透彻,人,只能在本份上尽力,成败利钝,不完全由我们决定,但是,解卦自然有神机妙算之处,但不宜执迷沉溺,失去做人的本分。

传统文化易经里的“十句”训言

传统文化易经里的“十句”训言 中华传统文化的《易经》非常好,其中有很多玄机。 第一句话叫“大喜易失言”,一个人一开心就容易语言冒犯别人,就是言多必失。这个人一开心了,他就容易失言。很多人一喝酒,就说:“哎哟,我帮你做,没事情的,肯定行!来,干杯!”人在高兴的时候,他因为希望分享给别人,所以就亢奋。《易经》教导我们,讲话要沉着稳定,太开心的时候,讲话很容易失言。 第二,《易经》里讲“大怒易失礼”。一个人非常愤怒、非常不开心的时候,一定会失去理智和礼貌,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你发脾气的时候,还管自己的形象吗?很多女孩子早上化妆花了三四个小时,跑到单位里跟同事一吵架,你看看她还有样子吗?别人说:“你拿个镜子照照看,披头散发的。”因为“礼”有内涵的“礼”和外表的“礼”,外表的“礼”就是你的肢体动作,所以最好的方法叫“制怒”。小时候我们看过一个电影《林则徐》,他的办公室里有两个字“制怒”。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都要控制好你们的怒气。要记住,大怒易失礼。很多人就是因为发脾气的时候把话讲过头了,收都收不回来,所以最好不要大怒。 第三,“大惊易失态”。如果突然之间一惊,这个人的本相就出来了。所以过去要试探一个人有没有修养,能不能做一个高官,就是经常叫下面的人有意地去通报他,“报告丞相,怎么、怎么……”一弄,傻掉了,这个人就是没智慧。“报告丞相,街亭失守……”诸葛亮依然沉着应战、调兵遣将,可见有智慧吧?而一般的人则不知所措,所以不能大惊。过去论天下英雄刘备,你看刘备能够做这么大的一个皇上,当时有意地弄他一下,他其实很有本事,他假装一吓、一惊,因为他懂《易经》,“大惊易失态”,他就一惊,把自己手上的筷子都弄掉下来了。结果别人一看:“哎哟,这个刘备没用,胆子小成这样,他还能做皇上?”于是不把他当回事,结果他做皇上了。要记住,人不能大惊,大惊失色,脸色都变了,本相就出来了。 第四,“大哀易失颜”。哀就是痛苦,就是一个人不能太悲哀。当人面对痛苦,在宣泄心底的苦和痛的时候,有时候容易失颜。失颜是什么?当女朋友离开了他,或者男朋友离开她,整个人变了样:“我不要,我不要…..”大家知道,当家里有人过世的时候,有一句话叫“节哀顺变”,就是要节制你的哀,顺着这个变化,不要让自己“大哀失颜”。当着很多人的面一痛苦:“哎呀,我不要……”鼻涕眼泪一大把,很多人的颜面就失掉了,本来在单位的形象很好的,突然之间“大哀失颜”。 第五,“大乐易失察”。大乐就是快乐,就是人高兴的时候,看什么都是很顺利的,那就看不出什么东西不好了。比方说这个男的,你第一眼看他觉得他很讨厌,不喜欢,过一会他跟你讲几个笑话,你一笑之后再看他,觉得他蛮可爱的,你就是没有智慧。一个人一笑之后,叫“大乐易失察”,“察”就是“观察”的“察”。

中华文化常识

中华文化常识 1.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3.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另有燧人、伏羲、神农;伏羲、女娲、神农等说法。 4.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另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说法。 5. 五行:金、木、水、火、土。 6. 五金:金、银、铜、铁、锡。 7.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8.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 岁寒三友:松、竹、梅。

12.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5.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16. 中国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 中国四大戏曲: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18. 七大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雕塑。另一种说法为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 中国四大名瓷窑:河北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20.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1. 九属:九代直系亲属,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论四大宗教与《周易》的关系

论四大宗教与《周易》的关系 --作者顺鑫 任何宗教都是从《周易》的先后天八卦原理所蕴育而生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是宗教的类项,《易传》是宗教的交易基础。不论《易经》和宗教都属于精神世界,而他们的物质世界的落脚点就是地球之巅——昆仑山,他是周易的太极点,是人类与天体信息沟通的发射台和接收器,也是宗教灵魂的发祥地。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宗教的灵魂,宗教是《周易》的部分延伸。昆仑山是《周易》的太极点,昆仑山分为四大山脉,南部为喜马拉雅山,诞生出佛教《心经》,东部为巴彦克拉山,诞生出道教《道德经》,北部为天山,诞生出基督教《圣经》,西部为克什米尔,诞生出伊斯兰教《古兰经》。总之,昆仑山象征着大自然的条理和人类的伦理道德。 1、 道教 道教由《周易》得先后天八卦在东方所组成飞两卦,分别为《雷火车》和《火雷噬嗑》,在《八宅风水》学中,它为贪狼木表示吉祥。 从卦象分析《雷火车》上为雷木,下为电火,上卦象锅,下卦为火,似乎在烹饪美味佳肴,好像老君炉里炼丹,又好像在冶炼金属制造工具,视同在练气功,练武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正符合

道教的修身养心的具体描绘。而《火雷噬嗑》卦,就好像在饮食补充营养,反映出“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又好像咬紧牙关、暗下决心、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总之,这两卦为木火通明,蕴含着以礼待人、仁慈相处、雍正和谐,遵守道德规范,象征光明,象征慈祥,象征长寿,广传信息,庆贺丰收。 以火主礼,木主仁,故道教主张用火、红色、朱砂、血、爆竹、桃木等木制品趋吉避凶降妖拿怪,恰似“食神制鬼”。 而他俩的互补是《山水蹇》和《泽风大过》,表示行路艰难,修炼不好易造成残废,或入天牢地狱,以走火入魔,吃了丹药就会中毒死亡。但也表示用咒语趋吉避凶。总之,主张神化,形成了一套鬼神系统。 而他俩的错卦分别是《井》和《涣》,寓意井井有条的处理一切事物,如饥似渴的勤劳致富,建立美好家园,同时也暗示着背暗向明,团结人心,除恶保健。 而他俩的综卦分别是《喷》和《旅》的寓意,观察人类文明,美饰人生,保护好自然环境,人到晚年夕阳无限好,同时也暗示乐极生悲,长途没落,无家可归。 2、 佛教 佛教由《周易》先后天八卦在西南方位主成,《风地观》和《地风升》两卦。从《八宅风水》学中是“五鬼廉贞火”,表示也凶也吉。从《风地观》大象看,上卦《巽》下卦《坤》,《巽》为长女,服饰整齐洁净。《坤》为民众,为大海,像莲花,像云雾,表示四大皆空,又表示风帆渡苦海,唤醒大众寻找真理的彼岸。从《地风升》卦上看,象征着民众乘风入云,步步升高,又像大鹏翱翔天空,又像千手观音,千处祈求千处应,那样慈悲为怀,苦度众生,救苦救难。寓意释迦牟尼,盘坐在供桌旁。(《坤》为丹田,《巽》为股退)褒嘉观赏,亨通大象,默念《心经》(《心经》二百零六个字恰与人体骨骼块数一致),佛教宗旨主要讲仁信二字。 而他俩的互补,分别是《雷泽归妹》和《山地剥》,《雷泽归妹》(绝命)畸恋不当,反常薄礼,违律邪道,又如浮云遮日,阴阳不变,闭塞不通,必见其凶,而《山地剥》(生气)表示施舍奉献,才有好的回报。又好像山门佛殿进出向明,又好像“五蕴空”,又好像玲珑宝塔镇压妖孽。 他俩的错卦《无妄》,告诫人们不要妄想邪道,而《大壮》

尔雅《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考试答案2017

1如果以职场作比,“或跃在渊”意为()。 A、 潜心观摩 B、 审时度势 C、 恪尽职守 D、 飞黄腾达 我的答案:B 2“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中“武”革命的对象是()。 A、 夏桀 B、 周文王 C、 周厉王 D、 商纣王 我的答案:D 3“雷起于起处”体现了()圆而通的智慧。 A、 程颐 B、 邵雍 C、 孔子 D、 朱熹 我的答案:A 4如果将“屯”卦颠倒,则变成()卦。 A、 蒙 B、 离 C、

震 D、 谦 我的答案:A 5在“先天八卦方位图”中,“山泽通气”指的是()两卦。 A、 乾坤 B、 震巽 C、 坎离 D、 艮兑 我的答案:D 6如果乾卦是君,那对应的坤卦即为()。 A、 民 B、 臣 C、 夫 D、 地 我的答案:B 7《易》说龙非真龙体现了六十四卦表现哲理的()特色。 A、 比喻 B、 象征 C、 对比 D、 间接 我的答案:B

8蓍草占卜第二变后,余下的蓍草不可能是()根。 A、 40.0 B、 36.0 C、 34.0 D、 32.0 我的答案:C 9“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是坤卦中哪一爻的内容? A、 初六 B、 六二 C、 六三 D、 上六 我的答案:C 10六十四卦由两个八卦符号组成,位于下面的称为()。 A、 内挂 B、 外挂 C、 悔卦 D、 初卦 我的答案:A 11河图中,居于下面的两个数字是()。 A、 一、六 B、

二、七 C、 三、八 D、 四、九 我的答案:A 12()创制了八卦。 A、 盘古 B、 伏羲 C、 蚩尤 D、 黄帝 我的答案:B 13“三羊开泰”这一成语与《周易》中的()有关。 A、 九辟挂 B、 十辟挂 C、 十二辟挂 D、 十六辟挂 我的答案:C 14用以占卜的铜钱数量是()枚。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之部分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综论》 之部分 *导读: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 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 《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以及《五斗经》皆已引《易》入道,自汉代以后历来皆重视《易》学,成为道教义理的渊源之一。那么为什么《道藏》只收载道教易学方面的道书(亦即与道教修持方术及科仪有关的注释之作),而不直接在本文部类中收载《易》古经或《易》古经与《易传》合二为一的《周易》呢? 究其因由,道教自认属道家,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流,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和《史记孔子世家》皆认为《易传》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作。东汉班固撰《汉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认为《周易》为文王、周公、孔子之所作,为圣人之书,故以后称《易经》,归为儒家经典。在学术思想史上,虽然儒、道互补,但儒、道(道家与道教)两家门户之见甚深,各为比势竞誉,道不同不相为谋,每多相互斥贬,道教虽早已引《易》入其义理,并兴起道教易学,但是却未直接收《周易》入《道藏》。其实《周易》一书,系《易》古经与儒家阐释《易》古经《易传》的合编典籍,儒家《易传》殊多偏离《易》古经本文的原旨,而且《易》古经成册于西周初叶,根本非儒家业绩,而《易传》成书于战国晚期,非一世一人的作品,乃是儒家弟子相继撰成,将其附合于《易》古经而已,当然不能把《周易》笼统说是儒家经典。易学自成独立体系,《易传》不过是儒家易学之前导而已。对此问题,历来学术界议论较多,这里略为引述近代著名学者的见解,以益我们明辨《易》古经、《易传》有别的认识: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认为《易经》作于周初,《易传》作于晚周,其间相去已数百年,《易传》的论述,不完全符合《易经》的本意。在高亨注本《旧序》中说:《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我们从它的内容和

周易与中华饮食文化

与 中华饮食文化 姓名:X玉洁 学号:XXXXXXXXXXXX 系别:10级新闻系

【摘要】:《周易》卦爻中有颇多饮食相关的内容,当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方能在德行修养、文化建构等诸多方面有所建树。《周易》以饮食的情景得失隐喻人类勤于耕种却又顺道安逸的关键,进而对国家政权、养生之道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就在人类得到了衣食蔽体之后,他们精神层面自然会得到提升,除此之外,一些养生之道便会出现用于服务人类。 【关键词】:周易、中华饮食、精神文化 一、概述 西有《圣经》,东有《周易》;被人尊称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的周代典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和源头,对中国后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当然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饮食、绘画、日常生活等都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影响着炎黄子孙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按照古书记载,易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春秋时代,《周易》作为占筮书流行,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解释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战国时期,便出现了《易传》七种,包括《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序卦传》、《杂卦传》合共十篇,称为“十翼”。后来《易传》被编入《易经》,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