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周易思想总结

周易思想总结周易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易”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对人类社会、宇宙自然、人生命运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总结。
周易思想融合了道家、儒家、阴阳五行等多种学说,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中国文化及其影响深远。
下面将从周易思想的基本理论、核心观念、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
周易思想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易”的本质和“易”的方法。
首先,“易”的本质是变化,即世界万物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固定不变的规律性。
这种变化既体现在宇宙间的昼夜、四季更替,也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兴衰更迭中。
周易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这种变化,人们可以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其次,“易”的方法是借助象数思维和卜筮阐释这种变化规律的一种方式。
使用“六十四卦”的象征性符号和卜筮的方法,可以揭示未知的真理,提供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命运的预测和指导。
周易思想的核心观念主要包括阴阳观、五行观和易学观。
首先,阴阳观是周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即阴阳二元对立。
阴阳观还认为,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转变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其次,五行观是周易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指代宇宙间五种基本物质形态和其对应的特性。
五行观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互相生克的关系,通过观察这种关系可以推断出事物的变化趋势。
最后,易学观是周易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强调通过对六十四卦的研究和运用,可以推算事物的变化和命运的走向。
周易思想在实践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在治国理政方面,周易思想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决策方法。
历代的君主将周易思想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参考,通过借鉴象数思维和卜筮的方法,预测和研判社会的走势,提供政治决策的依据。
其次,在人生规划方面,周易思想通过卜筮的方式为个体的生活和事业发展提供指导。
当个体面临重大抉择时,可以通过观察和运用六十四卦,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以便作出明智的决策。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
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
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魁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但是,社会上对《周易》的价值,认识很不一致,有加以澄清之必要。
《周易》是古代经邦济世的宝贵经典汉代以来,《易经》就被列入“五经”,它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认真研读,从中汲取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道德思想水平的原理原则。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只有几千字,传说是周文王所作,《易传》有两万多字,传说是孔子写成的。
实际上经与传不一定是文王和孔子亲自写的,它代表了上古贤哲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对后代政治思想、管理思想多有启发。
《周易》十分强调国家的统一,反对分散割据。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几千年来保持一统山河,各民族团结和睦。
《周易》提倡“万国咸宁”,中国从来主张天下一家,同领邦友好相处。
《周易》主张发展农业,安定人民生活;国家要节约开支,“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发展手工业,使物产丰富,方便群众,“备物致用,立成器,为天下利”;还要发展商业,促成物资交流,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有浓厚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时时注意“聚人”、“安民”,如果人民离散,无安士之心,社会就不会稳定。
它教导历代仁人志士“与民同患”,把人民的忧患放在心头。
《周易》也重法治,主张“明罚清而民服”,不纵容违法者,不枉罚无辜;执法公平,赏罚严明。
一切法令制度贯彻“遏恶扬善”的原则。
中华民族富有革新精神,每到历史发展的危急时刻,总有仁人志士奋起进行政治经济革新运动,这也同《周易》思想哺育分不开,《周易》最早提出“革命”主张,“天地革而四时成。
对易经的评价

对易经的评价
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哲学的根本"。
它是一部古老的文化经典,记录了古代中国哲学、卜卦、哲学、伦理和宇宙观等方面的思想。
以下是对易经的评价:
1.深刻的哲学思想:易经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哲学、五行学说、变化哲学等。
它提出了关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的哲学观点,对于人类存在、道德和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2.预测与卜卦:易经的六十四卦和爻辞被用于占卜和预测未来的实践中。
它帮助人们理解自身所处的情境,并提供了关于如何应对未来的建议。
3.伦理和道德价值:易经中提出了众多关于道德、仁爱、忠诚和正直等伦理价值观的思考。
它强调了正确行为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文化传承: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5.应用广泛:易经的原理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决策制定、领导管理、心理学、医学和风水等。
它被认为是一种有助于指导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智慧。
6.文学价值:易经的文学价值也备受推崇。
其卦辞和爻辞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总的来说,易经被认为是一部富有智慧和思考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
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对世界观、伦理和生活方式仍
然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易经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易经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易经,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千年老书,更是一个充满哲学思想的理论体系。
易经思想深刻、丰富,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它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易经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平衡关系,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易经中的“道”、“德”、“义”、“法”,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概念,被广泛运用在社会生活中。
易经中关于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思考和总结,形成了自然哲学体系。
它认为,“天人合一”是自然的最高境界,而“阴阳五行”是自然界运动的基本规律。
“天”视为自然界的整体,包括太阳、月亮、星辰等天体,同时也包括气象、自然界规律等。
“地”则是与人类直接相关的自然环境,包括山、水、岩石、土壤、动植物等。
易经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物尽其用”、“不滥用自然资源”的理念,促进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易经所重视的核心思想是人与社会,即“治国”。
它认为,对人民进行温情化、人性化的管理,能够实现心灵的安定与对统治者的支持,从而有效地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此外,易经中也有关于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的理念,关注社会中个体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
作为一种哲学思考体系,易经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并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它为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乃至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易经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社会形态都有深刻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技、生产力的日新月异变化,易经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传承易经思想,不忘储存于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精髓。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为祖国的繁荣稳定,文明进步、其自身素质的提升做出贡献。
总之,易经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周易论文(1)

周易论文引言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本古老的典籍,周易是玄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周易为中心,探讨其起源、理论和影响,旨在进一步理解和探索这一古代文化的瑰宝。
1. 周易的起源周易是中国古代先贤对自然、人类和宇宙的思考和总结。
据传,周易的作者是伏羲和神农氏,但由于其历史悠久,难以考证。
早在西周时期,周易已经开始流传并被奉为经典。
经过后来的整理和传承,周易成为了一本内容丰富的经典著作。
2. 周易的基本理论周易的核心理论是“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一理论构建了易学的基本框架。
其中,“太极”代表宇宙的起源和无限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而“两仪”则是太极的二元对立,包括阴阳、动静等概念。
在此基础上,四象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最后,八卦则是由三个阴阳和四个象组合而成,代表了八个基本的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
3. 周易的影响周易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被用于预测卜筮和决策,还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建筑、农业等领域。
周易的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礼仪和戏剧中,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当代对周易的研究和应用尽管周易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但其思想和理论仍然对现代人类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代研究者将周易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探索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潜力。
例如,一些人将周易的思想引入到管理学、心理学和领导力开发中,以提升个人和组织的绩效。
另外,周易的卜筮和命理学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代人借助周易的理论和工具,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命运和人生发展方向。
这种研究和应用形式多样,包括起名字、择日等。
结论周易作为一本古老而深刻的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与古代的卜筮和领导力开发相关,也与现代科学和个人发展息息相关。
浅析《易经》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易经》对后世的影响《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
《周易》曾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据说《易经》在周朝不是随便可以见到的,也不是普通人可以接触得到的,有古书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就连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后都爱不释手倍加珍惜。
《易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甚至在今天都有举足轻重的左右,尤其是在哲学思想、法治思想、经济思想这几个方面。
一.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很多起源于《易经》中的辩证思想,可以说中国的辩证法思想起源于《易经》在《老子》中形成体系。
辩证法在当时生产力比较低下的社会给予了人们许多行为准则,满足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预测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趋利避害的效果。
当然辩证法也给统治者通知国家人民带来了许多便利,它时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
在当时的社会有着很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今天仍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中的有些思想和《易经》中的辩证法异曲同工,辩证思想指导人们具备思辨精神更正确地看待事物的多样性。
二.法制思想《易经》中君权神授的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专制统治有着巨大的影响,君权神授的必然要求是君主主导权力,人民没有权利。
这种思想在统治者看来是很好的愚民政策,是统治者建立专制集权主义的强大政治工具。
专制思想是君权神授的核心精神,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带给了统治者安全感,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人民威慑力。
再结合《易经》中辩证法给人民提供的行为准则和对生活的预测需求,君权神授思想能更好地达到控制人民思想,达到治国安邦的政治目的。
三.经济思想《周易》在经济上的重大作用,是其阴阳两仪的动静观念。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经济活动总源头太极的第一个创化,是从消费者的主观价值中找出稳定合理的主观价值,其后分别有私有及公共消费财的后续创化。
这和西方经济学的效用论:一切最终财货都直接或间接充当生活欲望的手段,凡能满足人类生活欲望的财货便是具有效用,有许多共通的地方。
易经相关研究报告

易经相关研究报告《易经》是一本古老而深奥的文化经典,被誉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瑰宝。
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哲学思想,并将这些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首先,《易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学思想的文化经典。
它包含了天、地、人、物等万物运行的规律和原理。
通过对《易经》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了解“阴阳”、“五行”等概念,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这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把握自然界的变化。
其次,《易经》也是一部关于人生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易经》中,人类被视为宇宙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对《易经》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同时,《易经》也教导人们如何应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通过《易经》中的六爻卜筮方法,来了解他人的性格和命运,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此外,《易经》还有助于提供决策和管理方面的智慧。
在《易经》中,有许多关于领导力和管理的内容。
比如,《易经》中有“上九不恃其躬”的说法,意思是高层管理者不应过度依赖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而应借助他人的力量,以获得更好的成果。
这种思想在现代管理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通过对《易经》的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在领导和管理方面的智慧。
总之,《易经》是一部经典的文化著作,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获得丰富的智慧和思想。
这些智慧和思想不仅对于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
因此,《易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当加强对《易经》的研究和传承,将其智慧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以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全面精讲《周易》的智慧(内容完整可编辑使用)

全面精讲《周易》的智慧(内容完整可编辑使用)全面精讲《周易》的智慧《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是中国文化的根本。
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而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全面精讲《周易》的智慧,探讨其思想内涵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周易》起源和基本概念《周易》又称《易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由周朝时期的智者们总结归纳而成。
它主要包括六十四卦和《文言子》两部分内容。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和六十四爻组成的,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文言子》则是对六十四卦进行解说和论述的古代注疏。
二、《周易》的智慧内涵1. 变通智慧:《周易》中的六十四卦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变化和发展。
它告诉我们,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动和演化的,我们需要善于变通,随机应变才能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2. 和谐智慧:《周易》中的六十四爻包含了阴阳二元对立的观念。
它强调了事物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提倡人们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
3. 预测智慧:《周易》通过六十四卦和爻辞的解析,具有预测未来的功能。
它教会人们通过观察变化和积累经验,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4. 规范智慧:《周易》提供了一套观念和行为准则,帮助人们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它提倡正直、真实、诚信、均衡等品质,教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周易》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 面对变化: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变化多端。
我们需要像《周易》所教导的那样,善于变通,积极适应变化,不被固有观念束缚。
2. 追求和谐:现代社会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冲突,我们可以从《周易》中学习到,追求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理想。
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进步。
3. 预测未来:《周易》中的预测智慧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4. 规范行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益,追求诚实守信的品质,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易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一、引言:人类文化的形成及误解茫茫的宇宙由混沌状态变得“清晰”起来,进而在其内孕育了万千物种,这本就是个讲不清的奇迹。
(偶然中的必然)而人类的出现则与是否讲清无关,即使讲清了也是奇迹中的奇迹!(必然中的偶然)人科动物(Hominidate)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700万年前,那时袖珍的原始人乍得赫人曾经“异常辉煌”。
后来人科动物中又出现了新的物种,就目前可以肯定存在过的就不下9种之多。
智人(Homosapiens,现代人的学名)的出现大大推进了人类的发展进程。
自从距今19.5万年前的智人在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诞生”以来,他们就迅速的在世界各地繁衍拓疆。
到了距今约1万年前,整个地球只剩下南极大陆未被他们“使用”了。
文化的出现并非与人类的出现同步,它至少是滞后的。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它并非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人类出现以后相当漫长的时期内,整个世界是无文化可言的!为什么这样说?的确,文化形成与发展的主体永远是人,其他的“环境”(人以外的自然界)居于客体的位置。
人类主体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及一部分非社会性的个体的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来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的同时也逐步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我的过程中,文化应运而生了。
在这一点上,完全可以说文化是人类的“私属品”!但是否可以这样说;凡是人类参与其间的一切与自然界的“互动活动”就都可以称之为文化吗?并非如此。
有些学者认为: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的“植立之兽”(《思问录·外篇》)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从而出现了文化。
我认为“人道”的出现只是人类出现文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只有人类超越了本能的、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活动及其结果才能称之为文化,否则完全可以说其他物种也有自己的文化!(通常人们这样来解释文化:“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指排除的人类社会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它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等。
”如此的解释无疑把文化的出现视为与人类出现是同步的,把人类早期本能的、无意识的“创造活动”也纳入了文化中,这是极不确切的!)正如世间一切事物皆受环境影响一样,文化也不例外!(文化的地域性)以此我们可以将人类文化划分为黄河流域文化、玛亚文化、尼罗河流域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等。
(当然也可笼统划分为中国文化、法国文化、美国文化、德国文化等,按照其他划分标准则会有其他的文化名称。
)就综合而言,在上述的诸多“文化”中,中国文化在对于推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这样的认为并非我对中国文化“夜郎自大”式的“自恋”。
我们如果对某一事物的贡献大小做出评判,可以从此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正面影响中(并非包括负面影响在内的一切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来分析讨论。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推动能公式中做了如此的简洁表达:E=MC^2 ,而贡献可以作为对人类有益的E(能量)来看,广度和深度的综合作用可以约略按等价于MC^2来理解。
因此,谈论中国文化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就势必要就中国文化对人类文化正面影响的广度与深度上展开。
而《易经》堪称中国文化的源头与主体,(《易经》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是或《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这样说: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因此泛泛而论莫如择要而记:论易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二、“易经”实质与内涵1、《易经》并非确指某部不朽著作中国的《易经》确切讲并非是某位贤哲所写的著作,称其为“易学”更为恰当。
根据现存的史料来看,它在最初并非以书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种集体智慧(易经思想)被中国人所共享的,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逐步得以完善。
在这一点来看,称“易经”为书是不妥的。
但以《易经》相称也无妨,它作为无形之书早已充盈天地、影响万物。
现在的人们多将《易经》(事实上的易经思想)等同于《周易》,于是原本并非出自一人的智慧便被周文王所独享了!(传说中连山易祖、九天玄女等人作《连山古易》、《归象易》、《归藏易》,伏羲则创八卦等这些都应归入“虚拟存在”的《易经》一书中;圣人修易,经过圣贤们的“接力传递”到了周文王时才出现了《周易》。
而目前所知,《连山古易》、《归象易》、《归藏易》等只有名称记载却无明确的内容所传。
《三字经》:“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所以即使有真实的《易经》存在,现在我们所说的《周易》也只是组成《易经》的“三易”之一。
)《易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很大完善,孔子等贤达对易经思想的丰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后,汉代的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的“玄学”、宋明的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功利学派)使得《易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今天仍有不少的人对《易经》做着探索与阐释。
《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它已从初始阶段以摇卦占筮为主发展成为博大精深、涉及了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变化的永恒经典。
(与《易经》有关》的著作不下千种,较为重要的有京房的《京氏易传》、朱熹的《易学启蒙》、《周易本义》、来知德的《周易集注》、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张载的《横渠易说》、程颐的《伊川易传》、司马光的《温公易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王夫之的《周易外传》、王以雍的《易经解析与致用》等。
)2、《易经》中研究方法及内涵核心易者,变化;经者,永恒。
《易经》作为研究变化、永恒之学,实际上便是研究世间事物的“过程”(宏观与微观兼顾)之学。
《易经》在中国文化史上评价甚高,被称为文化之根,群经之首。
(群经者,《易》、《诗》、《书》、《礼》、《乐》、《春秋》。
(此处六经的《易》实指《周易》,而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则意指《易经》)为什么?因为《易经》从两方面来研究变化:一是从道理、法则上来研究,简称“易(义)理”,思维的着眼点在于抽象、理性、逻辑。
二是从形象、性质上来研究,思维的着眼点在于形象、感性、直觉。
同时,它又辅以象数(比如《易经》中的河图洛书、卦象等)把大致的、模糊的转化为具体的、明确的。
也就是说,易经思想中既有对事物本质内在的研究,也有对事物表象外在的参考。
整体来说,《易经》思想以“智者察同”为主旨、以对事物宏观性、共同性、普遍性的研究为主;以“愚者观异”为补充,以对事物微观性、个别性、独特性的研究为辅。
阴阳观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宇宙间万物不出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
(事实上,阴阳互用,道方产生;阴阳互孤,则无道可言。
)阴阳运行于宇宙,道弥纶于天地。
阴阳的变化规律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包括宇宙自身)的根本规律,即:阴阳和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佳;把握阴阳则统御整体。
在这里必须要指出,阴阳并非确指我们习惯认为上的一个或无数个肉体生命消失后所处的空间(阴)及一个或无数个肉体生命存在时所处的空间(阳);也并非专指物质结构(阴)和功能属性。
阴阳本身具有广义、相对、动态的涵义,对于具体事物而言其含义会随之具体变化。
如此来述并非说“阴阳”可以替代万物、任意变化,而万物则的确是由阴阳相互生发而成。
因此,我认为阴阳是指存在于宇宙间万物的任何对立而统一的两个因素或者是对多个因素的大致归纳后的泛指。
它具有广义、相对、动态的涵义,因所分析事物的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具体涵义。
比如,优劣、美丑、大小等。
道者,核心(首)之路(道的左偏旁),隐于事物之中而非显于皮相。
三、易经对人类文化的“指导”与影响(一)、易经与儒、释、道三家儒、释、道是中华文化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构成。
通常我们有这样的认为:儒、道二家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释家则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们所分享;释、道二家可以冠以宗教相称,而儒则不能。
我谈一点我自己坚持许久的看法:儒、道二家并非为我中国人的“私物”,“儒家”也可以称之为宗教。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还没有表白前,那个无分別的状态是天地的本源;(大意:宇宙初始本无分别,诞生万物后则有了分别。
无分别也罢,有分别也罢,它们是不同而同的。
)这与《易经》中的以“智者察同”为主旨、以“愚者观异”为补充是一致的。
宇宙从何而来?万物的初始阶段有名字称谓吗?世间一切都是“无中生有”的结果!虽然我们对“无”进行穷究时一定会陷入茫然、无措的未知“瓶颈”而不能出。
事物的初始命名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尤其是对于某些“有形”事物的命名更是如此,比如太阳月亮;它们一旦被命名后便具有相当的不易更改性。
而对事物中的一部分客观存在的、“无形”事物的命名在必然性所占的成分更多一些,比如文化宗教。
它们被命名后要经历若干的“验证”,常常在此类事物出现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才能被认可。
此类事物的命名更加强调内在,符合哪些要素,具备哪些特征才能被称之为儒、释、道等。
也就是说儒、释、道等比直观的太阳月亮等更难定义、更难明确化,它们更加看重名称背后所包含的一切。
换句话说,即使名称不同只要本质相同的事物都应该被归入同类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儒、道二家可能也存在于其他国家的文化中,但因它们有而我们不知或者它们有而它们不显,于是儒、道二家被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我们中国人的“私物”了。
为什么“儒家”也可以称之为宗教?关于宗教我想略谈一下。
宗教究竟是什么?唯物主义者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信仰,宗教组织,祭礼,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
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有人根据中国汉字、字母文字的意思作出了如下解释:有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追随者,有一定的仪式为“教”;西方的宗教religion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表示是“再”和“聚集”。
即人们为了某个目的聚集在一起,发展到有同一信仰,为了这一信仰而活着。
宗教如同其他“无形”事物一样是不可能被明确定义的,但有一点被大家所共认:无论无神教还是有神教都是依赖人们内心深处的“信仰”来维系其在根本上被称之为宗教的。
儒家文化有深信者的“信仰”寄托其中吗?我认为无疑是有的。
只要信仰存在,宗教便不会消失。
只要人类存在,宗教便不会消失。
(伟大的马克思者认为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时宗教将会消失,这是“理想化”、“道理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