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华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论《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当下启示

论《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当下启示

论《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当下启示《周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文化之根,它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象数思维象数思维,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数字等象数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

象数思维将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命人心的规律看成是合一的、相应的、类似的、互动的,借助太极图、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等象数符号、图式构建万事万物的宇宙模型,“象数”不是单一的、单纯的人或事物的符号模型,而是涵括了天、地、人即宇宙万事万物的符号模型,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全息性。

象数思维以物象为基础,从意象出发类推事物规律,以“象数”为思维模型解说、推衍、模拟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结构形态、运动变化规律,对宇宙、社会、历史、人生、人心、生命……做宏观的、整合的、动态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普适性、包容性。

象数思维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对中医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无论是临床实践还是理论探讨,中医学均离不开“象数”思维。

可以说,象数思维涵盖并体现了中医学整体、中和、变易、直觉、虚静、顺势、功用等思维的特点,是中医学思维方法的核心。

象数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表现在藏象、病机、诊断、治则、本草、针灸等各个方面。

象数思维的主要特征;通过“象”和“数”来表征或蕴示某种事理,以此来认识和把握外延界限模糊的同类事物。

《周易》中的象:阴阳之象、卦爻之象《周易》中的数:天地之数、自然之数、奇偶之数、河图之数、洛书之数2、象数思维的基本环节:立象尽意,取象比类,由象达理(观物、取象、运数、类推)乾坤两卦:观物:观察天和地取象:抽象为乾坤两卦运数:用数阐释乾刚健、坤和顺之理比类:与君子相比较乾为父、为马、为首、为西北等。

坤为母、为牛、为腹、为西南等《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节 《周易》与中华文化

第三节  《周易》与中华文化

关于五行
• “五行”二字最早见于《尚书· 甘誓》 • 五行的最早出处—— •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
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 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尚 书· 洪范》)
• 五行相胜(克)——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
木胜土,土胜水 • 众胜寡, 故水胜火; 精胜坚,故火胜金; 刚胜柔, 故金胜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 实胜虚, 故土胜水。
•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
• 五行相胜说产生于春秋时代的证明—— • “晋郤缺言于赵宣子曰:……水、火、金、
木、土、谷,谓之六府。” ( 《左传》文公 七年 ) • “入部以庚辰,日月在辰尾,庚午之日, 日始有滴,火胜金,故弗克。”( 《左氏》昭 公三十一年 ) • “……火胜水,伐姜则可。” ( 《左氏》 哀公九年 ) • “陈彼五行必有胜”。(《逸周书· 周 祝》) • “五行毋常胜”。(《墨子· 墨经下》) • “故五行无常胜”。(《孙子· 虚实》)
• 《河图》以五居阳数一、三、七、九之中
以象天,五声据以产生 • 五声: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 的1、2、3、5、6) • 变徵(4)、变宫(7)
• 五声分别与土、金、木、火、水相应—— • 角为春气木声,徵为夏气火声,商为秋气
金声,羽为冬气水声,宫为“四方”(此 上下结构)气土声。
• 《河图》以六居二、四、六、八、十之中
• 阴阳总纲 :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
之上下也,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左右 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 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 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周易讲中华民俗风情幻灯片PPT

周易讲中华民俗风情幻灯片PPT

2、微观角度的制约和影响
周易文化的无处不在
第二节 中华诸民俗中的 周易精髓
一、服饰和饮食民俗中的易理 二、婚姻和育幼民俗中的易理 三、敬老和丧葬民俗中的易理
一、服饰和饮食民俗中的易理
1、周易文化对服饰的影响
2、周易文化对饮食的影响
1、周易文化对服饰的影响
《周易》,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服饰文化 有着深刻影响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 治,盖取乾坤。”
大年初一,直到十五都在年内,一日占鸡,二 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 日占马,六畜日排完了,七日占人。
中间有个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天,人 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破五”当 天有吃饺子习俗。
关于“破五”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年三十, 人们请神时,把脏神给忘了。他气不过,便找 弥勒佛闹事。弥勒佛满脸堆笑,没答腔。脏神 更加气得捶胸顿足,七窍生烟。眼看事情要闹 大,弥勒佛才开口说:“这样吧,今天是初五, 让人们再为你放几个炮,包一次饺子,破费一 次吧!”为脏神初五这天破费——就是“破 五”。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一天,有种“赶五穷”的风 俗。何谓“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 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曾见 于韩愈的《送穷文》“凡此五鬼,为吾五患”, 所以要送走。送的方式就是放鞭炮,打扫卫生。
另一说法,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 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 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 为财神贺辰。
周易讲中华民俗风情幻灯片PPT
精品文档优质文档 仅供学习
精品文档优质文档 仅供学习
知 文明中华 中


者 须
《周易文化》
人 当
读 (共16讲)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著作,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首先,《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于它的哲学思想。

《周易》的核心思想是“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是一种对宇宙万物形成和变化的解释,其中运用了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

这种思想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农学、军事等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次,《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于它在社会制度中的应用。

《周易》的八卦理论被应用于四化八字、八字命理、风水等方面。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八字命理和风水相信能够帮助人们预测命运和改变运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个人和家族的决策。

八字命理和风水的使用,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此外,《周易》对于中国传统艺术也有重要影响。

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受到《周易》的影响。

在书法方面,中国古代书法家常常以易经中的八卦和64卦作为创作的灵感和主题。

在绘画方面,八卦和64卦的形象被艺术家绘制成图案,作为装饰物或艺术作品出现。

在音乐方面,《周易》也对传统音乐的创作有重要影响,许多古琴曲、笛子曲等乐曲都以易经的理念为基础。

总之,《周易》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著作,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社会制度中的应用,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生活。

同时,它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题材和表现手法。

因此,《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经中的美食文化卦象与烹饪技巧

易经中的美食文化卦象与烹饪技巧

易经中的美食文化卦象与烹饪技巧传统中国文化中,易经被视为一本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还探讨了许多人生和自然现象的奥秘。

在易经中,我们能够发现与美食文化相关的卦象以及一些与烹饪技巧相关的智慧。

本文将深入探讨易经中的美食文化卦象及其所蕴含的烹饪技巧,带领读者一窥其中的奥妙。

一、卦象中的美食文化1. 兑卦——酒宴与交际在易经中,兑卦象征着交际与社交。

而在中国美食文化中,酒宴往往是人们交际互动的重要场所。

通过参与酒宴,人们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同时,在酒宴中,美食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佳肴与美酒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场令人难忘的饕餮盛宴。

2. 艮卦——山珍海味与坚守艮卦在易经中代表着山,意味着坚守和固守。

而在美食文化中,山珍海味常常被视为高档食材,代表着稀有和珍贵。

人们通过品尝山珍海味,不仅能感受大自然的恩赐,也能领悟到珍贵食材背后所蕴含的坚持和努力。

3. 坎卦——汤品与情感坎卦在易经中象征着水,代表着情感与感性。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汤品一直被视为滋补之物,能够温暖人心。

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餐馆用餐,一碗热汤总能带给人们温馨和幸福的感觉。

因此,在易经的坎卦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情感和温暖。

二、卦象中的烹饪技巧1. 震卦——刀工与火候震卦在易经中代表雷,同时也象征着动力和创造力。

在烹饪技巧中,刀工和火候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刀工的熟练程度决定了食材的口感和外观,火候的掌握则能使食材更加入味。

因此,在震卦的启示下,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和探索来提升自己的刀工和火候技巧,以便在烹饪中展现出独特的创造力。

2. 巽卦——调味与柔和巽卦在易经中象征着风,同时也代表着柔和和变通。

在烹饪过程中,调味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通过合理的调配各种调料,可以使食物更加鲜美可口。

而在易经的巽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调味的艺术和灵感。

通过柔和的调味和灵活的变通,我们能够创造出更适合自己口味的美味佳肴。

3. 离卦——烹饪技巧与灵感离卦在易经中代表着火,象征着热情和灵感。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周易》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典籍,是周朝时期的经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周易》被广泛应用于哲学、宗教、文化、历史等领域,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于它被视为“三统一”之一、在中国传统的学问分类中,“经、史、子、集”被称为“四书五经”,其中的五经被认为是五部重要的典籍。

而《周易》作为五经之一,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哲学观念与其他经典相辅相成,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其次,对于哲学方面,《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周易》蕴含了“易经思想”,并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阴阳平衡”的理念。

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各个学派,对于后来的道家、儒家、墨家等诸多学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此外,《周易》对中国古代宗教也有深刻的影响。

易经被视作一种神秘的预测方法,常被用于卜筮和预测吉凶祸福。

《周易》中的“乾坤”、“八卦”、“占卜”等概念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对于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方面,《周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易经的典籍性质和精神内涵让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至今,《周易》一直是中国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周易》的智慧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文人雅士的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中,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此外,《周易》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被认为是预测历史的工具之一,被广泛用于皇帝和王朝的决策制定。

历史记载中,有许多历代皇帝和政府官员把经筵设在《周易》前,借助易经的智慧来辅助治理国家。

这些皇帝和政府的使用与推崇使《周易》在中国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历史进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综上所述,《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它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之一,对于哲学、宗教、文化、历史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吃与周易

吃与周易

具体怎么用前人已有的说法来算命或者占卦,大街上的书摊这种书有的是,无需我在这里贩毒,因为我专门讨论吃的问题,好了,咱们现在该切入正题来讨论讨论吃吧。
吃是什么?把食物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就叫吃。从辞海对吃的的定义来看,吃是一个过程,一个很简单的过程后来为什么变复杂了呢,因为吃的时候用到了舌头、牙齿、鼻子、嗓子等功能,这样又产生了品尝的概念,"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于是品尝成了一门技艺,而它的基础是做的技艺,做的技艺受到地理、民族、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有系统的学问。那么吃也自然相应成为一门学问,只是大家还没有把它系统化,经典化乃至学院化。关于吃的学问的问题我将另有专著去讨论。
我们先来看看周易是怎么诞生的?
远古时代人类还处于野蛮蒙昧时期,有一个部落首领的女儿叫诸英,她嘴馋得不得了,什么都爱吃,有一天她心血来潮跑到陕西蓝田县山中挖野菜,发现一个巨人的脚印,她觉得好玩,就走进巨人的脚印里,突然虹光罩身,意有所动,于是就有了身孕。16个月后诸英姑娘在甘肃天水县生了一个儿子叫伏羲。伏羲到80 岁时当了酋长,他老人家吃饱了没事干,就瞎琢磨天文地理,天上为什么不掉馅饼?地上的动物为啥有骨头?植物干么不乱跑?他老人家英明就英明在会模仿,他看见蜘蛛结网捕食小虫,就教老百姓也织网捕鱼,吃了鱼立马聪明多了,学会了创造,把猪马牛羊鸡和狗这六畜用栏杆围起来圈养,这下吃起肉来可方便多了。
周易的结构只能简单介绍,否则篇幅太大。
构成周易的最小单位是爻,爻有阳爻和阴爻,阳爻图形是-,阴爻图像是--,就这么两个玩意儿组合组合就生成四象八卦乃至64卦,爻有爻辞,卦有卦辞,如果一个卦有6个爻的话,64卦就有384个爻辞,易经就是爻辞卦辞,解释经的就叫传。实际上你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只要你能自圆其说,自成系统就行,也就是你的说卦方法能被人接收,你也可以当算命先生,麻衣神相什么的。

易经中的美食文化与烹饪技巧

易经中的美食文化与烹饪技巧

易经中的美食文化与烹饪技巧【正文】易经中的美食文化与烹饪技巧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美食的背后,隐藏着丰富的烹饪技巧和智慧。

而在中华文明的经典著作之一——《易经》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与美食相关的智慧与思考。

本文将从易经中的美食观念、烹饪技巧等方面展开探讨,揭示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一、五行之食——般配的美食哲学易经中提出了五行的概念,即木、火、土、金、水。

这五行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思维模式之一。

而这种思维模式也反映在了美食文化中。

在烹饪技巧上,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被广泛应用。

比如,木和火相生,因此烹饪上常将木食材如蔬菜搭配火食材如肉类,既保证了食材的相生关系,又使口感和营养得到更好的发挥。

此外,在食物的颜色、形状以及摆盘上,也有着五行之相配。

例如,将呈圆形、土黄色的食物放置于中央,代表着土行;将呈红色或艳丽色彩的食物放在南方,代表着火行。

这种相配的原则不仅使菜肴更加美观,同时也塑造了一种独特的美食文化。

二、阴阳之道——平衡与协调易经中的阴阳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阴阳的调和平衡贯穿于各个方面,包括美食文化。

在烹饪技巧中,阳性食材如肉类常常搭配阴性食材如蔬菜,既平衡了营养摄入,又使味道更加和谐。

同时,阴阳的平衡也体现在烹饪方法上。

煮、炖、炒、烤等不同方法的运用,使菜肴的风味得到了平衡。

除了在食材和烹饪方法上的协调,阴阳的平衡也表现在餐桌礼仪上。

易经中提倡“大顺”,即饭食应按顺序享用。

起始点必须是“道先”,即素菜,意味着天地人三才平衡,让人们养生,和谐。

三、食物的质地与颜色——形神兼备的烹饪艺术易经主张形神兼备,即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精神相统一。

在美食文化中,这种理念同样得到体现。

首先是食物的质地。

易经中追求质地的柔嫩和口感的鲜美。

在烹饪过程中,通过巧妙的炖煮、蒸炖等技巧,使食材保持柔嫩,口感丰富细腻。

其次是食物的颜色。

易经中认为色彩可以影响人的感受和情绪,因此在烹饪中注重菜肴的色彩搭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饮食文化
姓名:X玉洁
学号:XXXXXXXXXXXX
系别:10级新闻系
【摘要】:《周易》卦爻中有颇多饮食相关的内容,当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方能在德行修养、文化建构等诸多方面有所建树。

《周易》以饮食的情景得失隐喻人类勤于耕种却又顺道安逸的关键,进而对国家政权、养生之道做出了深刻的剖析。

就在人类得到了衣食蔽体之后,他们精神层面自然会得到提升,除此之外,一些养生之道便会出现用于服务人类。

【关键词】:周易、中华饮食、精神文化
一、概述
西有《圣经》,东有《周易》;被人尊称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的周代典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和源头,对中国后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当然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饮食、绘画、日常生活等都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影响着炎黄子孙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按照古书记载,易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春秋时代,《周易》作为占筮书流行,不断有人对它进行解释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战国时期,便出现了《易传》七种,包括《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序卦传》、《杂卦传》合共十篇,称为“十翼”。

后来《易传》被编入《易经》,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

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

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

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
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

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

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

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

《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

中华饮食这一词汇虽小,但其中隐含着巨大的韵味,从饮食到文学艺术到人生境界到整个华夏民族独特的魅力和精神。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二、问题的提出
《礼记·礼运》说: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悲存焉。

故欲、悲者,心之大端也。

“饮食”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人都是在立了生活之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才能追求精神的满足。

我们回溯《周易》,其中对“饮食”及其教化引申有相当有趣的记载,足以反映本书对“饮食”的重视程度。

书中说明“太极仪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及其继续演变的理论,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变化过程和相互联系之中。

它不仅在时间域、空间域存在,亦存在于物质结构之中。

《周易》的两仪(即阴阳理论),哺育了我国的中医学说;而祖国的“医食同源”学说,又哺育了华夏饮食文化的结构序化,使其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三、“饮食”之道及其教化引申
《周易》卦爻之中,有颇多与饮食有关的内容,或自饮食活动加以引申推衍,以至于出现了德性修养、文化建构等议题。

此显示了《周易》作者对于“饮食”是既重视生活的经验有重视其中抽离出来的抽象阐释。

以下举例略加说明。

如“需”卦之“需”字,就字的本义而言《说文解字》称其有等待之义,《象传》“云上于天”,有准备下雨之意、有所等待的象征,因释“等待”;或可以说是本字的引申运用,就卦名系统而言又有“需求”之意。

此外,“需”又有需养之意,而为饮食之道,故《经典释文周易需》:
音须,字从“雨”,从“而”者,饮食之道也。

这个“需”字即酒食丰厚之意。

但《易经》采取的是一种“多义性”语言策略,在该卦之中,就是需要酒食的意思。

在周易中,“食物”和“鼎”的相递推的关系就是食物可以给人健康、给与人幸福感、安全感,因此食物联系着人类之间的工作活动以及思想活动。

拥有食物就是满足了身体的基本需求,拥有食物就意味着可以维系生命,以至于可以存活下来。

这表达了一种意蕴:无论个人是在顺境还是险境中,饮食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象传》:
山下有雷,颐。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王弼《注》【1】:
“言语”“饮食”,我犹慎而节之,而况其余乎?
这两卦意思是能够掌握语言和食物的度就能够在“养身”和“修神”之间取得平衡,获得双赢。

也可以说成:进食可以养生健身,同样可以致病;说话可以兴邦,同样可以丧国,这两者都需要君子注意的,把握好则可以成为人中龙凤,把握不好则会落人口实,毁家亡国。

同时,在人类需要食物充饥之时,就需要通过耕作开发食物来源,这个时候就到了耕种田地,建造耕具的劳动时间了。

《周易系辞》【2】: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木为耜,揉木为耒,耒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此是神农取卦造器的意思,制造耒耜,给百姓谋取利益;制造了工具不仅可以自行耕种,能够获得粮食,除此之外,在“市”的发展之下,百姓也可以拿到市场中进行交换。

【1】王弼:《周易正义》,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版。

【2】摘自《周易正义》第284页。

四、提升和总结
正当人类一步步的走向更加健康幸福的生活的时候,简单的温饱已不能满足人类的欲望,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中华饮食文化”,升级为“文化”则意味着“饮食”便不仅仅是代表着糟糠之物了,菜肴的色泽、进餐的环境、伴食的音乐、器皿的质地、筵席就做的顺序、主客的位置、老友的位置等等,都列入了人们考虑的对象,当然这其中无一不体现了《周易》一阴一阳的原理。

如果我们注意一下日常饮食,也能找出答案:如光炒肉片有点腻人,若与青椒同烹,做成青椒肉片,荤素相得益彰,可口得多了;光吃炒菜有点燥人,配上一份汤,兴味顿浓,这是干炒与汤菜的相互作用;烧羊肉放胡萝卜,解腻增香,羊肉与胡萝卜,不仅有荤素的关系,更有肥腻与清淡、动物与植物的相辅相生的关系;再有吃多了甜的,想吃咸的;吃多了荤的,想吃素的;吃多了鲜货,想吃腌物;吃多了冷食,想吃火锅;吃多了热炒,想吃凉拌等等,总之,人的口味也和阴阳理论相一致。

由于人的体质有寒、热之分,这也与饮食的热性与寒性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热体者,宜进寒食,特别是得了中医称的“热性病”,如高血压、咽喉炎、便秘等,适宜进食芹菜、荠菜、藕、荸荠、银耳、绿豆等寒性食物;而寒体者,则宜进食热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辣椒、黄酒、红参等等。

独具特色的中国食疗与药膳,使许多疾病不需吃药、打针,而只需品尝佳味,如冰糖银耳、虫草鸭子、鳖蒸羊、黄芪炖鸡…… 享口福之余,治病强身,延年益寿。

华夏饮食文化是与祖国医学同在“易学”的哲理精神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它的特色,无不体现中国古文化的色彩——只要阴阳平衡,营养卫生达标,我国的饮食将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周易正义》、《易经的智慧》、《中国食品之2002年第0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