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学案(含答案)
荆轲刺秦王 学案及答案

高一必修1《荆轲刺秦王》学案学习目标:1、大声准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断句,直至读出人物心理,背诵易水诀别一段;2、准确流畅翻译全文,理解文章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3、感受主人公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迁移到自身。
一、积累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臣愿得谒.( yâ)之皆为戮.( lù)没.(mò)右手揕.( zhân )其胸偏袒.( tǎn )扼.(â)腕而进曰为变徵.( zhǐ)之声人不敢与忤.视( wǔ)使工以药淬.( cuì)之箕.( jī)踞.( jù)以骂曰士皆瞋.( chēn )目以其所奉药囊.( nánɡ)提轲二、整合探究:观察下列古文的词语使用有何特点?1、给加点词注音并解释:亲王必说.见臣(yuâ,通“悦”,高兴)往而不反.者,竖子也(fǎn;通“返”,返回)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zhân;通“震”,震动)秦王还.柱而走(huán 通“环”,环绕)卒.起不意(cù;通“猝“,突然)图穷而匕首见.(xiàn 通“现”,显现)日以.尽矣(yǐ;通“已”,已经)第一类:通假字2、解释加点词含义: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没有;请求厚遗.秦王宠臣:赠送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创伤第二类: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语3、解释加点词含义: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眼泪)②持千金之资币.物(礼品)③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宽容、原谅)④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袒露一只臂膀)⑤诸郎中..执兵(宫廷的侍卫)⑥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掷击)⑦断其左股.(大腿)8.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刻毒)第三类:古今异义4、解释加点词含义:穷图穷.而匕首见(全部(打开))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走投无路)之使工以药淬之.(代词,代指匕首)愿大王少假借之.(代词,代指秦武阳)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助词,的)(助词,的)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放在主谓之间,取独,可不译)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因为)使工以.药淬之(用)白衣冠以.送之(表顺城,可译为“来”)遂拔以.击荆轲(表顺承,可译为“来”)箕踞以.骂曰(表修饰,不译)以.次进(按照)第四类:一词多义5、解释加点词含义: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认为迟到)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认为奇怪)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用盒子)比.诸侯之列(并、列)第五类:词类活用6.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荆轲刺秦王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一)通假字同“悦”,喜欢,高兴(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古义:没有信物。
今义:不讲诚信,无信用。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这里指樊将军。
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
(三)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①秦兵旦暮渡易水早晚,极言时间短暂④进兵北略地向北(四)解释下列重点字词的意思(1)微.太子言:在假设句的开头,可译为“假设没有”2)臣愿得谒.之拜会,前往(3)更.虑之改变(4)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重金征求(5)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用来、、、、、的办法(五)说明下列特殊句式类型并翻译(6)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秦王用一千斤金子,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来重金征求您的头(六).文段分析思考:(1)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写形势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2)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不凡。
当堂检测略第二课时(一)1.解释加点词语(1)秦之遇.将军对待(2)深.刻毒(3)将奈何....怎么办..........罢了...(4)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5)愿.得将军之首以献希望(6)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好好地(7)臣左手把.其袖握,抓住(8)揕.其胸刺(9)血濡.缕浸湿,沾湿(10)忤.视正眼相看(11)顷之..未发不久,一会儿(12)请.辞决矣请允许我2解释通假字(1)日以.尽矣通“已”已经(2)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3说明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1)樊於期乃前.曰名动,上前(2)此臣日夜..切齿拊也名状,日日夜夜(3)函.封之名状用匣子(4)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做名词,远地(5)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认为。
【课堂设计】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5课 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答案

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1 文本研读一、实词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请辞决.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伤长者..之意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终已不顾..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左右..既前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1)解⎩⎪⎨⎪⎧可以解.燕国之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2)教⎩⎪⎨⎪⎧乃今得闻教.: 曲罢曾教.善才服: 十三教.汝织:(3)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秦王还.柱而走: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计日以还.: (4)资⎩⎪⎨⎪⎧持千金之资.币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 如姬资.之三年:(5)图⎩⎪⎨⎪⎧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图.穷而匕首见: 不图.子自归:4.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函.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为谢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樊於期乃前.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其人居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使使以闻.大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太子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发尽上.指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群臣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箕踞..以骂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秦兵旦暮..渡易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乃欲以生.劫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虚词(1)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之奈何: 乃为.装遣荆轲:乃令秦武阳为.副: 为.变徵之声: 又前而为.歌曰: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愿举国为.内臣:(2)而⎩⎪⎨⎪⎧荆轲和而.歌: 又前而.为歌: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3)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乃.今得闻教: 家祭无忘告乃.翁:(4)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使工以.药淬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以.次进:三、文言句式(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____________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____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____________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____________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___________ (6)群臣侍殿上者:____________ (7)燕王拜送于庭:____________ (8)使毕使于前:____________ (9)秦王购之金千斤:____________ (10)取之百金:____________ (11)欲与俱:____________(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____________ (13)皆陈殿下:____________(14)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____________ (15)皆为戮没:____________ 四、文句翻译(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020-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1学案:第2单元 5 荆轲刺秦王 【含答案】

5 荆轲刺秦王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淬.火(cuì) 忤.视(wǔ) 陛.下(bì) 拊.心(fǔ) 扼.腕(è) 偏袒.(tǎn) 王翦.(jiǎn) 箕踞..(jī)(jù) 血濡.缕(rú) (二)多音字(1)燕⎩⎨⎧燕.国(Yān )燕.子(yàn ) (2)将⎩⎨⎧将.军(jiānɡ)将.领(jiàn ɡ) 二、辨识通假(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三、一词多义(1)兵⎩⎨⎧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军队)不得持尺兵.(名词,兵器)不及召下兵.(名词,士兵、武士) (2)穷⎩⎨⎧图穷.而匕首见(动词,尽,完结)人穷.则反本(动词,处境困难)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形容词,荒僻) (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连词,表假设,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确实)(4)私⎩⎨⎧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名词,私利)乃遂私.见樊於期(副词, 私自)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动词,偏爱) (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终已不顾.(动词,回头) (6)发⎩⎪⎨⎪⎧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动词,出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动词,打开)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动词,征发,征调)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起,指被任用) (7)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动词,登上)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 (8)陈⎩⎨⎧恐惧不敢自陈.(动词,陈述)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动词,排列) (9)引⎩⎨⎧秦王惊,自引.而起(动词,身子向上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其有更相援引.,希附权强者(动词,推荐)诸生传相告引.(动词,揭发,检举) (10)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副词,就)乃.欲以生劫之(副词,表肯定,原来是,就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 (11)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使工以.药淬之(介词,用)以.次进(介词,按照)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12)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并列)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连词,表因果)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连词,表修饰)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连词,表顺承)四、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名词作状语,向北)(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3)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4)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5)樊於期乃前.曰 (名词作动词,上前)(6)皆白衣冠...以送之 (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7)乃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8)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9)剑坚.,故不可立拔 (形容词作动词,插得紧)(10)太子迟.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11)群臣怪.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五、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购之金.千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将军岂有意..乎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终已不顾..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秦王还柱而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两个词,无,没有;信,凭信之物。
《荆轲刺秦王》学案参考答案

《荆轲刺秦王》学案参考答案1、生僻字读音辨正(给加点的字注音)jiǎn wū gēng gǔ suǐ zhân wàn jū fǔ chuí wěn chãng bǐ cuì rú wǔqǐng guān hâjuãzhǐchēn wâi xīng jǐcháo bǐǐiědǐchuāng jī jùxuàn2、文言虚词18个虚词是: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哉、则、者、之。
①以:介词,用来。
/介词,表示原因,因为。
/连词,表示目的,用来。
/介词,表示工具,用。
时间副词,通“已”,已经。
/介词,表示方式,按照。
/介词,表示原因,因为。
/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而”。
②所:结构助词,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结构助词,所+以复音虚词,表示原因。
③于:介词,表示对象,对。
/介词,表示处所,在。
④而:连词,表示递进,而且。
/连词,表示并列,而且。
/连词,表示并列,而且。
/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连词,表示转折,却。
⑤为:介词,表示被动,被。
/介词,表示对待,对。
/动词,整理,准备。
/动词,担任,做。
/介词,表示原因,因为。
/动词,发出。
/动词,作。
/介词,替,为。
/动词,做。
3、通假字说——悦;陵——凌;以——已;反——返;振——震;庭——廷;宾——傧;奉——捧;见——现;还——环;卒——猝。
4、词类活用(1)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2)旦暮:名词作状语,马上。
(3)亲:名词作动词,亲近。
(4)患:动词作名词,忧患,担忧。
(5)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6)函:名词作状语,用盒子。
(7)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偏远的地方。
(8)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认为……太晚(迟缓)了。
(9)尽:副词作动词,完结,结束,(太阳)落山(10)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
高一新课标教材《荆轲刺秦王》学案

高一新课标教材《荆轲刺秦王》学案学案博苑08-08 1303高一新课标教材《荆轲刺秦王》学案学习导入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字词积累1.读音释义樊於(wū)期揕zhèn:刺拊fǔ心:捶胸,形容非常痛心淬cuì:把烧红了的铁器往水或其他液体里一浸立刻取出,急速冷却,使之硬化提dǐ:掷击夏无且(jū)2.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3.古今异义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刻毒,今义:深厚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今: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古:礼品今:货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处境困难今:贫穷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诸郎中执兵古:宫廷的侍卫今:称中医医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掷击今:拿着断其左股古:大腿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可以解燕国之患古:可以用它来今:一个词,表可能、允许等而伤长者之意古:品德高尚者,指樊将军今:年长之人4.一词多义以: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日以尽矣(通“已”,已经)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修饰,不译)以次进(介词,按照)以故荆轲刺秦王(连词,因此)兵:不得持尺兵(名词,兵器)不及召下兵(名词,卫兵)秦兵量暮渡易水(名词,部队)5.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乃遂收乘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又前而为歌曰前:左右既前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乃朝服,设九宾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朝服使使以闻大王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素衣、戴着素帽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象箕一样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迟群臣怪之怪:形容词的移动用法,觉得……奇怪6.文言句式(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2)省略句秦王购之(以) 金千斤 (省略介词“以”)取之 (以) 百金 ( 省略介词“以”)欲与 (之) 俱 (往)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待吾客与 (之) 俱 (往)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之) 留待 ( 省略介词宾语 )嘉为 (之) 先言于秦王曰 (省略介词宾语)见燕使者 (于) 咸阳宫 (省略介词)使 (之) 毕使于前 (省略兼语)群臣侍 (于)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省略介词)献 (于) 秦王 (省略介词)比 (于) 诸侯之列 (省略介词)皆陈 (于) 殿下 (省略介词)(3)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4)倒装句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 ( 定语后置 )(5)固定结构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7.成语典故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相关链接刘向公元前77——公元前6年),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等,他在记叙历史事件时,夸张地渲染了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甚至不惜违背历史事实,编造出一些情节,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战国策》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33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记载了从东周贞定王17年(前452)到秦始皇31年(前216年)共246年间的历史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或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整体感知强敌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本文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古今对译参见原《必修1》课文探究1.疏理本文的情节结构提示第一部分(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燕国危亡之际,太子丹就请荆轲谋策,荆轲想用樊於期的头取悦秦王,以便行刺,太子不忍,引出下文第二部分(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遂发”)行刺的准备1.荆轲私见樊於期,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2.入秦行刺的第一件准备工作:函封樊於期首级3.入秦行刺的第二件准备工作,求徐夫人的匕首4.入秦行刺第三件准备工作,令秦武阳为副5.荆轲迟发缘由6.太子丹见荆轲迟迟未发,“疑其改悔”荆轲怒斥太子丹,告别赴秦第三部分(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到“终已不顾”)易水送别1.以“白衣冠”送荆轲,为易水送别,创造悲壮、凄怆的气氛2.易水送别,有力地突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英雄气概第四部分(从“既至秦”到“秦王目眩良久”)廷刺秦王1.秦武阳脸色大变,引起秦国群臣的怀疑,荆轲谈笑而饰,足见超人的勇气、胆量和智慧2.秦王被逐狼狈不堪,荆轲行刺一无所惧3.写在极短的时间内,秦王殿庭上下混乱,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群臣惊愕,左右呼喊,有动作,有表情,有高呼,有怒骂,组成一幅惊心动魂的场面4.身受八处创伤,事败还能“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凛然无畏的性格刻画无遗5.荆轲被斩后,威震六国的秦王仍因惊惧而“目眩良久”,其紧张慌乱情状如见其人2.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提示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3. 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为“始速祸焉”南宋鲍彪也说“轲不足道也”朱熹更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你对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有怎样认识?提示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4.试分析本文主要的艺术特色提示(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如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又如,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写出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2)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以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创造出悲壮感人的场面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同步训练基础集训1. 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1)人不敢与忤视( ) (2)而右手揕其胸( )(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 )(4)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5)使工以药淬之( )提示(1)wǔ (2)zhèn (3)fǔ (4)chéng (5)cu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B.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C. 秦王还柱而走D. 卒起不意,尽夫其度提示 B (“微”本有“无”意,A振通震,C还通环,D卒通猝)3. 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秦王)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提示 3. C(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承接;③④均为介词,用)4. 指出下列句中词语活用类型并解释.(1)函封之( ) (2)太子迟之( )(3)群臣怪之( )提示 (1)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2)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3)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5.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 (2)君既若见录( ) (3)乃遂私见樊於期(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提示 (1)接见 (2)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有指代意 (3)会见(4)介词,表被动6.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7.请分析鉴赏刺秦场面的写作方法提示(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从侧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语段精练阅读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今行而无信信:相信B.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折C.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D. 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提示 A(名词,信物)2.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A. 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B. 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C. 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D. 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提示 D(他取樊将军之首是为国利他,以小的牺牲换取大的利益,不能说是心狠手辣)3.请概括文段中樊将军的主要性格特点提示豪爽慷慨、义勇刚烈、深明大义,不失为一个英雄4.翻译下面的句子(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提示(1)就是太子不说,我也要来拜见您了(只是)现在空着手没有什么凭信,那就无法接近秦王(2)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拓展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应侯谓昭王曰:“亦闻恒思有神丛①与?恒思(地名)有悍少年,请与神博,曰:‘吾胜丛,丛藉我神三日;不胜丛,丛困我’乃左手为丛投,右手自为投,胜丛丛藉其神三日,丛往求之,遂弗归五日而丛枯,七日而丛亡今国者,王之丛;势者,王之神藉人如此,得无危乎?臣未尝闻指大于臂,臂大于股,若有此,则病必甚矣百人舆瓢而趋,不如一人持而走疾百人诚舆瓢,瓢必裂今秦国,华阳用之,穣侯用之,太后用之,王亦用之不称瓢为器则已,称瓢为器,国必裂矣臣闻之也:‘木实繁者枝必披,枝之披者伤其心都大者危其国,臣强者危其主’且今邑中自斗食以上至尉、内史乃王左右,有非相国之人者乎?国无事则已,国有事,臣必见王独立于庭也臣窃为王恐,恐万世之后,有国者非王子孙也“臣闻古之善为政也,其威内扶,其辅外布,而治政不乱不逆,使者直道而行,不敢为非今太后使者分裂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国之势强征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即穣侯);国之币帛,竭入太后之家;境内之利,分移华阳古之所谓‘危主灭国之道’必从此起三贵竭国以自安,然则令何得从王出,权何得毋分,是王果处三分之一也”(选自《战国策&8226;秦策》)【注】①神丛,叫“丛”的神,实际上就是托身于草木茂盛的地方的神灵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恒思有悍少年,请与神博博:打赌B.百人诚舆瓢舆:抬C.木实繁者枝必披披:裂开D.古之所谓‘危主灭国之道’必从此起危:危险提示 D(应为危害、威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乃左手为丛投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B.今国者,王之丛今者殊不欲食C.百人舆瓢而趋抱明月而长终D.三贵竭国以自安宁许以负秦曲提示 B(虽然各组的后一句没有学过,但根据语句皆可判断B.第一句“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第二句“用在时间词语后面,……的时候”A.都是“连词,于是,就”;C.都是“连词,表修饰,不译或译为‘的’”;D.都是“连词,表目的,译为‘来’”)3.下列有关应侯论述的秦国主要危机,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民风狡猾,尤其是青年,不遵守承诺,导致信用缺失B.一个工作往往许多人去做,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C.权臣当政,任用亲信控制经济、外交,国君权力被削弱D.国君师心自用,有大事时不善于听取谋臣的意见提示 C(注意原文少年与神打赌是为了证明权力不能借给别人,“百人舆瓢而趋”是为了证明说明权力被瓜分的危害,“臣必见王独立于庭也”并非“师心自用”而是“孤立无援”)4.下面是文中未标点的一段话,标点正确的一项是A.今,太后使者分裂,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国之势强,征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B.今太后使者分裂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国之势,强征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C.今太后使者,分裂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国,之势强,征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D.今太后使者分裂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国之,势强征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提示 B(正确断句的前提是在积累一定实词、虚词用法的基础上培养语感和把握文意)5.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丛藉其神三日,丛往求之,遂弗归(2)且今邑中自斗食以上至尉、内史乃王左右,有非相国之人者乎?(3)臣闻古之善为政也,其威内扶,其辅外布,而治政不乱不逆,使者直道而行,不敢为非提示(1)丛把神灵借给他三天,之后,丛去索还它,少年最终也没有还给他(“藉”“求”,“遂弗归”补出“少年”.)(2)况且现在朝中俸禄在一斗以上的小官到尉、内史,乃至大王的侍卫,有不是相国亲信的人吗?(“且”“乃”,“斗食”“左右”,“有非……者乎”)(3)我听说古代善于治理国政的人,在内树立他的威风,在外安置他的亲信,从而使治理国家不混乱不倒错,使者遵从正直的道路办事,不敢做坏事(“其威内扶,其辅外布”1分,“使者直道而行,不敢为非”)【附参考译文】应侯(范睢)对秦昭王说:“大王听说恒思这个地方有个神丛吗?恒思这个地方有一个凶狠的青年,要求与神丛赌博,说:‘假如我胜了你,你要把神灵借给我三天;假如我没有胜,你就囚禁我’于是青年用左手为神投掷,右手为自己投掷,战胜了丛丛把神灵借给他三天,之后,丛去索还它,少年最终也没有还给他五天后丛枯萎了,七天后丛死亡了现在的秦国,就是大王的丛(丛林);权势,就是大王的神灵像这样地借给别人,能没有危险吗?臣从未听说手指大于胳膊或者胳膊粗于腿的,如果有这种情况,那么病就一定很厉害了一百个人抬着一个瓢走,还不如一个人拿着它走得快如果真的出现一百个人抬着瓢走的情况,瓢一定会碎裂现在的秦国,华阳、穣侯、太后都占用,大王也占用不称秦国是那瓢就罢了,假如说秦国就是那瓢,秦国定然会四分五裂臣又听说过这样的话:‘结果太多的树木枝条就会裂开,枝条裂开就会损伤树干臣子封地过大就会危害他所在的国家,大臣太强大就会危及他的君主’况且现在朝中俸禄在一斗以上的小官到尉、内史,乃至大王的侍卫,有不是相国亲信的人吗?国家没事就罢了,国家如有事,我一定会看到大王孤独地站立在朝庭上我私下为大王担忧,担忧大王百年之后,主宰国家的不是大王的子孙我听说古代善于治理国政的人,在内树立他的威风,在外安置他的亲信,从而使治理国家不混乱不倒错,使者遵从正直的道路办事,不敢做坏事现在太后派出的使者,随意与诸国断绝关系,在天下随意使用凋兵的符节,依仗大国的势力,强力征调兵将,攻打诸侯,战胜攻取,好处都归于穣侯;国家的财货,都归于太后和华阳君的私产古人所说的‘危害国君灭亡国家的道路’一定会从这里开始三个贵族穷尽国家来满足私欲,这样,那么政令怎么能够由大王发布,权力怎能不分散?这就是大王真的只处在他们三分之一的权力上了”。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附答案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1、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一、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chóu)(梁代以后“校雠”亦称“校勘”)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一共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战国”作为那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的名称正是由此书而来。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生动流畅,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六个人,刺客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1。
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
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二、解题: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5.荆轲刺秦王》优秀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知识链接】:《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a持千金之资币()物b朝服()c假借()d郎中() e 左右()f 轲自知事不就()g 卒()起不意h秦王还()柱而走I 振()怖大王之威j比()诸侯之列k唯()l陛()m顾()笑武阳n发()图o 自引()而起p荆轲废()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r被()八创()s 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二、课堂小结三、写法借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五、当堂测验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B. 持千金之资币物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A. ①②③B. ④⑤⑦C. ②③⑧D.①⑥⑧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 ) ②.自引而起,绝袖( )③.秦王还柱而走( ) 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5.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①.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六、拓展延伸1.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柳宗元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荆轲刺秦王》优秀学案参考答案一、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自我校对】A礼品b穿上朝服c宽容,原谅d宫廷的侍卫e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f成功g通“猝”,突然h通“环”,绕i通“震”,惧怕j并,列K希望l殿前的台阶m回头看n打开o 身子向上起了p倒下q举起r受∕伤s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自我校对】①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守住祖先的宗庙。
②于是穿了上朝的衣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③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参考答案】情节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参考答案】:荆轲具有侠义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情败却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了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
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东方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只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
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
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课堂小结文章以洗练而又生动的文字,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
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
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三、写法借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一句话,太子丹仁慈之心可见。
2.荆轲与樊於期的一席对话,荆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谋,大智大智勇;樊於期,痛于骨髓,切齿拊心,复仇之心,溢于言表。
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的神态,“偏袒扼腕”,“自刎”的动作,使他的语言形象化了。
3.“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似乎“万事俱备”了,但荆轲迟迟不动,不动也是一种行为。
太子迟之,荆轲叱之,但均未名其妙处。
直到“至陛下”,“秦无阳色变振恐”,方才省悟到荆轲为何“留待”。
这就是通过行为来变现荆轲的性格。
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色变振恐”的神色,写出秦武阳的年幼胆怯;“群臣怪之”的神态,说明荆轲一行形迹可疑。
荆轲一“顾”一“笑”,一“谢”,竟然化险为夷。
5.秦王“还柱走”的狼狈,以剑击荆轲的残酷,以行动说明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的暴君。
6.荆轲被断左股,仍“引其匕首提秦王”;虽然身“被八创”,“知事不就”,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通过荆轲的行动、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秦强燕弱,矛盾尖锐,斗争复杂。
作者把人物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五、当堂测验1. C、E 析:A. 反→返;B. 还→环;D. 振→震;F. 卒→猝;G. 说→悦2. A. 涕: B. 币: C. 穷困: D. 提:3. C 析:皆为名词做动词4. ①稍微②断③跑④没有用来……的办法析:积累重点文言词语5. ①以:按照,做介词②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③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④其:他们的,做代词析:积累重点虚词的释义,并能举一返三。
六、当堂检测1.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柳宗元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参考答案】:柳宗元诗歌的观点: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观念比较新,他明确指出荆轲乃是一个并不高明的刺客。
柳宗元在他的《咏荆轲》诗中写道:“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诗中明确指出刺秦乃是一种“短计”,毫无可取之处;为了收买刺客,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最后却并不一定能够成功。
他这样说是有充足的根据的,按照《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以及历史小说《燕太子》的描写,燕太子丹为收买荆轲下的本钱非常大,而最后以失败告终。
“勇且愚”,这个结论下得好。
陶渊明诗歌的观点:像柳宗元这样否定荆轲的诗歌不是太多,一般总是肯定这位刺客,以表达诗人对暴政的抗议,例如陶渊明的《咏荆轲》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