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散文形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散文有效教学的反思散文相对于诗歌与文言文来说,具有结构庞杂,内容深奥的特点,而且鉴于学生的现有的理解能力,读来使他们觉得索然无味,缺乏一种成功感,久而久之,缺乏了自信。
那么,在散文的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在自然自悟中成长提高呢?我谈几点想法:1. 教师抓住关键,从教学激趣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地引入课堂。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比如讲解散文时,可从贴近生活的事例激趣,再讲解散文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
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
2.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
教师应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在散文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
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
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指导,促使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真正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几个好习惯。
其一,圈点勾画的习惯。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其二,爱读书的习惯。
很多优美的散文,本身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
从应试来说,也有现实意义。
其三,动口的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勤于表达,也是训练自己的思维。
其四,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
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得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那么平常就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
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
其五,虚心向别人学习的习惯。
高中散文教案学情分析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2)理解散文的内涵,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散文的写作手法;(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散文的结构、主题和情感;(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散文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性的情感;(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品质。
二、学情分析1. 学生特点:(1)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2)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存在个体差异;(3)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和关注程度不同。
2. 教学内容分析:(1)散文的特点、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2)散文的内涵、结构、主题和情感;(3)散文的鉴赏方法。
3. 教学重难点分析:(1)散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2)散文的鉴赏方法;(3)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1. 导入新课:(1)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2)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2. 课堂活动:(1)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分析散文的特点、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2)引导学生阅读散文,分析散文的结构、主题和情感;(3)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创作散文。
3. 课堂评价:(1)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进度安排1. 课前准备:(1)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学情;(2)制作教学课件,准备教学资源。
2. 课堂教学:(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2)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探究;(3)课堂评价,总结反思。
3. 课后作业:(1)布置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布置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3.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4. 反思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_散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诵读文本,理解内容;体味情感,感悟人生。
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语2010年12月31日凌晨,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史铁生因病去世。
有人这样评价他:生(齐读课件)他从不曾屈服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上行走。
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
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提到地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教师板书)。
看作者是怎样探求人生,叩问灵魂的。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诵读文本,理解内容;体味情感,感悟人生。
(课件)二、分析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同学们,课文自然分两部分,通过预习,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我与地坛,我与母亲。
(板书)我、地坛、母亲2.诵读探究,我与地坛地坛是明清帝王用来祭祀大地的场所,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天法祖”的思想。
在史铁生眼中,地坛是一个怎样的地坛?(请同学们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为何说它荒芜?请同学们读一读前3节,找一找关键词句。
废弃、荒芜冷落、一片野地、历尽沧桑、剥蚀、淡褪、坍圮、野草荒藤、远离闹市、宁静的去处并不衰败又体现在哪里?请同学读一下第5节。
诵读赏析描写小昆虫的文段,朗读要声情并茂。
(小组合作、诵读探究)请同学们四个一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小动物,假设你就是那只小动物,想象一下它在向史铁生诉说着什么?(投影图片)每组代表(学习组长)想象诉说。
蜂儿:我的生命虽然如此弱小,但是我多么美丽。
我就是天使,我就是一只可爱的小精灵。
蚂蚁:我在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我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
悠闲之余,我还要为了生活的美好继续“疾行”,继续奋斗。
奋斗为老婆,为孩子,为了一切爱我的人。
瓢虫:我是一只小瓢虫,我爬得很累,但是累并快乐着。
活着就是快乐。
蝉蜕:史铁生先生,你别觉得我是一个虚无的壳,但是我刚刚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
散文鉴赏教学设计与反思

散文鉴赏教学设计与反思散文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和分析散文,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本文将针对散文鉴赏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以期提供给教师们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散文鉴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散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并能从中获取人生的智慧和感悟。
2. 教学内容选择经典的散文作品,涵盖不同的主题和风格,如《狂人日记》、《小时候》、《荷塘月色》等。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了解每篇散文的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作品的艺术特点。
3. 教学方法(1)启发式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想象力。
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学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2)导读法:在学生阅读散文前,通过导读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并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
教师可以对散文进行解读,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运用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3)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意蕴,培养他们的情感共鸣能力。
通过音乐、图片等情感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
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以及阅读心得的撰写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以及他们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的表现和思考。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进行了思考和改进。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我可能过于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而忽视了情感体验的培养。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共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可能给出了过于明确的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散文作品通常是开放的,有多样的解读可能,学生在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应该有更多的自由度。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们的不同意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高中语文_散文阅读《窗子以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窗子以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2、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3、完成课堂探究及检测。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课时安排】自主课一课时展示课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自主课学生自主阅读《窗子以外》,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作答。
第二部分:展示课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句话,“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这里的“窗子”代表着美好和希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徽因的《窗子以外》,来领略和感受一下林徽因“窗子”以外的风景和内涵。
二、明确学习目标1、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2、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3、完成课堂探究及检测。
重点是“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及情感”。
三、展示小组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请梳理文章脉络。
2、“窗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3、“窗子”的含义是什么?4、“窗子”是自己内心的抗拒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限制?5、第一段的作用及含义。
6、如何理解文章最后“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天知道那是罪过!”四、朗读课文朗读课文并思考第一个问题——本文的线索及梳理文章思路。
五、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文章的线索是窗子。
第1段:交代自己的“渺茫”之感。
第2、3段:写了自家铁纱窗以外的情景及感叹。
(奔波赶路者)第4、5段:4段是从大处概括窗子以外的景和事。
(自然、人事—劳作)5段从小处具体写院内窗外的景和事。
(自然、人事)第6、7段:“无形的窗子”及其感受。
整体上由实到虚,逐渐深入,揭示了“窗子”的内涵。
六、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选择共同感兴趣的2—3个问题,进行合作交流,形成统一答案。
附:问题及其参考提示2、“窗内”处于一种什么状态?窗内人的身份是富足的知识分子,文中“沉闷”“无生气”表现了她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3、“窗子”的含义是什么?(1)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2)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赏析教学的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赏析教学的思考散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和情感体验。
在散文赏析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设计教学方案呢?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对高中语文散文赏析教学进行一些思考。
一、散文赏析教学的意义散文赏析教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通过散文赏析,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散文赏析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和人文情怀,使其更加关注人生、社会和自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内容设计在散文赏析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散文作品,如《岳阳楼记》、《黄土》、《春》,也可以选择一些当代优秀的散文作品,如余光中的《伤逝》、三毛的《沙漠中的孩子》等。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散文作品,设计教学内容。
2. 教学方法(1)先导式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内容的主题和风格等方式,先导学生对散文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抓住作品的主旨,培养对作品的感悟力。
(2)朗读和品味教师可以进行教师朗读和学生跟读,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节奏感,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作品中的精彩语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语言分析和情感共鸣学生可以对作品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分析和创作,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让他们从作品中找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增强对作品的感觉。
(4)作文写作通过散文赏析,学生可以得到了一些美学和写作的启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写作,通过模仿和创作,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1. 注重情感体验在散文赏析教学中,学生要充分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和力量,通过与作品的情感共鸣,深入体验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去理解作品,去感受作品,让学生真正融入到作品中去。
高中语文_散文形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考散文形象概括类题型强化复习一、考点定位散文是以抒情为宗旨的,但散文抒情多数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或是写人怀思等。
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景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
阅读散文,要能辨清文中形象的主次关系,明白主要形象承载抒情言志的任务,次要形象和主要形象构成对比、衬托或类比关系,以突出主要形象。
二、复习目标1.了解高考散文形象的考查题型和方式2.掌握鉴赏散文形象的技巧,提升散文阅读能力三、知识结构建构题型一形象特点概括题(一)[常见设问方式](二)研读《三维设计》P267有关形象特点概括题的内容以及典例,总结形象特点概括题的解题技巧。
(三)技法点拨概括形象特点“3角度”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特点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形态、气味等的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比如上面[例1]中关于老代外貌的描写可以看出他的淳朴。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
特别提示:分析概括物象含义应注意的问题分析概括物象的含义,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二是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三是它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和大度一览无余”。
四、限时训练完成限时训练《浣花草堂》题型二物象作用分析题(一)知识梳理构建[常见设问方式](二)研读《三维设计》P268有关主要物象和次要物象作用分析题的内容以及典例,总结物象作用题的解题技巧。
(三)技法点拨分析主要物象作用“2角度”中心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串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
分析其中心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分析其作用,一般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1.内容主旨作用先看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
高中语文_散文的梳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散文的梳理·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这种新的教学论,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交换。
教材在编写时总能体现设计者力图教给学生的某种方法,但寻找的路径却需要学生自己探究。
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体裁相同的课文进行梳理,引领学生思考、碰撞、交流,从而使学生在梳理中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语文素养,获得生命的成长。
【学情分析】新教材按照话题编写学习单元,散文的学习零零散散见于不同单元,大部分学生对经典篇目的理解停留在熟知“语料”的层面,何以成为经典,同类文字有何异同,则不甚了了。
同时,单元教学模式的固定使学生在关注共性知识的同时,弱化了文体知识,从而导致课堂文本学习与阅读、写作相剥离的局面。
因此,“语文知识的重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构应是一件踏踏实实的事情”(王荣生)。
【学习目标】1能独立阅读并分析散文的文体知识,掌握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
2.体验文本的内涵,洞悉文本所承载的价值观,促成文化品格的生成。
【梳理内容】《现代文诵读》(三级达标教材)精选散文篇目《藤野先生》《背影》《荷塘月色》《白杨礼赞》《家》《敬畏自然》《跨越百年的美丽》《文天祥千秋祭》《我不是个好儿子》《都江堰》《谁是最可爱的人》《听听那冷雨》【重点与难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梳理,梳理掌握散文的特点是教学重点。
结合散文的特点指导课外阅读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一级梳理阶段(明确任务)1.通读规定篇目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给这些文章分类。
2.试感知每一类文章的大致特点。
重点明确:1.什么是散文?散文,是指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散文形象概括类题型强化复习一、考点定位散文是以抒情为宗旨的,但散文抒情多数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借助一定的形象,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或是写人怀思等。
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景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两种。
阅读散文,要能辨清文中形象的主次关系,明白主要形象承载抒情言志的任务,次要形象和主要形象构成对比、衬托或类比关系,以突出主要形象。
二、复习目标1.了解高考散文形象的考查题型和方式2.掌握鉴赏散文形象的技巧,提升散文阅读能力三、知识结构建构题型一形象特点概括题(一)[常见设问方式](二)研读《三维设计》P267有关形象特点概括题的内容以及典例,总结形象特点概括题的解题技巧。
(三)技法点拨概括形象特点“3角度”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特点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形态、气味等的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比如上面[例1]中关于老代外貌的描写可以看出他的淳朴。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
特别提示:分析概括物象含义应注意的问题分析概括物象的含义,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二是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三是它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和大度一览无余”。
四、限时训练完成限时训练《浣花草堂》题型二物象作用分析题(一)知识梳理构建[常见设问方式](二)研读《三维设计》P268有关主要物象和次要物象作用分析题的内容以及典例,总结物象作用题的解题技巧。
(三)技法点拨分析主要物象作用“2角度”中心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串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
分析其中心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分析其作用,一般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1.内容主旨作用先看其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
一般而言,写物的散文要找志,写景的散文要析情。
2.艺术构思作用它可以是全文的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串穿在一起;或起着象征、衬托的作用。
分析次要物象作用“3思考”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串,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的思考角度:①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②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的思考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四)限时训练完成限时训练《沈从文的墓》四、课下作业完成《牛铃叮当》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真实状态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从而提高提高教学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学生在高一、高二接触过不少散文,对这种文学体裁比较熟悉。
加上平时练习,学生也熟悉散文的出题套路,答题模式,但是,这只是表象,对于散文更细致的分析,学生还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以然。
限时训练效果分析课堂上,光靠老师讲,效果显然不好,因为学生的思维没有打开,所有课堂上需要进行课堂限时训练。
限时训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节课针对散文形象概括类题型设置了两个限时训练:《浣花草堂》考察人物形象的特点;《沈从文的墓》考察的是主要物象的作用。
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效果:1、时间制定恰当,给予了20分钟,学生基本完成,避免时间不足或过松现象。
2、训练量恰当,避免出现“吃不饱或吃不消”的现象。
3、照顾好中下生,避免出现只讲速度不讲效率的现象。
4、反馈及时,及时调整教学。
学生做完练习,板演答案,全班同学点评,赋予分数。
教师展示答案,强调重点以及板演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教材分析高中阶段必修一共有6本,选修包括《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阅读》《语言与应用》。
必修一到必修五中出现过的散文篇目有:必修一《我的四季》《我的五样》《获得教养的途径》《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像山那样思考》必修二《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必修三《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必修四无必修五《论厄运》《直面苦难》(节选)《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我为什么而活现着》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
其中清初张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个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就在成都的西郊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的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来拜谒的地方。
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安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
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
穿过花径,我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
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
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
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
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
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
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
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
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
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
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
这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
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
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
杜甫写出了许多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也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21.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
(4分)沈从文的墓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
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
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
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
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
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
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③墓在山腰。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
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一起了。
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
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地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