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汇总)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期末复习考点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期末复习考点1.普朗克辐射定律(p13)对于黑体辐射源,普朗克成功地给出了其辐射出射度(M)与温度(T)、波长(λ)的关系。
普朗克辐射定律是热辐射理论中最基本的定律,它表明黑体辐射只取决于温度与波长,而与发射角、内部特征无关。
2. 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p14)任一物体辐射能量的大小是物体表面温度的函数。
斯-玻定律表达了物体的这一性质。
此定律将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温度的定量关系表示为M(T)= σT4式中:M(T)为黑体表面发射的总能量,即总辐射出射度(W/m²);σ为斯-玻常数,取值5.6697ײ10×[W/(m²⋅K4)];T为发射体的热力学温度,即黑体温度(K)。
此式表明,物体发射的总能量与物体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因此,随着温度的增加,辐射能增加是很迅速的。
当黑体温度增高1倍时,其总辐射出射度将增为原来的 16 倍。
在这里我们仅强调黑体的发射能量是温度的函数。
3. 维恩位移定律(p15)维恩位移定律,描述了物体辐射最大能量的峰值波长与温度的定量关系,表示为:λₘₐₓ=A/T式中:λmax为辐射强度最大的波长(μm);A为常数,取值为2898μm·K;T 为热力学温度(K)。
此式表明,黑体最大辐射强度所对应的波长λmax与黑体的绝对温度T成反比,如当对一块铁加热时,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铁块的逐渐变热铁块的颜色也从暗红→橙→黄→白色,向短波变化的现象。
随着黑体温度的升高(或降低),黑体最大辐射峰值波长λmax向短波(或长波)方向变化。
与热相关的这部分辐射称为热红外能。
人眼虽看不见热辐射能量,也无法对其摄影,但它能被特殊的热仪器如辐射计、扫描仪所感应。
太阳的表面温度近似6000K,其最大能量峰值波长约为0.48μm,这部分辐射是人眼和摄影胶片均敏感的部位,因而在日光下,我们可以观察到地球特征。
4. 基尔霍夫定律(p15)基尔霍夫定律可表述为,在任一给定温度下,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出射度M(λ,T)和吸收率α(λ,T)之比,对于任何地物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出射度Mb (λ,T),即M(λ,T)/ α(λ,T)= Mb(λ,T)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温度下,任何物体的辐射出射度与其吸收率的比值是一个普适函数,即黑体的辐射出射度。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

遥感重要知识点总结一、遥感的基本原理1. 电磁波辐射地球吸收太阳辐射后会重新辐射出去,形成地球辐射,分为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地面物体的温度和光谱特性会影响辐射的波长和强度,不同的地面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反射、散射和辐射现象。
2. 遥感影像的获取通过传感器获取地面反射、散射和发射的电磁波信号,记录成数字图像,再经过处理和解译,获取地表信息。
二、遥感的基本原理1. 遥感数据的分类a.依据数据源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和红外遥感数据。
b.依据分辨率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低分辨率数据、中分辨率数据和高分辨率数据。
c.依据数据获取的时间不同,遥感数据可分为多光谱遥感数据和高光谱遥感数据。
2. 遥感数据的处理a. 遥感图像的增强:使遥感图像更加清晰、丰富、准确地传达地物的信息。
b. 遥感图像的分类:将遥感图像数据根据其光谱特征进行分类,识别出图像中的地物类别。
c. 遥感图像的解译:根据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对遥感图像进行识别和解释。
三、遥感的应用1. 土地利用与规划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土地变化等相关信息,为城市规划、农田分布、生态环境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持。
2. 环境监测与管理利用遥感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大气污染监测、水质监测、植被覆盖度监测等,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 灾害监测与应对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灾害现场的影像数据,如洪涝、地震、火灾等,为灾害监测、评估和救援提供数据支持。
4. 农业生产与资源管理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进行监测和评估,如农作物覆盖度监测、土地肥力评估等,为农业生产和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5. 城市规划与建设借助遥感技术对城市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获取城市用地信息、道路交通信息、建筑用地信息等,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数据支持。
四、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 高分辨率随着遥感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已经成为遥感领域的热门方向,对于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数据支持。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遥感的定义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厂、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侠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电磁波的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按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3、遥感探测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的地面范围就越广)、时效性(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时效性强)、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获取的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且数据来源连续,具有可比性)、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局限性(许多电磁波有待开发,还需发展高光谱遥感以及其他手段相配合)第二章:1.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2.电磁辐射: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漏的现象3.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4.比辐射率: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通量与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出的辐通量的比值5.黑体辐射特性:(1)在给定温度下,黑体的光谱辐射能力随波长而变化;(2)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即光谱辐射能力;(3)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6.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大气吸收,影响主要是造成遥感影像暗淡;大气散射增强了信号中的噪声部分,造成遥感影像质量的下降;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传输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过率很高7.植被光谱反射特性: (1)蓝红波段为吸收带(2)绿波段为弱反射带(3)近红外波段有强反射,但含水量造成反射吸收。
水体光谱反射特性:@蓝、绿波段反射带 @近、中红外波段为完全吸收。
城市道路、建筑物 : @红外波段较可见光波段反射强 @石棉瓦较其他材料反射强 @沥青较其他材料反射网弱 @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或谷值第三章:8.遥感成像原理:(1)摄影成像原理,利用安装在飞机上的航摄仪器,按照预定的计划从空中向地面摄影取得航空相片的全部作业过程(2)扫描成像原理,是传感器将收集到的电磁波能量通过仪器内的光敏或者热敏软件转变成电能后再记录下来9.微波遥感的特点:全天候工作,对某些题目有特殊光谱特征,对冰雪,森林,土壤具有一定穿透能力,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遥感复习知识点》word版

《遥感复习知识点》word版第一章:绪论1.遥感概念:遥远的感知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的探测。
狭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目标物的电磁波谱特性: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的接收: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恢复、辐射校正、图像变换信息的应用:信息获取的目的3.遥感分类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0.38)可见光遥感(0.38-0.76)红外遥感(0.76-1000)微波遥感(1mm-10m)多波段遥感(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内的窄波段)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资源遥感、环境遥感、气象遥感、农业、林业、渔业、水质、水文遥感···4.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观测范围越广;不受地形阻隔时效性: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对天气预报、水灾火灾、军事作用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红外遥感昼夜均可探测、微波遥感全天探测,由于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可按照要求设计,使其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相似性,加上传感器都可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局限性:目前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还有限,仅是其中几个波段范围;对许多地物的某些特征不能准确反映;信息的提取方法、挖掘技术不够完善第二章:电磁辐射基础1.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按递增或递减排列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可划分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μm,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μ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 m以下。
遥感原理复习资料全

电磁波遥感原理:一切物质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性。
波的概念:波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机械波:声波、水波和地震波电磁波(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电磁波是通过电场和磁场之间相互联系电磁辐射 : 这种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称为电磁辐射。
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可见光:0.38-0.76 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基尔霍夫:良好的吸收体也是良好的辐射体黑体辐射 (Black Body Radiation ):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普朗克定律 :黑体辐射电磁波的能量和波长由它的温度唯一决定大气窗口: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地物波谱 : 地物波谱是地物各自具有的电磁波特性(发射辐射或者反射辐射)地物反射率: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
反射率随入射波长而变化。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行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轨道面可与地球赤道面相交,也可重合,若重合,即为地球静止轨道。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与地球绕地轴作同步运转,卫星看起来似乎悬在空中不动。
24 小时绕地球一周,因而其距地约 35400-37000 公里。
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轨道与太阳同步,是指卫星轨道面与太阳地球连线之间在黄道面的夹角,不随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改变。
重复周期 : 指卫星从某地上空开始运行,经过若干时间的运行后,回到该地空时所需要的天数。
雷达 :是用无线电波探测物体并测定物体距离的仪器采样:空间坐标数字化量化:图像灰度的数字化地球投影:将地表的球面点转换到平面投影方式:等角投影、等积投影等遥感图像构像方程:指地物点在图像上的图像坐标( x,y)和其在地面对应点的坐标 (X,Y,Z)之间的数学关系几何畸变:遥感图像的几何位置上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变形图像融合:将多源遥感图像按照一定的算法,在规定的地理坐标系,生成新的图像的过程直方图均衡 :将随机分布的图像直方图修改成均匀分布的直方图,其实质是对图像进行非线判读标志:各种地物在图像上的各种特有表现形式,通常包括形状、大小、图形、阴影、位置、纹理、类型等空间分辨力:传感器瞬时视场所观察到地面的大小几何分辨力:能分辨出的最小地物的大小。
遥感导论复习整理(期末考试)

遥感概论复习整理第一章绪论1.遥感概念狭义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技术系统组成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3.信息源,传感器概念信息源:任何地物都可以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信号,都是遥感信息源;目标物与电磁波发生相互作用,会形成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这为遥感探测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依据。
传感器:接收、记录地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主要有:扫描仪、雷达、摄影机、光谱辐射计等4.遥感类型(区分不同波段属于那种类型)按遥感平台分类:航天、航空、地面遥感按工作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收集和记录目标物在紫外波段辐射能量可见光遥感:收集和记录目标物反射的可见光辐射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摄像仪等红外遥感μm):收集与记录目标物反射与发射的红外能量,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等微波遥感(1mm-1m):收集和记录在微波波段的反射能量,传感器有:扫描仪、微波辐射计、雷达、高度计等按传感器工作原理分类: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主动遥感: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按资料获取方式分类: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波段宽度与波谱的连续性分类:按应用领域分类:土地遥感(Domanial)环境遥感(Environmental)大气遥感(Atmospheric)海洋遥感(Oceanographic)农业遥感(Agricultural)林业遥感(Forestry)水利遥感(Hydrographic)地质遥感(Geological )5.遥感特点(一帧遥感图像代表地面多大位置)宏观性动态性技术手段多,信息海量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100nmile x 100nmile(185km x 185km)=34225km26.气象卫星有哪些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0年,美国发射了TIROS-1和NOAA-1太阳同步卫星1972年,美国发射ERTS-1(后改名为Landsat-1),装有MSS传感器,分辨率79米1982年,Landsat-4发射,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10米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1999年,美国发射IKNOS,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米1999年,美国发射QUICKBIRD-2,空间分辨率提高到0.6米7.遥感发展历史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8-1857)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航天遥感阶段(1957-)8.对遥感进行处理的软件PCI ERDAS ENVI ER-MAPPER9.SAR是什么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的缩写10.遥感发展现状高分遥感发展迅速,多种传感器并存遥感从定性到定量分析遥感信息提取逐步自动化遥感商业化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什么是电磁波谱(应用较多的波段)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一个连续谱带。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

第1章遥感概述§1.1 遥感的概念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遥感的基本内容:(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主要解决获取地球表层信息的手段问题,它包括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传感器的扫描姿态,数据传输以及原始数据的预处理等。
(2)遥感理论遥感理论的主要任务是将数据(传感器所提供的可测参数值)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即可被人类理解的关于地球表层的某种物理的、几何的、生物学的及化学的参数。
(3)遥感应用遥感应用的任务是将信息转变为知识,所谓知识是对地球表层系统的物理过程及内在变化规律的认识和表达。
遥感应用的特点是必须将由遥感手段获取的信息与母学科知识紧密结合,才能对地球表层系统的现状作出正确的描述,对它的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
§1.2 遥感技术系统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
遥感过程:指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及其判读分析和应用的全过程。
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工具或设备,主要有地面平台(如遥感车、手提平台、地面观测台等)、空中平台(如飞机、气球、其他航空器等)、空间平台(如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等)。
传感器: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各种光学、无线电仪器),如扫描仪、雷达、摄影机、摄像机、辐射计等。
遥感探测的特点:(1)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2)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3)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4)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遥感的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船载、手提、固定或活动高架平台等;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于航空器上,主要是飞机、气球等;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宇航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指对地月系统外的目标的探测。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资料期末考试整理

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遥感?广义上: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实际工作中,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范畴。
狭义上:遥感探测地物基本原理: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现代遥感:特指在航天平台上,利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地球进行探测、信息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 电磁波的传输过程☐ 遥感技术系统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①遥感平台系统②遥感仪器系统③数据传输和接收系统④用于地面波谱测试和获取定位观测数据的各种地面台站网;⑤数据处理系统。
⑥分析应用系统。
☐ 遥感应用过程1.问题声明(分析问题、假设建模、指定信息需求)2.数据收集(遥感、实地观测)3.数据分析(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可视化分析、测试假设)4.信息表达(数据库、误差报告、统计分析、各类图件)☐ 遥感的发展趋势高分辨率、定量化、智能化、商业化第二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电磁波、电磁波谱(可见光谱)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电磁波的几个性质:一般的光探测器或感光材料只对光强度有响应,因而只能感受到光波场的振幅信息,对相位信息则无响应。
干涉(interfere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列光/波相遇时,使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显得明亮),或者始终减弱(显得暗淡)的现象,叫光/波的干涉现象。
应用:雷达、InSAR衍射(diffraction )光的衍射(Diffraction )指光在传播路径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狭缝)时,偏离直线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偏振(polarization )横波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其振动矢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的定义:遥感是指利用飞机、卫星或其他飞行器等运载工具(平台)上安装的某种装置(传感器),探测目标的特征信息(电磁波的反射或发射辐射),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感兴趣信息的过程遥感类型:按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宇航遥感遥感信息特点:(1)真实性、客观性(2)探测范围大(3)资料新颖且能迅速反应动态变化(4)成图迅速(5)收集资料方便遥感系统的组成:1、目标的信息特性2、目标信息的传输3、空间信息的采集4、地面接收与预处理5、信息处理6、信息分析与应用电磁波: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1)电磁波与电磁波谱红外划分※紫外线:波长范围为0.01~0.38um,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um波长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但探测高度在2000m 以下。
※可见光:波长范围0.38~0.76um,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感觉,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
※红外线:波长范围为0.76~1000um,根据性质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超远红外。
※微波:波长范围为1mm~1m,穿透性好,不受云雾的影响。
红外划分:※近红外:0.76~3.0um,与可见光相似。
※中红外:3.0~6.0u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又叫热红外。
※远红外:6.0~15.0u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又叫热红外。
※超远红外:15.0~1000um,多被大气吸收,遥感探测器一般无法探测。
偏振:指横波的振动矢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或振动方向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
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100%)的物体。
※黑体辐射: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黑体辐射定律:包括普朗克定律,玻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瑞里—金斯公式(注:基尔霍夫定律是一般物体发射定律。
)发射率概念: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总通量)W与同温度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 W黑的比值。
按照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把地物分为:黑体或绝对黑体:发射率为1,常数灰体:发射率小于1,常数选择性辐射体:反射率小于1,且随波长而变化。
物体的发射辐射—基尔霍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地物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W和吸收率之比,对于任何物体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通量W 黑。
在给定的温度下,物体的发射率=吸收率(同一波段);吸收率越大,发射率也越大。
微波辐射的特点:①任何物体在一定的温度下,不仅向外发射红外辐射,也发射微波辐射。
二者基本相似。
但微波是地物低温状态下的重要辐射特性,温度越低,微波辐射越明显。
②微波辐射比红外辐射弱得多,但技术上可以经过处理来接收。
亮度温度:它是衡量地物辐射特征的重要指标。
指物体的辐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的辐射功率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即为亮度温度。
等效温度:为分析物体的辐射能力,常用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来表达,这时黑体辐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等效辐射温度。
太阳辐射:近似6000K的黑体辐射,能量集中在0.3~2.5um波段之间。
(可见光和近红外)地球自身热辐射:近似300k的黑体辐射,能量集中在6.0um以上的波段。
(热红外)地球辐射:地球表面和大气电磁辐射的总称。
地球辐射是被动遥感中传递地物信息的载体。
地球辐射特性(分段特性):重点1、在0.3~2.5um波段(主要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 段),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地球自身的辐射可以忽略。
即在该波段范围内,对地观测遥感主要以太阳的短波辐射对地表进行探测和成像。
2、在2.5~6.0um波段(主要在中红外波段),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身的热辐射均为被动遥感的辐射源。
3、在6.0um以上的热红外波段,以地球自身的热⌝辐射为主,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可以忽略。
(热红外成像)地物反射波谱:是研究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上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植被波谱特征:可见光波段在0.45um附近(蓝色波段)有一个吸收谷;在0.55um附近(绿色波段)有一个反射峰;在0.67um附近(红色波段)有一个吸收谷。
在近红外波段从0.76um处反射率迅速增大,形成一个爬升的“陡坡”,至1.1um附近有一个峰值,反射率最大可达50%,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
1.5~1.9um光谱区反射率增大;以1.45um,1.95um,2.70um为中心是水的吸收带,其附近区间受到绿色植物含水量的影响,反射率下降,形成低谷。
植被波谱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颜色、组织结构、水量、覆盖度)植物类型; 植物生长季节; 病虫害影响等植被波谱特征大同小异,根据这些差异可以区分植被类型、生长状态等。
水体的光谱特征:水体的反射主要在蓝绿光波段,其它波段吸收率很强,特别在近红外、中红外波段有很强的吸收带,反射率几乎为零。
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收集、探测、记录地物电磁波信息的工具,是遥感技术的核心部分。
航空摄影机成像原理:由于地物各部分反射的光线强度不同,使感光材料上感光程度不同,形成各部分的色调不同所致。
框幅式摄影机成像原理:在某一摄影瞬间获得一张完整的像片,这张像片上所有像点共用一个摄影中心和同一个像片面。
亦即共用一组外方位元素。
全景式摄影机成像原理:在物镜焦平面上平行于飞行方向设置一狭缝,并随物镜做垂直航线方向扫描,得到一幅扫描成的影像图,所以称为扫描像机。
它能将航线两边的地平线内的影像都摄入底片,又称为全景摄影机。
缝隙式摄影机成像原理:在飞机或卫星上,摄影瞬间所获取的影像,是与航向垂直,且与缝隙对应的一条地面影像。
当飞机或卫星向前飞行时,摄影机连续曝光,摄影机内的胶片也不断地进行绕卷,且其速度与地面在缝隙中的影像移动速度相同,就能得到连续的条带状的航带摄影负片。
正射投影:投射线都垂自于投射平面的投影,如大比例尺地形图。
中心投影:投射线会聚于一点的投影方式。
中心投影与正射投影的区别:(1)正射投影比例尺和投影距离无关。
中心投影焦距固定,航高改变,其比例尺也随之改变。
(2)正射投影各点相对位置与形状保持不变。
中心投影各点相对位置与形状发生变化。
(3)地形起伏对正射投影无影响。
对中心投影引起投影差航片各部分的比例尺不同中心投影的成像特点:a.点的像还是点;直线的像还是直线;空间曲线的像仍为曲线.b.水平面投影仍为一平面;垂直面(位于投影中心时)的投影呈一直线,位于其它位置时,顶部投影为一直线,侧面投影成不规则的梯形。
特例:直线(垂直的)的延长线通过投影中心时,该直线的像是一个点;若直线延长线不通过投影中心,仍然是直线,但该垂直线状目标的长度和变形情况取决于目标在像片中的位置。
空间曲线在一个平面,而该平面又通过投影中心时,它的像则成为直线。
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ab )与地面相应两点之间的距离(AB)之比。
用1/m表示1/m = f/H = ab/ABf:物镜的焦距;H:飞行器的相对航高 f 可在像片的边缘获相应的影像资料(航摄报告、设计)中找到;H由摄影部门提供;航高、地形起伏会影响比例尺中心投影像片比例尺在中心和边缘是不同的。
像点位移:根据中心投影的原理,略有起伏状态的地形,或高出平面的物体,反映到航空像片上的像点与其平面位置相比,一般都会产生位置的移动,叫像点位移。
A点高程h,其在像片上的构像为a; A在基准面上的投影为A0,A0在像片上的构像为a0; aa0为由地形引起的像点位移,也称像片上的投影差δh;∆h地面上的投影差。
根据三角形相似原理,可得像点位移的计算公式:δh = r*h/H r : 像点 a 到像主点的距离 ; H 为摄影航高 ; h 为地面高差。
(图见书)像点位移规律:(1)位移量与像主点的距离r成正比。
r=0 时, δh =0, 像主点无移位。
(2)δh与 h 成正比, h >0, 像点背离像主点方向移位;h<0,像点朝向像主点方向移位(3)δh与航高 H 成反比。
合成孔径雷达计算:遥感影像的特征:几何特征:目标地物的大小、形状及空间分布特点时间特征:目标地物的变化动态特点物理特征:目标地物的属性特点遥感影像的四个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指影像中像元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或可以识别的最小地面距离或最小目标物的大小。
像元:指单个像元所对应的地面面积的大小时间分辨率:是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波谱分辨率:传感器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越小,波谱分辨率越高。
遥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长位置以及波长间隔的大小。
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特性有关:取决传感器对光谱成份的敏感度。
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敏感程度、区分能力。
即探测器的灵敏度-遥感器感测元件在接受光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或指对两个不同辐射源的辐射量的分辨能力传感器的波段选择必须考虑目标的光谱特征值。
什么是标准假彩色合成图像?:净红,红,绿。
遥感数字图像矫正:数字图像:遥感数据有光学图像和数字图像之分。
数字图像是能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用数字表示的图像,是离散的。
数字直方图:以每个像元为单位,表示图像中各亮度值或亮度值区间像元出现的频率的分布图。
存储格式:BSQ、BIP和BIL为什么要几何校正:(1)遥感影像是对被观测目标——地球的表示,通过研究遥感影像来分析地球的特征,提取信息,进行对地观测。
(2)遥感影像必须尽可能精确的代表地球的特性:几何空间特征光谱辐射特性(3)受传感器成像系统、地球形状、地形等多方面的影响,使遥感影像发生几何位置的偏差、几何形状的畸变,使得遥感影像与实际的地物无法准确的匹配。
产生几何变形的原因?(1)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
(2)大气折射的影响(3)地形起伏的影响(4)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5)地球自转的影响怎样进行几何校正:粗纠正:利用有效载荷校正数据( Payload Correction Data ,PCD;包括卫星姿态数据、轨道参数、时间数据、角位移数据和有效载荷状态等数据)纠正。
精校正:利用地面控制点进行的几何校正选取控制点有哪些要求呢?(1)地面控制点在图像上有明显的、清晰的定位识别标志,如道路交叉点、河流叉口、建筑边界等。
(2)地面控制点上的地物不随时间而变化(3)地面控制点应当均匀地分布在整幅图像内,且要有一定的数量保证影像镶嵌:影像镶嵌是将两幅或多幅影像拼在一起,构成一幅整体影像的技术过程。
辐射校正:消除或改正成像过程中附加在传感器输出的辐射能量中的各种噪声的过程。
辐射定标:是指建立遥感传感器的数字量化输出值DN与其所对应视场中辐射亮度值之间的定量关系。
大气校正:定义:消除大气影响的校正过程称为大气校正方法:(1)基于辐射传输方程的大气校正(2)基于地面场地数据或辅助数据进行辐射校正(3)利用特殊波段进行大气校正绝对大气校正:将遥感系统记录的亮度值转换为地表反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