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 日本教案(8)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7.1日本》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7.1日本》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7.1日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第一节《日本》。

教材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日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日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增进对日本这个邻近国家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可能只知道一些表面的信息,如樱花、和服等,对于日本的地形、气候、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了解日本。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邻近国家的了解,培养学生尊重、包容、合作的世界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了解日本,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相关信息。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

4.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分享学习心得和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2.课件:日本的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的任务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本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日本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人教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日本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利用地图,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在日本地图上,说出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3.能运用地图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分布原因;4.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和资料说出日本民族构成和特点,以及中日文化渊源;能力目标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日本经济依赖性强的分析,懂得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2.初步树立发展经济要保护世界环境的人地观二、教学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工业区的分布特点及原因三、教学难点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利弊;自然环境与经济文化的相互联系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六、课时安排共2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季节;春天,是草长莺飞,外出踏青的季节。

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的旅游团游览了亚洲的名山大河。

接下来旅游团将要去一个国家进行旅游,领略异域风情,感受自然之美。

猜一猜:这次去旅游的目的地是哪个国家?[讲授新课]1.自主学习日本的位置、领土的组成:地图──日本海陆位置、确定旅游地与中国的位置关系、组成(四个大岛)、主要城市位置(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城市)等。

2.日本的地形地形──引导学生根据东京同纬度地区地势剖面图,判断日本地形特征,概括地形特点,解决是否适合登山问题。

3.日本的气候气候──引导学生根据气温和降水变化曲线,判断日本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概括气候特点(与北京比较)解决穿衣问题和雨具。

4.日本的房屋日本的传统民居多选择采用质地较轻的板材建造房屋,分析影响其建筑结构的原因,进一步探究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5.讨论: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1)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归纳: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地壳活跃,所以多山、多火山、多地震、多温泉。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咱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域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咱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域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新疆石河子市第十中学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咱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域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日本领土的组成部份及地理位置。

2.记住日本的地形、气候和河流等特点。

3.运用板块学说,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缘故,并学会如安在地震中进行自救。

4.学会分析一个国家和地域的自然特点的方式。

二、重点难点日本的自然地理特点三、课前预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四、知识链接日本国是东亚地域一个由、四国、、北海道四个大岛及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

公元4世纪中叶成为统一的国家,那时称为,645年大化革新后经济文化不断进展,19世纪中期后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

战败后实行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日本面积377,835平方千米,人口超过亿(2012),以大和民族为主,要紧信仰佛教、神道教。

日本人以樱花为国花。

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世界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日本为之一,首都东京为亚洲最大最领先的城市。

五、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由于七年级的小孩的好奇心是超级的强,设计的时候对小孩们喜爱的入手,让小孩们来猜那个谜底。

运用的是小孩们喜爱的日本漫画《足球小子》、《灌篮高手》等图片入手,让学生更快的联想到那个国家。

引出今天的主题——日本。

教师再通过2011年日本九级大地震的描述,对学生引发好奇心,什么缘故多火山地震,在火山地震中又怎么去逃生呢。

引出主题,前后呼应。

(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之前,让学生看看学习目标,弄清楚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目标。

然后阅读知识链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必然的知识基础。

那个时期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刻,学生能够通过看书,看地图册上面的图来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

教师尽可能做到将知识问题化,将问题探讨化,让学生自主的,主动的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1.日本是太平洋_________部的岛国,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大岛和周围的小岛组成。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7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1节 第1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7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1节 第1课时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1节日本第一课时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世界地图中找到日本的位置,并能举一反三推出确定国家位置的方法。

2.了解日本的领土组成和首都位置,并能在日本图中找到相应位置。

3.掌握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联系实际,懂得防灾、减灾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等地理内容的方法。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日本)钓鱼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知识点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自主学习】(教师展示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4、P15的内容,自主完成)1.读图7.1和图7.2,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和地形特征。

答案:日本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纬度位置大致在23°N~46°N,国土南北狭长,大部分处在北温带。

日本的领土主要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大岛及其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

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三;平原面积狭小,且多位于沿海。

2.日本的地理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答案:日本是个岛国,海岸线曲折,促进了日本渔业、造船业、海洋运输业和与国外的联系;日本的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所以其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是关于东亚地区的一个国家——日本的学习。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日本的概况,提高对东亚地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周边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日本这一国家,学生可能只知道一些皮毛,如富士山、樱花等,对于日本的地形、气候、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日本,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地图等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一邻近国家的认识,增进学生对东亚地区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日本的地形、气候特点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日本的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日本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日本的经济、文化等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日本的相关资料、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准备好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日本的地图、地形、气候等资料,让学生对日本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有关日本地形、气候、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日本经济、文化的了解,加深对日本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日本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7.1日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7.1日本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地形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以及文化特点的形成原因。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进行解答和引导。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研究、项目导向学习等。
②地形特点:
-多山:70%山地
-主要山脉:富士山、关东平原、近畿平原
-富士山:活火山、日本象征
③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四季分明
-北海道:温带大陆性
-冲绳:亚热带
④经济发展:
-战后崛起:世界经济强国
-工业地带:太平洋沿岸、濑户内海沿岸
⑤饮食文化:
-主要食物:米饭、鱼、海藻、豆制品
-传统烹饪:寿司、刺身、天妇罗
接着,我们学习了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之一。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然后,我们学习了日本的饮食文化。日本饮食以米饭、鱼、海藻、豆制品为主。传统烹饪方法有寿司、刺身、天妇罗等。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着,我们学习了日本的传统节日。日本的传统节日有樱花节、盂兰盆节、成人之日等。樱花节是日本最著名的节日之一,每年春季举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课本内容,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日本的地形、气候、经济和文化特点。同时,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并通过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地理核心素养、人文素养、思维素养和创新素养。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七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一节 日本》教案_0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七章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一节 日本》教案_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课日本与东南亚教案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能通过地图归纳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

2、能够全面的评价日本的自然环境。

3、能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有利和不利条件。

4、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5、认识东南亚地理位置并了解其重要性(主要组成)。

6、描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分布地区。

7、.列举东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种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8、中南半岛地形地势特征及城市分布。

9、日本及东南亚主要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平原狭小,海岸线曲折多港湾的地形特点。

2、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

3、认识东南亚地理位置并了解其重要性。

4、描述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结合图片,分析中南半岛地形与地势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导学法、讨论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学习从国家利益角度认识世界地缘关系。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课前布置复习题纲,按要求完成并检查。

二、展示课题三、展示教学任务和目标四、疏理知识网络授课过程我们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主要从两个大方面研究,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文环境。

一、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日本为什么会这样?请同学们分析。

(1)岛国:(2)领土组成:(3)首都及地形特点:(4)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5)应用地震采取的措施:(6)工业发展的利与不利因素:(7)工业区的分布及成因:(8)播放PPT,引导出日本文化的特色,并且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9)小结日本所学知识,并讨论完成快问快答(出示PPT)二、东南亚这一地区的自然及人文地理知识疏理。

(1)东南亚的位置及组成。

(2)通过图片来认识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使学生塑造出从局布观世界的眼界。

(3)认识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出示地区气候分布图,让学生指出气候的分布位置。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RJ下册教案 第7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1节日本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RJ下册教案 第7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1节日本

第一节日本本节是世界地理中介绍的第一个国家,且同学们刚学完亚洲区域,因此日本在区域地理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面的国家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教材首先通过一些地图、景观图和活动练习,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如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条件要从位置、地形等自然要素入手。

从内容来看,本节由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标题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

日本的岛国国情,促使其走加工贸易型经济的发展道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经济的对外开放,必然对其科学、文化、艺术、思想意识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成为本节教材内容的主线。

七年级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读图、识图能力及活动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也有很大发展,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具备了一定的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教学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教学难点: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提问:如图图片是哪一个国家的著名景观?学生回答(日本)。

教师讲述:在这个国家,樱花被视为吉祥之物。

在这个国家,随处可见用樱花命名的街道、车站、市镇、商标、饭菜、茶点、汤饮等。

这个国家和我们是一衣带水的关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国家——日本。

二、探究新知(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1.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在学习亚洲时已经掌握了如何描述一个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如果将大洲换为国家,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其地理位置呢?学生抢答。

提示: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2.教师过渡:是的,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描述国家的地理位置。

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材“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日本的地形图”,分组讨论,完成下列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各种地图以及各种日本自然、社会、文化方面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社会、文化风貌,了解日本的工业、农业、渔业现代化程度高,主要海港、主要工业区及领土组成。

2.通过读“东亚地图”“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日本工业分布图等”,及北京和东京的气候比较图表,“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使学生了解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工业原料和燃料,哪些重要原料依靠进口。

从世界几个大洲进口原料、燃料占多大比重,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

3.通过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使学生认识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理解其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加深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理解。

通过学习日本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加深对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4.通过对日中贸易即日本对我国出口的产品和从我国进口产品的调查和讨论,使学生逐步树立国际意识,增强主人翁观念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面积小,人口稠密。

自然地理特征,多山、平原狭小;海岸曲折、港湾优良;多火山地震;矿产资源贫乏;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等方面。

它们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的因素,教材首先讲这些特征,为讲经济发展准备条件。

教材的"发达的经济"部分,主要从两方面讲述。

一方面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不利条件(许多自然资源缺乏),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群岛多港口等,大力发展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说明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工业部门和对外贸易概况。

教材用"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图,说明许多重要原料依靠进口。

关于"日本的工业分布",教材指出了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一带,并指出在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讲完工业分布以后,附带讲一下首都东京的情况。

渔业和农业在日本经济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它们与日本的自然、社会条件和人民生活密切联系。

北海道附近海域因有寒暖流相汇,饵料丰富,鱼群密集,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

发达的造船业又为其提供了庞大的捕捞工具。

因此日本捕鱼量常占世界第一位,鱼也成为日本人的重要食品。

日本的耕地少,对农业发展不利,但日本人民因地制宜,精耕细作,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使粮食生产基本自给,在农业上也取得很大的成绩。

关于“发达经济”的教法建议讲述“发达的经济”一段教材,可按以下步骤:1.分析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2.通过阅读“教材用“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图,让学生说出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工业原料和燃料,哪些重要原料依靠进口。

从世界几个大洲进口原料、燃料占多大比重。

3.联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出当地输出日本的后从日本进口的货物引申介绍日本同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贸易情况。

在讲述日本经济发达,工业部门齐全,主要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应指出,由于原料燃料主要靠进口,产品主要靠出口,日本经济受世界经济影响大。

讲述日本经济的时候,适当交代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些背景情况,使形式认识到日本经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4.讲述日本工业的分布时,应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

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等,都是优良海港,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5.渔业和农业这部分,首先说明北海道附近海域多渔场,是发展渔业的有利自然条件;然后讲述日本利用发达的造船工业和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建立强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和近海捕捞船队。

而农业特点,也要联系日本地形、气候、劳力和经济技术条件。

关于“自然地理特征”的教法建议国家是一个综合体,要认识一个国家,首先是明确它所在的位置和组成。

明确日本的位置和组成,便于认识日本自然环境特点和内在联系,从而了解这个国家的资源情况和为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基础和可能性。

首先从读图和量算距离开始,先找出日本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以及太平洋、日本海、东京、长崎,量算出北京至东京2000千米;乘飞机约2.5小时到达;上海至长崎约800千米,乘船约27小时到达。

通过读日本政区图并填图,使学生掌握日本的领土组成和位置特征。

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从日本所处的位置—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比较东京和北京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结合亚洲气温大陆的降水分布图,说明日本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

联系地形和气候的特征,说明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

降水的丰沛使日本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时,点出其矿产资源贫乏的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1【教学重点】领土组成,主要城市,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对该国资源的影响【教学媒体】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东亚气候图【教学过程】(导入)展示日本政区图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但是日本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很多人并不清楚。

今天我们首先从读图和量算距离开始认识日本,先找出东京、长崎,量算出北京至东京有多少千米?乘飞机约多长时间到达?上海至长崎约多少千米?,乘船约多少小时到达?(北京至东京有2000千米;乘飞机约2.5小时到达;上海至长崎的距离是800千米,乘船约27小时到达)(引导学生讨论)日本是个怎样的国家?问题1:是什么原因使它成为全世界的经济大国?是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首先看自然环境特点。

(板书)第二节日本一、自然环境特征(示日本政区图)(1)日本是一个岛国,都有哪部分组成?(2)日本滨临哪些海洋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学生回答。

(日本四大岛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临海洋:太平洋、日本海。

隔海相望的国家是中国、韩国和朝鲜、俄罗斯。

)(提问) 日本虽然面积小,只有3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的云南省)但海岸线却比我国还长,为什么?学生指图回答: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

海岸线曲折,使沿岸多优良港湾,在图中找出两个著名的港口:神户和横滨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是太平洋沿岸曲折还是日本海沿岸曲折?学生读图回答太平洋沿岸。

(板书) 1.群岛国家,多港湾(示日本地形图)(提问)看日本地形图,看一看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日本国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这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日本不仅多山,还多火山、地震,这是为什么?(展示)“板块构造示意图” 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分布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

境内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80多座。

富士山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的最高峰。

日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岛的地震平均每年1500多次,真不愧是“火山之国、地震之邦”。

(板书) 2.多山,多火山、地震读表:东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降水量东京 3.7 25.1 1610毫米北京— 4.7 26.1 636毫米要求:(1)冬季,东京比北京冷还是暖?夏季呢?(2)降水量,哪一个多?(3)这说明日本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归纳总结)东京和北京大致处于同一纬度。

但是,冬季东京比北京温暖,夏季比北京凉爽,且降水量比北京丰沛,这说明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点。

(板书)海洋性季风气候(提问)日本多山,降水又较多,河流会有什么特点?多山使日本的河流短促,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由于日本山地多,且降水丰富,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森林覆盖,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转折过渡)日本的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那么用来发展工业的矿产资源丰富与否呢?读图“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与“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外国进口所之占的百分比图”回答: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原料和燃料?缺乏的程度如何?这些原料和燃料都从哪些大洲进口(总结)日本大部分原料需要进口,而且进口的比例较大(90%以上)说明日本的矿产资源严重缺乏。

日本工业原料的来源很广,除欧洲和南极洲外,其他几大洲均有。

我国和日本相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才13.4%,但还大量出口木材,一次性筷子等,破坏森林资源,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板书)4.矿产资源贫乏(伏笔)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这对它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那么日本如何克服这一不足呢?(复习反馈)【板书设计】日本自然环境特征群岛国家,多港湾多山,多火山、地震海洋性季风气候矿产资源贫乏教学设计示例2【教学重点】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和原因【教学难点】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教学媒体】日本工业原料来源和产品出口图、日本工业区分布图、日本地形图【教学过程】(导入)展示日本地形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日本的自然特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我们知道日本的森林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但其矿产资源贫乏。

面对矿产资源的不利条件,日本人是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呢?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内容讨论以下问题:日本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日本是怎样发挥其优势的呢?学生讨论、回答(利用岛国多港湾、人力资源丰富及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等优势,大力发展海上运输,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本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板书)二、发达的经济1.充分利用本国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引导学生读日本工业在世界的位次表)(提问)日本的经济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主要工业产品在世界地位如何?(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和产品出口示意图)日本经济发达,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许多产品在国际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由于日本的原料和产品对外的市场的依赖太强,不可避免地存在脆弱性。

(板书) 2.工业部门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重要地位(提问)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见闻,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从日本进口的商品有哪些?主要是什么类型的工业产品?学生讨论回答(归纳总结)主要是电子产品,另外日本向我国输出的还有钢材和其它工业产品,而日本从中国输入的商品有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等。

其实,日本最大的贸易国是美国,其次才是亚洲和西欧(板书) 3.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国际市场(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区分布图)日本工业原料需要大量进口,而工业产品有要销国外,日本的工业应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因为这里海岸线曲折,良港多,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在图上找出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并标注下来。

(板书)三、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