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是一个十分复杂,倍受地球科学家关注的问题。
他被认为是刚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青藏高原是由6个地体相继增生到亚洲大陆上的一个组合,这些地体之间的边界被5条缝合带所限定。
造山作用自北向南相继变年轻。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关键字:青藏高原;隆升;环境变迁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了决定性的影响,现今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包括盆-山地貌与盆地地貌的形成都和青藏高原隆升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同时,对于青藏高原整体初次隆升时间的认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对古近纪期间和中新世以后中国西部广袤领域地球动力学与气候、环境的认识。
至于形成现今高原面貌即主夷平面的末次隆升时间,不仅涉及全球气候变迁、我国西部干旱气候与大规模沙漠化行程时间,还牵扯到中国西部构造变形与盆-山地貌形成的时间。
1新生代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在第三纪经过两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变化剧烈。
3.6MaBP以来高原整体阶段性快速隆升,对高原本身以及我国西部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高原隆升过程的争论20世纪70年代末,李吉均[1]认为,青藏地区在上世纪中晚期,地面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自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早期才开始强烈隆升。
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一观点相继提出挑战,对隆升的加速时间存在重大分歧[2]。
有学者主张,青藏地区在14MaBP时已达到最大高度并发生东西向拉伸塌陷,其后水平高度开始降低[3]。
更多学者则认为青藏地区在8MaBP以前已达到现今高度,其根据是:当时阿拉伯海上涌流增强,表明印度洋季风出现或增强[4];波特瓦尔高原气候变干,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5];拉萨西北羊八井地堑垄断裂活动发生在8MaBP前后[6]。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巍然屹立于亚洲的中部,它的隆升对亚洲乃至世界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没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我国的新疆地区也不会如此干旱。
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亚洲的季风环流,而且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盟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的输送,并在高原北侧形成下沉气流,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夏季,青藏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中的火炉,使得高原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由此而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高原仿佛一个巨大的冷流,将其上方的空气冷却,从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导致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下,从而形成强大的冬季风。
青藏高原现代地貌格局与季风效应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青藏高原对世界存在一定的影响。
近些年来,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从不同学科角度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作了大量的工作,认为青藏高原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开始隆升:在距今1000-800万年前或更近时期进一步隆升,并达到有意义的高度。
然而,晚新生代以来(1000-800万年以来)高原隆升过程及其产生的气候和环境效应,至今还是一个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数学模拟表明以冬季风和夏季风组合为特征的东亚季风系统形成演变的良好地质记录。
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既是对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的响应,又是北半球大冰期气候变化的反映.中国黄土高原多个风尘堆积序列的底界年龄均显示中国内陆风尘堆积自900-800万年前开始,标志着东亚环境系统分异为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干旱区。
此外,印度洋北部ODP/722钻孔研究表明,在距今约900-800万年前阿拉伯海近岸上涌流持续加强,反映印度西南季风(夏季风)加强.而印度洋东北部的ODP/758钻孔的磁化率通量记录则表明,距今900万年前,印度恒河以及其他河流携带至孟加拉湾的陆源碎屑物明显增加。
盘点青藏高原对中国及周边地区气候环境的影响

盘点青藏高原对中国及周边地区气候环境的影响在小伙伴们的强烈要求下,今天就给大家系统阐述青藏高原给我国气候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青藏高原的概况青藏高原位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东西宽2800公里左右,南北长300—1500公里,她东,东北分别与秦岭山脉以西及黄土高原接壤,西接帕米尔高原及喀喇昆仑山脉,南接喜马拉雅山脉南边缘,北界昆仑山,阿尔金山及祁连山北缘等地,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之一,素有世界屋脊第三极之美誉。
青藏高原是我国及周边邻国的一个重要地貌单元,在地貌上可以划分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六个部分,其中包括我国西藏全部及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部分和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青藏高原海拔通常为3000-5000m,平均海拔4000m以上,除自身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以外,对其它区域气候也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对气流机械动力和高原自身热力两方面。
因此,研究高原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变化过程,对于揭示高原与周围大陆间能量输送及其相互转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它又反过来制约着当地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她还是东亚,东南亚,南亚众多大河的发源地,这就为河流所流经地区沿线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自然保障。
二,青藏高原对我国及其邻近地区气候环境影响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 m以上,占对流层中下部,如同大气和海洋上的大岛,对冬季层结比较稳定、厚度不大的冷空气来说是较难跨越的屏障,庞大巍峨的高原不仅自身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还对东亚季风环流和我国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天气气候系统特征,特别是它与夏季风之间关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本文试图从动力学角度分析高原上夏季降水异常变化过程的成因。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摘要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形成气候变迁环境演化古气候模拟1 引言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自然历史事件,高原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气象学研究[1~3]表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必须考虑高原隆起的作用。
多年来有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高原隆升的地质事实,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同来源地质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使人们对于高原隆起的历史及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参见李吉均的介绍[4])。
然而,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及环境演化具有重大影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学科学家的共识.鉴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全球气候乃至整个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高原隆升再度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2 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2。
1 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5]。
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
分析发现,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6]、东亚季风[7]和高原季风[8]。
以下仅简单讨论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的形成则在5。
1节中专门讨论。
2。
1。
1 南亚季风的形成Flohn[9]最早指出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南亚季风中的重要性.后来Manabe等[10,11]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有山、无山的对比试验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青藏高原大地形不仅直接控制着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而且决定着夏季风的建立与发展。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中国地理格局和中国气候的影响131210005 天文雷晗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分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
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中国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其后青藏地区各部分都曾有过地壳升降。
在2.8亿年前的早二叠世,现在的青藏高原地区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称为特提斯。
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在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升,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
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青藏高原的抬升过程不是匀速的运动,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
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
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加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风化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在隆升过程中上升了约2000米,这对我国地理格局和气候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从地理格局上说。
青藏高原的隆升造成了它自身的高海拔,从而在整体上造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分布,促进了我国三层阶梯地理格局的形成。
奇高海拔低气温所造成的多冰川特性为亚洲诸河流提供了丰富水源,于国内而言,它塑造了整个中国的山水系统,是长江与黄河的源头所在,高海拔影响了河流的流向,辅助塑造了河流沿岸地形地貌,也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客观上部分造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概述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
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
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
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
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
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
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
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一、青藏高原隆起对地貌的影响我国现代地貌格局与特点的最终形成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内、外营力做共同做用的结果,燕山运动以前形成的山脉高原在进入第三纪时,已经长期侵蚀夷平。
与现代地貌关系最密切的是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期间隆起的青藏高原,与高原巨大高度,广阔面积屹立在我国西南部构成第一级阶梯,最后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格局。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发生大陆对撞的产物,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众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于6000~8000米的高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东西长30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跨15个纬度。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形成是晚新生代亚洲地质史上最重大的地质事件。
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造了高原本身的自然环境,也对周围地区的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有些影响是更本性的,如亚洲东部和南部强大的季风就是高原隆起的结果。
目前,亚洲季风区以全球约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养活这占世界半数以上的人口,物种资源丰富、单位面积生产量高,都是季风的赐予。
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
对中国气候乃至亚洲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季风的形成无疑具有巨大的作用,这是地质历史记录和模拟试验证明了的。
老第三纪不存在亚洲季风已是不争的事实,广阔的干旱带(包括膏盐沉积)从西藏一直延伸到长江中下游。
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当时还没有高大的青藏高原,还在于亚洲西部古地中海还有很大海域,欧洲与亚洲隔着一个海峡而被孤立。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边缘海尚未开裂,因此海陆对立不强,难以引发深入内陆的季风现象。
渐新世中国东南部显著变湿润,东部季风已经出现,但其原因并非是青藏高原隆起,而更可能是亚洲中部地中海收缩、欧洲与亚洲连接形成超级大陆的结构。
中新世的开始是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同时发生的,人们有理由把西南季风的开始与高原隆起联系起来。
当代的亚洲季风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印度洋西南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
东亚季风中的夏季风一支来自南中国海的越赤道气流,与南半球澳大利亚冬季的高气压有关,另一支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的偏南气流。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摘要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形成气候变迁环境演化古气候模拟1引言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自然历史事件,高原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气象学研究[1~3]表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必须考虑高原隆起的作用。
多年来有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高原隆升的地质事实,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同来源地质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使人们对于高原隆起的历史及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参见李吉均的介绍[4])。
然而,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及环境演化具有重大影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学科学家的共识。
鉴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全球气候乃至整个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高原隆升再度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
2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2.1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5]。
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
分析发现,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6]、东亚季风[7]和高原季风[8]。
以下仅简单讨论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的形成则在5.1节中专门讨论。
2.1.1南亚季风的形成Flohn[9]最早指出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南亚季风中的重要性。
后来Manabe 等[10,11]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有山、无山的对比试验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概述
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
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
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
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
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
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
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
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
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一、青藏高原隆起对地貌的影响
我国现代地貌格局与特点的最终形成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内、外营力做共同做用的结果,燕山运动以前形成的山脉高原在进入第三纪时,已经长期侵蚀夷平。
与现代地貌关系最密切的是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期间隆起的青藏高原,与高原巨大高度,广阔面积屹立在我国西南部构成第一级阶梯,最后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格局。
高原形成后,它以巨大的高度与帕米尔高原同列为世界屋脊。
冰川广布成为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地势呈阶梯状是我国地势起伏的主要特征。
另外我国山地高原面积广大地貌起伏极端的特点,也不一定与青藏高原密切相关。
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地区还是海洋随这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许多内陆咸水湖并随气候变干湖水蒸发形成丰富的食盐钾盐石膏等矿产。
二、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文的影响
1.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的走向;便于东西航运。
2.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热障碍。
三、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的影响
1.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分支、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3~4 km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
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
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
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
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
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年较差小。
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
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2.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海拔3 000~4 000 m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
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
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区的空气流入
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3.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1东部季风区形成与发展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对应:高原隆升的3个主要阶段:距今10~9 Ma的隆升,亚洲季风形成;距今3.6~2.6 Ma,高原加速隆升,亚洲冬、夏季风同时加强;距今2.6 Ma以来,高原持续隆升,亚洲季风、冬夏季风变率加大,冬季风加强。
○2西北地区有干旱化的趋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使下沉气流加强,特别是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加剧了干旱化。
○3青藏高原北侧和东北侧干旱荒漠的形成:北侧和东北侧,从新疆、甘肃、宁夏以至内蒙古,范围广大的现代温带干旱荒漠的形成,以及华北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强,是高原隆起和现代季风环流形成与加强的结果。
○4青藏高原区寒旱化: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一方面伴随降温过程,另一方面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
4.对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的影响
青藏高原由于它与四周大气的热力差异,冬季在高原上形成冷高压,盛行反气旋环流,夏季形成热低压,盛行气旋式环流。
这样一来,高原地区的盛行风向在冬季和夏季几乎相反,该现象称为高原季风。
青藏高原季风对大气环流和气候影响很大。
第一,它使我国冬夏对流层低层的季风厚度增大。
我国西南地区冬夏季分别处在青藏冷高压和热低压的东南方向,分别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这与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低层季风方向完全一致。
两者叠加,使我国西南地区的季风厚度特别大。
第二,高原季风破坏了对流层中部的行星气压带和行星风带。
由于高原冬季的冷高压和夏季的热低压都很强大,冬季厚度可达5km,夏季厚度可达5-7km,因此5-7km的高度以下,冬季空气由高原向外副散,夏季向高原辐合,加上高原大
地形的强迫作用,造成高原上深厚气层的上升和下沉运动,形成强的季风经圈环流。
四、青藏高原隆起对植被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造就了中国现在的季风格局。
对中国的影响: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
同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易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高原上的人类活动逐渐增强已经引起了部分地区草地退化,冻土消融等现象。
总结: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有深远持久的影响,要保护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任重道远。
近年来人类的活动对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我们要切忌过度的开发,对高原的开发做到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