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古钱币论文
中国货币进化历史论文

中国货币进化历史论文中国货币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那个时候,货币的形式并不像今天这样统一,而是多种多样的。
最早的货币形式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那时人们使用的是贝壳、布币和黄金银器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货币形式逐渐进化和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被作为一种货币形式使用。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发明了铜钱,这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货币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唐宋时期,纸币开始在中国出现,这种新型货币形式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明清时期,中国的货币制度更加完善,铜钱和纸币并存。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货币形式经历了从银元到银纸再到现代纸币的演变。
中国的货币进化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反映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轨迹。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货币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加开放和灵活,货币供给逐渐市场化。
1990年代,中国开始发行硬币,并逐步取代了铜钱的使用。
2005年,中国正式推出了第五套人民币,这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要的革新。
新版人民币采用了更加先进的防伪技术,提高了货币的稳定性和可信度。
2015年,中国推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步,将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篮子,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之一。
这标志着中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中国的支付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
手机支付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取代了现金支付的需求。
而随着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的崛起,未来中国的货币形式可能会出现新的变革和突破。
数字货币的发展将使中国的支付系统更加安全、高效和便利。
总的来说,中国货币的进化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中国的货币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和更新,反映了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的货币形式可能会迎来更加激动人心的变革和创新。
宋朝钱币的特点

宋朝钱币的特点《说说宋朝钱币那些事儿》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唠唠宋朝钱币的特点。
这宋朝的钱币啊,可真是有不少有意思的地方呢!首先呢,宋朝的钱币数量那叫一个多。
你想想啊,宋朝经济繁荣,商业发达,那钱币自然就像流水一样哗哗地往外造。
感觉那时候走在街上,随时随地都能掏出一把铜钱来,“哗啦”一声,倍儿有面子。
而且宋朝的钱币种类也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什么“宋元通宝”“大观通宝”“崇宁通宝”等等,名字都特别响亮。
感觉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个性,就像是一群有着不同性格的小伙伴聚在一起。
再说说这宋朝钱币的制作工艺吧,那也是相当精湛。
你瞧那钱币上的字,写得那叫一个漂亮,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精致。
就好像是书法家专门写上去的一样,说不定还得过什么书法大奖呢。
还有啊,宋朝的钱币质量也不错哦。
不像有些朝代的钱币,用着用着就磨损得不成样子了。
宋朝的钱币很耐用,感觉可以传给子孙后代当传家宝呢。
不过啊,宋朝钱币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
比如说,数量太多了,有时候都不知道该怎么区分它们。
就像是一群孩子,长得都差不多,要一个个认清还真不容易。
而且有些钱币的名字也太复杂了,什么“皇宋通宝”“至道元宝”,读起来都拗口,更别说记住了。
不过话说回来,正是因为宋朝钱币有这么多特点,才让我们这些后人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想象一下,在宋朝的集市上,人们拿着这些精美的钱币,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场面该有多热闹啊!总之呢,宋朝钱币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它们不仅是一种货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通过研究宋朝钱币,我们可以了解到宋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所以说,我们可不要小看了这些小小的钱币,它们背后蕴含着大大的学问呢!好了,今天关于宋朝钱币特点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大家有没有对宋朝钱币更感兴趣了呢?。
宋元时期纸币发行和使用的变化,写一篇议论文

宋元时期纸币发行和使用的变化,写一篇议论文宋代纸币得以发行,得益于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业信用的发展。
纸币具有轻便、便于携带的优点,商人携带纸币去做生意,可以免除途中运输货币之苦,对于宋代商品交换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然而这种积极作用并没持续多久,宋代的货币制度很快便走向混乱。
各种货币形态混用,纸币的量贬值、伪造,等等,导致了宋代后期经济混乱、社会动荡的局面。
这些问题的出现,体现出宋代纸币的不成熟性。
为何说宋代的纸币带有不成熟及不稳定因素呢?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进行分析。
纸币是一种单纯的价值符号,是一定社会商品交换发展到较高级程度时的产物。
宋代纸币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宋代繁华的商品经济。
然而,对于宋代纸币的信用度是否足够维持宋代商品经济的稳定,值得商榷。
“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2]交子作为北宋最早出现的纸币币种,其来源可追溯至唐朝的“飞钱”,“飞钱”主要是一种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商业汇兑制度,而宋代的纸币最先也是借鉴了“飞钱”的这种形式,它地需建立在一定的信用基础上,其发行与流通才能有所保证。
商品交换总是从低级向高级转换发展的。
最初人们只知道以物易物,后来逐渐发明了例如贝、皮、金属块之类的交换媒介,接着又慢慢出现了金属铸币,而最后随着商品信用关系的扩大,金属铸币慢慢从足值货币向符号货币转换,最终被信用货币所取代。
这一规律显然是现今人们根据以往历史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货币演变史。
然而,从这一规律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出宋代纸币自其诞生之日起的“软肋”宋代货币发展并未经历过金属货币从贱金属到贵金属完全转化的过程。
宋代流行铜铁钱,这两种金属都属于贱金属,其本身价值低,重量重,作为货币而言事实上并不是良好的流通手段,特别是在四川地区流行的铁钱,其价值更低,信用度更差。
从现今人们总结的货币规律而言,贵金属取代贱金属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是货币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对宋代而言,"贵金属白银在宋代仅仅部分地货币化,刚开始它排挤贱金属货币铜钱的过程,离贵金属在流通过程中的'符号化’显然还有很大距离”。
宋朝古钱币论文.doc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发展高峰时期,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其绘画、书法、雕塑、印刷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而作为与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与艺术风尚相统一的钱币,在此时也呈现出多样性。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钱币种类、数量、质量是古代造币史上的一个顶峰,从钱币文字的艺术风格上还体现出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人的思想观念。
宋代钱币上的文字是研究中国书法、文字和社会风俗不可多得的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宋钱文化和不可多得的钱文书法是中国货币文化中的瑰宝,对后世的货币流通及钱币文化发展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国钱币有近5000年的历史。
钱币作为沟通商品交换的媒介,对发展商品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朝钱币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铸造技术、工艺美术、文字演变、书法艺术等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经济、科学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
宋代是我国古代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时期,开国之初,政府即治坑矿,组织茶盐开发,因而使大量的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刺激,创造了空前财富与繁荣。
宋太祖鼓励民间“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宋神宗则发过“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诏令。
这些政策导向,使得商贸高度发达,钱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宋神宗时,全国铸币600余万贯,大大高于唐代“开元盛世”32万贯的年铸币量。
两宋时期,在全民的商业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以铜币为主流,兼用金、银、谷帛、铁钱和纸币的多元化货币制度。
宋代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的时期,创造了许多中国乃至世界之最:其一,最早发行了纪年钱。
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起,钱背文字开始纪年。
淳熙元宝背面标有“七”字,表明此钱铸于淳熙七年(1180),比欧洲纪年钱早了300年。
其二,最早发明了纸币。
北宋真宗年间,由四川富商首创“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其三,年号钱最多。
古钱币的书法审美——以宋钱为例

藏品世界Collection World古钱币的书法审美—以宋钱为例潘雨薇(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摘要:货币从夏商时期开始贯穿了中国的历史,每个王朝都会铸造自己的货币,象征统治权,甚至连农民起义军都会铸造自己的货币。
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以及时代的审美倾向。
各朝各代货币的大小、材料、铸造工艺、版别都可以从侧面体现出时代的审美情趣。
在如此繁多的货币种类中,宋代的货币可以说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珍宝。
关键词:钱币;书法;宋徽宗赵佶;瘦金体两宋时期市民阶级不断壮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是钱币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
不论是铸造工艺、材质、版别还是设计,两宋币文的宝文、旋读对读、书体、书风、字位、背字背文等设计都使其成为钱币历史上的一颗明珠。
两宋历史时间长,其间经历了18位皇帝,两宋皇帝重文轻武,爱好风流雅致,他们对于铸造钱币这件事情精益求精,北宋是我国历史上钱币年铸行量最多的时期,平均年铸行量达两百多万贯,最高可达四五百万贯。
虽然唐朝是我国公认的鼎盛时代,可在货币铸行量这一点上,两宋时期是唐朝的十倍有余,持续一百多年的惊人铸造量,使两宋钱币的总存世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宋朝钱币的独特性在漫长历史中,铸造自己的货币成为许多王朝统治者权力的象征,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以及时代的审美倾向。
在众多朝代之中,宋代将铸币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铸造工艺精美,版别众多,数量巨大,书法绝妙。
宋代的钱币史在历史长河中也绝对是一段精彩纷呈、群星闪耀的时期。
二、宋朝的时代背景北宋时期商业繁荣,对外贸易频繁,重要的大城市都很繁华,中小城镇也星罗棋布。
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经济文化生活十分丰富,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化的昌盛,北宋时期上层也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事业。
宋朝立国,标榜文治,朝野成风。
与此同时,上层社会和帝王也将钱币文化艺术做到了极致,达到历史高峰。
北宋钱币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纸等,种类繁多。
宋代货币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几个问题_历史论文完整篇.doc

宋代货币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几个问题_历史论文无疑,楮币的创行使中国荣膺世界最早行用纸币的国家的美誉。
楮币的行用在当时确曾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便利,特别在促进商业发展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容低估。
中国行用楮币,对纸币在全世界的行用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全世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宋元行用楮币给后人提供的经验教训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中国人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不能忘怀的。
由于楮币是由封建国家直接发行的,它与封建国家之间没有任何中介,所以,它的发行数量完全是由封建国家控制的。
封建国家能否有效地控制其发行数量呢?不能。
这是因为封建国家本身缺乏一种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许多开明的君主、许多贤明的大臣都曾认识到楮币数量失控的危害,他们都想扭转局面,但他们最终都失败了。
这是因为,封建国家缺乏自我约束机制这一点,不是个人意志所能改变的。
我们看到,宋、金、元、明四代行用楮币,都不能有效控制其发行数量。
除了明朝主动废弃纸币外,宋、金、元三朝的楮币都造成巨大的社会灾难,其灭亡都同楮币发行有着重要的联系。
纸币在明清时期中断发行,与此有直接联系。
三、宋代货币发行与中国古代特定国情以上我们对涉及宋代影响最大的二种货币__铜钱、会子的二方面问题作了一些分析,显然,我们的分析不是全面的分析,而是只抓住了某几个侧面。
我们之所以要抓住这几个侧面进行分析,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有助于正确认识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特殊性。
事实表明,中国与西方在历史上走过了二种不同的道路。
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的落后,我们不得不从西方引进一些先进的理论包括社会理论。
在运用这些理论分析中国历史轨迹的时候,人们往往忽视中、西之间历史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套用西方人根据西方情况作出的现成结论,这就难免得出与历史事实不符的结论。
笔者以为,近年学术界关于宋代经济的讨论中就存在类似的问题。
笔者以为,要正确认识有关宋代的货币问题,就必须首先认清宋代与同时期西方各国相比它的独特的国情。
浅议宋代纸币制度及对当前借鉴意义

浅议宋代纸币制度及对当前借鉴意义摘要我国最早的纸币产生于宋代。
随着纸币的产生,出现了纸币的发行和管理办法,以及探讨纸币流通的理论。
宋代采取的是钱楮并用的兑换纸币,它的纸币发行和纸币管理理论自然是在钱楮并用的背景下的,并非现代的纸币理论。
但与金属铸币完全脱钩的现代纸币是从兑换纸币发展而来的,所以,考察宋代的纸币理论可以对现代纸币制度形成一些思考。
因此,笔者参考了相关的文献,详细的讨论了宋代纸币流通和管理制度,从中总结了宋代发行纸币和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和教训,并对目前制定货币政策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宋代;交子;纸币发行;称提之术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并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时期的交子被公认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的产生发展与当时经济状况有关。
唐宋时期, 商贸活动十分发达,贸易范围广大,交易额度也随之迅速上升,客观要求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之相匹配。
而唐朝以来产生的钱荒一直延续到宋,且北宋民间藏币蔚然成风,加剧了钱荒严重性。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金属货币的短缺滞后促使新型货币的诞生。
五代时, 四川地区曾经推行过铁钱。
为解决铜钱使用紧张问题,北宋政府在此地大量发行铁钱。
但铁钱价值低廉,携带不便,对四川商人而言则增加了运营成本,阻碍了本地的商业发展和商品交流。
因此,纸币首创于四川并不偶然。
加上宋朝承袭百年动乱之余,长期受外族军事上的威胁,军费开支庞大,财政极为困难,急欲寻找财源,交子的出现正中下怀。
纸币的流通大大缓解了财政需求,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同时,宋朝官员通过对当时经济的考察,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来稳定纸币币值和信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确实维持了交子币值的相对稳定。
但众所周知,国家的货币政策是国家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它必须符合商品经济的市场规律。
宋朝的货币经济政策不是以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为杠杆,而是以政府政治行为为基础,并通过财政运作来实现目的的一种经济手段。
这种国家垄断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由兑换纸币变成了不兑换纸币,政府此时运用发行纸币的方法来筹集军饷和补充国库,导致了纸币的泛滥,最终带来严重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并退出历史舞台。
浅析北宋初期交子在民间的流通情况论文

浅析北宋初期交子在民间的流通情况论文浅析北宋初期交子在民间的流通情况论文交子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世界货币史上享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宋初,交子在四川首先得以发行和流通。
历代以来,不论是正史还是私书都对其作了大量相关的记载。
但是仅从货币的演变史来看,又难免会令人费解。
为什么先前的货币都采用一些相对贵重或稀缺的材料来铸造,而到了宋代,却用纸这种相对廉价又普通的材料来造币呢?是否民间会接受这种“廉价”的币材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一、交子产生的原因宋初,纸币在四川首先得以发行和流通。
关于交子在四川诞生的原因,文献中有多种记载。
文莹在《湘山野录》中记载“公以剑外铁缗辎重,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一界换之。
”曾巩也指出“蜀人以铁钱重,私为文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既久而或不能尝,民讼不已。
”可以看出,这些观点都将交子的产生归结于:铁钱太重阻碍了贸易的正常发展。
现代许多历史学家也坚持这种观点,如加藤繁认为交子是民间为解决铁钱的不便而创设的。
汪圣铎也在《两宋货币史》中指出“显然,交子在当时四川产生,铁钱沉重不便贸易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这是无可怀疑的。
”然而,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指出“先是,益、邛、嘉、眉等州岁铸铁钱五十余万贯,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在这里却有另外一种看法,认为钱荒也是交子产生的重要原因。
笔者以为,交子产生作为极其复杂的历史现象,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
从一方面看,益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大都市,自古至今经济一直很发达。
特别是唐安史之乱时,玄宗入蜀避难,益州也因此变成唐代行都,从而大大刺激了四川经济的繁荣。
当时的四川就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宋人李良臣在《东园记》中记载“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万井云错,百货川委,高车大马决骤于通逵,层楼复阁荡摩乎半空,……奇物异产,瑰琦错落,列肆而班布,黄尘涨天,东西冥冥,穷朝极夕,颠迷醉昏,此成都所有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发展高峰时期,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其绘画、书法、雕塑、印刷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而作为与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与艺术风尚相统一的钱币,在此时也呈现出多样性。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钱币种类、数量、质量是古代造币史上的一个顶峰,从钱币文字的艺术风格上还体现出宋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人的思想观念。
宋代钱币上的文字是研究中国书法、文字和社会风俗不可多得的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宋钱文化和不可多得的钱文书法是中国货币文化中的瑰宝,对后世的货币流通及钱币文化发展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国钱币有近5000年的历史。
钱币作为沟通商品交换的媒介,对发展商品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朝钱币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铸造技术、工艺美术、文字演变、书法艺术等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经济、科学研究和艺术欣赏价值。
宋代是我国古代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时期,开国之初,政府即治坑矿,组织茶盐开发,因而使大量的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刺激,创造了空前财富与繁荣。
宋太祖鼓励民间“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宋神宗则发过“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诏令。
这些政策导向,使得商贸高度发达,钱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空前繁荣。
宋神宗时,全国铸币600余万贯,大大高于唐代“开元盛世”32万贯的年铸币量。
两宋时期,在全民的商业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以铜币为主流,兼用金、银、谷帛、铁钱和纸币的多元化货币制度。
宋代是中国钱币史上最复杂的时期,创造了许多中国乃至世界之最:其一,最早发行了纪年钱。
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起,钱背文字开始纪年。
淳熙元宝背面标有“七”字,表明此钱铸于淳熙七年(1180),比欧洲纪年钱早了300年。
其二,最早
发明了纸币。
北宋真宗年间,由四川富商首创“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其三,年号钱最多。
从北宋太平通宝到南宋淳熙元宝300年间,皇帝改元频繁,共铸行了49种年号钱。
其四,宋钱的出土量也是最大的。
各地时有发现宋钱窖藏,湖北黄石的西塞山,一次就出土了11万公斤钱币。
其五,最先创造出由皇帝亲笔书写钱文的——“御书体”钱币。
宋太宗赵光义开始自提钱文淳化元宝,而宋徽宗赵佶更是以独创的“瘦金体”书写钱文。
其六,钱币的流通区域性明显。
当时的中原、华南、华北通行用铜钱,四川则使用铁钱,山西、陕西两地铜铁钱并用,广东则兼用金银,此外,全国各地皆流通纸币。
其七,钱币面额复杂,名称变化多。
宋钱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当百、当五百等不同面额,经常是一纸命令把十钱改作当五钱行使。
宋钱的宝文名称不一,增加了混乱。
其铜钱有元宝、通宝、重宝等,铁钱有珍宝、之宝、洪宝等一二十种之多。
其八,钱文书法多样。
有创新、复合、对称等特点,且多出之名家。
书法或秀丽妩媚,或苍劲挺拔,神采飞扬,气象万千,形成了宋钱书法艺术的特色。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生活困难,人们也没有收藏概念,发现出土的古钱币被当作废铜烂铁卖掉。
1985年前后,定西市博物馆从陇西、会宁、临洮等县的废品收购站陆续回收了大量古代钱币。
这些古钱币多为窖藏出土,绝大部分为宋代钱币,使用痕迹明显,磨损严重,钱文模糊,但也有少量轮廓饱满,钱文非常清晰,如新铸一般。
宋代钱币存世量很大,甘肃省各地时有发现。
2000年,陇西县首阳镇一砖厂取土时发现一处存有3000多公斤的宋代钱币窖藏。
2006年,会宁县某建筑工地发现一处宋代古钱币窖藏。
2012年6月,河政县也发现发掘一处古钱币窖藏,重量达2000多公斤,其中以宋钱居多。
宋代书法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锐意创新,涌现出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书法家,特别是宋人在行书上取得的进展,令人叹为观止。
宋以前的钱文多用篆书、隶书,由于这两种书法笔画比较固定,难以发挥书法潇洒遒劲、磅礴奔放的气势。
宋钱书法是当时社会习尚和书法水平的反映,宋钱钱文采用真、行、草、篆、楷体等多种书体,比以前各朝代制的钱币文字更有生机。
翻砂铸钱技术水平的运用和提高,使文字更流畅多姿,富于生气和活力,书法家也能在方寸之间任意驰骋,发挥其想象力。
最能体现宋钱书法艺术特色的是对钱。
对钱是宋代自始至终铸行的一种钱币。
所谓对钱,就是同一种年号、名称的两枚钱,它们的大小、薄厚、币材、边廓、穿孔完全一样,只有书法形式不同。
这类钱有的是楷书、行书二体成对,有的是楷书、篆书二体成对,有的是隶书、篆书二体成对。
即完全一样的一种钱,用两种或三种不同字体书写。
对钱是我国钱币造型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有人估计,宋代的对钱有800种之多。
宋代帝王风流倜傥,性好风雅,除精于琴、棋、诗词、丹青外,还酷爱书法之道。
太宗、高宗、徽宗即是书法高手,笔法潇洒随意、古雅自然。
真书无比拙朴、结体坚实、意态天成,行书如行云流水,草书如金蛇狂舞。
淳化年间,宋太宗赵光义御笔亲书淳化元宝、至道元宝真、行、草三体钱文,从此开创了“御书钱”之先河。
太宗赵光义“性好学,敬业,多艺能”,对书法有偏爱,曾使人整理撰刻《淳化阁帖》。
他经常书写纨扇赐予众将,还曾为宰相赵普写过神道碑文。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说赵光义的字是“真造八法,草入三味,行书无对,飞白入神”。
可见其书法造诣之深。
赵光义书写钱文质朴洒脱,笔势飞动豪放,达到了出神入化、尽善尽美的地步。
淳化元宝铸成后,赵光义将钱币赏赐给近臣,当时就有文学家称颂钱文是“尽返鹊回之法,掩天龙地马之名”。
“御书钱”一经面世,即受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的热烈推崇,“谪官无俸突无烟,
惟拥琴书尽自眠,还有一般胜赵壹,囊中犹贮御书钱”,这就是当时人们对“御书钱”
追捧心情的生动写照。
咸平元宝、天禧通宝
、祥符通宝、景德元宝
,钱文相传为真宗赵恒御笔亲书。
有趣的是,宋仁宗时所铸行的皇宋通宝有一种以九叠文为钱文,俗称“九叠皇宋”
,因属钱文中的孤例,存世仅几枚,加之精美绝伦,而被钱币藏家视为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
九叠文是小篆的变体,它饱满匀称,装饰性强,钱文上很少使用,多用于书法和玺印上。
宋神宗时所铸行的“元丰通宝”,
有篆、隶、行草之体,其中又以苏轼所书隶书元丰钱最为名贵,钱币界称之为“东坡元丰”。
东坡元丰笔法豪放、雄浑,颇有“大江东去”的气势。
因流传极少,是古钱收藏家们朝思暮想的渴求之品。
哲宗时铸行的元祐通宝,钱文篆书相
传为司马光所写。
元丰通宝、元祐通宝行草钱文用笔跌宕豪放,结构险奇。
现经有关专家鉴定,此两种行草钱文与苏轼存世的墨迹笔法书意十分吻合,俨然东坡面目,所以,此两种行草钱文很可能是苏轼所书。
宋徽宗建中靖国
年间铸行的圣宋元宝钱,行、篆两体各一;另有靖国元宝,钱文均有浓厚的徽宗之风,故钱币界泰斗马定祥先生鉴定此两种钱币为徽宗朝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