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枣庄八中北校刘锦杰)

合集下载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枣庄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试题共四道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乐府诗在入唐以前已存在两个传统,一是上承“诗教”风刺一面的汉魏传统,二是以艳歌艳词为主的六朝传统.初唐乐府沿袭齐梁绮靡的路子,内容不出白氏所批评的“赞君美”或“悦君意”。

“初唐四杰”的乐府虽体现闻一多先生所谓“由宫廷走到市井”“由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的倾向,但现实的针对性不强.盛唐以边塞为题材的乐府诗,更多地歌颂盛唐的武功气象。

中唐以后,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和刘禹锡集中创作乐府,试图在理念的层次上直接继承《诗经》的“风刺”传统,甚至否定汉乐府的价值,但选择以“乐府”而非其他诗体干预政治,还是反映出他们对于汉乐府观风知俗观念的继承.不仅如此,中唐乐府诗人吸收了六朝的部分传统,展现出对于地方风土风俗的书写兴趣。

唐大量出现表现地方风土或风俗的乐府,与中唐观风观念的转变关系密切。

初唐、盛唐之观风俗以政治治理为中心;另一方面,更是要通过礼乐教化来“移风易俗".但安史之乱后,中唐人不再视地方风俗为负面的无条件改造对象。

高郢《礼部试策五道》指出“然为政之道,当因人所利而利之,故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欧阳詹《鲁山令李胄三月三日宴僚吏序》说得更加清楚:“一方不同教化,恐他邑之欢乐此辰,不得似公之邑也。

祝福(枣庄八中北校刘锦杰)

祝福(枣庄八中北校刘锦杰)

第二课时 祥林嫂形象的刻画
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形象的刻画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肖像描写
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像描写,写出 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 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 出它的眼睛.”
找眼睛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讲阿毛故事 捐门槛 不让祝福 行乞 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
论特点
善良、安分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直着眼,瞪着眼 分外有神 失神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语言描写
对话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 对四婶讲阿毛 对大家讲阿毛 与柳妈的对话
“多乎哉?不多也!”咸亨酒店 里,那穿着长衫,吃着茴香豆的孔 乙己的形象,同学们一定还记忆犹 新吧?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一下鲁 迅先生笔下的另一名人——祥林嫂。
鲁迅
第一课时
情节结构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 命家。主要作品有: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第三课时
环境描写与主题
典型环境
鲁四老爷的书房 群众的反应 祝福景象的描写
为什么要描写四叔的书房?
鲁四老爷是怎样的一个人?
关键词:
顽固保守、固守礼教、自私冷酷
定位:
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柳妈是怎样的一个人?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9篇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9篇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9篇《长亭送别》教案篇1指导思想:积极贯彻我校新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语: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蝶恋花(庭院深深)(枣庄八中北校刘锦杰)

蝶恋花(庭院深深)(枣庄八中北校刘锦杰)
蝶恋花
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 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天圣八年 (1030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 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 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 同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修《新唐 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
欧阳修善论诗,他的《六一诗话》 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对后来的 词话产生很大的影响。
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 催送着残春,也催送着女主人公的 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 情,留春不住。
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与晏殊齐名。 其词主要内容多写恋情相思、酣歌醉 舞、惜春赏花之类。词风除深婉清丽 外,还有疏宕明快的。内容、风格均 比晏词丰富。有说这首词的题材。
此词写暮春闺怨,是闺怨词。
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
分工的?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 路”, (用典)原来丈夫正乘坐着豪华 的车骑,在温柔乡里尽情享乐呢。与闺 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女子怨恨 的原因,也传达出“楼高不见章台路” 的怨恨之情。
着一“恨”
字。
上阙重在写景,通过对景 物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独处深 闺孤独的、愁苦的、哀怨的、 怅恨的女子,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

着一“怨”字。
A.赏析“深”字。
“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 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加以强化。暗示了 女子孤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借景 抒情,情景交融。
B.赏析“堆”字。
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 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孤 独凄苦之情。
2.女主人公如此孤寂凄苦的原因何在?
3.“雨横(hè ng)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表达了闺 妇怎样的愁思? 在猛烈的风雨之中,春天将 去,一天又逝,黄昏时独自掩门,人 既未归,又无计留春,表现了女子的 孤独凄凉和红颜易逝的凄苦之情 着一“伤”字。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北校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第四专题《兵车行》(共21张PPT)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北校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第四专题《兵车行》(共21张PPT)
①写青海战场的景象:
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濛 濛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 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②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 罪恶,发人深思。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理由是什么?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本诗主旨句)
前一句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后一句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这正好概括了本诗 的主题。而且这句诗锋芒直指最高统治者武皇, 给统治者以警戒,显示了诗人巨大的勇气。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战争给百姓造成了哪些危害?
(1)大量伤亡。 (2)生产凋敝
况复第9秦章 兵扩声耐系苦统调战音,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1、写什么内容? 叙述“关西卒”之苦。
人们的心理有何变化?为何会有这种变 化?表达什么感情?
①重男轻女——重女轻男
②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 实,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样的心理变化 也是
③悲痛欲绝、怨愤,对穷兵黩武政策的 有力控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结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展到全社会,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
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
的真实状况,再现了时代的苦难,层层深
入地揭示了苦难的根源,表达了人民强烈
的反战愿望。
基本结构: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
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贯穿全文的主要感情是:怨愤

2025届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南校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南校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南校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宴鲁敏宋琛兀自回头了,送回节目单时,她用与拒绝“伴宴”同样轻巧和目中无人的语气:“那个,我去了。

”只在用词上,不提“伴宴”两个字。

仲熙吃惊地看她:“怎么回事?你为什么又改变主意了……其实,我后来也想通了,我们堂堂一个民乐团,总得坚持点什么,对吧?如果那个客户真喜欢你的琵琶,就应当专门去听你的音乐会才对……”宋琛摇摇头,笑了一下:“哦,这个,乐舞侍宴,自古有之。

再说,我啊,自有我的玻璃罩,可以挡住一切。

”仲熙百感交集地看着宋琛,谢也不是,推也不是。

这个困扰他多日的难题,此刻一下子有了好的结果,却又说不上是高兴还是失落。

晚宴六点半开始。

《十面埋伏》的七分十四秒过去了。

宋琛仍旧闭着眼,照以往的经验,这应当是掌声起来的时候,当然现在没有,但宋琛依着她的老习惯,静候了一分钟,等自己的魂魄从某处归来似的,然后才慢慢睁开眼,也不看台下,只一手提着裙边起立,一边向台下欠身致谢,打算移步下台了。

掌声这时突兀地响起,差点把仲熙吓了一跳。

一看,竟然是女老总。

她走到她方才致欢迎辞的麦克风前,用一个很漂亮的外交手势示意宋琛仍旧回到台上坐下。

她拍拍手,又拍拍麦克风,下面于是静了许多,不少人的鲍汁泰米饭刚吃到一半,仍旧接着吃-凉了再用,味道就走样了。

(完整版)《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主备人:张坤审核人:刘锦杰使用时间:2011 年月日使用人:[深化拓展]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取一句,说说它对你的启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满招损,谦受益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梯度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抑(或者)本其成败之迹原(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此三者,吾遗恨(仇恨)也及凯旋而纳(收藏)之C.至于誓天断发,泣(眼泪)下沾襟,何其衰也负(背着)而前驱D.尔(你)其无忘乃父之志及仇雠(仇人)已灭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与例句中加粗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A.自然之理也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3.下列句中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两项是A.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B.举以予人C.举世无双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4.下列句中的“可以”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学不可以已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下列四句中的“其”与其他三项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A.请其矢,盛以锦囊B.与其所以失之者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6.下列四句中加粗的“之”字,不是代词的一项是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及凯旋而纳之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D.子孙视之不甚惜7.下列四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智勇多困于所溺D.契丹与吾约为兄弟8.下列四句加粗的词,与“函梁君臣之首”的“函”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C.晋军函陵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9.下列各句默写有误的一句是A.此三者,吾遗恨也。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C.《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长亭送别实际运用教案

长亭送别实际运用教案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 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 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3)修辞 【叨叨令】一曲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五个叠词,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 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四煞】用了夸张的修辞。写恨之多。 (4)赏析【脱布衫】以景写情。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 凄凉之情。 (5)赏析西厢记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端正好】 【脱布衫】 典雅华丽。 【叨叨令】 口语化,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把莺莺的心理怨愤 刻画的淋漓尽致 (6)典故的运用和化用引用古典诗词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 “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 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 “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 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典故用得适当,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 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化用范仲淹和李清照的词。使得曲辞富有表现力。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写出了烦恼的重量,化无形为有形。 3. 班级内交流赏析成果。 按自主合作社,每小组推荐一人 4. 说说对戏剧和《西厢记》的理解和课前有何不同? 学生 戏剧原来是这么好玩,不是枯燥的。 学生 戏剧好像是小说和诗歌的综合体。 教师 戏剧是综合艺术,所以同学们说是综合体也不错。 学生 西厢记是文化的集大成。 教师 西厢记是集中了很多文化信息, 但是说大成好像太高。 戏剧的巅峰 可以。 (板书 综合艺术)
教 学 目 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激趣导入 黛玉道: “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 《大 学》 。"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 "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 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 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 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课件展示 PPT1) 黛玉眼高嘴刻薄,能得到她这么高评价的是什么书呢? 《西厢记》 (课件展示画面宝黛读西厢 PPT2) 今天我们就走进《长亭送别》 ,随主人公一起体验离情别绪,一起品味“词藻 警人,余香满口”(板书课题:长亭送别) 。 2 检查预习,了解西厢记 (1)学生介绍一下作者及《西厢记》 。细看标识,说说本文节选的文字分 哪几类。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 剧 14 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四丞相高会丽春堂》 《吕蒙正风雪破 窑记》三种。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 《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 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 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 逼张生赶考, 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崔、 无奈中, 张生只好起程 “上朝取应” , 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 括号里是舞台说明和科介;曲牌后唱词;没有标识的是对白。 (PPT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 厢 记
2013-9-13
51
西 厢 记
2013-9-13
52
西 厢 记
2013-9-13
53
西 厢 记
2013-9-13
54
西 厢 记
2013-9-13
55
西 厢 记
2013-9-13
56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45
西 厢 记
2013-9-13
46
西 厢 记
2013-9-13
47
西 厢 记
2013-9-13
48
西 厢 记
2013-9-13
49
西 厢 记
2013-9-13
50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2013-9-13
43
西 厢 记 作业:
1、做《自主学习丛书》。 2、背诵四支曲子:“端正 好”“滚绣球”“一煞”“收 尾”。
44
2013-9-13
西 厢 记
送 别
李叔同
2013-9-13
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2013-9-13 38
西 [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厢 记
以“残照”表现 内心的怅惘失意之 情。
2013-9-13
39
西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 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 厢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 记 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丌尽许多愁”,李清照
2013-9-13 33
西 厢 [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 记 的心情?
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 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2013-9-13
34
西 [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 厢 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记
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 张生的担心。
2013-9-13
35
西 厢 【一煞】 记 此曲写了哪些意象?创设了
2013-9-13 19
西 厢 一曲【端正好】,诗意浓郁,哀 记 愁绵长,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互统
一,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因景生情
2013-9-13 20
西 厢 [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说出 原作吗? 苏幕遮 记
2013-9-13 37
【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 西 “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找出有 厢 关“愁”的诗句。
记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秋草独行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宜
2013-9-13 6
西 厢 记
唐·元稹《莺莺传》
(亦名《会真记》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亦名《董西厢》)
元·王实甫《西厢记》
(亦名《王西厢》)
2013-9-13
7
西 厢 记
《西厢记》和以前的《西厢记诸 宫调》等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 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 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2013-9-13
4
西 厢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 记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堂》 等。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 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 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2013-9-13
5
西 二、《西厢记》的形成 厢 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 记》,共5本21折。 记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 (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 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 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 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宋、金对峙时期,南戏里出现《张珙西厢记》, 没有流传。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 般称为《董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 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 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排比,叠词,反复。 排比和叠词的运用使音韵和谐, 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 艺术效果。
2013-9-13
25
西 厢 记
长亭饯别
2013-9-13
26
西 厢 【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 记
写,这里有何作用?
渲染莺莺内心因离别而 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2013-9-13
27
西 【幺篇】 厢“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 记采用了什么手法?与李清照的哪一诗 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2013-9-13
41
西 厢 记
这一折通过张生、莺莺离 别情景的描写,表现了张生 莺莺之间真挚的爱情,突出 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 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 建礼教的主题。
2013-9-13 42
主题
西 厢 元杂剧四大家: 记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元杂剧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就此拜辞”): 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长亭别后。描写 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013-9-13 14
西 莺莺 厢 莺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记 (莺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 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 重爱情,轻功名 • 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
2013-9-13
15
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她珍重爱情、鄙 西 弃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厢 记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 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丌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丌齐’,我只怕你‘停妻 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 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丌归’。”
2013-9-13 13
理清剧情结构 西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厢 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记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 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 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 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 愁别恨而消瘦了; 与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2013-9-13 28
西 厢 “但得一个并 记
头莲,煞强如 状元及第”, 表现了崔莺莺 怎样的思想感 情?
2013-9-13
重爱情 轻功利
29
西 厢 【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 记 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西 厢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013-9-13
17
西 研讨课文 厢 记
赶赴长亭
2013-9-13
18
赏析 西 结尾两句莺莺自问自答。用 厢 【端正好】 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 前五句,一句一景,点染了 选取了哪些意象? 记 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 艺术效果如何? “染”和“醉”,融入了离 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 碧云天, 人的痛苦之情,使萧瑟的秋景更 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 黄花地, 蒙上忧伤的色彩; 染红。以一组具有深秋时节 “泪”字,让情景交融在一 西风紧, 特征的景物,组成黯然销魂 起,一片泪眼迷蒙。 北雁南飞。 的凄美意境,衬托出莺莺为 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① ②
举案齐眉:表现崔莺莺 张生的体贴之心。 “望夫石”:表现崔莺莺 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2013-9-13
30
西 厢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记 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 了怎样的意思?
语出《庄子》。 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 恨态度。
2013-9-13 31
西 厢 记
长亭分别
西 厢 记
2013-9-13
1
西 厢 记
长 亭 送 别
王 实 甫
2013-9-13 2
西 厢 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 记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 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3.分析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2013-9-13 3
2013-9-13
8
西 厢 记

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卷
情景交融的别离图。”这幅图由几
个画面组成?请为这些画面拟个小
标题。
2013-9-13 9
西 厢 记
赶赴长亭
2013-9-13 10
西 厢 记
2013-9-13
长亭饯别
11
西 厢 记
临别叮嘱
2013-9-13 12
西 厢 记
长亭别后
西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厢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大都 记 (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者。关于他生
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很少,主要创作活动大约 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 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 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 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 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 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