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税收转嫁和归宿(07财政课)

第三章  税收转嫁和归宿(07财政课)
第三章  税收转嫁和归宿(07财政课)

第七章税收转嫁与归宿

第一节税收转嫁与归宿的概念

一、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税收转嫁是指税收负担的转嫁。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并不一定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纳税人在纳税后,可通过调整经济活动的方式,将税款转嫁给他人承担,最终承担税款的人被称之为负税人,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就意味着存在税收的负担转嫁。因此,所谓税收转嫁是指纳税人将缴纳的税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转由他人负担的过程。从税收转嫁的过程来看,纳税人的税收转嫁可以是一次完成,称之为一次转嫁;也可能需要多次完成,称之为多次转嫁或辗转转嫁。从税收转嫁的结果看,纳税人把税收负担若全部转嫁出去,称之为全部转嫁;若只是部分地转嫁出去,则称之为部分转嫁。

税收归宿是指税负运动的终点或最终归着点。税收归宿与税收转嫁存在内在的联系。税收转嫁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若税收转嫁不发生,那么税收负担的归宿是纳税人自己,这就是税收的直接归宿,又称法定归宿。如果税收转嫁发生,那么,税收归宿是税收转嫁的结果,此时税收的归宿是间接归宿,又称经济归宿。从政府征税至税收归宿的全过程来看,政府向纳税人征税,是税收负担运动的起点;纳税人把缴纳的税款转由他人负担,是税收负担的转嫁;税负由负税人最终承担,不再转嫁,称之为税收归宿。税收转嫁是从税收的运动过程来研究税收负担问题,而税收归宿则是从税收的运动结果来研究。因此,税收的转嫁与归宿,实际上是税收负担的分解、转移、归着的过程。研究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确定税收负担的归着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而这一研究的核心在于税收的转嫁。

二、税收转嫁的方式

税收负担转嫁按纳税人转移税收负担的方向,可以分为前转、后转、消转和税收资本化等四种方式。

(一)前转

前转亦称“顺转”,是指当征税发生时,纳税人按照商品流通的方向,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将税款向前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这种前转可能是

一次性的,也可能经过辗转的过程才能完成。例如,在生产环节对商品(如香烟)的征税,厂家可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把税款转嫁给批发商,批发商转嫁给零售商,零售商最后转嫁给消费者。在这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发生的税收转嫁有可能是全部,也可能是部分的。前转是税收负担转嫁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式。

(二)后转

后转又称“逆转”,是相对于前转而言,税收转嫁的方向与经济运动的方向相反。一般当纳税人的税款无法向前转时,就会通过压低投入要素或商品的购进价格,将税款转移给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或商品的供应商负担。如对某商品在零售环节征税,若提价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负担,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导致需求降低,商品销售量下降。因此,税负向前转嫁有一定的困难。这时,零售商只能设法压低进货价格,把税负后转给批发商或厂商。税收的后转往往需要零售商同批发商或厂商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进行。

在实际中,税收转嫁并不一定都表现为单纯的前转或后转,有时候表现为税负一部分通过提价前转,一部分通过压低进价后转,这种情况被称为“混合转嫁”。

(三)消转

消转,亦称“税收转化”,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纳的税款,既不向前转,也不向后转,而是通过加强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挖掘内部潜力等方法,增加企业利润,弥补纳税损失,自行消化税收负担。严格的说,消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税收转嫁形式,因为它没有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他人。

(四)税收资本化

在特定的商品交易(如土地、房屋、证券等)中,买主将购入商品在以后年度所必须支付的税款,在购入商品的价格中要求卖主预先一次性扣除,从而降低商品的成交价格。这种由买主将以后年度所必须支付的税款转由卖主承担,并在商品成交价格中扣除的税收转嫁方式称之为税收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

税负资本化是税收后转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一般商品税后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买主将其应支付的税款通过降低购入价格转由卖主负担。不同点在于,税收后转的对象是一般消费品,而税收资本化的转嫁对象是资本性商品,如土地等;税收后转是将每次商品交易发生时交纳的税款随时转嫁,而税收资本化是商品交易后发生的预期累计应缴税款预先作一次性转嫁。

三、税收转嫁的影响因素

在许多国家普遍采用复合税制的情况下,不同性质的税种在课税范围、课税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在税收转嫁及归宿上亦有一定的不同。

(一)课税对象性质对税收转嫁的影响

按课税对象划分,税种分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等。对商品课税,税款是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由征税而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能够比较容易的进行税负转嫁。对以工资、企业利润为课税对象课征的所得税,由于与商品价格距离较远,相对来说比较难以转嫁,但也不是绝对不可。如对个人工资课征的所得税能否转嫁,取决于劳动市场上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变化。如果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个人所得税可以比较容易地转嫁给企业负担。反之,税主要由劳动者本人承担。而对企业利润课征的所得税,若通过提高商品价格、压低工人工资或降低股息分配比例等方式转嫁税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企业也可以通过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生产成本等方法,增加企业利润,弥补纳税损失,自行消化税收负担。至于对土地、房屋征收的财产税能否进行转嫁,也应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如果土地买卖、房屋租赁等交易出现买方市场,买方讨价还价的余地大,则存在着税收资本化的可能,如果卖方垄断市场,则无法实现税收资本化。

(二)课税范围对税收转嫁的影响

一种税课税范围的宽窄不仅影响这种税收入的多少,也会影响税收的归宿。一般来讲,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税收转嫁,而窄的商品相对较难。这是因为,征税往往会导致商品价格的提高,若课税范围窄,只局限于少数商品,纳税人选择无税或低税商品的余地比较大,会提高对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使税收难以向前转嫁给消费者负担。若当一种税的课税范围涉及到同类产品的大部分或全部时,购买者选择替代的余地很小,或无可选择,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很小,课税商品就容易提高价格将税负向前转嫁给消费者负担。

(三)课税商品的资本或劳动构成对税收转嫁的影响

不同的课税商品,资本、技术和劳动的含量不同,生产规模变动的难易程度不同,对税收转嫁亦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规模变动较难,供给弹性较小,对此商品征税则税收难以向前转嫁给消费者负担;若课税商品为劳动密

集型,且生产周期较短,生产规模的调整比较容易,对此商品征税则税收负担会更多地落在消费者身上。

(四)税收管辖权对税收转嫁的影响

税收管理权范围的大小,影响人们购买商品的地区选择权。一般来说,税收管辖权越小的税,人们比较容易跨越地区限制去它地购买,以躲避该商品的税负,此时所征的税款就难以向前转嫁给消费者负担。反之,税收管辖权越大,人们跨区购买的可能性就越小,此时所征税款就能比较容易地通过提高商品价格而转移给消费者负担。所以,中央税和地方税相比较,中央税的税收转嫁比较容易,而地方性的税种,税收管辖权范围越小,税收越是难以转嫁。

四、西方国家关于税收转嫁的不同流派

税收负担转嫁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棘手的问题,是否存在税收负担转嫁以及怎样实现税收负担转嫁,许多经济学家见仁见智,提出许多观点。有关税负转嫁理论一般分为两大派:绝对说和相对说。

(一)绝对说

绝对说是指对税收转嫁问题做出绝对的结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往往认为某种税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绝对的转嫁或绝对的不转嫁。其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有:

1.魁奈的“纯产品说”

以魁奈为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只有利用土地才能生产出“纯产品”,创造出剩余价值和国民收入,而除此之外的一切事业均是非生产的。因此税收必定是土地的纯产品,一切赋税不论如何课征,都可转嫁,其最终归宿都是农业,都须由土地所有者负担。为此,魁奈主张实行单一土地税。

2.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纯所得说”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斯密一般被认为是税收绝对转嫁论的先驱者,他曾区分不同的税种阐述税收转嫁问题。他认为工资税、利润税和日用品税可以转嫁,而地租税、利息税和奢侈品税则不能转嫁。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税收转嫁理论,也认为地租作为超出生产费用以上的剩余,对纯地租的课税不能转嫁,只能由地主承担。但对土地的其它课税,则能由地主转嫁给消费者负担。利润税中,对一般利润的课税由生产者负担,而对特种利润的课税

必因物价上涨而转嫁给消费者负担。至于对消费品课税,如果是垄断商品,则由生产者负担,如果是奢侈品,则由富有者负担,如果是必需品,课税会使工资上涨,最终由雇主负担。

3.“平均分散说”或“均等分布说”

这类观点始于18世纪的欧洲国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卡纳德和蒲鲁东、意大利的沃里、英国的曼斯菲尔德等。卡纳德提出了税收平均分散学说。他以消费税为中心,指出消费税无论课于何处,税收都会因买卖双方彼此交易而分散于各方。就好比用多管器皿盛水,水由一管流入终必平均分散于各管器皿中。其他学者也都认为税收负担可以转嫁且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税收从纳税人转移至商品买卖双方及消费者身上,然后从此逐渐扩张到其他一切业务,最后扩张到一切方面,所有人都负有一定的税,且都有负税的感觉。蒲鲁东虽然也认为一切赋税皆转嫁。但他认为税种没必要区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所有税收最终都转嫁给消费者负担,而消费者中的大多数都是贫民,由他们承担了税负的大部分, 故一切税收都是不公平的。

(二)相对说

相对说是对税收负担转嫁问题不作绝对的结论,认为税种没有绝对能转嫁的,也没有绝对不能转嫁的。能否转嫁及转嫁程度如何,要受到许多外在的客观的条件限制,如税种的性质、种类、商品供求关系等。其代表人物有:1.劳昂的税收转嫁理论

德国学者劳昂在继承古典学派经济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税负转嫁的相对学说。他认为,税负转嫁并非绝对的,应视税种的不同而不同,并要受到一定条件(如供求关系)的制约。劳昂指出:只有当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税负才能转嫁;对所有阶级的所得征收的税,一般不能转嫁;对所有商品征收的税,其转嫁要比其他的税难;对地租税、利润源泉税及工资税,转嫁的关键看纳税人能否改变投资;税负的转嫁,不能认为是税收制度的不公正。①

2.塞力格曼的税收转嫁理论

美国学者塞力格曼运用价值定律,通过分析价格与税收的关系,将劳昂的观点系统化。提出税收转嫁的若干规律:(1)若课税品为竞争性强的商品,不能因

①参见李万甫:《商品课税经济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课税而提高价格,较难发生税收转嫁;(2)从课税是普遍的还是特别的来看,课税越普遍,则转嫁的机会越小,生产者负担租税的可能性越大;(3)从资本的流动性来看,资本不能完全流动,则税收转嫁的可能性小且缓;(4)从课税商品的供求弹性来看,若课税品的需求弹性小,则生产者极易提高物价而把税收转嫁于消费者,若需求易变动,则生产者必承担税负的大部分;(5)从生产成本的变动是递增还是递减来看,若课税品的生产费用递减,则消费者对于税收的负担要比生产费用递增时还重;(6)从税负的轻重来看,税负越轻,越不易转嫁;(7)从税率是累进的还是比例的来看,税率累进性越高,则转嫁程度越高;(8)凡课税品的性质越耐久,则每年课税的次数越多,而将来所有者递转未来税负于原主的负担越重;(9)一种物品,市场上其生产费用存在大小之别,则优等生产者能负担税收,而劣等生产者因课税而无法生存,甚至亏损等等。塞力格曼对税负转嫁的研究,奠定了以价格、价值理论分析税收转嫁的开端。但由于缺乏科学的价格理论,因而对税收转嫁的分析,难免有失偏颇和不够严谨的地方。

3.小川乡太郎的税收转嫁理论

日本财税学家小川乡太郎也认为税收转嫁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他的主要观点有:(1)税收转嫁实际上是课税商品和工资能还上涨的问题,也是转嫁者与被转嫁者的一种税负推让的斗争,谁胜谁负取决于各方的势力;(2)税收转嫁以商品的交换和流通为媒介,与流通无关的税无从转嫁;(3)税收转嫁的方向与程度取决于商品供求力量;(4)税收转嫁分为预期的转嫁和违反预期的转嫁,前者有利于税负公平,后者易导致税负不公。②

我国对税负转嫁问题的研究,有一个发展和转变的过程。建国以来的很长时期,我们一直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职工的工资和绝大部分的商品价格由国家计划控制,也使生产者难以通过降低工资和提高商品价格来转移税负。这一段时期对税收转嫁的研究多持否定的态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和商品经济及价格、价值等有着非常密切联系的税收转嫁问题又重新被理论界所关注。经济学者普遍认为税收转嫁是商品经济中的特有的现象,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税收转嫁。具体到一种税能否转嫁,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②参见郭庆旺:《当代西方税收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4页。

第二节 税收转嫁的局部均衡分析

现代的经济学家普遍认同税负转嫁的相对说观点。认为税负转嫁能否实现,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关键在于征税后能否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动。局部均衡分析就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局部均衡分析法由英国的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创。税收转嫁的局部均衡分析就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考察单个课税商品市场或要素市场供求反应及价格的决定,以说明税收转嫁的方向与程度。

一、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税收转嫁

(一) 商品税的税收转嫁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商品税的转嫁如图7-1所示。

(对供给者征税) (对消费者征税)

P

P 2

P P

P P 1

D P

0 Q 1 Q 0 Q 0 Q 1 Q 0 Q

图7-1 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课税的转嫁

该图中横轴为商品数量(Q ),纵轴为商品价格(P ),D 为商品需求曲线,S 为商品供应曲线,由商品供需双方决定的均衡点为E ,均衡价格与数量分别为P 和Q 。假定对生产者征收从量计征的商品税。征税后使生产成本上升,生产者为了保持其原有的均衡价格(P ),必然会提高商品的市场售价,供应曲线向左移动至S 1,与需求曲线D 相交于E 1,此时税后的均衡价格和数量为P 1和Q 1,曲线S 1与S 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税额T 。因商品提价,消费者的购买数量减少至Q 1,支付的价格为P 1,生产者得到的价格是P 2,政府取得的税收收入为P 1P 2BE 1。其中,生产者因减少销量减少收入而承担的税负为PP 2BA ,消费者因商品价格提高增加支付而承担的税负为PP 1E 1A 。这也就是说,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上升部分和

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下降的部分,正好等于政府得到的税额T。

如果是对消费者征税,如课征消费税,会导致商品价格上涨至P2,需求下降,需求曲线D向内移至D’与供给曲线S相交于E1,决定的均衡价格和数量为P1和Q1,曲线D与D’之间的垂直距离为税额T。新的均衡价格P1<P<P2,对消费者征收的一部分税负转嫁给了供给者。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对生产者的征税,生产者可以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把一部分税收负担转嫁给消费者负担。政府对消费者的征税,也会由于消费者调整需求量而把一部分税收负担转嫁给生产者负担。因此,政府不论对生产者还是消费者的征税并没有什么区别,至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负担多少,则要取决于供需双方的弹性大小。如果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则税负更多地转嫁到生产者身上。如果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则税负更多地由消费者承担。当然,如果供给或需求一方完全没有弹性或弹性无限大,则税收负担的归宿会较明朗化。当需求弹性为零时,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会引起需求量的任何调整。在这种情况下,课税导致商品价格上涨,而消费者又不能调减需要量,税负全部地向前转嫁给消费者承担。当供给弹性为零时,表明价格发生变动,商品的供应量不能作任何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征税,生产者的价格提高,会使需求量减少,由于供给没有弹性,不能削减生产规模,需求量的减少反而会造成产品的库存积压,对生产者更不利。所以政府所征的税款只能全部由生产者承担。若需求弹性无限大,意味着消费者调整需求数量的能力很大,商品价格的微小上涨,都可能导致消费者需求数量锐减至零。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征税,生产者就无法通过提高价格把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只能由自己承担全部的税负。若供给弹性无限大,说明当商品价格变动时,生产者调整生产数量的能力很大,商品价格的微小下降,都可能导致生产者将生产数量锐减至零。在此情况下国家征税,如果商品的销售价格不能提高,生产者的收入相对下降,其产量就会迅速减少。产量减少促使商品销售价格迅速上涨,此时所征税款全部向前转嫁给消费者。图7-2为需求、供给弹性为零或弹性无限大的四种情况。

P P

P1

P0=P1

P0

0 Q0=Q1Q 0 Q0=Q1Q

(需求无弹性)(供给无弹性)

P P

P11

P0=P P0

0 Q1 Q0Q 0 Q1Q0

(需求弹性无限大)(供给弹性无限大)

图7-2 供给或需求一方没有弹性或弹性无限大时的税收转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供给与需求一方完全没弹性,或一方弹性无限大的情况都是非常少见的。更多地是供给与需求双方都有一定弹性。如图7—1分析的那样。

(二)要素收益税的税收转嫁

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土地和资本等,相对应的生产要素所得为工资、地租和利润,对其征税的税负转嫁同商品税。对生产要素的征税,税收由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要素的需求者共同承担,各自承担的比例也取决于双方的供求弹性等因素。

1.要素供给富有弹性时的税收转移

当生产要素供给的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对生产要素所得课税,其税收负担的大部分将由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承担。如图7-3所示。横轴为生产要素的供给量Q,纵轴为生产要素的收益率P, D和S为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曲线。政府征税后,由于供给弹性较大,要素供给者对收益率下降反映强烈,减少供给,且要素供应量下降的幅度大于净收益率下降的幅度。图中供给曲线左旋至S1,与需求曲线相交于E1点,Q1Q0>P0P2。S与S1之间的距离反映了需求者支付的价格与供给者获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即“税收楔子”。此时要素需求者支付的价格是P1,要素供给者得到的价格为P2,P1与P2之间的差额就是税额。要素供给者承担PP s,要素需求者承担P d P,且P1P0>P0P2。这意味着在要素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对要素所得的课税将由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承担,但需求者将承担税负的大部分。

P1

P0

P2

0 Q1 Q0 Q

图7-3 要素供给富有弹性时的税收转嫁

2.要素供给缺乏弹性时的税收转嫁

当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税收负担的大部分将由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承担。如图7-4所示。因要素的供给弹性较小,供给曲线较陡。政府征税后导致净收益率下降,要素供给者对此反应较小,供给变化不大,而要素需求者对要素需求的弹性较大,需求者对供给者要求提高收益率的反应强烈,因此需求曲线向内旋转至D1,由此决定要素供给者得到的收益率由P减少到P s,而要

素需求者所支付的价格从P提高到P d。要素供给量下降的幅度小于净收益率下降的幅度,即Q1Q0<P0P2。P1与P2之间的差额就是税额,其中要素供给者承担P0P2,要素需求者承担P1P0且P1P0<P0P2。这意味着在要素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对要素所得的课税仍将由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承担,但供给者将承担税负的大部分。

P1

P

P

0 Q1 Q0 Q

图7-4 要素供给缺乏弹性时的税收转嫁

3.要素供给完全无弹性时的税收转嫁

当生产要素的供给是完全无弹性时,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将承担全部税负。如图7-5所示。要素供给完全无弹性时,供给曲线表现为一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征税后,要素需求者支付的价格不变,P1=P0,但要素供给者获得的价格为P2<P0,这表明,在生产要素供给完全无弹性时,税收完全不能转嫁,只能由要素供给者自己承担。

P

P1=P0

P2

0 Q0=Q1 Q

图7-5 要素供给完全无弹性的税收转嫁

(三)利润所得税的税收转嫁

对生产经营的利润征收所得税,其税负或通过提高商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负担,或者通过降低劳动力工资转嫁给劳动者负担,或者降低资本报酬率由投资者负担,三者各自承担的程度取决于三者之间的关系。若税前企业己处于利润的极大化,政府征税,企业往往无法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或降低劳动力工资转嫁,只能由投资者负担;若税前企业还未处于利润的极大化,政府征税,企业则有可能通过提高商品价格,降低劳动力工资等方式转嫁,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和劳动者负担。

二、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税收转嫁

(一)不完全市场中商品课税的转嫁

不完全竞争市场包括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垄断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市场由于商品的价格决定及供求弹性有很大的不同,因而税负转嫁的条件和结果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垄断市场,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商品的供给,但不能控制商品的需求。所以税负转嫁的程度要视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而定。若垄断商品的弹性较小,则垄断厂商便可将税款全部或者大部分向前转嫁给消费者负担。若垄断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垄断商品提价会导致需求量减少。此时垄断厂商必然要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产量减少的损失,或者自己承担全部税负,或者减少产量,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总之不能获得最大利润。

如图7-6所示, MR为税前边际收益曲线,MC为税前边际成本曲线,当MR =MC时,垄断生产者的利润可极大化。税前利润极大化的价格和产出点分别为P0和Q0。现政府对产品从量征税,单位税额为T,税后需求曲线由D向内移至D ˊ,边际收益曲线MR向内移动至MRˊ,税后边际收益MRˊ和边际成本MC所决定的企业利润极大化的的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1和Q1,税后企业的单位收益为P2。征税导致产品价格上升,产出减少,税负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承担,各自负担的比例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弹性。因此,在垄断市场条件下,商品价格虽由垄断企业决定,但在企业利润极大化的决策中,价格仍取决于供求双方的因素,税负也由供求双方负担。

P

P

P

1 0

图7-6 垄断市场下的税负转嫁

(二)不完全竞争市场下要素课税的转嫁

与商品课税的情况一样,要素课税的反应也会随纳税人所在的市场结构的不同而不同。但不一样的事,对要素课税的税收转嫁实际上很难运用一般的理论分析法进行分析。

1、对工资所课征的所得税的转嫁

在现代经济中,工资并不完全是在竞争市场中决定的,它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西方国家,工会在决定工资结构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工资结构大部分取决于老子之间的协商,即使是非工会部门的工资也受工会部门的影响。因此,对工资所征收的所得税能否在劳资的集体谈判中考虑?劳资谈判中最终工资能提高多少?企业主能否把因工资提高而增加的成本转移给消费者?这些是工资所得税能否转嫁的关键因素。所以一般税务转嫁的理论分析方法在这里很难适用。由于劳资双方都要求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谈判的结果很难预料。在现实生活中,谈判结构及取决于双方的力量,也取决于政府的收入政策的考虑和影响。

2、对企业利润课征的所得税的转嫁

对垄断者来说,由于其税前的产量和价格已经考虑了利润最大化的因素,税后也难以调整,在增加其利润。从这个角度说,对垄断者的利润征收的税难以转嫁。但是,垄断者还是可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或根据不同的定价规律来选择行使其垄断市场的权利,以获得最大化利润,因为毕竟垄断者是价格的制定者。如垄断

企业可追求最大化的销售收入,而并不追求最大化的产出;有潜力的垄断者可在定价中实行一定的自我约束,确定一个目标报酬率,而不是最大化的利润;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垄断者可把增税作为提价的信号,或者寻求一种防御性的定价策略;等等。这些手段和方法的有可能是垄断者把对其利润征收的税部分地转嫁给消费者。

三、税收转嫁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

税负的局部均衡分析,是将社会经济生活中复杂的课税活动设定为相对独立的一个部分,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时的价格决定,最后导出税负转嫁行为的最终结果。实际上这种分析方法本身及其对税负转嫁行为的研究结果,都存在很多缺陷:

第一,商品经济是一个很复杂的经济系统,商品市场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而是多种商品交易活动的集合体,局部均衡分析的假设就有一定的偏颇之处。

第二,忽略了任何一种征税行为可能引起的其他商品市场相对价格的变动。征税本身不仅具有收入效应,还有替代效应。商品之间的相同或类似性,使得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第三,分析的最初用意与最终结果很难达到统一。社会经济生活即复杂、多变,又密切联系.统一,通过简单假设、个别现象分析论证得出的结果进行简单的综合得出复杂社会总体的结论,很显然有失偏颇,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第四,局部均衡分析只适用于完全竞争市场,而完全竞争市场只是理论上的假设,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

第五,局部均衡分析比较适合分析某些特种税,而不适宜于对一般商品流通和交易的课税的转嫁分析,因而不具有普遍意义。

第三节税负转嫁的一般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一般均衡分析能够克服局部均衡分析的某些缺陷,但是由于市场经济错综复杂,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想找出税收对所有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供给、需

求等的全面均衡影响是很困难的,因而进行税收归宿一般均衡分析必须进行大量的理论抽象和前提假设,才能将税负转嫁问题同经济计量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般均衡分析法最早由美国的经济学家哈伯格在1962年提出。以后米兹克沃斯基(Mieszkowski,1969)、布瑞克(Break,1974)、小麦克卢尔(Mclure,1975)、鲍德威(Boadway,1979)等都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但由于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思路,常常会导致不同的税收转嫁的分析结果,至今未能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计量分析模型。

一、一般均衡分析的模型及假定条件

一般均衡分析的假设条件包括:

1.经济生活中有两种可以利用的生产要素:劳动力(L)和资本(K)。这些要素可以按照竞争性市场上决定的价格w(工资率)和R(租金率)来购买。

2.生产要素L和K可以通过价格体系,用于两种商品(X)和(Y)的生产。每一行业雇佣劳动力和资本在即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商品,且规模收益不变,即要素价格比率或资本与劳动力的比率是一定的,等于边际技术替代率。在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递减的情况下,劳动力和资本彼此可以替代。

3.生产要素的供应是固定的常量,且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会依各个部门的收益率不同而自由流动。

4.所有的消费者都具有相同的行为偏好。

5.政府征税不影响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利用。税种之间具有可替代性。

6.厂商竞争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所有的价格具有完全的弹性,生产要素的价格按边际产品确定。

在这些假设条件下,该模型分析涉及四种类型的税收:一是对某些商品消费课征的选择性商品税(或称特定商品税);二是对所有商品课征的一般商品税或所得税;三是对某一部门的某种生产要素课征的部分要素税;四是对两个部门的某种生产要素课征的一般要素税。

这四类税之间具有一定的等价关系,如对生产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征税等同于对该部门生产的商品消费征税,若将四类中的某两种税相结合,使其产生的效应与第三种相同,这样就可以将经济生活中的所有税收转嫁行为表现出来。税负转嫁的分析过程也就不必要对所有的税种都加以分析,只要从某一种税的负

担转移情况中,剔除掉该税的影响就能得到另一种税的转嫁情况。税收等价关系为税负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提供了一个较为简单,但又能反映各种主要税收关系的分析基础。

二、选择性商品税与一般商品税的税收转嫁分析

在要素供给一定的情况下,选择其中的某一类商品征收选择性商品税,如对前述假设条件中的商品X征税,必然减少商品X消费的数量。如果商品X和Y 可能相互替代,消费者以增加Y商品的消费来替代X消费,从而使得X生产部门的资本(K)和劳动力(L)向Y部门流动。假定两个部门在生产的技术构成上不同,X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门,Y是资本密集型的生产部门,对商品X 的征税,使得X生产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向Y生产部门时,X生产部门出现资本短缺,劳动力相对过剩,从而使劳动力相对价格,即劳动报酬率下降,劳动者也将因此承担部分因商品征税而引起的税收负担。两个部门的生产技术构成的差异越大,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相互替代就越困难,劳动报酬率下降的幅度越大,劳动者承担的税负也就越大。反之劳动者承担的税负就越小。如果上述两个部门的生产技术构成相反,即X是资本密集型的生产部门,而Y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门,则对商品X的征税,使得资本的相对价格下降,资本所有者将承担部分税负。如果生产商品X和商品Y的两个部门生产技术构成相同的话,则征税对全部要素的影响将随之消失。

若要素的供给是变动的,假设要素供给随着劳动报酬率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商品X的生产部门是劳动密集型,对商品X征税可能引起劳动报酬率下降,但这种下降会被将来劳动供给的减少而缓和。若X的生产部门是资本密集型,征税则可能引起资本相对价格下降,但随着劳动供给的增加,资本的相对价格仍会提高。总之,征税对劳动者收益或资本价格的有利或不利影响会随着劳动供给的变动而被减轻。

在经济生活中,政府也会同时对商品X和商品Y同时课征一般商品税。在劳动力供给和资本供给是固定的经济中,以相同的税率同时对X和Y的征税,等同于对固定要素所得的征税,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将按其所得或消费的比例承担这种税的税负。一般商品税的中性特征,可能不对要素的相对价格、社会资源配置及消费的效用水平产生影响。如果要素供给是变动的,课征的一般

商品税即对所得课征的一般税将不再是中性的。课税将引起要素价格的下降,要素供给的数量因此而发生变化。在资本供给一定的情况下,课征的一般所得税也可能减少劳动供给,资本相应地出现过剩,这样,劳动报酬率的回升,使得劳动力所有者有可能将其税收负担的一部分转嫁给资本所有者。倘若资本供给是变动的,情况就会相反。

三、一般要素税与部分要素税的税收转嫁分析

对生产要素或选择其中的某一种要素所得课征部分要素税,或对所有的生产要素所得课征一般要素税,对经济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根据税收的等价关系,根据前述的假设条件,同时对商品X生产部门的劳动力所得和资本所得征收所得税,与对X商品消费的征税等价。这是因为,劳动力和资本是X商品生产仅有的两种投入要素,对投入的要素征税就会提高投入的要素价格,相应的引起商品价格同比例的提高。

部分要素税假设是对劳动力要素所得征税,劳动力需求者支付的劳动力报酬相应地提高,增加了生产成本,并相应地提高商品的价格,因此商品的消费者将承担一部分因对劳动力要素征税而引起的税收负担,负担的程度取决于商品供求弹性及其它相关因素。对劳动力要素征税,还会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如果商品生产的技术构成不变,资本供应就会出现相对过剩,资本报酬率下降。资本所有者也会因对劳动力要素征税而承担一定的税负。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相互替代越是困难的情况下,资本所有者承担的税负也就越大。

部分要素税假设是对资本所得征税,资本报酬率下降,导致生产减少,商品价格上升,商品消费者因此而承担相应的税收负担。对资本征税,在资本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供给弹性,资本所得的储蓄率高于劳动所得的储蓄率时,也会使得劳动力的供给相对过剩,引起劳动力报酬率下降。劳动力所有者也将会因此承担一部分税收负担。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相互替代越是困难的情况下,资本所有者承担的税负也就越大。

对某一商品或某一类生产要素所得征收的要素税,还会导致该部门的生产要素流向其他部门。其他部门因资本增加,资本报酬率降低,也将相应承担一部分税收负担。如图7-7所示:横轴表示资本数量(Q),纵轴表示资本报酬率(P)。假定税前商品X生产部门和商品Y生产部门的投资数量和资本报酬率分别为Q

和P。现对X生产部门资本报酬率征税,X部门税后资本净报酬率下降,导致X 部门的资本流向Y生产部门。在资本供给总量固定的情况下,Y部门随资本供给总量增加而导致资本报酬率下降。最后,X部门的资本总量由Q减至Q1,Y 部门的资本总量由Q增至Q1,两个部门资本报酬率均为P1。Y部门因对X部门征税也相应着承担了部分税收负担。

P0

P1

0 Q1 Q0Q 0 Q0Q1Q

图7-7 对某部门要素所得征税的反应

对所有生产要素课征一般要素税,如对劳动力所得课征工薪税,对生产者资本利润课征所得税,都是政府对劳动力所得、对企业利润的调整与再分配。对劳动所得征税的结果,降低供给劳动的收益,引起劳动供给的减少,进而引起整个经济的劳动力和资本比率下降,导致生产者支付的劳动报酬相应的增加。劳动者通过减少劳动供给,可以将其税负的一部分转移给资本所有者负担。对劳动所得征税,可能引起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的商品较之资本密集型行业生产的商品价格提高的幅度要大。这是因为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商品的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劳动力所有者转嫁税负的能力依旧取决于劳动力供给的弹性。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需求弹性越低,这种商品的需求者承担的税负越多。

[本章小结]

1.税收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归着点。税收转嫁是指纳税人将缴纳的税款通

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转由他人负担的过程。税收归宿与税收转嫁有内在联系,税收负担的转嫁和归宿实际上是税收负担的分解、运动、归着的过程,研究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确定税收的归宿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核心在于税收的转嫁。

2.税收转嫁有前转、后转、消转和税收资本化四种方式,课税对象的性质、课税范围、课税商品的资本或劳动构成、税收管辖权的范围等都会影响税收的转嫁。西方经济对税收转嫁有绝对和相对两种理论。

3.对税收转嫁的分析有两种方法: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税收转嫁的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只考察单个课税商品市场供求反应及价格的决定。这种分析方法本身对税收转嫁行为的研究结果,都存在很多缺陷。而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但进行这种分析,必须进行大量的理论抽象和前提假设,同时要与经济计量分析紧密结合。由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思路,常常会导致不同的分析结果,至今未能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计量分析模型。

[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税收转嫁税收归宿税收前转税收后转税收资本化

二.思考题

1.税收转嫁有哪些形式?

2.分析影响税收转嫁的因素。

3. 供给、需求弹性与税收转嫁有何关系?

4.税收转嫁的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有哪些区别?

5.比较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和垄断市场条件下税收转嫁的差异。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知识归纳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1.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2.财政收入的构成: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3.税收与财政的关系: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二、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3.分配政策的影响 (1)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2)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3)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点拨:(1)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有利于行使国家职能,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从长远来看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2)但在经济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将妨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3)财政收入的增加,从根本上说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还受分配政策的影响。必须在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因此,财政收入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必须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三、财政支出及其构成

第三章 税收转嫁和归宿(07财政课)

第七章税收转嫁与归宿 第一节税收转嫁与归宿的概念 一、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税收转嫁是指税收负担的转嫁。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并不一定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纳税人在纳税后,可通过调整经济活动的方式,将税款转嫁给他人承担,最终承担税款的人被称之为负税人,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就意味着存在税收的负担转嫁。因此,所谓税收转嫁是指纳税人将缴纳的税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转由他人负担的过程。从税收转嫁的过程来看,纳税人的税收转嫁可以是一次完成,称之为一次转嫁;也可能需要多次完成,称之为多次转嫁或辗转转嫁。从税收转嫁的结果看,纳税人把税收负担若全部转嫁出去,称之为全部转嫁;若只是部分地转嫁出去,则称之为部分转嫁。 税收归宿是指税负运动的终点或最终归着点。税收归宿与税收转嫁存在内在的联系。税收转嫁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若税收转嫁不发生,那么税收负担的归宿是纳税人自己,这就是税收的直接归宿,又称法定归宿。如果税收转嫁发生,那么,税收归宿是税收转嫁的结果,此时税收的归宿是间接归宿,又称经济归宿。从政府征税至税收归宿的全过程来看,政府向纳税人征税,是税收负担运动的起点;纳税人把缴纳的税款转由他人负担,是税收负担的转嫁;税负由负税人最终承担,不再转嫁,称之为税收归宿。税收转嫁是从税收的运动过程来研究税收负担问题,而税收归宿则是从税收的运动结果来研究。因此,税收的转嫁与归宿,实际上是税收负担的分解、转移、归着的过程。研究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确定税收负担的归着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而这一研究的核心在于税收的转嫁。 二、税收转嫁的方式 税收负担转嫁按纳税人转移税收负担的方向,可以分为前转、后转、消转和税收资本化等四种方式。 (一)前转 前转亦称“顺转”,是指当征税发生时,纳税人按照商品流通的方向,通过提高商品价格的方式,将税款向前转嫁给购买者或消费者负担。这种前转可能是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复习教案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复习教案 Lesson 8 lesson plan of Finance and tax revie w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复习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一、国家财政1.财政及其作用(1)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 ①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 ②社会产品分配的两个方面。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2)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 ③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 ④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 ⑤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 ⑥扩张性财政政策,经济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

⑦紧缩性财政政策。◆ 温馨提示比较: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 区 别 原因 经济增长迟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 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 经济平稳运行,没有明显的通胀和通缩迹象 对策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财政与税收》教学大纲

《财政与税收》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总学时:72学时,其中面授24学时,自学48学时 适用专业:经管类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财政与税收是金融学、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是将财政学与税收学的有关知识与国家财政与税收政策、企业的具体业务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既有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与政策分析,又有实际的业务知识,是一门实用性、政策性较强,对从事实际经济活动有重要使用价值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家财政与税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制度,充分认识国家财政、税收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在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掌握财政与税收的基本业务实践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财政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主要税种的计算,以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理解国家的财政政策和税收制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了解有关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 2.掌握主要税种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入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法。 4.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录像、英特网等手段。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讲授要运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而且注重课堂讲授的理论的循序渐进,注意与经济学基础知识的结合和运用,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授课时结合相关内容引入案例分析,课后适当布置作业,以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与财税政策、法规和制度密切相关,因此在使用本大纲时,应结合现行财税政策、法规和制度,对有关内容作较为切合实际的说明。 大纲正文 财政篇 第一章总论学时:12学时(面授4学时,自学8学时)本章讲授要点: 1.财政及产生与发展

最新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知识点知识讲解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国家财政 一、国家财政

3、经济运行状况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适用

第二框征税与税收二、征税与税收 (一)税收及其种类

2、几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含义手段处理联系 偷税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 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 欺骗、隐瞒 等方式 税务机关在 追缴税款的 同时,要加 收滞纳金甚 至并处罚 款,触犯刑 法的还要由 司法机关依 法追究其刑 事责任 四种违法 行为从程 度上越来 越高,其违 法性也一 个比一个 强。违反税 法规定,都 要受到法 律制裁 欠税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 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 没有按时缴 纳而拖欠 骗税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 惠 骗取税收优 惠 抗税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 税款的行为 暴力、威胁 等手段 3、怎样依法纳税 异位妊娠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应急预案】 1.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抗休克处理,置患者头部抬高15度,下肢抬 高20度。 2.迅速扩容,选择大号针头快速进行静脉穿刺,若因失血多,血管 瘪陷难穿刺者,配合医生立即行深静脉穿刺,保证液体的充分补充。 3.氧气吸入,吸氧过程中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观察生命 体征和给氧效果。氧流量调至2~4L/min。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10~30分钟侧量生命体征一次,认真观察 患者意识,皮肤黏膜的颜色、温度、尿量。 5.协助医生做好后穹窿穿刺。 6.及时做好手术前准备,抽血、配血、留置导尿管等,尽快送患者 进手术室。 7.及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及抢救过程。 【处理程序】 立即通知医生→迅速扩容→氧气吸入→严密观察病情→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检查→术前准备→记录

税负转嫁与归宿

税负转嫁问题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最棘手的问题,但又是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在对税负转嫁涵义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认为,判断税负转嫁的标准只能是国家征税或增税后纳税人提供(或取得)的商品(或要素)的价格是否变动及变动的幅度,而影响税负归宿的决定因素则是纳税人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实现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改革实践的不断发展,税收理论界对税负转嫁问题的讨论也一直在持续,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分歧始终存在,特别是在诸如税负转嫁的涵义、判定标准、转嫁条件、税负归宿等基本问题上的认识一直不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必然影响到相关改革政策的制定,因此,对这些问题继续展开学术讨论,尽可能达成共识,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拟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谈一点管窥之见,以就教于同仁。 一、税负转嫁的涵义 税负转嫁涵义的界定是研究税负转嫁问题的起点和基础,实际上许多有关税负转嫁的其它问题的分歧也是由此引起的。因此,税负转嫁的涵义是一个首先应弄清楚的问题。笔者认为,税负转嫁是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中的价格变动,将所纳税收部分或全部转移给他人负担的一个客观经济过程。其涵义包括如下要点: 1、纳税人是唯一的税负转嫁主体。由此可以推论出,税负转嫁也必然是纳税人作为主体的一种主动的有意识行为。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它表明国家本身在税负转嫁这一经济过程中,只是法定税负的确定者,而绝不是转嫁主体。国家通过规定价格产生的价格再分配及相应的税收价值转移过程(有人称之为税负转移),也应该不算税负转嫁。 2、价格变动是税负转嫁的唯一途径。这里的价格既包括商品价格,也包括要素价格。国家征税后,纳税人或提高商品、要素的供给价格,或压低商品、要素的购买价格,或二者并用,借以转嫁税负,除此之外,别无它法。按此涵义,西方税收理论中的“消转”不能算做税负转嫁。因为在“消转”中,国家征税成为促使纳税人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不包括压低进货价格和工资)的一个动因,其结果是纳税人负担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因此将税负转由他人负担。 3、能用货币价值形式表示的法定税收负担是税负转嫁的客体。也就是说,其一,即使是实物税,若要转嫁,也必须还原成货币价值形式,通过价格变动的途径转嫁出去;其二,能转嫁的只能是与税法规定相同的等额税收负担,超额转嫁是不存在的,由征税导致的额外负担(ExcessburdenofTaxation)也是不能作为转嫁客体的。因为只有在税负转嫁完成后,额外负担才最终形成,所以额外负担尽管与税负转嫁程度有联系,但不构成税负转嫁本身的客体。 4、纳税人与负税人一定程度的分离是税负转嫁的必然结果。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分离可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税前价格为基准,不管纳税人在商品交换中的价值实现程度如何,只要税负随着纳税人提高或降低价格而发生了运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高考真题演练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高考真题演练 1.(2012高考海南卷3)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统计,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44.9万户,占比高达99.3%;从业人员7056万人,占比77.9%;上缴税金1.5万亿元,占比54.3%。由此可以看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可以() ①扩大消费需要②增加财政收入③降低恩格尔系数④提供就业岗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 (2012高考海南卷5)2011年末,我国开始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试点行业选择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在税种上,营业税、增值税分别属于() A.流转税、流转税 B.流转税、行为税 C.流转税、财产税 D.所得税、流转税 3. (2012高考大纲版全国卷25)2011年末,我国开始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试点。之所以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是因为增值税①不受企业盈亏影响②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③税源广且便于征收④能防止进货商品的偷漏税行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 (2013·四川卷·2题)S市是我国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试点城市。截止2012低,该市共有1 5.9万户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其中九成企业税负减轻。2013年1月,国务院决定选择交通运输业和6个现代服务业在全国推广“营改增”。“营改增”的积极效应是() ①优化国家税种结构,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②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有益经济结构调整 ④完善国家财税制度,强化财政支出约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 (2013·四川卷·12题)上世纪70年代末,面对“福利国家”财政扩张以及货币政策的失控,英国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宣布要实践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为此,撒切尔夫人不会采取的政策是() A.推行货币学派的经济政策,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 B.增加福利开支,提高居民实际收入刺激消费需求 C.出售国有企业及基础实施,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 D.降低税率,让企业主获得更多利润继而扩大投资 6. (2013·山东卷·18题)2012年,我国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实现了预期调控目标。下列调控目标、调控政策、具体措施三者对应最恰当的是( ) A.控物价—稳健的货币政策—严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 B.稳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减轻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税收负担 C.调结构—积极的财政政策—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贷款基准利率 D.惠民生—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支持力度 7. (2013·新课标全国II·12)财政政策是我国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2013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 ) A.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B.减轻企业的税负,改善经济结构 C.优化预算的结构,完善社会保障 D.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8. (2013·新课标全国II·14题)当前我国农业补贴的重心已由流通环节向生产环节、由消费

《财政与税收》练习题

《财政与税收》练习题 吴凯 第一章财政概论 1.简述财政的含义。 2.简述财政的特征。 3.简述公共物品的特征。 4.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5.简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6.简述科斯定理的内容。 7.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 8.简述财政的无直接偿还性。 9.简述市场不能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实现财富分配的社会公平的原因。 10.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第二章财政支出分析 1.简述我国将财政支出按照国家职能分类的内容。 2.简述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区别。 3.简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4.简述瓦格纳法则。 5.简述皮库克与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6.简述财政支出结构的制约因素。 7.简述政府对文教科卫干预的原因。 8.简述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9.简述基础产业的特点。 10.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11.简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12.简述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13.简述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 14.简述现收现付制。 15.简述完全积累制。 第三章财政收入分析 1.简述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2.简述财政收入的分类。 3.简述预算外收入的内容。 4.简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因素。 5.简述非税收入的概念。 6.简述公债的特点。 7.简述公债与私债的区别。 8.简述公债的功能。 9.简述衡量国债限度的常用指标。 10.简述公债的偿债的资金来源。 第十章政府预算 1.简述政府预算的含义。 2.简述政府预算的功能。 3.简述政府预算的特性。

4.简述政府预算的分类。 5.简述国家预算的编制原则。 6.简述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其建立的原则。 7.简述部门预算的特点。 8.简述部门预算的编制原则。 第十二章财政管理 1.简述财政管理的含义。 2.简述财政管理的目标。 3.简述财政体制管理的内容。 4.简述公平征税的实现方式。 5.简述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 6.简述财政管理体制的构成。 7.简述分税制的含义及其内涵。 8.简述分税制改革的意义。 9.简述我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0.简述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进一步调整完善的方向。 11.简述预算外资金的含义。 12.简述预算外资金属于财政性资金的原因。 13.简述预算外资金的特点。 14.简述绩效评价的含义。 15.简述绩效评价的特点。 16.简述财政绩效管理的特点。 第十三章财政政策 1.简述财政政策含义。 2.简述财政政策的性质。 3.简述财政政策的类型。 4.简述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5.简述汲水政策的特点。 6.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 7.简述财政政策的工具。 8.简述财政政策的传导媒介。 9.简述财政政策的效应。 10.简述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效应。 11.简述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 12.简述货币政策的含义。 13.简述货币政策的目标。 14.简述货币政策的工具。 15.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及其组合模式。 16.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滞的差异。

8财政学(第八章)--税收原理

第八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什么是税收 税收的基本属性 马克思把税收界定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西方经济学关于税收的学说,一般认为主要溯源于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Hobbes)的“利益交换说” (Benefit-Exchange-Theory)。 霍布斯认为:“人们为公共事业缴纳的税款,无非是为了换取和平而付出的代价”:“间接税和直接税就是为不受外敌入侵,人们以自己的劳动向拿起武器监视敌人的人们提供的报酬。” 后来,经过洛克、休谟、边沁以及斯密等人提出的社会契约说、利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利益交换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逐渐提出了新税收学说,认为国家征税除了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供给筹措经费之外,还发挥调节经济的功能(如矫正外部效应、协调收入分配、刺激有效需求)。 税收的“三性” 1. 税收的强制性 在社会产品分配中存在两种权力即所有者权力和国家政治权力。 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税收的强制性是税收作为一种财政范畴的前提条件,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必要保证。 2. 税收的无偿性 政府征税以后,税款即为政府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同政府债务所具有的偿还性不同。 税收的无偿性与财政支出的无偿性并存。 3. 税收的固定性 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税收的固定性实质上是指征税有一定的标准,而这个标准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税收的“三性”可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性,税收的权威性来源于国家政权的权威性。 第二节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税收术语--- 纳税人 纳税人,又称为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利、承担法定义务的社会组织,主要是各 类企业。 与纳税人有关的一个概念是负税人。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课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财政与税收结课论文

《财政与税收》结课论文 ----------谈谈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支出 111150118 戴雨悠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从古至今,教育都上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与日俱增。 中国政府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在2012年首次达到预期标准。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早在1993年,中国就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在20世纪末达到4%。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目标一直没有实现。 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通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增加财政投入,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如今,中国已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国家助学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有力推动了教育发展,积极扩大教育开放,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 尽管成绩明显,但中国教育还有许多难题待解。比如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这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1、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投入总量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财政教育投入虽然有了明显增加,但投入总量仍然不足; 其次,我国目前的财政教育投资在结构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表现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对应学生用书第266~267页)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题号难易度财政收入的构成 1 易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2 中 财政支出的构成 3 易 财政收支平衡 4 中 财政的作用5、6、7、8、13 中、易、中、易、中税收及其基本特征9 易 税收的种类和作用10、11、14 中 依法纳税12 易 一、选择题 1.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下列属于财政收入的有( ) 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罚款收入10 000元②李女士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8 000元工资③国有企业的月纯收益额1 000万元④李先生上缴的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B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来源有: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收费、罚款和公用事业收入中上缴国家的部分。①属于罚款收入,④属于税收收入,①④符合题意;李女士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8 000元工资,属于个人收入,②不符合题意;国有企业的月纯收益额1 000万元,属于企业的收入,③不符合题意。 2.财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8 127亿元,同比增长20.3%。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014年全年7 377亿元的个税收入。这主要得益于( ) ①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③居民收入稳步增加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A 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大幅增加,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以及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个人所得税的增加没有直接关系,均排除。 3.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2019年我国政府推出多项减税和降费措施,全年有望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这意味着国家财政收入会大幅下降。为弥补财政缺口,政府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减少国债发行量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吸烟和喝酒的人对国家贡献大,因为烟、酒税高利大,吸烟喝酒等于向国家纳税。这种说法事实上就是在说明税负转嫁问题。稍有税收知识的人都知道,烟酒税是对生产者和销售者课征的,但生产者与销售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将他们负担的税收转移给消费者,即吸烟和喝酒的人,这就是税负转嫁现象。概括地说,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是: (1)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是由税负转移引起的; (2)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税负转嫁的结果必然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的不一致; (3)税负转嫁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进价转移一部分,这种转嫁方式称为混转或散转。 在资本主义税收理论中还有消转和税收资本化之说。所谓消转,是指纳税人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款。从税收转嫁的本意上说,消转并不成为一种税负转嫁方式。所谓税收资本化,指对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如土地、房屋、股票)的课税,预先从商品价格中扣除、然后再从事交易的方式。 三、税负转嫁条件 任何纳税人都存在税负转嫁的愿望,这是毫无疑义的,但要把这种愿望转化为现实,却并不容易。问题在于,税负转嫁是有条件的。根据税负转嫁的定义可以得知,税负转嫁的基本条件是商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自由浮动。因为税负转嫁是通过价格升降实现的,如果价格不能自由浮动,纳税人虽有转嫁的动机,却不存在转嫁的条件,税负的转嫁也是不可能的。在价格可以自由浮

财政与税收(简答部分)

第一章 2 简述财政的四大构成要素 (1)财政主体。财政的分配行为是由国家或政府来发动、组织和承担的。①在财政分配行为的参与主体中,主导的一方是国家。②国家或政府作为财政分配的主体,与财政有密切的关系。 (2)财政客体。即财政对象,一定期间内的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或一部分国民收入。社会产品和服务,即国民收入(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最终产品和所提供的全部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是国家或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根本之源。 (3)财政形式。国家或政府组织财政分配活动所采用的具体形式。分配形式可以是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 (4)财政目的。财政分配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国家或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原因是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经济职能。 3.简述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1)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 (2)应当是一视同仁的财政 (3)是非市场盈利的财政 (4)是法治化的财政 4.简述财政干预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及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 (1)必要性——市场不能提供高效(最优)的资源配置 ①市场不能提供公共品 ②外部经济性的存在 ③递减工业的存在以及垄断、信息不对称(递减工业看PPT) (2)机制——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减少市场失灵造成的资源配置的无效或低效的具体途径或方式 ①确定资源总量在两大部门的配置比例 ②有效配置政府部门拥有的资源 ③使市场效率损失最小化 5.画出税收自动稳定功能的示意图并加以简要说明 PPT 4页 6.画出财政自动稳定功能的示意图并加以简要说明 7.财政的一般特征 财政具有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阶级性)。①公共性:财政活动所具有的满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的属性,是不同社会形态下财政的共性。②阶级性:财政作为国家的分配活动,反应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论述(简述)财政的一般特征。 (一)财政是国家的经济活动 (二)阶级性与公共性 (三)强制性与无偿性 (四)平衡性 8.财政的基本职能 三大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效率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公平职能、稳定经济职能——稳定职能 (一)效率职能: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引导人力和物力的流向,最后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的目标。 (二)公平职能:政府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职能。收入或财富的分配本身是市场资源配置过程的结果,而对这个结果进行调整或纠正,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表现。即通过调节各分

第11章--第三节--税收转嫁与归宿:一般均衡分析

第11.3节 税收转嫁与归宿:一般均衡分析 所谓一般均衡分析,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假定下,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11.3.1 税收转嫁与归宿的一般均衡模型 对税收的转嫁与归宿问题作一般均衡分析,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等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若对税收转嫁与归宿的考察仅仅局限于课税商品或生产要素的特定市场上,所得出的结论还不完全。 具体说来,局部均衡分析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局部均衡分析未能顾及政府征税对非征税商品市场的影响 这里主要是指商品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图11.17 对食品课税的局部均衡分析未能包括服装业受到的影响 如图11.7所示,假定整个经济体系中只生产两类商品:食品和服装。 在图(a)中,D 为食品的需求曲线,S 为税前食品的供给曲线。D 和S 在税前的均衡点为E ,其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和Q 。假定政府只对食品征税,而不对服装征税。征税之后,食品的供给曲线从S 向左上方移动至S ',与D 在E '相交。这时,生产者实际得到的净价格从P 下跌至S P ,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从P 上升至D P ,食品产量从Q 减少至Q '。D P 和S P 之间的差额为政府的税收。这是在局部均衡分析中所得出的结论。 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通常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在食品业的利润率因政府征税而相对下降的情况下,食品业的生产要素会向服装业流动。再假定食品业流出的生产要素全部被服装业所吸收,图(b)中服装的供给曲线就会从S 向右下方移动至S ',与需求曲线D 在E '点相交。于是,服装的价格从原来的P 下降至P ',产量从原来的Q 增加至Q '。 由此可见,在分析对食品课税的转嫁和归宿时,既要考察食品市场,也要考察服装市场。对食品的课税不仅造成了食品价格上升,而且随着食品业生产要素流入服装业,也造成了服装价格的下跌以及服装业收益率的下降。 )(a 食品业 P O P 'S Q S S P Q 'E D P 'Q D E )(b 服装业 P O P 'S Q S Q 'E 'P 'Q D E

财政与税收习题与答案

《财政与税收》习题与答案部分 第一章财政概论 一、名词解释 财政(国家财政)财政学公共产品外部效应市场缺陷 二、单项选择题 1.财政是随着( A )的产生而产生。 A.国家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C. 封建制度D.社会化生产方式 2.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 )。 A.国家B.国有企业C.主管部门D.个人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的是( D )。 A.国家B.计划C.财政D.市场 三、简答题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如何对公共产品分类? 3.财政的职能是什么? 第二章财政收入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收入 二、选择题 1.财政收入按形式分类可分为(ABCE )等主要形式。 A.税收收入B.债务收入C.国有经济收入D.一般经济收入E.政府收费收入 2.政府从事财政收入活动的首要目的是(A )。 A.获取财政资金 B.进行收入再分配 C.改善资源 配置 D.稳定经济 3.从公共产品的特点来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而进行筹资的最佳财政收入手段是( B )。 A.政府债务 B.国家税收 C.企业利润 D.政府收 费 三、简答题 1.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财政收入的来源构成包括哪些内容? 4.财政收入形式构成的变化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财政支出 一、名词解释 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公共定价法最低费用选择法 二、多项选择题 1.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增长,主要是因为( AB ) A. 经济因素 B.政治因素 C.临时因素 D.国际因素 2.政府的购买性支出,主要有( ABCD ) A.行政国防支出 B.科教文卫支出 C.基础产业投资 支出 D.农业投资支出 3.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AC ) A、非竞争性 B.竞争性 C.非排他性 D.排他 性 E.消费性 4.影响公共支出增长的主要因素有( ABCDE ) A、经济发展的需要 B、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 C、 人口增长 D、社会福利的改善 E、物价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 1.政府的公共支出( B ) A、只能用于提供公共产品 B.主要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 混合产品 C.主要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D、只能用于提供部分混合产品 2.财政支出所强调的公平原则是( B ) A.经济公平 B.社会公平C.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 D. 社会的绝对公平 3.政府发行的公共债务,尽量用于( B ) A.以行政国防为主的经常性支出 B.以公共投资为主的资本性支出 C.以市场为中心的私人支出 D.以政府为中心薪俸支出 4.财政支出中的效益原则首先是指要实现( C ) A、经济效益 B、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C、宏观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D、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 5.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D ) A、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 B、科学研究 C、义务教育 D.国防提供的服务 四、问答题 1.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2.为什么说公共品一般要由政府提供? 3.财政支出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 第四章国家预算 一、名词解释 国家预算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二、选择题 1.我国从1994年起在全国实行( C )财政管理体制。 A、包干制 B、分成制 C、分税制 D、分灶吃饭制 2.我国目前属于中央地方共享税的税种有( B )。 A、土地增值税 B、资源税 C、房产税 D、消费税 3.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 B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4.我国政府预算的执行机关是( B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 府C、中国人民银行D、各级国库 5.政府决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 C )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A、政府计划 B、经费计划 C、政府预算 D、 税收计划 三、问答题 1.政府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的程序是什么? 2.如何完善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 第五章政府债务 一、名词解释

财政学第八章税收制度下练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练习题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社会保险税(又称社会保障缴纳),是发达国家为了推行其社会保障制度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税收。一般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收入为课税对象,采取比例税制,在税金的使用上具有专税专用性,而在税负担分配上通行谁纳税谁受益的原则,又具有有偿性。() 2、财产税包括两种,对财产占有的征税,对财产转移的征税。前者主要是遗产税与赠与税,后者称为一般财产税。() 3、在市场经济不甚发达时,对所得课税就比对财产课税更为容易一些,所以财产税不是最古老的税种之一,并且一直没有成为各国政府税收制度中的主体税种。() 4、如果一国国内各地区的财产税税率不统一,那么任何一个地区变动其财产税税率,从全国范围看,不是部分社会资本承担了这一额外的财产税税负担,而是全部社会资本都要分担这一变化了的财产税税负担。() 5、如果纳税人可以从国外取得收入,或者可以同时从若干个国家取得收入,那么他的收入就属于跨国所得。() 6、如果纳税人要向一国政府就其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所得交纳税款,该纳税人即是有限义务纳税人。如果纳税人要向一国政府仅就其源于该国境内的所得交纳税款,他便是一个无限义务纳税人。() 7、社会保险税具有明显的累进性,个人所得税则具有明显的累退性。 ()

8、社会保险税仅仅对工薪这种形式的收入课税,从而将包括资本利得、股息所得、利息所得在内的所有非工薪收入完全排除在外,这便使得收入来源广泛的高收入者的社会保险税税负相对变得较轻。() 9、按照国际惯例,各国在行使独立的税收管辖权时,居民管辖权(国籍管辖权)比收入来源地管辖权处于优先地位。() 10、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在不违反有关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利用各国间税法上存在的差异和某些特殊规定的不明确之处,以及税务管理上的漏洞,通过人才、资金和财产的国际流动,达到减少甚至免除纳税义务的目的。() 二、选择题(从A、B、C、D……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现代各国,政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通常采取的具体筹款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A、建立社会保障统筹缴费制度 B、建立预算基金帐户 C、开征社会保险税 D、银行强行储蓄制度 2、从当今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来看,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方式也不外有这样几种形式:()。 A、现收现付制 B、自由使用制 C、完全积累制 D、部分积累制 3、政府对国民征收财产税,主要出于对()的考虑。

2015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高中思想政治高频考点速记手册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北京·广州·上海· 西安 严格依据最新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 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频考点速记(高级中学)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编 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高级中学/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编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11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ISBN978-7-5100-8966-4 Ⅰ.①思…Ⅱ.①中…Ⅲ.①政治课-教学法-高中-中学教师-资格考试-自学参考资料Ⅳ.①G633.20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80918号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高级中学)编著: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责任编辑:夏丹李静 装帧设计:中公教育图书设计中心 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出版人:张跃明 发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地址:北京朝内大街137号邮编:100010 电话:64077922) 销售:各地新华书店 印刷:大厂回族自治县彩虹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880mm×1230mm1/64 印张:7 字数:134千 版次:2014年12月第1版2014年12月第1次印刷ISBN978-7-5100-8966-4定价:19.00元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前言 自教育部2011年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四年来,先后已有15个省份进入“国考”。按照教育部要求,2015年起全国将全面实行教师资格统一考试。从改革试点省市的考试情况来看,通过率不足三成。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组织数百位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在教师资格考试培训课程的基础上,于2012年推出了业界第一套具有实战意义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此后,丛书编写组不断研究考试,紧扣考试大纲和最新真题考点,分析命题规律和趋势,不断优化图书内容,提高课程质量,帮助越来越多的考生顺利通过了考试。 本套教材共172本图书,包括笔试教材系列35本,标准预测试卷系列32本,高频考点速记系列32本,真题大全系列3本,题库系列32本,考前命题预测试卷系列32本,面试系列6本。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携带方便记忆有伴 本书针对广大考生需求,设计了64开版面,方

《财政学》税收制度部分计算题解答参考

《财政学》税收制度部分计算题解答 周钊和 (2010年12月27日) !!特别声明:本习题解答是本人重做的课件习题,其中肯定有计算过程和 结果错误的,请教老师后还未来得及纠正,甚至哪道题解答错误本人也还不知道。但应冯梅同学要求上传,请有关同学自行甄别改错,如有误导一是深表歉意,二是改正后请及时告诉我和大家,三是继续将错就错则责任请各位自担。O(∩_ ∩)O~并祝大家考好! 1、某商品零售企业(一般纳税人),2010年3月份从某批发商处购进货物300万元,并支付了相应的增值税51万元,取得增值税发票;从某个体商贩处购进货物10万元;从某生产企业购进货物1000万元,支付了相应的增值税并取得了专用发票。3月份共取得零售收入额为3000万元(全部售给消费者个人),问该零售商店2010年3月应缴纳多少增值税? 解:当期销项税额=当期销售额×适用税率 =30000×17% =510万元 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510-51-1000×17% =289万元 答:该零售商店2010年3月应缴纳增值税289万元。 2、某洗衣机厂(一般纳税人)2010年8月发生如下业务: (1)销售洗衣机1000台,取得不含税销售价款2000000元;另开具普通发票向购货方收取包装费35100元,款项均以通过银行收讫。 (2)当月购进材料若干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合计600000元,税款合计102000元(假定已通过税务机关认证并于本月申报抵扣)。 (3)上月销售的洗衣机中,有两台因质量问题在本月退回,退还购货方价款和税款合计4680元。 (4)厂部办公室购办公用品,取得的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3000元,税款510元。 (5)企业将自产的最新型洗衣机10台用于奖励本厂优秀职工,已知每台洗

第8课财政与税收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第8课《财政与税收》课时训练(人教实验版必修1)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财政的本质是() A.一种生产关系B.一种交换关系 C.一种分配关系D.一种消费关系 解析:本题是对财政本质的考查。根据所学基础知识。不难作出正确判断。 答案:C 2.下图是财政投资乘数效应的过程示意图,根据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图中a、b、c处依次应该填入() ①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加 ②企业增加投资,居民消费增长 ③企业生产扩大,就业增加 A.①、③、②B.③、②、① C.③、①、②D.②、③、① 解析:政府投资的增加会形成购买力,促进企业生产扩大,就业增加;而企业生产扩大,就业增加,会使企业利润和劳动者收入增长;企业利润和劳动者收入增长,会使企业增加投资,居民消费增长;企业增加投资,居民消费增长,会使生产、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生产、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会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加;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加,又会为政府增加新的投资提供可能。故a、b、c处依次应该填入③、②、①。 答案:B 3.一般来说,当有效需求不足、一定时期内物价持续下降时,政府为扩大社会总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所采取的财政手段是() A.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 B.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信贷规模,提高税收 C.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信贷规模,下调利率 D.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提高税收 解析:扩大社会总需求应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此时应该增加财政支出,降低税收,因此A项的说法正确。信贷属于货币政策而不属于财政政策。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