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 众数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认识众数(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认识众数(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认识众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众数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1.众数的概念理解和计算方法掌握。

2.实际问题中众数的应用。

3.学生对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实例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互动法:通过讨论,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让学生了解学习众数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授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对于一组无序的数据,如果想找到最具代表性的数据,就需要找到众数。

接着,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了众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第三步: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要求学生先观察数据,然后计算出众数,最后结合实际问题论证众数的意义。

第四步:课堂讨论教师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第五步:巩固练习教师布置巩固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计算众数,巩固和加深对众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第六步: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带出下节课的预告。

四、教学评估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巩固练习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对众数的认识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五、板书设计众数的概念众数的计算方法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计算法则应用范围实际问题的应用六、教学资源准备1.教师准备PPT或黑板。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或笔记本纸。

3.教师准备相关实例。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众数 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众数 1
【板块三】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众数的呢?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提问: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对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女生身高的众数更能反映这组学生的身高情况,更具有代表性。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谈收获。
2.完成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50页。
【板块一】
1.小组交流预习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2.揭示课题:众数。
【板块二】
1.全班交流。
2.平均数和众数的意义相同吗?它们各表示什么意义?
教师指出:平均数和众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所处的位置明显偏离中心,因而用众数代表生物组同学发芽试验的整体情况相对更加合适。
教学准备:PPT。
预习
设计
自学课本第79页。
1.什么是众数?
2.在46、38、38、48、56、57、60、48中,众数是( )。
2.计算17、13、17、9、17、17、3、16、17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一、交流预习作业,揭示课题。
1.小组交流预习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方法。
观察法、数的方法、统计的方法,等等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找出一组学生的年龄的众数,巩固众数概念和掌握求众数的方法: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观察表格。
思考: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

《众数》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众数》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众数》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众数》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

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

4、渗透数学知识________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众数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翩翩起舞,潺潺悠然,心神安和。

舞出一幅美丽的风景,舞出中华民族之精魂。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名太极演员表演的太极拳,刚柔相济,动静相和,此刻的表演让整个鸟巢都笼罩在一片祥和宁静的氛围之中。

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太极演员的身高都是1、70米。

张艺谋在选拔演员时,为什么不选身高1、90米的大帅哥,为什么不选身高2、20米。

不选身高1、40米的。

便要选身高1、70米的呢?生:身高1、70米的人多。

师:多还可以用哪个字表示?引出:众数。

二:认识众数。

1、定义。

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板书)板书众数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练习。

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三、比较3个统计量的区别。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板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种统计量,这三种统计量都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他们又有所不同,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统计量,要根据具体情况和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1、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

师:辉煌公司人事部需要招聘技术员一人,小范去应聘,赵本山经理告诉他:“我这里报酬不错,月平均工资是元,你在这里好好干!”第二天,小范兴高采烈的上班了。

可是职员C却偷偷告诉他:“我的工资是15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众数》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优选)

《众数》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优选)

Instead of waiting for others to love you, it is better to love yourself and treat yourself better, because your life is not long, and be better to the people around you, because you may not be able to meet you in the next lif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2021年《众数》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众数》的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与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2、让学生参与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一、制造冲突,认识众数1、教师谈话引入并出示。

招聘启示因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员工。

本公司待遇优厚,月平均工资2500元,机不可失,欢迎应聘。

远东公司人事部小王工作一个月后,发现实际领到的工资只有1500元,他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去找人事部门理论,人事部门向他出示了这个月工资单。

远东公司月工资单(单位:元)2、观察讨论交流并汇报①这家公司是招聘启示是骗人的吗?②大部分员工工资都是1000多,为什么平均工资会是2500元呢?③用平均工资2500元来代表该公司大部分员工的工资水平合适吗?教师此时总结:平均数虽然是最常用的一个代表值。

苏教版数学认识众数教案

苏教版数学认识众数教案

苏教版数学认识众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众数的过程,理解众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 通过对众数的认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会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组有众数的的数据和一组没有众数的数据。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中有没有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从而引入众数的概念。

2.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3. 讲解:教师讲解众数的意义,强调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但并不一定是最高或最低的数。

4. 练习:教师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独立求出它们的众数,并解释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2. 找一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众数的实际意义。

六、课堂小结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应用众数解决问题的例子。

3. 教师强调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众数进行分析。

七、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一组数据中如果有两个数出现的次数相同,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众数和平均数、中位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八、教学反思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九、课后评析1. 教师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3. 教师针对学生的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十、教学设计与实施1.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2. 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019-2020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众数》word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众数》word教案

2019-2020年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众数》word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含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2.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平均数的对比,认识众数。

让同学们参与统计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理解众数。

3.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同学们求真的科学态度,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平均数的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数据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你有什么想法?小结: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便于及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确定今后进货量。

指出:这里的23.5厘米的尺码销售量最多,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板书:众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众数的相关知识。

二、在尝试填表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出示例2师:从这张表格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出示:讨论交流一:做实验的9人中,发芽()粒的人数最多,有()人。

在发芽粒数()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叫做这组数据的()。

学生填写,交流,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次数出现最多的数据,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板书:次数出现最多的数据,就叫做一组数据的众数。

怎样找一组数据的众数?举例说明。

三、在分析对比中体验,尝试统计决策讨论交流二:除了知道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还可以求出这组数据的什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平均数和众数在这里的意义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义?根据学生的交流,完成板书:平均数14——平均发芽的粒数;众数17——发芽17粒的人数最多启发:用哪个数据代表9个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水平更合适一些?师:用众数表示整体水平比较合适。

苏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众数

苏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众数

苏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众数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明白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样最关注什么?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怀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聘请公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职员若干。

李叔叔一看条件不错,就应聘做了超市的一名工作人员。

可第一个月他只拿到工资500元,第二个月也只有600元,问了一些同事大部分差不多上6 00元,少数超过600元。

他找到了超市副经理说:你们欺诈了我,我差不多问过其他工人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1000元,平均工资如何可能是每月1000元呢?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如下表单位:元经理副经理职员A职员B职员C职员D职员E职员F职员G职员H职员I月工资30002021900800700700600600600600500问题1请大伙儿认真观看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是否欺诈了李叔叔?(2)你有什么方法?生:刚才我罢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因此月平均工资1 000元没有欺诈。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

那什么缘故李叔叔只能拿到600元。

大伙儿能够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专门高,带动了职员的平均公资。

师:,看来这组数据中,由于显现了两个专门的数据,因此平均数100 0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职员的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数反映那个超市的工资水平比较合理呢?请大伙儿观看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痛过李叔叔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好,让学生在关心李叔叔的过程中感受到在那个地点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实反映职员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小组讨论: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那个地点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众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众数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方法
观察法、数的方法、统计的方法,等等。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找出一组学生的年龄的众数,巩固众数概念和掌握求众数的方法: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观察表格
思考: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
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
明确:这里要把1个尺码看作需要研究的1个数据,把售出的每种尺码的“鞋的双数”看作相应数据的个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揭示课题:众数。
【板块二】
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
集体交流。
平均数和众数的意义相同吗?它们各表示什么意义?
【板块三】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众数的呢?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提问: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对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家庭作业:
《一课一练》相关练习。
反思:
众数和平均数都是一种统计的数据,是数据的代表,是统计量,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生活实际选择说话,通过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辨一辨,逐步认识众数的意义,求法和作用。
众数
教学内容
六下第79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题
执教日期
4月3日,星期五
三维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同学们的探究意识预合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交流方法。
观察法、数的方法、统计的方法,等等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找出一组学生的年龄的众数,巩固众数概念和掌握求众数的方法:在一组数据中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观察表格。
思考: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
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
明确:这里要把1个尺码看作需要研究的1个数据,把售出的每种尺码的“鞋的双数”看作相应数据的个数。
重难

教学重点:会求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统计能力,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获取新知。
3.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女生身高的众数更能反映这组学生的身高情况,更具有代表性。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谈收获。
2.完成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50页。
【板块一】
1.小组交流预习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2.揭示课题:众数。
【板块二】
1.全班交流。
2.平均数和众数的意义相同吗?它们各表示什么意义?
教师指出:平均数和众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平均数在这组数据中所处的位置明显偏离中心,因而用众数代表生物组同学发芽试验的整体情况相对更加合适。
教学准备:PPT。
预习
设计
自学课本第79页。
1.什么是众数?
2.在46、38、38、48、56、57、60、48中,众数是()。
2.计算17、13、17、9、17、17、3、16、17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一、交流预习作业,揭示课题。
1.小组交流预习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众数
教学内容
六下第79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
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预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3.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师:众数是一种统计量。
【板块四】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吗?
2.布置作业:
(1)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对学困生及时给予指导。
(2)针对作业中错误率高的题,师生一起分析、补救。
2.揭示课题。
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
1.全班交流。
2.出示例2。
3.做试验的9人中,发芽()粒的人数最多,有()人。
4.谁是众数?什么是众数?
5.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想一想:平均数和众数的意义相同吗?它们各表示什么意义?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板块三】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众数的呢?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提问: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对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