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双心诊疗

“双心医学”又称为精神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
病学,是研究心脏疾病与精神疾患相关性的学科。在 强调治疗患者躯体上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 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倡导真
正意义上的健康-即心身的全面和谐统一。
“双心医学”遵循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
强调综合治疗,对患者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治疗干预。
双心病的治疗现 状
漏诊误诊率高达84.1%
医生对心理专科知识关注度低、多学科协 作医疗有待完善等原因,心脏科对患者焦虑、 抑郁的漏诊误诊率高达84.1%。
医疗资源浪费治疗率低
医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不高,造成在心 脏科看病的许多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做了大量检 查,却没查出毛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且治疗率 极低。
2020/1/11
伊犁
21
心理疾病(癫狂)的中 医病机
癫狂为临床常见的精神失常疾病。癫病以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 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 扰不宁,动而多怒为特征。癫狂与西医学的抑郁 《焦黄虑帝相内类经似》。心病 的病因认识:“愁 忧恐惧则伤心”
“癫属阴,狂属阳...... 大多因痰结于心胸间”
《广泛焦虑问卷7 项 (GAD-7)》
三个问题中如有二个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
回答“是”,符合精
表(HAD)》
神80障%左碍摘右的。可自能2性01为4年1月《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
2020/1/11
伊犁
17
重点排查人群和双心患者群
重点排查 人群
双心患 1. 重复者检查群无器质性心脏病
1. 顽固性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健康问 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3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公布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 亿,每10 秒就有1 人死于心血管病8 月9 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
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 亿,每10 秒就有1 人死于心血管病;膳食不合理、吸烟、饮酒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心脑血管病患病人数呈快速增长态势。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已经连续7 年编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这是一部反映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防治现状和临床研究现况的综合报告,也是一部评价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进展的信息量较大的信息交流平台。
心血管病患病率呈上升态势估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血管病(包括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约350 万人,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图1、2)。
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估计每小时心血管病死亡400 人,每10 秒钟心血管病死亡1 人。
估计全国心血管病患者2.9 亿,即每5 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
其中高血压2.66 亿,卒中至少700 万,心肌梗死250 万,心力衰竭450万,肺心病500 万,风湿性心脏病250 万,先天性心脏病200 万。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生率持续攀升高血压2.66 亿患者高血压是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有超过半数的心血管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
根据以往15 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平均年增长3% 推算,2012年高血压患病率为24%,估算全国高血压患者2.66 亿,即每5 个成人中至少有1 人患高血压。
超重/ 肥胖2.4 亿/7000 万人我国人群超重率(体质指数24~27.9 kg/m2)为17.6%,肥胖率(体质指数≥ 28 kg/m2)达5.6%。
18 岁以上超重者和肥胖者分别达到2.4 亿和7000 万。
我国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仍然呈持续上升趋势,2009 年上述人群中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30.0% 和8.7%,中心性肥胖患病率达到45.3%。
【医院管理分享】:D-二聚体定量检测执行标准,吉林市人民医院践行

性能验证:
1.精密度
1.1实验方案:
根据WS/T 406-201常2文规件及,取组两合个项水平目的处质理控血速浆度,全连续球重最复快测定10次,计算
CV,SD,判定标准如下:
1.2要求:
CV要求在下表仪器标定的范围内 批内CV:≤4%
参数 单位 批号1 靶值 允许范围 批号2 靶值 允许范围
血栓栓塞性疾病几乎涵盖所有临床科室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D-二聚体临床应用的意义
•对DVT、PE等血栓性疾病的阴性排除 •对DIC等疾病的诊断和排除 •连续监测在血栓预防中的应用 •评估口服抗凝治疗患者预后的应用
D-二聚体检验方法的演变
• 低敏方法导致许多病理状态无法及时反映。
• 2007年美国医师学会(ACP)和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AFP)发布了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临床实践指南。 nn Intern Med.2007,5:57-62. Ann Intern Med. 2007,146:204210 • 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性肺栓塞诊疗指南。 Eur Heart J, 2008;29(18):2276-2315.
D-二聚体定量检测执行标准--WS/T 477-2015 1.样本采集和处理要求: 2.检测系统: 3.性能验证: 4.校准及校准验证: 5.检测程序: 6.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
D-二聚体定量检测执行标准--WS/T 477-2015
样本采集和处理要求:
1.依据检测方法的原理和要求,使用全血标本进行D-二聚体检测 2.使用血浆标本时,依照WS/T 359-2011的要求采集标本,使用109mmol/L枸橼酸 钠抗凝的静脉血分离血浆,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一、概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作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领域的权威文献,是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全国相关领域顶尖专家精心编撰而成的年度研究报告。
自2005年起,该系列报告持续追踪并详尽剖析我国心血管健康状况及疾病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医疗工作者、科研人员以及公众提供了全面、准确且具有前瞻性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版升级,更加突出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响应“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国家卫生战略,力图推动心血管病防治工作重心由医院向社区延伸,构建全民参与的心血管健康保护网络。
最新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以2022年为例)不仅详实记录了我国心血管病的现患人数、患病率及死亡率等核心指标,揭示了心血管疾病在我国持续上升的严峻态势——每五例死亡病例中就有两例归因于心血管病,凸显其作为我国居民主要死因的地位。
报告还深入剖析了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多重因素,烟草使用作为首要危险因素被重点提及,鉴于中国是全球烟草消费大国,控烟工作对于改善心血管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不健康饮食习惯、缺乏身体活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共病风险,以及心理压力、环境污染等因素也被列为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显著因素。
报告强调了近30年来我国在提升医疗可及性和服务质量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这些进步在国际上尤为瞩目,尤其是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位居前列,有力支撑了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
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生活方式快速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报告敦促各方强化心血管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及管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以期遏制心血管疾病负担的进一步加重。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不仅对现有数据进行深度解读,还对未来防控策略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强健康教育、推广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模型、优化疾病诊疗路径、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跨部门合作等多元举措。
心内科DD FDP AT的应用

D-二聚体、FDP与ATIII在心内科的应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指出,我国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现患人数约为2.9亿,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
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或致残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心血管病!尸解资料显示,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动脉血栓高4倍,但只有11%~15%被生前临床诊断。
大多数静脉血栓没有症状,易被漏诊、误诊。
《“D-二聚体检测”在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指出,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时,主动脉血管壁中层因各种原因(如高血压或结缔组织缺陷)受损,血管壁内膜破裂,血液经由该内膜的裂孔进入血管壁内,必然导致D-Dimer 结果的上升,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其用于排除AAD的价值与VTE的价值基本一致。
高敏感度的D-二聚体检测可用于AAD的筛查和排除。
心内科疾病种类繁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相关的疾病,包括冠心病,类型之一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因此需要严密监测血栓的形成。
一、动态监测的指标⏹D-二聚体(D-Dimer,简称DD),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水解产生的特异产物,高水平的DD被认为是高风险VTE的指证。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总和(包含DD),是纤溶系统被激活的标志,联合DD可大大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抗凝血酶(AT),肝素类药物抗凝治疗及疗效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肝素/低分子肝素本身并没有抗凝功能,需要依赖与AT的结合才能够表现出抗凝效果。
AT活性低于50%,肝素类药物抗凝无效。
二、动态监测的周期⏹若患者为VTE中高风险,建议每隔2d监测,一周后复查近端或全下肢静脉超声。
⏹若患者为VTE低风险或无血栓症状的患者,建议3-5天监测一次。
⏹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需要依赖AT,应该检测AT活性。
⏹对既往有严重静脉血栓或多次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警惕遗传缺陷性疾病,如抗凝血酶缺乏症,需检测AT活性。
中国心血管病调查报告

对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06
中国心血管病未来趋势
心血管病发病率预测
总体趋势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 快,心血管病发病率将继续上
升。
影响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 性疾病的流行,以及吸烟、不 健康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普 遍存在,都将加速心血管病发
病率的上升。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变化预测
总体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危险
因素将发生变化。
影响因素
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等慢性疾病以及吸烟、不健康饮 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是主要的心血 管病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加强慢性疾病防控和不良生活习惯 的干预,提高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的 认知和预防意识,以降低心血管病 危险因素的发生率。
预防措施
加强心血管健康教育和筛查, 提高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 和预防意识,提倡健康生活方 式,以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
心血管病死亡率预测
总体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方案的完善,心血管病 死亡率将有所下降。
影响因素
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下降主要得益于早期诊断、及时 治疗和改善生活习惯等方面。
预防措施
加强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早期筛查,提高心血管疾病 的治疗效果,以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
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此外,吸烟、缺乏运动、不合理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心 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心血管病死亡率
心血管病是中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 因,每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超过300 万。
VS
心血管病死亡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 中存在差异,农村地区心血管病死 亡率高于城市,男性心血管病死亡 率高于女性。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一、本文概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是一份全面审视中国心血管健康现状及其相关疾病趋势的重要报告。
本报告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临床诊疗、预防控制等多方面的数据,揭示中国心血管健康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为政策制定者、医疗卫生工作者和公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报告将重点关注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影响因素、防控策略及其实施效果,同时探讨未来心血管健康促进和疾病防治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能够对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改进实践提供指导。
二、心血管健康概况近年来,中国心血管健康状况呈现出一系列复杂的趋势,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少挑战。
总体而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心血管健康水平有所提升,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高位,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从积极方面来看,公众对心血管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运动、心理健康等方面,定期体检和早期干预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不断加强心血管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然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成为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仍然是主要的健康杀手,且呈现出年轻化、高发化的趋势。
这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环境污染、工作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网络,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仍有待提高,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衔接和协作,形成全链条的防控体系。
中国心血管健康状况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少挑战。
未来,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共同努力,加强心血管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时完善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体系,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中国心血管病调查报告

推动健康生活方式普及
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心 血管病防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推动 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和实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增加运动
鼓励人们定期进行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 和胆固醇水平。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可以降低患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采 取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 来控制体重。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患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戒 烟限酒,以保护心血管健康 。
治疗方法和效果评估
人群差异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人群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存在差异,提示针对不 同人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03
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设计和实施过程
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心血管病现状、危险 因素及防治情况。
调查对象
全国范围内的人群,包括城乡 居民、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 人群。
调查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结合 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 检测等方法。
死亡率
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高不下,给社 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主要危险因素和流行趋势
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是导致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流行趋势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呈 年轻化趋势。
地区和人群差异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医疗资 源分布等因素有关。
中国心血管病调查报告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引言 • 中国心血管病现状 • 调查结果分析 • 影响因素探讨 • 预防和治疗措施建议 • 结论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老龄化等因素影响,CVD死亡的绝对数字仍在快速上升,2013年较1990年增加了46%。
其中,缺血性心脏病(IHD)死亡人数增加了90.9%,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增加了47.7%。
2.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2.1 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2010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共计204.3万例(男性115.4万,女性88.9万),占全部死亡的24.6%。
201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31 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1%。
中国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和2002年进行过4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1%、7.7%、13.6%和17.7%,总体呈上升趋势。
根据2012年国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患病人数为2.7亿。
根据1991~2009年间开展的中国营养与健康研究(CHNS)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的比率从1991年的29.4%增加到2009年的38.7%,呈明显上升趋势。
根据1991~2009年间CHNS调查,整体来看,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呈上升趋势,但依旧处于较低水平。
2009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6.1%、22.8%和6.1%。
1991~2009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显示,少年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91年的7.1%上升到2009年的13.8%,年均上升率为0.47%。
2.2 吸烟自1984年以来,中国男性吸烟率一直属于世界上最高的人群之一。
1996~2002年,男性吸烟率高达60%以上。
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15岁及以上男性现在吸烟率52.9%,女性现在吸烟率为2.4%,7.38亿不吸烟者遭受二手烟的危害。
利用1986~2000年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平均随访9.5年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男性现在吸烟者发生各型脑卒中的风险比为1.39,主要归因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增加。
2.3 血脂异常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研究报告,≥18岁人群的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水平,均较2002年明显增高。
TC水平男性为4.06 mmol/L,女性为4.03 mmol/L;TG水平男性为1.45 mmol/L,女性为1.21 mmol/L。
TC≥6.22 mmol/L 的患病率男性为3.4%,女性为3.2%,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中、西部地区;男性45~59岁和女性≥60岁年龄组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最高。
TG≥2.26 mmol/L 的患病率男性为13.8%,女性为8.6%。
2011年中国血脂异常患者管理和胆固醇达标情况调查显示,39%的血脂异常患者接受降脂治疗,其中大多数使用他汀类药物。
LDL-C的达标率为25.8%,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和极高危者达标率分别为19.9%和21.1%。
2012年DYSIS-China研究中,住院患者的他汀治疗率为88.9%。
接受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38.5%未达到LDL-C目标值,且心血管病危险分层较高组不达标率较高。
2.4 糖尿病2010年中国慢性病调查数据,根据既往诊断糖尿病和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时血糖检测结果,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
如果同时参考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则糖尿病患病率为11.6%。
3B研究入选了104家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25817例,调查显示,72.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和(或)血脂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综合达标率只有5.6%。
大庆糖尿病研究在23年随访期间,56.5%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和20.3%的糖耐量正常者死亡。
CVD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分别有47.5%的男性和49.7%的女性死于CVD,且其中大约一半的死亡是由卒中所致。
2.5 超重/肥胖近20年来,在我国九省市人群进行的调查显示,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呈持续的上升趋势,超重+肥胖率由1991年的24.7%上升到2011年的44.0%。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表明,中国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达到30.6%、12.0%和40.7%,比2002年明显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有近一半的人体重超标,超重率为32.1%,肥胖率为12.4%,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为城市高于农村。
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也明显增加,1985~2010年全国5次学生体质与健康抽样调查,2010年超重、肥胖率(9.6%和5.0%)分别是1985年(1.1%和0.1%)8.7倍和38.1倍。
2.6 体力活动不足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结果显示,从1991年到2011年18~60岁居民体力活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职业活动下降最为明显,男性职业活动从1991年的382代谢当量(MET)-h/周降至2011年的264MET-h/周(下降31%),女性则从420 MET-h/周降至243 MET-h/周(下降42%);体育锻炼仍很低,2011年男性不足7 MET-h/周,女性不足3 MET-h/周。
青少年学生体力活动达标率仅19.9%,体力活动缺乏和不足的学生各占40%左右。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表明,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率仅为11.9%,青壮年人群(25~44岁)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组。
2.7 不合理膳食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但一些膳食特点明显不利于CVD预防,如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脂肪供能比过高,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明显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仍然较低。
膳食钠摄入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仍高达4.7 g/d(折合成食盐为12.0 g/d);膳食钾摄入量有增加的趋势,但仍低于指南推荐的2 g/d的水平。
2.8代谢综合征2002年CHNS表明,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和美国ATP III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中国18岁以上成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6.6%和13.8%。
2.9 大气污染近年来研究显示大气颗粒物(PM)污染是心血管病的一种危险因素,尤其是PM2.5(细颗粒物)被认为是PM中最主要的致病成分,与心血管病的关联更为密切。
北京市2010年至2012年日平均PM2.5浓度为96.2 μg/m3,该浓度每增加10μg/m3,当日的缺血性心脏病发病增加0.27%。
PM2.5浓度对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的作用还存在滞后效应,表现为暴露于高水平PM2.5后的1、2和3天仍然会观察到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的升高。
65岁以上老年人群对PM2.5更敏感。
3. 心血管病3.1 脑卒中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2014年中国脑血管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2014年中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5.78/10万,农村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1.91/10万。
农村地区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城市地区,城市、农村地区的男性均高于女性。
依据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2014年有83.73万的城市居民和102.34万的农村居民死于脑血管病。
2003~2014 年脑血管病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高于城市。
2010 年中国慢性病和危险因素调查,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年龄标化患 病率是 2.27%。
TIA 知晓率 3.08%,治疗率 5.02%,4.07%接受了指南推荐的治疗。
3.2 冠心病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02~2014 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态势。
2014 年中国冠心病死亡率城市为 107.5/10 万,农村为 105.37/10 万,较 2013 年均有所上升。
总体上城市地区冠心病死亡率略高于农村地区,男性高于女性。
2002 年到 2014 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从 2005 年 开始呈快速上升趋势。
农村地区 AMI 死亡率不仅于 2007 年、2009 年、2011 年 数次超过城市地区,而且于 2012 年开始明显升高,2013 年、2014 年大幅超过 城市水平。
2014 年中国 AMI 死亡率城市为 55.32/10 万,农村为 68.6/10 万。
无 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AMI 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0 岁开始显 著上升,其递增趋势近似于指数关系。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CAMI)研究显示,中国 AMI 患者的 CVD 危险因素 中,吸烟、超重/肥胖、高血压位居前三,其次为糖尿病和血脂代谢异常。
3.3 心律失常根据 2014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网上注册资料,2014 年植入起搏器 53382 例,比 2013 年增长 3.2%。
起搏器适应证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 51.1%,房室传导 阻滞的比例 39.8%;双腔起搏器占比近 67%。
2014 年植入心脏转复律除颤器(ICD) 1959 例,比 2013 年增长 2.9%;单腔 ICD 占 67.1%,双腔 ICD 占 32.9%;ICD 用于二级预防占 52.1%,一级预防占 47.9%, 一级预防的比例较 2012 年的 42.7%和 2013 年的 45%稳中有升。
2014 年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2379 例,较 2013 年增长 8.2%。
CRT-D 占 55%, CRT-P 占 45%。
2014 年射频消融手术量 8.82 万例,其中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比例为 19.7%。
自 2008 年起,房颤射频消融的手术例数稳定增长。
房颤导管消融仍以环肺静脉电隔离 为主,消融总成功率为 77.1%,复发率为 22.9%,并发症发生率为 5.3%。
2004 年对 10 个地区的调查显示,35~59 岁人群房颤的患病率为 0.77%。
男性中 19.0%和女性中 30.9%的房颤患者有心脏瓣膜病。
只有 1%的房颤患者接受华法林 抗凝治疗。
3.4 心力衰竭2000 年中国 35~74 岁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 0.9%;男性 0.7%,女性 1.0%; 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
心衰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显著上升。
近二三十 年来,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已从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转为冠心病。
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的初步结果:目前心衰患者平均年龄 66 岁,54.5% 为男性,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 III~IV 级占 84.7%。
心衰的主要合并症构成发生 明显变化,瓣膜病所占比例逐年下降,高血压(54.6%)、冠心病(49.4%)及 慢性肾脏病(29.7%)成为主要合并症。
感染仍是心力衰竭发作的首要诱因,占 45.9%,其次为劳累或应激反应(26.0%)以及心肌缺血(23.1%)。
3.5 肺血管病 2007 年流行学调查显示,40 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患病率为 8.2%, 农村为 8.8%,城市为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