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热环境影响

合集下载

分体式空调室外机排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分体式空调室外机排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Z HE NG L i x i n g , L I AO Y u h a n g , P AN L i e , C HE N Ho n g j i e . ( 1 . S c h o o l o f C h e mi s t r y a n d C h e mi c a l En g i n e e r — i n g, G u a n g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Na n n i n g G u a n g x i 5 3 0 0 0 4 ; 2 . C o l l e g e o f C i v i l En g i n e e r i n g a n d Ar c h i t e c t u r e , G u a n g x i
摘 要 利用 F L U E N T软件研究 了在有 、 无 自然风情形 下空调室 外机射流排热 的温度场 、 速度 场随室 内、 环境 温度变化 的规
律, 并 通 过 空 调 室 外 机 卷 吸 的空 气 流 量 计 算 疏 散 空 调 排 热 所 消 耗 的 自然 资 源 量 ( 以能 值 表 示 ) 。结 果 表 明 : ( 1 ) 在有 、 无 自然 风情 形 下, 环 境 温 度 变 化 对 空 调 室 外 机 排 热 的温 度 场 影 响显 著 。 ( 2 ) 在 距 射 流 出 口前 3 r n处 风 速分 布一 致 , 之后则有所不同 , 但 整 体 而 言 有 自然 风 情 形 下 风 速 分 布 较 无 自然 风 时 衰 减 更 快 。 ( 3 ) 室 内和 环 境 温 度 都 较 高 时空 调 室 外 机 卷 吸 的空 气 流 量 较 大 , 距射流出 口3 m 之 后 温 度 每 变 化 1℃ 时 卷 吸 空气 流 量 基 本 相 同 。( 4 ) 在室内和环境温度不变时 , 有 自然 风 时 较 无 自然 风 时 卷 吸 的 空 气 流 量 小 , 无 自然

建筑物理(建筑防热)

建筑物理(建筑防热)
热压的大小取决于进排气口的温差和高差,温差 与高差愈大,热压愈大,通风量就愈大。
通风间层高度
试验表明:间层高度增高,对加大通风量有利, 但增高到一定程度后,其效果渐趋缓慢。
如图几种通风屋顶在不同高度的空气间层情 况下的热工效果。
由图可见,间层高度以20~24cm左右为好。 因此,一般情况下,采用矩形截面通风口,房 屋进深为9~12m的双坡屋顶或平屋顶,其间层 高度可考虑取20~24cm,坡顶可用其下限, 平屋顶可用其上限;如为拱形或三角形的截面, 其间层高度要酌量增大,平均高度也不宜低于 20cm.
二、防热途径:
1. 室内过热的原因:
室内过热的原因: 主要是强烈的太阳辐射 和较高的室外气温,室 外风速、风向,空气湿 度及环境特点也在某种 程度上起作用。
夏季室内热量的主 要来源:如图示。
2. 防热途径:
减弱室外热作用:主要办法是正确选择房屋朝向和布 局,防止日晒;同时绿化周围环境,降低环境辐射和气温, 并对热风起冷却作用;外围护结构表面采用浅色,减少对太 阳辐射吸收,从而减少结构的传热量。
无土种植屋顶的重量进位同厚度铺土种植屋顶的1/3, 而保温隔热效果却提高3倍以上。
对有、无蛭石种植层的屋顶进行对比测定。
(六)外墙隔热: 外墙的室外综合温度较屋顶低,因此在一般的房屋建
筑中,外墙隔热与屋顶相比是次要的。但对采用轻质结 构的外墙或需空调的建筑中,外墙隔热仍需重视。
三、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无论在房屋布局,细部处理和建筑形式等方面, 都因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手法和 地方特点。
例1。云南省西双
版纳一带的民居。
气候类型夏热冬寒
设计要点 保温
隔热保温通风
表面积小、窗 小、墙保温 (爱斯基摩)

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

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

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如何在炎热的夏日中寻找一片凉爽的避风港?住宅小区的室外热环境是关键。

本文将通过实测与模拟,深入探讨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改善策略。

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在炎热的夏天,室外热环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舒适度,还对人们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脱水等不适症状,甚至引发疾病。

因此,对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显得尤为重要。

实测与模拟是了解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有效手段。

实测工作主要通过在住宅小区内设置观测点,利用温度传感器、风速仪等设备,对小区各区域的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

而模拟工作则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基于实际测量数据,对小区室外热环境进行仿真分析,预测不同条件下的环境状况。

在实测与模拟过程中,我们发现住宅小区的室外热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绿地覆盖率、建筑布局、道路材质等是影响小区热环境的主要因素。

在实测数据中,绿地区域的温度明显低于非绿地区域,说明绿地具有降温作用。

建筑物的布局和道路材质也会影响小区内的风速和温度分布。

针对实测与模拟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改善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提高绿地覆盖率:增加小区内的绿化面积,种植遮阳乔木和花卉,提高小区的生态效益和降温效果。

优化建筑布局:在住宅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群的风向和日照情况,合理安排建筑朝向和间距,以改善小区通风和采光。

选择适宜的道路材质:采用具有较好透水性和反光性的道路材质,如渗水砖、沥青等,以降低道路表面的温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增加户外遮阳设施:在小区公共区域,如休息区等候区等,设置遮阳设施,如遮阳伞、遮阳板等,以减少太阳辐射对人们的影响。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尽量在早晚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段外出。

通过对住宅小区室外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我们深入了解了影响小区热环境的因素及作用机制。

在此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改善策略,提高小区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

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

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热环境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对人体健康和舒适度产生重要影响。

绿化作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手段,对改善城市环境和调节微气候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将探讨绿化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植被通过遮挡太阳辐射、增加表面蒸发等方式,可有效降低地表和空气温度。

研究表明,绿化覆盖率与当地温度呈负相关关系,植被越丰富,空气温度越低。

在夏季高温时段,绿地的气温比非绿地低5-6℃,使得城市环境更加宜人。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释放水分,使得周围空气湿度增加。

研究表明,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地高10-20%,有助于缓解炎热夏季的干燥感。

同时,湿度增加也有利于改善人体的热舒适感。

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等地表特征会改变风向和风速。

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可以引导风向、减少风速,从而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绿地中的植被还能有效地降低地表的温度变化幅度,减缓热压,改善人体对高温的感知。

以某城市公园为例,该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绿化的作用。

公园内种植了大量的乔木、灌木和花卉等植被,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体系。

在夏季高温时段,公园内的温度比市区低3-5℃,湿度增加10-20%,风速减缓20-30%。

这表明绿化在改善城市热环境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绿化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对改善城市环境和调节微气候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降低空气温度、调节湿度、减缓风速等手段,绿化对室外热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合理规划和配置绿地,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居民的热舒适度。

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重视绿化的重要性,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绿化方案,以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湿热地区的气候条件变得更加复杂和恶劣。

建筑组团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室外热环境受到绿化体系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

第2-2讲建筑室外热环境

第2-2讲建筑室外热环境

7 12.515.2
8 15.318.2
9 18.321.5
10 21.625.1
11 25.229.0
12 >29.0
6 9.912 12.4
强风
粗枝摇摆,呼
呼响
2018年10月24日星期三
风名 风的目测标准
疾风 大风 烈风
树杆摇摆,迎 风步艰
大树摇摆,细 枝折断
大枝折断
狂风 拔树
暴风 有重大损毁
建筑朝向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 对于北半球,水平面最强、南向次之、西向和
东 向再次之,北向最弱。
6
2018年10月24日星期三
建筑热工
第一章 室内外热环境
1. 2 室外热环境(气候)
➢ 空气温度 室外气候分类的主要因素,热工设计的主要依据 空气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 太阳辐射,迟滞效应; ❖ 地表状况(下垫面)大气的对流作用 ❖ 海拔高度、地形地貌 空气温度的变化特点 ❖ 周期性变化——日周期和年周期 ❖ 日较差和年较差,自南向北逐渐增大
11
2018年10
第一章 室内外热环境
1. 2 室外热环境(气候)
风级 风速 风名 风的目测标准 风级 风速
0 0-0.5 无风 缕烟直上 1 0.6-1.7 软风 缕烟一边斜 2 1.8-3.3 轻风 树叶沙沙响 3 3.4-5.2 微风 细枝动不息 4 5.3-7.4 和风 细枝摇动 5 7.5-9.8 清风 大枝摆动
7
2018年10月24日星期三
建筑热工
第一章 室内外热环境
1. 2 室外热环境(气候)
➢ 空气湿度 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常用相对湿度或绝对湿度 来表示 空气湿度变化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 ❖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主要受地面性质、水陆分布、 季节寒暑、天气阴晴等因素影响 ❖ 一般陆地大于海面;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 阴天 ❖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及年变化趋势一般与气温变 化相反,但由于我国南方大多地区受海洋气候 影响较大,夏季的相对湿度要高于冬季

建筑热环境

建筑热环境

改善室内热环境的措施
2.合理设计建筑物的朝向和布局,避免 出现风的“隧道”效应,并积极合理利 用太阳辐射能。建筑物的朝向应尽可 能的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并朝向夏季主 导风向。寒冷地区应以冬季防风为 主,炎热地区应以夏季通风为主。
改善室内热环境的措施
3.积极创造有利的气候微环境,建筑物 周边的绿化环境和江河湖泊喷泉等环 境有助于降低人们对热的敏感性,同 时还可以使人产生心怡感,提高生活 满意度。绿化墙体能够改善建筑外表 的微气候,可以为建筑外墙遮阳,以 减少外部的热反射和眩光,并可利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降温和调节湿度,减 少城市热岛效应。
建筑热环境对人体热舒适度的 影响及改善措施
建筑热环境简介
建筑热环境有室内、外之别.室内热环 境是由室内空气温度、湿度、空气流 动速度和壁面热辐射诸要素的某一组 合,它是人热舒适度的直接环境作用因 素.室外热环境是室外温度、湿度、太 阳辐射、风和降水等能间接影响室内 热环境的气候因素。
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因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改善室内热环境的措施
4.设计空调系统时要慎重选择室内设计 温度,进行合理的负荷计算和设备选 型,并进行合理的气流组织。空调设 计者应重视室内气流组织,积极利用 自然通风,积极采纳各种新技术,积 极利用各种新型绿色能源。如:置换 式空调、太阳能空调、地热能空调、 蓄能空调、地面辐射采暖等等。
改善室内热环境的措施
5.积极采用热回收和废热利用技术。采 用热回收和废热利用技术不仅可以达 到节能的目的,还可以把热商品化, 创造经济利益。
改善室内热环境的措施
6.个体可通过改变衣着,开关窗户,启停室内风 扇或空调采暖设备等个人行为改变环境舒适度及 个人热舒适感;个体还可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适应 某一热环境,生理适应[6]指长期暴露在热环境中 人体热应力的逐渐减小的一种生理反应;心理适 应指根据过去的经历和期望适时改变现在的热环 境期望值,对理论上未达到舒适标准的某一热环 境,个体换一种心态去评价和感受也许会觉得舒 适。

建筑热环境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

建筑热环境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

建筑热环境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设计在人体舒适性方面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重视。

尤其是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将从室内与室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建筑热环境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室内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许多人对于室内温度的舒适性都有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和季节变化。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在室内工作时,理想的室温应在20-25摄氏度之间。

如果室内温度过高,人们会感到闷热而不透气,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头晕;相反,如果室温过低,人们容易感觉到寒冷,手脚冰凉。

因此,室内热环境应尽量保持在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室内的湿度也是影响人体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高的湿度会导致人体感到闷热和不透气,容易引发皮肤病和身体不适。

而过低的湿度则会导致人体容易出现干燥、眼睛疼痛等不适感。

因此,室内湿度的合理控制也是保证人体舒适性的关键。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室外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炎热的夏季是室外温度较高的时候,而寒冷的冬季则是室外温度较低的季节。

在炎热的夏季,高温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容易引发中暑、脱水等健康问题。

同时,室外高温还会加剧人体的疲劳感,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

而在寒冷的冬季,室外低温会使人体感到寒冷,增加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然而,室外热环境并非完全无法改变。

有许多方法可以在室外创造一个舒适的热环境,比如合理的遮阳、绿化覆盖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室外温度,减少夏季高温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提高人体的舒适性和健康。

类似地,在冬季,一些充分曝阳的设施和景观设计可以在室外创造温暖的环境,减少人体对寒冷的感知。

总结而言,建筑热环境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都会对人体的健康和舒适感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人体的热环境需求。

通过合理的控制和改善热环境,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和宜居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室外热环境实验报告

室外热环境实验报告

室外热环境实验报告
###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在热工设备外部热环境中不同情况下工作状况的变化,并分析外部热环境特性为信息。

### 二、实验方法
本次实验采用模拟室外热环境的方法,以稳定的温度、湿度和风速为基准,模拟环境情况,通过热工仪器对热工设备的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反馈并记录设备的工作状况。

### 三、实验结果
经过模拟室外热环境实验,发现当室外温度上升,湿度下降时,热工设备的运转温度也会上升,湿度也会下降,运转效率会降低,有效功率也会减少,说明遭受的外部热环境会影响内部发热量的释放及散热情况,从而引起热工设备运行的缺陷和故障。

### 四、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模拟室外热环境实验,说明外部热环境会影响热工设备的工作状况和参数,因此需要根据外部热环境特征,合理设计散热措施和抗热结构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外热环境对于人居方式
地域文化以及传统建筑的影响
摘要: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由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等因素综合组成的一种热环境。

关键词:室外热环境、人居方式、地域文化、传统建筑、十个中国地域文化区
一、室外热环境
室外热环境是指作用在外围护结构上的一切热物理量的总称,是由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等因素综合组成的一种热环境。

建筑物所在地的室外热环境通过外围护结构将直接影响室内环境,为使所设计的建筑能创造良好的室内热环境,必须了解当地室外热环境的变化规律及特征,以此作为建筑热工设计的依据。

与室外热环境密切有关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热量的基本来源,是决定室外热环境的主要因素。

2.太阳辐射的组成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太阳直接射达地面的部分,称为直射辐射;另一部分是经过大气层散射后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散射辐射。

3.影响太阳辐射照度的因素
大气中射程的长短,太阳高度角,海拔高度,大气质量。

4.太阳光谱
太阳辐射能量主要分布在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区域,其中97.8%是短波辐射,所以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二)室外气温
1.室外气温:指距地面1.5m处百叶箱内的空气温度。

2.变化规律
室外气温由于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它的年变化、日变化规律都是周期性的。

年变化规律:由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引起,形成一年四季气温变化,北半球最高气温出现
在7月(大陆)或8月(沿海、岛屿),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或2月。

日变化规律:由地球自转引起。

日最低气温出现在6:00—7:00左右。

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

(三)空气湿度
1.湿度: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可用绝对湿度或相对湿度表示,通常使用相对湿度表示空气的湿度。

2.变化规律
一般来说,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空气的绝对湿度变化不大,但由于空气温度的变化,使得空气中饱和水蒸气压随之变化,从而导致相对湿度变化强烈。

年变化规律:最热月相对湿度最小,最冷月相对湿度最大,季风区例外。

日变化规律:晴天时,日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4:00~5:00,日相对湿度最小值出现在13:00-15:00。

(四)风
1.风:指由大气压力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

2.风的类型
大气环流:由于太阳辐射热在地球上照射不均匀,使得赤道和两极之间出现温差,从而引起大气在赤道和两极之间产生活动,即为大气环流。

地方风: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引起的小范围内的大气流动。

如海陆风,山谷风,林,原风等。

3.风的特性
(1)风向:风吹来的地平方向为风向。

可使用四方位东(E)、南(S)、西(W)、北(N)表示,细分则使用八方位,即在上述四方位中增加东南(SE)、东北(NE)、西南(SW)、西北(NW),甚至使用十六方位表示。

风向频率图(风向玫瑰图)是一定时间内在各方位刮风次数的统计图,可由此了解当地的风向,尤其是不同季节的主导风向。

(2)风速:单位时间内风前进的距离,单位为m/s。

气象学上根据风速将风分为十二级。

(五)降水
1.降水:从大地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进人大气层,经过凝结后又降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的水分。

如雨、雪、雹都属降水现象。

2.降水的性质
(1)降水量:降落到地面的雨以及雪、雹等融化后,未经蒸发或渗透流失而累积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

单位:mm。

(2)降水强度:单位时间(24小时)内的降水量,单位:mm/d。

根据降水强度,可将降水划分如下:
小雨 <10mm 中雨 10—25mm
大雨 25—50mm 暴雨 50—100mm
根据上面的室外热环境的一些定义与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室外热环境与人的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不同的地域的热环境也是不同的,也就分出了各个地域的不同文化。

就拿中国的南北方来说。

中国的地域跨度很大,气候带主要是在温带,少数地域在热带和寒带。

这也就造成了中的热环境是多变的,也分出了各个不同的地域文化,而不同的地域文化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人居方式。

三、中国十个地域文化区
●东北黑土地域文化——黑、吉、辽:纬度高,气候寒冷。

以汉族和满族人为主,民居
主要以泥草房和泥瓦房为主(火炕、火墙),以棉服和皮衣为主。

●华北平原文化——冀、京、津、鲁、豫:暖寒带,半湿润气候。

以汉族为主,民居以
四合院为主,服装以棉服为主。

●黄土高原文化——晋、陕:温带季风、半湿润半干燥气候。

以汉族与回族为主,窑洞
为主要的民居特色,服装以棉服为主。

●内蒙古草原文化——内蒙古自治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

蒙古
包的居住方式别具特色,服装以蒙古袍为主。

●青藏高原文化——青海、西藏、四川西部:山地高原气候(高寒气候)海拔高、气温
低、日照长、辐射强,温差大。

民居以石砌碉房为主,服装则以藏袍、藏民女装为主。

●四川盆地文化——川、渝: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

民居以吊脚楼为主。

●云贵高原文化——云南、贵州:高山峡谷,喀斯特地貌,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居以竹楼与鼓楼为主。

●江南水乡文化——苏、浙、沪、赣、鄂、湘等: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四季分
明,水乡之地,白墙黑檐楼房为当地特色民居,服装以棉服与丝绸为主。

●华南妈祖文化——闽、粤、桂、琼、台: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

民居以
竹楼为主,服装以汉族棉服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服装为主。

新疆荒漠—绿洲文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青海西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半干旱荒漠和半荒漠地区,民居以别具特色的“阿以旺”和毡房为主。

由以上看来,不同的地域热环境影响着此地域的人文文化与居住方式。

而由于中国的地域辽阔,传统建筑方面也是各具特色。

而在不同的室外热环境的影响下,各个地域的传统建筑关于室外环境上的解决又有着不同的方法
就拿北京四合院来说。

北京处在中国北方一代,并且西边有黄土高原。

所以北京的风沙特别的大,而且冬季寒冷夏季干热。

那么北京的建筑普遍以保温和抗风沙为主。

这样就形成了一四合院为主的北京传统建筑。

四合院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四方的小盒子,院里一般为三户,门朝内开。

这样就可以防止北京风沙时期所带来的不便。

而四方形的结构相对于保温性来说也是很好的。

在那陕北的窑洞来说。

黄土高原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

窑洞基本上以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为主。

其实在我看来窑洞主要是以抗干燥、保温为主的一种建筑特色。

黄土高原少雨,所以夏季极其干燥炎热。

在底下或山体里建造窑洞,不仅可以避暑还可以将为数不多的雨水保存下来。

我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了。

小结:室外热环境影响因素对人居方式、地域文化和传统建筑是一个整体,相互影响也相互关联。

本文研究的只是一个大概情况,研究的目标也只是中国这个地域跨度的国家。

室外热环境对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影响,也造就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

其实整体来看,室外热环境与环境的特征有些相似,而这些都是出自大自然的之手。

所以,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才能让我们各自的文化特色保存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