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语言学解析

三、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后果
3、影响人们的交流方式网络流行语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如今,在 互联网上交流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这些简短、幽默、创新的词语,使得交流更 加便捷高效。
四、对策建议
四、对策建议
1、引导媒体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应该正确使 用网络流行语,避免产生歧义和误解。同时,媒体应肩负起规范语言使用的责任, 弘扬积极向上、健康的网络文化。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元宇宙”、“硬核防疫”、“雨女无瓜”这些词?如果 大家在网络上冲浪,那么这些热门网络流行语可能已经深深映入大家的眼帘。本 次演示将对网络流行语现象进行深入解析,带大家领略这一现象的魅力。
内容摘要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是在网络环境中广泛传播、流行的语言。它们通常 以简洁、幽默、讽刺等特点吸引广大网友的和传播。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经渗透 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沟通交流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的社 会语言学解析
目录
01 一、网络流行语语言 变异现象的原因
02
二、网络流行语语言 变异现象的机制
03 三、网络流行语语言 变异现象的后果
04 四、对策建议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独特的 语言现象。这些流行语不仅丰富了语言体系,还反映了社会现象和人们的心态。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是一种值得的现象。本次演 示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现象进行解析。
品南宋词人乱世心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 是他对生活的感慨,对未来的希望。他的词中充满了柔情与坚韧。他深深热爱着 生活,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也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场所之一,同时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
在网络上,信息瞬间传播,其中就包括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特定语言表达方式或词语,这些语言表达方式或词语在一定时间内风靡网络,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问题。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都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源于生活,即网络上的流行语有时是别处已经存在的口头语,社群中的成员传递、使用并发展其具体含义,丰富其语言体系,并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二是来源于网络文化元素,即网络语言本身的特点,这些语言表达方式常常来源于网络署名、表情符号、谐音反转等多种文化元素;三是源于娱乐性,即大量的综艺、短视频、网络神乎其神的动态图以及音乐等可以通过创意翻译、二次剪辑形成一些趣味横生的短语或口号,从而成为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通常与以下多种因素相关:一是语言的新鲜与独特性,即网络流行语需要具有新鲜感和独特性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持久的表达需求,因此网络流行语通常会脱离传统语言规范,打破传统的语法、修辞和词汇选择定式;二是适应社交网络的特性,即网络流行语通常需要符合社交网络的短小精干、简洁明了、易于表达和记忆的特点,具有容易传播、传递和产生共鸣的优势;三是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和价值素养,即流行语在流传的过程中往往与某些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时事政治背景、诙谐幽默等因素联系在一起,这些因素不仅能够产生表情意义上的共鸣,还可以刺激社交网络社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然而,网络流行语也有生命力消退的问题。
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周期通常与其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因此,一种流行语出现和消失的原因既可以是时代的变化、文化的转变、流行文化的替代,也可以是某些社交网络行为的厌倦、过度使用引起的审美疲劳等因素所致。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变得越来越普遍。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流行的、短暂的、易传播的、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的新词、新语、新词义,其生命周期很短,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生命力。
社会语言学角度可以从社会语言学理论、语言变异和传播、语用理论、语境因素等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首先,从社会语言学理论来看,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使用的一种形式,是反映语言使用者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的。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视觉或听觉刺激所引发的语言表达形式。
语言使用者会根据自身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网络流行语,可见,网络流行语和社会文化因素紧密相关,这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更广泛的社会生命力。
比如,在中国互联网环境中,“沙发”就是一个具有强烈地域性和国籍色彩的网络流行语,而在其他国家可能不会产生类似的现象。
其次,从语言变异和传播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与其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密切相关。
因其传播速度快,形式新颖,语言使用者年龄跨度广、传播渠道多元化,这些特点也使得网络流行语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非常快。
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和各种社交媒体已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渠道,而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和快手也在推动网络流行语的传播。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流行语往往变得陈旧、缺乏新鲜感,因此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改进,前沿性和时代感也是网络流行语生命力的关键因素。
再次,从语用理论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与其使用场景和语用功能有关。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在特定场景下使用的,如聊天、社群、游戏等等。
这些使用场景赋予了网络流行语不同的社会功能,如表达情感、表达群体认同、社交调侃、表达社会现象、娱乐等等。
准确把握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场景和语用功能,适时提供满足语言需要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强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使其更好地为语言使用者服务。
最后,从语境因素的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生命力也与其语言形式、语言结构有关。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1. 引言1.1 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在社会领域中的使用和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演变。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通信工具,更是社会认同、文化传承和社会互动的重要载体。
社会语言学关注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音韵、语法、语义等方面,以及语言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使用和变化。
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学者们会关注语言的规范性、变体性和语用性等方面。
规范性指的是语言的规范标准和规范用法,比如官方语言规范和文学语言规范;变体性指的是语言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变体和方言现象;语用性指的是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和交际功能。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语言变化与语言接触。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演变的,语言接触和语言交流促进了语言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化的规律,揭示了语言演变的历史和机制。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语言,还可以促进语言教育和语言规范的制定。
1.2 网络语言的基本特点1. 网络语言的创新性。
网络语言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新生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不受传统语言规范的约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网络语言中常常出现新词、新语法结构等创新性的表达形式,反映了语言使用者对传统语言的创造性改造和重构。
2. 网络语言的多样性。
网络语言涵盖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语言表达,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使得语言表达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网络语言中常常出现网络流行语、网络词汇等特殊的语言元素,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含义。
3. 网络语言的实时性。
网络语言的传播速度快,实时性强。
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实时交流和传播信息,使得网络语言更加具有时效性和紧迫性。
网络语言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影响力巨大。
4. 网络语言的互动性。
网络语言是一种互联网上用户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语言形式,具有强烈的社交性和互动性。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网络语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网络语言信息爆炸的社会产生了网民,网民因交际而创造了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一种可以放在社会语言学之下研究的语言变体。
网络语言以它独特的特点丰富了社会语言,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1 网络语言的产生及特点因为网络语言的产生依赖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语言的使用范围集中在网民之间,它的产生依赖一定的社会基础。
1.1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1.2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为了加快网民之间的交流速度,网络语言应运而生了。
这种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以汉语为基础,部分借自英语,形成一种皮钦语。
而且含有大量的图形与符号,或者单独使用,或者放在网络语言的句尾,用来辅助表达说话者的情感。
1.3 求异与从众第30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20~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0.2%,30岁以下的网民占55.6%。
网民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比例最高,占到37.5%。
从用户职业看,学生所占比例最多,达到了28.6%。
他们大多活跃在游戏,BBS,QQ聊天室。
综合网民以上的特点,他们更喜欢标新立异,畅所欲言,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所以,网络语言的特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其一,约定俗成性。
如"这样子"被说成"酱紫";"555"是哭的意思;"886"代表再见,这些是非网民不能轻易理解的。
其二,形象生动感。
用来表示网民心理情绪的脸谱符号,它们的表意简单明了,操作便捷简单,丰富和补充了语言符号的表达。
其三,亲密无间感。
"楼上,楼下;潜水,灌水;亲,......"交流者之间的关系仿佛就是"一见如故",大大地缩短了心灵差距,创造了更加和谐的气氛。
2 网络语言的社会效应网络语言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蔓延。
"凡客体、咆哮体、淘宝体"等都是网络流行表达。
这些语言的势力范围在逐渐扩大,对待这一现象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它以其短小精悍的表达形式和极高的流行速度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成为人们表达情感、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交属性。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离不开社交媒体的推动,因为人们常常通过社交平台发布或转发有趣、有亲和力的语言,以此来增强社交关系。
“你好骚啊”这个流行语源自于某个视频,在社交平台上不断被模仿、转发和改编。
这种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既是网络用户对于原始语言的重新演绎,又是用户之间的社交行为。
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人们对于流行语的接受和转变速度也非常快。
一句流行语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但也会很快被新的流行语取代。
网络流行语的时效性使其具有短暂的生命周期,而这也与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节奏相适应。
“666”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它的含义是表示对某件事的肯定或赞扬。
在流行语的世界里,它可能被新的表达方式取代,因此它的生命力是有限的。
网络流行语具有创新性。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往往源于用户的创造性改编,常常通过修改、嵌入和组合原始语言中的词汇、词组和句子来产生新的含义。
这种创新性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表达力和幽默感,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语言的开放性和创造力。
“doge”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它源自于一张网络迷因图片,图片中一只狗的表情非常奇特,被诠释为一种搞怪和调侃的方式。
网络流行语具有文化属性。
网络流行语往往紧密地与特定的文化现象和社会事件联系在一起,它们反映了人们对于当下社会、娱乐、时事等各个方面的理解和回应。
通过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于文化现象的态度和观点,也可以建立起彼此之间的文化共识。
“996”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它源自于中国工作文化中长时间加班的现象,表达了人们对于工作时间过长的不满和诉求。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
一、新兴的语言体系
网络语言不仅仅包括了传统语言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还有更多的词语组合、缩略语、表情符号等等。
这些新兴的语言形式构成了网络语言的主要体系。
网络语言的这种新生态,不仅反映了语言的演变和创新,也提供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满足了人们在网络交流中的需求。
二、社会语言的多样性
网络语言虽然起源于网络交流,但在日常社交生活中也广泛使用。
这种社会语言的多样性包括了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人群对网络语言形式和使用的习惯不同。
这种多样性不仅构成了网络语言的丰富性,也推动了网络语言的不断创新。
三、信息交流的高效性
四、社会文化的内涵
网络语言除了具有高效性,还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这些内涵包括网络社交的习惯、网络文化的传播、个人观点和态度的表达等等。
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在使用网络语言时,也蕴含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网络语言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
从世界语言学看网络用语的发展.doc

从社会语言学看网络用语的发展-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含义网络用语的特点和网络用语的发展三方面,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网络用语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社会语言学的含义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是探讨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领域包括语言与地域、语言与群体、语言与时间、语言与文化等方面。
社会语言学对网络用语的研究,就是将网络用语当成一种社会方言,研究它的语言特色、形成条件、变化过程、发展趋势等。
二、网络用语的特点(一)简洁化网络用语追求高效率、大容量、简洁化,用最少的符号或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例如,用不明觉厉表示虽然不明所以,但是仍然觉得很厉害,用四个字表达复杂的感情和内涵。
(二)平民化与规范化汉语相比,网络用语更加倾向于平民化和口语化。
例如,网络上用蹿红来表达规范汉语中一夜走红的含义,显得更加随性和亲民。
(三)符号化在网络用语中经常用符号来代替语言,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
例如,用88代替再见、用94代替就是等等。
(四)创意化相比于规范汉语的传承性而言,网络用语更富创意性。
网络用语创意或来源于对规范汉语的演变,或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或来源于网民的新的思想观念,与时代进步和文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例如,神马都是浮云不做死就不会死等网络流行语就充分体现了网络用语的创意性。
(五)普及化随着网络交流的盛行和新闻媒体的传播,网络用语已经越来越呈现普及化趋势,对汉语言发展和人们日常交流都有着广泛影响。
例如,当年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就预示着网络用语普及化时代的到来。
三、网络用语的发展(一)网络用语的形成条件语言的发展始终脱离不开社会性,网络用语的产生也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般来说,网络用语是在以下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始形成的:1.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网络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社会语言学中,认为不同的语言群体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
网络交流促使网民作为独立的语言群体而存在,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网络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内容摘要: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网络交际语言,是信息化发展下的产物,它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文章从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分析网络语言出现的源头及其产生的形式,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和由混乱的语言现象而产生的担忧,从而预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流行语
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被大多数人所熟练运用。
中国互联网信心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
网络已经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网络中。
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源头及形式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型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出现的不同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
它是在网络这种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是在网络这种特殊的场景下用来交际的语言。
如今,这种语言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网络社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
一种语言的出现,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有着其源头和原因的。
“给力”一词的出现至今有两派观点。
一派认为它的来源是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的意思。
还有一派认为它是网络上恶搞现象引发的。
网络语言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于社区群体表情达意、信息传递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的源头可能是热点新闻,如“我爸是李刚”;可能是网络恶搞,如“神马都是浮云”;”;可能是电影台词,如“大哥,你是懂我的”。
而近年的网络语言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方言形式
方言也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一般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由于语言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导致,像粤方言、吴方言等各大方言区可以理解为地域方言。
社会方言是指在同一地域内部的社会成员因为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不同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
虽然现在的普通话很普及,但是同属于一个方言区的人还是习惯用方言来进行交流,这种习惯也会蔓延到网络空间。
中国的有些地区如四川,它的方言中唇齿清擦音“f”和舌根清擦音“h”不分,闽南语中的前鼻音韵母“en”和后鼻音韵母“eng”不分,在网络上悄然兴起的“灰常(非常)”、“小盆友(小朋友)”便是以方言形式出现的网络流行语。
(二)简写形式
网络语言中的缩语是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而出现的。
网络语言中的缩语有三种:1、图片式。
人们在聊天的时候会考虑娱乐心理,往往不会输入许多的字来表现情感,而是用简单的图像来代替文字或者心情。
这些表情符号“使原本冰冷的网络世界披上了一层温情,这种幽默的表情打消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对话时的某些顾虑”。
2、数字式。
例如,很早就在网络聊天中出现的“88”“9494”分别是“拜拜”和“就是就是”的简写形式。
用数字
直接代替,避免了频繁的打字,可操作的效率就提高了不少,而且增添了谈话过程中的一些趣味性。
3、拼音字母式。
如早期出现的“3Q(thank you)”以及后来出现的一些发泄之语,“TMD”“SB”等等。
这些简写形式能够缓解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恼怒,而又不至于显得很粗俗。
(三)谐音形式
网络语言中很多的词语都是以谐音的形式呈现的,如最近比较流行的“神马(什么)”、“鸭梨(压力)”等。
这些都是人们在有意无意当中“创造”出来的网络词汇。
“鸭梨”是百度贴吧中某一网友无意间将“压力”打成“鸭梨”,随之引来无数网民的效仿。
“神马”是来延安后听到的延安方言,这种语言在身边开始流传开。
而“小月月”事件的讲述者让这个词出现在网上。
有了这个事件的推波助澜,那么由此而出现的新的网络词汇很快就被大家传用,并且流行开来。
二、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和商业价值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语言学着重研究语言在其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中的构造和使用”,网络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语境,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语言是一种语言变体,这种变体是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和网络社群相对应的。
这种语言的传播不仅仅是特定信息的载体,也不再是娱乐大众的恶搞行为,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社会热点事件。
然而回顾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我们会发现很多是描绘社会现实的,是因为在某些事件中存在荒谬和令人不满的东西,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或者平台可以把自己的内心真实情感表达出来,只好躲在汉字的背后把自己的不满发泄一下。
某些流行语的出现是基于一定的社会背景或社会事件,如“我爸是李刚”源于河北大学醉酒驾车撞人事件,“蒜你狠”源于大蒜价格疯涨,甚至超过肉、鸡蛋的价格后人们的无奈,随后相继出现了“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油你涨”等大批三字经词语,形象地展示出食品价格疯狂上涨后人们的无奈和愤怒。
网络流行语能够很形象地反映社会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并且传达了人们不能说出来的心声,引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理性思考。
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应该有自己的使用范围,如果超越了网络这个特定的范围,其势力就很微弱,其生命力就会衰退。
我们仍然就今年的网络流行语“神马”来探讨一下网络语言的商业价值。
自从“神马”一词的出现,各种网站、报纸都纷纷使用。
在百度中搜索“给力”一词,与此相关的各种视频、新闻成千上万,以下为笔者随手摘抄:
1、夏日恋神马直播
2、郭德纲的神马都是浮云
3、神马三国
我们知道网络新时代广告的投放是根据网站的点击率来进行的,当一个网络流行语
的出现必然要引发高潮般的点击率,这就给网站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
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网络,我们看到了“神马”股份,“神马”集团等。
可见,即使超越了网络的范围,网络流行语的势力也丝毫不减,它的生命力曾一度坚不可摧。
于是,人们开始担忧网络语言会侵入传统的书面语言,开始呼喊语言规范化。
三、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站在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健康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存在多个言语社区,网络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很正常。
”网络语言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的影响超出了网络,走进了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交际用语中,甚至渗透到了电视、报纸等媒体。
现实的语言秩序令人堪忧,但是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去看待网络语言的“侵入”,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网络语言中确实存在众多不合理之处,生造词现象和语法的乱用现象比比皆是,语言的规范亟待实施。
混乱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一定量的混乱是语言正常发
展的伴随物。
倘若它超过了语言系统的承受力,超过了语言自我的调节功能,那么,整个语言系统将会面临崩溃。
“网络语言因此有自己的权限,只要网民的言语活动没有超越网络的范围,就应该看作是正常现象”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流行于现实人际交往中是可以被接受的。
语言的规范是一个全民性的任务,规范的主体是民众,语言学家起到指引的作用。
规范不是符合语言的内部模式规则,而是要求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是脱离语境的。
对于网络语言,我们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网络语言的便捷性、诙谐性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四、结语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的势力很强,覆盖面很广。
网络语言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过程,其生命力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网络、电视网络、手机网络全面地覆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愈显强盛,并且在语言规范的推动下,会对我们的日常交际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页、第9页.
[2]柏拉德:《社会语言学》论文集,1972年,第7页.
[3]曹旺儒:《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4]李明洁:《“时尚汉语”是正常现象还是病态现象》,《编辑学刊》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