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二首》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1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现代诗《再别康桥》和《乡愁》,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同时,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现代诗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现代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情景图片或视频。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现代诗,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相关的音乐、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现代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括《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现代诗。

这两首诗都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和余光中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于现代诗的特点和魅力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生僻词汇和诗句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一些生僻词汇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现代诗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掌握一些生僻词汇的意思,体会现代诗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情境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查找生僻词汇的意思,准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呈现《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现代诗歌。

这些诗歌描绘了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深深眷恋,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爱国教育。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于韵律、节奏有一定的感受能力。

但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深层含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2.难点:理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两首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接着,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意境图。

人教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现代诗二首》优质课说课稿

人教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现代诗二首》优质课说课稿

人教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现代诗二首》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人教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包括两首现代诗:《再别康桥》和《乡愁》。

这两首诗都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感受诗歌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友人的深情告别。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充满诗意和美感。

《乡愁》是余光中创作的一首乡愁诗,通过描绘乡愁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诗歌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现代诗歌。

但他们在诗歌鉴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诗歌的意象、情感和手法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通过朗读、背诵和创作,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体会诗人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鉴赏方法;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采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营造诗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美,并尝试解答诗歌中的疑问。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现代诗二首》教案课程背景本节课是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教学内容为《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现代诗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2. 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和理解能力;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材料;2. 学生准备课本、笔和纸。

教学流程1. 热身活动:教师播放现代诗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字句的结合。

2. 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介绍《现代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 课堂阅读:学生分为小组,轮流朗读课文,依次感受诗歌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4. 词语解读: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难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5. 朗读表演:学生按照角色分组,进行朗读表演,展示诗歌的表情和语调。

6. 创作小诗: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启示,自由创作短诗,展示个人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7. 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分享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课文,完成与诗歌相关的练。

教学评价1. 课堂观察: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

2. 朗读表演评价:评价学生的语音语调、情感表达和角色扮演能力。

3. 诗歌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是否符合课文风格,并且能够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想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培养了艺术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性,鼓励学生多进行合作和创新。

同时,对于语言表达的训练需要更加灵活和个性化,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优秀教案设计+课后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优秀教案设计+课后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优秀教案设计+课后练

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现代诗二首》中的诗意思及背后的情感,能够通过导读和讨论了解诗的内容并带着情感朗读。

2. 教学重点
•看图赏诗,理解诗的意境;
•学会领会诗的情感,朗读诗歌。

3. 教学难点
•通过导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引言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
•学习诗歌:带领学生阅读第一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讨论:对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进行分析讨论;
•朗读演练:让学生学习诗歌韵律,进行朗读练习。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学习诗歌:进入第二首诗歌,重点讲解诗歌意境;
•分组演练:分组学生朗读诗歌,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总结复习:对两首诗歌进行综合性总结。

二、课后练习
1. 阅读理解
《现代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XXX》,请回答以下问题: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2.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你认为在什么情境下能更好地体会这首诗的意境?
2. 创作练习
请根据生活中任意一幅画面或场景,编写一首短诗。

要求包含诗的主题、情感表达,并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你的写作情感。

3. 诗歌鉴赏
找出一首你喜欢的现代诗歌(可以在课外阅读或查找),进行鉴赏。

请写下你喜欢这首诗歌的原因,并分享给同学们。

通过本文档的教案设计和课后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诗二首》中的诗意境,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四年级上语文《现代诗二首》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人教部编四年级上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两首现代诗歌。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现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

同时,课文中的生词和语言表达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欣赏现代诗歌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和韵律可能还不够敏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歌;理解和掌握诗歌中的生词和语言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欣赏,学会欣赏现代诗歌的美,培养文学素养;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审美情趣;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人文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歌;理解和掌握诗歌中的生词和语言表达。

2.难点:欣赏现代诗歌的美,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的两首诗歌的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图片和音乐:准备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和音乐,用于创设情境。

3.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标注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诗歌的录音,让学生先跟读和模仿。

然后,教师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或逐段地呈现诗歌,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在呈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粉笔在黑板上标注生词和重点语言表达,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部编四上语文《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四上语文《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四上语文《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现代诗二首一、教学目标一)通过朗读,掌握“巢”、“苇”、“罗”、“眠”、“霸”、“占”等6个生字,结合图片和生活场景理解词语“驮”、“翻”、“红颜”、“霸占”、“偷渡”。

二)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

三)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和花牛的悠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朗读两首现代诗。

三、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1.欣赏美丽的江景图片,营造氛围。

2.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二)了解诗意,感知景物1.出示阅读任务一,开展研究活动。

阅读任务一读《秋晚的江上》,圈出诗中描绘的景物,结合诗文,说说景物的样子。

1)教师指名读诗歌,注意“巢”、“苇”的读音。

2)交流圈画出来的景物:归鸟、斜阳、江水、芦苇。

3)指名交流诗歌中描述的景物。

2.回顾过程,总结方法。

小结:同学们,我们读诗句,捕捉到了诗人描述的景物,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让这幅江景图渐渐清晰起来。

3.齐读诗歌。

三)品词读句,想象画面1.出示阅读任务二,开展研究活动。

阅读任务二仔细阅读诗歌,你觉得哪些词语写得特别精妙?圈出相关的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2.小组交流,体会用词的精妙。

3.集体交流分享,随机点拨。

1)预设一:“倦”、“驮”。

①理解“倦”的意思,想象鸟儿疲惫地飞行的样子。

②理解“驮”的意思,想象疲惫的鸟儿背着夕阳返回家中的画面。

③提问。

归鸟已经“倦”了,为什么还要“驮”着夕阳回去呢?点拨:鸟儿内心充满了回家的喜悦,在虽然疲惫的情况下,还是坚持着返回家中。

④根据想象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第一节。

2)预设二:“翻”、“掉”。

①理解“翻”的意思,想象鸟儿双翅翻飞,斜掠江面的画面。

②联系生活,想象夕阳落入江面,洒下余晖的画面。

③讨论。

是否可以用其他的词语替换“掉”,并说说理由。

点拨:“掉”的理解既与上句“双翅一翻”的“翻”产生动态的呼应,也与下句“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中的“一瞬”相对应,表现夕阳落下之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3 现代诗二首【教学目标】1.学会认“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难点】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强调字音---一巢(cháo)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3.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

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

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方法看到了什么?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4.欣赏《花牛歌》。

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5.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6.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三、小结: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

【板书设计】晚秋的江上:归鸟斜阳芦苇—美景花牛歌:睡觉有趣【教学反思】《现代诗二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

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

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3 现代诗二首【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嬉水,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

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

《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

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作者介绍】刘大白(1880—1932年),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

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

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

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

次年回国编《杭州报》,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

1918年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9年任浙江教育总干事。

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

他写的《卖布谣》,是最早反映农民疾苦的有名诗篇。

早期作品结集为第一本诗集《旧梦》。

付印时自己曾评论说这些诗“用笔太重,爱说尽,少含蓄”,而且“传统气味太重”。

后来,作者又加以增补修订分编为《丁宁》《再造》《秋之泪》《卖布谣》4本诗集。

1926年末续出诗集《邮吻》,感情真挚,诗意更为圆熟。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徐志摩是新月诗社成员,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坠机去世。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小说集:仅《轮盘》;戏剧:仅《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参考答案:一、lú wěibà zhàn二、1.妆装 2.峰锋三、一瞬巢四、1.归巢倒映江面2.草地白云太阳山峰五、1.秋天 2.傍晚 3.不是。

斜阳倒映在江面。

4.芦苇被晚霞映成红色。

六、略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3*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

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将草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对儿童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

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重点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2课时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一、谈话导入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

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驮着斜阳头白芦苇妆成一瞬红颜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思考问题:(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2)“驮”字突出了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配图配乐齐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

2.学生说说这一小节描绘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3.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画有关的景物,组内交流后汇报。

4.思考问题:(1)“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2)“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6.指名诵读、赛读。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1.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2.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呢?(观察,感受,描绘,想象)3.过渡: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吧。

闭上眼睛,想象秋天,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呢?和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全班展示朗读、赛读。

师生共同评价,评出“全班最佳朗读奖”。

六、自悟自得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

秋晚的江上⎩⎪⎨⎪⎧鸟儿斜阳头白芦苇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来读一首徐志摩笔下描写花牛的诗。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1.自读感知。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2.点拨感悟:(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感悟)(3)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领悟写法:(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2)生谈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A .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

(结构一致)B .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