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读书方法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朝花夕拾阅读方法指导课教案

朝花夕拾阅读方法指导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使用圈点勾画、跳读法进行作品的专题探究。
3.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思想,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
2.用跳读、圈点勾画法,探究鲁迅的童年生活。
3.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联系课文,导入专题师:在本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
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二、初读名著,整体感知1.名著题解师:你怎样理解“朝花夕拾”这个题目?预设“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原名《旧事重提》,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2.内容概述师: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们就已经开始阅读《朝花夕拾》了,说一说,这本书中有哪些文章,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师指名回答)预设课件出示:(1)《狗·猫·鼠》: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3)《〈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发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时代的中国儿童的悲惨处境。
(4)《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5)《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毒打事件,表达了旧时代的中国人民对黑暗社会的绝望,对人世不平的愤慨。
鲁迅的读书方法

鲁迅的读书方法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卓越的文学成就离不开他对读书的独特方法和态度。
鲁迅在读书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对他的文学创作有所裨益,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鲁迅的读书方法。
首先,鲁迅注重精选经典著作。
他在读书的时候,不是泛泛地涉猎各种书籍,而是精选一些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读。
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研读一些经典著作,才能够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精髓,才能够对自己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他在读书的时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进行反复品味和思考。
其次,鲁迅善于从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
他在读书的时候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的内容,而是善于从中汲取营养,吸收其中的精华。
他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解剖和分析,从中领悟到一些深刻的道理和哲理。
这种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得他能够更好地吸收书本的精华,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此外,鲁迅善于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他认为,读书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者丰富知识,而是为了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因此,他在读书的同时会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思想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
总的来说,鲁迅的读书方法主要包括精选经典著作、汲取营养、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这些方法不仅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因此,我们在学习鲁迅的读书方法的同时,也可以借鉴他的方法,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鲁迅的读书方法(5篇)

鲁迅的读书方法(5篇)第一篇:鲁迅的读书方法鲁迅的读书方法一是多翻,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读几页内容。
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到欺骗,还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二是设问,就是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然后合上书,可以一边散步,一边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问自答。
书上写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是自己,这个题目又该怎么写,鲁迅认为,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全文,效果会更好些。
三是跳读。
读书遇到难点,当然应该经过钻研弄懂它,但是遇到一时无法弄懂到问题怎么办,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到地方明白了。
四是背书,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到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十个工整到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到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到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诵读一会儿,等把书签到十个字盖完,也就把全书背出来了。
五是剪报。
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这一方法来积累资料,他的剪报册贴得很整齐,分类也很严格,每页上都有他简要到亲笔批注,鲁迅曾利用这些剪报写了不少犀利到杂文,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情,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六是重读,这是指读过到书,隔些日子在重读读书中标记到重点,花到时间不多,却有新到收获。
第二篇:鲁迅的读书故事以及读书方法鲁迅的读书故事以及读书方法鲁迅的读书故事以及读书方法作者:木瓜鲁迅的脑子,就是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除了他有不凡的记忆力之外,就是他的勇于进修,勤学不倦,以及十分注重念书体例。
鲁迅师长教师目不转睛地工作。
为了如斯,他的工作时刻老是在深夜。
有一天,差不多是暮秋,天快暗了,他还在那儿那里拿着笔写不完地写啊写啊!夫人许广平筹算劝他歇息一下,双手放在他的肩上,那晓得他却满脸的不欢快。
原本,许广平那时是很孩子气,满心好意,碰着这么一来,真感受到气也透不外来地难熬。
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理解其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之情。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营养,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2.难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童年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请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鲁迅先生,分享一下你对他的了解。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边读边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准备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3.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结构①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请同学们分别概括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②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的时间节点,并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2)分析文章写作特色①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并说明其作用。
②文章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文章的语言特点。
③文章中鲁迅先生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几个表达怀念之情的句子。
(3)分析人物形象①请同学们描述一下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塑造的自己的形象。
②文章中还出现了其他人物,如祖母、父亲、老师等,请同学们简要分析这些人物形象。
4.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童年的感受。
(2)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共鸣?为什么?5.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2)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写一篇关于童年的作文。
6.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鲁迅故居,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三年级课外阅读教案

三年级课外阅读教案三年级课外阅读教案第一课:读书的秘决指导目的:1、通过了解名人读书的方法心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选择研究名人读书方法,提高自己阅读水平。
指导过程:1、介绍名人,激发兴趣出示《李平心五勤读书法》。
李平心的读书方法有五勤,即勤阅读、勤摘录、勤记心得、勤分类和勤编写。
他在居室的各个角落都放有存放着纸片的小盒子,用来存放读书笔记和摘录的“聚宝盒”。
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拿出来归类、整理研究,写成了《甲骨文、金文扎记》。
2、介绍方法教师介绍鲁迅读书的秘决:“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名人的读书方法。
教师补充一些阅读秘诀如:“五勤”读书法、“十目一行”读书法、阅读四法:扩大阅读面、勤于思考、勤于记录、善于运用。
3、组织交流汇报学生交流名人读书方法,讨论理解名人研究方法,并熟记一到两种读书方法。
4、尝试练教师教给方法,学生选择自己合适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
交流阅读资料,发问题进行检测。
汇报总结。
5、布置作业巩固方法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并作卡片摘录。
落实“五勤读书法”开展读书活动。
第二课:快速阅读法的指导与训练指导目标:1、让学生了解快速阅读法的重要作用。
2、通过指导使学生对快速阅读法的技巧能够掌握并在实践中运用。
课堂研究材料准备:《格林童话》之《青蛙王子》、《穷人与富人》指导过程:一、方法导读:1、出示快速阅读法的技巧:不要反复浏览。
凡是科技读物,一般只须顺着读一遍即可。
如有必要,也要等整篇读完之后,再回过头重复某项内容。
避免眼睛不断地来回转动。
要默读,不要朗读。
发声的阅读是快速法的大敌。
阅读时,视线应与读物成垂直线,并充分发挥视线的“余光”作用,多看到一些内容。
要聚精会神地阅读。
快速阅读必须有“强化”的注意力。
提倡有理解地阅读。
阅读时,抓住实质性的关键词。
读物的内容实质,正是阅读时应弄通的重点。
理解,就是探索出读物的思想意义。
《鲁迅论读书》教学设计

《鲁迅论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疏通文本的结构脉络;学习鲁迅先生介绍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以研读文本为基础,深入探究读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本的读书观,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文本中精彩句子的体会学习;比喻论证方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出现的精辟句子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透过读书看鲁迅1.导语设计:4月23日是什么日子大家知道吗?作为世界读书日当然是号召全世界的人都来读书,一个时代人们推崇什么,就是这个时代缺少什么,看来好好研究怎么读书就是在弥补我们的不足啊!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鲁迅论读书》,看一看鲁迅先生为我们呈现怎样的读书观。
2.齐读诗歌《他》,加深对鲁迅先生的理解。
黄瘦的脸颊浓密的胡须灰黄的长衫破旧的布鞋组成了他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是主张自由和民主的文豪从彷徨到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救救孩子”是他的呼声“读书救国”是他的思想端起一支笔——这便是他的枪铺开一叠稿纸——这便是他的甲摆上一张书桌——这便是他的前线他是坟边青青的野草春风吹又生他是一根黑暗中的火柴点燃了生命的灯横眉冷对千夫所指俯首低头甘为牛马他是永恒不朽的民族魂他是新文学的领头人纵然逝去虽死犹生他与中华民族永存3.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鲁迅先生的读书故事。
示例:鲁迅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
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
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
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
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
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三味书屋-教学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三味书屋-教学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1.背景知识(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2)上篇课文学习了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阅读方法,这篇课文进一步学习这一种阅读方法。
(3)本课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
2.教材特点课文共有3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
第2自然段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按方位顺序具体讲了三味书屋的样子。
第3自然段讲了鲁迅从小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
这一段从鲁迅书桌上的一个“早’字,引出鲁迅小时候一个学习的故事,具体写了“早”字的来历和它的激励作用。
通过教学,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二、教学目标1.学会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的意思。
2.学会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能找出表示方位的词。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内部的样子。
4.能说出第3自然段中两个句子的意思:“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
”能用“一面……一面……”和“默默地”造句。
5.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按方位顺序理清课文第2自然段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和“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五、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二)教学过程1.简介鲁迅,引人课题。
(1)出示鲁迅头像,简介鲁迅。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位爷爷吗?他是大文学家鲁迅。
鲁迅爷爷写过许多世界闻名的书,我们以后将会学到他的许多文章,他是我们浙江绍兴人,从小就在绍兴读书。
(2)引入课题。
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叫“三味书屋”。
《窃读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窃读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窃读记》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提高对《窃读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窃读记》,学生能够理解阅读的重要性,培养热爱阅读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2.1 理解《窃读记》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基本观点和表达方式。
2.2 提高对《窃读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作者对阅读的看法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窃读记》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难懂的表达。
3.2 理解作者对阅读的看法和态度,以及这种看法和态度背后的社会背景。
四、教学方法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
4.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窃读记》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鲁迅和《窃读记》的基本情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5.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窃读记》,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尝试解决一些生僻词汇和难懂的表达。
5.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问题,如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等等。
5.4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窃读记》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窃读记》的主要内容,阐述鲁迅关于阅读的观点。
6.2 学生能够分析《窃读记》的文风和语言特点,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
6.3 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展现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准备7.1 教师应提前准备《窃读记》的文本材料,包括原文和注释版本,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7.2 准备与《窃读记》相关的研究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7.3 设计好针对文章内容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八、教学课时8.1 计划本课时的教学时间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用于阅读理解,第二课时用于深入分析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读书方法
鲁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一是泛览。
他提
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
二是硬看。
对较难读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知道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
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多门,深入地研究下去。
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四是活读。
他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
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五是参读。
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名人谈读书
1.郭沫若------人是活的,书是死的。
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
死人读活
书,可以把人读死。
2.清代张之洞“三贵”-----读书贵博、贵精、贵通。
3.清代梁启超“三读”----看书一般为粗读,有价值的要细读,格言类的要精
读。
4.著名科学家高士奇“三回”-----谈读书体会时说过:“一回见生,二回见熟,
三回就成为朋友。
”
五步读书法:
1.审题设疑。
即读一篇文章之前要让学生根据题目自己提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去读,有利于边读边想,要比无目的的读效果要好得多。
2.粗读感知。
低年级学生因识字量较少,在阅读时常常需要借助拼音。
初读时,读得不太连贯,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读上,缺乏对读物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只能停留在对内容的初步感知上。
3.细读理解。
这一环节是对读物内容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在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抓住读物的主要内容。
4.诵读积累。
在对读物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找出写得好的词、句、段,反复诵读和揣摩,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使文章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5.总结收获。
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要问问自己:增长了哪些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这最后一步对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