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

合集下载

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原文:楚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注释⑴鬻(yù)——卖。

⑵誉——夸耀。

⑶陷——攻破。

这里是穿的意思。

⑷或曰——有的人说。

⑸莫不——没有不⑹应——回答⑺或——有人⑻“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⑼“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⑽“吾盾之坚”的之:同上⑾坚——坚固⑿以——用⒁莫能——没有什么。

⒂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道理: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凡事不要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

画蛇添足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正好。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道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

《古代寓言二则》第1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第1课时
同桌合作,根据书下的注释,自己试着
翻译一下课文。 完成笔记 《郑人买履》 郑人有《刻舟求剑》
熟读两篇课文,并背诵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 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 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全书 55篇,约10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著。 全书属于论辩文的占决大部分,文风犀利, 有很强的说服力。他非常喜欢用小故事讲 大道理,书中有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十分 受人喜爱,有些已成为成语。
听读:节奏,停顿,句读dÒu 学读:有感情 齐读
淮阴区开明中学 孙鹏昌
猜谜,一生活用品
稀奇古怪两只船, 没有桨来没有帆。 白天载人四处走, 夜晚横卧在床前。 谜底(鞋子 )

文学小常识

寓言: 一种文学体裁。假借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特点: 短小,故事+道理。语言凝练。发人深省。 往往具有劝诫、讽刺的教育意义。

了解作者及《韩非子》
疏通课文
学习翻译方法: 看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 翻译习惯:

笔记本三行法——
第1、4、7......行 抄写原文 第2、5、8......行 重点词意思、用法 第3、6、9......行 句子现代汉语意思
示例
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想,要
履:鞋
者:……的人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
课堂完成
郑人买履
《韩非子》
检查朗读正音,节奏,句读 郑人/有/欲买履(lǚ )者,先 /自度(duó )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 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 取之。及反,市罢, 遂(suì)/不 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 ng)/信度,无/自信 也。”

教科版《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

教科版《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

教科版《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
教科版《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代寓言二则》电子课文
_古代寓言二则
揠(y)苗助长
《孟子》
宋人有悯(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qū)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

【译文】
宋国有个农夫,担心苗长得慢,就将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

然后,他又累又乏地回家了。

他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苗长高了!
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注释】
揠:拔。

悯:担心,忧虑。

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趋:赶去。

槁:枯萎。

画蛇添足
《战国策》。

(完整版)七上文言文《寓言二则》知识归纳

(完整版)七上文言文《寓言二则》知识归纳

七(上)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一、字义1、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2、而忘操.之操:拿,携带3、反.归取之反: 同“返”,返回4、遽.契其舟遽. :立即,匆忙契:雕刻5、市罢,遂不得履罢:结束遂:终于6、宁信度,无.自信也宁:宁可无:不,7、先自度其足度:量长短,是动词8、吾忘持度度:名词,指量好的尺码.9、是吾剑之所从坠是:这,这儿之:助词,无实义10、至之市之:到……去11、置之其坐之:指量好的尺码1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之:指剑二、课文翻译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2、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带尺寸)就对卖鞋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

”3、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就返回家拿尺寸。

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4、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5、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6、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7、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8、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三、课文内容理解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郑人买履》的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寓言两则(全文5篇)

寓言两则(全文5篇)

寓言两则(全文5篇)第一篇:寓言两则寓言两则寓言两则1课题: 6 寓言两则教学日期:教学目标:1.通过寓言故事受到教育:应该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懂得掩盖过失会有不良的后果,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多换角度去想一想,做一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学讲、表演寓言故事。

3.认识11个字,会写11个生字。

教学重点:学会书写1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对寓言故事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言:首先解题《寓言两则》,告诉学生,“寓言”就是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两则就是两的意思。

二、通过第一则问:《掩盖过失的猫》掩盖过失什么意思?区别“寓言”与“语言”文中的猫有几次“过失”?他都是怎么掩盖的?这样做对吗?你明白恶劣什么道理?三、读懂第二则问: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四、表演,看谁表演的好。

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营造情境,催发他们入情入境和角色同步合作。

第二课时一、指名朗读引入。

二、分角色激发兴趣。

三、学习生字1.认读11个生字,会组词。

2.会写11个生字。

3.难学指导,突出重点。

左右结构:脸、掉、满、阵、根半包围:逃、瘦上下:等、冒5.实践活动:(1)把这两则故事讲给家长听(2)用简笔画画出下面的词语。

吹嘘失望虚掩教学反思:寓言两则2学习目标①会认“寓”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寓言二则》全篇演示、农夫拔禾苗的过程。

生字、生词卡片。

从课外查找有关寓言的知识、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揠苗助长》)揭示课题,弄清题意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

【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课文】语文版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内容详解

【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课文】语文版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内容详解

【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课文】语文版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内容详解《寓言两则》文学常识(1)《滥竽充数》出于《韩非子·外储说上》,原文是:“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

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课文是根据这段文字编写的。

(2)《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原文是:“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与(欤)?未得国能,又失其帮行矣,直匍匐而归矣。

”课文是根据这段文字编写的。

内容详解本课是精读课文,包括《滥竽充数》和《邯郸学步》两则寓言。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常叫三百人的乐队一起吹奏给他听。

“讲排场”,表现在吹竽的乐队有三百人,而听的人只有齐宣王等极少数人。

“三百人一齐吹”,说明乐队声势之大。

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可是他“自称技艺高超”,混进了乐队里,齐宣王给了他很高的待遇。

“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表现的是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位,他的爱好与齐宣王不同,他叫每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逃走。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里充数的人。

后来作为成语来用,指不好的东西混进好的里面凑数。

另外,也常常用来表示自谦。

《邯郸学步》讲的是战国时候,燕国寿陵有一个人到赵国首都邯郸去学走路的故事。

课文先讲燕国寿陵有个人为什么要到邯郸去学走路,原因是他“嫌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

接着又讲他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十分优雅,很有特点”,就跟在后面学,“一扭一摆”是写他机械模仿别人的动作。

然后讲他“彻底忘掉”自己原来的走法,“抬腿、跨步、摆手、扭腰”都机械地模仿邯郸人的姿势,这进一步说明他学习别人,只会机械地模仿。

最后讲事情的结果,燕国人的走法没有学会,自己原来的走法全忘了,只好爬着回燕国去。

现在人们把这个故事作为成语用,比喻机械地模仿别人,最后连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记了。

初中语文-《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寓言两则》原文及翻译智子疑邻《韩非子》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课文分析]课文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只用八个字。

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

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

这是故事中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因此,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偷盗是邻父干的。

塞翁失马《淮南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课文分析]这篇寓言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故事很有名,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

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一、重点字词1、天雨墙坏(坏:毁坏雨:下雨)2、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3、不筑(筑:修补)4、其邻人之父亦云(亦云:也这样说)5、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6、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7、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带领)8、居数月(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9、人皆吊之(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10、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11、死者十九(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二、重点句子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五古代寓言二则(1)《郑人买履》一、目标导学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

(重点)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

(难点)二、自主预学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

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买履者()自度其足()持度()宁信度()遂不得履()(2)文学常识积累:《郑人买履》选自《》,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宁信度()无自信也()有欲买履者()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三、互动探究(一)基础训练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通义:反归取之通义: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二)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郑人有欲买履者。

(提示:定语后置)(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3)无自信也。

(提示:宾语前置)2.翻译全文,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第一层:(六)深入研读课文。

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2.说说《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郑人最可笑的“言”是:(用课文原句填写)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而置之其坐B.而忘操之C.反归取之D.至之市(二)课内阅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的剑
从船中掉 到水里,
遽契其舟,
遽:立即,匆
忙 契:雕刻 其:那,那个
急忙在
船边上刻 下记号,
曰:“是吾剑之所从 坠。” 是:指示代词, 说:“这 这儿 儿是我的 所从坠:剑坠 剑掉下去 落之处 的地方。”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止:停止 所契者:指船
船停了,
上刻记号之处
正音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lǚ )者,先 /自度(duó )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 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 取之。及反,市罢, 遂(suì)/不 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 ng)/信度,无/自信 也。”
郑人有欲买履者,
不亦惑乎!
了吗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 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 想问题、办事情,都应 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 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刻舟求剑》的寓意
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
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 观念和方法,就不会 获得预期的结果。
试一试 解释红体字
楚人有涉江者 而置之其坐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先自度其足 是吾剑之所从坠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韩非子》中的其他寓言
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
买椟还珠
智子疑邻
守株待兔
反馈练习
1、解释画线词:
(1)度A、先自度其足
B、吾忘持度 。 (2)而置之其坐。 (3)至之市,而忘操之。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翻译下列句子: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画线词:
(1)度A、先自度其足 B、吾忘持度 。 量长短 尺码
小结:
以上为第二层。
以议论的方式结束全文,
发人深省。
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刻舟求剑
渡过江河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雕刻 那 到
立刻,匆忙


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
这儿
所从坠。”
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地方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
他 雕刻
剑 这样
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可是

迷惑 糊涂
欲:想,要 履:鞋 者:……的
有个郑

国人,想 去买鞋子,
先自度其足,
度:量长短 其:自己的
事先量
好了自己 的脚,
而置之其坐。
而:连词,表顺
接。 把量好的 置:放 尺寸放在自 之:代指量好的 己的座位上。 尺寸 其:自己的 坐:同“座”, 座位
至之市,而忘操之。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shè
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 jù qì 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 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 huò 剑若此,不亦惑乎!
①② ③④
楚人有涉江者,
者:……的人
有个楚
国人渡江,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其:他的,指
楚人的 坠:掉 于:到
郑人买 履
《韩非子》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 人物。《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 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全书55 篇,约10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著。全 书属于论辩文的占决大部分,文风犀利, 有很强的说服力。他非常喜欢用小故事讲 大道理,书中有许多生动的 寓言故事,如 郑人买履、滥竽充数、买椟还珠、自相矛 盾、守株待兔等十分受人喜爱,有些已成 为成语。
以:用
语后置)
曰:“宁信度,无自信 也。”
宁:宁可 无:不
他回答说:
“我宁可相 无自信 信尺码,也 (倒装句, 不相信自己 宾语前置) 的脚。”
小结:
以上为第二层。
通过对话,深刻揭示郑
人固执、迂腐的心理, 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意味。
《郑人买履》的寓意
说明要尊重客
观现实,不要墨 守成规。
郑县人卜子,一次, 让妻子为他做条新套裤。 妻子问:“这条套裤做成 什么样式的呢?”卜子随 口回答说:“就照我那条 旧的做吧。”
于是,妻子做好新套裤后, 又按旧裤的样子,把它弄 得又脏又破,看看差不多 了,这才交给 丈夫。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这是一部古 书的名称,是 秦国的宰相吕 不韦的宾客们 合编。
之:到……去 而:连词,表
到了前往集
转折 操:拿,携带 之:代指量好 的尺寸
市的时候, 却忘了带上 它。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乃:就 曰:说 持:拿着 已经拿到鞋子,
(才发现忘了 带尺寸)就对 卖鞋子的人说: “我忘了带尺 寸了。”
反归取之。
反:同“返”,
返回 之:代指尺寸
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 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比一比 赛一赛 同座之间合作,文白对照 互背,看谁先完成原文的背诵!
加油!!
创作展示
根据寓言的特点,课后创 作一则寓言小故事,反映生活 中的某个道理。
要人卜子,使其妻 为裤,其妻问曰:“今 何 如?”夫曰 :“象吾故。” 妻子因毁新令如故。
(2)而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
(3)至之市,而忘操之。 到……去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同“返”,返回/结束 (集市交易结束)/终于 2、翻译下列句子:
何不试之以足 (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 呢?)
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 自己的脚。)
合作探究 1、请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 节。 2、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 里?你能悟出这则寓言告诉人们 一个什么道理?
就返回
家拿尺寸。
及反,市罢,
反:同
等到他
“返”,返 回 罢:结束
又返回集 市时,集 市已经散 了。
遂不得履。
遂:终于
终于没
有买到鞋。
小结:
以上为第一层。
叙述郑人买履的过程和
结果。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之:代指鞋 有人问:
“为什么不 用你的脚试 试之以足 一试鞋的大 (倒装句,状 小呢?”
解释红体字
至之市,而忘操之。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何不试之以足
翻译下列句子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宁信度,无自信也 何不试之以足
总结
二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
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 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 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 的蠢人
从他刻记 号的地方 下水找剑。
小结:
以上为第一层。
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
的过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矣:了
船已经前进
而:连词,表
转折
了,但是剑 (落在江底) 不会随船前 进。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像 此:这样 不亦……乎:
像这样找剑,
不也……吗 (表示委婉的反 问语气)
不是很糊涂 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