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五)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五)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题(满分150分,限时120分)一.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0分,每个0.5 分)1. 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__,________)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4.距关,毋内诸侯(通___,_______ _)5.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6.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7.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8.燕王拜送于庭(通__ __,________)9.悟言一室之内(通__ __,________)10.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__ __,________)11.山川相缪(通__ __,________)12.举匏樽以相属(通__ __,________)13.杯盘狼籍(通__ __,________)1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通__ __,________)1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通__ __,________)16.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通__ __,________)17.偭规矩而改错(通__ __,________)18.忳郁邑余侘傺兮(通__ __,________)19.何方圜之能周兮(通__ __,________)20.进不入以离尤兮(通__ __,________)21.芳菲菲其弥章(通__ __,________)22.终老不复取(通__ __,________)23.曲终收拨当心画(通__ __,______)2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 ,_____)2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__ __,________)2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__ __,________)27.君子生非异也(通__ __,______)28.合从缔交(通__ __,________)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__ __,________)30.始皇既没(通__ __,________)31.而倔起阡陌之中(通__ __,________)32.赢粮而景从(通__ __,________)33.或师焉,或不焉(通__ __,________)34.与旃毛并咽。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一.通假字1.(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通“供”)3.(说,通“悦”)4.(知,通“智”)5.(“反”通“返”,返回)6.(“振”通“震”)7.(“还”通“环”,绕)8.(“卒”通“猝”,突然)9.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10. (“要”通“邀”,邀请)11.(“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2. (“蚤”通“早”)13. (“郤”通“隙”,隔阂、嫌怨)14. (“坐”通“座”,座位)15.(“说”同“悦”,喜欢、高兴。
)16.(“以”通“已”,已经。
)17. (“庭”通“廷”,朝堂。
)18. (“见”通“现”,出现。
)二.古今异义1.(古义:出行的人)2.(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古义:那人)4. (古义)眼泪5. (古义)礼品6. (古义)走投无路7.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 (古义)宫廷的侍卫9.投击10. (古义)大腿11.古义:崤山以东1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13.古义:不同一般的事14.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15.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16.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
17、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
18、古义:悬赏,重金征求。
今义:买。
19.古义:拿、举三.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2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3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5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 7(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8 (前:名词当动词,上前)9 (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10(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11(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2 (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13 (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14 (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15(北:名词当状语,向北)16(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17 (造户籍册或登记)18 (使眼色)19 (用刀割刺)20 (取道)21(称王)22 (连夜)23 (象对待兄长那样)24 (每日每夜)25(像翅膀那样)26(向上)27(使……活)28(使……跟从)29(交好)30(使……停止,制止)四、一词多义1、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边远的村邑③鄙陋鄙俗④轻贱⑤鄙薄轻视⑥自谦之词⑦鄙陋鄙俗2、敝:①损害,衰败②谦词③疲惫④坏,破旧3、兵: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兵器武器⑤兵器武器⑥用兵的策略4、辞:①推辞②告辞③古代的一种文体④辞别告别离开⑤审讯审问⑥言词、话5、顾:①但,只是,不过②回头③探望,拜访④考虑⑤反而,却⑥顾念⑦回头6、见:①召见②表被动③会见④现,露⑤引见,使……见⑥看见的东西⑦见识,见解⑧表被动⑨偏指动作一方,我7、举:①全②举起③尽④举行发动⑤推荐推举⑥ 攻下,占领⑦ 拿⑧举起抬起⑨全都8、穷:①(尽,完)②(穷尽,完结)③(困窘,处境困难)④(穷尽)⑤(尽头)9、若:①(如果)②(及、比得上)③(好像)④(你)⑤(你们)⑥(相似)⑦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⑧这、这样10、胜:①(禁得起,受得住)②(尽、完)③(尽、完)④(胜过、超过)⑤(优美、美好)11、说:①(讲述,谈说)②(言论,说法,主张)③(劝说,说服)④(喜欢,高兴)⑤(古代一种文体)⑥(陈述)12、微:①(如果没有)②(身份低微)③(暗暗地)④(略微)⑤(微妙,深奥)⑥(隐蔽,不显露)⑦(偷偷地,暗暗地)五、重点词1. 还2.已经3.况且4.(渡河)5.希望6.(夺取)7.(希望)8.(沾湿)9.(赠送)10.(并排)11.(稍微)12.(举起)13.(犒劳)14.(估计)(抵挡)15.(怎么)16.(料想)17.(分开)18.(值得)19.(私下)也20.(正赶上,恰巧)六.解释下列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1.①因为,连词;②拿,用,介词;表目的,③来,连词;④表结果,用来,连词;⑤⑥把,介词2.①语气助词;②怎么,疑问副词③哪里,疑问代词。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检测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检测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47分)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逢.(páng)孙、杨孙戍之肆.(sì)其西封B、人不敢与忤.视(chǔ)士皆瞋.目(chēn)C、旦日飨.士卒(xiǎng)鲰.生说我曰(zōu)D、如今人方为刀俎.(zǔ)赐之彘.肩(zhì)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共其乏困B、毋内诸侯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D、竖子不足与谋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太子丹恐惧..D、约为婚姻..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何厌之有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是寡人之过也5、下列各项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烛之武退秦师》选取自《左传》。
《左传》是我们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B、《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编定者为西汉末刘向。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C、《鸿门宴》选自《史记》。
课文节选的部分主要叙述了项羽进入函谷关后刘邦进行的一场斗争。
后人将“鸿门宴”喻指暗藏杀机的宴会。
D、《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6、找出下面句子中活用的词并翻译。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1]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9e6deba514791711cd791737.png)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参考答案一.通假字1.(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通“供”)3.(说,通“悦”)4.(知,通“智”)5.(“反”通“返”,返回)6.(“振”通“震”)7.(“还”通“环”,绕)8.(“卒”通“猝”,突然)9. (“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10. (“要”通“邀”,邀请)11.(“倍”通“背”,背叛的意思)12. (“蚤”通“早”)13. (“郤”通“隙”,隔阂、嫌怨)14. (“坐”通“座”,座位)15.(“说”同“悦”,喜欢、高兴。
)16.(“以”通“已”,已经。
)17. (“庭”通“廷”,朝堂。
)18. (“见”通“现”,出现。
)二.古今异义1.(古义:出行的人)2.(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古义:那人)4. (古义)眼泪5. (古义)礼品6. (古义)走投无路7.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8. (古义)宫廷的侍卫9.投击10. (古义)大腿11.古义:崤山以东12.古义:结为儿女亲家13.古义:不同一般的事14.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15.古义:品德高尚之人。
今义:年长之人。
16.古义:对待。
今义:遇到。
17、古义:刻毒,今义:与“浅”相对。
18、古义:悬赏,重金征求。
今义:买。
19.古义:拿、举三.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2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3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5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 7(函:名词当状语,用匣子)8 (前:名词当动词,上前)9 (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10(迟:意动用法,认为……迟缓)11(闻:使动用法,使……听到)12 (箕踞: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13 (远:形容词当名词,远方)14 (衣冠: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15(北:名词当状语,向北)16(怪:意动用法,认为……奇怪)17 (造户籍册或登记)18 (使眼色)19 (用刀割刺)20 (取道)21(称王)22 (连夜)23 (象对待兄长那样)24 (每日每夜)25(像翅膀那样)26(向上)27(使……活)28(使……跟从)29(交好)30(使……停止,制止)四、一词多义1、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边远的村邑③鄙陋鄙俗④轻贱⑤鄙薄轻视⑥自谦之词⑦鄙陋鄙俗2、敝:①损害,衰败②谦词③疲惫④坏,破旧3、兵: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兵器武器⑤兵器武器⑥用兵的策略4、辞:①推辞②告辞③古代的一种文体④辞别告别离开⑤审讯审问⑥言词、话5、顾:①但,只是,不过②回头③探望,拜访④考虑⑤反而,却⑥顾念⑦回头6、见:①召见②表被动③会见④现,露⑤引见,使……见⑥看见的东西⑦见识,见解⑧表被动⑨偏指动作一方,我7、举:①全②举起③尽④举行发动⑤推荐推举⑥ 攻下,占领⑦ 拿⑧举起抬起⑨全都8、穷:①(尽,完)②(穷尽,完结)③(困窘,处境困难)④(穷尽)⑤(尽头)9、若:①(如果)②(及、比得上)③(好像)④(你)⑤(你们)⑥(相似)⑦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⑧这、这样10、胜:①(禁得起,受得住)②(尽、完)③(尽、完)④(胜过、超过)⑤(优美、美好)11、说:①(讲述,谈说)②(言论,说法,主张)③(劝说,说服)④(喜欢,高兴)⑤(古代一种文体)⑥(陈述)12、微:①(如果没有)②(身份低微)③(暗暗地)④(略微)⑤(微妙,深奥)⑥(隐蔽,不显露)⑦(偷偷地,暗暗地)五、重点词1. 还2.已经3.况且4.(渡河)5.希望6.(夺取)7.(希望)8.(沾湿)9.(赠送)10.(并排)11.(稍微)12.(举起)13.(犒劳)14.(估计)(抵挡)15.(怎么)16.(料想)17.(分开)18.(值得)19.(私下)也20.(正赶上,恰巧)六.解释下列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1.①因为,连词;②拿,用,介词;表目的,③来,连词;④表结果,用来,连词;⑤⑥把,介词2.①语气助词;②怎么,疑问副词③哪里,疑问代词。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专题检测(满分 91 分,时间 50 分钟)一、基础知识运用( 60 分)1、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 君子生非异也。
B.山川相缪。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或师焉,或不焉。
3、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 举匏尊以相属。
B.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须臾成五采。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4、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也。
B.其阴,济水东流。
A. 假舟楫者,非能水..C.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顺流而东也。
...5、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吾未见其明也。
..飞。
D.上食埃土。
C.月明星稀,乌鹊南..6、与“明烛天南”中“明”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不知东方之既白。
..C.始指异之。
D.其曲中规..7、以下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而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
..江陵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方其破荆州,下..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惑而不从师。
..D.泣孤舟之嫠妇 ./ 凌万顷之茫然..8、以下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吾进而师之。
B.多平方,少圜。
....C.徘徊于斗牛之间。
D.是故弟子不用不如师。
....9、以下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0、与“吾尝成天而思矣”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目遇之而成色。
B.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C.惑而不从师。
D.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2、以下各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附答案)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通“_____”,______)2.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通“_____”)3.失其所与,不知(“_____”通“______”)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同“______”)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三、一词多义1.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 )(3)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 )2.若:(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 )3.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2)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 )(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荆轲刺秦王》) (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图:(1)唯君图之( )(2)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 )(4)不图子自归( )5.以:(1)以其无礼于晋 (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5)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7)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9)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晋军.函陵________( )2.与郑人盟.________( )3.夜.缒而出____( )4.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 )6.越国以鄙.远________( )7.既东封.郑________(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 )9.若不阙.秦________(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 )11.越国以鄙远.____( )1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____( )14.因人之力而敝.之__ _( )15.且贰.于楚也__ __(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一)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D.阙.秦以利晋阙:使……侵损,削减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以.其无礼于晋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唯君图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3.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购之金千斤,邑万家B.是寡人之过也C.邻之厚,君之薄也D.何陋之有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B.邻之.厚,君之薄也子亦有不利焉.顷之.未发C.夜缒而.出D.焉用亡郑以.陪邻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与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训练试题与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宋陈谏议[注]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 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2)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3)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4)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参考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踢(2)责问(3)通“值”,钱(4)称赞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诘仆②因.人之力而敝之B.①是移祸于.人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①而.偿其直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D.①戒仆养之.终老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选C A项,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表凭借。
B项,①介词,到;②介词,表被动。
C项,二者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
D项,①代词,代指马;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译文:(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译文:参考答案:(1)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
(注意:“何以”为宾语前置;“为”表判断,可译为“是”)(2)你是朝廷的重臣,家中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注意:“为”表判断,可译为“是”,“制”后省略“之”)参考译文: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
一天,陈谏议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检测必修一1、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通“_____”,______)2.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通“_____”)3.失其所与,不知(“_____”通“______”)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同“______”)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三、一词多义1.微:(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口技》) ( )(3)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 )2.若:(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 )3.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2)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 )(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4)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荆轲刺秦王》) (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图:(1)唯君图之( )(2)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 )(4)不图子自归( )5.以:(1)以其无礼于晋 (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5)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7)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9)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晋军.函陵________( )2.与郑人盟.________( )3.夜.缒而出____( )4.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 )6.越国以鄙.远________( )7.既东封.郑________( )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 )9.若不阙.秦________(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 )11.越国以鄙远.____( )1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 )13.邻之厚.,君之薄.也 ____( )14.因人之力而敝.之__ _( )15.且贰.于楚也__ __(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
( ) 翻译:____2.夫晋,何厌之有?( )翻译:____3.以其无礼于晋。
( ) 翻译:____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翻译:_____六、语句翻译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参考答案:一、通假字答案:1.共供供给2.说悦3.知智4.已矣二、古今异义答案: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2.出使的人3.那人,指秦穆公三、一词多义答案:1.(1)如果没有。
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2)暗暗地(3)迷漫而模糊(4)低贱,卑下2.(1)假如(2)好像(3)及,比得上(4)你3.(1)边邑。
这里用作动词,以……为边邑(2)边境(3)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4)合成词,鄙人指鄙野之人(5)“鄙贱”为合成词,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4.(1)考虑(2)地图(3)打算,计划(4)预料,料想5.(1)介词,因为(2)介词,拿,用(3)连词,表顺承(4)介词,把(5)介词,凭借(6)连词,表并列(7)连词,表目的,来(8)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9)动词,认为四、活用词答案:1.名词作动词驻军2.名词作动词结盟3.名词作状语在夜晚4.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5.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6.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7.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8.动词作名词恩惠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侵损、削减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11.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土地、国家,这里指郑国12.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13.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14.形容词作动词损害15.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五、句式与翻译答案:1.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
2.宾语前置句那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3.状语后置句因为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
4.省略句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六、语句翻译答案:1.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
(采分点:亡、鄙、远、两个“以”;状语后置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省略句:敢以烦执事)2.(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采分点:封、焉;词类活用:东、封、阙)2、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今日往而不反者(“____”通“____”,__)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通“___”,_____)3.卒起不意(“____”通“___”,_)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_____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3.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_______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三、一词多义1.穷:(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2)图穷而匕首见( )(3)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 )(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 )(5)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滕王阁序》)(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7)穷兵黩武 ( )成语助记:理屈词穷穷则思变人穷志短穷形尽相穷寇莫追图穷匕见穷乡僻壤2.引:(1)秦王惊,自引而起 ( )(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 )(4)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5)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 )(6)项王乃复引兵而东(《项羽之死》)( )(7)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 )(8)引而不发( )(9)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 )3.见:(1)图穷而匕首见( )(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5)慈父见背(《陈情表》) ( )(6)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 )4.乃:(1)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2)乃今得闻教( )(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7)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皆白衣冠...以送之_________ ( )2.士皆垂泪涕.泣________( )3.又前.而为歌曰______( )4.秦兵旦暮..渡易水______( )5.箕.踞以骂曰________ ( )6.发尽上.指冠________( )7.进兵北.略地_________( )8.函.封之________( )9.使使以闻.大王______( )10.其人居远.未来 ______( )11.太子迟.之____( )12.群臣怪.之 ______(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3.皆为戮没。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5.燕王拜送于庭。
( )6.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六、语句翻译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参考答案:一、通假字:1.反返返回 2.振震惧怕 3.卒猝突然二、古今异义:1.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2.品德高尚之人,这里指樊将军 3.可以用来三:一词多义:1.(1)走投无路(2)极,尽(3)穷尽,走到尽头(4)贫穷(5)尽、完结(6)不得志,不显贵(7)竭尽2.(1)指身子向上起(2)举起(3)牵、拉(4)延请(5)调转车头(6)带领(7)序(8)拉开弓(9)称引3.(1)露出(2)被(3)拜见,会见(4)召见,接见(5)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6)看见的东西4.(1)连词,于是(2)副词,才(3)代词,你的(4)副词,是(5)连词,表承接,于是、便(6)连词,表转折,竟然,却(7)副词,表范围的限定,只,仅仅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2.名词作动词哭,流眼泪 3.名词作动词上前 4.名词作状语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5.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6.名词作状语向上7.名词作状语向北8.名词作状语用匣子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10.形容词作名词远方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1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五、句式与翻译:1.判断句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搥胸痛恨所考虑的。
2.判断句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着威逼你(订立盟约)。
3.被动句都被杀死或收为奴婢。
4.被动句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5.状语后置句燕王在朝廷上行了礼送出来。
6.状语后置句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六、语句翻译:1.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采分点:微、谒、信、亲)2.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采分点:顾、为、谢、假借、毕)鸿门宴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____”通“____”, ____) (“_____”通“_____”, __)2.要项伯(“___”通“_____”, _____)3.不敢倍德(“_____”通“________”)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通“_____”)5.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二、古今异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_______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 _______今义:副词,十分,极3.而听细说..古义:________ 今义:详细说来三、一词多义1.谢:(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3)乃令张良留谢 ( )(4)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 )(5)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 )2.举:(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 )(6)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 )(7)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 )(8)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 )(9)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孔雀东南飞》) ( )3.为:(1)为击破沛公军 (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3)谁为①大王为②此计者( )(4)何辞为( )(5)约为婚姻 ( )(6)窃为大王不取也( )(7)吾属今为之虏矣( )(8)且为之奈何(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沛公军.霸上________( )2.沛公欲王.关中________( )3.籍.吏民,封府库________( )4.道.芷阳间行________( )5.刑.人如恐不胜________( )6.范增数目.项王________(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____( )8.吾得兄.事之________( )9.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____(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________(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________(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________( )1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 )14.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 )15.素善.留侯张良 ________( )16.秋毫不敢有所近.________( )17.拔剑撞而破.之 ________(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此天子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