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五篇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五篇文言文是高一语文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必考考点之一。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虚词归纳⑴之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⑵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⑶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⑷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说到高一语文文言文, 很多同学都会说很难,的确, 相对而言,文言文是高中语文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固一世之雄也/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二)倒装句1. 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 月出于东山之上2. 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3. 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三)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四)疑问句(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考语文文言文19分的总分,这部分内容拉分特别厉害,得分高的能得到满分,但是得分率低的,也该也就6-8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īng起;兴起。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
《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而<连词>1.表修饰关系。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
《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陈述或解释。
《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1.连词,表递进。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中高一语文各篇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一语文各篇知识点总结
一、古文阅读
1. 古文基础知识
- 古文语法
- 古文修辞手法
- 古文常见字词
2. 古文阅读技巧
- 构词法分析
- 字词引申义
- 上下文推测
- 句子结构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1. 现代文基础知识
- 现代文的特点
- 现代文的表达方式
- 现代文的文体与体裁
2. 现代文阅读技巧
- 认识文章结构
- 抓住关键词语
- 理解段落主题
- 掌握归纳总结方法
三、诗歌鉴赏
1. 诗歌基础知识
-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 诗歌的意象与表达
- 诗歌的修辞手法
2. 诗歌鉴赏技巧
- 阅读诗歌的音乐性
- 把握诗歌的意境
-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 解读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四、文言文阅读
1. 文言文基础知识
-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 文言文的常用词句
-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 文言文阅读技巧
- 对文言文进行翻译
- 熟悉文言文的典故和典型用法
- 理解古代人物和事件
-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色
以上是高中高一语文各篇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的相关复习资料,供大家学习和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资料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 而 (1) 今急而求子 (2) 夜缒而出 (3) 朝济而夕设版焉
1. 觉今是而昨非
并
列
2. 门虽设而常关 3.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 吾尝跂而望矣 5. 时矫首而遐观 6. 吾尝终日而思矣 7. 风飘飘而吹衣 8. 泉涓涓而始流 9. 鸟倦飞而知还
四、一词多义
虚词
【之】 代词,代“匕首” ①使工以药淬之 代词,代“秦舞阳” 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结构助词“的” 也可不译 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 却,连词,表转折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又,连词,表并列 ②而报将军之仇者 ③荆轲和而歌 伏尸而哭 自引而起 连词,表修饰 秦王还柱而走 倚柱而笑 ④而右手揕其胸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连词,表承接 图穷而匕首见 ⑤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而且,连词,表递进
《荆轲刺秦王》
---知识点复习检查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yuè) 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 ) 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 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慑) 8.设九宾(通“傧”,傧相[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9.图穷而匕首见(通“现”) 10.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 12.卒起不意(通“猝”)
(三)本文的词类活用
• ⑦夜縋而出 (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 • ⑧且贰于楚也 (数词作动词 从属二主) •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形容词作动词,使….损害) • ⑩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 盟—订立盟约,结盟) • ⑾共其乏困 (动词作名词 乏困—缺少的东西) • ⑿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作名词 赐—恩惠,好处)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 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判断句)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句)
省略句 1、秦王购之金千斤 2、取之百金 3、欲与俱 4、待吾客与俱 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 • • • • • • • • • • • •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 动用法,使…..作 为 疆界。)
二、古今异义
1、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将军岂有意乎 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到。 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6、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7、终已不顾 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握重点实词
(一)生字注音:
• • • • • 汜( fán)南 夜缒( zhuì )而出 共( gōng )其乏困 秦伯说( yuè ) 佚( )之狐 yì 亡郑以陪( beì)邻 阙( quē )秦 逢( pán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共其乏困 ③何厌之有? ④秦伯说 ⑤失其所与,不知
11.持千金之资币物 今义:货币 古义:礼物 1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13.诸郎中执兵 今义:中医医生 古义:宫廷的侍卫 1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今义:拿着 古义:投击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① 进兵北略地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② 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向上) ③ 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④ 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马上) ⑤ 秦兵旦暮渡易水
(四)本文古今异义:
• • • • • • • • •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五) 掌握下列虚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
——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检查
《烛之武退秦师》
---知识点复习检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 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 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3.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土崩瓦解 动词,分裂,涣散。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 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jiè。
4.教 乃今得闻教 名词,指教,jiào。 曲罢曾教善才服 动词,使,让,jiāo。 十三教汝织 动词,传授知识技能,读jiāo。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韩非子· 五蠹》) 名词,教化。读jiào。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 2、取之 (以) 百金 3、欲与 (之) 俱 ( 往 ) 4、待吾客与 (之) 俱 ( 往 ) 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之) 留待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转
折
修
饰
顺
假
承
设
10.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 焉 (1) 子亦有不利焉 (2) 焉用亡郑以陪邻? (3)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 且焉置土石 (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 盘盘焉,囷囷焉
4、 (1) (2) (3) (4) (5) (6) (7)
其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李将军之谓也
2.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 形容词, ( 时间 ) 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与“浅”相对。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 (《资治通鉴 汉献帝建安十 三年》) 副词,很,十分。
【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 介词,因 以故荆轲逐秦王 ②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而乃以手共搏之 介词,用 使工以药淬之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介词,按照 ③以次进 ④日以尽矣 通“已”已经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遂拔以击荆轲 ⑥箕踞以骂曰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动词“去,到”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代人或事“这些、这类
音节助词,无实义
(七)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
• • • •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夫晋,何厌之有? ④是寡人之过也。
八、 文学常识填空: 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书,相传为春秋 末年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主要记载了东周 前期各国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2、《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 述精确;写人简而精,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左传》是 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 梁传 》并称为“春秋三传”。
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 (状语后置句) 2.嘉为先言于秦王 (状语后置句) 3.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 4.使毕使于前 (状语后置句)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6.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 7.秦王购之 (以) 金千斤,邑万家 (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准备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被 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
【其】 ①尽收其地 疑其有改悔 剑长,操其室 ②其人居远未来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 (们)(的) 指示代词,那
实词
1.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名词,父母。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形容词,亲生的。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 副词,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