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囚绿记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一、教学内容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章节:第二课《囚绿记》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并理解《囚绿记》这篇课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绿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对绿树的感受和联想。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囚绿记》,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3. 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细节,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写作技巧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进行例句练习。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理解课文,分享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囚绿记》课文内容概括写作技巧分析情感体验分享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概括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请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一个写作技巧,举例说明并解释其作用。
3.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自由和生活的热爱。
答案:1. 课文《囚绿记》讲述了作者因囚禁一只小鸟而引发的思考和对自由的渴望。
2. 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例如“他的眼珠像两颗闪亮的星星”,形象地描绘了小鸟的眼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小鸟的生动和可爱。
3. 结合课文内容,我理解自由是一种宝贵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应该珍惜并积极面对,对生活充满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理解、内容分析、写作技巧讲解和情感体验等教学过程,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囚绿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目标中关于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2.教学难点中的修辞手法运用。
3.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及答案。
一、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囚绿记》通过描写作者与一株绿植的互动,抒发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理解不足的地方,进行针对性讲解。
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其他描绘大自然的作品,如《草房子》、《边城》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组织课外活动,如户外写生、自然观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之美,激发创作灵感。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朗读课文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通过声音的起伏传达文章的情感。
5.对学生的反馈是否及时,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6.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练习和互动。
7.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讲解不清、表达不明的现象,如何改进。
8.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1.文章结构图
2.生字词列表
3.修辞手法解析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篇描绘大自然的作文。
2.答案:参考课文中的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 2 囚绿记教案 语文版

word2. 囚绿记教学目标1. 领略深邃美好的意境,培养高洁情操。
2. 了解咏物抒情的方式,丰富表达手法。
3. 了解精巧多姿的结构,提高组材能力。
4. 品味委婉清丽的语言,提升审美品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陆蠡,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他的散文委婉多姿而清丽媚人。
抗战期间,他主持工作时,一次,入侵的日军突然前来查抄反日书籍,抄走满满两卡车书。
陆蠡恰巧外出,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然而陆蠡并不感到幸运,而是深深地为自己的不在场而内疚,觉得自己是负责人,不能推卸责任连累别人,他甚至毫不顾忌,对抄走进步书籍的敌人决不罢休,反而自己主动上门,来到租界巡捕房论理儿、问究竟,结果被投进监狱、遭到酷刑,不久便吐血而死。
据说他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
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陆先生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老朋友吴朗西曾说过:“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诉:“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
”故人已去,然而他留下的文字还在,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散文《囚绿记》。
初读读准字音:陆蠡()涸()辙淅沥()猗()郁蕈()菌揠()苗助长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讲述了他孤寂生涯中的一个意味深长、令人心动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2. 文章按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分为四个部分:第1~7段,赏绿。
第8~11段,囚绿。
第12~13段,放绿。
第14段,思绿。
三、再读课文理解一、二两部分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领略语言特点。
1. 第一部分(1~7段),赏绿文章题为“囚绿”,“囚”是什么意思?明确:“囚”的原意是“将人关押起来”,在本文中指把窗外的一缕常青藤牵进屋里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喜爱,欣赏)文章如何表达对常青藤的喜爱之情的?默读1~4段,自由发言。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1

《囚绿记》教案1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旨。
2.赏析作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味作者行文曲折生动地表达出的向往光明、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1.抓住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2.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熟课文;解决生字词;查找作者资料;找出行文线索。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你们喜欢绿色吗?你们又是用什么样的行动表达你们对绿色的喜爱的呢?有一个人,他对绿色的喜爱与你们一样强烈,可是,他的表达方式却与你们迥然不同。
他又是如何对待绿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囚绿记》二、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旨。
2.赏析作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味作者行文曲折生动地表达出的向往光明、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陆蠡名片:原名: 陆圣泉籍贯:浙江天台人职业: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作品:《海星》《竹刀》和《囚绿记》风格:优美清丽,真诚纯朴,富于哲理2.基础字词涸hé 揠yà 淅沥xī lì 猗郁yī 蕈菌xùn了截:明了简单。
涸辙的鱼:在水干了的车辙里的鱼。
涸:水干;枯竭。
淅沥:形容轻微的雨声。
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幽囚:囚禁。
蕈茵:伞菌一类的植物。
无毒的可供食用,如香菇、蘑菇等。
揠苗助长:用把苗上拔的办法来帮助它生长。
多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
也说拔苗助长。
揠,拔。
3.理清思路(1)请学生根据预习,回答:题目中的“囚绿”具体指什么内容?预案:作者把一株常春藤从破损的圆窗外迁进来,把他囚禁在自己的房间内。
囚绿的内容,体现在文章的那些章节中?(8—11节)(2)那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前和被囚禁后又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请快速浏览课文,作出概括。
预案:爱绿(赞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思绿(念绿、恋绿)这就构成了本文的感情线索(可让学生找出相对应的章节)教师的话:原来作者和这株常春藤之间发生了如此曲折的故事,那我们倒要来认识一下这株常春藤,看看它是怎样的一种绿?作者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4.感受“绿”之美(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种绿呢?被囚之前,绿藤的生长状况如何?预案:青翠茂盛,枝叶舒展,舞姿婆娑。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
1、针对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真挚热烈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唤起学生对“绿”的意义的品评。
3、从被囚的“绿”的博爱与恩泽,激发起学生爱绿的浪花。
态度情感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情绪的歌颂。
二、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1、以引领式的自读为主,间以提问、质疑等教学方法。
2、安排一教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从“囚绿”到“释绿”乃至“爱绿”、“护绿”情感的培育和激发。
教学难点:对“囚绿”深层含义,即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品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九年级语文上册 2《囚绿记》教学案 语文版

2、《囚绿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与方法1、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2、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3、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走进作者:1、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
《囚绿记》是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
2、写作背景:《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三、预习检测:1.字音字形急不暇(xiá)择移徙(xǐ)揠(yà)苗助长淅沥(xī lì)涸辙(hé zhé)2.词语注释[高广] 房间的高度和广度,即空间大小。
[了截] 明了简单。
[至宝] 最珍贵的宝物。
[缘引] 攀缘,牵引。
[攀缘] 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单元《囚绿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一、二章节,详细内容为对课文《囚绿记》的深入解读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囚绿记》的背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深入解读课文。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分析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囚绿记》2. 主要内容:课文第一、二章节内容概括。
3. 重点知识: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仿写一段描述自然景物的文字。
2. 答案:(1)课文主要内容: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2)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推荐阅读与自然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与分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细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与分析1.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何通过文字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语文版九年级上《囚绿记》教案(共5套)

《囚绿记》教案1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
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
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囚绿记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
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
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1.进入新课学习。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
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学生活动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
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
(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
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
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
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补充资料陆蠡(1908一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
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
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