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囚绿记教案设计范文

合集下载

《囚绿记》教案范文五篇

《囚绿记》教案范文五篇

《囚绿记》教案范文五篇《囚绿记》教案范文五篇《囚绿记》教案篇1 知识与才能1.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根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化的思想内涵。

3.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展模拟。

过程与方法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可以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从于黑暗、顽强____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权力不屈从于任何黑暗权力、顽强____、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打破◇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化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打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展比拟;查找有关____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展比拟。

学生准备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考虑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展比拟;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老师活动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囚绿记》教案设计

《囚绿记》教案设计

《囚绿记》教案设计关于《囚绿记》教案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囚绿记》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囚绿记》教案设计篇1《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 ,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

一、课题《囚绿记》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受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三、教学设想(一)重点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难点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具配备多媒体展示ppt与板书相结合(五)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生活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读准字音。

课时计划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囚绿记》优秀教案

《囚绿记》优秀教案

《囚绿记》优秀教案《囚绿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散文。

2、指导同学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明确对“绿”的感受和理解。

3、了解象征手法,体会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难点:1、品尝关键句,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

2、了解背景,明确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憧憬、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颂。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美丽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由于,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散文《囚绿记》的,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今日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与陆蠡相识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的预习成果展现出来,介绍一下我们并不熟识的陆蠡。

〔同学自由发言〕[课件展现]: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

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

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他也曾写过很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气,更有盼望和鼓舞”。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厉仔细的狡猾人。

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日本特务机关隐秘杀害。

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

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肯定失败。

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决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主动乐观的心情。

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妙。

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三、推动新课〔一〕整体感知刚刚我们已与相识,走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课文。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单元《囚绿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一、二章节,详细内容为对课文《囚绿记》的深入解读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囚绿记》的背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深入解读课文。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分析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囚绿记》2. 主要内容:课文第一、二章节内容概括。

3. 重点知识: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仿写一段描述自然景物的文字。

2. 答案:(1)课文主要内容: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2)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推荐阅读与自然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与分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细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与分析1.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何通过文字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囚绿记》教案模板五篇

《囚绿记》教案模板五篇

《囚绿记》教案模板五篇《囚绿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教学方法:整体感知读写赏悟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释题1、“囚”是什么意思?2、“绿”是指什么?明确:绿色的常春藤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明确:喜爱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某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

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

离开北平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课文《囚绿记》教案范文

课文《囚绿记》教案范文

《囚绿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囚绿记》,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绿色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囚绿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

(2)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绿色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4. 课堂展示:(1)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展示学习成果。

(2)各组汇报合作探讨的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练习巩固:(1)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互相评价,提高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囚绿记》的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绿色生活”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通过课堂上的朗读,观察学生的发音、语调和情感表达,评价学生的朗读能力。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拼写和运用能力。

《囚绿记》教案(优秀4篇)

《囚绿记》教案(优秀4篇)

《囚绿记》教案(优秀4篇)《囚绿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文题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颂。

学习“绿”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1、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主旨,探究其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对话、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提到绿色,你会想到什么?生命、希望……(学生自由发挥)绿色是美丽的,绿色是美好的,我们喜欢,文人墨客也喜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去感受这个有着“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作家心中的那一抹“绿”。

二、解题课前预习问题:文题中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学生解答——“绿”是指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指“我”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我的桌前,以便时时欣赏。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学生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1、文章哪几个段落集中写了“囚绿”?这株常春藤在被囚之前和被囚之后与作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依次找出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不同称呼,体会其感情变化。

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1)写作思路:遇绿(第1-4段)—赏绿(第5-7段)—囚绿(第8-12段)—放绿(第13段)—念绿(第14段)。

(2)对常春藤的称呼及感情变化称呼:“绿影”(第4段),“绿色”(第5—8段),“绿友”(第10、14段),“绿囚”(第12、13段)。

分析:“绿影”“绿色”的称呼,作者还是把“绿”当作物来看,而“绿友”“绿囚”的称呼,说明作者已把“绿”当作有感情的人来看,这表明作者对“绿”的情感在不断的升温。

学生根据行文思路,试着用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情不自禁——一往情深四、鉴赏语言,体会作者美好的情感1、学生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完成任务:给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上记号。

《囚绿记》教案范文集锦8篇

《囚绿记》教案范文集锦8篇

《囚绿记》教案范文集锦8篇《囚绿记》教案篇1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仅为了表达对绿的喜爱,有没有更深层的涵义?__还有哪部分值得我们品读、挖掘,我们却没注意呢?请找到这些地方,深层挖掘__主旨。

(提示:我们再结合绿的生命特征以及作者创作背景来挖掘__主旨。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__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开始。

__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

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

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陆蠡作者看到祖国命运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绿藤,不免感慨万千,写下__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大屏幕)小结:__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

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

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

而作者最后的.念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暗示)。

我们从中也窥见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

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三读,品味语言本篇__语言纯朴、清新,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非常优美。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能打动你的词、句,细细咀嚼、体会。

具体语句如下: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2、比喻:“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运用比喻,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喜爱。

3、反复:“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4、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等等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囚绿记教案设计范文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

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面是整理分享的九年级语文《囚绿记》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囚绿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3、多元解读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读写品悟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请大家在中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陆蠡( lǐ ) 涸辙( zhé ) 淅沥( xī ) 猗郁( ī ) 移徙( xǐ ) 婆娑( suō ) 瞥见( piē ) 蕈菌( xùn ) 揠苗助长( 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明确:“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赏绿)——囚绿——(释绿)——(念绿)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1. 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赏绿绿影喜悦满足欢喜留恋囚绿绿色喜悦不快可怜恼怒释绿绿囚珍重祝福念绿绿友怀念2.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命力旺盛蓬勃无拘无束)(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柔弱而蓬勃向阳固执)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

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五、感知作者,深化主题:1、知人论世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联系作者简介,试从文中找出有关*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

明确:13段2、齐读13段: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

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内容。

这一段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nt;——“囚人”什么人? (中国人。

)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 (没有)请看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蓬勃————希望、生命绿象征(托物言志)向阳————自由、光明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物) (志)小结: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3、归纳主题: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

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六、再读课文,发散思维:*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提示:从常春藤的身上和作者对绿的态度和方式上去思考。

)1、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2、爱不一定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

3、世间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笔:“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在寂寞中,常春藤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作者,这绿色的常春藤在作者的眼中已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个老友,也许作者常常会与这位老友交谈。

在“赏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

要求:1、对话要符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心情。

2、能体现绿的象征意义。

3、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囚绿记》教案设计二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1、3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1.*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全班交流后明确: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

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

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

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绿向阳固执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的主旨吗?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象征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

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

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

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

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

)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

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

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

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

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8.布置作业: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

如: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后随想: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