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囚绿记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囚绿记》课件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囚绿记》课件
的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
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例: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
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
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次中,“求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
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我国领
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应。
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
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
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
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
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幺?仅仅是表达一
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
的热爱。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产生的喜悦。
作者认为,认识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因
此人是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中的。
“绿”给你什幺深刻的人生启示?
绿的特点: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自由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固执”——光明
“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
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囚绿记陆蠡

囚绿记陆蠡
的无奈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皆尽含其中,突现出
文章的主题。)
④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
黄的 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体味这句话语言的含蓄优美。联系前文,由“绿友”到 “绿囚”到 “囚人”词义的转移,体现了什么? (由“绿友”到“绿囚”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 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祝福”,更是隐含了对顽 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出了在“囚绿”过程中作者复杂的心理状态,试谈谈你对作者 看似矛盾的心理的理解。
作者因爱绿而囚绿,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绿。作 者无法改变绿藤的“固执”,甚至为它的“固执”而 “恼怒”。这里的“恼怒”,并不是作者对绿的感情发
生了逆转——不爱“绿”了,而恰恰是爱之深,恼之切。
“魔念”是作者对自私自利的心灵的自省。
再 见
品读第12、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
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
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 到了。”
这段叙事除了交代提前离开北平,提前“放绿”的原因外,还有 么作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点明写作背景,看似简单叙事,而被迫离开故都
初读课文
• 听课文朗读 • 理写作思路 • 明情感变化
写作思路
赏绿(1~7) 抒 情 囚绿(8~11) 放绿(12~13) 思绿(14) 线 索
情感变化
பைடு நூலகம்喜爱 留恋 爱怜
无比的喜悦 尊敬 祝福
怀念
期盼
品读第10、11段
① 这两段对被“囚”的绿的描写主要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 怎样表现绿藤的“固执”?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② 作者因爱绿而囚绿,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绿。这两段写

《囚绿记》ppt课件(45页)

《囚绿记》ppt课件(45页)

我囚禁你;因为你
&
初读课文
1.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你能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吗?
2.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 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 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3.哪一段或哪几句特能打动你;做一下 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写作思路 情感变化
赏绿1~7
绿一样的陆蠡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汪伪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最后被
折磨吐血而死&
听读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 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 白&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作业二:
请以“致 ”为题;说一段话& 温馨提示:
1、补充的对象可以为蓬勃的绿色、 不屈的常春藤、令人敬仰的作者等&
2、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司马迁;受宫 刑;却能忍受 这世间最大的 耻辱;因为他 心中有未完成 的《史记》&
张海迪;高位截瘫& 以顽强的毅力自学 了小学、中学、大 学及研究生的专业 课程&其间克服病 痛和困难进行创作; 至今已出版大量的 作品&
因积劳致残;下肢 瘫痪;顽强生活;潜 心文学创作;成为 了专业作家&
海伦·凯勒是美 国一位残障教育 家&19个月大时; 因为一次高烧而 引致失明及失聪 &毕业于哈佛大 学.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 顽强抗争的精神” 给你什么深 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 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 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 好&

《囚绿记》语文九年级上教案

《囚绿记》语文九年级上教案

《囚绿记》语文九年级上教案《囚绿记》语文九年级上教案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根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拟;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拟。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的认识进行比拟;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的写作手法。

(第1课时)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答复。

1.进入新课学习。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的用词技巧。

4.体会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新课(约分钟)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答复。

九年级语文上册 《囚绿记》课件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囚绿记》课件 语文版

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请说说“绿” 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 情。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绿”象征生命、希望,象征光 明、自由和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表达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蓬勃
希望、生命
象征
固执
向阳
自由、光明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绿 托
物 言 志
生命、希望,追求光明、 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战精 神
顽强抗争, 向往光明
当堂检测反馈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2、阅读课文第八段,回答: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的大意。 (2)“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自私的念头”指的是什么? (3)本文题为“囚绿”,为何有写 “放绿”?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 · ·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 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 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太平洋战争爆 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 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 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 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 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 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 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 通过对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 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 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他翻译的作品有俄屠格涅 夫《罗亭》,英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法拉芳登的《寓言诗》和拉马丁的 《希腊神话》。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2囚绿记(陆蠡)【省一等奖】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2囚绿记(陆蠡)【省一等奖】

《囚绿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教学设想]从形式到内容逐渐深化,从品位凝聚着作者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有人说,绿色是自然颜色中最具生命意义的色调,提到绿,人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希望。

对,当一抹绿色出现存沙漠中时,你难道没有感觉到生命的希望?当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时,你难道没有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当无边的绿色扑面而来的时候,你难道没有听到生命的乐章?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关于爱绿的散文--《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介绍作者:陆蠡(li)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3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阅读理解、感悟、欣赏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2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理解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绿色的热爱和向往,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论对绿色的认识和感受。

1.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课堂讨论3.1教师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绿”具有哪些象征意义?4.精讲课文4.1教师分析课文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

4.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5.课堂练习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5.2教师批改练习题,反馈答案。

6.课后作业6.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绿色的短文。

6.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7.教学反思7.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建议。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课文《囚绿记》2.生字词表3.课文练习题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3.结合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

九年级上册语文《囚绿记》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囚绿记》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囚绿记》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

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

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