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 教案

合集下载

囚绿记-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囚绿记-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囚绿记-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囚绿记》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及其背后的思想;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4.掌握小说中语言的表现手法;5.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1.小说中的情节及其背后的思想;2.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小说中语言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深层含义;2.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鉴赏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1.教师简要介绍《囚绿记》的背景,并与学生探讨小说中所描写的社会现象;2.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作者张爱玲,以及其代表作品。

第二课时:小说情节及思想1.教师讲解小说情节及其中所反映的思想;2.学生们分组进行小说情节分析,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第三课时: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1.教师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分析其性格特点;2.学生们结合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第四课时:语言表现手法1.教师介绍小说中的语言表现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2.学生们结合小说情节,分析语言表现手法,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语言表现手法的作用及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第五课时:现代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深层含义,并与现实社会进行联系;2.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鉴赏成果;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课堂作业1.阅读《囚绿记》全文,并对小说进行分析;2.反思小说中的深层含义,并与现实社会进行联系;3.撰写1000字以上读书笔记。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们对《囚绿记》的作者、背景以及小说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思辨能力,在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达到了期望的效果。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把握文脉,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抒情线索,理解文章内涵。

3.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不屈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爱绿”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引导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我们总会对某种颜色有所偏爱。

大家喜欢什么颜色呢?作家陆蠡却对绿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走进他的《囚绿记》,一探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品囚绿之味自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1.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说“记”表明本文文体的话,那么“囚绿”两个字就是本文的主要情节,“绿”就是“囚”的对象。

本文的绿,具体是指什么植物?2.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作者还写了哪些内容?试着用“囚绿”这样的短语概括出来。

3.在与绿交往的过程中,作者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呢?遇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喜悦欢喜恼怒珍重怀念三、合作探究1.讨论: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行文思路以及他对绿的挚爱。

正因为这份爱,作者时而喜悦时而忧伤。

那么,“我”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又怀绿?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品析。

(圈点勾画法)2.小组展示。

3.教师点拨升华在作者独居北平之时,绿与他作伴,和他对语;绿装饰了他的陋室,吹散了他的抑郁。

人居斗室为囚,此刻独处于公寓的作者和被幽囚的绿何其相似啊,他们失去了生机,没有了自由。

然而固执的绿却永远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阳而生,这难道不使作者动容吗?陆蠡爱绿,更爱绿的蓬勃、自由、勇敢。

尽管魔念在他的心中滋长,可最后他还是放了绿。

因为爱绿而囚绿,又因爱绿而释绿、怀绿,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爱呀。

四、感知作者,深化主题——悟囚绿之魂1.在作者的笔下,绿仅仅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吗?要深入了解常春藤的内涵,我们必须先了解陆蠡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品读赏析、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北国的秋色,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犹未尽,对于北方的风光,还恋恋不舍,尤其对于北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有很多期待。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是描绘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绿记》,体会一下作者深沉的“爱绿”之情。

二、整体感知、美读体悟1、题目是“囚绿记”,哪几段直接写“囚绿”?8至11段2、“囚绿”之前写什么?寻绿,赏绿。

3、“囚绿”之后写什么?放绿,怀绿。

4、作者在“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过程中分别有什么样的情感?热切追求,喜欢满足,爱绿至极,诚挚祝福,惦念牵挂。

5、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深切的喜爱之情,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 6段: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8段: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6、被囚之前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被囚之前:枝叶舒展,舞姿婆娑。

被囚之后: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7、如何评价对绿藤因爱而囚的这种行为?①热爱生活,追求光明和理想。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 3 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法,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囚”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

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

(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喜爱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 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囚绿记》 教案

囚绿记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1、明确“绿”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陆蠡。

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研读课文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囚绿”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②“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快速阅读课文,明确行文线索恋绿(1 —7 )囚绿(8 —11)释绿(12—13)念绿(14 )3、学生朗读“囚绿”的经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②常春藤具有怎样的特点?蓬勃、固执、向阳③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明确绿的象征意义)生命希望、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4、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三、拓展延伸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囚绿记》是新课程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这篇课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为“经”线,以探究文章主旨为“纬”线,在经纬线索中体会散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教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实验情况多媒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前导入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

一、课前准备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示例:“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

(学生朗读,学生互评。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尊重个性阅读。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四、扩展延伸学生谈启发。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五、主旨探究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

)明确: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

“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囚绿记》教案(精选17篇)《囚绿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语: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

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1942年4月被捕。

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

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研读课文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

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1——4段):“遇绿”;(5——7段):“赏绿”;(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囚绿记》教案(精选10篇)

《囚绿记》教案(精选10篇)

•••••••••••••••••《囚绿记》教案《囚绿记》教案(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囚绿记》教案(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囚绿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读一读2、画一画3、说一说4、赏一赏重点和难点1、掌握象征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导入:你喜欢绿色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绿色?二、朗读课文,圈点批注1、用“、”圈出文中生字、难字;2、用“O”在段首圈写出段落序号;3、用“——”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4、用“【】”批注表现常春藤特点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四、理清层次在文中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寻绿(1—4)赏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五、研读课文:1、请同学们逐段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之后生长状况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它什么样的特点2、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说明了什么?六、探究写法;1、【知识链接】①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②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七、拓展延伸:1、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2、观赏名人事例及视频,激发正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

一、课题《囚绿记》
二、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受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三、教学设想
(一)重点
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难点
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具配备
多媒体展示ppt与板书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生活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读准字音。

课时计划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受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巴金老人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他就是《囚绿记》的作者陆蠡。

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

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代表作, 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初步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并参照课后第一题即: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
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

并将课文划分层次。

1、校准字音字义
在大屏幕上展示本课的生字生词,请同学试读,如有错音老师在纠正。

陆蠡(lǐ)
涸(hé)辙(zhe)
婆娑(pósuō)
猗(yī)
蕈(xun)菌
瞥(piē)见
⑴了截:直截。

⑵涸辙:干涸的车辙。

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

(6)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2、寻绿(1~4)喜悦满足
赏绿(5~7)快活留恋欢喜
囚绿(8~12)喜悦可怜恼怒
放绿(13)尊敬祝福
思绿(14)怀念期盼
(三)分析课文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做上标记,然后我们一起分享,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找同学来讲述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教师做出品评。

在指出以下三个句子,老师与同学一同赏析。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此时听音频)
“焦”清晰地写出了作者对绿色的向往。

隐含着对祖国摆脱日寇铁蹄重获光明的急切内心。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借比喻表达了对绿色的喜爱,喻体爱、幸福、猗郁的岁月,展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3、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绿”比喻成“囚人”。

我释放了被囚禁的常青藤,期望沦陷的祖国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表露。

提问:为什么要将“绿色”比作囚人?题目为什么叫《囚绿记》?
答案:(1)拘禁常青藤、不屈服于侵略和压迫的反抗精神
(2)作者选定“囚绿”为文章命名,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

“囚绿”写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联系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革命家、翻译家,有散文诗
集《海星》、散文集《竹刀》《囚绿记》。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关于抗日的书籍。

他当时未在场,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

1942年仅34岁的陆蠡死于日寇酷刑之下,在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四)综合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作答,教师进行明确
1、作者为什么喜欢绿?
绿代表着生命、希望、幸福、理想,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为了装饰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

3、“绿”被囚前后外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绿”有什么性格特点?又象征着什么?
被囚前:柔软的卷须,茂密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

被囚后:“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超原来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1)蓬勃生长、生命力旺盛——生命、希望
(2)固执——坚强不屈
(3)向阳——光明自由
实写“物”,虚写“志”,托物言志。

(很有特色)
4、理解文章的深刻涵义
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期望沦陷的祖国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表露。

(五)课堂练习
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描写一种你喜欢的颜色或事物。

许久过后依旧不能忘却昙花开放的刹那,皎洁如玉的月光下,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拥抱这看似美好的世界,如同超凡脱俗的精灵,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

(六)课堂小结
《囚绿记》在主题上的贡献,不是《荷塘月色》是对人生的探求,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出口;不是《故都的秋》是对人情的开掘,在努力开掘人情的高雅趣味;《囚绿记》是对人生的顿悟,在形象地揭示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人性中爱欲的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现美的历程。

当然,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吧。

最后让我把这段话送给大家——“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八)课后作业
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三、板书设计
写作思路情感变化
赏绿(1--7) 抒喜爱留念
囚绿(8--11) 情无比的喜悦、爱怜
放绿(12--13) 线尊敬祝福
思绿(14) 索怀念期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