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囚绿记-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囚绿记》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及其背后的思想;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4.掌握小说中语言的表现手法;5.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1.小说中的情节及其背后的思想;2.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小说中语言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深层含义;2.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的鉴赏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1.教师简要介绍《囚绿记》的背景,并与学生探讨小说中所描写的社会现象;2.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作者张爱玲,以及其代表作品。
第二课时:小说情节及思想1.教师讲解小说情节及其中所反映的思想;2.学生们分组进行小说情节分析,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第三课时: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1.教师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分析其性格特点;2.学生们结合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第四课时:语言表现手法1.教师介绍小说中的语言表现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2.学生们结合小说情节,分析语言表现手法,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语言表现手法的作用及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第五课时:现代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深层含义,并与现实社会进行联系;2.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鉴赏成果;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课堂作业1.阅读《囚绿记》全文,并对小说进行分析;2.反思小说中的深层含义,并与现实社会进行联系;3.撰写1000字以上读书笔记。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们对《囚绿记》的作者、背景以及小说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思辨能力,在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达到了期望的效果。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 3 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法,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自己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青春,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情感吧。
二、解题“囚”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
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之形象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
(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表现作者爱绿的句子)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一定会茁壮成长吗?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从这段中你感受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喜爱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3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品读关于绿发文句,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3、结合背景,知人论世,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理清线索,品读文句,知人论世来阅读散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常春藤表现出来的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读关于绿的文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绿的象征意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绿色代表什么?自然,生命,阳光。
但有一个人却要将这美丽的绿囚禁起来,这个人是谁?(同学回答)他写的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陆蠡(lǐ)涸辙(zhé)淅沥(xī)猗郁(yī)移徙(xǐ)婆娑(suō)瞥见(piē)蕈菌(xùn )揠苗助长(yà)三、解题1、本文中的绿指什么?2、一句话概括囚绿的意思。
3、记。
散文的一种体裁。
通过叙事、写景、状物等方式来抒发某种情怀、抱负,或阐述某种观点。
四、整体感知,分享一段缘。
课文哪几段直接写了囚绿?在囚绿的前后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明确:(择绿)遇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五、品读课文,欣赏一株藤。
1、在囚绿之前,作者是如何描写常春藤的?请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通过对常春藤卷须、嫩叶以及风雨中在各种姿态的描写,可以看出常春藤活泼可爱、自由自在、婀娜多姿的特点。
2、在囚绿之后,常春藤发生了哪些变化?它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开始比外边长得更快,后来枝叶由青苍变成柔绿,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娇弱。
但永远向着阳光,永远向着原来的方向。
六、深入探究,理解一种爱。
1、从遇绿到最后的怀绿,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明确:喜爱——虐爱——敬爱2、你对作者囚绿的行为如何评价?明确:引导学生如何去爱。
爱是人类的共性。
但爱是有误区的。
狭隘的爱可能是自私,是魔念,是囚笼,是死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囚绿记》 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
一、课题《囚绿记》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受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三、教学设想(一)重点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难点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具配备多媒体展示ppt与板书相结合(五)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生活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读准字音。
课时计划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受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教学过程(一) 导入巴金老人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抓住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与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顽强的个人品质与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学习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难点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预习(一)预习导学案1.通读文章,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涸辙()镶嵌()婆娑()蕈()菌茎()葱茏()迁徙()学徒()猗()郁瞥()见急不暇()择了截()爽直揠()苗助长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互相(或教师)纠正错误字音。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第二课时:课堂教学(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几米说:生命中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
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我要问:你曾喜欢的那一片浓绿,囚住了,是不是可以算作真的拥有呢?(二)课文研读,品味鉴赏1.预习检测。
课文中哪一部分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填写下表)2.重点研读。
速读课文,筛选出描写常春藤(绿)的语句,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关注下面一些语句,引导学生品读画线的词句: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嫩叶,渐渐变青。
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囚绿记》教案(精选17篇)《囚绿记》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语: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
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1942年4月被捕。
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
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研读课文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
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1——4段):“遇绿”;(5——7段):“赏绿”;(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

《囚绿记》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单元《囚绿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第一、二章节,详细内容为对课文《囚绿记》的深入解读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囚绿记》的背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深入解读课文。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句子为例,讲解分析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囚绿记》2. 主要内容:课文第一、二章节内容概括。
3. 重点知识:课文中的重要词汇、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仿写一段描述自然景物的文字。
2. 答案:(1)课文主要内容: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2)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会观察、思考、表达。
推荐阅读与自然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与分析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详细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与分析1.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何通过文字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3 《囚绿记》 教案

《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体味作者情感,理解课文主旨。
2、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力量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的精神,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的歌颂。
)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绿色(展示“绿”的图片,畅谈对“绿”的感受)二、品读悟情,探究主旨(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研读1-7段)1、作者的哪些举动表现了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相关语句,轻声朗读,发言时请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小组活动找句子并轻声朗读:1)“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中喜悦,便毫不犹豫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2)“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3)“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还有“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河辙的鱼盼等着雨水”4)“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获得绿的急切心情。
5)“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小结:绿藤在作者笔下具有怎样的特点?――蓬勃、旺盛,它甚至带给了作者以生命、希望2、朗读悟情:朗读5-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研读8-14段)1、小组活动:绿藤被囚后有何表现?体现了它怎样的精神?作者对绿藤的变化,又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变化呢?(请找出相关语句,品读,体会)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散文脉络,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3.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难点:
1. 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 理清感情线索,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3.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主旨。
★教学方法:
以讨论——赏析——点拨——仿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分成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启发,让语文课更具开放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大千世界姹紫嫣红的斑斓色彩中,对于绿色,我们有一种由衷的热爱。
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希望的颜色。
看到绿色,我们就会感到
生命的鲜活,生机的磅礴。
那么,当现代著名散文家陆蠡面对绿色时,他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陆蠡先生随绿漫步。
请同学们把课文打开——《囚绿记》。
二.检查预习,掌握基础知识
陆蠡.瞥.见茎.叶蕈.菌葱茏
..
..移徙.淅沥
婆娑
..纤.细急不暇.择揠.苗助长涸辙.之鲋...猗郁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品一品、悟一悟)
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成小组,一起思考、讨论、交流、欣赏,引导学生再阅读。
小组派代表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交流。
设计问题如下: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绿”字讲述作者与常春藤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心愿。
1.结合文章题目,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本文从哪一段开始写“囚绿”?“囚绿”前后又写了什么?以小标题的方式,理出文章线索。
爱绿(1—7)——囚绿(8—12)——放绿(13)——思绿(14)
2.请同学们听老师配乐朗读重点语段(5-7段),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句,品味鉴赏。
3.作者为什么“爱绿”?
abcd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
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 结合语境,品味语句:我怀念
..了。
..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
(明确)绿是生命、希望、幸福、快乐的象征。
等焦:想观绿、亲绿的急迫
..心情,表现爱绿心情。
联系作者当时处境:孤独,举目无亲,需绿陪伴、安慰。
为下文与绿亲密交往作铺垫。
再读课文,探究思考:
4.绿被囚禁后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鉴赏8—13段)
常春藤的特点是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固执,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蓬勃代表着生命与希望,向阳则代表着追求光明和自由,固执则代表着一种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 结合语境,品味语句:
①.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葱茏的爱和幸福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明确)点明绿的象征意义,抒发对绿的挚爱、赞美、歌颂之情。
.
②.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
..。
.......的囚人
(明确)绿枝随作者一道在这受折磨,最后都获自由。
把绿枝当人赞美歌颂,也是对一种品格精神的认定与追求。
“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四.质疑探究,领会主旨
作者爱绿,要用绿色来装饰我过于苦闷抑郁的心情。
到此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前文就说自己疲累、孤独,他因何事而抑郁?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点明时代背景的语句,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说说“绿囚”的象征意义。
——知时论文,知人论文。
联系13段的卢沟桥事件。
当时作者留居已成“孤岛”的上海,民族危亡之际,倍感孤独、痛苦,但他的精神上是坚决反抗的。
作者爱“绿囚”,也是因为爱“绿囚”的精神。
绿色象征着生命和希望。
他爱绿,说明了他热爱生命。
绿是永远向着阳光的,又表明作者热爱光明和自由。
这被囚的绿枝,就像当时被困的作者,被困的中华民族。
绿枝不屈服于黑暗,意味着作者不屈服于外敌,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
而绿枝是囚不住的,象征着作者坚信自由、光明总有一天会到来。
结语:本文平淡的文字,却饱蘸着作者炽热的感情。
我们读后像喝龙井,余香在口;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五.布置作业:动手写一写
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 选取自己喜爱的某一植物(或动物),叙述与之接触、相处的经历,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写出自
己情感的心路历程。
★补充材料
(1)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当时作者留居已成“孤岛”的上海,怀念在北平的一段生活,倍感孤独。
(2)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
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你爱国吗?” “爱国。
”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3)热爱生活,追求光明的陆蠡。
李健吾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
巴金先生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交响乐。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