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的“导读派”教学方法-精品文档

合集下载

语文导读法——钱梦龙

语文导读法——钱梦龙

语文导读法2007-09-04 17:49:52“导读”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讲读”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讲读”是一个内涵模糊的概念。

所谓“讲”,究竟是谁讲?讲什么?怎样讲?为什么讲? 所谓“读”,又是谁读?读什么?怎样读?为什么读? 都没有确切的界说。

这样一个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导向作用重要概念,内涵如此不明不白,实践中自然难免出现偏差。

很多语文课上的“讲读”,事实上成了老师的“读读讲讲”,已变为“满堂灌”、“注入式”的代名词。

“导读”的内涵是清楚而确定的。

“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

“导”和“读”的结合,勾画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幅“师生互动”的图景,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受”这种单向的“授—受”格局。

从“讲读”到“导读”,既是教学模式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讲读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命运的“主宰”,学生则完全处于“被支配”、“被灌输”的地位。

导读模式不同于讲读模式的最根本之点,是学生角色的变化,即由“被支配”、“被灌输”的对象,一变而为“主动的求知者”、“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则相应地由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变为平等的指导者、帮助者、鼓励者、合作者。

这是教学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一次“阵地转移”,也是传统教学观转向现代教学观的一次“观念革命”。

一、理论设计语文导读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学认识论。

这种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认识与一般的认识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不同于的特点。

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学生)和认识客体(教材)之间还介入了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从而构成了一种“三边”互动的认识活动。

(见下图)在导读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主导的教师共同组成以教材为对象的互动过程,这一互动过程就是训练。

基于这一认识,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可以简明地概括为三句话: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导读法之我见——以钱梦龙执教《愚公移山》为例

导读法之我见——以钱梦龙执教《愚公移山》为例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向和教读法的使用方式。
教 苑
124
一、需求学习,雕琢文字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需要两方面的支撑才能出彩 出新,语文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也不是学生麻木的 接纳,一堂好课必然建立在教学相长的基础上。如何 让语文教学的“混双”效果最大化呢?一方面在于教 师的博学思辨,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日积月累。当 然,仅仅靠学生日积月累必然是不够的,好的语文教 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 钱梦龙授课放权于学生。课堂中,学生提出问 题时教师并不直接回答,而是由同学进行解答,同等 学习能力和智力能力的解答,其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个人的疑问,发 动班级,群策群力,把传统的一对一模式转化为一对 全体再对全体的模式。这里的教师给学生提供支架或 是直接向其他学生发问,由同学解决同学问题,这样 了提高其他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结合教学 经验来看,学生给学生解决问题往往使发问的学生对 问题的印象更深刻,由于同龄人间往往有适用的相处 方式,所以生生讲解较之师生讲解更易于接受。 (一)咬文嚼字 钱梦龙在文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查字典,其语文 老师在指导他学习语文时就是通过查字典来引导学 习,钱梦龙将自己学习到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这 里就可以解释名师教学中个性化的授课与其个人成长 的背景密不可分。 从课例中不难发现,钱梦龙引导学生用工具书 学习的方式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学生的学习习 惯养成后再遇到新问题就会第一时间找工具书,形成 一种无意识的学习方式。这样既扩宽了学生的学习渠 道,又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 (二)语境解词 语境解词常出现在英语试题解答,由于中国人 的母语不是英语,而英文单词往往一词多义,阅读中 的词义又通常不是人们背记过的基本义,解题的关键 就在于猜题或蒙题,怎么猜呢?很简单又很常用,通 过上下文的语境推测出该段中的词义。同理,钱梦龙 授课过程中对“本”字的讲解基本与该方法相似。

钱梦龙的语文导读

钱梦龙的语文导读

4.复读式。 综合阅读评价训练。以知识归类 为目的的复读,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 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复读。
1.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把获得知识的主动 权教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 程中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地位,使学 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的作用是“导”而不是“灌”或“牵”。 主导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⑴做整个教学 过程的组织者。⑵做学生求知过程的启发 者。⑶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⑷做知识的 传授者。主导就是因势利导,导的条件是 “势”,即学生的心里特点,学习实际, 思维走向等。
(三)、钱梦龙运用的四种基本课式 1、自读式。 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的阅读形 式。具体步骤:认读感知,辨体析题,定 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 2、教读式。 教会学生自读的阅读训练形式。 确定“教”的重点,讲究“问”的艺术, 提高“讲”的质量。 3、练习式。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促进学习的 迁移。以记诵为主的练习,以消化为主的 练习,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理解知识, 举一反三。
三、钱梦龙的语文导读艺术
(一)、革新传统的学生观。1.学生是具有 主观能动性,有认知潜能的活生生的人。 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要保护学生的自 尊心。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要对程度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 教学思路要有新鲜感,要会营造问题情境。 3.培养学生成为独立思考、具有自学能力的 人。
(二)革新传统的教学观。 1.培养自学习惯。制定训练规程。(认读感 知,辨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 述整理)培养习惯,形成能力。 2.提高训练力度。对于重点课文,要提高训 练力度。《孔乙己》 3.讲究训练的艺术。钱梦龙的导读课的主要 特点是指导学生的能力训练。主要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⑴巧妙的“课头”设计。 ⑵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乐趣。⑶针对不 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训练要求。

钱梦龙

钱梦龙

一、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简介: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提出的著名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中,“三主”是导读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的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和统一。

钱教师指出:“学生为主导”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有序才能实现。

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四式教学法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它是实现“三主”教学理念的教学结构形式。

从理论上来讲,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教学思想正确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了主客体辨证统一的内在逻辑。

钱梦龙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没有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他认为教与学是互为前提,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教学活动应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作为着眼点,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

同时,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的认识活动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所以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钱梦龙老师“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的思想和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学生的主体性”等理念非常相似,适应了新课程下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不仅从整体上优化了语文教学方法,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是值得其他中学文科教师借鉴和运用的。

浅析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现实意义-精品文档

浅析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现实意义-精品文档

浅析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现实意义-精品文档浅析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现实意义钱梦龙语文导读法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获得好评,而且为当今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本文即对他语文导读法的现实意义展开探讨。

1.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概述1.1理论设计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认识论,其主要特点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学生)和认识客体(教材)之间介入了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从而构成了一种"三边"互动的认识活动。

导读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主导的教师共同组成以教材为对象的互动过程,这一互动过程就是训练。

基于这一认识,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可概括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志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引导作用。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必要形式。

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了"训练"过程,两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必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主线"。

1.2实践操作为了充分体现"三主"教育理论的价值,钱梦龙在语文教学实践层面提出一组基本式,基本式包括自读式、教读式和复读式。

它们与"三主"共同组成钱氏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框架。

自读式即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

自读,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阅读",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标、有计划的阅读实践。

教读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的阅读训练形式。

教读的原则即能级效应。

实际操作中,"教读"常与"自读"结合进行:自读中学生经历的是一个从"入格"到"出格"的过程,与此相应教读中教师必然经历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

钱梦龙语文导读法

二、语文导读法的 教学“基本式” 教学“基本式”
四式: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 四式:自读பைடு நூலகம்、教读式、复读式、 练习式
自读,就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
教读,就是“教”学生“读”。
复读:复习性阅读。
• 练习式:是为了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促进 练习式: 学习的迁移。 学习的迁移。
敬候赐教
为什么试验班的成绩总是优于对 照班呢? 1、在对照班中,学生的学习完全 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在试验班中, 从学生自读提出问题,到讨论、解决 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学生自主 学习的状态下完成的。可见,教学过 程中学生处于认知主体的地位,是有 效教学的前提。(教学的有效性与学 生投入的程度成正比关系)
语文课要实实在在 教会学生读书
“语文导读法”的昨天和今天 语文导读法”
一、语文导读法的 核心理念
语文导读法的核心理念可 以概括为三句话: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简称“三主”)
“三主”:形成于对比教学试验 对照班: 完全由教师讲授。文章的生字 新词、时代背景、中心思想、层次 结构、写作特点,全由老师在滔滔 讲授中完成,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 都作了记录。最后指导学生完成课 后的习题,由于指导具体、详尽, 因此作业的正确率很高。
2、在对照班中教师的作用发挥过度,剥 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阅读的权利,而在 试验班中,教师的指导适度,着眼于引导学 生自求理解、自致其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 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应有的锻炼。可见,教学 过程中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真 正成为认知主体的必要条件。(即便在重视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今天,教师的作 用也不宜削弱,更不能淡出。关于“平等者 中的首席”)
实验班: 要求学生按阅读训练的要求自读课 文——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或相互诘 难——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小组、全 班)——完成作业——纠错补漏。整个 教学过程在师生互动中进行。

语文导读法——钱梦龙

语文导读法——钱梦龙

语文导读法2007-09-04 17:49:52“导读”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讲读”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讲读”是一个内涵模糊的概念。

所谓“讲”,究竟是谁讲?讲什么?怎样讲?为什么讲? 所谓“读”,又是谁读?读什么?怎样读?为什么读? 都没有确切的界说。

这样一个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导向作用重要概念,内涵如此不明不白,实践中自然难免出现偏差。

很多语文课上的“讲读”,事实上成了老师的“读读讲讲”,已变为“满堂灌”、“注入式”的代名词。

“导读”的内涵是清楚而确定的。

“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

“导”和“读”的结合,勾画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幅“师生互动”的图景,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受”这种单向的“授—受”格局。

从“讲读”到“导读”,既是教学模式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讲读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命运的“主宰”,学生则完全处于“被支配”、“被灌输”的地位。

导读模式不同于讲读模式的最根本之点,是学生角色的变化,即由“被支配”、“被灌输”的对象,一变而为“主动的求知者”、“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则相应地由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变为平等的指导者、帮助者、鼓励者、合作者。

这是教学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一次“阵地转移”,也是传统教学观转向现代教学观的一次“观念革命”。

一、理论设计语文导读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学认识论。

这种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认识与一般的认识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不同于的特点。

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学生)和认识客体(教材)之间还介入了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从而构成了一种“三边”互动的认识活动。

(见下图)在导读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主导的教师共同组成以教材为对象的互动过程,这一互动过程就是训练。

基于这一认识,语文导读法的理论设计可以简明地概括为三句话: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钱梦龙与导读

钱梦龙与导读

钱梦龙与导读(一)一、概述。

先概叙其人生中几件大事:钱梦龙,1931年2月出生,上海市嘉定县人纪王镇人氏。

1947年初中毕业,为其人生最终学历。

1949年到年在嘉定县南翔镇文化馆工作,无什建树。

1950年参加中学教育工作,任美术教师,1953年改教语文。

1956年被评为嘉定县优秀教师。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摘帽;1966被打为“反革命”,但对语文教育痴心不移,不久提出“指导学生自读”的“三式”。

1980年晋升为上海市特级教师。

1981年提出“三主”概念。

1982年,正式提出“语文导读法”。

1985年出任嘉定实验中学校长。

1993年光荣退役,但仍自学不辍、为语文教育事业奔走。

2002年嘉定实验中学,更名为桃李园实验学校,聘任钱梦龙出任校长。

2005年在“第四届全国创新教育研讨会”上上了自己的最后一课《睡美人》,发誓自己以后再也不上课。

二、人生篇章的“欲扬先抑”——“郁闷”时期。

见过钱梦龙的人都说他一双熠熠生辉的眼睛,充满了上海人的智慧和精明,为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灵动飘逸思维而感佩不已,那么,是否他一出生就有极高的天赋,是一个高智商儿童呢?非也,事情恰恰走向了反面。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不是天才,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地才”,充满哲理,但又恰如其分;他还说,他有两个灵魂:一个匍匐在地上爬行,一个到天空会见真龙。

钱梦龙读小学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差生”,创造过留级三次的“光荣记录”。

教过他的老师无不感慨:他是“聪明面孔笨肚肠”,“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孺子不可教也!”老师的评价,同学的白眼,渐渐地融汇进到钱梦龙幼小的心灵,使他自己不知不觉地也承认了:我是一个笨孩子。

于是他开始厌学,学习什么科目都枯燥无味,看到什么老师都面目可憎;逃学也成了家常便饭。

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他老人家真伟大,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当你周围的人都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通过各种关系对你施加影响时,你就慢慢地变成那样一个人!初夏的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钱梦龙背着小小的书包去上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梦龙的“导读派”教学方法
“导读派”是针对语文教学长期沿袭的“讲读”所提出
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导”指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构成“师生互动”。

导读派教学法的创立者是钱梦龙,其代表人物还有蔡澄清。

1985年,钱老师的著作《语文导读法探索》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

钱梦龙老师系统阐述导读法教育理论主骨架――“三主四式”。

三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四式”即循序展开的四种课式: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

针对传统的讲读教学模式,钱梦龙老师创新性地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
“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以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多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

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结构形态
“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

“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后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它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

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

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
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

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

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

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

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

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

“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

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

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

“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

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复读。

常用的练习类型
第一,记诵为主的练习,有助读、背诵、抄读等。

第二,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

第三,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

这类练习可以
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鉴课文写作。

第四,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

东方寄语
钱老对教育的一片痴情,值得我辈引以为楷模。

不断前进,不断进步,以学生的进步和快乐成长为天职。

这才是一段人生,一段完美的人生。

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辈当有所成,不懈坚持,直至时间的尽头,是为誓。

为中国教育事业开枝散叶,一扫乱局。

钱梦龙老师在我国语文教育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定位了教育活动中师生的地位,而且大胆地把学生定位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对我国传统师生观的巨大冲击。

它标志着我国教育思想的巨大转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导读派”教学方法,给我国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