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及神经反射

合集下载

所有关于瞳孔知识的总结

所有关于瞳孔知识的总结

所有关于瞳孔知识的总结!一、瞳孔的神经支配:瞳孔的大小及反应受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支配,此两种神经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以控制瞳孔的变化。

1.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起源于中脑的第Ⅲ对颅神经的缩瞳核,又称艾-魏核。

该核位于中脑导水管腹侧动眼神经核的前端,左右各一,由小型细胞集团构成,从此核发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伴随动眼神经走行,从大脑脚底动眼神经沟内出脑,于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之间向前行经天幕裂孔入中颅窝穿海绵窦,经眶上裂入眶,沿下斜肌神经纤维进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再经睫状短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管理瞳孔的收缩和瞳孔调节作用。

2.交感神经支配瞳孔的交感神经起源于广泛大脑皮质,当刺激额叶中央后回或颞上回时,皆可引起双侧瞳孔散大。

从以上部位发出纤维经内囊到丘脑下部(漏斗的外侧,是第二级瞳孔散大中枢),又从该部发出纤维经中脑、桥脑中线处入延脑网状结构,下行至脊髓睫状中枢,此中枢位于C8-T1的侧角细胞,从该中枢发出纤维至交感神经干,经颈下神经节、颈中神经节至颈上神经节交换神经元,从此神经节发出节后纤维加入颈内动脉丛,经颈内动脉孔入颅腔,沿三叉神经眼支,经眶上裂入眶至睫状神经节,再由鼻睫神经和睫状长神经分布于瞳孔开大肌、上睑平滑肌(睑板肌)及眼眶平滑肌,使瞳孔散大。

二、常见瞳孔正常反应要了解瞳孔异常必须先了解瞳孔的正常反应。

常见瞳孔正常反应有以下几种:1.瞳孔光反射:光线照射入眼或光线的强度突然增强,瞳孔立即缩小;光线强度减弱或移去,瞳孔又立即散大,这种瞳孔对光线强弱变化的反应称瞳孔反射,临床上又将其分为直接光反射与间接光反射。

光线照射一眼,被照射眼瞳孔立即缩小,称之为直接光反射,与此同时,对侧未被照射眼瞳孔也缩小,后者被称为瞳孔间接光反射。

2.瞳孔集合反射:双眼注视远目标,然后立即注视眼前近距离物体时,瞳孔立即缩小,先注视眼前近目标,然后注视远处时,瞳孔立即散大,这种瞳孔随着注视目标远近而发生的变化,称为瞳孔集合反应,或称瞳孔的近反应或调节反应。

实验1瞳孔反射PupillaryReflex

实验1瞳孔反射PupillaryReflex

实验1 瞳孔反射Pupillary Reflex瞳孔反射包括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瞳孔近反射(pupillary near reflex)。

瞳孔对光反射是指当光线照射一侧瞳孔视网膜时,通过反射不仅使同侧瞳孔缩小(直接对光反射),而且对侧瞳孔也缩小(间接对光反射)。

反射过程为:当强光照射视网膜时产生的冲动经视神经、视束,经外侧膝状体内缘,传到四叠体顶盖前区更换神经元,由此发出的纤维到达动眼神经缩瞳核换神经元后,发出纤维到达睫达节,再换神经元后发出睫状短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

在眼调节中,当注视近物时,可通过反射引起瞳孔缩小,瞳孔近反射途径是视网膜传入冲动经视神经、视交叉和视束到丘脑外侧膝状体,投射到大脑皮质枕叶,再由额叶中央前回下行,经锥体束中的皮质-中脑束至中脑正中核,再达中脑缩瞳核,随后的传导通路与瞳孔对光反射相同。

本实验证明瞳孔反射的存在,并了解瞳孔反射的反射途径。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人,电筒。

1.2 方法和步骤1.2.1 瞳孔对光反射(1)直接对光反射先观察受检者两眼瞳孔是否呈圆形、对称等大(直径2~3mm)。

然后在光线暗处用电筒对准一侧瞳孔,突然开亮照射,立即观察瞳孔直径的变化。

同法检测另一侧瞳孔。

试比较两侧瞳孔变化是否相同。

(2)间接对光反射(互感现象):实验者用手在鼻梁处隔开两眼视野。

让受检者两眼直观远方,再用电筒只照射一侧瞳孔,观察另一侧瞳孔大小是否也有变化。

同法检查中一侧瞳孔。

1.2.2 瞳孔近反射让受检者双眼注视近前方远处自己的一食指。

检查者观察其瞳孔的大小。

令受检者专心注视自己的食指,并由远移近自己的眼前,同时观察受检者瞳孔和视轴的变化。

2 结果:描述瞳孔对光反射和瞳孔近反射所见的现象。

3 讨论:分析瞳孔对光反射和瞳孔近反射的机理。

探索性问题1.脑外伤病人为何需要检查瞳孔对光反射?2.看近物时,瞳孔缩小的作用是什么?实验2 视敏度的测定Measurement of Visual Acuity视敏度也称为视力(visual acuity ),指眼辨别物体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方法

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方法

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方法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神经系统检查方法,通过观察瞳孔对光的反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在进行这项检查时,医生需要注意一些关键步骤和技巧,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瞳孔对光反射检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希望对临床医生和相关医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首先,进行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时,需要有充足的光线。

光线不足会影响瞳孔的收缩和扩张,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

因此,在进行检查时,应选择一个明亮的环境,并确保光线能够直射到患者的眼睛上。

其次,医生需要让患者保持头部稳定,注视前方。

这样可以确保瞳孔处于自然状态,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医生可以让患者注视远处的物体,或者使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引导患者的注视,比如让患者注视医生的鼻子或手指。

接着,医生可以使用手持的光源来进行检查。

一般来说,医生可以使用一支手电筒或者专门的检查灯来照射患者的眼睛。

在照射时,医生需要确保光线能够直射到瞳孔上,并且要注意距离和角度的控制,以避免光线过强或者过弱。

在照射光线的同时,医生需要仔细观察瞳孔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当光线照射到眼睛时,瞳孔会迅速收缩,这是一种称为瞳孔对光反射的生理现象。

医生可以观察瞳孔的收缩速度、程度和对称性,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除了观察瞳孔的收缩情况,医生还可以进行一些特殊的检查。

比如,可以采用斜照光法来检查瞳孔对光的反射情况,或者进行一侧光照法来观察瞳孔的对称性。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在进行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时,医生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比如,要注意检查时的环境和光线条件,避免干扰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要注意观察瞳孔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要注意与患者的沟通,让患者配合检查,以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

总之,瞳孔对光反射检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在进行这项检查时,医生需要注意光线条件、患者的姿势和配合度,以及瞳孔的变化情况。

瞳孔观察

瞳孔观察

传入性瞳孔运动障碍—
中脑后联合(顶盖前核)损伤
• 双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 辐辏反射存在 即:光反射与辐辏反射分离
传入性瞳孔运动障碍—
顶盖前区与缩瞳核之间损伤
• 病侧直接、间接对 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 对侧正常
传出性瞳孔运动障碍
①动眼神经病变; ②交感神经病变; ③强直性瞳孔
传出性瞳孔运动障碍—— 动眼神经损伤
其他瞳孔异常—— 瞳孔逃避
• 正常情况:光线照射一只眼睛会使瞳孔 收缩,且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虹膜震颤 ( 收缩-放松交替 )现象 。 • 瞳孔逃避:若光源在两眼之间摆动,每 支眼睛照射2~3秒,最后会令病眼瞳孔放 大。 • 见于视神经病变
其他瞳孔异常——药物
• 导致瞳孔缩小:拟副交感药物 卡巴胆碱、 阿片制剂。 • 导致瞳孔扩大:抗胆碱能药物、 三环类抗郁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 抗组胺药等
其他瞳孔异常——阿-罗瞳孔 特点:
• • • • 瞳孔小、不规则; 光反射消失,但调节反射存在; 散瞳药物有部分反应; 病变位于中脑;
病因:
• 梅毒感染、肿瘤、血管性病变、炎症或 脱髓鞘等病变致中脑损伤。 • 糖尿病、酒精性神经病等
其他瞳孔异常—— 眼肌麻痹性偏头痛
特点: • 头痛 • 动眼神经受累,常有上睑下垂、瞳孔扩 大。 • 短暂性,反复发作。
原理:可卡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 止肾上腺素再摄取。
其他瞳孔异常—— 强直性瞳孔(Adie’s pupil) 特点: • 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异常;
普通光线下光反射消失,强光持续照射时, 瞳孔可缓慢收缩,光停止后瞳孔又缓慢散大
诊断:毛果芸香碱(0.1%或0.05%)试验 Adie’s syndrome: •强直性瞳孔 •同时伴有节段性无汗及直立性低血压。

第二节-视神经、视路及瞳孔反射

第二节-视神经、视路及瞳孔反射

第二节视神经、视路及瞳孔反射一、视神经(optic nerve)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汇集而成。

从视盘开始后穿过脉络膜及巩膜筛板出眼球,经视神经管进入颅内至视交叉前角止。

全长约42~47mm .可分为球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四部分。

(一)球内段:由视盘起到巩膜脉络膜管为止,包括视盘和筛板部分,长约1mm 是整个视路中唯一可用肉眼看到的部份。

神经纤维无髓鞘,但穿过筛板以后则有髓鞘。

由于视神经纤维通过筛板时高度拥挤,临床上容易出现盘淤血、水肿。

(二)眶内段:系从眼球至视神经管的眶口部分。

全长约25~35mm,在眶内呈“S”状弯曲,以保证眼球转动自如不受牵制。

(三)管内段:为通过骨性视神经管部分。

长约6mm。

本段视神经与蝶窦、后组筛窦等毗邻,关系密切。

由于处于骨管紧密围绕之中,当头部外伤、骨折等可导致此段视神经严重损伤,称为管内段视神经损伤。

(四)颅内段:此段指颅腔入口到视交叉部份,长约10mm。

两侧视神经越向后,越向中央接近,最后进入视交叉前部的左右两侧角。

视神经的外面有神经鞘膜包裹,是由三层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延续而来。

硬脑膜下与蛛网膜下间隙前端是盲端,止于眼球后面,鞘膜间隙与大脑同名间隙相同,其中充有脑脊液。

临床上颅内压增高时常可引起视盘水肿,而眶深部感染也能累及视神经周围的间隙而扩散到颅内(图1-20)。

视神经的血液供应:眼内段,视盘表面的神经纤维层,由视网膜中央动脉来的毛细血管供应,而视盘筛板及筛板前的血供,则由来自睫状后动脉的分支供应。

二者之间有沟通。

Zinn-Haller环,为视盘周围巩膜内睫状后动脉小分支吻合所成。

眶内、管内、颅内段则由视神经中的动脉及颅内动脉、软脑膜血管供应。

图1-20 视神经鞘膜与脑膜的关系二、视路(visual pathway)视路是指从视网膜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视觉通路。

包括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中枢。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出的纤维(轴突)汇集成视神经,入颅后在蝶鞍处形成视交叉。

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

一、正常瞳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常瞳孔的大小与年龄、生理状态、屈光、外界环境等因素有关。1岁以内的婴儿瞳孔最大,其次为儿童和青 少年时期,以后随着生长发育,瞳孔会逐渐变小。近视眼瞳孔大于远视眼;交感神经兴奋时,如表现为惊恐不安、 疼痛时,瞳孔会扩大;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如表现为深呼吸、脑力劳动、睡眠等,瞳孔会变小。正常瞳孔在自然 光线下直径平均为2.5~4毫米,两侧等大,等圆,边缘整齐,亮光下可缩小,光线暗的环境下可略增大。如双眼 直视前方时,用手电筒光照射瞳孔,瞳孔立即变小,移开光源或闭合双眼,瞳孔即可复原。
瞳孔对光反射
眼科术语
目录
01 一、正常瞳孔:
03 三、反射特点:
02 二、调节机制: 04 四、瞳孔的检查:
光照一侧瞳孔,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是一种神经反射。引起此反射的感受器就是 视膜,传入纤维在视神经中,但这部分纤维在进入中枢后不到达外侧膝状体,而在中脑的顶盖前区换神经元,然 后到同侧和对侧的动眼神经核,传出纤维主要是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效应器也主要是瞳孔括约肌。
二、调节机制:
瞳孔指虹膜中间的开孔,是光线进入眼内的门户;它在亮光处缩小,在暗光处散大。虹膜由多单位平滑肌构 成;在瞳孔周围的是环形肌层,受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收缩时使瞳孔缩小,故又称瞳孔括约肌; 虹膜的外周部分是辐散状肌纤维,受由颈部上行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收缩时使瞳孔散大,故又称瞳孔散大肌。 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一般人瞳孔的直径可变动于1.5-8.0mm之间,人眼在不同的亮度情况下是 靠视膜中不同的感光细胞来接受光刺激的,在暗光处起作用的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程度要比在亮光处起作用的视 锥细胞大得多,因此在暗处看物,只需进入眼内光量适当增加即可。

瞳孔反射的实验报告

瞳孔反射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瞳孔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变化,了解瞳孔对光反射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瞳孔反射的生理机制,加深对视觉系统生理功能的理解。

3. 通过实验,提高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瞳孔是眼睛中的一个重要结构,主要负责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

在光照条件下,瞳孔的大小会发生变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瞳孔对光反射是指眼接受照射时瞳孔也会缩小,这是一种神经反射。

其感受器为视网膜,传入神经为视神经,中枢为中脑的顶盖前区,效应器是虹膜。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者:2名2. 实验器材:手电筒、秒表、纸板、黑色布料、白色布料四、实验步骤1. 实验者A和实验者B面对面站立,距离约1米。

2. 实验者A将手电筒对准实验者B的眼睛,观察并记录瞳孔大小的变化。

3. 保持手电筒照射不变,实验者B用纸板遮住一只眼睛,重复步骤2,观察并记录被遮住眼睛的瞳孔大小的变化。

4. 将手电筒移至实验者B头部上方,观察并记录瞳孔大小的变化。

5. 将实验者B置于黑色布料背景下,观察并记录瞳孔大小的变化。

6. 将实验者B置于白色布料背景下,观察并记录瞳孔大小的变化。

7. 重复步骤2-6,观察并记录实验者A的瞳孔大小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手电筒照射下,实验者B的瞳孔逐渐缩小,表明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2. 当实验者B用纸板遮住一只眼睛时,被遮住眼睛的瞳孔仍然缩小,说明瞳孔对光反射具有双侧性。

3. 将手电筒移至实验者B头部上方,瞳孔大小无明显变化,表明瞳孔对光反射与光源的位置关系不大。

4. 在黑色布料背景下,实验者B的瞳孔比在白色布料背景下更小,说明瞳孔对光反射与背景亮度有关。

六、实验结论1. 瞳孔对光反射是一种神经反射,其感受器为视网膜,传入神经为视神经,中枢为中脑的顶盖前区,效应器是虹膜。

2. 瞳孔对光反射具有双侧性,且与背景亮度有关。

3.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视觉系统生理功能的理解,提高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直视强光。

第二节 视神经、视路及瞳孔反射

第二节 视神经、视路及瞳孔反射

第二节视神经、视路及瞳孔反射一、视神经(optic nerve)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汇集而成。

从视盘开始后穿过脉络膜及巩膜筛板出眼球,经视神经管进入颅内至视交叉前角止。

全长约42~47mm .可分为球内段、眶内段、管内段和颅内段四部分。

(一)球内段:由视盘起到巩膜脉络膜管为止,包括视盘和筛板部分,长约1mm 是整个视路中唯一可用肉眼看到的部份。

神经纤维无髓鞘,但穿过筛板以后则有髓鞘。

由于视神经纤维通过筛板时高度拥挤,临床上容易出现盘淤血、水肿。

(二)眶内段:系从眼球至视神经管的眶口部分。

全长约25~35mm,在眶内呈“S”状弯曲,以保证眼球转动自如不受牵制。

(三)管内段:为通过骨性视神经管部分。

长约6mm。

本段视神经与蝶窦、后组筛窦等毗邻,关系密切。

由于处于骨管紧密围绕之中,当头部外伤、骨折等可导致此段视神经严重损伤,称为管内段视神经损伤。

(四)颅内段:此段指颅腔入口到视交叉部份,长约10mm。

两侧视神经越向后,越向中央接近,最后进入视交叉前部的左右两侧角。

视神经的外面有神经鞘膜包裹,是由三层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延续而来。

硬脑膜下与蛛网膜下间隙前端是盲端,止于眼球后面,鞘膜间隙与大脑同名间隙相同,其中充有脑脊液。

临床上颅内压增高时常可引起视盘水肿,而眶深部感染也能累及视神经周围的间隙而扩散到颅内(图1-20)。

视神经的血液供应:眼内段,视盘表面的神经纤维层,由视网膜中央动脉来的毛细血管供应,而视盘筛板及筛板前的血供,则由来自睫状后动脉的分支供应。

二者之间有沟通。

Zinn-Haller环,为视盘周围巩膜内睫状后动脉小分支吻合所成。

眶内、管内、颅内段则由视神经中的动脉及颅内动脉、软脑膜血管供应。

图1-20 视神经鞘膜与脑膜的关系二、视路(visual pathway)视路是指从视网膜到大脑枕叶视中枢的视觉通路。

包括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中枢。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发出的纤维(轴突)汇集成视神经,入颅后在蝶鞍处形成视交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节和辐辏反射
调节和辐辏反射:嘱患者注视正前方的30cm处检查 者的示指,然后迅速移动示指至患者鼻根部。正常时可见 双瞳缩小(调节反射)和双眼内聚(辐辏反射)。
反射 反射是最基本的神经活动,是机体对刺激的非自主 反应,它的解剖学基础是反射弧,每个反射弧都有其固定 的脊髓节段及周围神经,故临床上可以通过反射的改变判 定病变部位,反射的强弱在正常个体之间差异很大,但两 侧基本对称,因此在检查时要两侧对比检查。
深反射
5、桡骨膜反射(颈5-8,桡神经),患者坐位或者 卧位,肘部半屈半旋前位,检查者用叩诊锤叩击其桡侧茎 突。反射活动表现为肱桡肌收缩,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 ,有时伴有手指屈曲动作。
浅反射
浅反射:刺激皮肤或粘膜引起的反应称为浅反射。
浅反射
(1)角膜反射 将一手示指置于病人眼前约30cm处, 引导其向上方注视,另一手用细棉签纤维由病人眼外侧从 视野外向内接近并轻触病人的角膜,注意避免触及睫毛, 正常时可见该眼睑迅速闭合,称为直接角膜反射,如刺激 一侧角膜,对侧也出现眼睑迅速闭合反应,称为间接角膜 反射。直接角膜反射消失,间接角膜反射存在,见于该侧 面神经瘫痪(传出障碍),直接与间接角膜反射均消失见 于三叉神经病变(传人障碍)。深昏迷病人角膜反射完全 消失。
病理反射
(9)霍夫曼征(Hoffmann) 检查者以左手握住患者 腕上方,使其腕部略背屈,右手示指和中指夹住患者中指 第二指节,拇指向下迅速弹划患者的中指指盖,阳性反应 为除中指外其他各指的屈曲动作,其阳性反应提示锥体束 病变
脑膜刺激征 软脑膜和蛛网膜的炎症,或者蛛网膜下腔出血,使脊 神经根受到刺激,导致其支配的肌肉反射性痉挛,从而产 生一系列阳性体征,统称为脑膜刺激征。
深反射
3、膝腱反射(腰2-4),坐位检查时,小腿完全松 弛,自然下垂。卧位时,护士用左手在腘窝处托起两下肢 ,使髋、膝关节稍屈,然后用右手持叩诊锤叩击髌骨下方 的股四头肌腱。正常反应为小腿伸展。反射中枢为腰髓24节。
深反射
4、跟腱反射(骶髓1-2),嘱病人仰卧,髋、膝关 节稍屈,下肢取外旋外展位,护士用左手托病人的足掌, 然后以叩诊锤叩击跟腱。正常反应为腓肠肌收缩,足向跖 面屈曲。
病理反射
(2)夏道克征(Chaddock sign) 用竹签自后向前 轻划足背外下缘,阳性反应同Babinski征。 (3)欧本海姆征(Oppenheim sign) 拇指和示指用 力沿胫骨前缘自上而下推移至踝上方,阳性反应同 Babinski征。
(4)高登征(Gordon sign) 性反应同Babinski征。
瞳孔及神经反射
神经内二科 史亚运
瞳孔
•概述
•形状大小
•对光反射
•调节和辐辏反射
概述 瞳孔是动物或人眼睛内虹膜中心的小圆孔,为光线进入 眼睛的通道。
在虹膜中有两种细小的肌肉,一种叫瞳孔括约肌, 它主管瞳孔的缩小,受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另 一种叫瞳孔开大肌,主管瞳孔的开大,受交感神经支配。 这两种肌肉相互协调,彼此制约,一张一缩,以适应各种 不同的环境。
反射
深反射
深反射:刺激鼓膜、肌腱引起的反应称为深反射。
深反射
1、肱二头肌反射(颈5-6,肌皮神经),患者坐位 或者卧位,肘部半屈,检查者将左手拇指或中指置于患者 肱二头肌腱上,右手持叩诊锤叩击手指,反射活动表现为 肱二头肌收缩,前臂屈曲。
深反射
2、肱三头肌反射(颈6-7,桡神经),患者坐位或 者卧位,肘部半屈,检查者以左手托住其肘关节,右手持 叩诊锤叩击鹰嘴上方的股三头肌腱,反射活动表现为肱三 头肌收缩,前臂伸展。
脑膜刺激征 3.布鲁斯基津征: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托 其枕部并使其头部前屈。如患者双侧髋、膝关节不自主屈 曲,则为阳性。
谢谢
瞳孔的形状、大小
(1)正常情况下,瞳孔呈圆形,位置居中,边缘整 齐,两侧等大等圆。 (2)普通室内光线下,正常瞳孔直径约为3-4mm, 儿童稍大,老年人稍小,两侧等大,小于2mm为瞳孔缩 小,大于5mm为瞳孔扩大。
对光反射
对光反射是检查瞳孔功能活动的测试,瞳孔对光反 射的中枢在中脑顶盖前区,因此临床上常把它作为判断中 枢神经系统病变部位,麻醉的深度和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 指标。分直接对光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 直接对光反射 : 间接对光反射 : 通常用手电筒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其动态 反应。正常人当眼受到光线刺激后,瞳孔 立即缩小,移开光源后,瞳孔迅速复原。 光线照射一眼时,另一眼瞳孔立即缩小, 移开光源瞳孔扩大。检查间接对光反射时 ,应该一手挡住光线,以免对检查眼受照 射而形成直接对光反射。
脑膜刺激征 1.颈强直 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轻托患者 枕部并使其头部前屈,如果颈有抵抗,下颌不能触及胸骨 柄,则表明存在颈强直。
脑膜刺激征 2.克尼格征 患者仰卧,检查者托起患者一侧大腿, 使髋、膝关节各屈曲成约90°角,然后一手固定其膝关节 ,另一手握住足跟,将小腿慢慢上抬,使其被动伸展膝关 节。如果患者大腿与小腿间夹角不到135°就产生明显阻 力,并伴有大腿后侧及腘窝部疼痛,则为阳性。
(5)契夫(Shᾰeffer)征 同Babinski征。
用力挤压腓肠肌,阳
用力捏压跟腱,阳性反应
(6)普瑟(Pussep)征 用竹签自后向前轻划足背 外缘,阳性反应同Babinski征。
病理反射
(7)弓达(Gonda)征 紧压外侧两趾使之向下,数 秒钟后突然放松,阳性反应为拇趾背屈。 (8)罗索里摩征(Rossolimo) 患者仰卧,双下肢 伸直,检查者用叩诊锤叩击患者足趾基底部跖面,亦可用 手指掌面弹击患者各趾跖面,阳性反应为足趾向跖面屈曲 。
浅反射
(4)肛门反射(骶髓4-5) 患者胸膝卧位或侧卧位, 检查者用竹签轻划患者肛门周围皮肤,反射活动表现为肛 门外括约肌的收缩。
病理反射
病理反射:当锥体束病损及休克、麻醉、昏迷时,大 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称 为病理反射。
病理反射
(1)巴宾斯基征(Babinskin sign) 用竹签轻划患 者足底外侧,由足跟பைடு நூலகம்前至小趾跟部转向内侧,正常反应 为所有足趾的屈曲,阳性反应为拇指背屈,其余呈扇形展 开。
浅反射
(2)腹壁反射(胸髓7-12) 嘱病人仰卧,下肢稍屈以 使腹壁放松,检查者用竹签沿肋缘,平脐和腹股沟上,由 外向内轻而快速的划过腹壁皮肤,反射活动表现为上、中 、下腹壁肌肉的收缩。
浅反射
(3)提睾反射 嘱病人仰卧,用棉签杆由下向上轻划 股内侧上方皮肤,可引起同侧提睾肌收缩,使睾丸上提, 双侧消失见于腰髓1-2病损,一侧消失见于锥体束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