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七年级语文上册3.15《天净沙秋思》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1.师配乐范读2.学生齐读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天净沙 秋思》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天净沙 秋思》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

第15课《天净沙秋思》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1.选出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A.“枯藤老树昏鸦”写出一片萧索的秋景,衬托出了游子内心的悲哀。

B.“小桥流水人家”显得非常安逸、悠闲,这种安闲其实反衬了游子的无助、孤寂、伤感。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说天晚了,远在天边的妻子想念着游人,想得肝肠寸断。

D.作者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异乡游子的悲凉、孤寂的心情。

答案:C解析: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说天晚了,远在天边的游子想念着家人,想得肝肠寸断。

点评:理解诗句的内容,要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诗句的意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去理解。

2.赏析《天净沙·秋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枯藤老树昏鸦”点明的时令是初冬。

C.这首小令的主要特色是寓情于景。

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孤寂凄楚的心境。

答案:B解析:“枯藤老树昏鸦”点明的时令是秋天。

点评: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都是鲁迅的作品,都选自于散文集《朝花夕拾》。

B.《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词,词牌名是“天净沙”,题目是“秋思”。

C.《渔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D.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青蛙王子》、《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都是其代表之作。

答案:A解析:B.《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

C. 渔夫是懂得适可而止的。

适可而止在哲学中就是一个“度”的概念。

对渔夫来说,完成一天的工作量之后,如果再去加班的话,可能就会疲劳作业。

如果回来得特别晚,还会加大他承担的风险,包括安全和健康。

D.《青蛙王子》是德国的,是格林童话。

点评:文学常识,顾名思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常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一、课文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名篇,也是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诗歌,用一节课来上这首诗,的确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但我们的教学应当围绕一个核心来进行设计,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那么,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可以得到些什么呢?这就首先需要我们分析与之相关的课文内容,找出这一课以及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

这一单元收录了包括《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内的写景名篇,并且几乎都与季节有关。

因此写景状物,表现不同季节的特点应当成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借景抒情的名篇,但其侧重点有着明显不同。

《观沧海》虽然有“秋风萧瑟”的诗句点明了季节,但曹操观看的是“沧海”,而非秋天,诗篇重点是表现其壮阔的胸怀。

《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同样点明了季节,但重点仍是写“北固山下”之景,而非冬春交替的季节。

《钱塘湖春行》则是以表现早春景象为主,展现春日到来时的美景。

这首《天净沙·秋思》重点不应当仅仅在秋天上,更多的还是表现诗人之“思”。

这里的“思”可以指思绪,但更多的是指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但诗人的“思”是被秋天这个季节所触发的,他通过描绘秋天这个季节表现了他的情感,因此全诗的特色就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也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价值所在。

由此我考虑到学生从中间能够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抒情,如何能做到情景交融,这就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在组织教学时就应当围绕“以情写景,情景交融”这一条主线,让学生首先学习本诗的描写方法,再接合背景了解诗人情感的由来,理解诗人抒发这些情感的原因所在,再让学生也去进行一次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也能感受诗歌的美,应当是有所得的。

同时,我也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是委婉凄凉的情感,与学生目前的心态距离很大,所以应当让学生从最直观的印象入手,如秋天的寒冷,进而延伸至心灵的寒冷,最终对诗人描述的场景产生内心的共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元敬曲小令的特点;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难点: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初一已经具备初步鉴定诗歌的能力,只要教学时充分利用资源帮助学生解读作品,学生能够感觉到诗歌的优美环境,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课时:一课时内容与步骤:一、导入:秋天已经悄然来临,金色的秋天固然有着收获的喜悦,但也承载了古往今来许多游子的悲哀,秋下一心合成离人愁。

说到离愁,人们往往会想起一首流传七百多年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感受至深的作品(幕显1)二、初步感知:1、释题,作者简介(幕显2),介绍小令(幕显3)2、听读欣赏(幕显4)体会有何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刚才朗读者的声音很有表现力,我们不妨练一练。

3、指名读,表演读。

三、赏析:自学讨论:这首曲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哪句话能表现出来的)这种感情除了抓住景色特点,还能通过什么来体现呢?我们细细品味。

(幕显5)生:结合画面,加上你的想象,说说第一句描绘的景致。

师:小节(幕显)(如果把枯、老、昏三个字去掉,还能表现出愁绪吗?修饰恰到好处。

)(幕显6)小结:(幕显7)全曲前4行写景,第5行抒情,全篇不见一个愁字,满篇却是愁绪,以悲凉的景色衬托出秋野旅人的思乡情怀。

感情朗读、背诵。

对于这样只有28字的小令,不少人将它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有人这样诠释这首古曲:请欣赏:(幕显8)轻声读,也是一篇佳作四、拓展:你收集到哪些描写思乡之愁的诗句?(大屏幕9配合《宿建德江》幕显10《次北固山下》,《乡愁》)五、总结:说不尽的乡思,扯不断的乡愁,因为有乡思,使漂泊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心儿却回了家,因为有乡愁,使迁客诗人留下一首首感人的诗篇,让我们牢记这些凝重的诗句,牢记我们的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3)学会品味语言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教学方法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

老师总结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

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

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八小结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诗品》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2篇】【文本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其中一首。

本文内容是:羁旅的游子独自在外,望秋景,抒发浓烈的思乡情绪与人生感悟。

《天净沙秋思》古诗词导学案【部编版七上第4课】

《天净沙秋思》古诗词导学案【部编版七上第4课】
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5.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三、研读探究:
1、“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答: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令人心生悲凉。潺潺的溪水之上有一座小桥,经过小桥通向一户人家,正升起袅袅的炊烟,多么温馨幽雅。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四、主题思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图,真切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低落,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悲苦愁楚之情。
五、熟读成诵:
默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六、借助工具书翻译这首诗词:
【翻译】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散曲,是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二、字词解释:
1.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2.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3.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
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2、"枯藤老树昏鸦"烘托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创设出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答: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苍凉的意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导学案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导学案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品读课。

【预习要求】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

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

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

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

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1、课题及作者: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小令。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描绘出了一幅秋景图,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在对古诗的解读与思想感情的理解上还比较欠缺,缺乏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曲”这种文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体会作品中“枯藤”“小桥”等景物之美和作品的意境之美;掌握反衬手法和白描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想象诗歌画面的联想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到本首小令所表达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培养学生对中国的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枯藤”“老树”等意象;作品凄凉的意境与反衬、白描的手法。

2.教学难点:小令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语言特点。

点拨法:教师在肯定学生认识方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点拨,使其认识更系统深入。

合作探究法:在新课标要求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对诗句进行解读,并加深理解。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语:同学们平时喜欢听音乐吗?在学习今天的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吧,这首歌的名字叫《枫》。

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欣赏这首动听的歌曲一边想一下自己所见过的秋天是怎么样的。

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所见过的秋景啊?嗯,大家描述的秋景都很美呢。

每个人印象中的秋天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古人的眼里秋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
课题天净沙·秋思课时第一课时课型预习展示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授课人

习目标1、能准确背诵并默写全诗
2、能对诗歌进行赏析




1、导学2分钟
2、读学20分钟
3、研学10分钟
4、展学13分钟
读学一、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其作者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

2、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创作背景
本小令选自《全元散曲》。

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与自己心上人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结合在一起。

《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学法指导:快速阅读知识链接,提炼重要知识点,用红笔勾画,并快速记忆。

二、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诗。

学习步骤: 1、1分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

2、师范读。

3、2分钟挑战背诵。

4、默写全诗
三、理解词义和句义
学习步骤:1结合导学案中给出的注释疏通全诗的意思,不懂之处用红笔标注。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秋思:思,思绪,秋思即为秋天里的思绪。

②枯藤:干枯的枝蔓。

③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④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⑤西风:秋风。

⑥断肠:形容极度悲痛或思念。

四、赏析词语和句子。

学习步骤:再读诗歌,结合诗意仔细揣摩。

看看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
写得好,好在哪里?
例如:我喜欢“古道西风瘦马”一句,因为这句话虽然只是说了景物的名称,但是句中的三个词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苍凉寂寞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句话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写景了,而是将长期漂泊的异乡人的惆怅思乡之情融入了其中。

我喜欢一句,
因为
五、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步骤:再读诗歌,抓住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诗眼”(即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来探寻作者的情感。

我觉得本文的主旨是
六、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和和写作方法(艺术特色)
仔细揣摩诗句,完成填空。

1、这首小令运用的写法,作者用“枯藤”、“老树”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2、采用的写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描写了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3、凝练、映衬和情思相融是这首小令的主要特点。

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

“枯藤”、“老树”等全部用名词排列,没有动词的连缀,名词意象的堆叠组成了一幅苍凉的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研学研学内容:
1、理解诗意,准确分析出这首小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写法上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3、
研学要求:全员参与,每个人都要对组内研讨出来的知识了熟于心。

边讨论边记录,把讨论的内容外显到白板桌上
全员备展
展学
展学形式:1、解读诗意,感悟诗情
2、赏析全诗
展学要求:站姿站位标准,声音洪亮,语言简洁凝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